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富瑾
Wang, Fu-Jin
論文名稱: 高中職學生參與校務會議權利之探討
A Study on the Right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ttendance to the School Council
指導教授: 劉昊洲
Liu, Hao-Jo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4
中文關鍵詞: 校務會議高中職學生參與權公民教育教育基本權
英文關鍵詞: school council, students attendance right, fundamental rights of education, civic educ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49下載:2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參酌法理以及教育學等觀點,探討我國高中職學生參與校務會議之權利。經由文獻研究之途徑,歸納出下列幾項研究結果:
    一、高中職學生的教育基本權之依據為憲法第22條,必須要讓學生之人格得以自由開展,意涵人格開展權以及自由決定權,讓學生出席校務會議,參與校務的決定有助於落實教育基本權的保障。
    二、學生參與校務會議有助於公民教育目標的達成,學習內化人權、民主、與法治等價值。且以高中職學生的心智發展來看,足以獨立自主參與校務會議。
    三、參與校務會議之學生代表必須依循多元參與原則,透過民主選舉產生,且以「直接與學生權益相關事項」為學生參與的界限。
    四、高中職學生參與校務會議的權利應該予以法制化,建議修訂高級中學法、職業學校法之相關規定,將校務會議的組成列入學生代表。

    On the basis of current laws regarding education and referring to legal theory and educational viewpoints,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discuss the right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ttendance to the school council. With the approach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observational method, the study draws some conclusions as follows:

    First,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undamental rights of education is based on Article 22 of the Constitution. Fundamental right of education is to ensure self-realization of students, meaning to fre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 Students to attend school council help to protect fundamental rights of education.

    Second, students attended to the school council will help achievement of the goals of civic education. Students can learn of human rights, democracy, rule of law values. Moreover, mental development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school council has been enough independent.

    Third, School Council student representatives must be elected by the democratic,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 multiple participation. Students can participate in the discussion their own rights-related motions.

    Fourth, I recommend that Senior High School Law and the Vocational School Act must be amended. The school council should include the student representatives.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 ................................. 7 第三節 論文架構與名詞解釋 ................................. 9 第二章 學生參與校務會議之法理基礎 .................... 12 第一節 學生在學關係與教育基本權 .......................... 12 第二節 憲法層次的教育基本權保障 .......................... 30 第三節 學生權利與學生參與權 .............................. 44 第三章 學生參與校務會議的教育意涵 .................... 57 第一節 學生參與校務會議與公民教育的實施 .................. 57 第二節 學生參與校務會議的心理學基礎 ...................... 71 第四章 學生參與校務會議的實施 ........................ 85 第一節 校務會議的建置 .................................... 85 第二節 學生參與校務會議的方式與範圍 ...................... 89 第三節 學生參與校務會議的困境與解套 ..................... 10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07 第一節 結論 ............................................. 107 第二節 建議 ............................................. 111 參考資料……………………………………………………………………113 附錄一:高級中學法…………………………………………………… 126 附錄二:職業學校法…………………………………………………… 130

    一、 中文書目
    王泰升(1999a),《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台北:聯經。
    公民與道德教育學會主編(2002),《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公民資質與師資培育》,台北:公民與道德教育學會。
    毛中勻(2002),《國小學生法治教育實施情形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伯琦(1989),《近代法律思潮與中國固有文化》,台北:法務通訊雜誌。
    王泰升(1999b),〈變遷中的台灣人民法律觀〉,《月旦法學雜誌》,53 期,頁15。
    王碩禧(2008),《人權教育作為友善校園的建構與實踐》,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史振鼎(1989),<高級中學民主法治教育之檢討與改進>,(收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民主法治與教育》,台北:台灣書店。
    石元康(1998),《從中國文化到現代性:典範轉移?》,台北:東大。
    江明修(1999), 〈私利與公益之調和與社會之進步與安定〉,載於救國團社會研究院出版之1998與全球同步跨越世紀系列研討實錄5:第六倫與群我關係之在探討研討會,頁49-63
    吳庚(2006),《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十版),臺北:著者自刊。
    吳信華(1999a),〈法治國原則(一)-概說〉,《月旦法學雜誌》,46,頁6-7。
    吳信華(1999b),〈法治國家原則(四)依法行政原則之一:概說及法律優位原則〉,《月旦法學雜誌》,55,頁2。
    吳清山(2006),《教育法規: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吳清山、林天佑(2001),〈學習權〉,《教師天地》,113。
    吳清基 (1987),〈學生權利的主要內涵分析〉,《研習資訊》,36,頁3-4。
    吳銳煜(2006),《校規與學生學習權之研究-國民基本教育階段為中心》,國防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文通、邱坤玄合譯(1978),Carole Pateman著,《參與和民主理論》(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cy Theory),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呂亞力、吳乃德編譯(1993),《民主理論選讀》。台北市:風雲論壇出版社。
    李希揚(1999),〈校園民主與學生管教〉,《教育研究理論與實務》,頁12-24。
    李建良譯(1997),Christian Strack著,〈憲法解釋〉,《台大法學論叢》,26卷4期。
    李惠宗 (2004),《教育行政法要義》,臺北市:元照。
    李漢中、羅德水(2007),〈從校園民主、法治教育談學生受教權與教師基本權-以人性尊嚴為中心〉,《環球法學論壇》,3期,頁34 以下。
    李震山(2005),《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 - 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台北:元照。
    李鴻生(2007),〈我國學生權之探詢--以技專校院為例〉,《耕莘學報》,5,頁61-74。
    沈六(1994),《道德發展與行為之研究》,台北:水牛圖書出版社。
    邢泰釗(2004),《教師法律手冊》,台北:教育部。
    周志宏(1997),《教育法與教育改革》,台北:稻鄉出版社。
    周志宏(2000),〈社會權(一)-總論、教育權〉,載於許志雄等合著,《現代憲法論》,179-194,台北:元照。
    林 端(1994),《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 — 社會學觀點的探索》,台北:巨流。
    林子儀(1995),《美國學術自由法制之研究》,臺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林子儀(2003),〈從台灣法治實踐的困境到司法改革〉,載於時報文教基金會主編,《再造公與義的社會與理性空間》,頁306-314,台北:時報文教基金會。
    林天祐(2001),〈公民教育〉,《教育研究月刊》,90,頁111-112。
    林世昌(2005),〈大學生學習權之研究〉,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玉体 (1998),《教育導論》,台北:師大書苑。
    林佳範(2000),〈「法治教育」或「教育與法治」-從教師管教行為淺談法治教育之言教與身教〉,《公民訓育學報》,9,頁201~218。
    林佳範(2002),〈法治教育的問題與發展〉,《司法改革雜誌》,42,頁64–65。
    林佳範(2003),〈論法治教育的問題與發展—從法治理念之傳統與近代說起〉,《律師雜誌》,281,頁24–37。
    林佳範(2005) ,〈 學生權利與校園規範--朝向法治國行政的校規制訂與運作 〉,《學生輔導》, 98, 頁30-41。
    林孟皇(1999a),〈學校組織之民主化與學校自治──兼論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務會議之召開(上)〉,《研習資訊》,頁49-75。
    林孟皇(1999b),〈學校組織之民主化與學校自治──兼論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務會議之召開(下)〉,《研習資訊》,頁68-80。
    林孟皇(1999c)。家長之公立學校選擇權。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孟皇(2000),《家長之公立學校選擇權》,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明輝(1999),〈死刑制度在國際法上之理論與實踐〉,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盈君(2005),〈美國公立中小學生權利與自由之研究〉,國立暨南大學比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紀東(1986),《行政法》,台北:三民。
    林朝夫(2001),〈人權與教育的對話〉,《訓育研究》,40(1),頁32。
    法治斌、董保城(2001),《中華民國憲法》(修訂三版),臺北:空大。
    侯凉烝(2009),《國民小學學校本位管理實施現況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城仲模(1994),《行政法之基礎理論》,台北:三民。
    洪如玉(2004),〈人權教育與其他相關議題理論整合:概念分析、澄清與聯繫〉,《教育資料與研究》,59,頁17-25。
    范熾文(2005),〈美國學校本位管理探究及其對學校革新之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37,P1-16。
    徐宗林(1989),〈杜威論民主與教育〉,收錄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之《民主法治與教育》。台北:台灣書店。
    翁國彥(2004),《由法律文化觀點檢討台灣的法治教育》,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秀雄(1993),《民主法治教育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秀雄(1998),《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施》,台北:師大書苑。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樹倫(1994),〈我國中小學公民教育課程目標之分析與發展動向〉,《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5卷2期,頁55以下。
    曹明瑞(2002),《學校決策會議運用教育對話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富源(2009),〈前瞻與期待:現代公民教育的浮現〉,《研習資訊》26卷1期,頁13-18。
    莊蓉蓉(2006),《引導發現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學習成就與學習遷移之研究-以「張廖家廟建築裝飾藝術」課程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教育處教師在職進修美勞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繡霞(1996),《論學生基本權利之保障-若干教育法制之憲法問題》,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育典(1999),《法治國與教育行政》,台北:高等教育。
    許育典(2001),〈人、教育與自由民主法治的憲法文化〉,《教育研究月刊》,81/82,頁88-97。
    許育典(2001)。〈法治國原則在臺灣教育行政上的建構(1)〉,《成大法學》,1, 頁113-160。
    許育典(2002),《法治國與教育行政--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核心的教育法》,臺北:高等教育。
    許育典(2004),〈法治國在台灣的建構與實踐 — 兼論台灣的法治教育〉,收於:《戰鬥的法律人》,林山田教授退休祝賀論文集,台北:元照,頁1-42。
    許育典(2005),《教育憲法與教育改革》。台北:五南。
    許育典(2006),《文化憲法與文化國》,台北:元照
    許育典(2007),《教育法》,台北:高等教育。
    許育典、盧浩平(2007),〈由新大學法檢視大學輔導學生自治事務的定位〉,收於鄧毓浩主編,《高等教育與學生事務》,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頁475至476。
    許宗力(1992),《法與國家權力》,台北:月旦。
    許宗力(2003),〈基本權利對國家權利的約束〉,《月旦法學雜誌》,7。
    許國興(2008),《臺灣中部三縣市高中職進修學校學生公民參與態度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添明、許瑞津(2001),〈國民中小學校務發展計畫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集刊》,47,頁155 - 184。
    許禎元(2007),〈學校內校務會議的設立與職責析辨──兼論各種功能委員會〉,《學校行政》, 51 ,頁214-221。
    許慶雄(1992),《憲法入門》,台北:元照。
    郭瑛美(2009),《高職學生法治知識與法治態度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玉佩(2000),《國民中學人權教育課程內涵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玉賢(1999),〈從學校的觀點談保障學生學習權的可行策略〉,《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 10(1),頁160-169。
    陳伯璋(1987),《課程研究與教育革新》,台北:師大書苑。
    陳奎憙(1999),〈校園倫理與校園民主〉,《台灣教育》,612,頁2-8。
    陳奕文(2004),《中小學學生申訴制度之研究-以兒童少年教育權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重安(1996),《高雄市國中生政治社會化成效與其學校文化、學校公民教育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桂香(1996),《公共政策與民眾參與:環境影響評估過程中民眾參與制度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公共行政及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敏(1998),《行政法總論》,台北:三民。
    陳愛娥(1997),〈自由-平等-博愛-社會國原則與法治國原則交互作用〉,《台大法學論叢》,26(2),頁121-141。
    陳新民(2001),〈國家的法治主義--英國的「法治」(The Rule of Law)與德國法治國之概念比較〉。輯於著者主編《法治國家論》,頁39-82,臺北:學林。
    傅木龍(1998),〈讓學生權益獲得應有的保障—從學生申訴制度之建立談起〉,59,《學生輔導雙月刊》。
    傅木龍(2000),〈學生權益維護之省思與展望〉,《訓育研究》,39(2),頁21-29 。
    曾大千(2002),《學生法制之研究---以中小學校規為取向》,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曾大千(2003),〈論教育基本權的內涵與功能〉,《教育政策論壇》,6(1),頁63-92。
    馮丰儀(2002),〈學校組織決策多元參與之政治意涵分析〉,《學校行政》,20,頁79-88。
    馮德(2003),《教育心理學》,台北:鼎茂圖書出版公司。
    黃光雄(1991),《教育概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旭田(2003),〈台灣地區中小學法治教育之現況與展望〉,《律師雜誌》,281,頁38-49。
    黃旭田(2008),《台北市南區97 年度國小人權法治及品德和新價值體驗學習教師工作坊講義》,台北:未出版。
    黃昆輝(1988),《教育行政學》,臺北:東華。
    黃東熊(1997),《日本之「學術自由」與「大學自治」》,臺北市:國立中興大學文教基金會。
    黃桂興(1994),〈淺論行政法上的人性尊嚴理念〉,載於城仲謀主編,《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台北:三民。
    黃源盛(1997),〈從法繼受觀點論中國法律文化的傳統與轉折〉,載於楊日然教授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法理學論叢 — 紀念楊日然教授》頁503 以下,台北:月旦。
    黃嘉雄(2001),《學校本位管理制度比較研究》,台北市:五南。
    黃福其、王長鼎(2008),〈如此友善校園,國中男廁舉頭見電眼〉,《聯合報》,台北:聯合報,1月16日,A7版。
    黃馨儀 (2000),《 論我國中小學教師管教權之合理界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仕裕(2003),〈從大學法治教育面初探學生權利〉,《學生事務》, 42(2) 頁44-58。
    楊巧玲(2001),〈教育基本法有關人民學習權及受教權規定之評析〉,《教育政策論壇》4(2), 頁1-24。
    楊仲鏞(1999),〈學校政治社會化之探討〉,http://www.iljh.ilc.edu.tw/iljhs/%E6%A0%A1%E5%8B%99%E8%A1%8C%E6%94%BF/%E6%A0%A1%E9%95%B7%E5%AE%A4/%E6%A5%8A%E4%BB%B2%E9%8F%9E/%E5%AD%B8%E6%A0%A1%E6%94%BF%E6%B2%BB%E7%A4%BE%E6%9C%83%E5%8C%96%E4%B9%8B%E6%8E%A2%E8%A8%8E.htm(2010/11/30) 楊與齡(1992),《民法概要》,台北:三民。
    溫世頌(2007),《教育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
    葉志倫(2003),《桃園縣國民小學新制校務會議組織運作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飛揚(2003),《法治國的在學關係與學生懲戒制度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飛筆(1998),《國中在職教師與未來教師人權教育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添富、王錦雀(2000),〈從民主教育觀點談「社會學習領域」統整課程之設計理念〉,《公民訓育學報》,9,頁35-62。
    熊秉元(1993),〈正義和效率--法學和經濟學的對話熊秉元〉,《法令月刊》,54:7,頁74-81。
    趙小英 (2004),《 學生事務工作領域之教職員生之學生權利認知與態度調查研究-—以中部一所科技大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慶仁(2003),〈美國學校本位管理作法〉,《教育資料與研究》,52,頁50-54。
    蔡文杰(2000),《國民小學學校經營混沌現象敏銳度及組織權力關係重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宏昇(2003),《威權轉型後的我國小學校園民主發展與困境之研究---以新竹市教師參與學校公共事務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
    蔡志芳(1993),《行政救濟與行政法學》,台北:三民。
    蔡維音(1992),〈德國基本法第一條「人性尊嚴」規定之探討〉,憲政時代,18(1),頁37-38。
    蔡壁煌(1994),《學校與學生政治社會化》,台北:師大書苑。
    蔣興儀、簡瑞容譯(2002),Reardon,B.A.原著,《人權教育—權利與責任的學習》(初版)。台北市:高等教育。
    鄭汝璜(1993),〈校園民主的省思〉,《訓育研究》,32(1),頁53-56。
    賴媛姬(1995),《台北市國中學生權利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戴明國(2005),《教育原理、制度與實務》,台北市:高等教育。
    謝文全(1989),《教育行政:理論與實際》,四版,台北:文景。
    謝瑞智(1992),《教育法學》,台北:文笙。
    簡澄溪(2004),《學生自治與參與權之研究-以技術學院學生代表制為範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顏厥安(1999),《與ROSA 歡樂起舞》,台北:新新聞文化。
    顏厥安(2003),〈法治實踐的困境與診斷〉,《再造公與義的社會與理性空間研討會》,頁107-116。台北市:時報文教基金會。
    顏厥安、周志宏、李建良(1996),《法治國原則在我國教育法制中之理論與實踐》,台北:教改會委託研究案。
    羅傳賢(1997),《行政程序法基礎理論》,台北:五南。
    羅傳賢(2002),《立法原理與制度》,台北:立法院。
    羅慶德(2005),〈從現代法治理念探討學生申訴制度與辦法-以師範院校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永欽(1996),〈台灣的社會變遷與法律學的發展〉,載於施茂林編,《當代法學名家論文集》,頁576,台北:法學叢刊雜誌社。
    蘇宏傑(2005), 〈從正當法律程序看行政處分聽證之問題〉,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 外文書目
    Angell, Ann V. & Carole L. Hahn(1996), “Global Perspectives,” in Walter C. Parker (ed.), Educating the Democratic Mind. Albany,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Anthony,W.P.(1978),Participative management.Reading,Ma.:Addison-WesleyPublishing Company.
    Bruner, J. S. (1960),The process of educa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uner, J. S. (1971),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istone,P.J.(1989), “School-based management/shared decision making:Perestroika in educational governance”,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August,P.363-365.
    Conway, M .M.& F. B. Feigert. (1972),Political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Boston: Allyn&Bacon.
    David, J.D (1989), “Parent involvement in the public school :Opportunity for administrator”,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 19(2), PP.147-163.
    Dawson, R. E., & Prewitt, K. (1969),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An analytic study,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Dewey, J. (1990),The school and society & the child and the curriculu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Ehman, L. H. (1980), “The American school in th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process”,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0(1), 99-119.
    Fox, J. W., Minor, K. I. & Wells, J. B. (1997),“Three Face of Law-Related Education: Toward A Clarification of Definition”,In D. Williamson, K. I. Minor & J. W. Fox (Ed.), Law-Related Education and Juvenile Justice: Promoting Citizenship Among Juvenile Offenders, (pp.16-27). Springfield: CHARLES C THOMAS.
    Hess, R. D., & Torney, J. V. (1967),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attitudes in Children, Chicago: Aldine.
    Jaros, D. (1973), Socialization to politics, New York: Praeger.
    McLaren, P. (1989),Life in Schools: 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Pedagogy in the Foundation of Education, New York & London: Longman.
    O'Connell, Brian. (2000), “Civil Society:Definitions and Descriptions”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29(3):471-478.
    Osler,A.&Starkey,H.(1996),Teacher Education And Human Right,London:David.
    Ranson, S. & Stewart, J (1998), “The Learning Democracy”, in Stewart Ranson edited, Inside the learning society. London & New York: Cassell.
    Raz, J. (1979), The authority of law: Essays on law and morality,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abine, G. H. (1973),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ry,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Shoop, R. J., & Dunklee, D. R. (1992), School law for the principal: a handbook for practitioner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olum, L. B. (1994), “Equity and the rule of law”, In Ian Shapiro (Ed), The rule of law, pp.120-147,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