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東昇
Chen, Dong-Sheng
論文名稱: 十九世紀後期西方傳教士眼中的臺灣漢人社會
The Han People Society in Taiwan in the View of Western Missionary During the Late 19th Century
指導教授: 詹素娟
Chan, Su-Chuan
洪健榮
Hung, Chien-J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5
中文關鍵詞: 長老會道明會馬偕甘為霖文化交流史
英文關鍵詞: Presbyterian, Dominican, George Leslie Mackay, William Campbell, the History of Cultural Exchang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30下載:13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十九世紀後期來臺的西方人士之中,傳教士所留下的文本佔有相當份量,廣泛記載他們在臺灣宣教與遊歷的觀察,當中也不乏基於西方文化對東方的想像。過往的研究,往往將這些傳教士的文本當作「史實」來運用,藉以補充中文史料的不足或缺漏,甚或進行批判。然若仔細觀察,便可發現這些西方傳教士所遺留的文本,在生產過程中有相當大的侷限性,時常帶有高傲與偏見的看法。回顧臺灣宣教歷史,漢人受傳統宗教信仰的影響,形成種種迷信觀念與習俗,以及儒家傳統與基督教教理的扞格,使得傳教工作在漢人社會較難推展。
    從西方傳教士的文本紀錄中,爬梳他們對臺灣漢人社會內的官紳、福「客」人群與異教文化評價,我們可以清楚指出,西方傳教士對外在事物的看法與宣教順利與否息息相關。此外,不同屬性的史料在內容呈現也存在差異性,諸如日記、書信等私人文本,批判內容甚為露骨;相對地,回憶錄、新聞報紙等公開出版品,評論語調則平緩許多。而文本書寫者的背景也造就其記錄的視角不同,商人和外交官背景的西方人士,觀察重點與政治、經濟層面相關;以宣教為抱負而遠道來臺的宣教士,書寫的主題則圍繞以傳教工作為中心。因此,在運用這些西方傳教士的文本時,需要與其宣教脈絡結合,才能清楚掌握他們書寫文本的脈絡。

    Western missionaries who travelled to Taiwan during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left a substantial volume of texts documenting their observations during their missionary work in Taiwan. Some of the texts include the Oriental Imagination of Westerners and Western culture. To fill gaps in China’s historical data, previous studies have assumed that these documents are historical facts, and some of them have even criticised these documents. However, thoroughly examining these documents reveals that most missionary records were created in a confined setting, basing mostly on arrogant and prejudiced perspectives. Reflecting on the history of missionaries in Taiwan indicates that the perceptions of the Chinese were deeply affected by traditional religious beliefs, resulting in various superstitious viewpoints and customs. Disagreement between Confucian and Christian doctrines hinders missionaries in promoting Christianity to the Chinese society. Within a confined space and population group, missionaries of different Christian denominations competed intensively in converting people to Christianity. Various historical records reveal how the two religious groups compete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number of such records is comparable to those criticising paganism in Taiwan.
    The texts left by Western missionaries reveal their evaluation of the government, Hoklos and Hakkas people, and pagan culture of the Chinese society in Taiwan, indicating that their perspective of external objects wa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ir success as a missionary. Moreover, many historical records are inconsistent. For example, the content of private texts such as diaries and letters is candid, whereas comments and critiques in public documents, such as memoirs and newspapers, are mild. The contrasting viewpoints in these documents are also attributable to the background of the authors. In particular, Western merchants and diplomats tended to focus o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matters, whereas missionaries primarily emphasised topics pertaining to their missionary work. Therefore, when examining such historical records, researchers must consider the religious context to fully comprehend the documented informati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概念、方法與章節架構 11 第二章 十九世紀後期進入臺灣的西方宗教 15 第一節 天主教在臺灣的教務發展 15 第二節 基督教在臺灣的教務發展 22 第三節 西方宗教在臺的競爭關係 30 第三章 基督教傳教士眼中的臺灣漢人社會 41 第一節 北部長老會傳教士對臺灣官紳的評價 41 第二節 南部長老會傳教士對臺灣官紳的評價 56 第三節 長老會傳教士對臺灣漢人的觀察 64 第四章 天主教傳教士眼中的臺灣漢人社會 77 第一節 道明會傳教士對臺灣官紳的評價 77 第二節 道明會傳教士對臺灣漢人的觀察 83 第五章 西方傳教士對「異教徒」的觀點 87 第一節 排外與世俗性 87 第二節 「敗壞」的風俗 92 第三節 「迷信」的評價 96 第六章 結論 109 附錄 113 參考書目 117

    一、官方檔案與教會文獻
    不著撰人
    1971 British Parliamentary Papers: Essays and Consular Commercial Reports. Shannon: Irish University Press.
    Campbell, William著、阮宗興譯校注
    2004 《臺南教士會議事錄》。臺南:教會公報社。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
    1862 《中法越南交涉檔》第六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74-1977 《教務教案檔》一至五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淡新檔案校註出版編輯委員會
    1995 《淡新檔案.第一編 行政(二)》。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陳冠州、Gamble, Louise(甘露絲)主編
    2012 《北臺灣宣教報告─馬偕在北臺灣之紀事1868-1901》。臺北:明燿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臺南長老大會
    2003-2004 《南部大會議事錄》2冊。臺南:教會公報出版社。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
    2011 《新竹縣制度考;安平縣雜記;苑裡志;嘉義管內采訪冊》。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臺灣教會公報社編
    1884-1901 《臺灣教會公報全覽》,台南:教會公報出版社。
    2006 《使信月刊》(The Presbyterian Messenger)。臺南:教會公報出版社。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87 《同治甲戌日兵侵臺始末》。臺北:大通書局。
    寶鋆等纂
    1971 《同治朝籌辦夷務始末》。臺北:文海出版社。

    二、傳教士與相關人士史料
    Band, Edward
    1948 Working His Purpose Out : The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resbyterian Mission. 1847-1947. London : Office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of England.
    Barclay, Thomas
    2005 《巴克禮作品集》。臺南:教會公報出版社。
    Campbell, William
    1915 Sketches from Formosa. London : New York : Marshall brothers.
    1996 An Account of Missionary Success in the Island of Formosa. Taipei : SMC Pub.
    Campbell, William著、林弘宣等譯
    2009 《素描福爾摩沙》。臺北:前衛出版社。
    Campbell, William著、陳復國譯
    2007 《臺灣佈教之成功》。臺南:教會公報出版社。
    Carrington, George Williams
    1977 Foreigners In Formosa, 1841-1874. San Francisco: Chinese Materials Center.
    Davidson, James W.
    1972 The Island of Formosa:Past and Present. Taipei : Ch’eng-wen publishing company.
    Davidson, James W.著、陳政三譯
    2014 《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Dodd,John
    1972 Journal of a Blockaded Resident in North Formosa, During the Franco-Chinese War, 1884∼1885. Taipei : Ch'eng Wen Publishing Company.
    Fernandez, Pablo O.P.著、黃德寬譯
    1991 《天主教在臺開教記》。臺北:光啟出版社。
    G. Eorge Psalmanaazaar著、薛絢譯
    2005 《福爾摩沙變形記》。臺北:大塊文化出版。
    Jean L.著、鄭順德譯
    2004 《孤拔元帥的小水手》。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Le Gendre C. W.; Douglas L. Fix and John Shufelt edit
    2012 Notes of Travel in Formosa.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
    Le Gendre C. W.著、費得廉(Douglas L. Fix)、羅效德(Charlotte Lo)編譯
    2013 《李仙得臺灣紀行》。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Mackay, George Leslie
    1872-1901 〈馬偕日記手稿〉。臺北:真理大學史料館藏。
    1895 From Far Formosa. New York : Fleming.
    Mackay, George Leslie著、林昌華等譯
    2012 《馬偕日記》。臺北:玉山出版社。
    Mackay, George Leslie著、林晚生譯
    2007 《福爾摩沙紀事:馬偕臺灣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
    MacLeod, Duncan
    1923 The Island Beautiful: the Story of Fifty Years in North Formosa. Toronto: Board of Foreign Missions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Canada.
    Moody, Campbell N
    1907 The Heathen Heart: An Account of the Reception of the Gospel among the Chinese of Formosa. Edinburgh: Oliphant, Anderson & Ferrier.
    1932 The king's guests: a strange Formosan fellowship. London: H. R. Allenson, Ltd..
    Pickering, W.A
    1898 Pioneering in Formosa : recollections of adventures among mandarins, wreckers, & head-hunting savages. London : Hurst & Blackett.
    Pickering, W.A.著、陳逸君譯述
    2010 《歷險福爾摩沙》。臺北:前衛出版社。
    Ricci, Matteo(利瑪竇)著,劉俊餘、王玉川合譯
    1986 《利瑪竇全集1》。臺北:光啟出版社。
    古偉瀛
    2009 《臺灣天主教史料彙編》。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沈葆楨
    1987 《福建臺灣奏摺》。臺北:大通書局。
    季茱莉譯註
    2013 《北圻回憶錄:清法戰爭與福爾摩沙》。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費得廉(Douglas L. Fix)、羅效德(Charlotte Lo)編譯
    2006 《看見十九世紀臺灣》。臺北:如果出版社。
    馮用編
    1968 《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劉 敖
    1987 《巡臺退思錄》。臺北:大通書局。
    劉銘傳
    1987 《劉壯肅公奏議》。臺北:大通書局。
    蔡青筠
    1964 《戴案紀略》。臺北:臺灣銀行。

    三、專書論著
    Edward W. Said、王志弘等譯
    2012 《東方主義》。新北:立緒文化。
    Immanuel Wallerstein et al
    1996 Opening the Social Science. 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王 東
    1996 《客家學導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古偉瀛
    2009 《臺灣天主教史研究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江傳德編纂
    2008 《天主教在臺灣》。臺南:聞道出版社。
    艾馬克(Mark A. Allee)著、王興安譯
    2003 《十九世紀北部的臺灣:晚清中國的法律與地方社會》。臺北:播種者文化。
    吳學明
    2003 《從依賴到自立─終戰前臺灣南部基督長老教會研究》。臺南:人光出版社。
    2006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研究》。臺北:宇宙光出版社。
    2007 《近代長老教會來臺的西方傳教士》。臺北:日創社文化。
    呂實強
    1973 《中國官紳反教的原因(1860-1874)》。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那思陸
    1982 《清代州縣衙門審判制度》。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周雪香編
    2007 《多學科視野中的客家文化》。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房學嘉
    1996 《客家源流探奧》。臺北:武陵出版社。
    林文慧
    1989 《清季福建教案之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林正慧
    2015 《臺灣客家的形塑─清代至戰後的追索》。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林昌華
    2006 《來自遙遠的福爾摩沙》。臺北:日創社文化。
    林滿紅
    1997 《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洪伯祺
    2005 《宣教者梅監務》。臺南:教會公報出版社。
    洪健榮
    2015 《龍渡滄海:清代臺灣社會的風水習俗》。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徐正光主編
    2007 《客家研究概論》。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張妙娟
    2005 《開啟心眼:臺灣府城教會報與長老教會的基督徒教育》。臺南:人光出版。
    莊吉發
    2004 《清史論集(十四)》。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黃子寧
    2006 《天主教在屏東萬金的生根發展(1861-1962)》。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許功明主編
    2001 《馬偕博士收藏臺灣原住民文物─沉寂百年的海外遺珍》。臺北: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
    陳宏文譯
    1997 《北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歷史》。臺南:人光出版社。
    陳俊宏
    2000 《重新發現馬偕傳》。臺北:前衛出版社。
    陳嘉陸譯
    1960 《天主教來臺傳教壹百年簡史》。高雄:天主教高雄教區出版。
    湯泳詩
    2012 《一個華南教會的研究─從巴色會到香港崇真會》。香港: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
    董芳苑
    1989 《宗教與文化》。臺南:人光出版社。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2014 《認識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臺北:使徒出版社有限公司。
    飯島典子
    2007 《近代客家社会の形成:「他称」と「自称」のはざまで》。東京都:風響社。
    黃武東、徐謙信合編
    1995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年譜》。臺南:人光出版。
    楊士養
    1994 《信仰偉人列傳》。臺南:人光出版。
    楊嘉欽
    2014 《從歐洲到臺灣:道明會玫瑰省臺灣傳教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蔡蔚群
    2000 《教案:清季臺灣的傳教與外交》。臺北:博揚文化出版。
    鄭仰恩
    2001 《宣教心、臺灣情:馬偕小傳》。臺南:人光出版社。
    鄭連明主編
    1984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臺南:臺灣教會公報社。
    賴永祥
    1990-2000 《教會史話(全集)》。臺北:人光出版社。
    戴炎輝
    1979 《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戴寶村
    1984 《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謝重光
    2001 《客家形成發展史綱》。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羅香林
    1992 《客家研究導論》。臺北:南天出版社。

    四、期刊論文
    王政文
    2013 〈十九世紀臺灣基督徒的社會形象與地位〉,《海洋文化學刊》15:33-58。
    古偉瀛
    2011 〈乙未之際的臺灣天主教─以傳教員張德潤為中心〉,《成大歷史學報》40: 155-174。
    白長川
    1991 〈宜蘭先賢陳輝煌協臺評傳〉,《臺灣文獻》42(3.4):215-232。
    吳文星
    1986 〈日據時期臺灣的放足斷髮運動〉,《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之十六》:69-108。
    吳學明
    1999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入台初期的一個文化面向─「靠番仔勢」〉,《鄉土文化研究所學報》1:101-130。
    2012 〈引言〉,《臺灣文獻》63(4):1-2。
    2012 〈終戰前在臺基督教派關係之研究〉,《臺灣文獻》63(4):101-035。
    林正慧
    2015 〈19世紀西方人眼中的臺灣Hakka〉,《臺灣文獻》63(1):107-159。
    林昌華
    2005 〈「焚而不燬」─清法戰爭時期的馬偕牧師與「耶穌聖教」〉,《臺灣風物》55(3):43-79。
    2012 〈「醫者」或「患者」馬偕:探討馬偕博士與疾病的糾結關係〉,《臺北文獻》180:209-243。
    林金水
    1983 〈利瑪竇在中國的活動與影響〉,《歷史研究》1:25-36。
    林美容
    1988 〈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歷史月刊》9:59-63。
    施添福
    2011 〈「客家」到客家:一個族群稱謂的歷史性與地域性分析〉,專題演講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主辦,《第三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學術研討會》。
    2011 〈從「客家」到客家(二):客家稱謂的出現、傳播與蛻變〉,專題演講於《第三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研討會》。
    2013 從客家〉到客家(三):臺灣的客人稱謂和客人認同〉,發表於國立交通大學主辦客家學院主辦,《「族群、社會與歷史:臺灣在地研究的實踐與開展》莊英章教授榮退研討會》(。
    2013 〈從「客家」到客家(一):中國歷史上本貫主義戶籍制度下的「客家」〉,《全球客家研究》1:1-56。
    2014 〈從「客家」到客家(二):粵東「Hakka.客家」稱謂的出現、蛻變與傳播〉,《全球客家研究》2:1-114。
    2014 〈從「客家」到客家(三:)臺灣的客人稱謂和客人認同(上篇)〉,《全球客家研究》3:1-110。
    查時傑
    1994 〈光復初期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一個家族─以臺南高長家族之發展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報》18:157-178。
    洪健榮
    2010 〈清季淡水開港後西教傳佈與傳統風水民俗的衝突〉,《臺北文獻》172:43-68。
    2011 〈清代臺灣方志中的「西學」論述〉《臺灣文獻》62(2):105-144。
    2012 〈十九世紀後期來臺傳教士對風水民俗的態度〉,《輔仁歷史學報》29:169-210。
    胡家瑜
    2006 〈博物館、人類學與臺灣原住民展示─歷史過程中文化再現場域的轉型變化〉,《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66: 94-124。
    翁佳音
    1990 〈室藏資料《臺灣府城教會報》介紹〉,《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7:47-49。
    1991 〈府城教會報所見日本領臺前後歷史像〉,《臺灣風物》41(3):83-100。
    陳壬癸
    1982 〈馬偕博士與臺灣〉,《臺灣文獻》33(2):111-119
    陳東昇
    2014 〈馬偕眼中的清代臺灣官員〉,《臺北文獻》189:171-207。
    陳俊安
    2012 〈日治時期日人對臺灣客家的社會印象之研究〉,《臺灣文獻》63(3):263-302。
    陳俊宏
    2009 〈馬偕牧師的艋舺之役─從一塊禮拜堂的門匾說起〉,《臺北文獻》168: 131-157。
    陳偉智
    2009 〈自然史、人類學與臺灣近代「種族」知識的建構:一個全球概念的地方歷史分析〉,《臺灣史研究》16(4): 1-35。
    陳麗華
    2008 〈從忠義亭到忠義祠─臺灣六堆客家地域社會的演變〉,《歷史人類學學刊》6:147-171。
    2011 〈談泛臺灣客家認同─1860-1980年代臺灣「客家」族群的塑造〉,《臺大歷史學報》48:1-49。
    張維正
    2014 〈邁向「文明」:日治前期臺灣漢人的婚俗變遷(1895~1920),《臺灣文獻》65(1):129-175。
    黃學堂
    2009 〈晚清外國觀點下的臺灣客家〉,《竹塹文獻》44:143-157。
    楊佳霖
    2011 〈從祛疾避疫到狂歡暴動的「蒙昧惡俗」:論臺灣端午節的石戰習俗〉,《臺灣文獻》62(2): 245-274。
    葉慧雯
    2007 〈英國長老教會在東部的宣教─蟳廣澳、觀音山、石牌教會的建立與焚燬(1877-1896)〉57(4):77-102。
    廖秋娥
    2009 〈從《臺灣府城教會報》看晚清臺灣東部的交通〉,《臺灣史學雜誌》7:3-35。
    潘繼道
    2002 〈花蓮大庄「舊人」後山移民史〉,《史耘》8:1-22。
    2009 〈「加禮宛事件」後奇萊平原與東海岸地區的原住民族群活動空間變遷探討〉,《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2(3):25-60。
    2012 〈晚清「開山撫番」下臺灣後山奇萊平原地區原住民族群勢力消長之研究〉,《臺灣風物》52(4):39-94。
    蔡蔚群
    2000 〈建省以前臺灣北部的教案(上)(1872-1885)〉,《臺北文獻》133:171-210。
    2000 〈建省以前臺灣北部的教案(下)(1872-1885)〉,《臺北文獻》134:231-256。
    鄭仰恩
    2000 〈英國乞丐?臺灣的保羅?梅監務牧師小傳〉,《新使者雜誌》60:22-27。
    2006 〈梅監務的初代基督教研究〉,《臺灣神學論刊》28:17-52。
    2007 〈試論梅監務的臺灣宣教研究〉,《玉山神學院學報》14:13-40。
    2012 〈蘇格蘭啟蒙運動對早期臺灣基督教的影響:從馬偕的現代化教育理念談起〉,《臺灣文獻》63(4):137-164。
    鄭淑蓮
    1998 〈臺灣教案之試析(1859~1868)〉,《弘光學報》31:245-265。
    戴寶村
    1988 〈臺灣的石戰舊俗〉,《歷史月刊》7: 122-123。
    盧啟明
    2012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對「異教」的觀點與實踐〉,《臺灣文獻》63(4):33-65。
    蘇梅芳
    1996 〈劉銘傳的自強維新思想與抱負〉,《成大歷史學報》22:129-161。

    五、學位論文
    王政文
    2009 〈天路歷程:臺灣第一代基督徒研究(1865-189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林正慧
    2013 〈臺灣客家的形塑歷程─清代至戰後的追索〉。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洪健榮
    2003 〈清代臺灣社會的風水習俗〉。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侯淇晨
    2004 〈福音與滅鬼歌:從庶民文化分析民教衝突〉。臺北:東吳大學歷史研究所。
    黃昭榮
    2003 〈巴克禮在臺灣的傳教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
    陳德智
    2006 〈羈縻與條約:以臺灣樟腦糾紛為例(1867-1870)。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張大偉
    2013 〈馬雅各醫生在臺的傳教工作(1865-1871)。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楊惠娥
    2003 〈天主教在臺灣中部之傳教─以羅厝教會為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