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葉高樹
Yeh, Kao-shu
論文名稱: 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
The Cultural Policy in Early Ch'ing(1644-1795)
指導教授: 莊吉發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88
中文關鍵詞: 清朝文化政策滿洲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10下載:40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
    本文以滿洲統治者從學習、選擇、接納漢文化,到維護本民族特質的歷程,為討論的主軸;並就與文化政策相關的各項議題,包括統治意識、滿文譯書、官修史書、思想控制、編定群書、國語騎射等政策為單元;再以清朝前期諸帝的治術為聯繫,期能闡明文化政策與鞏固政權之間的關係。除緒論、結論外,共分六章:第一章討論滿洲統治中國的特色,分就滿洲中心觀點的統治特徵,在漢文化影響下所呈現的統治特徵,以及轉型為多民族帝國過程中統治策略的調整,釐清其統治意識的構成要素。第二章專論譯書事業與文化溝通,從文化溝通的角度,檢視官方推動滿文譯書事業的歷史意義,並藉以反映滿洲語文的發展及其式微。第三章分析官修史書的教化取向,由於統治者注重歷史經驗的運用,乃積極進行各種官修史書的編纂,惟探索其動機,實暗含了忠君愛國思想教育的作用。第四章探討思想言論的管制措施,選定學術思想、宗教信仰以及政治言論三方面,解析官方以扶持正統與打擊異端的名義,達到鞏固統治的目的。第五章論述編定群書與文化統制,針對諸帝的文治思想進行剖析,用以論證徵書、禁書、編書三者間的因果關係,以及《四庫全書》的文化統制作用。第六章檢討清帝的文化危機意識,則是透過具有濃厚民族本位色彩的國語騎射政策的施行,觀察在漢文化衝擊之下,統治者的文化危機意識,及其在政治上與文化上的因應之道。

    The Cultural Policy in Early Ch’ing (1644—1795)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d the program of Manchu rulers from learning、taking choice、accepting Han-culture, to maintain their nation characters. There are including the topics of ruling conscience、 translation to Manchuria、 authorities’ history 、control people’s mind、books edition by government , speaking native language and the skill of riding-shooting . Forward connecting with the emperors control manner in early period to clarify the relation between cultural policy and solidify political power. There are six chapters except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 目 次 緒 論…………………………………………………………………… 1 第一章 滿漢之人 均屬一體:滿洲統治中國的特色 第一節 滿洲統治下的「征服政權」特徵……………………………… 15 第二節 滿洲統治下的「中原政權」特徵……………………………… 25 第三節 「多元一體」政權中的文化調適……………………………… 35 第二章 彙纂繙譯 用備觀覽:譯書事業與文化溝通 第一節 關外時期滿文的創製與繙譯漢籍……………………………... 45 第二節 順、康、雍、乾四朝的譯書事業…..………………………… 55 第三節 滿文譯書反映出的文化溝通意涵……………………………... 71 第三章 淑慝並昭 袞鉞不爽:官修史書的教化取向 第一節 滿洲君主對歷史的認識及其史觀...……….…………………... 97 第二節 順、康、雍、乾四朝的官修史書……………………………..114 第三節 官修史書中的「以史御下」策略……………………………. 143 第四章 杜遏邪言 以正人心:思想言論的管制措施 第一節 「崇儒重道」與學術正統的確立………………………………161 第二節 「黜邪崇正」與宗教政策的制訂………………………………185 第三節 「文字獄」案與政治言論的管制………………………………211 第五章 稽古右文 聿資治理:編定群書與文化統制 第一節 滿洲君主對「文治」精神的追求………………………………253 第二節 徵書、禁書、編書政策間的關係………………………………266 第三節 《四庫全書》的修纂與文化專制………………………………287 第六章 學習國語 專精騎射:清帝的文化危機意識 第一節 「國語騎射」政策的形成與推動………………………………307 第二節 雍正時期對「廢弛陋習」的整飭………………………………322 第三節 乾隆朝挽救「國語騎射」的努力………………………………335 結 論………………………………………………….……..………359 徵引書目……………………………………………………………..365 表 次 表2-2-1 順、康、雍、乾四朝官方刊刻漢籍滿文譯本一覽表………….. 57 表3-2-1 順、康、雍、乾四朝官修史書一覽表…………………………..118 表3-2-2 順、康、雍、乾四朝官修史書分類統計表……………………..123 表4-1-1 順、康、雍、乾四朝官方刊刻儒家典籍一覽表…………………174 表4-3-1 順、康、雍、乾四朝「文字獄」案一覽表………………………222 表4-3-2 順、康、雍、乾四朝「文字獄」案主要涉案人身分統計表……236 表5-2-1 順、康、雍、乾四朝官方編定群書一覽表………………………276 表5-2-2 順、康、雍、乾四朝官方編定群書分類統計表…………………281 表6-1-1 順、康、雍、乾四朝八旗學校設置一覽表……………………...312 圖 次 圖2-2-1 〈御製詩經序〉(han i araha ši ging bithe sioi)…….…………… 84 圖2-3-1 〈金瓶梅序〉(gin ping mei bithei sioi)..……………………….. 91 圖4-1-1 《詩經.召南.騶虞》(ši ging ni bithe.šoo nan.dzeo ioi)…246 圖4-1-2 《御製繙譯詩經.召南.騶虞》(han i araha ubaliyambuha irgebun i nomun.šoo gung ni julergi.jurgantu).…………………..……251 圖6-3-1 〈大理寺少卿巴德保.奏陳軍士應熟練射箭以益國事摺〉……354 圖6-3-2 〈正紅旗漢軍副都統八十.奏請凡漢軍奏摺及綠頭牌皆按例以滿 文書寫摺〉…………………………………………………..…356

    徵引書目
    檔案資料
    滿文老檔研究會譯註,《滿文老檔》,東京:東洋文庫,1955—1963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譯註,《滿文老檔》,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後金檄明萬曆皇帝文》,收入潘喆等編,《清入關前史料選輯》,第1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
    羅振玉編,《天聰朝臣工奏議》,收入潘喆等編,《清入關前史料選輯》,第2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金國汗天聰四年正月攻永平以明七大罪誓師文》,國立北京大學明清史料整理會藏稿本,收入謝國楨輯,《清開國史料考》,台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神田信夫、松村潤、岡田英弘譯註,《舊滿洲檔.天聰九年》,東京:東洋文庫,1972—1975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清史料》,台北:維新書局,1972年,再版。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整理,《康熙起居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譯編,《康熙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起居注冊.雍正朝》,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起居注冊》,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雍正朝奏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9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雍正朝奏摺.滿文諭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0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譯編,《雍正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合肥:黃山書社,1998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年羹堯奏摺專輯》,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1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1998年,第2版第2次印刷。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乾隆朝奏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年。
    故宮博物院文獻館編,《清代文字獄檔》,台北:華文書局,1965年。
    陳 垣編,《辦理四庫全書檔案》,收入楊家駱,《四庫全書概述.增附五種本》,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剿滅逆番檔》,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軍機處檔.月摺包》,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博物院掌故部編,《掌故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故宮博物院文獻館編,《文獻叢編》,台北:國風出版社,1964年。
    《史館檔.國語志》,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清國史》,嘉業堂鈔本,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朝鮮王朝實錄》,漢城:國史編纂委員會,1973年。
    官書典籍
    《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5年。
    《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5年。
    《新五代史》,台北:鼎文書局,1985年。
    司馬光,《資治通鑑》,台北:逸舜書局,1980年。
    《遼史》,台北:鼎文書局,1984年。
    《金史》,台北:鼎文書局,1985年。
    《元史》,台北:鼎文書局,1986年。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滿洲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實錄.太祖高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實錄.太宗文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實錄.世祖章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實錄.聖祖仁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實錄.世宗憲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實錄.仁宗睿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大清十朝聖訓.太祖高皇帝》,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
    《大清十朝聖訓.太宗文皇帝》,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
    《多爾袞攝政日記》,台北:廣文書局,1976年。
    《詩經(ši ging ni bithe)》,清順治十一年內府滿文刊本,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王永吉奉敕纂,《御定人臣儆心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世祖御注,《御定孝經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傅以漸、曹本榮奉敕撰,《易經通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勒德洪等修,《平定三逆方略》,台灣文獻叢刊第284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70年。
    玄 燁,《康熙帝御製文集》,收入吳相湘主編,《中國史學叢書》,第41輯,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6年。
    清世宗釋,《聖諭廣訓》,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世宗,《大義覺迷錄》,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資料》,第4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世宗編,《聖祖仁皇帝庭訓格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世宗御製,《世宗憲皇帝御製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鄂爾泰等修,李 洵等點校,《八旗通志‧初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允 祿等奉敕編,《世宗憲皇帝上諭內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允 祿等奉敕編,《世宗憲皇帝上諭八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允 祿等奉敕編,《上諭旗務議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6年。
    允 祿等奉敕編,《諭行旗務奏議》,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6年。
    清高宗敕纂,《八旗滿洲氏族通譜》,瀋陽:遼瀋書社,1989年。
    傅 恆等奉敕撰,《御纂詩義折中》,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傅 恆等奉敕撰,《御纂周易述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高宗敕譯,《御製繙譯四書》,清乾隆二十年武英殿滿漢合璧本,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傅 恆等奉敕撰,《御纂春秋直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鄂爾泰、張廷玉等編纂,左步青點校,《國朝宮史》,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
    嵇 璜等奉敕撰,《清朝文獻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清高宗敕譯,《御製繙譯詩經》,清乾隆三十三年武英殿滿漢合璧本,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素爾訥等纂修,《欽定學政全書》,收入沈雲龍,《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30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傅 恆等奉敕撰,《御製增訂清文鑑》,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傅 恆等編,《御批歷代通鑑輯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欽定國史貳臣表傳》,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阿 桂、和 珅等奉敕撰,《欽定八旗氏族通譜輯要》,清乾隆五十七年武英殿刊本,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永 瑢等,《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台北:洪氏出版社,1982年。
    清高宗敕撰,《四庫全書總目》,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清高宗御製,《清高宗(乾隆)御製詩文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
    吳忠匡總校訂,《滿漢名臣傳》,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鐵 保等奉敕纂修,《欽定八旗通志》,景印清嘉慶四年刊本,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8年。
    慶 桂等編纂,左步青點校,《國朝宮史續編》,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
    扥 津等奉敕撰,《欽定大清會典(嘉慶朝)》,台北:文海出版社,1994年。
    扥 津等奉敕撰,《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台北:文海出版社,1994年。
    上海大學法學院、上海市政法管理幹部學院點校,《大清律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
    崑 岡等奉敕撰,《清會典(光緒朝)》,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崑 岡等奉敕撰,《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光緒朝)》,台北:啟文出版社,1963年。
    于燕芳,《剿奴議撮》,收入收入潘喆等編,《清入關前史料選輯》,第1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
    孔穎達,《周易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雕本,台北:藍燈文化公司影印。
    孔穎達,《毛詩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雕本,台北:藍燈文化公司影印。
    王嵩儒,《掌固零拾》,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
    申忠一,《建州紀程圖記》,收入潘喆等編,《清入關前史料選輯》,第2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朱 熹,《詩集傳》,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何秋濤,《朔方備乘》,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
    吳振棫著,鮑正鵠點校,《養吉齋叢錄》,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李 輔等修,《全遼志》,收入金毓黻主編,《遼海叢書》,第1冊,瀋陽:遼瀋書社,1985年。
    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
    李光地著,陳祖武點校,《榕村續語錄》,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李孟符著,張繼紅點校,《春冰室野乘》,收入《民國筆記小說大觀》,第1輯,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
    汪景祺,《讀書堂西征隨筆》,收入故宮博物院掌故部編,《掌故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阮 元,《儒林集傳錄存》,收入周駿富輯,《清代傳記資料叢刊》,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
    金德純,《旗軍志》,收入金毓黻主編,《遼海叢書》,第4冊,瀋陽:遼瀋書社,1985年。
    昭 槤著,何英芳點校,《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紀 昀著,孫致中等點校,《紀曉嵐文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苕上愚公,《東夷考略》,收入潘喆等編,《清入關前史料選輯》,第1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
    徐宗亮纂修,《龍江述略》,影印清光緒十七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
    徐乾學等輯,納蘭成德校刊,《通志堂經解》,台北:大通書局,1969年。
    海濱野史,《建州私志》,收入潘喆等編,《清入關前史料選輯》,第1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
    畢 恭等修,《遼東志》,收入金毓黻主編,《遼海叢書》,第1冊,瀋陽:遼瀋書社,1985年。
    陳康祺著,晉 石點校,《郎潛紀聞初筆、二筆、三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陸 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楊鍾義,《八旗文經》,台北:華文書局,1969年。
    熊廷弼,《經遼疏牘》,收入沈雲龍選輯,《明清史料彙編.二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福 格著,汪北平點校《聽雨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趙 翼著,杜維運考證,《廿二史劄記》,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趙 翼著,李解民點校,《簷曝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劉體仁著,張國寧點校,《異辭錄》,收入《民國筆記小說大觀》,第2輯,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
    談 遷著,汪北平點校,《北游錄》,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鄭 樵,《通志二十略》,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蕭 奭著,朱南銑點校,《永憲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錢儀吉纂,靳斯標點校,《碑傳集》,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謝肇淛,《五雜俎》,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7年。
    瞿九思,《萬曆武功錄》,台北:廣文書局,1972年。
    薩英額撰,史吉祥等點校,《吉林外紀》,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
    魏 源,《聖武記》,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2年。
    專書著作
    丁原基,《清代康雍乾三朝禁書原因之研究》,台北:華正書局,1983年。
    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編,《世界滿文文獻目錄》,北京: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1983年。
    王 彬,《禁書.文字獄》,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2年。
    王戎生主編,《清代全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
    王克非編著,《翻譯文化史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年。
    王爾敏,《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
    皮錫瑞著,周予同注釋,《經學歷史》,台北:學海出版社。
    安雙成主編,《滿漢大辭典》,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93年。
    朱岑樓主編,彭懷真等譯,《社會學辭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1年。
    何冠彪,《戴名世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1988年。
    吳 光整理,《南雷雜著真蹟》,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吳哲夫,《清代禁燬書目研究》,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9年。
    吳哲夫,《四庫全書薈要纂修考》,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年。
    吳哲夫,《四庫全書纂修之研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0年。
    宋德宣,《康熙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宋德宣,《滿族哲學思想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年。
    周遠廉,《清朝興起史》,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
    周遠廉,《清帝列傳.順治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周遠廉、趙世瑜,《清帝列傳.皇父攝政王多爾袞》,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周德昌主編,《中國教育史研究.明清分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孟 森,《明清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孟昭信,《清帝列傳.康熙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孟昭信,《康熙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金 澤,《中國民間信仰》,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版。
    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圖書館編,《清代內府刻書目錄解題》,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胡奇光,《中國文禍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孫文良、李治亭,《清太宗全傳》,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孫文良、張 杰、鄭川水,《清帝列傳.乾隆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8年。
    高 翔,《康雍乾三帝統治思想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國立故宮博物院善本舊籍總目》,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年。
    張羽新,《清政府與喇嘛教》,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
    張晉藩、郭成康,《清入關前國家法律制度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莊吉發,《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年。
    莊吉發,《故宮檔案述要》,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年。
    莊吉發,《薩滿信仰的歷史考察》,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郭成康、林鐵鈞,《清朝文字獄》,北京:群眾出版社,1990年。
    郭成康等,《乾隆皇帝全傳》,北京:學苑出版社,1994年。
    郭伯恭,《四庫全書纂修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郭松義、李新達、楊珍,《中國政治制度通史.清代》,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陳 垣,《史諱舉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陳祖武,《清初學術思辨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陳捷先,《滿文清本紀研究》,台北:明文書局,1981年。
    陳捷先,《滿文清實錄研究》,台北:大化書局,1978年。
    陶 湘,《故宮殿本書庫現存目》,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0年。
    陶晉生,《女真史論》,台北:食貨月刊出版社,1981年。
    喬治忠,《清朝官方史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彭國棟,《清史文讞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修訂1版。
    馮爾康,《雍正傳》,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黃愛平,《四庫全書纂修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黃愛平,《十八世紀的中國與世界.思想文化卷》,收入戴逸主編,《十八世紀的中國與世界》,瀋陽:遼瀋書社,1998年。
    黃潤華、屈六生編,《全國滿文圖書資料聯合目錄》,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
    楊啟樵,《雍正帝及其密摺制度研究》,台北:源流出版社,1983年。
    葉高樹,《降清明將研究(一六一八—一六八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23,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93年。
    雷夢辰,《清代各省禁書彙考》,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
    趙云田,《清代治理邊陲的樞紐——理藩院》,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
    滕紹箴,《清代八旗子弟》,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89年。
    稻葉君山著,但 燾譯,《清朝全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5年,台5版。
    蔡文輝,《社會學理論》,台北:三民書局,1987年。
    蕭一山,《清代通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修訂本台6版。
    閻崇年,《努爾哈赤傳》,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年。
    戴 逸,《乾隆帝及其時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魏斐德(Frederic Jr. Wakeman)著,《洪業——清朝開國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年。
    羅康隆,《族際關係論》,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
    羅運治,《清代木蘭圍場的探討》,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饒宗頤,《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中國史學觀念探討之一》,香港:龍門書店,1977年。
    期刊論文
    孔 立,〈論清代的文字獄〉,《中國史研究》,1979年第3期,1979年9月。
    方 豪,〈清初通曉滿蒙語文及曾出關之西洋教士〉,《故宮文獻季刊》,1卷1期,1969年12月。
    方甦生,〈《清實錄》修改問題〉,《輔仁學誌》,8卷2期,1939年12月。
    王汎森,〈從曾靜案看十八世紀前期的社會心態〉,《大陸雜誌》,85卷4期,1992年10月。
    王俊中,〈政教間的合作予糾結:明末清初西藏格魯派掌權過程中的藏、蒙、滿洲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王家儉,〈清代「漢宋之爭」的再檢討——試論漢學派的目的與極限〉,收入中央研究院編,《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考古組》,台北:中央研究院,1981年。
    王家儉,〈崑山三徐與清初政治〉,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
    王景義,〈關於滿族形成中幾個問題的探討〉,《滿族研究》,1999年第2期,1999年4月。
    王曾瑜,〈紹興文字獄〉,《大陸雜誌》,88卷4期,1994年4月。
    王爾敏,〈滿清入主華夏及其文化承緒之統一政術〉,收入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籌備會編,《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
    王鍾翰,〈清三通纂修考〉,收入王鍾翰,《清史雜考》,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王鍾翰,〈關於滿族形成中的幾個問題〉,收入王鍾翰主編,《滿族史研究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王鍾翰,〈「國語騎射」與滿族的發展〉,收入王鍾翰主編,《滿族史研究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王鍾翰,〈釋馬法〉,收入王鍾翰,《清史新考》,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0年。
    王鍾翰,〈清代八旗中的滿漢民族成分問題〉,收入王鍾翰,《王鍾翰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年。
    王鍾翰,〈清代民族宗教政策〉,收入王鍾翰,《王鍾翰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年。
    田村實造著,李明仁譯,〈中國征服王朝——總括〉,收入鄭欽仁、李明仁編譯,《征服王朝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
    白新良,〈乾隆朝文字獄述評〉,《故宮博物院院刊》,1991年第3期,1991年9月。
    吉田順一著,鄭欽仁譯,〈北亞的歷史發展與魏復古的征服王朝理論〉,收入鄭欽仁、李明仁編譯,《征服王朝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
    牟潤孫,〈論清代史學衰落的原因〉,收入牟潤孫,《海遺雜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0年。
    艾爾曼(Benjamin Elman),〈清代科舉與經學的關係〉,《故宮博物院院刊》,1996年第4期,1996年11月。
    何孝榮,〈論康熙提倡程、朱理學〉,《史學集刊》,1996年第2期,1996年5月。
    何冠彪,〈論清高宗之重修遼、金、元三史〉,《故宮學術季刊》,12卷3期,1995年春季。
    何冠彪,〈清高宗綱目體史籍編纂考〉,《國立編譯館館刊》,24卷1期,1995年6月。
    何冠彪,〈清高宗對南明歷史地位的處理〉,《新史學》,7卷1期,1996年3月。
    何冠彪,〈論清高宗自我吹噓的歷史判官形象〉,收入何冠彪,《明清人物與著述》,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1996年。
    何冠彪,〈乾隆朝重修遼、金、元三史剖析〉,《蒙古學信息》,1997年第1期,1997年3月。
    何冠彪,〈清代前期君主對官私史學的影響〉,《漢學研究》,16卷1期,1998年6月。
    何冠彪,〈清初君主與《資治通鑑》及《資治通鑑綱目》〉,《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7期,1998年。
    何冠彪,〈《明史》編纂雜考〉,《明代史研究》,第27號,1999年4月。
    吳 光,〈黃宗羲反清思想的轉化——〈與徐乾學書〉的考證與說明〉,收入吳光整理,《南雷雜著真蹟》,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吳志鏗,〈清初法令與滿洲本位政策互動關係之研究——以五大政令為中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吳志鏗,〈清代前期滿洲本位政策的擬訂與調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2期,1994年6月。
    吳志鏗,〈清代前期薙髮易服令的施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3期,1995年6月。
    吳品慧,〈康熙帝對儒家思想之體會及實踐──以行政改革為中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呂士朋,〈清代的理藩院——兼論清代對蒙藏回諸族的統治〉,《東海大學歷史學報》,第1期,1977年4月。
    呂士朋,〈清代的崇儒與漢化〉,收入中央研究院編,《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考古組》,台北:中央研究院,1981年。
    呂實強,〈從起居注看康熙帝對經史的研習〉,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集》,上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年。
    李光濤,〈清太宗與《三國演義》〉,收入李光濤,《明清檔案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年。
    李宗侗,〈清代對於年青翰林習滿文的辦法〉,《中華文化復興月刊》,5卷11期,1972年11月。
    李晉華,〈《明史》纂修考〉,收入包遵彭主編,《《明史》編纂考》,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8年。
    村上正二著,鄭欽仁譯,〈征服王朝〉,收入鄭欽仁、李明仁編譯,《征服王朝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
    佟永功、關嘉祿,〈乾隆朝《欽定新清語》探析〉,《滿族研究》,1995年第2期,1995年4月。
    孟 森,〈八旗制度考實〉,收入孟森,《明清史論著集刊》,台北:南天書局,1987年。
    孟 森,〈《字貫》案〉,收入孟森,《明清史論著集刊》,台北:南天書局,1987年。
    孟 森,〈《閒閒錄》案〉,收入孟森,《明清史論著集刊》,台北:南天書局,1987年。
    孟 森,〈讀《清實錄》商榷〉,收入孟森,《明清史論著集刊》,台北:南天書局,1987年。
    屈六生,〈試論清代的翻譯科考試〉,收入慶祝王鍾翰先生八十壽辰學術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慶祝王鍾翰先生八十壽辰學術論文集》,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3年。
    林 乾,〈滿族形成時期的二元文化特質與清的統一〉,《民族研究》,1996年第3期,1996年5月。
    林東陽,〈楊光先及其反教事件〉,收入輔仁大學編,《歷史與宗教——紀念湯若望四百週年誕辰暨天主教傳華史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新莊:輔仁大學,1992年。
    林秋燕,〈盛清諸帝治蒙宗教政策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邵東方,〈清世宗《大義覺迷錄》重要觀念之探討〉,《漢學研究》,17卷2期,1999年12月。
    金良年,〈清代武英殿刻書述略〉,《文史》,第31輯,1989年。
    姜勝利,〈清代私家明史學的興衰及其背景〉,收入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編輯組編,《第二屆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
    唐素珍,〈中國兩大類書《永樂大典》及《古今圖書集成》的四個論題〉,《輔大中研所學刊》,第4期,1995年3月。
    孫文良,〈論清初統治的因革與變化〉,收入白壽彝主編,《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年。
    孫文良,〈論清初滿漢民族政策的形成〉,《遼寧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1991年1月。
    高 翔,〈論清初理學的政治影響〉,《清史研究》,1993年第3期,1993年9月。
    高 翔,〈清初滿漢衝突與北方區域文化之變遷〉,《清史研究》,1994年第2期,1994年6月。
    高 賢等,〈清代內府刻書概況〉,收入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圖書館編,《清代內府刻書目錄解題》,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崔文印,〈說《古今圖書集成》及其編者〉,《史學史研究》,1998年第2期,1998年6月。
    張 杰,〈《四庫全書》與文字獄〉,《清史研究》,1997年第1期,1997年3月。
    張羽新,〈清代前期各民族統一觀念的歷史特徵〉,《清史研究》,1996年第2期,1996年6月。
    張睿娟,〈清代滿人的漢化問題——以清代滿文滿語的使用為例〉,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莊吉發,〈王錫侯《字貫》案初探〉,《史原》,第4期,1973年10月。
    莊吉發,〈清高宗禁燬錢謙益著述考〉,《大陸雜誌》,47卷5期,1973年11月。
    莊吉發,〈清高宗禁教考(上)、(下)〉,《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7卷1、2期,1974年3、9月。
    莊吉發,〈《清太祖武皇帝實錄》敘錄〉,收入莊吉發,《清代史料論述(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莊吉發,〈清太宗漢文實錄初纂本與重修本的比較〉,收入莊吉發,《清代史料論述(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莊吉發,〈清世宗禁教考〉,《大陸雜誌》,62卷6期,1981年6月。
    莊吉發,〈清高宗查禁羅教的經過〉,《大陸雜誌》,63卷3期,1981年9月。
    莊吉發,〈清高宗查禁大乘教的原因及其經過〉,《食貨月刊》,11卷6期,1981年9月。
    莊吉發,〈清高宗敕譯《四書》的探討〉,《滿族文化》,第9期,1986年5月。
    莊吉發,〈漢文古籍滿文譯本的語文資料價值〉,《滿族文化》,第12期,1989年6月。
    莊吉發,〈《佛說四十二章經》滿文譯本研究〉,《滿族文化》,第13期,1990年2月。
    莊吉發,〈中國史研究指南Ⅳ.清史(一)〉,收入高明士主編,《中國史研究指南Ⅳ:明史.清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年。
    莊吉發,〈清代民間宗教的源流及其社會功能〉,《大陸雜誌》,82卷2期,1991年2月。
    莊吉發,〈清代前期對天主教從容教政策到禁教政策的轉變〉,《歷史與宗教——紀念湯若望四百週年誕辰暨天主教傳華史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新莊:輔仁大學,1992年。
    莊吉發,〈《清文全藏經》與滿文研究〉,收入慶祝王鍾翰先生八十壽辰學術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慶祝王鍾翰先生八十壽辰學術論文集》,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3年。
    莊吉發,〈清初諸帝的北巡及其政治活動〉,收入蒙藏委員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編,《中國邊疆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蒙藏委員會,1995年。
    莊吉發,〈清代的文化政策與薩滿信仰〉,收入蒙藏委員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編,《第二屆中國邊疆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蒙藏委員會,1996年。
    莊吉發,〈他山之石——清初君臣口述明史〉,收入莊吉發,《清史論集(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莊吉發,〈文獻足徵——《滿文原檔》與清史研究〉,收入莊吉發,《清史論集(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莊吉發,〈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大藏經》滿文譯本研究〉,收入莊吉發,《清史論集(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莊吉發,〈清代宗教政策的探討〉,收入莊吉發,《清史論集(五)》,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許崇德,〈「御用史學」理論對《四庫全書》史部「敕撰本」編纂的影響〉,《故宮學術季刊》,16卷1期,1998年秋季。
    許曾重,〈曾靜反清案和清世宗胤禛統治全國的大政方針〉,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論叢》,第5輯,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郭成康,〈試析清王朝入關前對漢族的政策〉,《民族研究》,1983年第3期,1983年5月。
    郭成康,〈乾隆朝瘋漢文字獄探析〉,《清史研究通訊》,1988年第2期,1988年6月。
    郭成康,〈也談滿族漢化〉,《清史研究》,2000年第2期,2000年5月。
    陳 垣,〈湯若望與木陳忞〉,《輔仁學誌》,7卷1、2期,1938年12月。
    陳文石,〈清代滿人政治參與〉,收入陳文石,《明清政治社會史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
    陳文石,〈清代八旗漢軍蒙古政治參與之研究〉,收入陳文石,《明清政治社會史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
    陳守實,〈《明史》抉微〉,收入包遵彭主編,《《明史》考證抉微》,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8年。
    陳捷先,〈滿洲文與清初歷史研究〉,收入陳捷先,《清史雜筆》,第1輯,台北:學海出版社,1977年。
    陳捷先,〈盛清時期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收入陳捷先,《清史雜筆》,第1輯,台北:學海出版社,1977年。
    陳捷先,〈論《八旗通志》〉,收入陳捷先,《清史雜筆》,第2輯,台北:學海出版社,1977年。
    陳捷先,〈雍正初年清世宗與年羹堯之君臣關係〉,收入陳捷先,《清史雜筆》,第6輯,台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
    陳捷先,〈滿文譯書與中西文化交流〉,收入陳捷先,《清史雜筆》,第7輯,台北:學海出版社,1988年。
    陳捷先,〈從清初中央建置看滿洲漢化〉,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集》,上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年。
    陳捷先,〈清入關前滿族的宗教信仰〉,收入陳捷先,《清史論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陳捷先,〈努爾哈齊與《三國演義》〉,收入陳捷先,《清史論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陳學霖,〈明太祖文字獄案考疑〉,收入中央研究院編,《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考古組》,台北:中央研究院,1981年。
    傅克東、陳佳華,〈八旗制度中的滿蒙漢關係〉,收入王鍾翰主編,《滿族史研究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喬治忠,〈後金滿文檔冊的產生及其史學意義〉,《社會科學戰線》,1994年第3期,1994年5月。
    喬治忠,〈《大清一統志》的初修與方志學的興起〉,《齊魯學刊》,1997年第1期,1997年2月。
    喬治忠,〈清代官修史書與《大清會典事例》〉,《史學史研究》,1997年第3期,1997年9月。
    嵇 穆(Martin Gimm),〈滿洲文學述略〉,收入閻崇年編,《滿學研究》,第1輯,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
    嵇 穆(Martin Gimm),〈論《御製古文淵鑑》〉,收入閻崇年主編,《滿學研究》,第3輯,北京:民族出版社,1996年。
    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收入費孝通等著,《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年。
    費思堂(T. S. Fisher),〈清代的文字迫害和「製造異己」模式〉,收入白壽彝主編,《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年。
    馮天瑜,〈明清文字獄述略〉,收入馮天瑜,《明清文化史散論》,武昌: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2版。
    馮天瑜,〈明清類書叢書編纂評述〉,收入馮天瑜,《明清文化史散論》,武昌: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2版。
    黃美秀,〈清康雍乾三朝八旗生計問題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黃進興,〈清初政權意識形態之探究:政治化的「道統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8本第1分,1987年3月。
    黃雲眉,〈《明史》編纂考略〉,收入包遵彭主編,《《明史》編纂考》,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8年。
    黃愛平,〈《明史》纂修與清初史學——兼論萬斯同、王鴻緒在《明史》纂修中的作用〉,《清史研究》,1994年第2期,1994年6月。
    黃寬重,〈秦檜與文字獄〉,《大陸雜誌》,86卷6期,1993年6月。
    愛新覺羅.嬴生,〈談談清代滿語教學〉,《滿族研究》,1990年第3期,1990年7月。
    楊玉良,〈清代中央官纂圖書發行淺析〉,《故宮博物院院刊》,1993年第4期,1993年11月。
    萬國鼎,〈《古今圖書集成》考略〉,《圖書館學季刊》,4卷2期,1928年3月。
    葉建華,〈論清初明史館館臣的史學思想〉,《史學史研究》,1994年第4期,1994年12月。
    葉高樹,〈《詩經》滿文譯本比較研究——以〈周南〉、〈召南〉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0期,1992年6月。
    葉高樹,〈乾隆時代官修史書的教化功能——兼論乾隆皇帝統御漢人的策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2期,1994年6月。
    葉高樹,〈清雍乾時期的「國語騎射」政策〉,收入蒙藏委員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編,《第二屆中國邊疆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蒙藏委員會,1996年。
    管東貴,〈滿族入關前的文化發展對他們後來漢化的影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0本上冊,1968年10月。
    管東貴,〈關於滿族漢化問題的意見的討論〉,《大陸雜誌》,40卷3期,1970年2月。
    管東貴,〈滿族的入關與漢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3本第3分,1971年11月。
    管東貴,〈滿族漢化問題新解〉,收入李岩等編,《中華文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中華書局成立八十週年紀念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趙 毅、欒 凡,〈文化邊緣地區與邊緣文化——明代女真地區文化特徵探析〉,《史學月刊》,2000年第2期,2000年3月。
    趙令揚,〈《明史》之編修與南明正統問題〉,收入中央研究院編,《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考古組》,台北:中央研究院,1981年。
    趙志強,〈論清代的內翻書房〉,《清史研究》,1992年第2期,1992年6月。
    劉 潞,〈康熙的文化政策〉,《故宮博物院院刊》,1984年第1期,1984年2月。
    劉 潞,〈康熙與西方傳教士〉,收入劉璐,《清代皇權與中外文化——滿漢融合與中西交流的時代》,香港:商務印書館,1998年。
    劉厚生,〈滿文本《金瓶梅序》今譯〉,《滿語研究》,1989年第2期,1989年12月。
    劉家駒,〈清高宗纂輯《四庫全書》與禁燬書籍(上)、(下)〉,《大陸雜誌》,75卷2、3期,1987年8、9月。
    劉家駒,〈康熙皇帝幼年所受的教育及其影響〉,《東吳文史學報》,第9期,1991年3月。
    劉家駒,〈經筵日講──康熙皇帝青年時期所受的公開教育〉,《東吳文史學報》,第10期,1992年3月。
    劉德鴻,〈滿漢學者通力合作的成果——《通志堂經解》述論〉,《清史研究》,1995年第2期,1995年6月。
    鄭天挺,〈滿族的統一〉,收入鄭天挺,《清史探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鄭月裡,〈清代中期西北穆斯林的新舊教衝突〉,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1997年。
    盧明輝,〈康乾盛世:中原文化與北方民族文化間的交流發展〉,《內蒙古社會科學》,1990年第1期,1990年1月。
    蕭啟慶,〈論元代蒙古人之漢化〉,《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17期,1992年12月。
    賴惠敏,〈論乾隆朝初期之滿黨與漢黨〉,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
    閻崇年,〈滿洲初期文化滿蒙二元性解析〉,《故宮博物院院刊》,1998年第1期,1998年2月。
    謝正光,〈從明遺民史家對崇禎帝的評價看清初對君權的態度〉,《新亞學術集刊》,第2期,1979年。
    韓恆煜,〈陳名夏「南黨」案述略〉,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論叢》,第7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魏復古(Karl A. Wittfogel)著,蘇國良等譯,〈中國遼代社會史(九○七—一一二五年)總述〉,收入鄭欽仁、李明仁編譯,《征服王朝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
    羅慶泗,〈皇太極與滿漢民族聯合政體〉,《福建師範大學學報》,1990年第3期,1990年7月。
    羅麗達,〈清初江南地方行政上的滿漢政治衝突——張伯行、噶禮互參案研究〉,《新史學》,7卷3期,1996年9月。
    護雅夫著,李明仁譯,〈再論征服王朝〉,收入鄭欽仁、李明仁編譯,《征服王朝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
    顧 真,〈查嗣庭案緣由與性質〉,《故宮博物院院刊》,1984年第1期,1984年2月。
    外文論著
    小野和子,〈清初の思想統制をめぐって〉,收入東洋史研究會編,《雍正時代の研究》,東京:同朋舍,1986年。
    安部健夫,〈清朝史の構造とその動因〉,收入安部健夫,《清代史の研究》,東京:創文社,1981年。
    羽田亨,《滿和辭典》,台北:學海出版社,1974年。
    岡本さえ,《清代禁書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神田信夫,〈清初の文館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19卷第3號,1960年12月。
    神田信夫,〈滿文本の《四書》と《書經》〉,收入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編,《第二屆中國域外漢籍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1989年。
    神田信夫,〈乾隆帝の文化事業——故宮博物院の收藏品をめぐって〉,收入神田信夫,《滿學五十年》,東京:刀水書房,1992年。
    A Manchu Edition of Chin P’ing Mei. San Francisco: Chinese Materials Center, Inc., 1975.
    Crossley, Pamela Kyle & Rawski, Evelyn S., “A Profile of the Manchu Language in Ch’ing History.”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53:1, 1993.
    Durrant, Stephen, “A Comparison of the 1677 and 1756 Manchu Translations of Lun Yu.”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East Asian Altaistic Conference, Taipei: 1983.
    Goodrich, Luther Carrington, The Literary Inquisition of Ch’ien-Lung. Baltimore: Waverly Press, 1935.
    Huang, Pei, Autocracy at Work. Bloomington & Lond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4.
    Ho, Ping-Ti,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h’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6:2, 1967.
    Ho, Ping-Ti, “In Defense of Sinicization: A Rebuttal of Evelyn Rawski’s ‘Reenvisioning the Qing’.”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7:1, 1998.
    Kessler, Lawrence D., K’ang-hsi and the Consolidation of Ch’ing Rule, 1661-1684.台北:敦煌書局,1977年。
    Oxnam, Robert B., Ruling from Horseback: Manchu Politics in the Oboi Regency, 1661-1669.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5.
    Rawski, Evelyn S., “Presidential Address: Reenvisioning the Q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Q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5:4, 1996.
    Roth, Gertraude, “The Manchu-Chinese Relationship, 1618-1636.” in Jonathan D. Spence & John E. Wills, Jr. eds., From Ming to Ch’ing: Conquest, Region, and Continuity in Seventeeth-Century China.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Struve, Lynn A. “ Ambivalence and Action: Some Frustrated of the K’ang-hsi Period”, in Jonathan D. Spence & John E. Wills, Jr. eds., From Ming to Ch’ing: Conquest, Region, and Continuity in Seventeeth-Century China.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Wang, Chen-main, The Life and Career of Hung Ch’eng-ch’ou(1593-1665): Public Service in a Time of Dynastic Change. Michigan: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1999.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