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昀貞
Lin, Yun-Chen
論文名稱: 臺灣民間樂團新興品牌經營模式之研究-以灣聲樂團為例
The Study of Strategies for Emerging Small Ensembles in Taiwan:A Case Study of OneSong Orchestra
指導教授: 林佳瑩
Lin, Chia-Ying
口試委員: 林佳瑩
Lin, Chia-Ying
許双亮
Hsu, Shuang-Liang
何康國
Ho, Kang-Kuo
口試日期: 2025/01/06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表演藝術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erforming Arts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1
中文關鍵詞: 樂團灣聲樂團品牌經營民辦專業樂團藝術行銷
英文關鍵詞: Orchestra, OneSong Orchestra, Brand Management, Private Professional Orchestra, Arts Marketing
研究方法: 次級資料分析個案研究法半結構式訪談法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社會的進步,臺灣富有多元的藝術活動,不論是硬體演出場地與設備不斷更新與興建,軟體也由政府及民間企業以實質性的方式鼓勵藝文活動之演出,使得我國有越來越多的表演藝術團體成立,其中又以音樂性性質的團隊為最多數,然而交響樂團的形式,更是眾多音樂形式中最精緻的。管絃樂團(Orchestra)及交響樂團(Symphony Orchestra)等樂團形式,皆是來自於西方音樂演進後的文明產物,是由不同音樂家和多種樂器組成之大型合奏演出形式,可追溯至15世紀義大利社會上層階級貴族生活型態,此時將音樂家邀請進入宮廷演奏是一種流行。直到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音樂的興起,管弦樂團漸漸成為一種標準編制,且是音樂會和歌劇表演之重要演出形式,管弦樂團演出形式隨著音樂家、作曲家和指揮家的巡演,交響樂的影響力逐漸擴展到世界各地,我國也隨著社會的進步,除了公設樂團,私人企業及民間組織也開始紛紛成立交響樂團。我國的交響樂團組織型態約可以分為公務機關專職團員之交響樂團簡稱公辦專職、民間成立專職團員之交響樂團簡稱民辦專職、公務機關非專職團員之交響樂團簡稱公辦非專職、民間成立非專職團員之交響樂團簡稱民辦非專職,以上四種。目前我國的職業交響樂團以公辦專職為主,由政府編列預算、出資,作為樂團主要經費來源,而樂團團員均為專職,具有公務人員身份之專職演奏家。本研究以民辦專職的灣聲樂團(OneSong Orchestra)為研究對象,此團於2017年由企業家「雷輝」與傳藝金曲獎得主「李哲藝」共同發起創立,致力成為我國首創以臺灣本土音樂文化為核心價值的專業樂團,強調以經費自籌,成立樂團後援會、顧問團及演出票房收入等自主模式,樂團成立至今僅七年,經歷兩波疫情的打擊,依然屹立於臺灣樂團,實為民辦專職樂團少見之成功異數。
    是以本研究主要意義為:一、探索灣聲樂團創團發展迄今現況。二、灣聲樂團新興經營品牌與行銷模式。三、民辦專業樂團之困難與挑戰。綜上所述,進而提出研究與觀察建言。

    With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Taiwan boasts diverse artistic activities. From the continuous upgrading and construction of performance venues and equipment to substantial support from both government and private enterprises encouraging artistic performances, the number of performing arts groups in Taiwan has steadily increased, with music-oriented groups being the most prevalent. Among various musical forms, the symphony orchestra stands out as the most refined.Orchestras and Symphony Orchestra are products of Western musical evolution. These large-scale ensemble formats, composed of various musicians and instruments,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15th century, reflecting the lifestyle of the aristocracy in Italian upper-class society, where inviting musicians for court performances became fashionable. By the late 18th to early 19th century, with the rise of Classical and Romantic music, the orchestra became a standardized format and a key component of concerts and operatic performances. The influence of symphony orchestras expanded worldwide through tours by musicians, composers, and conductors. In Taiwan, alongside societal advancements, in addition to publicly established orchestras, private enterprises and civil organizations have also begun forming symphony orchestras.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of symphony orchestras in Taiwan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our types: symphony orchestras with full-time members established by government agencies (public full-time orchestras), symphony orchestras with full-time members established by private entities (private full-time orchestras), symphony orchestras with part-time members established by government agencies (public part-time orchestras), and symphony orchestras with part-time members established by private entities (private part-time orchestras). Currently, professional symphony orchestras in Taiwan are predominantly public full-time orchestras, funded by government budgets, with all members serving full-time and holding civil servant status.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OneSong Orchestra, a private full-time orchestra established in 2017 by entrepreneur Lei Hui and Golden Melody Award winner Lee Che-Yi. The orchestra is dedicated to being Taiwan's first professional orchestra centered on local musical culture. It emphasizes self-financing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upporting association, advisory group, and revenue from ticket sales. Despite only seven years since its inception and facing two waves of pandemic challenges, the OneSong Orchestra remains a prominent presence in Taiwan's music scene, a rare success among private full-time orchestras.The primary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1.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tatus of the OneSong Orchestra since its inception.2.To analyze the emerging branding and marketing strategies of the OneSong Orchestra.3.To examine th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private professional orchestras.Based on the above, this study aims to provide research insights and recommendation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1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4 第四節 名詞定義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8 第一節 臺灣西式樂團源起脈絡及種類 18 第二節 民辦專職樂團的經營模式 27 第三節 樂團品牌管理 55 第四節 品牌資產 65 第五節 品牌生命週期 66 第六節 與本研究相關之碩博士論文 6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72 第一節 研究設計 72 第二節 研究工具 74 第三節 研究架構 81 第四章 研究個案與分析 82 第一節 樂團經營分析 82 第二節 樂團品牌行銷策略分析 116 第三節 樂團品牌定位與吸引贊助企業之關聯性 136 第四節 樂團領導管理 15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5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61 參考文獻 166 附錄 171

    金笑英(譯)(2010)。行銷專家教你88個逆轉情勢的行銷學(Ham, Ju-han)。新北市:漢湘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The Cakewalk Series—Marketing:2005)
    金恩堯(譯)(2006)。贏在品牌(Marshall King)。新北市:前景文化事業有限公司。(Winning At The Brand:2006)
    林潔盈(譯)(2004)。如何開發藝術市場(Liz Hill、Catherine O’ Sullivan、Terry O’Sullivan)。臺北市: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Creative Arts Marketing second edition:2003)
    楊景傅、徐世同(譯)(2014)。策略品牌管理(Kevin Lane Keller)。臺北市: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Building , Measuring and Managing Brand Equity 4e:2013)
    于國華、袁梅芬(2020)。表演藝術生態觀測指標與架構研究計畫-以表演團隊體質能量作為表演藝術發展鏈的健全指標觀測。臺北市: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文化內容策進院(2022)。2021年台灣文化內容消費趨勢調查報告。臺北市:TAICCA文化內容策進院。
    文化內容策進院(2023)。2022年臺灣文化內容消費趨勢調查報告。臺北市: TAICCA文化內容策進院。
    文化內容策進院(2024)。2023年臺灣文化內容消費趨勢調查報告。臺北市: TAICCA文化內容策進院。
    王明鳳、黃誌坤(2011)。社會工作管理。臺北市:華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振軒(2005)。非政府組織的議題與發展。臺北市:鼎茂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甘馥承(2019)。臺灣西式管樂團之發展脈絡探析。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何康國(2005)。我國交響樂團產業之研究。臺北市:小雅音樂有限公司。
    何康國(2010)。我國表演藝術團體組織定位與經營策略。臺北市:小雅音樂有限公司。
    吳俊、吳江林(2017)。企業管理。臺北市:志光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數位出版分公司。
    呂佳玲(2006)。公立交響樂團的非專職人力運用—以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臺北市。
    呂鈺秀(2021)。臺灣音樂史。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沈中元(2016)。兩岸文化政策比較研究。花蓮市:雁山出版社。
    林佳瑩、趙靜瑜(2018)。華麗舞台的深夜告白:賣座演出製作祕笈。臺北市: 有樂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林依璠(2021)。我國古典音樂產業經營模式之探討。元智大學,桃園市。
    胡政源(2006)。品牌管理—品牌價值的創造與經營。新北市:新文京開發。
    夏學理、陳尚盈、黃肇璟、翁鵲旻(2018)。文化市場與藝術票房。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夏學理、鄭美華、陳曼玲、周一彤、方韻茹、陳亞平(2019)。藝術管理。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徐頌仁(1989)。歐洲樂團之形成與配器之發展。臺北市:全音樂譜出版社有限公司。
    袁方(2002)。社會研究方法。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馬可丁(2020)。行銷學(行銷管理學)。臺北市:鼎文書局。
    張慧真(2004)。交響樂團的經營與管理。臺北市: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許汝泓暨音樂企劃小組(2014)。圖解音樂史。臺北市:信實文化行銷有限公司。
    許麗雯(2014)。古典音樂便利貼。臺北市:信實文化行銷有限公司。
    陳松柏、余坤東、許金水(2008)。管理與生活。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陳政智(2018)。非營利組織管理。臺北市:華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苡榛(2016)。地方行銷活動品牌建構之研究: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之個案研究。逢甲大學,臺中市。
    陳郁秀(1988)。 臺灣戰後藝術的發展—音樂。美育月刊100,7–8。
    陳龍潭、廖勇凱(2011)。企業策略管理。臺北市: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曾光華、饒怡雲(2016)。行銷學原理。新北市:前程文化。
    楊濱燦、陳世晉、李培銘(2010)。品牌經營管理。新北市:空大。
    蔡曼容(2004)。音樂斷代史在台灣的意涵—以1945年至1960年台灣西式音樂發展為例。音樂研究學報10,59。
    戴國良(2010)。 品牌行銷與管理。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顏綠芬(2015)。民族主義在音樂上的昔今-策劃引言。美育雙月刊207,2–8。
    饒立凡(2010)。臺灣西式樂團國際展演經驗之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臺北市。
    文化部(2011)。法規內容.。擷取自主管法規查詢系統:https://law.moc.gov.tw/law/LawContent.aspx?id=GL000126。
    文化部(2021)。歷年文化統計資料查詢。擷取自文化部文化統計:https://stat.moc.gov.tw/HS_UserItemResultView2.aspx?id=7。
    朱宗慶(2012)。表演藝術團體的「補助」與「投資」。擷取自朱宗慶的文化觀察:https://blog.udn.com/jublog/6500848。
    行政院(2024)。國情簡介。擷取自行政院:https://www.ey.gov.tw/state/181E881F469CCF98/defdc574-0d19-47eb-be47-1a4d9c274abc。
    吳孟珊(2023)。樂團的幕後推手—萊比錫布商大廈藝術總監安德烈亞斯.舒茲專訪。擷取自臺中國家歌劇院: https://www.npac-ntt.org/blog/c-VmAW51nl9Ya。
    芬多經(2021)。【關鍵專訪】疫情下的台灣表演藝術如何自救?各大樂團、劇團團長談產業的困境與生機。擷取自關鍵評論網: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3594。
    邱懷瑜(2018)。走在音樂總監的平衡木上—呂紹嘉談音樂總監的歷程與生活。擷取自MUZIKAIR:https://read.muzikair.com/us/articles/8c97654c-3c85-4ff2-aebe-fafab0a2ee7d。
    長榮交響樂團(2024)。認識ESO。擷取自長榮交響樂團:https://www.evergreensymphony.org/servlet/PUF1_ControllerServlet.do?lang=zh-TW&menu=PBI1&func=ABOUT_US&action=VIEW_INDEX。
    國家交響樂團(2024)。關於國家交響樂團。擷取自國家交響樂團:https://www.npac-nso.org/zh/orchestra/about-nso。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臺中國家歌劇院(2023)。2023 NTT遇見巨人—安德里斯.尼爾森斯與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擷取自 OPENTIX:https://www.opentix.life/event/1680875492344406017。
    張渝役(2021)。管弦樂團。擷取自國家教育研究院|樂詞網: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1a9854d6c936dd24cba03fdeb171c18/?startswith=zh&seq=2。
    陳雅文(1995)。個案研究法Case Study。擷取自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81584/。
    楊永妙(2003)。用樂聲 愛台灣。擷取自遠見: https://www.gvm.com.tw/article/9002。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24)。113年度常態第1期藝文補助結果公告。擷取自臺北市政府文化局:https://culture.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63F36AA6E434AD08&sms=78D644F2755ACCAA&s=854BE6F308A0EB29。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24)。113年度常態第2期藝文補助結果公告。擷取自臺北市政府文化局:https://culture.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63F36AA6E434AD08&sms=78D644F2755ACCAA&s=C77AC354569C32BE。
    臺北市政府法務局(2016)。法規資訊。擷取自臺北市法規查詢系統: https://www.laws.taipei.gov.tw/Law/LawSearch/LawArticleContent/FL082633。
    蔡淇華(2023)。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是什麼?歷史上的真實案例帶來巨大改變。擷取自天下文化: https://bookzone.cwgv.com.tw/article/28876。
    文化部(2024)。文化部表演藝術金三角扶植升級 「臺灣品牌團隊計畫」即日起開始受理。擷取自文化部文化新聞: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27918。
    李欣恬(2024)。2024年「台灣品牌團隊」揭曉 總計1.2億元補助。擷取自中時即時新聞: https://www.ctee.com.tw/news/20240115701667-431401。
    文化部(2024)。臺灣品牌團隊計畫。擷取自文化部政策類: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67&s=223057。
    文化部(2024)。成立沿革。擷取自文化部成立沿革: https://www.moc.gov.tw/cp.aspx?n=10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