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馬宜君
Ma, Yi-Jyun
論文名稱: 臺灣與越南新住民勞工階級家庭親子互動研究
The research of working class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the family of Taiwan and Vietnamese New Immigrant Woman
指導教授: 賴文鳳
Lai, Wen-F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2
中文關鍵詞: 新住民勞工階級親子互動
英文關鍵詞: New Immigrant Woman, working class,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32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4下載:6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進入勞工階級的臺灣與越南籍新住民家庭各一個,進行半年的參與觀察及非正式訪談,嘗試了解親子互動的情況。發現在臺灣方面,媽媽受到先生的支持與協助,加上成長經驗及工作的影響,善用周遭的人際和物質資源,注重孩子的學業與禮儀,但忽視生活常規。而對兩個孩子表面相同的規範上,可能因為性別及年齡不同有所差異,對姊姊嚴厲堅持而對弟弟寬厚縱容,因此形成姊弟分別以欺瞞、抗拒及撒嬌、逃避的方式回應;在越南部分,家中掌有權力的人是阿嬤,阿公及爸爸完全支持。但阿嬤對媽媽因為文化及個性衝突而存有歧視與不滿,因此大幅介入孫子女的養育,教養方式寬嚴並濟,孩子迎合阿嬤的喜好以避免受罰及滿足需求,對媽媽採取反抗威嚇的態度,媽媽可能受到家庭及社區人際關係和經濟的影響,雖然會打罵子女,但若孩子當下的行為順從則停止懲罰,並未堅持及指正孩子的言行。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both in Taiwan and Vietnamese New Immigrant woman’s working class family, this research was proceed with the research method of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informal interview in two families which fit in with the condition above for half a year. The research result showing: In Taiwan family, mother gets support and help from her husband’s backing, furthermore, she is good at making use of he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material resources owing to the effect of her own growing experiences and job. Besides, she pays attention on children’s school work and etiquette but ignores their regular manners. Speaking of regular manners, maybe because of her children’s difference on age and sex, she treats elder sister strictly but tolerantly to younger brother. So that elder sister comes into cheating or resisting and younger brother acting like a spoiled child and evading mother. On the other hand, in Vietnamese New Immigrant woman’s family, grandmother absolutely has power. She discriminates against and dissatisfied her daughter-in-law because of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conflict. Grandmother interferes with grandchildren’s rearing by the way of tempers justice with mercy. Children cater to their grandmother’s pleasure for avoiding punishment and fulfilling need. They also intimidate and resisting their mother. Although mother uses beat and scold to restraint children’s bad behavior, she doesn’t persist in her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attitude. The reason is probably because of she is under the control of family, community and economy.

    目錄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06 第三節 研究問題…………………………………………………06 第四節 名詞釋義…………………………………………………06 第五節 研究限制…………………………………………………08 第二章 文獻探討……………………………………………………09 第一節 跨文化的意涵與臺越文化.……………………………09 第二節 親子互動的意義與越南籍母親對子女教育的期待……20 第三節 不同社經背景及新住民家庭的親子互動………………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44 第一節 選擇質性研究的原因……………………………………44 第二節 資料蒐集方式……………………………………………46 第三節 研究對象…………………………………………………48 第四節 建立關係…………………………………………………56 第五節 質性研究資料的蒐集與分析……………………………70 第六節 研究的信度………………………………………………76 第四章 研究結果……………………………………………………77 第一節 兩個家庭的環境與生活作息…………………………..77 第二節 兩個家庭親子互動情形描述………………………..…88 第五章 討論………………………………………………………134 第六章 建議……………………………………………162 參考文獻…………………………………………………164

    壹、 中文文獻
    中華民國內政部統計處(2013)。102年統計通報。2014年2月17日,
    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3)。勞動基準法。2014年2月17日,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N0030001
    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譯(2001)。見樹又見林。(原作者Johnson, A.
    G.)。臺北市:群學。(原著出版年:1997)。
    李昭明、陳欣希譯(2008)。人類發展的文化本質。(原作者Rogoff, B.)。
    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3)
    張旭譯(2010)。不平等的童年(原作者Lareau, A.)。北京:北京大學出
    版社。(原著出版年:2003)
    王叢桂(2000)。促進參與父職因素的探討。應用心理研究,6,131-171。
    王宏仁(2001)。社會階級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
    娘為例。臺灣社會研究,41,99-127。
    王志弘、沈孟穎(2010) 。東南亞飲食再現策略:異國時尚、多元文化
    與己異化認同。臺灣東南亞學刊,7(1),3-45。
    王宏仁、田晶瑩(2006)。男性氣魄與可「娶」的跨國婚姻:為何臺
    灣男子要與越南女子結婚。臺灣東南亞學刊,3(1),3-36。
    孔祥明(1999)。婆媳過招為哪樁?婆婆、媳婦與兒子(丈夫)三
    角關係的探討。應用心理研究,4,57-96。
    伊慶春(2009)。回應〈華人孝道雙元模型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本土
    心理學研究,32,187-197。
    呂翠夏(2009)。母親與父親的情緒社會化行為及幼兒的情緒調節與同
    儕互動的關係。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研究學報,44(2),1-29。
    李敦仁、余民寧(2005)。社經地位、手足數目、家庭教育資源與教
    育成就結構關係模式之驗證:以TEPS資料庫資料為例。臺灣教
    育社會學研究,5(2),1-47。
    李美賢(2006)。越南「好女性」的文化邊界與「越南新娘」:「尊
    嚴」vs.「靈魂之債」。臺灣東南亞學刊,3(1),37-62。
    吳佳玲(2008)。臺灣親職壓力相關研究之回顧與分析。臺南科技大
    學通識教育學刊,7,63-89。
    吳欣璇、金瑞芝(2011)。華人家庭文化脈絡下新住民母親的親子關
    係─以一柬埔寨出生越南長大之新住民母親為例。應用心理研
    究,51,111-148。
    周玉慧、吳齊殷(2001)。教養方式、親子互動與青少年行為:親子知
    覺的相對重要性,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3(4),439-476。
    林開忠(2006)。跨界越南女性邊界的維持:食物角色的探討。臺灣
    東南亞學刊,3(1),63-82。
    林宗弘(2009)。臺灣的後工業化:階級結構的轉型與社會不平等,
    1992-2007。臺灣社會學刊,43,93-158。
    林惠雅、周玉慧(2010)。婚姻教養互動類型及親職參與:人夫、人妻
    與人父、人母。教育心理學報,41,167-184。
    柯瓊芳、張翰璧(2007)。越南、印尼與臺灣社會價值觀的比較研究。臺灣東南亞學刊,4,87-108。
    高傳正(2004)。越南籍外籍配偶對於學前子女之教養信念及其教養方
    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
    唐順得(2011)。新住民婦女親職教育需求及其參與因素之探討。家庭
    教育雙月刊,34,47-55。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現
    象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臺北市: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翁毓秀(2004)。外籍配偶家庭服務。社區發展季刊,105,109 -115 。
    陳建州、劉正(2001)。重探學校教育功能:家庭背景因素影響力變
    化之研究。臺東師院學報,12,115-144。
    陳奎憙(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麗如(2005)。父母對子女學習的影響─家庭資源之探討。教育與社
    會研究,9,121-152。
    陳富美(2005)。親職效能感、教養行為與孩子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
    輔導與諮商學報,27(1),47-64。
    陳青達、鄭勝耀(2008)。文化資本與學習成就相關研究。新竹教育
    大學學報,25(1),79-98。
    陳如涵(2011)。臺灣勞工階級的孩童照顧安排與養育風格(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陸錦英(2001)。一位華裔母親的教養觀。屏東師院學報,14,
    325-342。
    張思嘉(2006)。家庭與婚姻:臺灣心理學研究的現況與趨勢。本土
    心理學研究,26,3-34。
    張亭婷、張翰璧(2008)。東南亞女性婚姻移民與客家文化傳承:越南
    與印尼籍女性的飲食烹調策略。臺灣東南亞學刊,5(1),93-
    144。
    張翠娥、鄭美珍(2010)。跨文化背景家長對幼兒學習經驗的衝擊與反
    思。中國幼稚學會,299,22-37。
    梁書華(2010)。祖父母教養介入對外籍配偶母親與幼兒影響之初探。
    幼兒教育,300,63-74。
    曾妙音、王雅玲、李瓊雯與張恬瑜(2011)。父母社經地位與國中生
    學習動機、學業成就之相關性研究。家庭教育雙月刊,32,6-27。
    馮涵棣、梁綺涵(2008)。越南媽媽臺灣囡仔:臺越跨國婚姻家庭幼
    兒社會化初探。臺灣人類學刊,6(2),47-88。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毅志(1997)。職業、教育階層論與子女管教:論Kohn的理論在臺
    灣的適用性。臺東師院學報,8,1-26。
    黃芳銘、楊金寶(2002)。國中生家庭階級影響偏差行為模式之研究。
    師大學報─教育類,47(2),203-230。
    黃森泉、張雯雁(2003)。外籍新娘婚姻適應與子女教養問題之探討。社會科教育研究,8,135-169。
    黃芳銘、楊世安 (2006)。家庭因素對國小學童環境行為影響模式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1(1),159-183。
    黃明月、林宜穎與葉書秀(2008)。外籍配偶子女教養方式及其轉化學習之方案 發展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1(4),75-108。
    黃淑敏(2010)。父職實踐與親子關係之探討。家庭教育雙月刊,26,
    22-35。
    黃志翔(2010)。SWOT理論探討新住民子女教育策略之研究。育達科
    大學報,28,159-176。
    黃淑嫆、蔡秋桃與曹惠雅(2011)。外籍母親對學齡前子女教養信念之
    研究。幼兒保育學刊,8,17-40。
    傅麗玉(2003)。誰的生活經驗?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
    領域原住民生活經驗教材探討。原住民教育季刊,31,5-25。
    楊賀凱(2009)。父母社經地位對父母管教價值與方式的影響-檢證
    Kohn的理論在臺東國中生父母之適用性。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
    報.教育類,40(2),145-179。
    趙梅如(2006)。親情與友情:人際依附、同理心、親子互動關係形
    態、友誼互動關係型態之研究。國科會專案研究計畫。(NSC
    95-2413-H-006-007)
    歐陽儀、吳麗娟(1998)。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代間傳遞模式之研究。
    教育心理學報,30(2),33-58。
    蔡玉欽(2012)。探索家庭教育與父母親職角色責任相關因素。家庭教
    育雙月刊,39,21-33。
    蕭昭娟(2002)。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
    籍新娘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賴佳慧(2009)。我的小寶貝:一個越南媽媽的心情故事。臺北市:康
    軒。
    戴淑貞、黃琴雅與李曉君(2008)。國中生網路成癮與親子互動關係
    之研究。南榮學報,11(7),1-20。
    譚光鼎(1998)。社會與文化再製理論之評析。教育研究集刊,40,
    23-50。
    蘇容瑾(2005)。外籍配偶對母職之角色覺察與子女教養態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縣。

    貳、 英文文獻
    Alberto, A. & Paola, G. (2010). The power of the family.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15, 93–125.
    Annette, L. (2002). Invisible inequality: Social class and childrearing in
    black families and white famili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7(5), 747-776.
    Carlos, P. & Margarita, P. (2000). The primary school dropout in Spain: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background and labor market conditions. Education Economics, 8(2), 157-168.
    Carol, V., Stephen, J., & Annette, B. (2007). It’s like saying “coloured”: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ng the urban working classes.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56, 61-77.
    Chao, R.K.(1994). Beyond parental control and authoritarian
    parenting style: Understanding Chinese parenting through
    the cultural notion of training. Child Development, 65,
    1111-1119.
    Chin, J. M. & Yu, S. (2008).School adjustment
    among children of immigrant mothers in Taiwan. Social Behavior & Personality, 36(8), 1141-1150.
    Christian, D. (2004). Parental background, secondary school track
    choice, and wages. Oxford Economic Papers, 56, 209–230.
    Delpit, L.D. (1988). The silenced dialogue: Power and pedagogy in educating other people's children,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8, 379-385.
    Davis-Kean, P.E. (2005). The influence of parent education and family income on child achievement: The indirect role of parental expectations and the home environment.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9(2), 294-304.
    Erin, M. H., Elliot B., & Annette, L. (2003). From social ties to social capital: class differences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schools and parent network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40(2), 319-351.
    Goto, A., Vinh, N. Q., Van, N. T. T., Phuc, T. H. Minh, P. N., Yabe, J.,
    Yasumura, S. (2008).Confidence in child rearing: Comparing data
    from short-term prospective surveys among Japanese and
    Vietnamese mothers.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Journal, 12(5),
    613-619.
    Helle, R. (2006). “Like a white piece of paper”: Embodiment and the moral upbringing of Vietnamese children. Ethnos, 66 (3), 394-413.
    Jeffrey, H. (2005). Work-family facilitation and conflict, working
    fathers and mothers, Work-Family stressors and support.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6 (6), 793–819
    Lisa, D. (2006). Gender in post-Doi Moi Vietnam: Women, desire, and
    change. Gender Place & Culture, 13 (3), 247-25.
    Lean, K. M. (2008).The rehabilitation of an uncomfortable past:
    everyday life in Vietnam during the subsidy period
    (1975-1986). History and Anthropology, 19(3),
    281-303.
    Phuong, H.V., Penrose, K.S, Jody, H.S. (2007). Working
    to exit poverty while caring for children’s health and
    development in Vietnam. Foreign Affairs, 10(2), 179-199.
    Wang (2010). Being a mother in a foreign land: Perspectives of
    immigrant wives on mothering experiences in Taiwan. Taiwan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7(1), 3-40。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