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尤瑋毅 YU,Wei-Yi |
---|---|
論文名稱: |
男人語彙的創作研究 Research on the private side of Masculinity |
指導教授: |
黃進龍
Huang, Chin-Lu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8 |
中文關鍵詞: | 私領域 、同性戀 、窺視 、性暗示 |
英文關鍵詞: | private area, homosexuality, peep, Natural sugges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3 下載:4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男人語彙創作研究主要是在探討台灣當代社會下的男人,在面對生活環境裡的各種束縛與壓迫時,一般在陽剛外表下的個性總是習慣以強硬、抵抗與不願屈服的硬態度來做回應,但當身處於隱私空間時,其實男人內心裡的徬徨與無助則會以另一種自我形象出現,此種形象看似仍是陽剛,其實也充滿陰柔特質,這是調節外在衝突下所產生的內在失衡,這是種潛意識下的行為反應。這種陰柔特質到了近年來更有外顯於男性表徵的普遍趨勢出現。
此創作研究共有兩個系列作品,第一個「廁所文化」: 是用一種紀錄和披露的手法,將台灣從過去到現在一直以來自認為生存於剛強外殼保護下的男人,在處於屬個人空間的私領域-廁所時,會自然地卸下心防從事著許多不敢表露於外的行為,而這種赤裸的自我坦白除了外在陽剛的顯現,其實也充滿了陰柔的內在呈現。第二「彩虹文化」: 是描繪口腔在用力飲食時的激烈狀態下的口部表情,並進食著總被認為帶有濃厚性象徵意涵的水果 - 香蕉,畫面自然地讓人聯想到男性陰性特質或是男同性戀的傾向。兩系列作品均運用近距離的鏡頭視觀,類窺視隱私創作手法所呈現出來的畫面,雖然有情色藝術裡的一種性暗示,但是畫中的人物卻清一色都是以男性為主體,這與以往習慣將女體作為裸體描繪對像的觀看氛圍有所不同,也讓同樣身為男性的觀者會出現一種似曾相識的衝動。
本研究論文第一章「緒論」,是關於創作研究之動機、目的、範圍與理念,以及關鍵名詞解釋的部分。第二章「創作學理基礎」,是以佛洛伊德的性心理分析、拉岡的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潘諾夫斯基的圖像學作為研究的學理基礎,進而談論台灣情色與藝術之分野,從中探討台灣人眼中對於情色藝術之分界,更從大眾傳播電視廣告來看台灣情色文化。
第三章「台灣男性之創作理念」,以前章學理來研究台灣當代男性性格為基礎,主要是分析台灣男性是如何從早期父權體制下所形成男性性別意識下的壓迫與束縛,而轉換成男性陰柔的特質出現。
第四章「創作研究之內容、形式、技法與媒材」,以廁所文化系列及彩虹文化系列作品的分類做說明,進而針對兩系列作品內容、形式表現、使用技法、媒材來作分析。第五章「作品解說」,是將作品的創作過程與欲傳達背後理念作出說明。
第六章標題「結論」,個人創作成果分享,以及對作品態度與期許。
The research is a study of “Research of the Masculine” which discusses Taiwanese men in the modern society. When men faced many kinds of fetter and oppression from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they generally represented with hard and strong manner, and tried to resist back. However, when they place themselves in a privacy area, they also feel hesitate and helpless, and their innermost feelings will appear in another kind of self-image. Although this kind of image still looks tough and strong, the male characteristic is actually filled with femininity. Therefore, this is an adjustment of external behavior which causes their inner-unbalanced. In recent years, this kind femininely characteristics have become more commonly appearing among the masculine men.
This research focus on two series of works: first, “Restroom Culture” is one kind of record and a disclosure technique. From the past to the present, when a tough man was alone by himself in a private area – restroom, he would change and perform the way that he would never showed outside. He was not just showing the external toughness, but also filled with femininity. Second, “Rainbow Culture” is describing an expression of mouth eating fruit and the fruit is usually considered as a symbol of sex – banana. The painting allows the audience to consider about the male-female characteristic, and refers to the male homosexuality. These two series of works are regarded to the view of using the short distance lens, and are represented the peeps to the privacy through the painting, Although the painting is an erotic art and contains the meaning of natural suggestion,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painting is actually uniformed with the males. This was used differently compare to the naked female body, this also will let the males feel the impulsion which they seem to have seen it before.
In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It narrates the motive, the purpose and the scope, and idea of the research, and explanation of vocabularies. The second chapter, “the foundation of creation and scientific theory”, is based on the Sigmund Freud’s the natural psycho-analysis, Lacan’s structuralism psycho-analysis, and Erwin Panofsky’s image study. The third chapter, “study of Taiwanese men - from the oppression to the transformation”, this is mainly to analyze how Taiwanese male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oppression and the fetter transform from the masculine to the feminine characteristic. The fourth chapter, “the creation and research of content, form, technique and the intermediary material”, makes the analysis on the view of the work content, the formal expression, the use of technique, the intermediary material. The fifth chapter, “the explanation of the art work”, is to make the explanation of the work process, and the idea behind the creation. The sixth chapter, “conclusion,” shares the personal achievement and the expectation for the future.
一、 中文書目:
01 毛榮富、陳國明,《媒介素養概論》,台北:五南文化事業,2008年,1版 3刷。
02 王勝,《西方傳統油畫三大技法》,國立歷史博物館,1990年出版。
03 宋鎮照,《社會學》,台北 : 五南出版社,2009年。
04 李栩鈺、林宗毅《2010春˙百家講藝》,嶺東科技大學 : 翔思遊藝社,2010年。
05 秦巴子,《我們熱愛女明星》,台北 : 威秀資訊,2010年。
06 陳秉璋,《性美學教育》,台北 : 揚智文化事業,2003年。
07 陳懷恩,《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台北:如果出版社,2008年。
08 黃進龍,《男人語彙畫冊》,評介尤瑋毅「廁所文化」與「彩虹系列」創作個展,2009年。
09 畢恆達,《男性研究》,男性性別意識之形成,台北:五南出版,2003年。
10 彭懷真,《同性戀自殺精神病》,台北 : 橄欖文化基金會出版,1983年。
11 張春興,《現代心理學》,台北 : 東華書局印行,2003年再版。
12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台北 : 東華書局印行,2006年修訂版。
13 張光達,《馬華當代詩論-政治性、後現代性與文化屬性》,台北:威秀資訊,2009年。
14 劉振源,《抽象派繪畫》,藝術圖書公司,1998年印行。
15 劉翔平,《西方心理學名著提要˙第二卷》,台北 : 昭明出版社,1999年。
16 鶴宜林、紀蔚然,《眾聲喧嘩之後:台灣現代戲劇論集》,台北 :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二、 外文中譯書目:
01 Erwin Panofsky著,曾雅雲譯,《造型藝術的意義》,台北 : 遠流,1997年。
02 威廉.麥獨孤著,《社會心理學導論》,台北 : 昭明出版社,2000年。
03 潘諾夫斯基,《討論藝術作品的描述與內容意義問題》,1932。
三、 外文書目:
01 Gabriele Kopp-Schmidt: Ikonographie und Ikonoligie. Deubner Verlag fur Kunst: 2004.
02 Gerson, J.M., &peiss, K.(1985). Boundaries, negotiation, consciousness: Reconceptualizing gender relations. Social Problems, 32(4),317-331.
03 Wilcox,C. (1997). Racial and gender consciousness among African-American women:Sources and consequences. Women and Politics, 17(1),73-94.
四、 論文期刊:
01 王雅各,《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男性研究: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台灣,41期,1-6,1996 年。
02 王雅各,《應用心理研究季刊-男性研究》,第17期,台北:五南出版,2003年。
03 丘乃如,《藝術觀點》,當待會話的輪迴, 2009.01.01 。
04 朱蘭慧,《應用心理研究季刊-男性研究》,男性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形成與鬆動,第17期,台北:五南出版,2003年。
05 林克明,《文化研究》,影像與意象:拉岡的影響論與巴特的電影論,第6期,2008年。
06 林耀盛,《應用心理研究》,非此非比:初探心理學的人論及其意義,第9期,2001年春。
07 周志勇,《潘諾夫斯基圖像學理論之研究》論文,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95.05)。
08 高子衿,《 典藏今藝術》,零距離的男性私密話題, 2009.06。
09 高雄市立美術館,《藝術認證》,專刊評尤瑋毅,男人語彙-彩虹系列2,2009年。
10 徐振傑,《傳播與管理研究》,女性商品 男性代言 電視廣告中的「新」男性形象與再現意涵, 2004年,第三卷,第2期。
11 崔江紅,《趨勢》,男性雜誌,波形上升,第2期,2007年。
12 張盈華,Metro Cite'世界都市雜誌,Something about Men關於男人,11月,62-63頁。
13 施淑萍,《雙凝 - 台灣女性藝術的靜觀視角》,雙凝-論女性藝術家眼中的他者視角,台中 : 國立台灣美術館出版,2009年。
14 施淑萍,《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男同性戀與父母:現身的考量、策略、時機與後果,第15期,2003年。
15 陳佩菱、李怡穎、劉雨璇,《女性產品「異」點靈-男性代言女性產品支廣告文本及閱聽人分析》, 2009年,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傳播管理學系學生學術研討會論文。
16 游原一,《藝術觀點》,新前衛╱學院繪畫新浪潮專輯上篇,另類男人調 尤瑋毅的男人語彙, 2009.04刊。
17 楊美雪,〈互相了解是必須的〉,《教育部兩性平等教育季刊》,台灣,12期。
18 劉琮琦論文,《中華傳播學會》,當代男子漢「陰性化」了嗎?以男性時尚雜誌建構的男性氣概為例, 2009年。
19 謝秀芬、龍佛衛,《實證護理》,軍中環境適應障礙之男同性戀雙親教養態度之相關探討,卷1期,2005年。
五、 網路資料:
01 徐偉珍,大全民新聞網,尤瑋毅挑戰觀者視覺神經, 2010.05.14,http://liku.com.tw/list.php?id=128676
02 「潛意識」的名詞解釋,出處 : 維基百科網站http://www.wikipedia.org/,2010年12月搜尋。
03 「圖像研究與圖像學」出處http://g9633719.pixnet.net/blog/post/16025972,2010,年12月搜尋。
04 教育部線上重編國語辭典 : http://dict.revised.moe.edu.tw/ ,2010年12月搜尋。
05 搜尋自政府公報資訊網 : http://gaz.ncl.edu.tw/detail.jsp?sysid=D8603523,2010年12月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