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婉如
Li, Wan-Ju
論文名稱: 文學翻譯的語言正式度比較:語料庫為本
Comparing Language Formality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A Corpus-based Study
指導教授: 賴慈芸
Lai, Tzu-Y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翻譯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4
中文關鍵詞: 語言風格語體正式度語料庫韻律語法
英文關鍵詞: stylistic feature, register, formality, corpus, prosodic grammar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GTI.007.2018.A0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7下載:3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文學翻譯研究探討譯文語言風格時,大多以主觀方式評析,如指出哪些用語較正式、哪些用詞較不正式。

    本研究主張語言正式度可以用較客觀的方法分析,因此從語言學角度出發,以量性為主、質性為輔的方式,檢視三部英文小說的六本中譯本,即David Copperfield的林漢達及思果譯本、The Old Man and the Sea的海觀及余光中譯本、Slaughterhouse-Five的洛夫及陳枻樵譯本。除了比較譯本正式度差距,亦探討哪個譯本與原著的語體風格更為接近。

    檢視中譯本時,引用馮勝利正式語體理論。馮勝利指出韻律輕重及長短是區辨語體的關鍵。因此,本研究以AntConc、MARKUS、CRIE、CKIP等語料庫工具統計文本的輕聲、功能詞、音節詞數量,並輔以質性分析綜合呈現譯本的語言特色及語體風格。

    英文原著部分,英文詞彙及句式對正式度影響甚鉅。本研究以Readability.io檢視原著平均字長、句長,並參照Formality-score、Flesch-Kincaid Grade Level衡量文本整體正式度,兼以Ferenčík詳列的正式及非正式語言特徵進行細部質性分析。

    研究最後得出:三本英文原著的正式度都偏低。David Copperfield的林漢達譯本正式度低、思果譯本正式度高,但因缺乏中英正式度級別參照,難以推斷何者與原著風格更接近。The Old Man and the Sea及Slaughterhouse-Five的中譯本,則是余光中及陳枻樵譯本的正式度高,海觀及洛夫譯本的正式度低;後兩者與原著風格較為接近。

    In the field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studies, researchers tend to explore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words used in translation in a more subjective manner, in other words, by selecting a few examples from the texts and indicating which terms are more formal and which are more informal.

    This thesis argues that language formality can be discussed in a more objective manner. Therefore, based on Feng Shengli’s theories of prosodic grammar and stylistic registers, six Chinese translations rendered from three English novels, namely David Copperfield,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and Slaughterhouse-Five, are examined. These translations are compared quantitatively, using corpus tools such as AntConc, MARKUS, CRIE and CKIP, and supplemented with qualitative analysis. The translations of David Copperfield are by Lin Honda and Si Guo;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are by Haiguan and Yu Guangzhong; and Slaughterhouse-Five are by Lo Fu and Chen Yi-Chiao.

    In addition, the formality levels between the translations and the originals are also compared. To determine the formality levels of the three English originals, indicators such as average word/sentence length, Formality-score and Flesch Kincaid Grade Level are analyzed using the corpus tool Readability io. Textual analysis is also performed based on the formal and informal linguistic features detailed by Ferenčík.

    The final results are as follows: the formality levels of all three English novels are low. Concerning the translations of David Copperfield, Lin’s translation is too informal, while Si Guo’s translation is too formal, but it is difficult to infer whose style is closer to the original. Regarding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and Slaughterhouse-Five, Yu’s and Chen’s translations are formal, while Haiguan’s and Lo Fu’s are less formal and hence relatively closer to the original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1 第二節 何謂語言風格 1 第三節 文學翻譯的語言風格研究 2 第二章 理論基礎 5 第一節 中文:語體定義及分類 5 第二節 中文:正式/非正式語體 7 第三節 英文:正式度研究 12 第四節 英文:正式度指標及正式/非正式語言特徵 1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8 第一節 量性分析 18 第二節 質性分析 27 第三節 研究文本 28 第四章 David Copperfield語言正式度比較 31 第一節 作者及原著介紹 31 第二節 譯者及譯本介紹 32 第三節 整體數據分析 34 第四節 細部文本分析 44 第五節 小結與討論 49 第五章 The Old Man and the Sea語言正式度比較 51 第一節 作者及原著介紹 51 第二節 譯者及譯本介紹 52 第三節 整體數據分析 55 第四節 細部文本分析 63 第五節 小結與討論 69 第六章 Slaughterhouse-Five語言正式度比較 72 第一節 作者及原著介紹 72 第二節 譯者及譯本介紹 73 第三節 整體數據分析 75 第四節 細部文本分析 84 第五節 小結與討論 89 第七章 結論 92 第一節 研究成果 92 第二節 研究限制 93 參考文獻 96

    一、研究文本
    Dickens, C. (1850). David Copperfield. Retrieved from http://www.feedbooks.com/book/673.pdf
    Hemingway, E. M. (1952).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Retrieved from https://la.utexas.edu/users/jmciver/Honors/Fiction%202013/Hemmingway_The%20Old%20Man%20and%20the%20Sea_1952.pdf
    Vonnegut, K. (1991). Slaughterhouse-Five. Retrieved from http://www.kkoworld.com/kitablar/kurt_vonnequt_sallaqxana_n_5_ve_ya_ushaqlarin_selib_yurushu-eng.pdf
    余光中(譯)(1957)。老人與大海(原作者:Ernest Hemingway)。臺北:重光文藝。(原著出版年:1952)
    林漢達(譯)(1951)。大衛・考柏飛(原作者:Charles Dickens)。上海:潮鋒。(原著出版年:1950)
    思果(譯)(1993)。大衛・考勃菲爾(原作者:Charles Dickens)。臺北:聯經。(原著出版年:1850)
    洛夫(譯)(1975)。第五號屠宰場(原作者:Kurt Vonnegut)。臺北:星光。(原著出版年:1969)
    海觀(譯)(1957)。老人與海(原作者:Ernest Hemingway)。上海:新文藝。(原著出版年:1952)
    陳枻樵(譯)(2016)。第五號屠宰場(原作者:Kurt Vonnegut)。臺北:麥田。(原著出版年:1969)

    二、語料庫工具
    Anthony, L. (2014). AntConc (Version 3.4.4, Macintosh OS X) [Computer Software] Tokyo, Japan: Waseda University. Available from http://www.laurenceanthony.net/software
    Child, C. Readability io. Available from https://readable.io/
    Ho, Hou Ieong Brent, and Hilde De Weerdt. MARKUS. Text Analysis and Reading Platform. 2014- http://dh.chinese-empires.eu/beta/ Funded by the 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 and the Digging into Data Challenge.
    Xu, Jiajin (2009). Log-likelihood ratio calculator. Beijing: National Research Centre for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bfsu-corpus.org/static/BFSUTools/BFSULL.xls
    中文斷詞系統。中央研究院詞庫小組。取自http://ckipsvr.iis.sinica.edu.tw/。
    可讀性研究團隊(2016)。文本可讀性自動化分析系統2.3。取自http://www.chinesereadability.net/crie/?LANG=CHT

    三、中文文獻
    尤思怡、陳淑杏、卓素慧、常國禎(2011)。針對台灣華語的輕聲實況調查。臺灣華語文教學,10,24-39。
    王秀紅、張軼前(2009)。小說語言風格翻譯的方法——兼評《大衛•科波菲爾》的翻譯。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9(4),145-147。
    王琳琳(2012)。基於語料庫輔助的《老人與海》風格傳譯研究。中國科技信息,20,182-184。
    台灣作家作品目錄(無日期)。作家查詢:余光中。國立臺灣文學館。取自http://www3.nmtl.gov.tw/Writer2/writer_detail.php?id=392
    台灣作家作品目錄(無日期)。作家查詢:思果。國立臺灣文學館。取自http://www3.nmtl.gov.tw/Writer2/writer_detail.php?id=942
    台灣作家作品目錄(無日期)。作家查詢:洛夫。國立臺灣文學館。取自http://www3.nmtl.gov.tw/Writer2/writer_detail.php?id=999
    田鵬(2004)。《五號屠宰》與反戰爭敘事。河南師範大學學報,31(2),125-128。
    向榮(2011)。基於語料庫輔助的《老人與海》兩譯本的譯者風格研究。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3),57-60。
    何明霞、汪桂芬、張海燕(2001)。《老人與海》的兩個中譯本譯風比較。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3,15-17。
    何輝英(2009)。論《大衛・科波菲爾》的語言特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湘潭大學,湖南。
    余光中(1984)。剪掉散文的辮子。逍遙遊(頁29-40)。臺北:時報。
    余光中(2002)。余光中談翻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余健明(2009)。海明威風格漢譯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
    吳雪梅(2015)。從譯序透視譯者主體性的不同對譯文的影響──以《 老人與海》三個中譯本為例。紅河學院學報,13(4),94-97。
    呂叔湘(1979)。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北京:商務。
    呂季青(2004)。慾望街車的中譯與評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李克莉、邵斌(2016)。基於語料庫的《一九八四》中譯本譯者翻譯策略考察。編譯論叢,9(1),101-130。
    李惠珍(1998)。談海明威小說在台灣的中譯。翻譯學研究集刊,3,103-116。
    李萍、汪桂芬(2003)。從文體的角度看《老人與海》兩個中譯本的效果。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學報,17(3),73-76。
    沈秉翔(2014)。翻譯的使命感研究:以海明威《老人與海》的最新中譯本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
    系友(無日期)。傑出系友:陳枻樵。東海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取自http://flld.thu.edu.tw/web/alumni/page.php?scid=58&sid=118
    肖正芳、楊長進、張勵妍(2012)。新編普通話教程(高級・修訂版)。香港:三聯。
    林光揚(2008)。譯者能見度之探討:以《老人與/和(大)海》余譯及張譯本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臺南市。
    林玲(2016年7月18日)。拾得詩心訪洛夫。北美華文作家協會。取自http://chinesewritersna.com/review/?page_id=28077
    林紓、魏易(譯)(1981)。塊肉餘生述(原作者:Charles Dickens)。北京:商務印書館。(原著出版年:1850)
    林靜宜(2006)。從《達文西密碼》的繁簡體字譯本看兩岸翻譯技巧及用語的差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思果(1998)。譯路歷程——我譯《大衛・考勃菲爾》的回憶。載於金聖華、黃國彬(編),困難見巧:名家翻譯經驗談(頁42-51)。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思果(2001)。翻譯研究。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施行一(2016)。《冰與火之歌第三部:劍刃風暴》簡繁譯本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柯宗佑(2016)。林紓的操縱(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洛夫(譯)(1994)。第五號屠宰場(原作者:Kurt Vonnegut)。臺北:麥田。(原著出版年:1969)
    洪千慧(2009)。英譯中:語料庫為本的翻譯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范愛侍(無日期)。林漢達 (Lin Handa)。華人基督教史人物辭典。取自:http://www.bdcconline.net/zh-hant/stories/by-person/l/lin-handa.php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15_20160523版)。中華民國教育部。取自教育部國語辭典公眾授權網http://resources.publicense.moe.edu.tw/。
    奚喬君(2007)。〈傲慢與偏見〉中譯本主要人物對話評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孫依靜(2017)。《老人與海》余光中重譯本的風格再現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
    孫致禮(2012)。一切照原作譯──翻譯《老人與海》有感。當代外語研究,4,59-62。
    涂成吉(2012)。人性深邃之拜訪:美國 近代經典短篇小說選。臺北:秀威資訊。
    袁暉、李熙宗主編(2005)。漢語語體概論。北京:商務。
    高克毅(1998)。一塊肉.五香味——談David Copperfield 的中文翻譯。載於金聖華(主編),翻譯學術會議: 外文中譯研究與探討(頁217-229)。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張亞麗(2012)。論文學翻譯中原作風格的再現——David Copperfield董、張兩譯本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河北大學,河北。
    張孟仁(2015)。論兩種義文原版《玫瑰的名字》的譯本。編譯論叢,8(1),155-168。
    張德明(1989)。語言風格學。長春:東北師範大學。
    張瀟予(2010)。從譯者主體性角度比較David Copperfield四個中譯本(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
    張寶云(2010)。翻譯風格之比較研究──以夏目漱石的《少爺》中譯本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教育部成語典(2014_20151102版)。中華民國教育部。取自教育部國語辭典公眾授權網http://resources.publicense.moe.edu.tw/。
    第五號屠宰場(全新中譯本)內容簡介(無日期)。樂天書城。取自https://www.rakuten.com.tw/shop/rbook/product/2018730447949/。
    許恬寧(2008)。話本文體英譯研究:以《三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陳長房(1994)。馮內果小說:寄哲理於荒誕中。聯合報(1994年2月3日)。取自轉載網站https://goo.gl/DW4LyQ
    陳健榮、李兆麟(2014)。粵語二語學習者的語體偏誤分析。載於李兆麟、謝春玲、吳偉平(編),語言學與華語二語教學(系列)(頁225-236)。香港:商務印書館。
    陳碩文(2012)。「演繹/譯」唯美:論林微音之譯作《馬斑小姐》與創作《花廳夫人》。編譯論叢,5(2),61-81。
    陳徵蔚(2007年3月21日)。視覺新解放:資訊多樣的 Podcast。聯合新聞網數位資訊。取自:http://e-paper.ctust.edu.tw/main.htm?pid=3&Class_ID=3&ID=2061
    陳繪茹(2013)。戲仿效果的翻譯—以英國喜劇《脫線一籮筐》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彭鳳、胡炯梅(2010)。漢語結構助詞語音形式「[t]」語法化過程問探。江漢學術,29(3),頁95-99。
    彭臨桂(2009)。語料庫翻譯研究:兩岸小說譯文語言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程永濤、趙曉敏(2011)。小說風格翻譯的文體學視角——兼評David Copperfield的兩個中譯本。河池學院學報,31(6),64-68。
    詞庫小組(1998)。中文詞知識庫小組技術報告95-02/98-04: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庫的內容與說明(修訂版) 。臺北: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取自http://godel.iis.sinica.edu.tw/CKIP/tr/9804_2013.pdf
    馮勝利(2006)。漢語書面用語初編。北京:北京語言大學。
    馮勝利(2009a)。漢語的韻律、詞法與句法(修訂本)。北京:北京大學。
    馮勝利(2009b)。語言學與華語二語教學。韻律的型態功能與漢語教學中的朗讀訓練。頁3-22。香港:香港大學。
    馮勝利(2010)。論語體的機制及其語法屬性。中國語文,5,400-412、479。 
    馮勝利(2014)。中文教學中的語體理論與教材編寫。載於李兆麟、謝春玲、吳偉平(編),語言學與華語二語教學(系列)(頁10-37)。香港:商務印書館。
    楊艾潔(2015)。翻譯中的性別語言差異以大亨小傳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楊金月(2014)。作家與職業譯者的翻譯一《老人與海》漢譯本譯者群的譯者風格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安徽大學,安徽。
    楊素英、黃月圓、孫德金(1999)。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體標記習得。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34(1),31-54.
    楊雅嵐(2013)。《遜咖日記》Diary of a Wimpy Kid歸化與異化翻譯策略之譯評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臺南市。
    葉德明(2005)。華語語音學(上篇):語音理論。臺北:師大書苑。
    董崇選(2013)。梁譯莎劇的信、達、恰。編譯論叢,6(2),41-65。
    蒯文婷(2011)。林漢達普通話「試驗」——論口語化翻譯小說《大衛.考柏飛》。淮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2(3),106-109。
    趙秀蘭(2006)。《五號屠宰》中表現荒誕的形式。美中外語,4(4),11-15。
    趙若淇(2014)。譯者之思-余光中教授翻譯《梵谷傳》之重譯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趙曉彤(2016年5月1日)。星期日文學.洛夫:那年,我親自流放自己。明報新聞網。取自http://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60501/s00005/1462038985970
    齊春紅(2008)。現代漢語語氣副詞研究。昆明:雲南人民。
    劉宓慶(1999)。當代翻譯理論。臺北:書林。
    劉曉華(2006)。再論語域理論與翻譯批評──兼論《大衛・科波菲爾》的兩個漢譯本。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8(5),88-93。
    劉澤權、王夢瑤(2017)。量性結合的《老人與海》及其六譯本風格對比考察。外語教學,38(5),73-79。
    劉蘭英、孫全洲編(1998)。語法與修辭。台北:新學識文教。
    潘惟佳(2016)。「逗號」使用之探討:以《老人與海》張愛玲、楊照譯本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蔡易霈(2015)。“老人與海”翻譯版本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
    鄧敏君(2014)。翻譯作品與創作作品之語體特徵比較研究─以劉慕沙歷年翻譯作品與早期短篇小說為例。編譯論叢,7(2),1-34。
    鄧麗雲(2015)。朱海觀的翻譯實踐研究。柳州師專學報,2015(4),頁37-41。
    魯允中(2001)。輕聲和兒化。北京:商務。
    黎子鵬(2011)。論《天路歷程》三個漢譯本的譯詩策略與風格。編譯論叢,4(1),73-97。
    黎運漢、盛永生(2009)。漢語語體修辭。廣州:暨南大學。
    賴慈芸(2010)。分歧點——論1935 年的兩種《簡愛》譯本。編譯論叢,3(1),213-242。
    賴慈芸(2013年4月23日)。欣見楊照的老人與海新譯本,可是...。翻譯偵探事務所。取自:http://tysharon.blogspot.tw/2013/04/blog-post_23.html
    賴慈芸(2016年11月13日)。狄更斯在臺灣:譯本源流。翻譯偵探事務所。取自http://tysharon.blogspot.tw/2016/11/blog-post.html。
    賴慈芸(2017年11月24日)。可以朗讀的狄更斯:林漢達的大衛考柏飛。翻譯偵探事務所。取自:http://tysharon.blogspot.tw/2017/11/blog-post_70.html。
    魏冬菊(2003)。淘氣的尼古拉─風格分析與譯本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顧文潔(2010)。試析《大衛•柯波菲爾》兩個中譯本——小說語言風格的處理。中國西部科技,9(35),89-91。
    顧苑佳(2017)。《老人與海》的文學解讀與教學解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北師範大學,吉林。
    顧瑛(2005)。詩性的文化語言——文化語言學視野下的余光中散文。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6(1),頁392-395。

    四、英文文獻
    Biography. (n.d.). Ernest Hemingway Biograph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biography.com/people/ernest-hemingway-9334498
    Burnard, L. (2007). Reference Guide for the British National Corpus (XML Edi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natcorp.ox.ac.uk/docs/URG.xm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d.). Free English Dictionary, Translations and Thesaurus. Retrieved from http://dictionary.cambridge.org/
    Colmer, R. (n.d.). The Flesch Reading Ease and Flesch-Kincaid Grade Level. Retrieved from https://readable.io/content/the-flesch-reading-ease-and-flesch-kincaid-grade-level/
    Duan, Z. (201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David Copperfie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alliday’s Theory of Register (Unpublished master dissertation or Master's thesis). Zhengzhou University, Henan.
    Ferenčík, M. (1999). A Survey of English Stylistics. Prešov: Prešovská univerzita.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ulib.sk/web/kniznica/elpub/dokument/Ferencik1
    Flesch, R. (1948). A new readability yardstick.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32(3), 221-233.
    Flesch, R. (1949). Art of readable writing. New York, NY: Harper & Row.
    Graesser, A. C., McNamara, D. S., Cai, Z., Conley, M., Li, H., & Pennebaker, J. (2014). Coh-Metrix measures text characteristics at multiple levels of language and discourse.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15(2), 210-229.
    Halliday, M.A.K. (1978).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London: Edward Arnold.
    Harper, D. (2001).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tymonline.com/
    Hatim, B., & Mason, I. (2014).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Hemingway, E. (1932). Death in the Afternoon. New York: Scribner’s.
    Heylighen, F., & Dewaele, J. M. (1999). Formality of language: definition, measurement and behavioral determinants. Internet Report, Center “Leo Apostel,” Free University of Brussels. (Available at http://pespmc1.vub.ac.be/Papers/Formality.pdf)
    Hudson, R. (1994). About 37% of word-tokens are nouns. Language, 70(2), 331-339.
    Kincaid, J. P., Fishburne Jr, R. P., Rogers, R. L., & Chissom, B. S. (1975). Derivation of new readability formulas (automated readability index, fog count and flesch reading ease formula) for navy enlisted personnel (No. RBR-8-75). Tennessee, TN: Naval Technical Training Command Millington TN Research Branch.
    Kurt Vonnegut, LLC. (n.d.) Kurt Vonnegut: A Brief Bio. [Website Inform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vonnegut.com/home
    Leech, G. N., & Short, M. (2007). Style in fiction: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 (No. 13). New York, NY: Pearson Education.
    Leech, G., Deuchar, M., & Hoogenraad R. (1982). English Grammar for Today. London: Macmillan.
    Li, H., Cheng, Q., & Graesser, A. C. (2015). A measure of text formality as a human construct. In: Proceedings of the Twenty-Eighth International Florid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Society Conference (pp. 175-180). Tennessee, TN: University of Memphis.
    Ma, W. Y., & Chen, K. J. (2003). Introduction to CKIP Chinese word segmentation system for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hinese Word Segmentation Bakeoff. In: Proceedings of ACL, Second SIGHAN Workshop on Chinese Language Processing (ACL 2003) (pp.168-171). Sapporo, Japan.
    Perry, M. (n.d.). Charles Dickens Info.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harlesdickensinfo.com/
    Perry, M. (n.d.). The Childhood of Charles Dicken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harlesdickensinfo.com/life/childhood/
    Plimpton, G. (1958). The Art of Fiction No.21: Ernest Hemingway. The Paris Review, 18, 60-89.
    Sehrawat, A. (2013). Autobiographical Elements in Charles Dickens’ David Copperfield. The Criterion: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in English, 4(5), 1-4.
    Swan, M. (2005). Practical English Usage (3rd ed.).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Vogel, N., Weiss, M., & Lockwood, B. (n.d.). ThoughtCo. Retrieved from http://www.about.com/education/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