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淅湄
Lee Hsi-Mei
論文名稱: 國中視覺藝術教師導師經驗之研究-以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國中部為例
A Study of the Experiences 0f Junior High School Homeroom Teachers of Visual Arts
指導教授: 趙惠玲
Chao, Huei-L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8
中文關鍵詞: 國中導師視覺藝術教師導師經驗
英文關鍵詞: junior high school homeroom teacher, visual arts teacher, homeroom teachers' experienc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6下載: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由於現階段的社會環境複雜,家庭功能式微,少子化現象加上親子結構失調,國中義務教育之導師班級經營面臨日益艱鉅的挑戰;而不同專任教師由於所屬學科迥異,其兼任導師之情境亦有不同。鑒於近年來,藝文領域教師投入導師行列比例日趨升高,本研究之目的即在以研究者自身擔任導師之經驗出發,探討下列問題:
    一、觀察並收集視覺藝術教師擔任導師所產生的各種經驗
    二、探究視覺藝術教師擔任導師所運用的班級經營內涵與相關策略
    三、分析視覺藝術教師擔任導師所遭遇的困境與難題,以及衍生的對策
      根據研究問題,本研究以包含研究者在內共五位擁有導師經驗的視覺藝術教師為研究對象,以及一位研究諍友(同校擔任導師之社會科教師)作為研究參與者,進行半結構式的訪談與觀察。經由資料整理與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結論:
    一、國中視覺藝術教師對導師工作的認同與否,左右其導師經驗的內容。認同導 
      師一職者,其導師經驗的累積豐富多元;反之,其導師經驗則缺乏內容,僅
      存形式化的管理模式。
    二、國中視覺藝術教師自我的人格特質與其前一段導師經驗的好壞,是建立其導
      師班級經營內涵的基礎。擁有正向特質較多的國中視覺藝術教師,其兼任導 
      師時,班級經營內涵較具彈性與行動力。
    三、目前的客觀環境與條件,不利於視覺藝術教師擔任導師,如:班級經營時間
      不足;教學與管理兩者立場不同,角色轉換不易;難以改變家長刻板印象,
      獲取信任;投入導師的視覺藝術教師人力過多,影響專業教學。
      依據研究結論,本研究對身兼導師之國中視覺藝術教師群、校方與教育當局,以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若干建議以作為參考。

    Because the social environment is complicated for the time being, function of the household is less influential, the phenomenon of raising fewer children is prevailing, and parent-child structure is disordered, junior high school compulsory education homeroom teacher’s class management is faced with growing challenges day by day; because the different designated teachers teach different courses, the scenarios they face with are diverse. As far as the fact that the proportion of the literary art teachers who dedicated to homeroom teachers escalates recently is concerned, the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from the viewpoint of researcher, who has been the homeroom teacher, to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First of all, to observe and collect the different kinds of experiences of visual arts teachers who serve as homeroom teachers. Secondly, to find out what connotation and strategies related to class management the visual arts teachers who serve as homeroom teachers adopt. Thirdly, to analyze the dilemma and difficulty that visual arts teachers encounter, as well as derivative countermeasures which teachers adopt. According to the issue we are going to discuss, five visual arts teachers (including researcher) who have homeroom teachers’ experiences, together with a society domain teacher at the same school, are invited as co-participants in the research, and take semi- structural interview and observation. Finally the research propos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through data compilation and mining:
    1. Junior high school visual arts teachers’ identification predominates over what the homeroom teachers’ experiences. People who identify the duty of homeroom teachers would accumulate multi-dimensional experiences. On the contrary, they would only own superficial management pattern without profound experiences.
    2. The characteristic of personality and quality of homeroom teachers’ experiences will be the base of class management. The junior high school visual arts teachers who have more positive characteristic and quality can apply more elasticity and action to their class management when they are also homeroom teachers.
    3. The present objective environment and condition, for example, insufficient class management time, different stances between the art teachers and the school administrator resulted in role transform difficulty, difficulty in changing parents’ stereotype and hard to gain parents’ trust; a surplus of visual arts teachers who dedicated to homeroom teachers affecting expertise to teaching, do not favor the visual arts teacher to be homeroom teachers.

    Based on the conclusion of the research, this research will offer some suggestions to junior high school visual arts teachers who are homeroom teachers simultaneously, the school authorities, the education authority, as well as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researches for reference.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學校導師制度之沿革 11 第二節  國中視覺藝術教師之角色 20 第三節  班級經營之內涵與相關理論 24 第四節  視覺藝術教師與班級經營之相關研究 3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1 第二節 研究場域和對象 4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4 第四節 研究流程 46 第五節 研究進度 48 第六節 資料整理和分析 49 第七節 研究者角色與研究倫理 55 第四章 我們的導師經驗 57 第一節  大林老師的導師經驗 57 第二節  小林老師的導師經驗 70 第三節  大呂老師的導師經驗 82 第四節  小呂老師的導師經驗 88 第五節  研究者的導師經驗 95 第六節  導師經驗的歸納與分析 103 第五章 結論、建議與省思 107 第一節  結 論 107 第二節  建 議 111 第三節  研究省思 114 參考文獻 117 中文部分 117 英文部分 121 附錄 123

    一、中文部分
    王如哲(1999)。教育行政。高雄市:麗文出版社。
    王雅雯(2009)。國中視覺藝術教師的導師角色與經驗對教學上的影響之個案研
      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王煥琛、柯華葳(2000)。青少年心理學。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嘉麟、李孟祐、吳育昇、張玉山(2001)。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
      教師能力指標之研究。教育部國教司九十年度研究計劃成果報告。臺北市: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藝術教育研究所。
    白芳芸(2010)。國中任教非主科的初任導師應用經驗學習圈於班級經營之行動研
      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朱文雄(1992)。班級經營。高雄市:復文出版社。
    朱敬先(1997)。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臺北市:五南文化。
    李弘善(譯)(2002)。Carol Cumming著。班級經營的雙贏策略。臺北市:遠流文化。
    李武雄(1989)。臺北市國民中學導師在輔導工作上發揮輔導功能之研究。國立政
      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奉儒(譯)(2001)。Robert C. Bogdan, SariKnopp Biklen著。質性教育研究:理論
      與方法。嘉義市:濤石文化。
    李祖壽(1980)。教學原理與教學法。臺北市:大洋出版社。
    李錫津(1990)。導師任務與修養。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李園會(1991)。班級經營。臺北市:五南文化。
    呂燕卿(1992)。國小美術教學上繪畫鑑賞之重要性。美育,24,5-23。
    何慧芬(1985)。繪畫鑑賞教學理論基礎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宏一(1993)。白話詩經。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吳宗立(2002)。班級經營:班級社會學。高雄市:復文出版社。
    吳明隆(2000)。班級經營與教學新趨勢。臺北市:五南文化。
    吳清山(1996)。提升班級經營效能的有效途徑。班級經營,1(1),11-17。
    吳清山、李錫津、劉緬懷、莊貞銀、盧美貴(1990)。班級經營。臺北市:心理出
      版社。
    吳耀明(2004)。國小優良教師對班級經營觀點之研究。國民教育學報,12,
      111-134。
    林建平(1982)。國中導師在輔導工作上的角色行為。輔導月刊,18(11),27-30。
    林淑玲(1989)。導師-導生之間關係的動力分析。學生輔導通訊,4,39-42。
    周新富(1991)。國小教師專業承諾、教師效能信念與學生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姜仁倫(1984)。國中導師制度實施現況及其改進途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高博銓(2007)。班級經營的社會學基礎。中等教育,58(3),56-71。
    高勳芳、陳美娟(2002)。國小專家教師專業知能形成歷程要件之研究。國立臺北
      師範學院學報,15,527-556。
    黃昆輝(1991)。教育行政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黃政傑、李隆盛(1993)。班級經營:理論與策略。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哲琪(2007)。南部地區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教師勝任導師輔導工作狀況之調查
      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黃德祥(1995)。班級經營的困境與突破。教育實習輔導季刊,1(4),1-7。
    黃德祥(1996)。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市:五南文化。
    郭丁熒(2000)。九年一貫課程:從理論、政策到執行。高雄市:復文出版社。
    郭生玉(198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精華書局。
    郭明德(2001)。班級經營:理論、實務、策略與研究。臺北市:五南文化。
    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木金(1999)。班級經營。臺北市:揚智文化。
    陳伯璋(1999)。從九年一貫課程教師角色的再定位談師資培育因應之道。載於國
      立中正大學舉辦之「迎向千禧年-新世紀的教育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頁235-245,高雄市。
    陳宏祐(2007)。零體罰政策對國小教師班級經營策略實施影響之研究-以臺中縣為
      例。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湘玲(2000)。國小一年級級任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之個案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
      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陳曉玲(2003)。國民中學實施藝術與人文視覺藝術科教學與藝術教師專業發展之
      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毓瑞(2002)。國民小學教學熱忱教師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穎彬(1993)。紅配綠畫童年。臺北市:雄師文化。
    單文經(1994)。班級經營策略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曾燦燈(1996)。班級經營與班級領導。班級經營,1(1),25-32。
    張民杰(2005)。班級經營:學說與案例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秀敏(1997)。如何作好班級經營。班級經營,2(2),21-36。
    張秀敏(1998)。國小班級經營。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慶凱(1969)。國民中學的職業輔導。輔導月刊,5(6),33-37。
    張瓊瑩(1996)。終身學習中教師發展的時代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40,1-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實習指導委員會(主編)(1995)。中等學校導師手冊。臺北
      市:臺灣師大實習會。
    黎育玲(1985)。班級經營之理論與實際。教育資料文摘,85,116。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文化。
    蔡清華(2000)。師資培育課程比較研究。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院舉辦之「新
      世紀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集,頁209-222,高雄市。
    蔡慧芳(2009)。後九年一貫視覺藝術教師教學現況之調查研究:以嘉義市八所國
      民中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玉疊、郭慶發(1994)。班級經營-做個稱職的教師。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鄭燿男、陳怡靖(2006)。班級經營:管理與實務取向。臺北市:華騰文化。
    熊智銳(1994)。開放型的班級經營。臺北市:五南文化。
    劉佑星(1996)。談班級經營的理念與基本作法。班級經營,1(1),33-38。
    劉郁梅(2001)。國民小學級任教師之情緒智慧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
      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劉榮裕(1995)。國小級任教師班級經營領導模式與學生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國
      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文全(2001)。中等教育-理論與實際。臺北市:五南文化。
    謝州融(1983)。國民中學導師角色研究。高雄市:復文出版社。
    謝州融(1994)。導師應有的修養。臺灣教育,527,39-40。
    薛春光、李永旭、黃德鋒、張綺真、張甘霖、陳信楓(2002)。班級經營調色盤-
      藝術與人文班級經營手冊。臺北市:幼獅文化。
    戴嘉南(1992)。輔導在班級經營的運用。輔導通訊,30,2-9。
    顏火龍、李新民、蔡明富(1998)。班級經營-科技整合取向。臺北市:師大書苑。
    羅郁惠(2008)。臺灣七年一貫制美術系學生多重個案研究:以臺南科大六位女性
      學生之學習歷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
      北市。
    藍惠美(2003)。目前我國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的相關問題。載於國立臺
      灣藝術教育館舉辦之「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務」國際研討
      會論文集(上),頁49-58,臺北市。
    蘇素美(1992)。五專生教室管理的探討。教育資料文摘,171,143。
    蘇新其(2003)。高中教師對導師制度相關議題之調查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饒見維(1999)。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配套實施策略。載於中華民國教
      材研究發展學會舉辦之「邁向新課程新紀元」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
      頁305-328,臺北市。

    二、英文部分
    Altheide, D. L. (1966). Qualitative media analysis. Newbury Park, CA: Sage.
    Burden, P. R. (1995).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discipline: Methods to facilitate cooperation and Instruction. New York: Congman.
    Cangelosi, J. S. (1993). Classroom management strategies: Gaining and maintaining students’cooperation,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Longman.
    Doyle, W. (1986). Classroom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In M. 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 edition) (pp. 392-431). New York: Macmillan.
    Edwards, C. H. (1993). Classroom discipline and management. New York: Macmillan.
    Emmer, E. T. (1987). Classroom management. In M. J. Dunkin (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pp.436-437). Oxford: Pergamon Press.
    Jones, V. F. & Jones, L. S. (1995). Comprehens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Creating posi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all students. Boston: Allyn & Bacon.
    Jones, V. F. & Jones, L. S. (2001). Comprehens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Creating posi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all students. Boston: Allyn & Bacon.
    Kounin, J. (1970). Discipline and group management in classroom.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Lifting, I. (2009). Classroom management a goldilocks. Science Scope, 32(9), 1.
    McIntosh, J. D. (2009). Classroom management, rules, consequences, and rewards! Oh, my! Science Scope, 32(9), 49-51.
    Palumbo, A. & Sanacore, J. (2007). Classroom management: Help for the beginning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 The clearing house, 81(2), 67-70.
    Rinne, C. H. (1997). Excellent classroom management. Belmont, CA: Wadsworth.
    Roland, E. & Galloway, D. (2004). Professional cultures in schools with high and low rates of bullying.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15(3-4), 241-260.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