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侵害皇權為研究視角,討論唐代詐偽罪相關問題。從《詐偽律》卷首《疏》議曰:「〈詐偽律〉者,魏分〈賊律〉為之。歷代相因,迄今不改。既名〈詐偽〉,應以詐事為先,以御寶為重,遂以『偽造八寶』為首」,說明〈詐偽律〉的篇目排序及其源流是繼承漢律的〈賊律〉,並在曹魏時確立〈詐偽律〉。
就詐偽罪的源流而言,有人認為是從李悝《法經》中的〈盜法〉、〈賊法〉與〈囚法〉而來,但因欠缺實證,尚無法確認。檢視出土法律文獻,《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和《張家山漢墓竹簡》則可確認已經記載了詐偽相關的罪名及法條,使我們清楚詐偽罪初步的模型。
以唐代詐偽罪為主題,將其研究課題分成三大面向。第一,詐偽罪的沿革與類型,主要探討詐偽罪的淵源及其類型,並以犯罪侵害物為研究角度,分析《唐律‧詐偽律》的編排類型。第二,危害犯禁之物,以寶印、符節界定為皇權的憑證,若詐偽這四類憑證對皇權及行政運作有何影響。第三,妨礙訊息的正確性,討論制書、官文書及瑞應所涉及的擾亂皇權意志、侵害行政運作及破壞國家秩序等問題。
最終,以侵害皇權的角度來探究唐代詐偽罪相關規定,藉此來提供唐代詐偽罪與皇權間不同面向的討論。
一、古典文獻(按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一)正史類
司馬遷(漢),《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房玄齡(唐),《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范曄(南朝宋),《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班固(漢),《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陳壽(晉),《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
劉昫(後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歐陽修(宋),《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歐陽修(宋),《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薛居正(宋),《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
魏徵(唐),《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二)編年、別史、雜史
司馬光(宋),《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
劉知幾(唐)原著,姚松、朱恒夫譯,《史通》,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2。
鄭克(宋)著,劉俊文譯註,《折獄龜鑑譯註》,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2。
(三)政書
王欽若(宋),《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60。
王溥(宋),《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吳競(唐),《貞觀政要》,北京:中華書局,2009;
李林甫(唐)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
杜佑(唐),《通典》,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8。
長孫無忌(唐)奉敕撰,劉俊文點校,《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3。
竇儀(宋)撰,張名振校訂,《宋刑統》,台北:文海,1974。
(四)文集、類書及其他
天一閣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天聖令整理課題組,《天一閣藏明鈔本天聖令校證(附唐令復原研究)》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
王先謙(清),《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
左丘明(春秋)撰,枉預(晉)注,孔穎達(唐)正義,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白居易(唐),顧學頡校點,《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
吳毓江注,《墨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3。
李昉(宋),《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
李昉(宋),《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簡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許慎(東漢),《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85。
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圓仁(日)撰,顧承甫、何泉達點校,《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葛洪(晉),《西京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董誥(清),《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劉熙(東漢)著,(清)畢沅疏證,(清)王先謙補,《釋名疏證補》,北京:中華書局,1998。
劉體智,《善齋吉金錄》,上海:上海圖書館,1998。
鄭玄(漢)注,賈公彦(唐)疏,孫詒讓(清)正義,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周禮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黎翔鳳注,《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
二、近人論著(按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一)專書
1. 中文部分
那志良,《鈢印通釋》,台北:台灣商務,1970。
徐道鄰,《唐律通論》,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
陳俊強,《皇恩浩蕩—皇帝統治的另一面》,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5。
陳登武,《地獄‧法律‧人間秩序—中古中國宗教、社會與國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9。
程樹德,《九朝律考》,北京:中華書局,1998。
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
劉俊文,《敦煌吐魯番唐代法制文書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
劉後濱,《唐代中書門下體制研究-公文形態‧政務運行與制度變遷》,濟南:齊魯書社,2004。
錢大群,《唐律疏義新注》,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戴炎輝,《唐律通論》,台灣:元照出版社,2010。
戴炎輝,《唐律各論》,台北:成文書局,1988。
2. 外文部分
仁井田陞著,栗勁等譯,《唐令拾遺》,長春:長春出版社,1989。
中村裕一,《唐代制敕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91。
中村裕一,《唐代官文書研究》,京都:中文出版社,1991。
中村裕一,《唐代公文書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96。
中村裕一,《隋唐王言的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3。
(二)學位論文
劉永海,〈略論武則天稱帝與祥瑞〉,北京: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8。
劉海波,〈唐代祥瑞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12。
(三)學術論文
牛來穎,〈唐代祥瑞名物辨異〉,《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2期。
史睿,〈唐調露二年東都尚書省吏部符考釋〉,《敦煌吐魯番研究》,第十卷,2007。
李錦繡,〈唐「王言之制」初探〉,《季羨林教授八十華誕紀念論文集》上冊,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杜玉儉,〈試論唐代文學中天人感應觀念的表現〉,《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6期。
林世田,〈武則天稱帝與圖讖祥瑞——以S6502《大雲經疏》為中心〉,《敦煌學輯刊》,2002年2期。
高明士,〈論唐律中的皇權〉,收入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慶祝韓國磐先生八十華誕紀念論文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8年。
張建一,〈唐律實施考述〉,收入在楊一凡主編,《中國法制史考證甲編.歷代法制考4.隋唐法制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張春龍、李均明、胡平生,〈湖南張家界古人堤簡牘釋文與簡注〉,《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2期。
許道勝,〈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賊律》補釋〉,《江漢考古》,2004年第4期。
陳昭容,〈戰國至秦的符節-以實物資料為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6卷第1期,1995。
陳登武,〈白居易「百道判」試析-兼論經義折獄的影響〉,收入於柳立言主編,《傳統中國法律的理念與實踐》,台北:中研院史語所,2008.5。
滋賀秀三,〈關於曹魏《新律》十八篇篇目〉、〈再論魏律篇目──答內田智雄教授的質疑〉,收入於楊一凡主編,《中國法制史考證(丙編第二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09。
楊光慶,〈唐明詐偽罪初探〉,《法治與社會》,2006年第9期。
楊光慶,〈淺析中國古代詐偽罪的產生〉,《江西科技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
解梅,〈P.2754《唐安西判集残卷》研究〉,《敦煌研究》,2003年第5期。
鄭雅坤,〈談我國古代的符節(牌)制度及其演變〉,《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1985年第1期。
賴亮郡,〈唐代特殊官人的告身給付-《天聖令‧雜令》唐13條再釋〉,《臺灣師
大歷史學報》,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