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溫如 |
---|---|
論文名稱: |
魏晉時期花木賦研究 |
指導教授: |
高秋鳳
Gao, Qiu-Fe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2 |
中文關鍵詞: | 魏晉時期 、花木題材 、辭賦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7 下載:6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魏晉時期的詠物賦作,創作數量十分可觀,其中又以花木植物題材為主流。本文以魏晉時代花木題材的辭賦為主,探討花木賦興起的背景因素,分析花木賦的內容,論述花木賦的象徵意義與藝術美感,以及對於後世詩賦文學的影響與價值。並且思考花木賦的侷限之處,期能客觀看待此時的花木賦,對之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第一章 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與研究範圍、方法,對前人研究成果作一介紹。
第二章 魏晉時期花木賦興起之背景。此章分從內在、外在因素,論述花木賦興盛的原因。
第三章 魏晉時期花木賦之內容與主題。此章分成單純體物的花木賦,與有象徵意義的花木賦兩個部分進行內容分析,並歸納帶有象徵意義的花木賦所呈現的主題。
第四章 魏晉時期花木類之藝術美。此章從感官知覺、時間空間、篇章組織三個方面,挖掘花木賦的藝術美感。
第五章 魏晉時期花木賦之價值與反思。由花木賦的表現,提出花木賦的四點價值意義:拓展題材,賦予新意,影響後世詩賦創作;描摹物態,曲盡其姿;表達情感,寄託理想;描寫外來文物,保存文物資料。除此之外,思考花木賦的限制,看出花木賦趨於沒落的原因。
第六章 結論。總結前面章節的論述提出研究成果,並說明未來的發展與期望。
參考書目
一、古籍(依作者時代先後排列)
(一)經
《十三經注疏‧詩經》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
《十三經注疏‧禮記》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
《周禮正義》(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台北:廣文書局,1972年元月初版。
《十三經注疏‧爾雅》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
(二)史
《三國志》(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6月二版。
《後漢書》(南朝宋)范曄,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晉書》(唐)房玄齡等撰,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10月初版。
(三)子
《老子》李耳著、王弼注,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79年臺一版。
《莊子》莊周著、郭象注,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79年臺一版。
《朱子語類》 (宋)黎靖德編著,台北:正中書局,1982年6月臺三版。
(四)其他
《說文解字》(漢)段玉裁,台北:洪葉文化出版,1998年10月。
《南方草木狀》(晉)嵇含,上海商務出版,1936年。
《搜神記》(晉)干寶,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9月。
《文選》(梁)蕭統編、(唐)李善注,台北:華正書局,1995年10月版。
《文心雕龍》(梁)劉勰,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臺一版。
《詩品》(梁)鍾嶸,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臺一版。
《藝文類聚》(唐)歐陽詢等撰,台北:文光出版社,1974年8月初版。
《文苑英華》(宋)李昉等輯,台北:華文出版社,1965年。
《蘇東坡全集》(宋)蘇軾,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9月初版。
《江東集》(宋)楊萬里,台灣:中華書局,1965年臺一版。
《埤雅》(宋)陸佃,上海商務出版社,1936年。
《爾雅翼》(宋)羅願,上海商務出版社,1936年版。
《楚辭補注》(宋)洪興祖,北京:中華出版社,2002年10月。
《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明)張溥輯,台北:文津出版社,1979年8月。
《本草綱目》(明)李時珍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6月臺一版。
《全唐詩》清聖祖御定,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12月。
《欽定全唐文》(清)董誥等撰,台北:匯文書局,1961年。
《增訂漢魏叢書》(清)王謨輯台北:大化書局,1983年12月初版。
《三輔黃圖》(清)孫星衍、莊逵吉輯校,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12月初版。
《古今圖書集成》(清)陳夢雷原編、蔣廷錫等奉撰,台北:文星出版,1964年。
《清詩話》(清)王夫之等撰,丁福保編,台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12月初版。
《全上古三代秦漢六朝文》(清)嚴可均校輯,台北:中文出版社1972年。
二、近人著作(依出版時間先後排列)
(一)與辭賦相關
《賦學》張正體、張婷婷,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8月初版。
《漢賦之寫物言志傳統》曹淑娟,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8月出版。
《漢賦唯美文學之潮》劉斯翰,廣州:文化出版社,1989年4月第一次印刷。
《魏晉詠物賦研究》廖國棟,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10月三版。
《辭賦通論》葉幼明,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
《辭賦新探》畢庶春,瀋陽:東北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次印刷。
《中國辭賦發展史》許結、郭維森,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第一版。
《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政治大學發行,1996年12月出版。
《辭賦論集》鄭良樹,台北:學生書局,1998年初版。
《六朝辭賦史》王琳,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次印刷。
《賦史》馬積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9月第二次印刷。
《六朝賦述論》于浴賢,河北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
《魏晉南北朝賦史》程章燦,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次印刷。
《建安辭賦之傳承與拓新》廖國棟,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9月初版一刷。
《六朝賦論之創作理論與審美理論》李翠瑛,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1月初版。
《先唐辭賦研究》郭建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北宋詠物賦研究》林天祥,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1月初版。
《柳宗元辭賦研究》鄭色幸,台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12月初版。
(二)與詩歌相關
《中國古典文學論叢‧詩歌之部》鄭騫等著,台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76年5月出版。
《中國詩學‧設計篇》黃永武,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76年10月二版。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逯欽立輯校,台北:學海出版社,1984年5月初版。
《六朝詩論》洪順隆,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3月再版。
《中國詩學‧思想篇》黃永武,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6年1月一版五印。
《中國山水詩研究》王國瓔,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
《詩論》朱光潛,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3月初版。
《中國歷代詠物詩辭典》陶今雁主編、姚品文副主編,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初版。
《六朝服食風氣與詩歌》顏進雄,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8月初版一刷。
《齊梁詩歌研究》閻采平,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一版。
《中國遊仙詩概論》熊曉燕,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第一版。
《由山水到宮體──南朝的唯美詩風》王力堅,台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97年。
《六朝唯美詩學》王力堅,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7月一刷。
《魏晉詩歌的審美觀照》王力堅,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1月一刷。
(三)與哲學相關
《魏晉的自然主義》容肇祖,台北:商務出版社,1968年。
《中國人生哲學》方東美,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80年9月15日四版。
《魏晉自然思想》盧建榮,台北:聯鳴出版社,1981年再版。
《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唐君毅,台北:正中書局,1982年12月臺修訂四版。
《魏晉玄學和文學》孔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12月。
《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羅宗強,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1月初版。
《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尤雅姿,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1月初版。
《魏晉玄學與六朝文學》陳順智,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六朝社會文化與心態》趙輝,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元月。
《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尤雅姿,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9月初版。
《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輯,陳鼓應主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8月校訂一版。
《道家文化研究》第八輯,陳鼓應主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8月校訂一版。
《魏晉新文化運動──自然思潮》李玲珠,台北:文津出版,2004年4月一刷。
《人論》(德)恩斯特‧卡西爾著、甘陽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6月第二次印刷。
(四)與文學相關
《六朝文論》廖蔚卿,台北:聯經出版,1978年4月初版。
《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資料彙編》柯慶明、曾永義編輯,國立編譯館主編,成文出版社印行,1978年9月初版。
《六朝唯美文學》張仁青,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11月初版。
《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抒情的境界》蔡英俊主編,台北:聯經出版,1983年4月。
《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意象的流變》台北:聯經出版,1983年4月。
《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蔡英俊,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5月初版。
《中古文學史論》王瑤,台北:長安出版社,1986年6月三版。
《傳統文學論衡》王夢鷗,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4月20日初版二刷。
《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張淑香,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3月第一版第一刷。
《列仙傳校箋》王叔岷,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5年4月。
《中古文學集團》胡大雷,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4月第一次印刷。
《詩言志辨》朱自清,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3月。
《中古文學繫年》陸侃如,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次印刷。
《仕隱與中國文學─六朝篇》王文進,台北:臺灣書店,1999年2月初版。
《緣情文學觀》陳昌明,台北:台灣書店,1999年11月出版。
《花間集的主題與感覺》洪華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12月一刷。
《漢代文學思想史》許結,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以阮籍、陸機、陶淵明為例》李清筠,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初版。
《漢魏六朝文學論集》詹福瑞,北京: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中國文學批評史》郭紹虞,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三次印刷。
《世說新語校箋》徐震堮,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8月。
《魏晉文學》曹道衡,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次印刷。
《中國文學論集》徐復觀,台北:學生書局,2001年12月五版三刷。
《傅玄及其詩文研究》王繪絜,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8月初版。
《潘岳及其詩文研究》陳淑美,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6月初版。
(五)與美學相關
《中國藝術精神》徐復觀,台北:學生書局,1976年9月五版。
《山水與美學》伍蠡甫編,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11月30日再版。
《情感與形式》蘇珊‧朗格著,劉大基等譯,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10月台灣初版。
《中國審美文化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卷》儀平策,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
《美學原理》(美)H‧帕克,張今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1年5月第一版。
《美學散步》宗白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
(六)其他
《植物大辭典》人文出版社委員會編輯,台北:人文出版社,1976年版。
《詩經動植物圖鑑叢書》(唐)陸璣等撰,台北:大化書局,1977年版。
《色彩的研究》鄒悅富編著,台北:華聯出版社,1984年。
《色彩基礎》何耀宗,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4年8月再版。
《詩草木今譯》陸文郁編著,台北:長安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
《修辭學》黃慶萱,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9月增訂九版。
《實用色彩學》歐秀明、賴來洋編著,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4月。
三、單篇期刊(依出版時間先後排列)
(一)與辭賦相關
〈從漢人論賦到劉勰的賦論〉牟世金,文史哲,1988年第1期。
〈漢大賦──中國文學發展的必然環節〉儀平策、廖群,山東大學學報(哲社科版),1988年第2期。
〈漢賦──文學自覺時代的起點〉龔克昌,文史哲,1988年第5期。
〈論漢賦的審美價值〉康金聲,文史哲,1989年第4期。
〈略論賦與詩的關係〉馬積高,社會科學戰線,1992年第1期。
〈大罩天地之表,細入纖毫之內:論晉代詠物賦〉章滄授,社會科學戰線,1992年第1期。
〈詩的賦化與賦的詩化兩漢魏晉詩賦關係之尋蹤〉徐公持,文學遺產,1992年第1期。
〈初唐詩賦詠物興寄論〉戴偉華,文學遺產,1992年第2期。
〈晉代騷體文學的藝術風格與主要體式〉郭建勛,中國韻文學刊,1996年12月第2期。
〈論漢代的詠物賦〉章滄授,安慶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8年10月第4期。
〈楚辭時空意識探微〉朱立新,蘇州大學學報(哲社科版),1999年10月第4卷。
〈漢代詠物賦的模式及其變遷〉陳春保,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5期。
〈漢代四言詠物賦源流新探〉韓高年,蘭州西北師大學報,2000年第1期。
〈漢賦與六朝文論中的形似論〉武懷軍,中國韻文學刊,2000年第1期。
〈建安詠物賦的藝術傾向〉鄧福舜、李紅,大慶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7月第3期。
〈讀兩漢詠物賦雜俎〉朱曉海,漢學研究第18卷,2000年12月。
〈論漢大賦的描繪性特徵〉苗惠卿,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11月第6期。
〈六朝唐宋同題詠物賦蠡測〉譚家健,南通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
〈尚奇:漢賦創作的潛在動力〉孫晶山,山西師大學報(社科版),2003年第1期。
〈漢代抒情賦的人性回歸〉王洲明,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
〈漢賦新論〉龔克昌,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7月第4期。
〈建安文人創作以賦為宗論〉魏宏燦,安徽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年11月第6期。
〈建安文學以辭賦為宗〉張俊峰,殷都學報,2003年第4期。
〈論魏晉南北朝的同題共作賦〉馬予靜,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9月第5期。
〈論漢末賦體創作中抒情化與趣味化的發展〉藍旭,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4年第1期。
〈漢晉賦中的自然及自然觀的演變〉韓高年,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 2004年6月第2期。
(二)與詩歌相關
〈魏晉時期的自然說與晉詩風貌〉王毅,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5年第1期。
〈中國山水詩審美發生學初探〉莊嚴、章鑄,社會科學戰線,1992年第2期。
〈中國山水詩中的時空意識〉溫澤遠,遼寧大學學報,1996年1月總第137期。
〈試論中國古典詩學中的“感”〉王潔群,中國韻文學刊,2001年6月第1期。
〈論詠物詩在齊梁間的演進〉林大志,河北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年第1期。
〈從詩言志到詩緣情〉王妍,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年第1期。
〈採桑母題與陌上桑的題材與人物〉袁金春,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論六朝詩歌中的形似問題〉陳洪、屈方方,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2004年1月第1期。
〈論宮體詩派的藝術貢獻〉石觀海,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4年第4期。
(三)與植物相關
〈芣苡、萱草、芍藥──《詩經》採藥之民俗例說〉周蒙,中國韻文學刊,1995年5月第1期。
〈梧桐的象徵意蘊考論〉孫克誠,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年第3期。
〈折柳的歷史演變〉戴明璽,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年第3期。
〈說柳〉王劍,文史雜誌,2002年第5期。
〈柳的原型意象初探〉韋夢雪,麗水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第4期。
〈槐樹意象的文學象徵〉紀永貴,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4年第12期。
(四)與美學相關
〈藝術的時空結構與藝術的感知〉黃河濤,文藝理論複印報刊,1989年1月。
〈論藝術的表現〉蔡儀,文學遺產,1992年第6期。
〈中國山水文化與崇尚自然的審美趣味的形成〉劉紹瑾,美學,1995年第12期。
〈中國古代審美觀念中的時空意識〉劉可欽,江海學刊,1996年9月第5卷。
〈詩中有畫與視覺思維〉吳非,中國韻文學刊,1996年第2期。
〈漢代萌生暢神自然審美觀爭論〉周均平,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
(五)其他
〈論中國古代文學的遊戲娛樂功能〉梁德林,文學遺產,1992年第6期。
〈論意象的文學化過程及其情感本質〉左其福,中國韻文學刊,1999年6月第2期。
〈文學作品的時空定位與情感表達〉周惠萍,貴州大學學報,2000年第3期。
〈中國傳統文化的時空觀及其人文魅力〉潘世東,學術論壇雙月刊,2001年第5期。
〈時間和空間的文化闡釋〉張紅運,漢字文化,2002年第54期。
〈論文心雕龍對文學中自然描寫的態度──兼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山水文學批評〉王春冰、羅春蘭,江西社會科學,2003年11月第11期。
〈“物色”別解與“審美心理”試說──《文心雕龍》偶探之六〉陳良運,文藝理論研究,2004年第2期。
四、博碩士論文(依出版時間先後排列)
(一)博士論文
《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論》張仁青,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67年6月。
《魏晉玄學的自然觀與自然美學》林朝成,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1年6月。
《魏晉玄言文學思潮研究:以玄學與文學之間的交涉為主題》崔世崙,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1年6月。
(二)碩士論文
《論六朝詩中之巧構形似之言》王文進,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8年4月。
《六朝賦之抒情傳統與藝術表現》林麗雲,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2年4月。
《齊梁詠物賦研究》李嘉玲,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7年6月。
《齊梁詠物詩與詠物賦之比較研究》李玉玲,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0年5月。
《六朝文論中的自然觀》呂素端,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6月。
《魏晉南北朝山水畫興起動機與風格形式研究》葉清俊,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6月。
《六朝物色觀研究──從「感物」到「體物」的詩歌發展》江明玲,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