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謝季桓 Chihuan Hsieh |
---|---|
論文名稱: |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影響常態編班政策歷程之研究 The Action of the Humanistic Education Foundation in Promoting School Class De-tracking in Basic Education Law |
指導教授: |
王麗雲
Wang, Li-Yu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11 |
中文關鍵詞: | 利益團體 、政策歷程 、常態編班 、人本 |
英文關鍵詞: | interest group, policy process, normalized class grouping, Humanistic Education Founda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25 下載:6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藉由文獻探討、文件分析、深入訪談、焦點團體訪談與參與觀察等方式,探討「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簡稱「人本」)推動常態編班政策的目標與行動規劃、採用的影響管道與策略,及其影響常態編班政策歷程的範圍與角色扮演。最末亦評估影響「人本」推動的因素,與其推動該政策時的困境。
研究發現如下:
一、「人本」影響常態編班政策之目標源於組織的基本理念:教育正常化。
二、「人本」推動常態編班政策的行動是經過評估時機後的縝密規劃且兼採多種策略。
三、「人本」影響政策的管道包含媒體、第三團體與標的團體等,隨著政策的變遷與組織條件改變,其影響政策的方式也會有所差異。
四、「人本」影響常態編班政策歷程的範圍與角色扮演,隨著政府部門或社會對於該政策的重視程度而有所不同。
五、影響「人本」推動常態編班政策的因素共包含了:政策環境因素、政策問題因素,以及「人本」本身組織條件的優勢或行動困境等因素。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發現,分別對「人本」、其他教育利益團體,以及未來相關研究提出建議。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goals, plans, and strategies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Foundation” (HEF) in promoting School Class De-tracking during the modification of Basic Education law via case study.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such as document reviews,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s are used to gather the information necessary for addressing the research questions.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The goal of HEF in promoting School Class De-tracking HEF could be related to the fundamental ideal of HEF— education normalization.
2.To achieve the goal the action of HEF was based on careful planning and multiple strategies.
3.HEF interacted with media, third-party, and target group in the policy process to influence the formation of School Class De-tracking policy. The strategies adopted varied during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policy process.
4.The role and the range of influence of HEF in promoting School Class De-tracking policy depended on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government or society care about this policy.
5.Factors affecting the role HEF play in promoting School Class De-tracking policy include policy environment, policy problem, and conditions of HEF.
Suggestions for HEF and other interest groups are provided. Future research agendas are also discussed.
中文部分
1997打老師團體(2005)。人本教育基金會—體罰論述研究室。2005年1月15日取自http://tfar.info/archives/2005/01/15/676/
2005論「立法禁止體罰」(2005)。人本教育基金會—體罰論述研究室。2005年12月15日取自http://tfar.info/archives/2005/01/15/676/531&BigClassID =23&SmallClassID=54&SpecialID=24
丁國進(2000)。政治學(4版)。台北市:五南
人本教育基金會(2001)。教育法規與教育現場。人本教育札記,148,20-22。
人本教育基金會(2002)。政府漠不關心,學校陽奉陰違!2002年國中違反常態編班狀況調查報告。人本教育札記,161,20-23。
人本教育基金會(2003,10月)。「地區組距不可公佈」聯署書。人本教育電子報。2004年10月30日取自http://hef.yam.org.tw/news/41.htm
人本教育基金會(2004b)。能力編班記者會─找出誰是壞皇后。2004年11月12日,取自http://hef.yam.org.twresearch9320040630index1.htm.mht
人本教育基金會(2005,5月)。人本的錢事。人本之友會訊,4版。
人本教育基金會(無日期a)。台灣與人本大事記。人本教育基金會網站。2004年1月25日,取自http://hef.yam.org.tw/index01.htm
人本教育基金會(無日期b)。人本理念。人本教育基金會網站。2004年1月25日,取自http://hef.yam.org.tw/index01.htm
人本教育基金會(無日期c)。台灣土地上的人本足跡—會務工作。2004年1月25日,取自http://hef.yam.org.tw/index01.htm
人本教育基金會(無日期d)。經費從哪裡來?。2004年1月25日,取自http://hef.yam.org.tw/index01.htm
人本教育基金會(無日期e)。人本教育基金會足跡—組織架構。人本教育基金會網站。2004年1月25日,取自http://hef.yam.org.tw/index01.htm
大手牽小手九年一貫開步走(2001)。教師創意教學網站。2004年8月12日取自http://class.eje.isst.edu.tw/
孔維勤(1990,7月4日)。國中能力分班,家長絕食抗議。聯合報,5版。
牛慶福(1992,5月24日)。人本基金會建議自學方案交由學童決定。聯合報,14版。
王千美(1992)。利益團體遊說活動對政策制定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俊權(1989)。我國壓力團體與教育行政決策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紀青(2003a,10月15日)。抽查常態編班,部分校長不以為然。聯合報B2版。
王紀青(2003b,11月5日)。常態編班「守法的學校倒楣」。聯合報,B1版。
主婦聯盟(無日期)。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2005年1月15日取自http://www.huf.org.tw/
以行動扭轉觀念,勸常態分班,遊說團打組織戰(1990,7月29日)。聯合報,15版。
史英(2006)。人本論壇:我真的很不想這麼說。人本教育札記,207,2。
台灣師範大學(2004)。台灣師範大學展望新教育系列座談會。2005年4月30日取自http://littletree2.ndhu.edu.tw/news/
民間遊說團奔波校園間,力促國中常態分班(1990,7月23日)。民生報。13版。
田麗虹(2001)。國會生態地圖總導覽:國會助理工作手冊。台北市:新自然主義。
立法院(2003a)。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2(43), 95-96。
立法院(2003b)。立法院第五屆第四會期第十五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立法院公報,91(20),252-257。
立法院(2003c)。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2(59),4。
立法院(2004a)。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3(25),74-75。
立法院(2004b)。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3(37),71-74。
立法院(2004c)。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3(34),3-97。
立法院(2004d)。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3(36),1-3。
立法院(2004e)。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3(24),252。
立法院(無日期)。立法程序。立法院全國資訊網。2006年4月21日取自http://www.ly.gov.tw/
江中明(1990,4月29日)。延長國教方案八個團體陳情暫緩實施。聯合報,5版。
江明修、陳定銘(2000)。台灣非營利組織政策遊說的途徑與策略。公共行政學報,4,153-192。
江金山(1985)。公共利益團體影響公共政策之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江建男(2004,8月5日)。另類能力分班?特教班通過,教師會質疑。聯合報,B2版。
行政院青輔會(2006)。青年國是會議常設化-我們需要怎樣的常設性青年國是會議?。2006青年國是會議議題手冊。台北市:行政院。
吳定(1991)。公共政策。台北市:中華電視公司。
吳定(1995)。公共行政論叢。台北市:天一。
吳宛真(2005)。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中壓力團體運作策略之探討—以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吳建華、謝發昱、黃俊峰、陳銘凱(2003)。個案研究。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頁199-236)。台北市:高等教育。
呂亞力(1990)。政治學。台北市:三民。
改進九年國民教育,省府採取重要措施(1969,11月19日)。聯合報,2版。
李士崇(1994)。利益團體與多元社會。社會科學學報,3,1-21。
李燿丞、喻文玟(2004,8月14日)。反能分班遭恐嚇,按鈴控告。聯合報,B2版。
劭冰如(1997,7月16日)。老師哭:前段班孩子生活黑暗。聯合晚報,3版。
周育仁(1992)。利益團體在我國政策制定過程中扮演之角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1-0301-H005-09)。台中市:國立中興大學。
周燦德(1994)。影響教育決策的政治作為—法制化歷程初探。師鐸,10,8-11。
孟祥傑(2003a,10月9日)。彰化是首站!?部長預告,下鄉抓能力分班。聯合報,B8版。
孟祥傑(2003b,12月25日)。教育政策論戰,候選人接招。聯合報,B8版。
孟祥傑(2004a,4月16日)。杜絕能力分班,違者應負刑責。聯合報,A2版。
孟祥傑(2004b,6月28日)。違常態分班校長,學者建議解聘,人本研究「證明後段班確實被放棄」,下月全國教局長會議將討論。聯合報,A6版。
林天祐、虞志長、張志毓、余瑞陽、邱春堂、楊士賢(1996)。教育政策形成及制定過程分析。初等教育學刊,5,1-40。
林水波、張世賢(1989)。公共政策。台北市:五南。
林永勝(1997a,5月4日)。吳京要終結國中後段班,下學年開始一律廢除。民生報,21版。
林永勝(1997b,7月7日)。教育部通令國中一律常態分班,不分公私立九月同步實施。民生報,20版。
林永勝(1997c,7月17日)。常態編班行動連線昨成立。民生報,20版。
林永勝(1997d,7月18日)。專題報導:常態編班V.S. 能力分班。民生報,42版。
林永勝、林睿俐(1997,7月26日)。吳京:落實常態編班獎懲分明。民生報,20版。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39-262)。高雄市:麗文。
林建農、廖惠玲(2004,7月21日)。按採能力分班,學校花樣多。聯合報,B2版。
林睿俐(2004,8月10日)。國中編班作業展開,‘人本’反對能力分班事。民生報,CR2版。
林麗雪(2003a,9月14日)。教發會登場,場外抗議如潮。民生報,A3版。
林麗雪(2003b,9月18日)。落實國中常態編班,教部1個月內抓藥方。民生報,A4版。
林麗雪(2004,6月12日)。常態編班法源,立院昨未通過。民生報,A2版。
爭取能力分班權,苗栗發起連署(2003,12月2日)。聯合報,B8版。
邱淑宜(1994,5月4日)。教局研訂國小編班辦法,下學年起 甭想‘走後門’。聯合晚報,12版。
金武鳳(2000,8月29日)。國中常態編班教局保證。聯合晚報,12版。
侯叔倫(2004,5月4日)。反對常態編班國中校長陳情。聯合報,B1版。
侯淑倫(2004,5月4日)。反對常態編班,國中校長陳情。聯合報,B1版。
胡玉立(1990,4月14日)。延長國教家長角色反轉。聯合報,3版。
范植明(1991a,2月27日)。北市有能力全面實施免試升高中高職。聯合報,14版。
范植明(1991b,3月12日)。教育部支持好構想,國中分類評量。聯合報,13版。
孫志麟(1992)。利益團體對教育行政決策的影響。師友,302,30-34。
家長人情關說,挑選明星老師(1988,8月25日)。民生報,15版。
秦富珍(1997,7月30日)。吳京會阿扁,情投意合。聯合晚報,4版。
翁禛霞(2003,12月9日)常態編班難落實,議員見議公投。聯合報,B2版。
能力分班並非升學的萬靈丹(1988,11月7日)。民生報,15版。
能力分班騙中騙(1988,11月24日)。聯合報,14版。
匿名(2005a,12月10日)。史英史哲父子的真實面目【第1則訊息】。發表於教育改革與教育討論區,取自http://forum.frontier.org.tw/hef/viewtopic.php? topic=5726&forum=1
匿名(2005b,12月18日)。人本教育基金會淪為執政黨發起階級鬥爭的打手?【第1則訊息】。發表於教育改革與教育討論區,取自http://forum.frontier. org.tw/hef/viewtopic.php?topic=5705&forum=1
匿名(2006a,1月24日)。教育部政務次長范巽綠下台了【第3則訊息】。發表於教育改革與教育討論區,取自http://forum.frontier.org.tw/hef/viewtopic.php? topic=6127&forum=1
匿名(2006b,9月18日)。請問史先生【第1則訊息】。發表於教育改革與教育討論區,取自http://forum.frontier.org.tw/hef/viewtopic.php?topic=8982& forum=1
國中二段式混合編班將取消,可能採學科能力分組教學(1985,1月19日)。聯合報,1版。
國中將採兩項實驗教學,革新編班方式(1976,1月30日)。聯合報,2版。
國中從此不「放牛」!師生之緣憑籤定(1989,3月18日)。聯合報,14版。
國中採取能力分班,自下學期擴大試辦(1977,2月5日)。聯合報,2版。
國中教學正常化,教長指示貫徹實施(1991,3月19日)。民生報,13版。
國中普遍有三癌,惡補惡少與近視(1983,2月22日)。聯合報,2版。
國中編班決作改變,原則採取能力分班(1969,6月15日)。聯合報,2版。
國中學科能力分組試辦績效良好,證明確符因材施教原則,將供修訂編班辦法參考(1978年,9月4日)。聯合報,2版。
常態分班陽奉陰違(1989,8月21日)。聯合報,14版。
常態編班能力分班,國中可以自行選擇(1985,7月16日)。聯合報,2版。
張世熒(2000)。利益團體影響政府決策之研究。中國行政評論,9(3),23-52。
張鈿富(1993)。政策分析與未來的教育政策制定。教育研究雙月刊,29,41-48。
張錦宏(2003,11月1日)。教部擬修法貫徹常態編班。聯合報,A6版。
張錦宏(2004,1月11日)。報告孔子:有教無類不見了。聯合報,B8版。
張麗君(1990a,9月4日)。學生離校出走,教育部長心焦。民生報,15版。
張麗君(1990b,10月26日)國中“放牛班”將不再出現。民生報,1版。
張麗君(1991a,3月18日)。國二分流教學下學年開始。民生報,13版。
張麗君(1991b,3月21日)。 國中因材評量制下週一正式登場。民生報,13版。
張麗君(1992a,2月12日)。常態編班能力分位。民生報,15版。
張麗君(1992b,2月15日)。常態編班郝揆公開支持。民生報,13版。
教育向錢看,杏壇亮紅燈!國中進好班行情一萬塊(1987,11月12日)。聯合報,8版。
教育部(1983)。修正國民中學學生編班實施要點第九點。教育部公報,102,15-16。
教育部(1991a)。成立「改進現階段國中教育問題執行小組」,檢討改進相關問題。教育部公報,196,43。
教育部(1991b)。國中編班辦法將作重大變革。教育部公報,196,43-44。
教育部(1992a)。部長指示貫徹常態編班不要怕壓力。教育部公報,207,32。
教育部(1992b)。舉行國中教學正常化座談會。教育部公報,205,32-33。
教育部(1997a)。落實國中常態編班。教育部公報,270,36。
教育部(1997b)。決定檢討修正國民中學學生編班實施要點。教育部公報,272,50。
教育部(1997c)。公布國中常態編班通報網路系統。教育部公報,273,43。
教育部(2004)。修正「國民中學編班實施要點」。教育部公報,356,5-6。
教育部(2005)。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常態編班及分組學習準則。2005年11月25日,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law.moj.gov.tw/
教育廳(1984)。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國民教育篇。南投縣:臺彎省政府教育廳。
教育廳(1998)。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國民教育補述篇。南投縣:臺彎省政府教育廳。
教務主任遭檢舉,包庇老師製造糾紛,收取紅包開補習班(1987,5月14日)。聯合報,7版。
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腦力激盪營(2001)。教師創意教學網站。2005年10月12日取自http://class.eje.isst.edu.tw/
曹俊漢(1981)。利益團體與美國的民主政治。中國論壇,16(12),21-29。
曹俊漢(2001)。公共政策。台北市:三民。
梁玉芳(1992,4月4日)。另一種消費者,教育實驗品 缺乏品質保證單。聯合報,14版。
梁震坤(2004,4月23日)。國中小編班立委促自訂方式。聯合報,B1版。
現行國中編班辦法李煥指示重新檢討(1985,1月10日)。聯合報,2版。
許敏溶(2001,4月9日)。為教界除蛆反腐化教育連線成立。中央日報新聞網。2005年10月15日取自 http://www.cdn.com.tw/welcome.htm
許敏溶、王述宏(2005,12月)。軍公教遊行 抗議18%改革抹黑。自由電子報。2005年12月11日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dec/11/today-p2.htm
郭生玉(1998)。心裡與教育研究法。台北市:精華。
郭昆明(2002)。利益團體影響公共政策之研究—財團法人國際唱片業交流基金會個案。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上智(1995)。大眾傳播媒介與社會運動:消息來源和議題傳散模式的探究。銘傳管理學院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未出版,台北。
陳文玉(1997)。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台北縣開放教育政策個案分析。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加再(2002)。教育政策合法化過程之研究—以教育基本法之制定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永順(2003,10月14日)。嘉市國中能力編班,人本:依然故我。聯合報,B2版。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希林(1997,7月17日)。前段班學生:我也是受害者,一個國中生請人本轉信給吳京。聯合報,17版。
陳朝平(1982)。金錢、政客、蝕為當前台灣政經關係把脈。聯合月刊,10,17-24。
陳朝松(2007,5月13日)。人本基金會一再以政治手段綁架多數民意【第1則訊息】。發表於教育改革與教育討論區,取自http://forum.frontier.org.tw/ hef/viewtopic.php?topic=10704&forum=1
陳榮俊(1990,8月29日)。青少年犯罪防制方案,有如大拼盤。聯合報,7版。
陳碧華(1991a,8月4日)。溝通教育理念,「理想」放手一搏。聯合報,6版。
陳碧華(1991b,12月28日)。要求公布各年級月考學業成績。聯合報,5版。
曾春榮(2004)。一個教育壓力團體的組織生命史研究—以人本教育基金會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慧燕(1997,2月5日)。吳京:台灣七成國中生被欺負遺棄。聯合報,6版。
程振隆(2004)。從國王的新衣論「能力編班」與「常態編班」之立法—何以只能做不能說?挑戰—來自對的堅持。台北縣:龍岡。
程振隆(2007,4月)。教育政策制定中壓力團體扮演的角色與策略。文章發表於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主辦之壓力團體專題演講,台北市。
黃宏璣、林錫霞、胡蓬生(2003,11月6日)。教育部「掃蕩」能力分班,傅學鵬促教育局串連各縣市,向中央反映基層心聲。聯合報,B1版。
塗志葆(1995)。政策制定過程中的民意—概念性分析。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譯)。Andrew Heywood著。最新政治學新論。台北縣:韋伯。
楊正敏(1994,12月16日)。打通國中升高中瓶頸,教育施政重點郭為藩計畫推動完全中學學生可少一次聯考。聯合報,6版。
楊羽雯(1992a,6月24日)。「國中學生編班要點」、「國中學生成績考查辦法」修正通過,自學方案可能走向能力分班偏重智育。聯合報,6版。
楊羽雯(1992b,8月31日)。兩極看法常態編班才能救後段班學生。聯合報,36版。
楊泰順(1992)。利益團體的理論與實際。中山社會科學季刊,7(4),1-14。
楊蕙菁(1997a,7月10日)。國中小研訂學力指標。聯合報,6版。
楊蕙菁(1997b,7月11日)。未常態編班國中校長考績拿不到甲等。聯合報,19版。
楊蕙菁(1997c,8月2日)。常態編班剩嘉市未點頭。聯合報,19版。
落實國中常態編班,教部一個月內抓藥方(2003,9月18日)。民生報,A4版。
葉玲君(1992,1月23日)。人情班少不了,分班名冊真假兩套。聯合報,16版。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
葉惠欽(1993,9月13日)。教局重申不准學校能力分班。聯合晚報,10版。
頑劣學生集中一班,氣味相投變得更壞(1982,4月20日)。聯合報,2版。
靳菱菱(2003)。「公共」利益?「誰」的利益?利益團體相關理論探討。台東師院學報,14,327-346。
實施國中學科能力分組教學,國中主管多表支持(1985,1月22日)。聯合報,2版。
廖峰香、陳煌遙、賴貞君(編著)(1991)。政治學入門。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徹查惡補弊端,不假他人手(1988,10月27日)。聯合報,14版。
徹查惡補弊端不假他人手(1988,10月27日)。聯合報,14版。
趙秋實(1976年,1月12日)。消除國中能力分班弊端,下期試辦學科能力分組。聯合報,2版。
劉宜容(2004)。利益團體與教育。載於林天祐(總校閱),教育政治學(頁135-166)。台北市:心裡。
劉明德譯(1991)。Charlies E. Linblom著,政策制訂過程(The policy-making process)。台北市:桂冠。
劉金清(2003,10月14日)。全縣國中實施能力分班?聯合報,B1版。
劉青雷(1988)。衝突與妥協—美國利益團體與遊說活動。台北市:時報文化。
劉欽旭(2004)。「930526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審查教師法第11~15條」側記。2006年6月12日取自http://www.nta.org.tw/w133/talk3/main.asp?GK= 0&IPage=2&Num=2992
潘淑婷(2003,10月13日)。人本:常態編班僅宜縣滿分。聯合報,A10版。
潘慧玲(2003)。緒論:轉變中的教育研究觀點。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頁1-34)。台北市:高等教育。
蔡淑萍(1992)。我國公共利益團體影響教育政策過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文正(2004,8月10日)。民間調查七間國中變相能力分班。聯合報,B1版。
鄭怡世(2002,4月)。市民社會、非營利組織的策略聯盟、與政策形成—以「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治條例」立法過程為例。論文發表於台灣社會福利協會、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國科會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聯合舉辦之「民主政治與社會福利」學術研討會,嘉義市。
聯合報系民意調查中心(1992,4月14日)。自願就學計畫深度報導之六。聯合報,14版。
薛曉華(1996)。集體行動空間的集結與形成:台灣民間教育改革運動之發展。台灣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台北市:前衛。
謝小芩(2003)。對抗、競爭與合作:台灣民間教育改革團體與學校體制的互動模式—以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為例。載於黃顯華、孔繁盛(編),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發展的伙伴協作(頁19-47)。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謝卓君(2002)。教育基本法制定過程之個案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簡余晏(1993,5月24日)。沒有長期目標穩定規劃。聯合晚報,4版。
簡徐芬(1994)。公共利益團體影響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以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簡慧珍(2003,9月13日)。要求落實常態編班,老師下跪。聯合報,B2版。
簡慧珍(2004,6月5日)。反常態編班,議員大動作。聯合報,B2版。
顏國樑(2000)。我國教育基本法的立法過程、內容分析及其對教育發展的影響。新竹師院學報,13,375-401。
英文部分
Anderson, J. E. (1994). Public policymaking (2nd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Berry, J. M. (1977). Lobbying for the people: The political behavior of public interest group.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erry, J. M. (1989). The interest group society (2nd ed.). Glenview, Ill: Scott, Foresman
Cobb, R.W. (1972).Participation in American politics: the dynamic of agenda-building. Baltimore, MD: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Cobb, R., Ross, J. K., & Ross, M. H. (1976). Agenda building as a comparative political proces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0, 126-138.
Dahl, R. A. (1956). A preface to democratic theor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eVos. T. (1975). Introduction to politics. Cambridge, MA: Winthrop Publishers.
Dunn, W. N. (1994).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ell.
Dye, T. R., (1995). 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 (8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Dye, T. R. (2002). 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 (10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Held, D. (1988). Models of democracy. Oxford: Basil Blackwell.
Hula, K. W. (1999). Lobbying together: Interest group coalitions in legislative politics.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Hrebenar, R. J., & Scott, R. K. (1982). Interest group politics in America.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Jorgesen, D. l. (1989).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 methodology for human studies. Newbury Park, CA: Sage.
Kingdon, J. W.(1995). Agendas, alternatives and public politicies. (2nd ed.)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Kingdon, J. W. (1981). Congressmen’s voting decisions (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Lindblom, C. E. , (1980). The policy –making process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ell.
Lincoli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 Sage.
Lowi, T. J. (1969). The end of liberalism: Ideology, policy and the crisis of public authority. New York: Norton.
Mawhinney, H. B. (2001).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interest group. Education Policy, 15(1), 187-214.
McMillan, J. H., & Schumacher, S. (2000). Research in education: a conceptual introduction(5th ed.). Glenview, Ill: Scott, Foresman,
Merriam, S. B. (1988).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Thousand Oaks, CA: Sage.
Portney, K. E. (1986). Approaching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to policy and program research.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Sigel, R. S. (Ed.). (1970). Learning about politics: A reader in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New York: Random House.
Sipple, J. W., & Miskel, C.G., & Matheney, T. M., & Kearney, C. P. (1997).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 interest group: Life at the intersection of big business and education reform.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33, 440-473.
Stake, R. E. (1998). Casestudies. In N. K. Denzin & Y. S. Lincoln(eds.), Strategies of qualitative inquiry (pp.86-109). Thousand Oaks, CA: Sage.
Truman, David Bicknell. (1951).The governmental process : political interests and public opinion. New York: Alfred. Knopf.
Wilson, G. K. (1990). Interest Groups. Oxford and Cambridge, Mass: Blackwell.
Yin, R. K.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Thousand Oaks, CA: Sage.
Zeigler, H. & Bear, M. A. (1969). Lobbying: Interaction and influence in American state legislatures.Belmont, CA: Wadswor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