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佩儀
Lin, Pei Yi
論文名稱: 歷史建築作為博物館展示空間之參觀經驗研究—以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為例
A Research on Visitors’ Experience for the Exhibition in the Museum Modified from Historic Buildings - Use Nanmen Park of National Taiwan Museum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張晏榕
Chang, Yen-J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圖文傳播學系
Department of Graphic Arts and Communications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8
中文關鍵詞: 國立臺灣博物館歷史建築參觀經驗觀眾研究展示
英文關鍵詞: National Taiwan Museum, historical buildings, museum experience, visitor research, exhibition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GAC.016.2018.F0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近年來,老建築結合博物館展示已是趨勢,例如文建會(現今文化部)在2005年啟動的「博物館系統」計畫,即以國立臺灣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博館)為首,串聯附近日治時期的歷史建築,結合近代新博物館學,展示型態從靜態文物的展示方式轉變以觀眾為導向,以互動裝置媒體等新型展示手法,主動地使觀眾接收展覽訊息。
本研究人員於2016年暑假期間申請至臺博館南門園區擔任實習生,實習期間觀察不同觀眾有不同參觀反應與經驗,另外,南門園區開放時間已三年,相關研究不多,較少以歷史型博物館為研究場域探討建築歷史與觀眾參觀經驗之關係。藉此,本研究目的為了解觀眾於「歷史建築改建之新型展覽」的參觀經驗,採取質性研究的觀察法與訪談法,於民國107年3月7日至3月11日至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以立意抽樣選定參觀者,利用半結構式訪談法並依照訪談者意願進行口述語意,針對參觀經驗進行調查並得出結論與模式。
研究結果顯示,觀眾在參觀後的個人脈絡方面,能與先前的經驗與記憶連結,並且能從在展覽中學習到的知識延伸出學習慾望;社會脈絡方面,觀眾表示導覽人員的角色相當重要,並會因是否聽導覽而產生學習差異;環境脈絡層面,成人觀眾偏愛「情境式靜態展示」,親子觀眾則認為「科技互動動態展示」最吸引人,而多數觀眾表示展示區與展示區之間的子題,以及與歷史建築需要更多的連結性才能更理解脈絡,觀眾並認為博物館優點為整體環境乾淨、舒服,缺點為展區少,園區腹地小,參觀得不夠滿足。雖然地點位置交通易到達,但附近地點多為公家機關的辦公大樓因而不太會常來此區域,參觀者多為偶然經過起意。本研究結論將歷史建築博物館化的三要素對應觀眾參觀經驗之三脈絡提出兩者之間的分析歸納並且提出南門園區所面臨之議題:一、博物館功能的轉型。二、歷史建築「社會性」的不足。三、展示區內容的規劃與連結。四、博物館行銷與推廣,以及未來研究建議,希望能對歷史建築再利用為展示空間的規劃與設計做參考。

Recently, historical buildings combining with museum is popular in the world, for example, Council for Cultural Affairs has started the plan “System of museum” which take National Taiwan Museum as a core area, and chained the Japanese historical buildings nearby. Using New Museology, the meaning of exhibition changed from taking important on display to the audients. With interactive installments, museum would make the audients catch the content of exhibition initiatively.
The researcher had applied to be an intern in National Taiwan Museum in 2016.
During the time in the museum, the researcher observed that different kinds of visitors had different kind of experiences. In addition, the Nammen park has opened for 3 years, but the related research is few.
Therefore, this study aims to know the visitors’ experience in the historical building that is reconstructed to be exhibitions. The researcher selected samples from March 7 to March 11 in Nanmen Park of National Taiwan Museum and used th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method with instantly oral feedback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experience of visitors in order to draw conclusions and model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useum visitors not only connect with their previous experiences and memories but also have desire to learn more in the exhibition after visiting. Accordingly, visitors consider that the role of a guide is really important. Adult visitors prefer “situational display”, while parent-child viewers believe that “interactive display of technology” is the most attractive section. Furthermore, visitors suggest that themes of displays need more connection with each other and with historical buildings to be able to understand the context of history. The environment of the museum is considered to be clean and cozy while the area of exhibition is not big enough. In spite of the location of the museum is easy to reach by public transportation, most people visit the museum in occasions when they were passing by and had not known the museum here before.
Here this research proposes three issues. Firstly, the function of museum need to considered to transform and develop. Secondly, the "sociality" of historic buildings is not enough now. Thirdly, the content and the link of the displays need to be further planed and developed. Finally, the marketing and promotion for the museum is important. It is hoped that the results contribute to be references for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museum modified from historic buildings.

目次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目次 iv 表次 vi 圖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5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四節 名詞解釋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六節 研究流程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歷史建築再生展示空間 11 第二節 博物館展示 16 第三節 博物館觀眾研究 21 第四節 文獻探討小節 31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3 第二節 研究場域 3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0 第四節 研究對象 41 第五節 研究工具 42 第六節 研究實施 43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4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5 第一節 南門園區觀眾的特徵 45 第二節 觀眾的參觀經驗 49 第五章 研究結論 57 第一節 歷史建築與參觀經驗之分析歸納 57 第二節 南門園區面臨之議題與建議 60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64 參考文獻 65 附錄一:觀察記錄表 69 附錄二:訪談大綱 70 附錄三:逐字稿範例 72 表次 表2-1 「媒體」面向展示型態分類 19 表2-2 博物館觀眾參觀類型 22 表3-1 世界第一、臺灣樟腦 37 表3-2 世界第一、南門工場 38 圖次 圖1-1 臺灣博物館系統 4 圖1-2 研究流程圖 10 圖2-1 展示媒體的演變 11 圖2-2 互動經驗模式 25 圖2-3 包含時間軸的互動經驗模式 26 圖2-4 觀眾持續力示意圖 29 圖3-1 研究架構 33 圖3-2 1990年台北南門外的樟腦工廠 34 圖3-3 紅樓剖面圖 35 圖3-4 紅樓荷造廠 36 圖3-5 「百鍊芬芳」展廳平面圖 37 圖4-1 參觀動線圖 48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維欣、莊冠群、戴采如、黃琬淳、翁菁邑、林均霈(2012)。博物館教育科技媒體:五個值得思考的問題。Journal of Museum & Culture,4,169-196。
吳淑華(2011)。影響參觀博物館展示因素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科技博物,15(2),105-134。
吳紹群 (2014)。潮,數位,古美術:從潮文化觀點解析故宮 [乾隆潮新媒體藝術展]。臺灣博物季刊,33(2),84-93。
呂理政 (1999)。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臺北:南天書局。
李美玲(2017) 產業史博物館的展示與教育—以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李婓瑩 (1999)。 觀眾研究與二十一世紀博物館。美育,109,20-26。
李莎莉(2013)。博物館觀眾學習的轉型-以北投文物館的文化體驗活動為例。博物館簡訊,63,10-13。
林世華等譯(2005)。社會科學研究法:量化與質化取向。臺北:心理。
林昆範 (2007)。引領閱讀的編排設計。科學發展,27,56-61。
林潔盈、羅欣怡、皮淮音、金靜玉譯 (2002)。John H. Falk,& Lynn D.Dierking(1992)原著。博物館經驗(The museum experience)。台北:五觀。
邱心淳(2015)。產業博物館發展環境教育之需求探討-以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巨流:台北。
范成偉(2001)。博物館形象的設計傳達模式建置研究。博物館學季刊,15(4),89-99。
孫學瑛(2002)。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中心互動式展示與成人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翁翠蓮 (2003)。1960年代以來臺灣企業博物館的發展脈絡。博物館學季刊,27(2),55-75。
耿鳳英(2003)。身體行為與博物館展示。博物館學季刊,17(4),35-46。
國立臺灣博物館(2018)。展覽資訊:百煉芬芳:樟腦產業與南門工場常設展。
張美珍(2006)。科技博物館作為科學與科技探索場域之研究(博士論文)。
張英彥(2012)。中高齡觀眾的博物館學習活動經驗與需求探索--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北市。
張婉真 (2014)。 當代博物館展覽的敘事轉向: The Narrative Turn of Contemporary Museum Exhibition 。台北:遠流。
畢特谷 (1997) 。觀眾的導引及參觀動線問題的探討 (陳惠美譯)。博物館學季刊,11 (2),32。
許世璋、林宜君(2005)。太魯閣國家公園兒童環境教育館遊客參觀偏好與行為特性之研究。博物館學季刊,19(2),41-64。
許功明(1998)。博物館的展演及其理念。博物館學季刊,12 (4),3-10。
許瑞容(2004)。博物館展示的本質—以布雷希特的繼續理論觀點出發的展示美學。台北:台灣博物館專業學會。
陳佳利(2013)。質性觀眾研究初探:理念與方法。博物館簡訊,63,6-9。
陳茵美(2004)。太魯閣國家公園綠水地質景觀展示館遊客參觀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陳鈞坤 (2002)。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觀眾參觀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曾如禎 (2010)。美術觀眾的學習發現:國立台灣美術館常設展成人觀眾參觀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黃世輝,吳瑞楓(1998)。展示設計。台北:三民出版。
黃光雄等人(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原著:Bogdan 和 Biklen(1998)。嘉義:濤石。
黃明月(1999)。博物館展示說明策略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楊姍儒(2009)。臺灣文化資產再利用為博物館之探討-以古蹟與歷史建築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楊朝棟(2006)。高齡觀眾的博物館學習行為之研究-以奇美博物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葉書秀(2008)。台北探索館展示與成人觀眾參觀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董靜宜(2005)。 成人觀眾在博物館展示中的經驗與學習--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中國科學與技術」展覽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漢寶德(2004)。展示規劃--理論與實務。台北:田園文化。
劉婉珍(2011)。博物館觀眾研究。台北:三民出版。
鄧佳鈴(2015)。臺博館南門園區古蹟修復及展示的回顧與檢討(下篇)。臺灣博物季刊,34(2),78-83。
盧秋珍(2005)。成人觀眾的參觀經驗與文物詮釋策略研究:以世界宗教博物館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錢萬儀(2004)。高雄市國小學童科學博物館參觀經驗之研究-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展示廳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謝文和(2003)。博物館成人學習之研究:建構主義觀點--以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簡顯光、劉祥泰、喻幸國、張勝豐(2009),古蹟與歷史建築再利用管理維護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託研究報告。
顏上晴 (2004)。由觀眾面向探討展示評量指標。科技博物,8(2),67-89。

二、英文部分
Beer (1987). Do museum have "curriculum"? Journal of Museum Education, 12(3), 10-13.
Bitgood, S., Nichols, G., & Patterson, D. (1994). Designing. Effective Exhibits:Criteric for Success, Exhibit Design Approaches, and Research Strategies. Visitor Behavior, 11(4), 4-11.
Dierking, L. D., Luke, J., Foat, K., Adelman, L. (2001) The Family and Free-Choice. Learning. Museum News, 80(6), 38-43.
Donald, J, G. (1991). The measurement of learning in the museum. 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16(3),37-382.
Gottfried, J.L. (1979). A naturalistic study of children’s behavior during field trips to a free-choice environmen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ICOM, Museum Definition. (ICOM Statutes, adopted by the 22nd General Assembly. Vienna, Austria, 24 August, 2007). Retrieved from http://icom.museum/the-vision/museum-definition/
K. Dorst (1995). Analyzing design activity:New direction in protocol analysis. Design studies, 16(2), 139-142.
Ko, Min-Cheol and A. Pekarik (2013). Visitor Behaviors in the Milestones
Gallery at the 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Office of Policy and Analysis.
Lois H. Silverman(1995). Visitor Meaning-Making in Museums for a New Age. Curator. 
Macdonald, G.F. & Stephen A. (1995). Canadian Museums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Culture in a Multicultural Nation. In Shelton, Anthony Allan (ed), Museums and Changing Perspectives of Culture. Cultural Dynamics, 7(1), 15-36.
McManus, P. (1994). Families in museums. Towards the museum of the future: New European perspectives, 81-97.
Melton, A. W. (1972). Visitor behavior in museums:some early research in environmental design. Human Factors, 14(5), 393-403.
Middlestadt, S. E., & Barnhurst, K. G. (1999). The influence of layout on the perceived Peart, B. (1984). Knowledge gain, attitudinal change and behavior at a variety of exhibit types. Curator, 27, 220-237.
Sandifer (2003). Technological Novelty and Open-Endedness: Two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active Exhibit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Holding of Visitor Attention in a Science Museum.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40(2), 121-137.
Screven, C. G. (1993). United States: a science in the making. Museum International, 45(2), 6-12.
UNESCO.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esco.org/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