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祐禎 Chen, Yu-chen |
---|---|
論文名稱: |
《全臺賦校訂》中的醫藥書寫 |
指導教授: | 高秋鳳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6 |
中文關鍵詞: | 全臺賦 、醫藥書寫 、東方主義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115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7 下載:2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分析《全臺賦》中與醫藥書寫相關的賦作11篇,分別為:周澎〈平南賦〉、周于仁之〈文石賦〉、王必昌〈臺灣賦〉、陳維英〈賣花聲賦〉、曹敬〈種蕉學書賦〉、楊浚〈西螺柑賦〉、屠繼善〈遊瑯嶠賦〉、劉繼文〈基隆設鸞堂賦〉、作者不詳之〈戒洋煙賦〉、〈崇德堂賦〉、〈戒庸醫賦〉等。
藉由「醫藥書寫出現的場景」、「醫藥書寫出現的本身」、「醫藥書寫出現之結果」三種分析層次,希望能建構出醫藥書寫在《全臺賦》中之意義。
因賦篇特質相異,本論文研究路徑為四類,分別為:〈從異域到皇土〉、〈體物入微〉、〈神聖話語的馴順作用〉、〈神聖場域的教化作用〉。〈從異域到皇土〉分析了周澎〈平南賦〉、王必昌〈臺灣賦〉及屠繼善〈遊瑯嶠賦〉,以東方主義及文化帝國主義的理論,試圖耙梳賦文內的複雜空間轉換。〈體物入微〉分析了周于仁〈文石賦〉、陳維英〈賣花聲賦〉、曹敬〈種蕉學書賦〉及楊浚〈西螺柑賦〉,希望藉由物我交感的人類學誌方式,擴充分析視野。〈神聖話語的馴順作用〉一章,則是寫闕名之〈戒洋煙賦〉及〈戒庸醫賦〉,藉由傅柯(Michel Foucault)理論,分析登鸞降筆之神聖語言,分析其中所「戒」為何。最後一章〈神聖場域的教化作用〉,則是收錄劉繼文〈基隆設鸞堂賦〉、闕名〈崇德堂賦〉等兩篇建堂賦。
本論文之醫藥書寫探討範圍,以《全臺賦》中提及「醫」字、「藥」字、「醫藥」詞為定義,希冀以「醫藥」為關鍵字,提供新切入點,去理解這些賦作寫作時的文化想像。
關鍵字:全臺賦、醫藥書寫、東方主義
一、專書
方廣錩,《中華文化通志‧佛教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朱光潛,《詩論》,上海:上海古籍,2001年。
余舜德,《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余舜德主編,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
吳必虎,《中華文化通志‧景觀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李建民,《旅行者的史學——中國醫學史的旅行》,台北:允晨,2009年。
李建民,《華陀隱藏的手術——外科的中國醫學史》,臺北:東大,2011年。
寂天造,如石譯,《入菩薩行論》,高雄:諦聽文化,2010年。
曹明綱,《賦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梁淑媛,《飛登聖域:臺灣鸞賦文學書寫及其文化視域研究》,台北:五南,2012年。
許俊雅主編,《全臺賦》,台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許俊雅主編,《全臺賦影像集》,台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郭藹春編著,《黃帝內經‧素問校注語譯》,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10年。
郭藹春編著,《黃帝內經‧靈樞校注語譯》,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10年。
陳宗仁編撰,《晚清臺灣番俗圖》,臺北:中研院,2013年。
陳明,《中古醫療與外來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游適宏,《以賦憶賦:清代臺灣文集賦的仿擬與記憶》,台北:文史哲,2014年。
費振鍾,《懸壺外談——醫學與身體的歷史表述》,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年。
費振鐘,《中國人的身體與疾病——醫學的修辭及敘事》,上海:上海書店,2009年。
黃俊傑、何寄澎主編《臺灣的文化發展: 世紀之交的省思》(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2年)。
楊文衡,《中華文化通論‧地學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葛兆光,《宅茲中國》,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劉伯驥著,《中國醫學史》,臺北:華岡,1974年。
劉苑如主編,《體現自然——意象與文化實踐》,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2年。
鄭曼青、林品石編著,《中華醫藥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簡宗梧、許俊雅主編《全臺賦校訂》,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4年。
嚴捷、嚴北溟,《列子譯注》,台北:文津,1987年。
二、古籍
〔春秋〕莊周,郭象注,〈逍遙遊〉《南華真經‧卷一》,四部叢刊景明世德堂刊本。
〔春秋〕莊周著,郭象注,《南華真經》,四部叢刊景明世德堂刊本,《四部叢刊正編》。
〔春秋戰國〕司馬穰苴《司馬法‧仁本》卷上,四部叢刊景宋鈔本。
〔春秋戰國〕韓非,《韓非子‧八經》,卷十八:「醫曰詭,詭曰易。」四部叢刊景清景宋鈔本。
〔春秋戰國〕韓非,《韓非子‧說林上》,卷七,四部叢刊景清景宋鈔本。
〔漢〕毛亨,《毛詩》卷十七,四部叢刊景宋本。
〔漢〕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三〈萬石張叔列傳〉,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漢〕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五〈扁鵲倉公列傳〉卷一百五,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漢〕東方朔,《海內十洲記‧祖洲》,明顧氏文房小說本。
〔漢〕鄭玄注,《周禮‧卷二》,四部叢刊明翻宋岳氏本。
〔漢〕鄭玄注,《周禮‧卷二》,四部叢刊明翻宋岳氏本。
〔漢〕鄭玄注,《周禮‧卷二》,四部叢刊明翻宋岳氏本。
〔晉〕葛洪,〈抱朴子內篇卷二〉《抱朴子外篇》,四部叢刊景明本。
〔南北朝〕任昉,《述異記》卷下,明漢魏叢書本。
〔南北朝〕蕭統,《文選》,胡刻本。
〔南北朝〕劉勰,《文心雕龍》,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合肥:黃山書社,四部叢刊景明嘉靖刻本,2009 年。
〔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大正新修大藏經本。
〔唐〕封衍《封氏聞見記》,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七。
〔唐〕孫思邈,《千金藥方》,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陸羽,〈僧懷素傳〉,引自〔清〕董誥、阮元、徐松等編纂《全唐文》,卷四三三,清嘉慶內府刻本。
〔唐〕歐陽詢,〈甘〉,《藝文類聚》,卷八十六菓部上,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五代〕沈汾撰,〈孫思邈〉《續仙傳‧卷中》,明正統道藏本。
〔五代〕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大正新修大藏經本。
〔五代〕劉昫,〈孫思邈傳〉,《舊唐書》,卷第一百九十一列傳第一百四十一方伎,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五代〕劉昫,《舊唐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宋〕呂本中,《春秋集解‧卷七》,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李昉《太平廣記》,卷一百九十八文章一司馬相如, 民國景明嘉靖談愷刻本。
〔宋〕李昉,《太平御覽》,四部叢刊三編景宋本。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火器》,卷下,明崇禎初刻本。
〔明〕胡廣,《四書大全:論語集註大全卷十二,顏淵第十二》,中國:山東,1989年。
〔清〕王必昌,《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重修臺灣縣志下》,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2005年。
〔清〕王曾英總輯,《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1962年。
〔清〕余文儀主修《續修臺灣府志》下冊,臺北:遠流:清代臺灣方志彙刊,2007年。
〔清〕周璽,《彰化縣志》,臺北:臺灣銀行,1962年。
〔清〕林豪,《澎湖廳志》,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清〕姚瑩著,劉瑋如校釋,《東槎紀略校釋》,臺北:臺灣古籍,2003年。
〔清〕郁永河著,許俊雅校譯,《裨海紀遊》,臺北:國立編譯館,2009年。
〔清〕郝懿行,《山海經箋疏》,清嘉慶十四年阮氏琅環仙館刻本。
〔清〕高拱乾,《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2004年。
〔清〕張廷玉撰,《明史》卷二百九十九〈方伎傳‧葛乾孫〉,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清〕曹雪芹,《紅樓夢校注》第三卷,第一○三回,臺北:里仁,1984年。
〔清〕連橫,《臺灣通史》,臺北:眾文圖書有限公司,2009年。
〔清〕陳宗仁編撰,《晚清臺灣番俗圖》,臺北:中研院,2013年。
〔清〕陳培桂輯,《臺灣歷史文獻叢刊‧淡水廳志》,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清〕陳淑均總輯,《葛瑪蘭廳志》(第三冊),臺北:臺灣銀行,1963年。
〔清〕黃任、郭賡武、章倬標等纂修《泉州府志選錄》,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993年。
〔清〕董誥、阮元、徐松等編纂《全唐文》,卷四三三,清嘉慶內府刻本。
〔清〕謝金鑾、鄭兼才總纂,《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續修臺灣縣志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2007年。
〔清〕鍾瑄主修,《諸羅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年。
〔清〕魏荔彤注,張仲景,〈傷寒卒病論集〉,《傷寒論本義‧卷首》,清雍正刻本。
〔清〕魏荔彤注,張仲景,〈傷寒卒病論集〉,《傷寒論本義‧卷首》,清雍正刻本。
三、 學位論文
王淑蕙,《誌賦、試賦與媒體賦──臺灣賦之三階段論述》,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王嘉弘,《清代臺灣賦的發展》,台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邱清麗,《王必昌〈臺灣賦〉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張加佳,《臺灣賦研究-以身分視域為觀察核心》,嘉義: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13年。
郭侑新,《清代臺灣文獻所反映的疾病經驗與文化想像》,彰化:彰化師範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10年。
賴恆毅,《清代臺灣地理空間書寫與文化敘事》,嘉義:中正國立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
四、 單篇論文
毛一波,〈臺灣的文學發展〉,《中央日報》,1958年10月25日。
毛文芳,〈晚明的旅遊小品〉,收錄於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輯:《旅遊文學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余舜德,〈從田野經驗到身體感的研究〉,收入余舜德主編,《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
吳福助,吳蘊宇,〈〈駐色酒賦〉考釋〉,臺中市:《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2009年5月。
宋光宇〈二十世紀台灣與大陸在宗教與教育的興衰變化〉,收錄於黃俊傑、何寄澎主編《臺灣的文化發展: 世紀之交的省思》,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2年。
李知灝〈清代臺灣賦作海洋書寫中的神怪想像〉,《臺灣賦學術研討會議論文集》,2010年。
李約瑟,〈中國古代疾病記載〉,潘吉星主編,《李約瑟文集》,瀋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年。
林美清,〈清代臺灣賦中的放逐意識〉,《長庚人文學報》,第四卷第一期,2011年。
林端,〈文學社會學與文學研究〉,2007年12月17日講於臺灣大學文學研究所。
柯喬文,〈它者的觀看:清代臺灣賦的權力話語〉,第六屆《文學與文化》,臺北:淡江大學,2002年。
高師秋鳳,〈辭賦的弘博與富麗〉,蔡宗陽、余崇生編《中國文學與美學》,台北:五南,2000年。
張高評〈海洋詩賦與海洋性格──明末清初之臺灣文學〉,《臺灣學研究》卷五,2008年。
許惠玟,〈由《西螺柑賦》看清代至日治臺灣在地物產的書寫〉,臺南市:《臺灣古典文學研究集刊》第3號,2010年。
陳瑤玲,〈日治時期「臺灣賦」中的「色/戒」書寫〉,《臺灣文學評論》,10卷4期,2010年10月。
陳鴻逸,〈文化的治療:社會圖像下的「醫學」書寫——以《全臺賦》為主〉,《臺灣賦學術研討會議論文集》,桃園:長庚,2010年。
游適宏,〈18 世紀臺灣風土百科──王必昌的「臺灣賦」〉,《國文天地》16:5,2000年。
游適宏,〈地理想像與臺灣認同──清代三篇〈臺灣賦〉的考察〉,《臺灣文學學報》1,2006年。
廖國棟,《南臺學報》,第38卷第4 期,2013年12月。
蕭安琪,〈《詠四湖雲梯書院賦》考釋〉,臺中:《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154期,2014年7月。
簡宗梧,〈臺灣登鸞降筆賦初探──以《全臺賦》及其影像集為範圍〉,桃園:《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3卷第2期,2010年。
五、 外文及翻譯著作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臺北:時報,2012年。
Mike Crang,王志弘等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2008年。
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龔卓軍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2003年。
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朱侃如翻譯,《神話的智慧》,臺北:立緒,2013年。
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朱侃如譯,《千面英雄》,臺北:立緒,2013年。
卡勒(Jonathan Culler),《文學理論》,李平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祿士遒(Henri Dore),李信之譯,《中國民間崇拜‧道界神祇》,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年。
祿士遒(Henri Dore),李信之譯,《中國民間崇拜‧道教仙話》,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年。
費正清(John K. Fairbank)等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譯,《劍橋中國晚清史》(上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費正清(John K. Fairbank)等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譯,《劍橋中國晚清史》(上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傅柯(Michel Foucault)著,林志明譯,《古典時代瘋狂史》,台北:時報,1998。
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北京:三聯書店,1999。
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譯,《臨床醫學的誕生》,上海:譯林,2001年。
傅柯(Michel Foucault)著,錢翰譯,《不正常的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榮格(Carl Jung),《象徵生活》,儲昭華、王世鵬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
薩依德(Edward W. Said),《東方主義》,臺北:立緒,1995年。
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臺北:立緒,2010年。
Hall, Stuart (1997). The work of representation. In S. Hall (Ed.),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pp. 15-74).
Kevin White,黃有志、陳竹上譯,《醫療社會學》,台北:洪葉文化,2012。
六、 網路資料
馬鳴,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佛所行讚卷第五〉,《大正新修大藏經電子佛典》,網址:http://tripitaka.cbeta.org/mobile/index.php?index=T04n0192_005。
《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書大法》卷四,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233047
十三天醫法壇,http://blog.xuite.net/k0928831744645/wretch/103354328-
部落格〈宗教經驗之種種〉,網址http://varietyex.blogspot.tw/2012/02/blog-post_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