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莊順統
Chuang,Shun-Tung
論文名稱: 阿美族原住民政治參與之研究-以花蓮縣光復鄉為例
A Case Study o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the Amis Aborigines, Guangfu Township of Hualien County
指導教授: 曲兆祥
Chu, Chao-Hsi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65
中文關鍵詞: 阿美族原住民原住民族政治參與
英文關鍵詞: Amis, aborigines, indigenous people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88下載:2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原住民族中,阿美族是人口數最多的一族,本研究範圍花蓮縣光復鄉為群居比例次高鄉鎮。阿美族原住民除擁有獨特的社會制度與豐富的文化藝術外,亦存在著一套精緻的傳統政治制度-領袖制度與年齡組織。本文旨在研究光復鄉阿美族原住民政治參與的歷史發展、內在環境、外在環境三層面的變遷過程,析論部落傳統政治制度、政治文化與政黨對政治參與產生之影響。本文採用歷史分析、文獻分析、深度訪談、參與觀察等研究方法,著眼點側重歷史演進、現況分析與未來思考方向,儘可能涵蓋光復鄉傳統與現代之政治參與發展的相關議題。其章節內容安排共分六章,各章節內容摘要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在闡述本文的研究動機、目的、途徑與方法、範圍。第二章為「理論分析與文獻探討」,針對國內外學者的政治參與理論歸納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並檢視國內現有之原住民政治參與文獻資料。第三章是「阿美族原住民政治參與之歷史經驗」,探究光復鄉阿美族原住民部落,從日治時期以前,直至解除戒嚴後迄今,其政治參與之歷史發展與變遷。第四章是「阿美族原住民政治參與之內在環境」,在探討光復鄉傳統政治制度、政治文化與政治參與之現況。第五章是「阿美族原住民政治參與之外在環境」,主要在探討光復鄉政黨政治發展,以及國民黨、民進黨之發展歷程、政黨運作與現況問題分析。第六章係「結論」,歸納前述各章之論述提出研究發現,並對未來研究之展望提出建議。

    Among the aboriginal tribes in Taiwan, the Amis has the most-population, and Guangfu Township, Hualien County,Taiwan, in this research scope is the secondly highest township based on the Amis gregarious ratio. The Amis owns not only their typical social systems and abundant cultural art, but also a set of refined traditional political systems which are leadership regime and age-set. The objective of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the evolution of the Amis in Guangfu Township of Hualien County in terms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ts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politics, political culture and party government o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is thesis employs a few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historical research, literature analysis, in-depth interviewing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to focus on the historical evolvement, present-day analysis and future way of thinking, and includes the questions about th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Guangfu Township as best as it can. There are six chapters in this thesis, and the abstract of each chapter is as follows:
    Chapter Ⅰ is an introduction, discussing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of this thesis, the research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pproach and method, and the research scope. Chapter Ⅱ, the Theory Analysis and Literature Review, summarizes the theory basis of this research from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eory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and examines the domestic literature of aborigina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hapter Ⅲ focuses on the Amis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with an aim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the Guangfu Township Amis tribe’s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all the way from the Japanese Occupancy Period through the time when the martial restriction was released in Taiwan up to date. Chapter Ⅳ,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mi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vestigates the traditional political system, political culture and the present-day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Chapter Ⅴ relates to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Ami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mainly 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of party government, developing progress and defect analysis of KMT and DPP. Chapter Ⅵ is the conclusion which summarizes the chapters mentioned above and presents the research findings. In the meantime, it proposes the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future research prospect.

    中文摘要…………………………………………………………………Ⅰ Abstract…………………………………………………………………Ⅱ 目次………………………………………………………………………Ⅲ 表次………………………………………………………………………Ⅵ 圖次………………………………………………………………………Ⅶ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7 第四節 研究範圍……………………………………………………13 第二章 理論分析與文獻探討…………………………………………17 第一節 理論分析……………………………………………………17 第二節 文獻探討……………………………………………………43 第三章 阿美族原住民政治參與之歷史經驗…………………………65 第一節 日治時期以前之沿革………………………………………66 第二節 日治國家力量之入侵………………………………………74 第三節 台灣光復至解除戒嚴………………………………………82 第四節 解除戒嚴至政黨輪替………………………………………86 第四章 阿美族原住民政治參與之內在環境…………………………101 第一節 傳統部落政治制度演化……………………………………101 第二節 光復鄉政治文化之形塑……………………………………112 第三節 光復鄉政治參與之現況……………………………………123 第五章 阿美族原住民政治參與之外在環境…………………………135 第一節 光復鄉政黨政治發展………………………………………136 第二節 國民黨發展運作分析………………………………………144 第三節 民進黨發展運作分析………………………………………158 第六章 結論……………………………………………………………171 第一節 研究發現……………………………………………………171 第二節 政策建議……………………………………………………184 第三節 研究限制……………………………………………………186 第四節 研究展望……………………………………………………187 參考書目………………………………………………………………189 壹、中文部分…………………………………………………………189 貳、英文部分…………………………………………………………196 参、網路………………………………………………………………198 附錄……………………………………………………………………199 壹、A1訪談紀錄……………………………………………………199 貳、A2,A3訪談紀錄………………………………………………206 参、B1訪談紀錄……………………………………………………214 肆、B2訪談紀錄……………………………………………………222 伍、B3訪談紀錄……………………………………………………230 陸、B4訪談紀錄……………………………………………………236 柒、C1訪談紀錄……………………………………………………245 捌、C2訪談紀錄……………………………………………………251 玖、C3訪談紀錄……………………………………………………254 拾、D1訪談紀錄……………………………………………………259

    壹、中文部分
    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2002),《原住民族覺醒與復振》,台北:前衛。
    于仲誼(2002),〈原住民土地權利—兼論台灣當前對原住民土地權利的保障〉,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文科(1991),《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仕圖、吳慧敏(2005),〈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教社所,頁97-116。
    王泰升(2003),〈台灣憲法的故事:從「舊日本」與「舊中國」蛻變而成「新台灣」〉,《台大法學論叢》,第32卷第1期,頁1-48。
    王樂理(2002),《政治文化導論》,台北:五南。
    瓦歷斯.尤幹(1994),〈民主、選舉與族群未來-一九九三年縣市長選舉,山地鄉選舉結果的初步觀察〉,《山海文化》,第2期,頁36-45。
    瓦歷斯.諾幹編(2000),《番刀出鞘》,台北:稻鄉。
    田弘茂(1989),《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台北:時報文化。
    矢內原忠雄(1985),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帕米爾。
    台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1998),《跨世紀原住民政策白皮書》,台北:財團法人台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
    石忠山(2007),〈轉型正義、憲政改造與原住民族權利之憲法保障〉,《東海岸評論》,第214期,頁90-94。
    光復鄉公所(1996),《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馬太鞍社區總體營造規劃案》,花蓮:光復鄉公所。
    光復鄉公所(1997),《今日光復》,花蓮:光復鄉公所。
    光復鄉公所(2006),《花蓮縣光復鄉九十五年度推行社區發展工作簡報》,花蓮:光復鄉公所。
    朱雲漢(1979),〈台灣地區政治參與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炳倫(1983),《政治文化研究導論》,台北:正中。
    汪偉瑞(2003),〈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之政治參與-以台南地區長老教會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亞力(1989),《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
    何信安(2002),〈原住民部落政治參與研究-以泰武鄉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亦園(1957),《南勢阿美族的部落組織》,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李亦園(1962),《馬太安阿美族的物質文化》,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李永祥(2002),〈台灣原住民族自治之研究-兼論台灣族群政治權力之分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松根(2006),〈當部落必須要面對國家的時候〉,《東海岸評論》,第205期,頁43-46。
    李鴻章(1997),《政治學》,台北:高點文化。
    夷將.拔路兒(1987),〈從政黨政治在台灣的發展看原住民未來之地位〉,《高山青》,第5期,頁9-16。
    夷將.拔路兒編(2006),《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10週年施政成果專輯》,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吳翎君(2006),〈第五章、戰後政治;第六章、戰後社經和文教〉,康培德編,《續修花蓮縣誌,民國七十一年至民國九十年,歷史篇》,花蓮:花縣府,頁133-235。
    吳瑞文(1999),〈民進黨地方黨部組織運作之分析〉,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聰賢(1995),〈研究的性質與類別〉,楊國樞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台北:東華,頁35-66。
    周先良(2004),〈台灣原住民菁英的政治文化與角色-以軍警人員為例〉,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育仁(1996),〈政黨政治對政府體制運作之影響〉,《政策月刊》,第23期,頁2-4。
    林素珍(1992),〈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對台灣原住民宣教之研究(1912∼1990)〉,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素珍(2006),《再現台灣.No.024:理蕃政策》,台中:暢談文化。
    林素珍(2007),《再現台灣.No.052:阿美族》,台中:暢談文化。
    林淑雅(2000a),〈多元民族國家的原住民族基本權〉,《律師雜誌》,第247期,頁11-22。
    林淑雅(2000b),《第一民族-台灣原住民運動的憲法意義》,台北:前衛。
    林道生(1995a),〈荷蘭人治台期的原住民政策〉,《山海文化》,第8期,頁107-114。
    林道生(1995b),〈西班牙人治台期的原住民政策〉,《山海文化》,第9期,頁108-110。
    林道生(1996),〈鄭成功治台期的原住民政策〉,《山海文化》,第11期,頁87-89。
    林道生(2005),〈發現阿美族部落地名〉,《東海岸評論》,第203期,頁33-56。
    林嘉誠(1989),《政治心理形成與政治參與行為》,台北:商務。
    林嘉誠、朱浤源(1992),《政治學辭典》,台北:五南。
    林銘溢(2003),〈從同化主義到多元文化主義:政治轉型與原住民族自治〉,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孟祥瀚(2002),〈日據初期東台灣的部落改造:以成廣澳阿美族為例〉,《興大歷史學報》,第13期,頁99-129。
    洪泉湖等(1993),《中華民國憲法與立國精神》,台北:幼獅。
    胡佛(1998a),《政治學的科學探究(二)政治文化與政治生活》,台北:三民。
    胡佛(1998b),《政治學的科學探究(三)政治參與與選舉行為》,台北:三民。
    施正鋒編(2003),〈建構台灣政治史的嘗試-由creole到mestizo的墾殖社會〉,《台灣民族主義》,台北:前衛,頁1-35。
    施正鋒編(2005),〈原住民族的有效政治參與以及代表性的呈現〉,《台灣原住民族政治與政策》,台北:翰蘆,頁165-189。
    施正鋒(2007),〈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族群政治〉,《台灣民主》,第4卷第4期,頁1-26。
    施添福(2002),《關山鎮志,下冊》,台東:關山鎮公所。
    徐雨村(2006),《台灣南島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海樹兒.拔剌拉菲(2006),〈台灣原住民的選舉研究史及其評估〉,《政大民族學報》,第25卷,頁207-262。
    孫家琦(1997),〈戰後台灣原住民族地位之政治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德義(1996),〈原住民與選舉政治:原住民精英選舉行為調查分析〉,《山海文化》,第11期,頁34-50。
    高德義(1999),〈台灣原住民的地位與處境〉,《歷史月刊》,第132期,頁89-98。
    翁純敏(2005),〈第八章 光復鄉〉,施添福編,《台灣地名辭書,卷二,花蓮縣》,南投:省文獻會,頁208-228。
    馬起華(1992),《民權主義與民主憲政》,台北:正中。
    崔淑姬(2002),〈戰後台灣原住民基督教信仰之研究(1945-2002)-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傳較為探討中心〉,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木柱(1993),《阿美族的社會文化變遷與青少年適應》,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許木柱、廖守臣、吳明義(2001),《台灣原住民史-阿美族史篇》,南投:省文獻會。
    許禎元(1997),《政治研究方法與統計》,台北:五南。
    郭生玉編(1999),〈歷史研究法〉,《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頁379-404。
    郭秋永(1993),《政治參與》,台北:幼獅。
    郭秋永(2001),《當代三大民主理論》,台北:聯經。
    郭祥瑞(2004),〈原住民族民意代表選舉與民族自治之探討〉,《政治學學報》,第2期,頁71-96。
    陳水源(2000),《台灣歷史的軌跡》,台北:晨星。
    陳宗仁(2006),〈第三章、清朝統治時期;第四章、日治時代〉,康培德編,《續修花蓮縣誌,民國七十一年至民國九十年,歷史篇》,花蓮:花縣府,頁45-131。
    陳宗韓(1994),〈戰後台灣原住民政策之分析:國家與社會的觀點〉,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文生、王茹(2006),《民進黨選舉策略研究》,台北:水牛。
    康培德(1998),〈一六四○至五○年代花東縱谷中北段村落區域勢力的變遷〉,《台灣史研究》,第五卷第二期,頁1-33。
    康培德(1999),《殖民接觸與帝國邊陲-花蓮地區原住民十七志十九世紀的歷史變遷》,台北:稻鄉。
    康培德編(2006),《續修花蓮縣誌,民國七十一年至民國九十年,歷史篇》,花蓮:花縣府。
    黃宣衛(2005a),《異族觀、地域性差別與歷史:阿美族研究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黃宣衛(2005b),《國家.村落領袖與社會文化變遷:日治時期宜灣阿美族的例子》,台北:南天。
    黃宣衛(2008),《阿美族》,台北:三民。
    黃景裕(2001),〈台灣政治轉型過程中政治文化面向之探討〉,《台灣人文》,第6期,頁349-370。
    黃應貴(2001),〈布農族〉,顏志光編,《台東南島文化節學術演講合輯》,台東:台東縣政府文化局,頁177-196。
    彭懷恩(1991),〈台灣地區政黨內部結構之分析-比較國民黨、民進黨、中華社民黨〉,《政黨政治與民主憲政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民主基金會,頁131-150。
    達西烏拉彎.畢馬(2001),《台灣的原住民-阿美族》,台北:臺原。
    靳菱菱(2004),〈政黨版圖與地方政治:臺東縣選民投票行為初探(1994-2004)〉,《東台灣研究》,第9期,頁107-142。
    楊仁煌(1978),〈變遷中的薄薄阿美族社區〉,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彥杰(2000),《荷據時代台灣史》,台北:聯經。
    楊智偉(1998),〈台灣原住民自治區設置初探〉,麗伊京.尤瑪編,《台灣原住民民族權人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北市原住民事務委員會,頁53-81。
    楊慧君(1988),〈我國政黨政治發展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守臣、李景崇(1998),《阿美族歷史》,台北:師大書苑。
    葛永光(1989),《政治變遷與發展-台灣經驗的探究》,台北:幼獅。
    葛永光(2000),《政黨政治與民主發展》,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趙永茂(2001),〈新政黨政治情勢對台灣地方派系政治的衝擊〉,《政治科學論叢》,第14期,頁153-182。
    潘永雄(1993),〈屏東縣排灣族政治參與行為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英(1998),《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源流》,台北:台原。
    鄢宗璽(2004),〈兩岸少數民族自治地方體制之探討-以民族區域自治法與原住民族區法草案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燕卿(2004),〈花蓮縣政治生態演化之研究(1945-2003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宗翰(2002),〈花蓮縣政治反對之研究(1987-2000年)〉,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明璋(1984),〈台灣山地社會選舉參與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古岳(1977),〈台灣地區山地人民政治參與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斌雄、丘其謙、石磊、陳清清(1997),《秀姑巒阿美族的社會組織》,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劉義周(1992),〈國民黨責任區輔選活動之參與觀察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64期,頁209-233。
    謝順旭(2002),〈從台灣光復後之政治發展探討政府原住民政策之演變〉,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謝鴻儀編(2000),《中國國民黨台灣省黨部一甲子年史》,南投:國民黨台灣省黨部。
    鍾道明(2004),〈國民黨苗栗縣民眾服務站關係網絡之研究〉,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道明、黃東益(2006),〈國民黨苗栗縣基層專職黨工關係網絡之研究〉,《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3期,頁267-310。
    麗伊京.尤瑪編(1998),〈從政教關係看原住民社會文化的崩解與重建〉,《台灣原住民民族權人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北市原住民事務委員會,頁345-367。
    藤井志津枝(1997),《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理番政策》,台北:文英堂。
    藤井志津枝(2001),《台灣原住民史.政策篇》,南投:省文獻會。

    貳、英文部分
    Almond, Gabriel A.(1956),”Comparative Political Systems”,18(3) Journal of Politics,391-409.
    Almond, G. A. & Sidney Verba (1963)The Civic Culture. Princeton, N. 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ampbell, Angus, Gerald Gurin & Warren E. Miller(1954),The Voter Decides(Evanstone, Ill.:Row Peterson & Co.).
    Deutsch, Karl W.(1961),”Social Mobilization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55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493-514.
    Huntington, Samuel P. & Joan M. Nelson(1976),No Easy Choice: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untington, Samuel P.(1991),The Third Wave: Democracy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OK :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Lerner, Daniel(1958),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New York:The Free Press).
    Milbrath, Lester W.(1965),Political Participation:How and Why Do People Get Involved in Politics?(Chicago:Rand McNally).
    Milbrath, Lester W. & M. L. Goel(1977),Political Participation:How and Why Do People Get Involved in Politics?(Chicago:Rand McNally College Pub. Co.).
    Nie, N. & S. Verba(1975),”Political Participation”, F. Greenstein & N. Polsby, eds., 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Nongovernmental Politics 4(MA:Addison Wesley),1-74.
    Pye,Lucian W. and S. Verba(1965),Political Culture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New Jersey : Princeton Univsity Press).
    Ranney, A.(1993),Governing: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New Jersey:Prentice-Hall).
    Scaff,Lawrence A.(1975),Participation in the Western Political Tradition:A Study of Theory and Practice(Arizona: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Schattschneider,E. E.(1942),Party Government(New York:Holt,Rinehart & Winston).
    Schumpeter, Joseph A.(1976),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New York:Harper & Row).
    Verba, S., N. Nie & Jae-On Kim(1971),The Modes of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A Cross-National Analysis(Calif.:Sage).
    Verba, S. & N. Nie(1972),Participation in America:Social Equality and Political Democracy(N. Y.:Harper & Row).
    Weiner, Myron(1972),”Political Participation:Crisis of the Political Process”,L. Binder, et al., eds.,Crisis and Sequences in Political Development(台北:虹橋),159-204.
    Winham, Gilbert(1970),”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Lerner’s Theory: Further Test of a Casual Model”, 64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810-818.
    Yang, Kou-Shu(1981),”Social Orientation and Individual Modernity Among Chinese Students in Taiwan”,113 Journal Social Pychology,159-170.

    參、網路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行政網 http://www.apc.gov.tw/chinese/indexMain.jsp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管理局
    http://www.tacp.gov.tw/
    光復鄉公所全球服務資訊網
    http://www.guangfu.gov.tw/index.asp
    立法院全球資訊網
    http://www.ly.gov.tw/index.jsp
    民主進步黨
    http://www.dpp.org.tw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