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袁榮茂
Lung-mao Yuan
論文名稱: 經濟再結構與地方能動性的實踐-以大鵬灣觀光開發計畫為例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Local Proactivity:The Case of Tourism Plan in Dapeng Bay
指導教授: 徐進鈺
Hsu, Jinn-Yu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4
中文關鍵詞: 大鵬灣觀光開發計畫南平里地域性地方依附體地方能動性交涉空間空間分工地方政治
英文關鍵詞: Tourism plan in Dapeng Bay, Naping Lane, locality, local dependence, local proactivity, spaces of engagement, spatial divisions of labour, local politic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4下載:9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民國81年大鵬灣以672.3的高分通過觀光局評鑑,成為國內第四個國家風景區以來,其開發進度便飽受地方居民正反不一的評價,為何在中央與地方“觀光崇拜論”情結下,大鵬灣開發計畫仍遭受一定阻力?究竟影響地方反應的變數與地域性產生何種關聯?解開這個黑箱是本文研究探討的聚焦中心。我們藉用Cox & Mair(1988)所提出的「地方依附體」的概念,嘗試由地方空間角度來重新理解引發衝突的地方能動性,並藉以強調地方物質基礎和社會關係在全球流動資本與地方互相碰撞接軌時的重要性,由此來建構並突顯出大鵬灣在觀光開發中的地域性意義。
    研究結果顯示由於開發過程將徹底改變地方原有空間分工角色,因而連帶影響地域內行動者,包括地方政府、資本、勞工(養殖業者)原有社會結構中的地方認同及地域化利益,為爭取更有利的競爭優勢,這些地方行動者會視利益與否而彼此之間形成“地方依附體”,並藉由地方政府科層體制的聯結,以及地方派系勢力的遊說和干預,以激發其地方能動性並加以實踐,這使西方學者認為能動性是基於“市民權堅持正義與繁榮信念”,其適用性在地方派系操控的大鵬灣鄉野地方可能必須加以斟酌修正;除此之外,藉由上述地方政治社會網絡的聯結,使得地方在面對國家機器重大經濟開發計畫時,不再只是單純地被視為被動的計畫接受者,而是已成為主導地域未來發展的的作用者。
    這股地方能動性的能量激發及實踐過程,其實是透過原有地方社會結構和物質基礎而引發的。在此我們將之歸納成兩方面來說明:就地方政府而言,由於屏東長期不合理空間分工角色,再配合沿海地區地層下陷和海水入侵的危機,使得自縣府到地方鄉鎮公所皆希望藉由大鵬灣開發計畫,來帶動土地再增值效益,不僅可增加地方財政稅收,同時也可帶動地區經濟轉型,因而他們彼此在開發所承載的地方發展想像之下隱然形成地方依附體,這不僅建構出觀光開發的正當性和急迫性,也使其內部成員彼此間的社會關係產生重組或再結合。
    但對地方居民而言,由於周遭地域地方居民對大鵬灣水域空間利用和生態定位不同,使得各里獲得不均等的地方利益;長期以來家庭污水和養殖廢水造成水域優養化現象,突顯出原先存在且互相衝突的社會結構,其中以石斑養殖專業化的大潭里和家族企業式經營的東港養殖兩合公司影響最大,因而他們支持鵬管處維持水質淨化的觀光開發計畫;然而,這些農漁業聚落支持開發所帶來的交換價值(如土地增值效益)卻與地方依附性程度最高的南平里原有使用價值(如養殖生產空間)相衝突,因而形成地域空間上的對立。而南平里長期受到地形和區位的阻隔,造成居民必須依賴大鵬灣物質基礎為生的社會結構,但內部也因養殖利益互異而分化成牡蠣、箱網和放網仔三種職業群體。在抗拒開發過程中,更加突顯出內部異質的政治和社會結構,初期由於南平和土刈厝在公私土地比例差異和職業結構上的差異,因而對開發採取親支持與親反對的不同態度,由於一直未能得到外界有力聲援,而使其個別藉由地方派系勢力向外界權力中心尋求聯結,後期則在都市計畫案的共同利益下,兩聚落合組南平里自救會,並與支持團體進行對抗,使大鵬灣因而成為各種社會權力爭執的政治交涉空間。
    在整個開發過程當中,我們看到地方內部異質的社會關係不僅受到當時物質基礎(如水質惡化)所形塑,也相當程度地又左右了未來的物質向度(如空間規劃內容),社會的空間生產與空間的社會再生產兩者在同一軸線上是不分彼此而持續互動地發生著;而地域本身在大鵬灣交涉空間中,其實已具備主動改造空間分工角色,以及尋求自身利益的能力。
    本文最後也呼應晚近有關經濟再結構研究中有關“地域性研究”的結論,他們認為對應於全國,乃至於全球性再分工,不同地方、社區的社會聯盟是決定空間分工的重要變數,在大鵬灣的經驗研究中更加印證了這個論點的普遍性,但我們也必須指出地方已不如前述研究一般,只被視為地方政府領導的鐵板一塊,地方政府也不再被視為地域性計畫成功的關鍵因素,相反的地方政府也有可能藉助中央機構來掃除計畫執行上的障礙,藉以避開危及政權的燙手山竽和爭取基層選民的支持;而地方內部異質化的社會結構在大鵬灣開發個案中才是真正影響計畫執行的關鍵因素,而這完全導源於物質利益的分配不均,因此也建構出大鵬灣這個個案研究的特殊性。

    This study researches the sources of power which influence the local reaction from the viewpoint of “local dependence”(地方依附體) in Cox & Mair’s study, when the tourism plan in Dapeng Bay replaces the traditional reg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socio-spatial context, when inhabitants face with this kind of development plan, we find out that they can maintain or transform local interest by exercising their local proactivity which is provided by social structure and material foundation within locality. Besides, the local political force also becomes a powerful tool for local groups to find outward social network.
      Since enormous tourism interest comes and water quality goes from bad to worse, it has expressed more and more that there were unstable social structure between locality groups. In order to obtain the best spatial divisions of labour, they will choose the gainful allies for themselves so that social relations can be reproduced by the way of “creating destruction”. In the whole process, the approval and opposite will engage in political wrestling beween exchange value and use value. The local government isn’t like previous locality studies playing a key role pushing plan to succeed anymore. Contrastly, in the case of Dapeng Bay, dissimilatized social structure based on the asymmetric local interest may be the important factor preventing development.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理論架構與研究概念…………………………………….……..3 第二章 大鵬灣觀光開發的歷史脈絡…………………………..……..11 第一節 屏東縣觀光定位的形成…………………………………………11 第二節 大鵬灣地區發展與觀光引進……………………………………26 第三節 大鵬灣開發觀光效益和關聯效果………………………………34 第三章 大鵬灣地區經濟社會空間之建構……………………………..40 第一節 養殖業的地域化利益…………………………………………. 40 第二節 農業發展及其社會關係………………………………………. 60 第三節 東港房地產市場的發展………………………………………. 67 第四章 大鵬灣觀光計畫之發展歷程……………………………………73 第一節 多案並陳時期(民國60-81年)……………………………….73 第二節 國家風景區時期(民國81年迄今)…………………………..79 第三節 小結…………………………………………………………….88 第五章 地方能動性的形塑與實踐…………………………………….…89 第一節 支持與反對團體的地方認同與開發利益………………………90 第二節 空間規劃的爭議及其矛盾…………………………………….106 第三節 地方政治文化的牽制和影響………………………………….114 第四節 小結…………………………………………………………….126 第六章 結論…………..………………………………………...……128 參考文獻….………………………………………………………….….135 附錄.……..………………………………………………………...….149

    一、中文部份
    1.規劃報告
    內政部
    1999,《擬定大鵬灣風景特定區計畫書》,122頁
    內政部營建署
    1982,<台灣南部區域特殊問題地區之研究>,《南部區域規劃研究報
    告(四)》,80頁
    1983,《台灣南部區域計畫規劃作業報告彙編》
    1986,<區域均衡發展之策略>,收錄於《民國七十五年國建會區域發
    展分組研究實錄》,pp.140-169
    1997,《高屏溪、東港溪自來水水源水質水量保護區管制事項及範圍檢
    討》相關事宜會議資料
    1998,《高屏溪、東港溪自來水水源水質水量保護區範圍檢討》會議資
    料立法院無黨籍聯盟辦公室
    1999,《水源水質水量保護區檢討改進公聽會》,伍澤元主持
    台灣省建設廳公共工程局
    1975,《南部區域計畫修訂草案》,169頁
    台灣省交通處旅遊局
    1990,《大鵬灣遊憩區開發計劃》,衍生工程顧問公司規劃
    1992,《風景區開發建設環境影響評估研究-以屏東縣大鵬灣遊憩區開
    發計劃為例》,委託衍生工程顧問公司
    台灣省漁業局
    1986--1995,《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漁業年報》
    台灣糖業公司
    1996,《台糖五十年》,pp751-768、pp.803-814
    行政院農委會
    1993,《台灣漁業四十年專輯》,288頁
    行政院經建會都市規劃處
    1977,《台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三稿)》,276頁
    行政院經建會
    1999,《都市及區域發展統計彙編》
    交通部觀光局
    1992,《台灣地區觀光遊憩系統開發計畫》
    屏東縣政府
    1991,《屏東縣綜合發展計畫,總體部門計劃上冊、中冊》,規劃單
    位: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1991,《屏東縣綜合發展計畫,市鄉鎮建設發展計劃上冊、下冊》,規
    劃單位: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1991,《台灣省八十年度屏東縣東港鎮南平里農漁村社區先期整合性規
    劃規劃報告書》,東港鎮公所委託立宇工程顧問公司
    1991,《大鵬灣風景特定區開發計劃簡報》,pp.1-13
    1995,《小琉球觀光城規劃服務建議書》,三能工程顧問公司規劃
    1996,《檢討內政部公告劃定高屏溪、東港溪水源水質水量保護區範圍
    及管制事項等嚴重影響屏東縣重要產業經建發展簡報》
    1997,《大鵬灣風景特定區整體發展規劃設計上、下冊(摘要本)》,
    中央營建顧問研究社
    1997,《大鵬灣風景特定區整體發展規劃設計環境影響說明書》,中央
    營建顧問研究社規劃
    1997,《屏東縣牛埔溪排水系統改善再檢討規劃報告》,委託巨廷工程
    顧問公司規劃
    1998,《屏東縣統計要覽》
    1999,《屏東縣養殖產業再發展計劃~社區總體營造推動產業再發
    展》,pp.1-52
    2000,《劃定水源水質水量保護區對本縣之影響報告》,pp.1-4
    2000,《大鵬灣域內漁業生產設施查估作業手冊》,pp.1-19
    屏東縣選舉委員會
    1990-1998,《屏東縣公職人員各項選舉實錄》
    屏東科技大學
    1999,《推動屏東縣地層下陷防治工作計畫網要計畫規劃報告》
    東港水產高職
    2000,《增建第二校區計劃書》,31頁(不含附錄)
    東港鎮公所
    1993,《屏東縣東港鎮青洲濱海遊憩區細部規劃》,屏東縣政府委託東
    企工程顧問公司,185頁
    1997,《東港鎮沿革》,pp.1-8
    1998,《東港鎮統計要覽》
    1998,《東港鎮總決算》
    東港郡役所
    1930,《東港郡要覽》,中國方志叢書第三00號,台北:成文
    林邊鄉公所
    2000,《屏東縣林邊鄉綜合發展規劃計劃書》,pp.1-12
    南州鄉公所
    1997,《真情人物報導~南州鄉長林建成》,未刊行
    琉球鄉公所
    2000,《海上明珠~小琉球觀光旅遊手冊》,pp.1-14
    農委會
    1995,《台灣地區沿近海及養殖漁戶經濟調查報告》
    經濟部水資源局
    1998,《屏東地區未來水資源供需座談會》會議記錄
    1998,<屏東平原地下水水質變化研究>,《台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整體
    計畫八十七年度子計畫報告》
    1998,《屏東平原之地下水水文概況》
    1999,《台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水質調查分析及指標井選定研究成果報
    告(1/3)》
    1999,《台灣地區南部區域水資源綜合發展計畫》
    鵬管處
    1996,《大鵬灣國家風景區規劃建設簡報》,pp.1-23
    1997,《大鵬灣國家風景區水域用地相關民眾意見調查之研究》,大鵬
    灣管理處委託屏東科技大學農村規劃技術系調查,51頁
    1998,《大鵬灣國家風景區開發進度簡報》
    1999,《大鵬灣風景特定區之人文資料調查研究》,第一篇大鵬灣歷史
    建構,pp.1-123,鵬管處委託屏東科技大學人文社會教育中心
    1999,《大鵬灣國家風景區規劃建設簡報》,pp.1-14
    2000,《琉球風景特定區觀光遊憩整體規劃期末簡報》,pp.1-26,委
    託太乙工程顧問公司規劃
    劉聰桂
    1998,《屏東平原新鑽井地下水碳十四與氚定年/示蹤及垂向基本水質
    分析》,經濟部水資局委託台大地質學研究所
    鍾玉龍、葉慶龍
    1998,《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紅樹林生態調查與復育計畫》,省住都局市
    鄉規劃局委託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105頁
    2.期刊論文
    丁澈士
    1999,<南部地區水資源問題之研析~地下水水資源利用與管理>,發表
    於《中華水資源管理學會第一屆研討會》,pp.107-139
    王志弘
    1995,《人文地理學詞典選譯》,台北:自印;〔原著:
    R.J.Johnston al.(eds),“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3rd ed.〕
    1998,<空間與社會-邁向社會優位的空間理論>,收錄在《流動、空
    間與社會(1991-1997論文選)》,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pp.1-15
    王柏山
    1998,《台灣水產養殖業之區域發展-型態、過程與機制》,台灣師大
    地理所博士論文
    2000,<屏東縣大鵬灣水產養殖業之發展>,《社會科教學研究》,5:
    51-101
    王振寰
    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
    2000,<全球化與在地化:新竹與台中學習型區域比較>,發表於《
    「全球化下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學術研討會》,
    台北:台大社會學系,pp.1-42
    王振寰、沈國屏
    1995,<地方派系、反對勢力與地方政治的轉型:高雄縣個案研究>,
    《東海學報》,36:1-34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1994,<生態環境的殺手-高爾夫球場>,《生態保育》,no.20,
    pp.94-97
    1993,<高爾夫浩劫~高爾夫球場的開發管理與環境對策公聽會>,《空
    間雜誌》,55:104-115
    江福松、孫金華、溫正暉
    1998,<歷年國內因「公益徵收與公害」對漁業補償之案例探討>,《農
    業經濟半月刊》,63:42-78
    李錦育
    1993,<開發高爾夫球場對環境的影響>,《台灣林業》,19(10):2-6
    李鴻旗、楊文燦
    1996,<台灣地區高爾夫球場經營管理現況與其問題之探討>,《觀光研
    究學報》,2(1):31-45
    李登輝
    1976,《台灣農工部門間之資本流通》,台灣研究叢刊第一0六種,
    pp.57-129
    李長貴
    1992,《激進社會運動》,台北:理論與政策雜誌社
    杜奉賢
    2000,<日軍東港軍事基地探勘>,《台灣風物》,50(2):107-133
    苗蕙敏
    1991,<屏東地方派系之產生及結構>,《政大中山社會科學期刊》,
    2:109-128
    吳文彥
    1998,<哈瑪星都市更新-水岸社區營造發展的典範>,《中華民國建築
    師雜誌》,24(11)=287:102-105
    吳濟華
    1994,<國土規劃與亞太區域營運中心建設>,收錄於《國土綜合開發研
    討會議事錄》,行政院經建會,pp.435-468
    林長聰
    1974,<台灣的漁港>,《台灣漁業之研究》,台灣研究叢刊第一一二
    種,pp.276-282
    林建元、辛晚教
    1994,<國土開發與管理制度之建立>,收錄於《國土綜合開發研討會議
    事錄》,行政院經建會,pp.721-764
    林英彥
    1986,<農業發展與農地使用之管制>,收錄於《民國七十五年國建會區
    域發展分組研究實錄》,pp.378-389
    林珮如
    2000,《大鵬灣南平沙嘴聚落的漁村生活文化研究》,台南師範學院鄉
    土文化所碩論
    林德福
    1992,《區域不平等發展之研究:論屏東地區檳榔之資本積累性質與機
    制》,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論
    林嘉誠
    1992,《社會變遷與社會運動》,台北:黎明
    周克任
    1999,<南部地區水資源問題之研析~評地下水水資源利用與管理>,發
    表於《中華水資源管理學會第一屆研討會》,pp.141-155
    周素卿
    1998,<科學園區的另一種發展版本>,《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2:
    125-163
    胡興華
    1996,<從歷史看台灣漁業的演變>,收錄於《拓漁台灣》,台北:台灣
    省漁業局,pp.22-52
    袁榮茂
    2001,<地方發展計畫及其能動性的探討:以大鵬灣地區觀光開發為例
    >,發表於《地理學與區域發展學術研討會》,彰化:彰化師大
    地理系,pp.199-219
    施威全
    1996,《地方派系》,台北:揚智文化
    施添福
    1990,<地理學中的空間觀點>,《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6:115-129
    段承璞
    1992,《台灣戰後經濟》,人間台灣政治經濟叢刊第三卷,台北:人
    間,pp.105-172
    夏鑄九、張景森
    1990,<台灣地區國土規劃歷史的回顧與檢討>,收錄於《國土規劃的挑
    戰》,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pp.11-30
    1996,<都市危機、地方政府與都市-地域實踐之提綱>,《台大建築與
    城鄉研究學報》,8:35-43
    夏鑄九
    1988,<空間形式演變中之依賴與發展-台灣彰化平原的個案>,《台灣
    社會研究季刊》,1(2/3):263-377
    1990,<全球經濟再結構過程中的台灣區域空間的結構變遷>,收錄於
    《國土規劃的挑戰》,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pp.55-96
    1990,<都市過程、都市政策和參與性的都市設計制度>,《建築學
    報》,1:137-152
    1991,<一個都市實踐的假說:都市與區域過程中之台灣地方政府與社
    會>,《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6:31-41
    1994,<扭正狂野都市與專業技術絕地-市民運動與都市設計>,《中華
    民國建築師雜誌》,20(2) = 230:61-65
    1994,<(重)建構公共空間>,《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6:21-54
    1997,<再理論公共空間>,《城市與設計學報》,2/3:63-76
    1999,<市民參與與地方自主性:台灣的社區營造>,《城市與設計學
    報》,9/10:175-185
    夏鑄九、簡旭伸
    1996,<市民運動與都市設計:高雄的個案>,《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學
    報》,8:45-52
    夏鑄九、徐進鈺
    1997,<台灣的石化工業與地域性比較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26:129-166
    孫義崇
    1988,<台灣的區域空間政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2/3):33-
    96
    翁淑芬
    1997,《東港街市的形成與發展》,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論
    高銘木
    1992,<高爾夫球場開發與營運對環境的影響>,《今日經濟》,304:
    76-86
    徐正光、宋文里編
    1990,《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pp.7-54
    徐進鈺
    1990,《台灣石化工業區位衝突之分析:以宜蘭反六輕運動為例》,台
    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論
    1998,<邁向一個學習性的區域?台北-新竹高科技走廊的廠商聚集與
    技術學習>,《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9:143-159
    1999,<流動的鑲嵌: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勞動力市場與高科技發展>,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5:75-118
    許松根
    1994,<論台灣經濟發展的轉捩點>,《台灣經濟發展論文集》,
    pp.241-259
    許劍英
    1991,<論漁業權>,《法學叢刊》,141:107-121
    許嘉猷
    1992,<台灣農民階層剖析>,收錄於《解剖台灣經濟—威權體制下的壟
    斷與剝削》,台北:前衛,pp.53-72
    葉萬安
    1967,《二十年來台灣之經濟》,台灣研究叢刊第九三種,台北:台銀
    經濟研究室
    梁又文
    1998,<基層選舉、派系政治與地方發展三角關係模式之個案觀察研究
    >,發表於《第三屆國土規劃實務論壇-都市政治與都市計畫之
    實施個案研究)》 ,pp.BII-2-1~BII-2-32
    曹永央
    1997,<板橋地方派系與地方建設之關係>,《中國地方自治》,50
    (3):23-29
    陳永森
    2000,<環境資源與區域發展關係之探討~以屏東縣水資源利用為例>,
    發表於《地理學與永續發展研討會》,台北:中國地理學會,
    pp.Ⅰ-35~Ⅰ-49
    陳東升
    1995,《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
    台北:巨流
    陳信雄
    1992,<高爾夫球場對水文環境的衝擊>,《中華林學季刊》,25 (4):
    37-48
    陳紫娥
    1994,《山地地開發為高爾夫球場之環境衝擊及其問題》,台大地理研
    究所博士論文
    陳國川
    1972,《農村工業區的設置對鄰近地區就業兼業與人口移動之影響》,
    台灣師大地理研究所碩論
    陳肅容
    1999,《七股潟湖區漁業生態的研究》,台灣師大地理研究所碩論
    曾水亭
    1987,《台灣的房地產市場與民間資本-以國泰集團為例》,台大土木
    工程研究所碩論
    曾漢洲、施鴻志
    1998,<地方重大建設計畫與土地開發機制之探討-以嘉義縣為例>,發
    表於《第三屆國土規劃實務論壇-都市政治與都市計畫之實
    施》,pp.BI-5-1~BI-5-19
    張隆盛
    1986,<區域計畫之規劃與實施>,收錄於《民國七十五年國建會區域發
    展分組研究實錄》,pp.61-75
    曾梓峰
    1993,<都市環境經理之實踐:一個都市社會運動取向之考察>,《台大
    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7:37-51
    張景森
    1990,<地方政府、民眾組織與地方計劃:九0年代規劃的政治經濟學
    >,收錄於《國土規劃的挑戰》,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
    心,pp.159-176
    張昆山、黃政雄
    1996,<屏東縣的國民黨張林對壘與民進黨蘇邱爭雄>,收錄在《地方派
    系與台灣政治》,台北:聯經,pp.261-268
    傅約翰、黃肇新譯
    1998,<新的規劃政治經濟學:市民社會之崛起>,《城市與設計學
    報》,4:1-120
    黃郁秀
    2000,《戰後台灣地方派系之研究:以屏東地區為例》,台大政治學研
    究所碩論
    黃國禎
    1998,《文化政策、認同政治與地域實踐-以九0年代宜蘭為例》,台
    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論
    黃錦堂
    1991,<縣(市)財政困窘之根源及其對策>,《政治科學論叢》,2:
    105-133
    楊重信
    1994,<國土開發利益之分配>,收錄於《國土綜合開發研討會議事錄》
    ,台北:行政院經建會,pp.769-811
    楊萬全
    1997,<高屏溪流域和屏東平原的水資源>,《師大地理研究報告》,
    27:81-104
    廖淑容、周志龍
    1998,<全球化發展與台灣區域計畫制度功能的再定位>,發表於《第三
    屆國土規劃實務論壇-都市政治與都市計畫之實施》,pp.BI-
    2-1~BI-2-18
    蔡英文
    1999,<公民德性、市民社會與主權國家:現代市民社會論述之探討>,
    《政治科學論叢》,10:83-112
    蔡明惠
    1987,《現行台灣地方自治實施下地方權力結構:河口地方派系個案分
    析》,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論
    蔡明哲
    2000,《地方發展過程中民眾與政治勢力及跨國企業的關係-以德商拜
    耳公司台中港設廠案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論
    蔡維倫
    1995,《從廟會節慶到觀光發展:鹽水蜂炮中地方動員與大眾動員機
    制》,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論
    趙永茂
    1994,<台灣地方自治發展中政治生態的轉變及其特質-1980年代的分
    析>,《政治科學論叢》,5:99-120
    1996,<台灣地方派系的發展與政治民主化的關係>,《政治科學論
    叢》,7:39-56
    1997,《台灣地方自治的變遷與特質》,台北:翰蘆,354頁
    1998,<地方政治生態與地方行政的關係>,《政治科學論叢》,9:
    305-328
    潘翰聲
    1997,《濕地空間的社會性生產─以台南七股濕地為個案》,台大建築
    與城鄉所碩論
    劉士永
    1996,《光復初期台灣經濟政策的檢討》,台北:稻鄉,pp.57-186
    劉昌文
    1998,<從地方權力結構改變探討都市規劃-台中縣二個案例>,發表於
    《第三屆國土規劃實務論壇-都市政治與都市計畫之實施 (個案
    研究)》, pp.BII-6-1~BII-6-11
    劉進慶
    1984,<戰後台灣經濟的發展過程>,《台灣風物》,34 (3):27-62
    劉昭吟
    1994,《從祭典到觀光:頭城搶孤的社區菁英、民俗信仰與觀光規
    劃》,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論
    鄭玉惠
    2000,《集體行動與地域性的再建構-以美濃反水庫運動為例》,台灣
    師大地理研究所碩論
    賴光政
    1986,<工業區位政策>,收錄於《民國七十五年國建會區域發展分組研
    究實錄》,pp.197-206
    歐慶賢、陳美宇
    1994,<漁業權制度(一)、(二)>,《中國水產月刊》,487:43-
    62、489:47-73
    謝潮鳳
    1986,<非都市土地使用管理>,收錄於《民國七十五年國建會區域發展
    分組研究實錄》,pp.349-377
    謝志得
    1996,<地方派系的動員基礎>,《宜蘭文獻雜誌》,選舉與地方派系專
    輯,24:39-67
    蕭全政
    1991,<國民主義:台灣地區威權體制的政經轉型>,《政治科學論
    叢》,2:71-92
    鍾麗娜
    1994,<抽絲剝繭看高爾夫球場的震憾>,《人與地》,125:21-28
    韓乃鎮
    1998,《台灣沿海溼地調查》,民生報人文叢書,pp.109-111
    蕭新煌
    1992,<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的剖析:自主性與資源分配>,收錄於《解剖
    台灣經濟—威權體制下的壟斷與剝削》,台北:前衛,pp.9-32
    蘇一志
    1997,《恒春地區觀光遊憩空間之演化-社會作用者與空間生產的關
    係》,台大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0,<恒春地區觀光遊憩空間之演化-社會作用者與空間生產的關係
    >,發表於《地理學與永續發展研討會》,台北:中國地理學
    會,pp.Ⅱ-101~Ⅱ-139
    蘇家聲
    1989,《台灣鄉鎮權力結構之分析》,政大政治學研究所碩論
    3.其他
    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網站
     http://www.tbnsa.gov.tw/DIRECT.HTM 
    中華民國溼地保育聯盟網站
     http://www.wetland.org.tw/index.htm
    屏東縣政府重大工程執行進度週報表、主管會報資料 ( 1998—2000 )
    屏東縣東港鎮導覽網站 
    http://home.kimo.com.tw/ptming/index%202.htm
    屏東縣政府網站
     http://www.pthg/gov.tw/
    遠見雜誌
    1996,《1996年台灣民情調查報告專號-縣市特色競爭》,126:44-50
    新好屏東期刊
    2000,《蘇縣長的施政藍圖》,第2期第1-2版
    經濟部水資源局地層下陷防治服務團網站
    http://www.lscc.ncku.edu.tw/section.htm
    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中華日報、台灣時報、台灣新聞報、民
    眾日報、太平洋日報等剪報資料(1989年~2001年4月)
    聯合電子報 <台灣沿海溼地調查> 專輯網站
    http://udnnews.com/SPECIAL_ISSUE/domestic/wedland/1-2.htm

    二、英文部份
    Best U. & Struver A.
    2000, “ The Politics of Place: Critical of Spatial identity
    and Critical Spatial identity”, papers presented at
    “ 2nd International Critical Geography Conference ” ,
    pp.1-8
    Castells Manuel
    1989, “Conclusion: The Restructuring of Social Meaning in
    the Space of Flows”, in The Informational C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the
    Urban-Regional Process, Oxford: Blackwell. pp.348-353.王
    志弘譯(1999),<流動空間中社會意義的重建>,收錄於《空間
    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頁367-374
    Cooke P.
    1989a, “Locality-theory and the poverty of ‘Spatial
    variation’”, Antipode, 21(3): 261-273
    1989b, Localities : The Changing Face of Urban Britain ,
    London: Unwin Hyman
    1990, Back to the Future : Modernity, Postmodernity and
    Locality ,London :Unwin Hyman
    Cox & Mair
    1988,” Locality and community in the politics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Annal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78(2): 307-32
    1991, “From localized social structure to localities as
    agent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32: 197-214
    Cox K.R.
    1989,” Levels of abstraction in locality studies”,
    Antipode, 21(2): 121-132
    1998, “Spaces of dependence , spaces of engagement and the
    politics of scale,or: looking for local politics”,
    Political geography , 7(1): 1-23
    1998,“Representation and power in the politics
    of scale”,Political geography , 7(1): 41-44
    Duncan & Savage
    1989, “Space, scale and locality”, Antipode, 21(3): 179-206
    1991,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locality debate”,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32(4): 155-164
    Gore Charles
    1984, “Urban-industrial growth pole strategies and the
    diffusion of modernization” , Region in Question,
    London: Methuen, pp.81-117
    Gough J.&Eisenschitz A.
    1996,” The modernisation of Britain and local economic
    policy: promise and contradiction”,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14: 203-219
    Harvey D.
    1982, The Limits of Capital, Oxford: Blackwell
    1985 , “The geopolitics of capitalism” , Social relation
    and Spatial structure ,St. Martin’s Press, New York,
    pp.128-163
    1999,”Between Space and Time: Reflections on the
    Geographical Imagination”,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ies, 80 (3): 418-434. 王志弘譯
    (1999),<時空之間─關於地理學想像的省思>,收錄於《空間
    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頁47-79
    Harding A
    1995,” Elite theory and growth machine”. In D. Judge ,
    G.Stoker and H.Wolman (eds),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London :Sage (ch3),pp.35-53
    Hiller J.
    2000, “Going round the back? Complex networks and informal
    action in local planning proces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32: 33-54
    Holland S.
    1976, Capital versus the Regions, Lodon: Macmillan
    Hsia Chu-joe
    2000,” Bridging the Critical Perspectives for Alternative
    Practices in 21th Century Geographies”, papers for
    the 2th ICGC, Taegu, South Korea
    Ioannides & Debbage
    1998,The economic geography of the tourism industry—A
    supply-side analysis,Routledeg Published.
    John R.Short
    1996,”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Urbanization”,in The Urban
    Order: An Introduction to Cities, Culture and Power,
    Oxford: Blackwell, pp93-109
    Johnston R.J. etal.
    2000,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pp.326-327、pp.454-
    458
    Judo D.R.
    1998,“The case of the missing scales: a commentary on Cox”,
    Political geography , 17(1): 29-34
    Logan & Molotch
    1987, Urban fortune: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la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383pp.
    Logan .J.R., R.B. Whaley and K. Crowder
    1997,“The character and consequences of growth regimes: An
    assessment of 20 years of research”, Urban Affairs
    Review, 32 (5): 603-630
    Lowndes,V.
    1995,”Citizenship and urban politics”. In D. Judge ,
    G.Stoker and H. Wolman (eds),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London :Sage (ch9), pp.160-180
    Massey D.
    1984, Spatial divisions of labour : Social structures and the
    geography of production, London: Macmillan
    1991, “The political place of locality studie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3(2): 267-282
    1995,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place”, A Place in the
    World ? Place, Culture and Globalization, The Open
    University Press, pp.45-75
    Massey D. & Jessop P.
    1995, A Place in the World ? Place,Culture and
    Globalization , The Open University Press Pacione, M.
    1992,”Citizenship ,aprtyemership and the popular
    restructuring of urban space”, Urban Geography, 13(5):
    405-421
    Park
    2000, ”Economic Change and Regionalist Local Development
    Politics in South Korea“,papers presented at “ 2nd
    International Critical Geography Conference ”, pp.35-
    44
    Peet R.
    1998,“Structuration, Realism, and Locality Studies.”In
    Modern geographical thought, , Oxford: Blackwell, ch5,
    pp.165-193
    Pred A.
    1983,”Structuration and Place: On the Becoming of Sense of
    Place and Structure of Feeling”,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Behavior , 13(1):45-68 許坤榮譯
    (1999),<結構歷程與地方─地方感和感覺結構的形成過程
    >,收錄於《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
    文,頁81-103,
    Rose G.
    1995, ”Place and identity :a sense of place”,A Place in the
    World ? Place, Culture and Globalization , The Open
    University Press , pp.87-117
    Sayer A.
    1985 , “The difference that space makes”, in Social
    relations and Spatial structures , pp.49-66
    Smith M.P.
    1998, “Looking for the global spaces in local politics”,
    Political geography , 17(1): 35-40
    Shaw & Williams
    1994 ,”Critical issues in tourism: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ch10 & ch11, Blackwell Press, pp.201-
    239
    Tuan YI-Fu
    1974, “Space and place : humanistic perspective”, Progress
    inGeography , 6: 211-252
    Urry J.
    1981,”Locality, regions and social cla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 5(4): 455-474
    1985,”Social relations , space and time” , in Social
    relations and Spatial structures , St. Martin’s
    Press, New York, pp.20-48
    1987,”Society ,space and locality”,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5: 435-444
    Wood A.
    1993, “Organizing for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networks and prospecting for
    industry”,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 25: 1649-166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