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皓諄 |
---|---|
論文名稱: |
當代物質文化與靜物圖像之繪畫研究 Painting Research in Contemporart Material Culture and the Still Life Image |
指導教授: |
蘇憲法
Su, Hsien-Fa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72 |
中文關鍵詞: | 慾望 、消費 、物質文化 |
英文關鍵詞: | desire, consume, material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46 下載:2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原始的社會裡面,人類已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換自己所需要的物資,好比方說以一隻羊換一把石斧。但是有時候受到交換物資類別的種種限制,則必須另外再尋一種能夠為交換雙方都能彼此接受的物品。最原始的貨幣便從這裡開始。像是牲畜、鹽、稀有的貝殼、珍稀鳥類羽毛、寶石、沙金、石頭等不容易大量獲取的物品都在過去的時空中被作為貨幣被使用過。
而在現代的社會中,我們能視貨幣為一種“物”而這物被呈現一種價值間的交換作用轉化成我們身處世界裡一個重要的原素,藉由這樣物的體現換取了似乎等同價值的生活物件,換而言知它讓我們在社會中與其他人產生了更多的聯系,這樣一個物件的力量深深的影響了現今人們的價值行動及生活狀態,不論食、衣、住、行、育、樂等現代人的各種生活型態,都脫離不了這樣一個物件的影響範圍,物的價值是人們賦予的,所以它不但提供了比使用言語或直接互動更具體也更恆久的方法,更分享了價值活動與生活方式﹔在現代,貨幣促進了交易的繁榮,為文明的社會帶來了貢獻,它不僅提供財富與享受,使我們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甚至為擁有的人帶來勢力、更為其帶來不可思議的力量,也因此金錢它遠遠超越了他原本因該具備的價值性,而被人們永無止盡般的獲取、迷戀著。
本創作研究在探討當代物質文化的貨幣符號在現代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為何,同時也探討靜物圖像在畫面中所呈現的意義,並以現代社會中對於消費文化的產物,如錢幣、紙鈔、紙袋等物件來詮釋筆者對於後現代社會中以金錢為架構的資本主義下,內心的困惑、躁動與不安。
In the primitive society human beings can exchange the materialls they need, by way of bartering. For example, a sheep is exchanged for a stone ax. But sometimes because of the restriction of categories of the exchanged materials that both sides can accept have to be sought out. Since then the most original currency begins, such as livestock, salt, rare shells, rare birds’ feathers, precious stones, alluvial gold, stones and so on. Those are not easy to get in large quantity and they have all been used as currencies in ancient times. In the modern society, “material "is transformed into an important element in our world. It makes us have some social contact with others, which affects the value of our actions and life. The materials provide us more concrete and longer lasting way to share value activities and lifestyles than language and direct interaction.
In the modern time, currency has promoted the prosperity of the business transaction and has contributed to our civilized society. It provides us not only wealth and enjoyment but also a better quality of life. It even brings the rich incredible power that it is beyond our imagination. Therefore, the currency has gone beyond its monetary value, and people want to obtain it and keep obsessed continuously.
The pieces of art work is to explore the role of monetary symbols in the contemporary and materialized world, and investigate the significance of still images presented on the screen. Through the objects created in the culture of the consumption society, such as coins, paper money, paper bag etc. The painter tries to interpret people’s confusion, restlessness and anxiety with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ney under the Capitalism of the postmodernism.
王嵩山 著,1991,《過去的未來:博物館中的人類學空間》,台北,稻香出版社。
王庭玫.謝汝萱 撰,2010,《名畫饗宴100-藝術中的花卉》,(台北市:藝術家出版)。
何秀煌 著,1998,《語言與人性-記號人性論闡釋》,(台北:台灣書局)。
李長俊 著,2001,《西洋美術史綱要》,(台北:雄師圖書公司)。
李小波 編輯,2004,《世界傳世靜物畫-二十世紀前》,北京:北京出版社。
尚.布希亞(Jean Bandrillard) 著,1997,《物體系》(Le sesteme desobjrts),林志明譯,台北:時報。
尚.布希亞(Jean Bandrillard) 著,2009,《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Pour une critique de reconomie politique du signe),夏螢譯,南京大學出版社。
尚.布希亞(Jean Bandrillard) 著,1998,《擬仿物與擬像》(Simulacres Et Simulation),(洪凌譯,時報出版)。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2011,《佛洛伊德四冊套書(Rive Gauche Interpretation of Sigmund Freud)》,(台北市﹕左岸文化出版)。
亞瑟.丹托(Arthurc.Danto) 著,2010,《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tory),林雅琪 鄭惠雯 譯,(台北市:麥田出版)。
馬克斯.恩格斯著,1995,《馬克斯恩格斯全集》,編譯局編譯,大陸:人民出版社。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著,1998,《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許綺玲譯,(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
陳坤宏 著,2005,《消費文化理論》,(台北市.楊智文化)。
陸蓉之 著,1990,《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灣:藝術家出版社出版)。
許麗雯 編,2004,《妳不可不知的300幅名畫及其畫家與流派》,(台北:高談文化)。
張心龍著,2002,《百幅名畫的啟示》,(台北市:雄師圖書)。
黃文叡 著,2002,《現代藝術啟示錄》,(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黃楠生、楊壽勘主編,1993,《新編哲學大辭典》,(太原市:山西教育出版社)。
費爾史東(Mike Featherstone)著,2009,《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趙偉紋 譯,(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琳達.諾克林(Linda Nochlin) 著,1998,《寫實主義》(REALISM),刁筱華譯,(台北:遠流)。
傑克.魏勒福特(Jack Weatherford)著,1998,《金錢簡史:揭開人性與慾望交纏的神話》,楊月蓀譯,(台北:城邦文化)。
齊默爾(Georg Simmel)著,2001,《金錢、性別、現代生活風格》,顧仁明 譯,(台北:聯經出版)。
諾曼.布列遜(Williamv Norman Bryson) 著,2000,《注視被忽視的事物:靜物畫四論》(Looking at the Overlooked:Four Essays on Still Life Painting),丁寧 譯,(中國:浙江攝影出版社出版發行)。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著,2008,《物體世界-羅蘭.巴特評論集(一)(二)》(Essais Critigues),陳志敏譯,(台北市:國立編譯館主譯)。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著,1998,《神話學》(Mythologies),許薔薔 許綺玲譯(林志明導讀),(台北:桂冠)。
Tim Dant 著,2007,《物質文化》(Material Culture in the Social World),聾永慧 譯,(台北市:國立編譯館主譯)。
Otto G Ocvirk等 著,2003,《藝術原理與應用》,江怡瑩譯,(台北市:麥格羅希爾)。
Don Slater著,2002《消費文化與現代性》,(Consumer Culture and Modernity),林佑聖.葉欣怡 譯,(台北:旭昇圖書)。
Norbert Schnieder,1990,《The Art of Still Life》,Koln:Benedikt TaschenVerlag GmbH& Co。
Daniel Miller,1987,《Material Culture and Mass Consumption》,Lightning Source Inc。
學位論文
王典宸(民國96)。《便利商店第n件商品促銷促銷方式對人為購買慾望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江亞竹(民98)。《影響慾望之因素、慾望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品牌形象為干擾變數》,私立實踐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江陵青(民國96)。《虛構之家──分析普普藝術中的新家居意象(以David Hockney和Tom Wesselmann為例)》,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靜修(2000)。《普普風格的諷刺與隱喻手法應用於平面廣告設計之影像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承道(2010)。《圖像混搭遊戲-台灣當代次文化現象之繪畫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柏嘉(2008)。《公仔符碼應用在當代藝術創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范銀霞(2004)《金錢遊戲》電腦互動式多媒體藝術研究與創作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皇杏(2004)。《存在主義的側影——嚴歌苓《無出路咖啡館》析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正哲(2009)。《微觀紀事—超寫實主義繪畫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高文宣(2005)。《從狄德羅的沙龍評論 看夏爾丹的靜物畫在法國繪畫史上的地位與影響》。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唐瑋君(民國99)。《物質主義、享樂主義、視覺美感中心性、流行意識與消費者創新性之關聯性研究》。私立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燦麟(2008)。《靜物百相—圖像與本義 許燦麟創作論述》。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溫佳倩(民國99)。《流行消費文化與五分埔無品牌服裝設計要素關係之探討》私立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廖容螢(民國99)。《敗物有罪?敗物有理!觀看電影慾望城市傳遞勸Bey合理訊息》,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劉志宏(民國98)。《後現代布袋戲特質應用於普普藝術風格平面設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文祥(2005)。《從布農族的物質文化體現環境公共標識設計之規劃-以布農部落文化園區為例-》,私立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顧何忠(2003)。《揭露與存在-靜物畫中的觀省與轉化》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