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清福 Lin, Ching-Fu |
---|---|
論文名稱: |
「萌生」-林清福陶藝創作論述 「Life Growth」-The Study in Ceramics Artistic Creation |
指導教授: |
袁金塔
Yuan, Jin-Ta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2 |
中文關鍵詞: | 陶藝 、釉藥 、植物 、造形 、型態 |
英文關鍵詞: | ceramics, glaze, plant, form, shap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6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萌生」為創作主題。一意指土地滋養大地萬物生長,孕育植物界生命的開始,如草木初生之芽;另外對筆者而言,是意念的產生、創作的靈光乍現,所醞釀出當下的感覺與持續成長的力量。
春天百花開,秋天黃葉落,寒暑遷流,四季交替,是物的生命運行;生老病死,輪迴不息,是眾生生命的運行。世間萬物看似分別獨立的個體,在時間與空間運行中,總離不開因緣聚散離合,大地涵養一切的起落,生生滅滅。本研究的創作動機源自於土地的滋養與孕育,以循環、繁衍、生生不息詮釋出植物生命歷程的轉變與因果關係。依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之生長狀態,汲取外在性質和內在的生命意象,將複雜的造形簡化為單純的形式,表現物體潛在所蘊藏的力量。
本研究以發展自然界造形中的植物形態為研究目標,進行陶藝的開發與創作表現,以文獻探討法、實驗法、田野調查法,為此次創作研究進行的方法。從宇宙天體運行的角度論自然對生命的啟示,從種子孕育生命的意涵中引伸出造形的意義,運用變形、轉化、重複與衍生的表現手法,演繹出物體型態與展示空間架構,將物形概念的體驗與感知,轉化成造形符號與視覺語彙。陶藝必須要「以泥土為媒材,從造型開始、最後以火來結束」,運用黏土的柔軟度、可塑性、耐火性,詮釋造形與材料在不同的物理狀態與燒成溫度下,所產生的質變。
本創作研究論述的主要架構包括:「第一章 緒論」,闡述本研究動機與目的、方法與步驟。「第二章 創作理論與基礎」,在陶藝方面:從台灣現代陶藝的演變與發展脈絡,強調陶藝的藝術性、講求全然自由、個人化風格,了解現代陶藝當下的思唯與時代精神;在植物方面:從巨觀與微觀看自然世界中的凝聚與開發,探究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樹皮的形態面向。「第三章 創作形式與技法」,對造形構成、美感形式、內外空間、質感肌理、媒材技法之探討。「第四章 創作作品說明」,闡述「萌生」創作理念與實踐,作品呈現與說明。「第五章 結論」,針對本論文研究,提出綜合性結論,及對未來之展望。
The main topic of thesis is germinated as artistic creation. It means all things on earth nourish and gestat the life of vegetation field as the buds of plants by this land. The other meaning for writer is the idea to produced, to inspire It’s power of grownth continuously at that moment.
All kinds of flowers bloom in spring. Yellow leaves fall off the trees in autumn. Four seasons changl into spring, summer, fall and winter. That’s life to be in revolution. Birth, age, illness and death mean a transmigration of the soul without ending. That’s the going of all lives.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seems to be an separating individual. It can’t be without causes of meeting and separation yet. The land conserves everything fall and down forevermore. The original motive is from nourishment and gestation by land that interpret the plant’s life track and causal relationship by way of circulation, propagation, life and growth change of nature. According to the growing state of roots, stems, leaves, flowers, fruit and seeds, to draw character outside and life image inside. It simplifies a complicated modeling and a simple to simple style that in order to perform the power of inherent reserv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plant shapes of natural modeling which are to proceed with creation of ceramics artistry. 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study include: Literature review, Field study, Experimental method. Discussing the natures inspiration to the livest from giant to micro view. Ceramics can be started from media with soil and end with fire that applied feature of clay as soft, flexible and refractory and to explicate the shape and material between the different physics state and metamorphosis under burning in high temperature.
The study include: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o expand on study motivations, purposes, methods and steps.
Chapter 2 Paper study in Ceramics . explain Taiwan modern ceramic thoughts and spirits.
Chapter 3 To be explored on modeling composition, aesthetic style, out and in space, qualities and textures,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Chapter 4 The illustr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the germinated.
Chapter 5 Conclusion: make the comprehensive conclusion and look into the future aimed at the study in ceramics.
一 藝術理論部份
白明《世界現代陶藝概論》。北京:江西美術出版社,1998。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台北:藍燈出版社,1991。
何兆聰《現代陶藝創作》。澳門:天地陶藝社,2003。
何政廣《詩意的造形大師克利》。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9。
余秋雨《藝術創造工程》。台北:允晨文化,1990。
呂清夫《造型原理》。台北:雄獅圖書公司,1984。
杉浦康平著。李建華、揚晶譯《圖像宇宙論-造形的誕生》。台北:雄獅美術,2000。
林美蓉《雕塑-材料、技法、歷史》。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4。
林崇宏《平面造型設計》。台北:亞太圖書,1997。
林崇宏《基礎設計-立體構成原理》。台北:新文京出版,2005。
侯宜人《自然、空間、雕塑》。台北:亞太圖書公司,1996。
南懷謹《論語別裁》。台北:老古出版社,2005。
唐君毅《人生之體驗》。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
徐文琴《當下關注-台灣陶的人文心境》。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5。
康丁斯基著,吳瑪悧譯《藝術的精神性》。台北:藝術家,1993。
張宏實《西藏生死書》。台北:橡樹林文化,2005。
曾長生《世界名畫家全集─布朗庫西》。台北:藝術家,2005。
朝倉直已原著,朱柄樹譯《藝術設計的立體構成》。台北:龍溪圖書,1998。
劉良佑、溫淑姿《四十年來台灣地區美術發展研究之一「陶藝研究:研究報告展覽專輯彙編」》。台北:歷史博物館,1995。
劉鎮洲《心象與詩意-實用陶瓷再出發》。台北: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1。
謝東山、莊秀玲、張嘉純《台灣地區重要陶藝作品調查研究計畫報告書》。台北: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1。
謝東山《台灣現代陶藝發展史》。台北:藝術家,2005。
謝慧菁《台灣現代美術大系—現代造型陶藝》。台北:藝術家,2004。
Henry Focillon著,吳玉城譯《造型的生命》。台北:田園城市文化,2001。
Paul Zelanski、Mary Pat Fisher,陳淑珍譯《塑造空間》。台北:六合出版社,2000。
Willy rotzler著,吳瑪悧譯《物體藝術》。台北:遠流出版,1991。
二 植物部份
艾倫.J.科莫斯《樹木圖鑑》。台北:貓頭鷹出版社,1997。
安東尼.赫胥黎。劉德祥譯《綠色資產》。台北:大樹文化,1997。
亨利.梭羅。金恆鑣、楊永鈺譯《種子的信仰》。台北:大樹文化,1995。
林文鎮《台灣名花木解說》。台北:中華林學會,1992。
林春吉《台灣水生植物1自然觀察圖鑑》。台北:田野影像,2000。
張永仁《野花圖鑑》。台北:遠流出版,2004。
張碧員《台灣賞樹情報》。台北:大樹出版社,1995。
畢列爵、楊建民、胡征宇、傅運生、林建強《做個業餘植物採集家》。台北:渡假出版社,1993。
陳玉峰《展讀大坑天書》。台中:台灣地球日出版社,1996。
陳淑華《植物的葉》。台北:圖文出版社,1983。
福田泰二、 西野榮正原著。徐珠湖譯《植物觀察入門》。台北:渡假出版社,1992。
劉棠瑞等《植物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
鄭元春《植物奇談》。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2004。
鄭麗娟《台灣野果觀賞情報》。台中:晨星出版社,2004。
三 論文期刊部份
尤雅容《有機意象的塑造與衍生》,2005。
江明珠《側觀世界-江明珠音韻造形創作研究》,2007。
林洪錢《當代彩墨形式結構新蘊》,2008。
廖瑞章《形變與衍生-廖瑞章有機抽象陶塑論述》,2006。
謝孟蓉《有機可塑的土與土的有機可塑─羅森豪創作觀及其創作實踐之研究》,2006。
四 網路資源部份
http://blog.yam.com/miki493
http://ccatccat.myweb.hinet.net/article/990619.htm
http://www.artworksfoundry.com/clientshowcase/artists/
http://www.centrepompidou.fr/education/ressources/
http://www.nkps.tp.edu.tw/00075/plant1.htm
http://www.ntmofa.gov.tw/m/taiwan-art/ceramics/c-3.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