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志敏
JENG,JIE-MIIN
論文名稱: 中國中古時期天文星占與政軍關係之研究
Relationships between Politics、Military and Astronomy in the Medival China
指導教授: 邱添生
Qiu, Tian-Sheng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44
中文關鍵詞: 天文學星占學社會天文學史
英文關鍵詞: Astronomy, Astrology, History of Socioastronom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3下載:17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因為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觀念的影響,中國傳統政治思維中,一直對於天文的觀測、記錄與占卜等,相當地重視,歷代歷朝均設有相關的天文機構與天文職官。不止政治活動與天文星占相關,另外軍事行動、民生作息等,也莫不與天文星占關係密切。因此瞭解天文星占在中國各個時期的發展與影響,當可有助瞭解許多中國傳統皇權政治的深層內涵。
    本論文擇定中古時期作為研究時段,探討在三國至唐代的一千年之間,天文星占與人與事的關係。首章概論性地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研究路徑,並對過去中外學術界的相關研究成果略作回顧與檢討。第二章則是討論此一時期文獻記載中的天文機構與天文職官的運作情形。第三章則論及天文星占在傳統政治運作中的角色,分別從爭天下與有天下之後的不同方向來討論。第四章討論的是天文星占在軍事作戰中的角色,特別是天文星占的觀點與天文官在戰爭中的角色是本章關注的焦點。第五章則探討中古時期歷代政權為求防止天文秘學外漏,所採取的各項管制措施,並討論相關禁令的成效如何。第六章則試圖探討天文官的社會地位,分別從其與帝王、士人及僧道關係等不同層面作討論,最後一章是本文的結論。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3 第二節 研究取向˙˙˙˙˙˙˙˙˙˙˙˙˙˙˙˙˙˙˙˙˙˙5 第三節 研究史回顧與檢討˙˙˙˙˙˙˙˙˙˙˙˙˙˙˙˙˙˙10 第二章 天文機構的變革及其職官種類˙˙˙˙˙˙˙˙˙˙˙19 第一節 天文機構的變革˙˙˙˙˙˙˙˙˙˙˙˙˙˙˙˙˙˙˙19 第二節 天文職官的種類及其學習˙˙˙˙˙˙˙˙˙˙˙˙˙˙˙36 第三節 非正式天文機構與天文人員˙˙˙˙˙˙˙˙˙˙˙˙˙˙46 第三章 天文星占的政治功能˙˙˙˙˙˙˙˙˙˙˙˙˙˙˙50 第一節 天命與正統˙˙˙˙˙˙˙˙˙˙˙˙˙˙˙˙˙˙˙˙50 第二節 天文星占與皇權統治----以日蝕與星變為討論中心˙˙˙˙68 第三節 天文星占與政治鬥爭˙˙˙˙˙˙˙˙˙˙˙˙˙˙˙˙˙92 第四章 天文星占與軍事作戰˙˙˙˙˙˙˙˙˙˙˙˙˙˙109 第一節 天文星占的軍事功能˙˙˙˙˙˙˙˙˙˙˙˙˙˙˙˙109 第二節 天文官的戰爭角色˙˙˙˙˙˙˙˙˙˙˙˙˙˙˙˙˙117 第三節 軍事專家與著作對天文星占的看法˙˙˙˙˙˙˙˙˙˙130 第五章 天文技術者的管理˙˙˙˙˙˙˙˙˙˙˙˙˙˙˙138 第一節 天文官的世襲特色˙˙˙˙˙˙˙˙˙˙˙˙˙˙˙˙˙138 第二節 天文技術人員交遊與升轉之限制˙˙˙˙˙˙˙˙˙˙˙157 第三節 天文星占的相關禁令˙˙˙˙˙˙˙˙˙˙˙˙˙˙˙˙173 第六章 天文技術者的社會地位˙˙˙˙˙˙˙˙˙˙˙˙˙196 第一節 帝王與天文官˙˙˙˙˙˙˙˙˙˙˙˙˙˙˙˙˙˙˙197 第二節 士人階層與天文曆法˙˙˙˙˙˙˙˙˙˙˙˙˙˙˙˙205 第三節 佛、道與天文技術者˙˙˙˙˙˙˙˙˙˙˙˙˙˙˙˙222 第七章 結論˙˙˙˙˙˙˙˙˙˙˙˙˙˙˙˙˙˙˙˙˙235 附表 表一:中國中古時期天文曆法史研究成果一覽表˙˙˙˙˙˙˙˙˙10 表二:中古以前典籍中所見天文分野一覽表˙˙˙˙˙˙˙˙˙˙˙53 表三:唐代賀日不蝕相關之表狀一覽表˙˙˙˙˙˙˙˙˙˙˙˙˙74 表四:中古時期因天文星變行赦一覽表˙˙˙˙˙˙˙˙˙˙˙˙˙78 表五:中古時期歷朝天文職官一覽表˙˙˙˙˙˙˙˙˙˙˙˙˙˙161 表六:《全唐文》中犯天文圖讖禁令之判文一覽表˙˙˙˙˙˙˙˙189 表七:中古時期曆法編修一覽表˙˙˙˙˙˙˙˙˙˙˙˙˙˙˙˙213 附圖 圖一:唐代天肅宗改制前文機構位置圖˙˙˙˙˙˙˙˙˙˙˙˙˙37 圖二:唐代天肅宗改制後文機構位置圖˙˙˙˙˙˙˙˙˙˙˙˙˙37 圖三:陜西出土瞿曇羅墓誌蓋˙˙˙˙˙˙˙˙˙˙˙˙˙˙˙˙˙146 圖四:陜西出土瞿曇羅墓誌銘文˙˙˙˙˙˙˙˙˙˙˙˙˙˙˙˙146 附錄 參考暨徵引書目˙˙˙˙˙˙˙˙˙˙˙˙˙˙˙˙˙˙˙˙˙239

    參考暨徵引書目
    一、 史料
    《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9)
    孔穎達:《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9)
    孔穎達:《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9)
    孔穎達:《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9)
    高誘:《淮南子注》(臺北:世界書局,1991)
    司馬遷:《史記》(臺北:鼎文書局點校本)
    范曄:《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點校本)
    陳壽:《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點校本)
    曹操等著:《十一家注孫子》(臺北:華正書局,1989)。
    房玄齡等:《晉書》(臺北:鼎文書局點校本)
    沈約:《宋書》(臺北:鼎文書局點校本)
    蕭子顯:《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點校本)
    魏徵、姚思廉:《梁書》(臺北:鼎文書局點校本)
    慧皎:《高僧傳》(臺北:廣文書局,1986)
    魏徵、姚思廉:《陳書》(臺北:鼎文書局點校本)
    魏收:《魏書》(臺北:鼎文書局點校本)
    李百藥:《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點校本)
    令狐德棻等:《周書》(臺北:鼎文書局點校本)
    李延壽:《南史》(臺北:鼎文書局點校本)
    李延壽:《北史》(臺北:鼎文書局點校本)
    魏徵等:《隋書》(臺北:鼎文書局點校本)
    劉等:《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點校本)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點校本)
    不空譯、楊景風注:《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凶時日善惡宿曜經 (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二十一冊第1299號,頁387~399,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李林甫等:《大唐六典》(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
    李淳風:《乙巳占》(收入李零主編、伊世同點校《中國方術概觀‧占
    星卷》,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
    李筌:《神機制敵太白陰經》(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本)
    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8)
    長孫無忌等、(今)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
    唐臨:《冥報記》(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2)
    瞿曇悉達:《開元占經》(收入李零主編、伊世同點校《中國方術概觀‧
    占星卷》,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
    瞿曇悉達:《唐開元占經》(臺北:國家圖書館典藏善本書,微卷編號
    6463,共二捲,拍攝所據原稿為清代陸芝榮香圃三間草堂藏
    手抄本)
    瞿曇悉達:《唐開元占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
    書本,第八○七冊)
    張鷟:《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9)
    劉知幾著、(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臺北:里仁書局點校本,1980)
    鄭處誨:《明皇雜錄》(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4)
    劉崇遠:《金華子雜編》(收在點校本《玉泉子‧金華子》,上海:
    古籍出版社,1988)
    王溥:《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1991)
    司馬光等:《資治通鑑》隋紀與唐紀(臺北:大申書局點校本,1983)
    薛居正等:《舊五代史》(臺北:鼎文書局點校本)
    歐陽修:《新五代史》(臺北:鼎文書局點校本)
    脫脫等:《宋史》(臺北:鼎文書局點校本)
    李昉等:《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李昉等編:《太平廣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
    呂祖謙編:《宋文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 1350冊)
    孫光憲:《北夢瑣言》(臺北:源流文化出版事業公司點校本,1983)
    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許洞:《虎鈐經》(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本,1985)
    鄭樵:《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贊寧:《宋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7)
    張廷玉等:《明史》(臺北:鼎文書局點校本)
    李東陽等編:《大明會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7)
    允祿等編:《協紀辨方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
    書本,第811冊)
    清仁宗皇帝御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
    徐松:《唐兩京城坊考》(臺北:世界書局,1984)
    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第二八九冊(臺北:鼎文書局,1977)
    張閬聲:《校正三輔黃圖》(臺北:世界書局,1984)
    梅文鼎著、梅成校輯:《梅氏叢書輯要》(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
    曾國藩:《曾文正公家書》(臺北:世界書局,1996)
    顧炎武著、(清)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解》(長沙:岳麓書社,1994)
    嚴耕望編:《原刻景印石刻史料叢書‧金石萃編》卷八十八(臺北:藝文印書館
    ,1971)
    不知撰者:《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本,1991)
    二、 近人專著
    A.中文部份(含譯作)
    1.方豪:《中西交通史》上冊(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3)
    2.王瑞功主編:《諸葛亮研究集成》(濟南:齊魯書社,1997)
    3.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天文學》冊(北京:中
    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0)
    3.安平秋、章培恆主編:《中國禁書大觀》(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
    4.江曉原:《星占學與傳統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江曉原:《天學真原》(臺北:洪葉出版事業公司,1995)
    6.何丙郁、何冠彪:《敦煌殘卷占雲氣書研究》(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
    7.施湘興:《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81)
    8.高平子:《高平子天文曆學論著選‧學曆散論自序》(臺北:中央研究院數
    學研究所,1987)
    9.孫宏安:《中國古代科學教育史略》(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
    10.曹謨:《中華天文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11.(英)李約瑟著、曹謨譯:《中國之科學與文明》(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1)
    12.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一冊~第六冊(臺北:明文書局,1998)
    13.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三冊》(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1)
    14.趙令揚:《關於歷代正統問題之爭論》(香港:學津出版社,1976)
    15.楊慧傑:《天人關係論》(臺北:水牛圖書出版公司,1989)
    16.劉昭民:《中華天文學發展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
    17.劉韶軍:《中華占星術》(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18.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
    19.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
    20.薄樹人:《中國天文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
    B.外文部份
    1.(日)諸橋徹次主編:《大漢和辭典》(東京:大修館書店修訂版,1986)
    2.(日)藪內清:《增訂隋唐曆法史研究》(京都:臨川書店,1990)
    三、 論文
    A. 中文部份(含譯作)
    1. 丁煌:<唐高祖太宗對符瑞的運用及其對道教的態度>(《國立成功大學歷
    史學報》第二號,1975.)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工作隊:<漢魏洛陽城南部的靈臺遺址>
    (收入該所編《中國古代天文文物
    論集》頁176~180,北京:文物出
    版社,1989.12.)
    3.江曉原:<中國古代曆法與星占術----兼論如何認識中國古代天文學>(《大
    自然探索》第7卷第3期,1988.)
    4.江曉原:<天文‧巫咸‧靈臺----天文星占與古代中國的政治觀念>(《自然
    辯證法通訊》1991年第3期)
    5.江曉原:<上古天文考----古代中國"天文"之性質與功能>(《中國文化》第
    四期,1991.8.)
    6.江曉原:<六朝隋唐傳入中土之印度天學>(《漢學研究》十卷二期
    ,1992.12.)
    7.江曉原:<天學史上的梁武帝>(《中國文化》第十五、十六期,1997.)
    8.李豐楙:<唐人創業小說與道教圖讖傳說>(《中華學苑》第二十九期,1984.)
    9.李勇:<中國古代的分野觀>(《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1990年第5、
    6期)
    10.李學勤:<「兵避太歲戈」新證>(《江漢考古》第39期,1991)
    11.李家浩:<再論兵避太歲戈>(《考古與文物》1996年第4期)
    12.何丙郁:<民國以來中國科技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李約瑟與中國科技史
    >(收入《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1992.)
    13.何丙郁:<太乙術數與《南齊書‧高帝本紀上》史臣曰章>(《中央研究
    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七本第二份,1996.6.)
    14.杜欽:<兩漢大赦研究>(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6.)
    15.沈建東:<在天道與治道之間----論宋代天文機構及其陰陽職事>(新竹:
    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6.)
    金忠烈:<天人和諧論----中國先哲有關天人學說之研究>(臺北:中
    國文化學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1974.)
    16.范家偉:<受禪與中興:魏蜀正統之爭與天象事驗>(《自然辯證法通訊》
    ,1996.6.)
    17.俞偉超、李家浩:<論兵避太歲戈>(收入《出土文獻研究》,北京:文
    物出版社,1985)
    18.唐君毅:<如何了解中國哲學上天人合一之根本觀念>(收入《唐君毅全
    集》卷十一《中西哲學之比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8.)
    19.晁華山:<唐代天文學家瞿曇譔墓的發現>(《文物》1978年第10期)
    20.席澤宗:<中國科技史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收於氏著《科學史八講》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
    21.席澤宗:<天文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同上)
    22.席澤宗:<中國天文學的新探索>(同上)
    23.姜志翰:<中國星占對軍事的影響>(臺北:臺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1998.6.)
    24.高明士:<唐代「三史」的演變----兼述其對東亞諸國的影響>(《大陸雜
    誌》第五十四卷第一期,1977.1.)
    25.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收於《陳寅恪先生文集(一)‧金明館叢稿
    初編》,臺北:里仁書局,1981.)。
    26.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同上)
    27.陳久金:<瞿曇悉達和他的天文工作>(《自然科學史研究》四卷四期
    ,1985.)
    28.張毅志:<我國古代的通俗天文著作《步天歌》>(《文獻》1986年第3
    期)
    29.張嘉鳳、黃一農:<中國古代天文對政治的影響----以漢相翟方進自殺為例
    >(《清華學報》新二十卷第二期,1990.12.)
    30.張嘉鳳:<中國傳統天文的興起及其歷史功能>(新竹:清華大學歷史所
    碩士論文,1991.7.)
    31.張培瑜:<五星合聚與歷史記載>(《人文雜志》1991年第5期)
    32.葉德祿:<七曜曆入中國考>(《輔仁學誌》第十一卷第一、二合期
    ,1942.12.)
    33.黃自元:<從西漢占盤看《靈樞‧九宮八風》的占星術性質>(《上海中
    醫藥雜誌》一九八九年第二期)
    34.黃一農:<星占、事應與偽造天象----以"熒惑守心"為例>(《自然科學史
    研究》第10卷第2期,1991.)
    35.傅鏡暉:<中國歷代正統論研究:依據春秋公羊傳精神的正統論著分析>
    (臺北: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36.楊安華:<中國正統思想之基礎溯源>(《臺南家專學報》第16期,1997.6.)
    37.劉朝陽:<史記天官書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週刊
    》第七卷第七十三、七十四期合刊本,1929.)
    38.劉廣定:<台灣的中國科技史研究簡況與展望>(收入《民國以來國史研
    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上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
    史學系,1992.6.)
    39.劉韶軍:<試論中國古代占星術及其文化內涵>(《華中師範大學學報‧
    哲社版》,1993年第2期)
    40.蔡幸娟:<南北朝降人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86
    年)
    41.鄧文寬:<比《步天歌》更古老的通俗識星作品----《玄象詩》>(《文物
    》1990年第3期)
    42.範立舟:<從「合天下於一」到「居天下之正」:宋儒正統論之內容與特
    質>(《中國文化月刊》第230期,1999.5.)
    43.魯子健:<中國歷史上的占星術>(《社會科學研究》1998年第2期)
    44.謝政諭:<中國正統思想的本義、爭論與轉型----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論
    述>(《東吳政治學報》第4期,1995.1.)
    45.嚴敦傑:<式盤綜述>(《考古學報》第四期,1985)
    46.龔延明:<宋代天文院考>(《杭州大學學報》1984年第2期)
    47.(日)山田慶兒、譯者不詳:<梁武帝的蓋天說與世界庭園>(收入氏著
    《山田慶兒論文集‧古代東亞哲學與科技文化》,瀋陽:遼
    寧教育出版社,1996)
    45.(法)艾伯華(Wolfram Eberhard)、劉紉尼譯:<漢代天文學與天文學家
    的政治功能>(收入張永堂等編《中
    國思想與制度論集》,臺北:聯經出版
    事業公司,1976)
    B. 外文部份
    1.黃一農:"A Study of Five-Planet Conjunction in Chinese History"(Early
    China ,Vol.15,1990)
    2.席澤宗:"Chinese study in the history of astronomy,1949-1979"(ISIS
    ,Vol.72,No. 263,pp. 457-470,1981)
    3.藪內清:<中世科學技術史展望>,收入氏編《中國中世科學技
    術史研究》(東京:角川書店,1965)
    4.松島才次郎:<太史局司天臺>(《信州大學教育學部紀要》第25
    號,1971)
    5.影山輝國:<漢代災異政治--宰相災異責任中心
    >(《史學雜誌》第90編第8號,1981)
    6.Shigeru Nakayama:<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strology >(in
    Nathan Sivin 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East
    Asia,pp. 94-107,New York:Neale Watson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