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奕璋
Chen, Yi-chang
論文名稱: 連霸夢.王朝魂-臺南市橄欖球隊之實踐過程探析(1946-1991)
Consecutively win the championship dream.Dynasty Soul -Tainan City Rugby Team Analysis of practice process(1946-1991)
指導教授: 林玫君
Lin, Mei-Ch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09
中文關鍵詞: 英雄旅程集體記憶臺灣區運會十六連霸實踐
英文關鍵詞: hero's journey, Collective Memory, Sixteen-peat record provincial games of Taiwan, praxis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75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39下載:7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南市從1976年第三屆區運會開始,締造橄欖球壇空前的十六連霸輝煌紀錄,因而贏得「府城王朝」的美譽。本研究是以臺南市橄欖球隊做為論述主體,採歷史研究法及訪談法,探討臺南市橄欖球隊自1946年發展以來,再到連霸而成為王朝的實踐及其轉變歷程,並以形塑「運動英雄」的研究路徑為其研究架構。其研究結果如下:
    臺南市從連霸到王朝的實踐過程,其實是橄欖球運動文化中的英雄旅程,更是一種從「進場」、「歷險」、「實踐」、「記憶」的實踐歷程,其歷程受到諸多因素牽引,包括教練、選手、傳統、場地設備、組織等,球賽主持人及宣傳利器的廣播則是促使風氣興盛的有效手段之一。臺南市橄欖球隊在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下,成為實踐連霸歷程的具體表徵,自弱到強的轉變歷程,如同英雄旅程般,經歷以下過程,包括開啟前人未啟之路、埋下第一顆種子、沉潛積蓄、南征北討、屢戰屢敗,歷經一連串的考驗、竭力淬鍊、突破現狀、備歷艱辛、克敵制勝、爭取至高榮譽。最後,當凱旋榮歸後,橄欖球隊持續注入無形的精神及凝聚的力量,使全市凝聚無比強大的向心力,成為休戚與共的共同體。大體而言,夢與魂都有其指涉另一層面的意義,在連霸「夢」上,表面是實現前輩們努力奮鬥的結晶及未了的夢想,為了榮耀而戰,內裏是為了理想或願望付諸實現,朝夢想的嚮往道路,努力奮戰;在王朝「魂」上,除了充分展現出地方的凝聚力與團結心,心中之魂即代表著不朽存有的精神體現。

    Rugby team of Tainan has made Sixteen-peat record from 1976 the third provincial games, which won the "Tainan Dynasty" in the world.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Rugby team as a discussion subject Tainan. Mining methods of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interviews, focuses on the Rugby team of Tainan from 1946 to peat dynasty Practice and Transformation course. The model i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shaping the research path "Sports Hero" for architecture.
    The results of their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Tainan to practice from peat dynasty, In fact is a journey of rugby culture hero. It’s kind of "Adventure", "practice" Practical Course "memory". Its course by many factors traction ; one of the effective means, including coaches, players, traditional, site equipment, organization, moderator and match broadcast propaganda tool to promote culture is flourishing. Rubgy team of Tainan in both the "Competi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operation", the practice became a specific characterization of peat history. From weak to strong transition process, as a hero's journey. Through the following procedure, predecessors did not start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road, planted the first seed, Downs savings, often had mishaps, defeated, after a series of tests, trying to quench the chain, break the status quo, prepared calendar hardships, to defeat the enemy, for the highest honor. When the victory comes and social integration, to share the joy of victory will go out and share the glory and making society more united.
    Generally speaking, dream and soul has its referential meaning another level. In the dream, the surface is the realization of predecessors and strive crystalline unfulfilled dreams, there is nothing more than an ideal or desires for the future into reality, longing for the road towards the dream of teaching, efforts to fight. On the soul of dynasty, in addition to fully demonstrated the cohesion and unity of the local heart, mind and soul of this immortal there, which represents the spirit embodied.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v 謝誌 vi 目次 vii 表次 viii 圖次 iv 緒章 1 壹、研究緣起與目的 1 貳、前人研究成果 5 参、研究意義與課題 30 肆、研究方法與限制 31 伍、論文架構 42 第一章 蓄勢待發的「進場」:沉潛積蓄 43 第一節 臺灣橄欖球的起源與發展 44 第二節 戰後臺灣橄欖球推展之情形 48 第三節 國際間的交流比賽 57 第二章 前人未啟之路的「歷險」:植基傳承 72 第一節 臺南市代表隊成軍經過 72 第二節 脫隊與歸隊的臺南市隊 88 第三節 地方官民齊心營造的地方特色 123  第三章 連霸的「實踐」過程:六信王朝 144 第一節 雙雄爭霸-長榮與六信 144 第二節 臺上臺下-連霸實踐過程 182 第三節 長期付出的單項運動委員會 206 第四章 昔日集體的「記憶」:想像勝利年代 235 第一節 文字印記的視框-社會評價值 235 第二節 集體記憶的視框-共享的價值 245 第五章 結章 265 參考文獻 277 附錄 302 附錄一 訪談大綱 302 附錄二 訪談花絮 303 附錄三 1967年至1986年長榮中學隊校外比賽成績榮譽一覽表 304 附錄四 1965年至1991年六信商職隊校外比賽成績榮譽一覽表 305

    一、機關、學校出版品
    〈56學年度各公私立中等學校體育成績優良學生保送升學辦法〉,《臺灣省政府
    公報》,56夏,42期(1967年5月19日),頁12。
    〈各公私立中等學校體育成績優良學生保送升學辦法〉,《臺灣省政府公報》,
    55夏,50期,(1966年5月30日),頁14-15。
    〈修正「戒嚴法」〉,《國民政府公報》,3137卷期,1948年5月19日,頁
    1-3。
    《日本ラグビー史》,東京:日本ラグビーフットボール協會,1964。
    《台大橄欖球隊》,臺北:台大橄欖球隊五十週年紀念特刊,1996。
    《台北市立建國中學校友橄欖球隊半年刊》,不詳。
    《台北市立建國中學校友橄欖球隊年刊》2,1977。
    《台北市立建國中學校友橄欖球隊年刊》3,1978。
    《柯子彰先生專輯》二冊,不詳。
    《黑衫軍》,臺北:建中校友橄欖球俱樂部,1997。
    《臺南市橄欖球隊52週年隊慶紀念特刊》,臺南:臺南市橄欖球委員會,1999。
    臺南市體育會,〈運動明星的搖籃長榮中學〉,《南市體育》,創刊號,1990.12,頁41。
    臺南市體育會,〈榮獲十五連霸的臺南市橄欖球隊〉,《南市體育》,創刊號,
    1990.12,頁45。
    臺南市體育會,〈國內校壇最具潛力的一支生力軍長榮中學「藍白衫軍」〉,《南市體育》,第2期,1991.08,頁23。
    臺南市體育會,〈臺南二中橄欖球隊黑白衫軍人材輩出〉,《南市體育》,第2期,1991.08,頁22。
    臺南市體育會,〈南二中橄欖球隊薪火相傳「黑白衫軍」屹立立四十年〉,《南市
    體育》,第2期,1995.2,頁23。
    臺南市體育會,〈橄欖球國手莊國禎、周金雄〉,《南市體育》,第2期,1991.8,頁24。
    臺南市體育會,〈橄壇常勝軍臺南市六信家商隊〉,《南市體育》,第3期,1992.9,頁27。
    臺南市體育會,〈裁判的藝術〉,《南市體育》,第4期,1993.7,頁4-11。
    臺南市體育會,〈延續橄欖球霸業早已出現警兆〉,《南市體育》,第4期,1993.7,頁39。
    臺南市體育會,〈辛文炳蟬聯省橄欖球協會會長決擴充府城運動人口往下紮根〉,
    《南市體育》,第5期,1992.9,頁47。
    臺南市體育會,〈府城橄壇「異數」買乾舜〉,《南市體育》,第5期,1992.9,頁39。
    臺南市體育會,〈風雲人物邱漢生〉,《南市體育》,第5期,1990.12,頁45。
    臺南市體育會,〈翁讀勳雅號:白馬〉,《南市體育》,第5期,1992.09,頁42。
    臺南市體育會,〈日本菅平高原是運動員集訓聖地〉,《南市體育》,第6期,1995.2,頁24。
    臺南市體育會,〈六信橄欖球隊遠征歐洲〉,《南市體育》,第7期,1995.7,頁17。
    臺南市體育會,〈蔡溢昌風光府城橄壇〉,《南市體育》,第7期,1995.7,頁40。
    臺南市體育會,〈快樂的橄欖球人〉,《南市體育》,第7期,1995.7,頁41。
    臺南市體育會,〈區運慶功宴表揚傑出選手及單項委員會〉,《南市體育》,第11期,1997.12,頁6-7。
    Ray Williams著、邱漢生編譯,《迷你橄欖球》,臺北市:中華民國橄欖球協會,1982。
    六信青年編輯社,〈體育成績榮譽榜〉,《六信青年》,第33期,1991.5,頁1。
    六信青年編輯社,〈六信橄欖球隊成軍三十年知過去、現在、未來〉,《六信青年》,第36期,1994.5,頁22-29。
    六信青年編輯社,〈六信橄欖球隊歐洲遠征記〉,《六信青年》,第37期,1995.6,頁33。
    六信青年編輯社,〈洪清熙老師個人簡介〉,《六信青年》,第47期,2005.6,頁4。
    六信青年編輯社,〈六信橄欖球隊簡史〉,《六信青年》,第47期,2005.6,頁6。
    本堂會設教120周年歷史委員會編寫,《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
    會設教壹佰貳拾年史》,臺南市: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1985。
    不詳,《臺灣省第四屆全省運動大會秩序冊》,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1949。
    方嚴編著,《發現長榮一百二十週年校慶紀念特刊》,臺南:長榮高級中學一百二
    十週年特刊編輯室,2006。
    中華民國七十八年臺灣區運動會籌備委員會,《中華民國七十八年臺灣區運動會
    報告書》,臺北:臺北市立體育場,1989。
    中華民國橄欖球協會,〈成立60週年紀念專輯〉,臺北:中華民國橄欖球協會,
    2006。
    中華民國橄欖球協會,《中華民國橄欖球協會成立30週年紀念特刊》,臺北:中
    華民國橄欖球協會,1975。
    中華民國橄欖球協會,《中華民國橄欖球協會成立40週年紀念特刊》,臺北:中
    華民國橄欖球協會,1985。
    竹村豐俊,〈ラゲビー〉,《臺灣體育史 下冊》,臺北:財團法人體育協會,1933。
    呂秉城、王振惠、游醒民,《臺南市志卷五教育志(上)教育設施篇》,臺南:臺
    南市政府,1991。
    李溢蔡編,《回憶:臺北市橄欖球委員會成立五十週年特刊》,臺北:臺北市橄欖
    球委員會,1997。
    李錦燕、廖達珊,《建中 建中》,臺北:北市建國高中合作社出版,2002。
    林海清等編輯,《臺灣區運動會藝文活動專輯》,彰化:彰化縣政府,1985。
    邱漢生,〈臺南市橄欖球隊滄桑史〉,《橄欖球》,臺南:臺南橄欖球俱樂部,1972。
    邱漢生著、蔡宮桂校閱,《認識橄欖球》,臺南:臺南橄欖球俱樂部出版基金會,
    1974。
    邱漢生著、蔡宮桂校閱,《-規則解說-在位橄欖球》,臺北:臺灣省體育會橄欖
    球協會,1975。
    官文炎、康振福、謝永乾編輯,《追求卓越就在臺北:中華民國七十八年臺灣區
    運動會專輯》,臺北:臺北市立體育場,1990。
    周育萍、吳佳蓉、鍾美蘭暨各班編輯小組,〈六信高商校史〉,《畢業同學紀念冊
    日間部第二十屆、補校第七屆》,臺南:六信高商,1980。
    香山蕃,〈ラグビー〉,東京:改造社,1924。
    野村正吉.大賀宥,〈臺北一中ラゲビーのはじまり〉,《臺北州立臺北第一中學
    校ラグビー部史》,八尾市:臺北一中ラグビー部OB會,1982。
    黃茂卿撰述、邱漢生譯,〈勇者,長中!長中橄欖球史話〉,收錄於《長榮中學創
    校90年史(1885-1975)》,臺南:長榮中學編印,1975。
    張厚基編著,《西元一八八五年~西元一九八五年-長榮中學百年史》,臺南市:長榮高級中學,1991。
    臺南市私立長榮中學,《發現長榮》,臺南:一二O週年校慶特刊編輯委員會,
    2011。
    臺南市橄欖球委員會,《臺南市橄欖球隊52週年隊慶紀念特刊》,台南:台南市橄欖球委員會,1999。
    臺北市橄欖球委員會,《臺北市橄欖球委員會成立五十週年特刊》,臺北市,1997。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第五科編,《臺灣省第十四屆全省運動會報告》,臺中:臺灣省
    政府教育廳第五科編,1959。
    臺灣省教育廳,《臺灣省第二十六屆全省運動會籌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紀錄》,嘉
    義:撰者印行,1972。
    臺灣省教育廳,《臺灣省歷屆全省運動會概況》,臺北:該廳印行,1967。
    臺灣省教育廳,《臺灣省歷屆全省運動會概況:第一屆至第十六屆》,臺中:編者
    印行,1962。
    臺灣省第二十五屆全省運動會籌備委員會編,《臺灣省第二十五屆全省運動會報
    告書》,臺南:臺灣省第二十五屆全省運動會,1971。
    臺灣省第二屆全省運動會籌備委員會編,《臺灣省第二屆全省運動大會報告》,出
    版地不詳:大會籌備處,1947。
    臺灣省第二十三屆全省運動會籌備委員會編,《臺灣省歷屆全省運動會概況》,臺
    中:編者印行,1969。
    臺灣區運動會籌備委員會編印,《臺灣區運動會報告書》,臺北市:臺灣區運動會
    籌備委員會,1990。
    臺北市立體育場編印,《七十八年臺灣區運動會新聞剪輯》,臺北:臺北市立體育
    場,1990。
    臺北市立體育場編印,《中華民國臺灣區運動會報告書》,臺北:中華民國臺灣區運動會籌備委員會,出版年不詳。
    臺北市文獻會編,《臺北市志.體育篇》,南投市:臺灣文獻館,1988年。
    臺南市政府,《臺南市志.教育志》,臺南市:臺南市政府,1979年。
    趙台生,《建中世紀》,臺北: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1997。
    蔡玉仙等編輯,《府城文史》,臺南市:南市府,2007。
    陳文雄等人暨各班編輯小組,《畢業同學紀念冊日間部第十六屆、補校第三屆》,
    臺南:六信高商,1976。
    曾廣田、劉阿蘇,《臺南市志卷三政事志(中)交通財政篇》,臺南:臺南市政府,1982。
    游士賢主編,《建中青年》,臺北:建中青年社,1981。
    劉阿蘇、林森榮、鄭銅銘,《臺南市志卷五教育志教育行政篇》,臺南:臺南市政
    府,1991。
    劉艷惠暨各班編輯小組,〈六信高商校史〉,《畢業同學紀念冊日間部第二十三屆、補校第十屆》,臺南:六信高商,1982。
    劉淑欽、劉秀美暨各班編輯小組,《畢業同學紀念冊日間部第二十四屆、補校第
    十一屆》,臺南:六信高商,1984。
    劉淑欽、劉秀美暨各班編輯小組,《畢業同學紀念冊日間部第十六屆、補校第三
    屆》,臺南:六信高商,1976。
    羅金龍,《六信家商創校35週年紀念特刊》,臺南:六信高級商業職業學校,1993。

    二、專書
    Geertz C., Negara: the Theater State in Nineteenth-Century Bali﹙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0﹚。
    Goffman E.,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9﹚。
    Barry Smart,《運動明星:現代運動與運動名人的文化經濟學分析》(國立編譯館、何哲欣譯),臺北:國立編譯館與韋伯文化,2008。
    Eric Hobsbawm,《論歷史》(黃煜文譯),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
    中華民國電影年國際推廣組策劃、區桂芝,〈臺灣電影與社會變遷〉,《臺灣電影
    精選》,臺北市:萬象,1993。
    中國時報編輯部,《臺灣九九 台灣百年生活印記》,臺北市:天下遠見,2011。
    王文科、王智弘,《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10。
    卡羅.皮爾森著,《內在英雄》(徐慎恕等譯),臺北:立緒文化,2000。
    伊麗莎白.凱依,《湖人王朝傳奇:NBA總冠軍衛冕戰全面報導》,臺北:智庫,
    2003。
    伏爾泰,《路易十四時代》(吳模信,沈懷潔,梁守鏘譯),臺北:商務書局,2001。
    伍宗賢,《傳承:台塑王朝的變與不變》,臺北:五南出版社,2008。
    米歇爾.褔柯著,《知識考古學》(謝強、馬月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
    聯書店,2008。
    米歇爾.福柯著,《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劉北成等譯),北京:生活.讀
    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狂歌,《那一年建中有支白杉軍》,臺北:何政峰出版,2011。
    沈文珺等人撰,《世間最幸福的人:辛文炳先生、辛翁梅女士賢伉儷鑽石婚紀念
    集》,不詳:不詳,1999。
    汪知亭,《臺灣教育史料新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何翠萍,《見證與詮釋-當代人類學家》,臺北:正中書局,1992。
    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戰後篇)》,臺北市:玉山社出版有限公司,1999。
    李園會,《日據時期臺灣教育史》,臺南:復文,2005。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市:三民股份有限公司,1999。
    尚-皮耶.瓦尼耶(Jean-Pieree Warnier),《文化全球化》(吳德錫譯),臺北:麥田出版,2003。
    彼得.柏克,《什麼是文化史》(蔡玉輝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彼得.柏克,《製作路易十四》(許綬南譯),臺北:麥田出版,2007。
    林連祥主編《新世紀英漢辭典》,臺北:黃帝圖書公司,1994。
    易劍東,《體育文化》,臺北:揚智文化,1998。
    邱漢生,《臺南市橄欖球隊》,臺南:作者,2012。
    吳永春,《橄欖球運動之研究》,臺南:出版地不詳,1974。
    洪嘉文,《學校體育法令》,臺北市:師大書苑,2005。
    迪里漢提,《公牛王朝傳奇:菲爾∪傑克森教練的籃球秘訣》,臺北:智庫文化出
    版,1997。
    哈拉爾德.韦爾策,《社會記憶:歷史、回憶、傳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
    徐元民,《體育史》,臺北:正中書局,1992。
    高夫曼著,《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徐江敏譯),苗栗:桂冠圖書出版社,1992。
    班納迪克.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吳叡人譯),臺北:正中書局,1992。
    莫里斯.哈布瓦赫著,《論集體記憶》(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許介麟,《戰後臺灣史記》,臺北市:文英堂出版社,2008。
    梁實秋,《最新實用英漢辭典》,臺北:遠東圖書公司,1990。
    商務印書館編審部,《辭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8。
    陸谷孫,《英漢大辭典》,台北:正大印書,1992。
    理查.馬里厄斯、梅爾文.佩吉著,《如何寫歷史》(黃煜文譯),臺北:五南出
    版社,2010。
    陳良乾,《臺灣橄欖球運動發展研究》,臺南:復文圖書,2011。
    陳國柱編,《臺灣省醫師名鑑》,臺北市:國際文化服務社,1958。
    陳薇婷等編,《中華民國體育年鑑》,臺北:徐亨體育文化基金會,2003。
    張釋嚴,《臺灣教育發展史》,蘆洲市:空大,2005。
    張素珠主編,《臺灣體育百年人物誌(第四輯)》,臺北市:臺灣文化身體學會,2009。
    張素珠主編,《臺灣體育百年人物誌(第一輯)》,臺北市:臺灣文化身體學會,
    2006。
    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體育大辭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編輯委員會,《重編國語辭典第四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4。
    菲爾.柯西諾著,《英雄的旅程》(梁永安譯),臺北:立緒文化,2001。
    張芳杰,《牛津高級英英(漢)雙解辭典》,臺北:臺灣東華,1989。
    張妙瑛等著,《臺灣體育史》,臺北市:五南圖書,2009 。
    黃仁宇,《放寬歷史的世界》,臺北:允晨文化,1998。
    喬瑟夫.坎柏著,《神話的智慧:時空變遷中的神話》(李子寧譯),臺北:立緒
    文化,1996。
    喬瑟夫.坎柏著,《千面英雄》(朱侃如譯),臺北:立緒文化,1997。
    愛德華.薩依德,《東方主義》(王淑燕等譯),臺北:立緒文化,1999。
    楊鴻烈,《歷史研究法》,臺北:華世出版社,1975。
    楊祥銀,《口述史學》,臺北:揚智出版社,2004。
    遠流臺灣世紀回味編輯組編著,《認識臺灣.回味1895-2000》,臺北市:遠流,2005。
    嘉萊爾著,《英雄與英雄崇拜》(曾虛白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臺灣省教育廳,《臺灣之體育》,臺北:臺灣書店,1948.12。
    諾貝特.埃利亞斯著,《文明的進程》(王佩莉、袁志英譯),上海:譯文出版,
    2007。
    鄭欽仁、李明仁譯著,《征服王朝論文集》,臺北:稻鄉,2002。
    鄭健源,〈日據時代台灣橄欖球運動之淵源與發展〉,臺中:翠柏林,2007。
    蔡蕙蓉,〈側讀建中三年〉,臺北:粘明達,2004。
    蔡宮桂,〈老當益壯的橄運長者辛文炳〉,《八十春秋辛文炳先生八秩華誕紀念
    集》,臺北市:辛文炳先生八秩華誕籌備委員會,1991。
    霍布斯邦等著《被發明的傳統》(陳思文等譯),臺北市:貓頭鷹出版社,2002。
    薛化元,《臺灣開發史》,臺北市:三民書局,1999。
    謝國興,《府城紳士-辛文炳和他的志業(1912-1999)》,臺北:南天書局,2000。
    藍斯‧博格、桃樂西‧博格著,《洋基王朝》,臺北:久石文化,2005。
    蘇嘉祥,《百年盛會:中華民國建國100 年運動會回顧》,臺北:現代經典文化,2011。
    羅蘭.巴特著,《符號的想像-羅蘭巴特評論集(二)》(陳志敏譯),苗栗:桂冠 圖書出版,2008。
    譚敏,《貞觀政要》,臺北:華文網,2002。

    三、期刊
    〈體育電影的新方向〉,《真善美電影雜誌》第103期 (1982.01),頁43。
    Smith-shank,Debbie L.著,〈地方慶典中的符號意象〉(張弘旻譯)《美育》,第146期,(2005.7),頁11-17。
    Smith.Garry,〈運動英雄:陷入危境的一群人〉(侯致遠譯),《國立體育學院論叢》,第1期,1989.12,頁153-165。
    方孝謙,〈英雄與土匪:日本據臺初期的敘述認同〉,《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37期,2000.03,頁119-159。
    王朝仁、莊志仁、陳淑貞、林青輝,〈橄欖球運動重返奧運會比賽之探析〉,《大
    專體育》,第119期,2012.04,頁9-14。
    王麗珊,〈臺北市玉成國民小學體育班發展之研究〉,《台東大學體育學報》,第5期,2006.12,頁43-62。
    王坤煌,〈關廟國中桌球運動發展之研究(民國70年-民國96年)〉,《南大體育學報》,第3期,2008.12,頁73-92。
    王昭仁、陳淑貞,〈簡述橄欖球運動各專長位置任務與功能〉,《大專體育》,第
    97期,2008.08,頁133-139。
    王偉仁,〈臺東縣成功商水棒球隊的發展〉,《商水學報》,第2期,2009.06,頁79-87。
    石明宗〈「運動儀式」之研究-「技術動作儀式」與「再現文化儀式」〉,《運動文化研究》,第8期,2009.3,頁13。
    成和正,〈不同形態高地訓練的探討〉,《大專體育》,第94期,(2008.2),頁1-4。
    江杰龍,〈「紅葉奇蹟」:臺東紅葉少棒隊的緣起(1965-1968)〉,《臺灣文獻》,第63卷1期,2012.03,頁334-377。
    李建緯,〈臺灣媽祖廟現存「御匾」研究:兼論其所反映的集體記憶與政治神話〉,《民俗曲藝》,第186期,2014.12,頁108-109。
    李仁德,〈我國各級政府體育獎勵制度之研究〉,《體育學報》,第28期,2000.3,頁33-44。
    李維翰,〈嘉義市少棒運動之發展(1968-2005)〉,《臺南大學體育學報》,第1期,2006.12,頁 25-31。
    李建章、徐詩怡,〈臺南市私立長榮高級中學田徑隊發展之論述〉,《成大體育學
    刊》,第40卷3、4期,2008.07,頁1-20。
    李祁芳,〈《輝煌慶典》中的維吉爾傳統與伊麗莎白崇拜〉,《英語文學評論》,第21期,2012.12,頁99-100。
    余顯強,〈歷史性新聞報紙數位權利管理之研究〉,《圖書資訊學刊》,第2卷1
    期,2004.6,頁71-83。
    呂銀益、蔡茂其、陳中和,〈橄欖球的探討與傳承〉,《大專體育》,第15期,1994.12,頁17。
    吳海助,〈大甲國中手球隊經營之研究〉,《國立體育學論叢》,第11卷2期,2001.03, 頁223-251。
    吳佳芬、陳耀宏,〈國立華僑實驗高級中學排球隊發展過程初探〉,收錄於國立臺東大學體育系編,《2008年體育運動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東: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2008,頁47-62。
    邵一銘,〈國泰女子籃球隊發展之研究(1969-2004)〉,《臺東大學體育學報》,第4期,2006.06,頁13-35。
    金湘斌、鍾佳青,〈臺北一中(T.F.M.S)橄欖球部史與黑衫軍「かたパン」〉,《臺灣教育史研究通訊》,第71期,2011.05,頁29-33。
    邱漢生,〈鳳凰花與台南市橄欖球隊〉,《體育與運動》,93,臺南市,1995.6,頁65-68。
    林鼎盛、楊燿隆、劉佳樂,〈國立北門高級中學足球隊發展之探討(2000-2007)〉,《南大體育學報》,第3期,2008.12,頁39-57。
    林昌國、鄭健源,〈臺灣兩所百年名校橄欖球隊〉,《大專體育》,第65期,2008.2,頁68-73。
    林國棟,〈我國體育外交之研究〉,《體育學報》,第9期 ,1987.12,頁36。
    林皆興、葉懌夫、張羽彤〈臺灣舉重運動的發展〉,《城市發展》,第11期,2011.09。
    林玫君、楊聯奇,〈柳金木與臺灣軟式網球運動(1910-1946)〉,《人文社會學報》,第40卷3、4期,2008.07,頁1-20。
    林玫君,〈身體的競逐與身分的游移:臺灣首位奧運選手張星賢的身分認同之形
    塑與其糾葛〉,《思與言》,第47期,2009.3,頁127-214。
    林丁國,〈球都雙雄:日治後期嘉農與嘉中的棒球對抗(1928-1943)〉,《嘉義研究》,第2期 2010.09,頁239-292。
    林文蘭,〈棒球文化:紅土上原住民的紅土展演和運動儀式〉,《文化研究》,第
    12期,2011.11,頁212。
    林香君,〈以批判實踐取向敘說為方法的教學實踐〉,《教學實踐與研究》,第2
    期,2015.12,頁133。
    盂峻瑋、黃郁方,〈華興棒球隊發展史(1969-2007)〉,《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學報》,第 1期,2012.01,頁1-22。
    凃凱傑,〈臺北市成淵國中羽球隊發展之研究(1967-2006)〉,《成大體育學刊》,第40卷第1、2期 ,2007.10,頁40-50。
    柯塞(Lewis A Coser)著,〈阿伯瓦克與集體記憶〉(邱澎生譯),《集體記憶專輯》,第91期,1993.11,頁25-39。
    柯忠賢,〈臺北縣南山高中籃球隊發展之研究(1970~2007)〉,《南大體育》,第3期,2008.12,頁93-109。
    洪敦賓,〈臺灣橄欖球運動體制化過程初探〉,《淡江體育》第9期,2006.11,頁19-23。
    洪嘉文,〈新世界學校體育願景〉,《國民體育季刊》,第29卷1期,2000.06,頁26-35。
    洪嘉文,〈建置學校優秀運動人才培育體系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第3期,2006.9,頁55。
    連文萍,〈由轉瞬即逝向永恆過渡-試論報紙文學史料的特性與價值〉,《書目季
    刊》,第38卷1期,2004.6,頁19-38。
    郭湘南、蘇國正,〈臺南縣新化國中田徑運動發展之研究(1978-2007)〉,《運動傳播學刊》,第89期,2007.04,頁27-34。
    郭金芳、顏伽如 〈「碧濤女子籃球隊」的出征:身體經驗的敘說女語與另類生命的歷史圖像(1951-1967)〉,《運動文化研究》,第8期,2009.3,頁53-137。
    陳兆華,〈高雄市四維國小桌球運動發展之研究(1984-2004)〉,《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第6期,2007.03,頁19-34。
    陳建森,〈洪瑞雲與臺東女子軟式網球運動(1951-1967)〉,《運動文化研究》,第19期,2011.12,頁151-176。
    陳志榮、張碧峰,〈國立體育學院網球隊之發展歷程(1987-2007)〉,《大專體育》,第98期,2008.10,頁62-68。
    陳建森、李文田,〈許靜枝與臺東軟式網球運動(1940-1963)〉,《馬偕學報》,第9期,2011.7,頁91-124。
    陳隆明、楊尚青,〈臺北縣育苗成材的區域運動人才培育體系--以光榮田徑與明
    德射箭培育中心為例〉,《學校體育》,第117期,2010.04,頁34-43。
    游鑑明,〈口述歷史面面觀:以女性口述歷史為例〉,《近代中國》,第149期,2003.06,頁17-27。
    曾武清,〈虛擬社群的集體記憶與儀式傳播:一個關於「龍魂不滅」的初探性研
    究〉,《資訊社會研究》,第6期,2004.01,頁199-233。
    張弘毅,〈中日橄欖球始末〉,《中國一周》,第979期 ,1970.01。
    張國彬、石明宗,〈三連霸的象徵資本詮釋--以臺師大籃球隊為例〉,《運動教練科學》,第22期,2011.06,頁1-14。
    張素玢,〈卡萊爾的英雄觀--英雄與英雄崇拜〉,《銘傳學報》,第23期,1986.03,頁439-456。
    張素珠,〈臺灣光復初期運動會的概況〉,《中華體育季刊》,第3期,1991.12,頁42。
    張宏亮,〈論學校專任運動教練之獎勵制度〉,《國民體育季刊》,第2期,1993.06,頁106。
    黃芳進,〈運動競賽的象徵意義之探討〉,《嘉義體育健康休閒期刊》第3期,
    2010.12,頁250-256。
    黃克武,〈語言.記憶與認同-口述記錄與歷史生產〉,《當代雜誌》,第158期,2000.10,頁74-82。
    黃品靜、陳優華,〈橄欖球運動精神之探討〉,《國立臺灣體育大學體育系(所)
    刊》,第9期,2009.10,頁47。
    黃伊帆、周宜辰、王道棊、黃詩帆著,〈有愛無礙拍下「羽」界新人生:黃金女雙的場下場上〉,《身體文化學報》,第13期,2011.12,頁63-80。
    黃啟賓,〈高雄市七賢國中籃球隊發展之簡介(1970-2005)〉,《大專體育》,第89期,2007.04,頁27-34。
    黃巧君,〈臺北市立南港高級中學游泳隊發展過程之研究 (1987-2009)〉,收錄於國立臺東大學體育系編,《2010年體育運動史學術研討會暨蔡禎雄教授論
    文集》,臺東: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2010,頁121-142。
    曾武清,〈虛擬社群的集體記憶與儀式傳播:一個關於「龍魂不滅」的初探性研
    究〉,《資訊社會研究》,第6期 (2004.01)。
    傅朝卿,〈鳳凰花叢下的府城〉,《大地地理雜誌》,第195期,2004.06,頁14。
    楊明雄,〈重點推展單項運動學校運動績效評估-以競賽成績和優秀選手培養為
    例〉,《國民體育季刊》,第13卷1期,1984.03,頁56-72。
    楊尚青、陳隆明,〈光榮國中體育資優班經營績效與策略〉,《學校體育》,第122期,2011.02,頁34-43。
    雷蒙•貝魯爾(Raymond Bellour)著,〈虛構乍現與紀實價值-《星期天的約會》的一個電影美學解讀〉(幽蘭、劉千美譯),《哲學與文化》第10期,2011.10,頁39。
    鄒錦秋,〈又是一季鳳凰花紅〉,《中國語文》,第481期,1997.07,頁106-108。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臺北文獻直字〉《臺北文獻》,第137期,2001.09,頁1-86。
    趙文榮,〈義竹翁家發展史初探〉,《嘉義縣文獻》,第32期,2005.12,頁102-121。
    榭亞莉,〈塞爾蒂克教練凱西瓊斯引吭高歌:蓬萊不是我的份,我只要一支冠軍
    隊〉,《籃球雜誌》第16期 (1987.08),頁94-97。
    廖清海、羅元鴻,〈運動英雄的社會價值功能:以媒體觀點論述〉,《大專體育》,第76期,2005.02,頁60-66。
    潘國正,〈新竹自由車王國發展始末〉,《竹塹文獻》,第48期,2011.03,頁24-37。
    潘榮宗,〈屏東縣新園國中女子排球訓練發展研究(1973-2004)〉,《靜宜體育》,第3期,2009.07,頁55-61。
    蔡妙梧、陳正仁,〈高地訓練〉,《國教新知》,第2期,2009.6,頁51。
    蔡特龍,〈從臺灣省運動會到臺灣區運動會〉,《教育資料集刊》,第10期,1985.06,頁1-85。
    蔡政霖,〈我國橄欖球運動發展與現況〉,《大專體育》,第98期,2008.10,頁212-219。
    蔡忠敏,〈專論-我國國際體育交流活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國民體育季刊》,第9期3卷,1980.9,頁2-4。
    鄭隆明、楊尚青,〈臺北縣育苗成材的區域運動人才培育體系--以光榮田徑與明
    德射箭培育中心為例〉,《學校體育》,第117期 (2010.04),頁16-24。
    楊雲,〈體院巾幗足壇摘星記要-兼話省坦球國風雲-〉,《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第3期,1998.06,頁287-328。
    劉峻狼,〈橄欖球運動史之研究〉,《光武學報》,第7期,1982.06,頁67-94。
    劉融融,〈雲林縣土庫國民小學女子籃球隊之研究〉,《身體文化學報》,第3期 2006.12,頁129-138。
    劉進枰、蔡禎雄,〈中華民國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會籍問題之探討-1949~1993
    -〉,《體育學報》,第15期 ,1993.07,頁20。
    黎玉璽,〈就國際體育情勢-論如何加強國際體育交流活動〉,《國民體育季刊》,第9期3卷,1980.9,頁5-6。
    鄭健源、魏啟弘,〈紀臺灣橄欖球運動的兩位先驅〉,《大專體育》,第65期,
    2003.04,頁80。
    鄭隆明、楊尚青,〈臺北縣育苗成材的區域運動人才培育體系--以光榮田
    徑與明德射箭培育中心為例〉,《學校體育》,第117期 ,2010.04。
    薛雲道、李加耀,〈臺灣區運動會之變遷與影響初探〉,《中華體育》,第12
    卷第2期,1998.09,頁34-40。
    謝鎮丞、張嘉雄,〈破紀錄之旅—以敘說探究及兩種意識探討運動學習經驗〉,《淡江體育》,11,2008.12,頁118-126。
    賴示維、楊宗文,〈早期建中橄欖球隊認同之探析〉,《大專體育》,第116期,2011.10,頁26-35。
    賴淑娟、哈勇.諾幹,〈歷史過程中的族群實踐:宜蘭、花蓮邊界的族群流動與
    交疊〉,《東臺灣研究》,第18期,2012.2,頁18。
    謝國興,〈府城紳士:辛文炳和他的時代(1912-1999)〉,《臺南文化》,第47期,1999.09,頁102-119。
    謝佳倩,〈府城橄欖球沙場史詩-六信橄欖球隊〉,《e代府城》,第6期,2004.5,頁68-69。
    謝佳倩,〈開創橄欖球時代經典人物-葉俊伻〉,《e代府城》,第6期,2004.5,頁70-73。
    豐東洋,〈高地訓練對無氧運動能力影響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第2期,2004.6,頁129。
    闕維正、林顯丞,〈淺論運動明星的價值〉,《大專體育》,第65期,2003.04,頁106。
    簡曜輝,〈落實學校體育貫徹教學正常化〉,《臺灣省學校體育》,第2卷2期,1992.03,封面頁。
    簡秀珍,〈日治時期〉,《藝術評論》,第13期,2002.12,頁95。
    羅育秀,〈高雄市三民高中棒球隊隊史(1997-2011)〉,《高雄文獻》,第2卷
    1期,2012.03,頁76-119。
    蘇南成,〈從臺南市橄欖球成長過程談政府在推廣橄欖球運動必須擔負的責任〉,《國民體育季刊》,第9卷4期,1980.12,頁58-61。
    蘇瑞陽,〈兩岸政治互動與體育交流-非開放期(1981.3~1988.12)〉,《大專體育學刊》,第2期 ,2004.06,頁16。

    四、學位論文
    王文賢,〈高雄市桌球運動發展之研究(1945年-2005年)〉,臺南: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碩士論文,2005。
    王坤煌,〈臺南縣桌球運動發展之研究(1946年-2008年)〉,臺南:國立台南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08。
    江文瑞,〈臺灣射箭運動發展之研究(1964-2004)〉,臺東: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07。
    李秀明〈網球聖殿探索與解密-台灣網球運動訓練文化之研究〉,臺北: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
    李尚儒,〈戰後台灣桌球運動發展之研究(1945-2004)〉,臺東: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06。
    李堂立,〈臺灣網球運動發展之研究(1945-2000)〉,臺南: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3。
    李雅莉,〈戰後臺灣高爾夫運動發展之研究(1945-2006)〉,臺東市:國立臺東大學碩士論文,2007。
    周瑾璇,〈合球運動在臺灣發展之研究1979-2008:從歷史社會學角度分析〉,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08。
    邵一銘,〈戰後臺灣女子籃球運動發展之研究(1945-2006)〉,臺東: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教學碩士論文,2007。
    吳俊升,〈臺灣男子撞球運動發展之研究(1952-2006)〉,臺東: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07。
    吳烱宏,〈學校運動團隊後援團體組織運作之研究-臺灣大學與淡江中學OB為
    例〉,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07。
    林賢杰,〈臺南縣足球運動發展之研究(1949-2007)〉,臺南:國立臺南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06。
    林忠宏,〈臺南市桌球運動發展之研究(1949-2003)〉,臺南:國立臺南師範學院體育科教學碩士論文,2004。
    洪珮珊,〈博弈理論在桌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全國女子單打九連霸黃怡樺選手為例〉,臺北:中國文化大學體育學系運動教練碩士論文,2009。
    洪吉輝,〈戰後高雄市游泳運動發展之研究(1945-2004)〉,臺南:國立臺南師範學院體育科碩士論文,2006。
    徐國峰,〈龍魂不滅-傳播儀式的社群記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2005。
    莊茹珺,〈臺中縣大甲鎮永信盃排球賽發展之研究〉,屏東: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
    系碩士論文,2007。
    郭鴻明,〈優秀台灣原住民參與田徑運動賽會發展之研究(1946-2006年)〉,臺東:國立臺東大學體育碩士論文,2007。
    陳良乾,〈橄欖球運動技術報告〉,桃園: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1。
    莊皓閔,〈府城橄動史~臺南市橄欖球運動發展之研究(1984~2010)〉,臺南:國立台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11。
    程祈斌,〈全國中等學校橄欖球校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臺北:臺北市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2007。
    黃冠曉,〈戰後臺灣桌球運動發展之研究(1945~2004)〉,臺東: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06。
    黃啟賓,〈臺灣女子壘球運動發展之研究(1965~2006)〉,臺東: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教學碩士論文,2007。
    張惠敏,〈屏東縣屏榮高中女子排球隊發展之研究1957~2007〉,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08。
    鄭吉和,〈高雄縣橄欖球運動發展過程之研究(1984~2010)〉,台南:國立台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11。
    賴示維,〈建中橄欖球隊的認同與熱情:幾位黑衫軍的故事〉,桃園:國立體育大學體育推廣學系碩士論文,2011。

    五、報刊
    〈13連霸名頭好重臺南束手縛腳差點輸給北市〉,《民生報》,1988年10月29
    日,3版。
    〈「人肉戰車」昨開鏡以橄欖球賽為題材〉,《聯合報》,1982年1月03日,第9
    版。
    〈二十二週年隊慶 老將將披掛上場〉,《中華日報》,1968年5月18日,第4版。
    〈二屆亞洲橄欖球賽我國不擬參加〉,《聯合報》,1969年11月25日,第6版。
    〈三井橄欖球隊 明戰建中校友〉,《中央日報》,1967年12月31日,第5版。
    〈三萬觀眾鼓掌如雷〉,《中華日報》,1965年11月13日,第2版。
    〈八屆全省橄欖球賽昨在南市開鑼十二隊參加較量爭雄〉,《民聲日報》,1954年3月12日,第4版。
    〈九屆全省橄欖球比賽定二十日揭幕大會職員業經聘定〉,《商工日報》,1955年3月18日,第4版。
    〈下屆泛太橄球賽 決在台南市舉行〉,《民生報》,1970年10月10日,第2版。
    〈下屆亞洲橄賽排斥政治干擾〉,《聯合報》,1974年11月27日,第8版。
    〈日隊技高一籌昨日三度告捷〉,《徵信新聞》,1962年3月2日,第8版。
    〈日橄欖球隊訪台二十五日起賽四場〉,《中國時報》,1962年2月23日,第3
    版。
    〈日橄欖球隊今戰南市隊〉,《中華日報》,1962年3月1日,第5版。
    〈日本蟬聯冠軍中華得第四名〉,《中國時報》,1980年11月17日,第8版。
    〈日橄欖球代表隊定二十日訪華〉,《中華日報》,1970年1月12日,第4版。
    〈日本橄欖球隊首戰即遭慘敗〉,《中國時報》,1970年1月2日,第3版。
    〈日國鐵欖球隊 昨被北市擊敗〉,《中央日報》,1968年5月13日,第5版。
    〈日鐵道橄球聯隊今抵台〉,《中國時報》,1968年5月9日,第3版。
    〈日橄欖球隊 定明天來台〉,《中央日報》,1966年4月1日,第2版。
    〈日橄欖球賽〉,《中華日報》,1962年3月4日,第5版。
    〈文炳仙分享16連霸喜孜孜〉,《中國時報》,1991年11月14日,第14版。
    〈日橄球隊明訪華我國光隊北上專程迎戰客隊〉,《中華日報》,1970年1月19
    日,第5版。
    〈日本橄欖球隊訪華首戰獲勝〉,《中華日報》,1962年2月26日,第4版。
    〈日橄欖球隊訪台二十五日起賽四場〉,《中國時報》,1962年2月23日,第3
    版。
    〈中日橄欖球賽南市雖敗猶榮〉,《中華日報》,1965年1月11日,第2版。
    〈中日橄欖球賽〉,《中華日報》,1962年3月3日,第5版。
    〈中美橄球救災義賽 南市輕取美聯隊〉,《中華日報》,1959年9月27日,第4
    版。
    〈中美橄球義賽今在南市舉行〉,《中華日報》,1959年9月26日,第4版。
    〈中日橄欖球賽我隊力拼敗北〉,《中國時報》,1970年1月21日,第3版。
    〈中日橄欖球賽我隊受挫面對強敵諸將命用力拼不懈雖敗猶榮〉,《中華日報》,
    1970年1月21日,第4版。
    〈中旬舉行橄欖球賽〉,《臺灣民聲日報》,1957年4月7日,第3版。
    〈中韓橄欖球賽揭幕 臺北聯隊勝韓兩分〉,《中央日報》,1957年12月9日,第
    3版。
    〈中日橄欖球賽揭幕〉,《中國時報》,1962年2月26日,第3版。
    〈今年體壇的十大園丁只問耕耘‧不計收穫!〉,《民生報》,1980年12月29日,第2版。
    〈六信揚名中外 歐陽惠麟忠實觀眾〉,《聯合報》,1973年1月10日,第6版。
    〈本報與橄欖球委會舉辦〉,《中華日報》,1965年11月28日,第2版。
    〈台南市體育會理事長林全祿〉,《民生報》,1953年4月26日,第4版。
    〈北市橄欖球賽〉,《中央日報》,1962年12月12日,第4版。
    〈北市失橄欖球王座南市大勝奪得冠軍〉,《中國時報》,1960年11月1日,第3
    版。
    〈北市橄欖球隊應邀月底訪日〉,《中國時報》,1962年4月9日,第3版。
    〈北市衛冕之戰王冠拱手讓人〉,《中央日報》,1958年11月1日,第4版。
    〈白袍將〉,《中央日報》,1954年10月29日,第3版。
    〈代表我國東征南市橄欖球隊〉,《民聲日報》,1959年6月27日,第3版。
    〈百齡杯橄欖球決戰〉,《中華日報》,1965年11月29日,第2版。
    〈百齡杯橄欖球決戰今下午在北市舉行〉,《中華日報》,1965年11月28日,第
    2版。
    〈「百齡杯」橄欖球南北對抗賽代表隊陣容〉,《中華日報》,1965年11月28日,第2版。
    〈百齡杯橄欖球決賽〉,《中華日報》,1965年11月29日,第2版。
    〈自由中國唯一每日畫報〉,《攝影新聞》,1957年12月7日,第1版。
    〈全國橄協慶祝成立三十週年〉,《中央日報》,1975年11月13日,第5版。
    〈全省橄欖球錦標賽工院等隊昨日傳捷〉,《民聲日報》,1956年3月27日,第4
    版。
    〈全省橄欖球賽昨日圓滿閉幕〉,《中國時報》,1957年3月12日,第3版。
    〈全國橄欖球會昨日正式成立〉,《中央日報》,1946年11月21日,第4版。
    〈全省橄欖球賽建中蟬聯王座〉,《聯合報》,1953年5月18日,第3版。
    〈全省橄欖球賽高中組:長榮隊第一〉,《中華日報》,1966年2月7日,第2版。
    〈全省橄球競技會〉,《民報》,1946年10月16日,第3版。
    〈全省橄欖球賽閉幕南市膺社會組冠軍〉,《中央日報》,1959年3月31日,第5
    版。
    〈全省體壇消息橄欖球.府城不弱〉,《民生報》,1987年11月5日,第10版。
    〈百齡杯橄欖球決戰〉,《中華日報》,1965年11月29日,第2版。
    〈向區運橄欖球十二連霸進軍!南市茉莉花隊 夜夜操兵〉,《民生報》,1987年7月21日,第10版。
    〈泛太平洋橄球挑燈夜戰 我兩球隊花開並蒂〉,《民生報》,1979年4月25日,
    第2版。
    〈泛太平洋青年橄球選拔賽〉,《民生報》,1986年1月30日,第3版。
    〈社團消息〉,《聯合報》,1953年4月14日,第4版。
    〈我選派教練出國 進修運動訓練法〉,《民生報》,1978年3月15日,第3版。
    〈我橄欖球隊今赴日遠征〉,《中央日報》,1959年5月20日,第5版。
    〈我橄欖球隊在日傳捷報〉,《正氣中華日報》,1959年6月16日,第1版。
    〈我橄欖球隊昨在日獲捷〉,《中央日報》,1959年6月4日,第2版。
    〈我派橄欖球隊月中遠征日本〉,《中央日報》,1959年5月5日,第5版。
    〈我國橄欖球隊二十日遠征日本〉,《中國時報》,1959年5月18日,第2版。
    〈府城紅黑衫軍傲人紀錄地方熱心人士熱心支持橄運才有此成果〉,《中國時
    報》,1991年11月1日,第15版。
    〈府城橄欖球運動邁入45週年〉,《中國時報》,1993年2月17日,第14版。
    〈爭取區運「十六連霸」紅黑衫軍再出擊 橄壇徵啦啦隊上成功嶺加油〉,《中國
    時報》,1991年10月13日,第14版。
    〈爭取區運十連霸業 南市橄隊赴日集訓〉,《民生報》,1985年8月16日,第3
    版。
    〈金人隨筆十連霸與數萬人夾道歡呼〉,《民生報》,1985年10月31日,第2版。
    〈兩橄欖球隊爭出國機會〉,《中華日報》,1962年3月3日,第5版。
    〈忠誠橄欖球隊 昨力挫日國鐵〉,《中央日報》,1968年5月12日,第5版。
    〈林錫山競選政見〉,《經濟日報》,1968年3月26日,第6版。
    〈昔日「紅黑衫軍」屢戰屢敗時,出錢出力支持橄欖球運動〉,《中國時報》,1991年11月14日,第14。
    〈前橄欖球國家隊教練葉俊伻九月廿三日因癌症病逝,得年四十九歲〉,《民生
    報》,1998年10月9日,第2版。
    〈昨日載譽榮歸〉,《民聲日報》,1959年6月27日,第3版。
    〈省橄欖球賽今展開角逐爭霸〉,《中國時報》,1961年1月11日,第3版。
    〈南省運代表隊明天下午遊行〉,《中國時報》,1969年11月3日,第5版。
    〈南市橄欖球隊十五連霸達陣!〉,《中央日報》,1990年11月1日,第4版。
    〈南市橄球十三連霸〉,《中國時報》,1988年10月30日,2版。
    〈南市橄欖球能否連莊?〉,《聯合報》,1988年10月28日,8版。
    〈南市二十六橄欖球救災義賽〉,《民聲日報》,1959年9月22日,第6版。
    〈南市議員建議 優待體育選手〉,《聯合報》,1955年11月23日,第5版。
    〈南北橄球賽南市隊獲勝〉,《中華日報》,1969年11月13日,第4版。
    〈南北橄球對抗今在南市舉行〉,《中華日報》,1969年11月12日,第4版。
    〈南市橄欖球隊昨專車抵北市〉,《中華日報》,1965年11月28日,第2版。
    〈南北兩隊對抗攻守各有特色〉,《中央日報》,1965年11月29日,第4版。
    〈南市昨月會〉,《民聲日報》,1959年5月12日,第5版。
    〈南市議長杯橄欖球賽昨天圓滿結束附工隊奪魁工院亞軍〉,《民聲日報》,1955年5月19日,第3版。
    〈南市攻守俱佳奪得橄球冠軍北市失常力戰低首〉,《臺灣新生報》,1958年11
    月1日,第4版。
    〈南北橄欖球雙雄今在成大辦對抗賽〉,《民生報》,2000年7月22日,第31版。
    〈南市橄球區運代表隊選拔 昨開打〉,《民生報》,1987年8月23日,第9版。
    〈南市舉行橄欖球賽〉,《中國日報》,1957年4月7日,第4版。
    〈南北橄球隊對抗南市大勝北市〉,《中華日報》,1967年11月13日,第2版。
    〈南北合作發展橄球黃茂卿談話〉,《中華日報》,1965年11月29日,第2版。
    〈南北橄球對抗南市大勝北市〉,《中華日報》,1967年11月13日,第2版。
    〈南市橄欖球賽今進入第三天〉,《民聲日報》,1955年5月16日,第3版。
    〈南市議長杯橄欖球賽定下月初開鑼〉,《民聲日報》,1957年2月24日,第5
    版。
    〈赴泰友誼賽旅費有著即可前往〉,《民聲日報》,1957年5月9日,第3版。
    〈亞洲中學橄欖球賽〉,《民生報》,1978年12月19日,第2版。
    〈亞洲杯橄欖球賽週六起逐鹿九天中華隊刻正厲兵秣馬拭目以待一番龍虎鬥〉,
    《中國時報》,1980年11月4日,第6版。
    〈亞洲橄球大賽日本衛冕成功以四十二比十一擊敗泰國〉,《中華日報》,1970年1月19日,第5版。
    〈亞洲橄欖球協會 劉侃如當選會長〉,《中國時報》,1978年11月27日,第4
    版。
    〈亞洲橄欖球協會月中在泰國成立柯子彰將赴曼與會 希望能列名執行委員〉,
    《聯合報》,1968年12月2日,第5版。
    〈亞洲橄球賽明春在日舉行〉,《中國時報》,1968年10月16日,第3版。
    〈亞洲橄球協會 湯川當選會長〉,《聯合報》,1968年12月17日,第6版。
    〈昨賽觀眾踴躍兩隊表演精彩勢均力敵一萬五觀眾激賞〉,《中華日報》,1965年11月29日,第2版。
    〈長中橄欖球隊奪獲冠軍榮歸南市體育界昨熱烈歡迎〉,《中華日報》,1966
    年2月8日,第4版。
    〈長榮中學昨奪得 橄欖球隊代表權〉,《聯合報》,1976年10月25日,第8版。
    〈長榮橄欖球隊 後天赴泰比賽〉,《中華日報》,1976年12月9日,第4版。
    〈長榮締造兩個佳話〉,《民生報》,1979年8月18日,第3版。
    〈府城體壇新聞「紅黑衫軍」最耀眼 被選入首條新聞〉,《中國時報》,1991年1月1日,第15版。
    〈前橄欖球國家隊教練葉俊伻九月廿三日因癌症病逝,得年四十九歲〉,《民生
    報》,1998年10月9日,第2版。
    〈「紅黑衫軍」八好手入選〉,《中國時報》,1992年1月21日,第14版。
    〈省體代表大會昨改選理監事〉,《中央日報》,1956年2月26日,第3版。
    〈省運橄欖球三度易主展望本省橄欖球大勢〉,《徵信新聞》,1960年11月2日,第4版。
    〈省運特刊〉,《民聲日報》,1958年10月30日,第3版。
    〈省運橄欖球決賽臺南市勇奪冠軍〉,《中華日報》,1960年11月1日,第3版。
    〈建中校友士氣如虹 大勝三井橄欖球隊〉,《中央日報》,1968年1月2日,第3
    版。
    〈風雨同舟杯橄欖球比賽,今在南事揭幕,十六隊參加角逐〉,《臺灣民聲日報》,1963年3月15日,第5版。
    〈風雨同舟杯橄欖球賽〉,《臺灣民聲日報》,1963年2月24日,第5版。
    〈秋茂杯橄球賽 昨圓滿結束〉,《聯合報》,1967年3月20日,第2版。
    〈秋茂盃橄球賽昨在南市揭幕〉,《中央日報》,1971年3月20日,第5版。
    〈旅日華僑黃秋茂所有〉,《中央日報》,1979年11月1日,第4版。
    〈旅日僑領黃秋茂教廳決予表揚〉,《中央日報》,1968年2月18日,第5版。
    〈救災橄欖球義賽今在南市開鑼屆時必有精彩鏡頭〉,《民聲日報》,1959年9月
    26日,第5版。
    〈從「田徑沙漠」邁向「田徑重鎮」!〉,《民生報》,1983年3月24日,第11
    版。
    〈教部明頒獎 推行體育有功人員〉,《民生報》,1979年9月8日,第3版。
    〈軟網雲縣中市分獲男女冠軍,橄欖球陽明山奪魁,排球王座北市隊蟬聯〉,《臺
    灣民聲日報》,1955年11月1日,第3版。
    〈陳主席將頒獎優秀體育青年 今午歡宴七虎金龍兩少棒隊〉,《聯合報》,1970
    年9月20日,第5版。
    〈尋求13連霸今天是關鍵南市橄隊將有硬仗〉,《民生報》,1988年10月28日,
    4版。
    〈華僑興學宏教 黃秋茂獲贈匾〉,《中央日報》,1968年3月13日,第5版。
    〈場邊人語〉,《民生報》,1980年4月5日,第2版。
    〈第八屆橄欖球賽三月在南舉行〉,《民聲日報》,1954年2月16日,第5版。
    〈動如脫疆馬.靜是泥菩薩〉,《幼獅日報》,1962年1月9日,第3版。
    〈海灘的一天‧追趕跑跳碰〉,《民生報》,1984年3月30日,第10版。
    〈參加亞橄球賽港拒我隊入境〉,《聯合報》,1972年10月06日,第6版。
    〈專上橄欖球賽揭幕〉,《中國時報》,1964年4月11日,第4版。
    〈鼓舞臺南運動選手全力爭取區運成績〉,《中華日報》,1994年10月17日,第
    3版。
    〈鼓勵運動員‧辦法已訂定〉,《民生報》,1987年7月1日,第15版。
    〈鼓動體育熱潮〉,《中華日報》,1959年1月11日,第5版。
    〈黃國書讚揚橄欖球運動〉,《中華日報》,1965年11月29日,第2版。
    〈採訪外記不要留級生 照樣拿冠軍〉,《民生報》,1988年3月14日,第5版。
    〈提倡橄欖球運動〉,《民報》,1946年10月30日,第1版。
    〈運動場上黃沙滾滾橄欖球再交鋒今日四強會師一較長短〉,《民聲日報》,1958年10月30日,第3版。
    〈對抗賽.嘉賓讓主 臺南隊.獨霸橄壇〉,《中華日報》,1967年11月13日,
    第2版。
    〈臺市「紅黑衫軍」慶功宴席開四十桌市長勉勵健兒們再接再厲〉,《中國時報》,1991年11月13日,第14版。
    〈臺區橄球大賽結束〉,《中華日報》,1970年1月12日,第4版。
    〈臺南橄欖球賽今日爭冠軍〉,《自強晚報》,1955年5月17日,第4版。
    〈臺南市光榮獲得省運精神錦標〉,《中國時報》,1958年11月1日,第3版。
    〈臺南市榮膺精神總錦標〉,《中央日報》,1958年11月1日,第4版。
    〈臺南市提倡體育舉行球類訓練〉,《民聲日報》,1952年8月7日,第5版。
    〈臺南市舉行橄欖球比賽〉,《民聲日報》,1952年1月19日,第5版。
    〈臺南市運橄欖球百合隊奪冠〉,《商工日報》,1954年10月1日,第3版。
    〈臺區橄欖球賽鳴金收兵六信獲高中組冠軍〉,《中華日報》,1970年1月3日,
    第8版。
    〈臺區橄欖球賽閉幕〉,《中國時報》,1970年12月7日,第8版。
    〈臺區橄欖球大賽結束高初中組六信延平第一〉,《中華日報》,1970年1月12
    日,第4版。
    〈臺南二中校友會終獲正名〉,《中國時報》,1991年1月1日,第15版。
    〈新式愛券六一發行〉,《聯合報》,1963年5月30日,第2版。
    〈福岡橄欖球隊 昨敗于大專隊〉,《聯合報》,1966年4月4日,第2版。
    〈經大橄欖球 明自日來訪〉,《聯合報》,1968年3月14日,第6版。
    〈經大橄欖球隊 首戰迫和台大〉,《聯合報》,1968年3月17日,第5版。
    〈經大橄球隊 昨勝南市隊〉,《聯合報》,1968年3月25日,第6版。
    〈創校三年登上橄球王座南市新興國中橄隊昨受表揚〉,《民生報》,1984年6月
    29日,第10版。
    〈鳳凰花橄欖球俱樂部昨誕生〉,《中國時報》,1993年7月31日,第14版。
    〈維持秩序忙了憲警〉,《中華日報》,1965年1月11日,第3版。
    〈僧多粥少‧壯年隊協商折衷案橄球隊出國參賽暗濤洶湧〉,《民生報》,1988年
    2月6日,第23版。
    〈衝鋒陷陣橄欖球北市奪得錦標歸〉,《中華日報》,1963年10月14日,第8版。
    〈舉行授旗禮〉,《民聲日報》,1959年5月12日,第5版。
    〈橄欖球霸主臺南掃落葉52:0大勝宜縣〉,《民生報》,1987年10月29日,第
    3版。
    〈橄欖球兩雄對峙〉,《聯合報》,1985年10月29日,第3版。
    〈橄欖球對抗賽首仗南市奏功〉,《中華日報》,1965年11月13日,第2版。
    〈橄欖球北市獲冠軍〉,《中國時報》,1965年10月29日,第7版。
    〈橄欖球決賽戰況激烈北市奪回王座〉,《中華日報》,1961年10月30日,第3
    版。
    〈橄欖球今起準決賽〉,《中央日報》,1960年10月30日,第7版。
    〈橄欖球進入決賽南北之戰爭江山〉,《民聲日報》,1958年10月30日,第3版。
    〈橄欖球賽雨中進行〉,《民聲日報》,1954年3月14日,第4版。
    〈橄欖球運動大有可為〉,《中央日報》,1970年1月21日,第5版。
    〈橄欖球賽新春報捷〉,《中國時報》,1969年1月2日,第3版
    〈橄欖球比賽大會關係者昨開會決定配合〉,《民報》,1946年10月29日,第3
    版。
    〈橄欖球賽昨日在北揭幕〉,《民聲日報》,1957年3月10日,第3版。
    〈橄欖球賽〉,《公論報》,1957年5月25日,第3版。
    〈橄欖球賽今日決賽〉,《中央日報》,1960年2月22日,第5版。
    〈橄欖球委會舉辦首屆中學錦標賽〉,《中央日報》,1969年9月19日,第5版。
    〈橄欖球協會選出理監事〉,《中國時報》,1974年8月27日,第3版。
    〈橄欖球賽韓隊報捷〉,《中央日報》,1957年12月11日,第4版。
    〈橄欖球員保送升學以全國賽表現為準〉,《中國時報》,1976年8月9日,第6
    版。
    〈優秀體育青年選出 男女廿七名體育節表揚〉,《聯合報》,1970年9月1日,
    第6版。
    〈韓漢陽橄隊在臺南受挫〉,《中華日報》,1973年1月10日,第4版。
    〈韓海軍橄欖球隊昨訪問南市〉,《臺灣新生報》,1959年5月22日,第3版。
    〈韓國海軍橄欖球隊十八訪華比賽三場〉,《中央日報》,1957年5月15日,第4
    版。
    〈韓國海軍官校橄欖球隊〉,《臺灣新生報》,1957年5月23日,第3版。
    〈韓海軍橄欖球賽明由南來北比賽〉,《中華日報》,1957年5月23日,第3版。
    〈韓國海軍橄欖球隊今與台大交兵〉,《公論報》,1957年5月24日,第3版。
    〈韓海官橄隊明下午抵北〉,《中華日報》,1957年5月24日,第3版。
    〈韓海軍橄球隊今日出戰臺大〉,《臺灣新生報》,1957年5月25日,第3版。
    〈韓海官校橄球隊〉,《公論報》,1957年5月23日,第3版。
    〈韓橄球隊下月來臺 臺聯隊已組成〉,《中央日報》,1957年11月21日,第4
    版。
    〈韓橄欖球隊首度出師〉,《中央日報》,1957年12月8日,第4版。
    〈韓橄欖球將三十人今抵台〉,《中國時報》,1957年12月6日,第3版。
    〈韓國橄球隊今日戰市聯〉,《中國時報》,1957年12月11日,第4版。
    〈韓橄欖球隊今飛抵臺北〉,《中央日報》,1957年12月6日,第4版。
    〈韓國橄欖球隊抵臺〉,《中央日報》,1957年12月7日,第4版。
    〈韓橄欖球隊二度出師〉,《中央日報》,1957年12月10日,第4版。
    〈韓國文化訪問團〉,《中央日報》,1957年12月19日,第4版。
    〈韓漢陽橄球隊又敗陣 長榮以球技速度克敵〉,《聯合報》,1979年1月9日,
    第8版。
    〈競選花樣翻新 宣傳單五綵繽紛 標榜橄欖球精神〉,《經濟日報》,1968年1月19日,第7版。
    〈蘇南成是「小兒科」?獎金一點點‧選手搖頭〉,《民生報》,1984年10月24
    日,第10版。
    《攝影新聞》,1957年4月23日,2版。
    〈體育有功人員將接受表揚〉,《中華日報》,1980年9月9日,第2版。
    〈體育短訊〉,《民聲日報》,1954年2月23日,第5版。
    〈體壇盛事,看台人滿〉,《中華日報》,1967年11月13日,第2版。
    〈體總秘書長巡視基層運動訓練站支持體育公園橄欖球場闢為國家訓練中心〉,
    《中國時報》,1992年9月23日,第14版。
    文大培,〈區運連霸故事橄欖球〉,《聯合報》,1992年10月20日,第15版。
    王瑞,〈紅黑衫軍橄隊52週年慶 明盛大舉行〉,《中華日報》,1999年8月13日,第23版。
    王麗珠,〈場邊掃描裁判長現場實況轉播〉,《民生報》,1987年10月29日,第3版。
    江穆生,〈秋茂園的故事 旅日華僑黃秋茂三十年奮鬥史〉,《中央日報》,1965年4月19日,第3版。
    江彥文,〈霸權的故事區運的焦點〉,《民生報》,1992年10月25日,第4版。
    江彥文、李炎權、鄭清煌、何長發,〈霸權的故事傳承的驕傲〉,《民生報》,1992年10月24日,第2版。
    沈尚良,〈「黑仔」郭家良球場上不斷衝刺〉,《民生報》,1988年6月27日,第27版。
    何長發,〈南市辦區運由「小」而「大」!〉,《民生報》,1982年10月25日,
    第7版。
    何長發,〈南市辦區運由小而大〉,《民生報》,1982年10月24日,第2版。
    何長發,〈年齡標準依各類別不同〉,《民生報》,1992年10月1日,第2版。
    李光展,〈蘇南成訴求橄欖球精神〉,《民生報》,2001年5月5日,第18版。
    李光展,〈紙上談兵 巨蛋難產〉,《聯合報》,2007年10月19日,第c1版。
    李鋅銅,〈強調「精神」面貌像誰不重要〉,《聯合報》,1994年1月06日,第3
    版。
    李亦伸,〈王朝傳奇 歷史重現 公牛縱橫九O年代 媲美塞爾蒂克驕傲〉,《民生
    報》,1997年6月15日,第7版。
    宋里昂,〈中韓橄欖球比賽大會〉,《攝影新聞》,1957年12月9日,第1版。
    汪惠松,〈辛文炳慶八十大壽〉,《中國時報》,1991年1月1日,第15版。
    林將,〈南市觀眾熱衷球賽〉,《民生報》,1978年11月1日,第2版。
    林將,〈一個運動的搖籃長榮中學友說不盡的故事〉,《民生報》,1979年1月27日,第3版。
    林培霖,〈欖賽場邊話戰果〉,《中華日報》,1960年1月7日,第3版。
    洪敦賓,〈松岡正男給台北一中的新玩意-1913年英格蘭橄欖球傳入台灣〉,《中國時報》,1996年1月29日,第3版。
    易顯鸑,〈南市體育界昨熱烈歡迎〉,《中華日報》,1966年2月8日,第4版。
    吳振福,〈橄球賽解說員帶動球場樂趣代代承襲從入門講解到妙語如珠球迷難忘〉,《聯合報》,1999年10月23日,第4版。
    吳振福,〈葉家四兄弟.都是體壇健將,熱中橄欖球.提倡不移餘力〉,《聯合報》,1987年5月12日,第14版。
    吳振福,〈臺南市橄欖球隊16年不敗〉,《聯合報》,1992年10月26日,第17
    版。
    吳振福,〈弟子傳薪火 洪老師欣慰三十九年教練生涯 讓六信球員化腐朽為神
    奇〉,《聯合報》,2002年1月1日,第18版。
    吳振福,〈出錢出力廿載 他鞏固橄球王朝沒子嗣 視子弟兵如己出 贏球他發紅包 輸了也發紅包〉,《聯合報》,2000年8月23日,第18版。
    吳明良,〈日籍小川瑞穗南二中校友主動照顧集訓隊15載〉,《聯合報》,2004年6月13日,第B2版。
    宮泰順,〈朴子國中獲教育部補助兩百萬供建重量訓練室加強田徑健力訓練〉,《聯合報》,1992年9月23日,第19版。
    宮泰順,〈體總撥款三千餘萬整建九種運動場地〉,《聯合報》,1992年2月26日,第16版。
    宮泰順,〈連霸區運特有文化〉,《聯合報》,1995年10月24日,第24版。
    宮泰順,〈南市橄球隊將征戰南非和伊利沙白市代表隊 南非俱樂部球隊比賽〉,《聯合報》,1992年1月16日,第22版。
    凌珮君,〈火車站圓環 設水舞噴泉凸顯府城指標景點預定3月發包橄欖球員雕像
    將遷移〉,《聯合報》,2006年1月12日,第1版。
    翁順利,〈橄欖球先鋒黃嘉祥走了〉,《中國時報》,2000年8月23日,第19版。
    莊耀華,〈辛久銘打得出色.教得更棒.民德國中五度奪魁.他居首功〉,《民生
    報》,1988年3月10日,第3版。
    區運採訪團,〈上萬父老前賣力一拼南市橄隊蟬聯王座大頭市長全場督陣功不可
    沒〉,《民生報》,1982年10月31日,第3版。
    區運採訪團,〈閉幕前的壓軸好戲〉,《中國時報》,1986年10月30日,第6版。
    區運採訪團,〈區運會.今閉幕〉,《民生報》,1978年10月31日,第1版。
    區運採訪團,〈南市橄球隊 大勝宜縣隊〉,《中國時報》,1991年10月28日,第15版。
    區運採訪團,〈橄球賽漸入佳境 僅四隊保持不敗〉,《民生報》,1978年10月30日,第2版。
    區運採訪團,〈橄欖球十連霸將面臨考驗彰化挖走精英‧台南重起爐灶〉,《民生
    報》,1985年10月26日,第2版。
    區運採訪團,〈南市橄球隊力挫基市十四連霸美夢成真〉,《中華日報》,1989年9月29日,第4版。
    區運採訪團,〈橄球南市悍將縱橫全場大勝北縣蟬聯冠軍〉,《民生報》,1980年10月30日,第2版。
    區運採訪團,〈南市橄欖球隊十五連霸達陣〉,《中國時報》,1991年8月30日,第14版。
    區運採訪團,〈橄欖球南市隊11連霸成功茉莉花撐大局.壓軸戲大敗北東隊〉,《民生報》,1986年10月31日,第2版。
    區運採訪團,〈區運橄球賽遇上勁敵北北隊輸給南市〉,《聯合報》,1986年10月29日,第7版。
    區運採訪團,〈橄球決賽殺出重圍南市締造十一連霸〉,《聯合報》,1986年10月31日,第3版。
    區運採訪團,〈橄欖球府城展現驚人威力48比0大勝高縣〉,《民生報》,1989年9月25日,5版。
    區運採訪團,〈橄球比出“沙場”雙雄桃縣、南市 後天爭逐霸業〉,《民生報》,1991年10月29日,第4版。
    區運採訪團,〈盟主爭得很辛苦!府城黑衫軍 橄球14連霸〉,《民生報》,1989年9月29日,第19版。
    區運採訪團,〈橄欖球爭霸戰區運壓軸戲〉,《民生報》,1986年10月26日,第3版。
    區運採訪團,〈閉幕之前壓軸好戲數萬市民激勵南市奪魁〉,《聯合報》,1982年10月31日,第5版。
    區運採訪團,〈平手延長 真驚險!市長親頒兩百萬!〉,《民生報》,1978年10月31日,第1版。
    區運採訪團,〈重賞請勇夫南市連霸二百萬〉,《民生報》,1991年10月27日,
    第5版。
    區運採訪團,〈府城橄球隊13連霸〉,《聯合報》,1988年10月30日,第7版。
    區運採訪團,〈南市橄球隊53連勝蟬聯16連霸〉,《中國時報》,1991年11月1
    日,第6版。
    陳懷玦,〈南市橄欖球步向高峯〉,《中華日報》,1966年2月8日,第4版
    陳政強,〈球場判官許水野樂透〉,《中國時報》,1993年12月24日,第15版。
    陳政強〈郭家良、章其明加盟三菱橄隊〉,《中國時報》,1990年2月4日,第17
    版。
    陳政強,〈三仙十兄十五連霸〉,《中國時報》,1991年9月17日,第5版。
    陳政強,〈橄欖球隊功臣 翁海堂病逝〉,《中國時報》,1991年5月9日,第14
    版。
    陳政強,〈邱漢生橄欖球歡樂傳播者〉,《中國時報》,1992年8月29日,第14
    版。
    陳政強,〈橄球南北對抗.爭奪盟主雙方名將如雲.盛況可期〉,《臺灣新聞報》,1984年11月9日,第3版。
    陳政強,〈三仙十兄十五連霸臺南市有支勇猛熱情的紅黑衫軍〉,《中國時報》,1991年9月22日,第23版。
    陳政強,〈橄欖球等勁旅爭取連霸最受矚目〉,《中國時報》,1991年10月26日,第15版
    陳政強,〈國手雲集橄欖球桌球可望衛冕〉,《中國時報》,1991年10月22日,
    第14版
    陳政強,〈蔡宮桂深諳裁判藝術〉,《中國時報》,1994年6月28日,第14版。
    陳政強,〈橄壇新秀六信家商演出亮麗〉,《中國時報》,1992年5月4日,第14
    版。
    陳政強,〈臺南市有支勇猛熱情的紅黑衫軍〉,《中國時報》,1991年9月17日,第23版。
    陳政強,〈風雨中連勝東京農業大學等三支勁旅昨日凱旋〉,《中國時報》,1991年8月28日,第14版。
    陳政強,〈六信家商全校師生為橄欖球隊加油〉,《中國時報》,1992年3月13日,第14版。
    陳政強,〈成立40餘年橄協有家了〉,《中國時報》,1991年7月15日,第15版。
    陳政強,〈臺南體育公園橄欖球場升級國家訓練中心〉,《中國時報》,1991年7
    月15日,第15版。
    陳政強,〈南市橄球隊第一射腳 日人有意延攬〉,《中國時報》,1991年8月30
    日,第14版。
    陳政強,〈又見怪獸馳奔球場〉,《中國時報》,1992年7月27日,第14版。
    陳政強,〈橄欖球大賽場地選在成功嶺〉,《中國時報》,1991年10月30日,第
    15版。
    陳政強,〈莊國禎等府城四橄壇名將雖受日人重用飽受孤寂之苦〉,《中國時報》,1991年8月30日,第15版。
    陳政強,〈「白衫軍」早負盛名此次復出各界寄以厚望〉,《中國時報》,1994年4月13日,第14版。
    陳政強,〈熱心校友贊助經費中斷二十年再成軍〉,《中國時報》,1994年4月13日,第14版。
    陳政強,〈剃頭苦練擒三強 臺灣區橄欖球賽無敵手〉,《中國時報》,1992年3月14日,第13版。
    陳政強,〈龔金山並膺選光華隊教練 府城橄壇風光十足〉,《中國時報》,1992年1月21日,第14版。
    陳政強,〈風光府城橄壇可惜音樂細胞太差〉,《中國時報》,1994年3月26日,第15版。
    陳政強,〈發揮橄欖球精神馳騁旅遊業〉,《中國時報》,1994年12月13日,第
    15版。
    陳政強,〈高地訓練能增強耐力體能中華橄球隊是此中常客〉,《中國時報》,1991年8月31日,第15版。
    陳治交,〈府城橄欖球大家長黃嘉祥病逝〉,《中華日報》,2000年8月23日,第23版。
    陳治交,〈黃嘉祥一生秉持橄欖球哲學〉,《中華日報》,2000年8月23日,第23版。
    陳麗卿,〈成就霸業 全賴子弟兵選手返鄉效力 真情最可貴〉,《民生報》,1988年11月1日,第2版。
    陳俊文,〈辛久銘 愛橄不悔 持續以“南橄通訊”提供橄友訊息 樂此不疲〉,《民
    生報》,2001年12月20日,第5。
    陳俊文,〈黃茂卿高唱:「橄欖,噢!我臺南」〉,《民生報》,2002年10月9日,第4版。
    陳俊文,〈傳遞府城草創橄欖球運動熱情〉,《民生報》,2002年10月09日,第4版。
    陳俊文,〈重賞當前 球員賣命衝刺 攻勢流暢 打垮桃縣稱王〉,《民生報》,1990年11月1日,第3版。
    陳俊文,〈施治明表明支持體育決心 明年區運獎金可望再調高〉,《民生報》,1990年11月3日,第2版。
    陳俊文,〈橄球:南市盼15連霸〉,《民生報》,1990年10月26日,第3版。
    陳俊文,〈現場轉播橄欖球賽歷史悠久的府城傳統〉,《民生報》,1999年10月23日,第39版。
    陳俊文,〈南市橄欖球15連霸〉,《民生報》,1990年11月1日,第3版。
    陳俊文,〈府城橄球蹂躪北縣為南市尋求15連霸踏出漂亮第1步〉,《民生報》,
    1990年10月28日,第4版。
    陳俊文,〈成立國家級訓練中心南市橄球、舉重會申請補助經費過關〉,《民生報》,1991年5月3日,第2版。
    陳俊文,〈黃嘉祥中風病逝26日舉行告別式〉,《民生報》,2000年8月23日,
    第B4版。
    陳俊文,〈白馬翁讀勳勇者精神不凋零〉,《民生報》,1999年6月2日,第7版。
    陳俊文,〈支持長中橄欖球隊復出〉,《民生報》,2001年9月19日,第3版。
    陳俊文,〈人物側寫洪清熙 六信橄欖球之父〉,《民生報》,2001年2月19日,
    第2版。
    陳俊文,〈橄球界有個洪千歲〉,《民生報》,2002年1月10日,第5版。
    黃怡仁,〈出錢出力無怨無悔打造府城橄欖球王朝〉,《中華日報》,1999年3月
    28日,第5版。
    張歸帆,〈紅黑衫軍八月再聚首〉,《中華日報》,1999年7月23日,第3版。
    溫福興,〈林錫山 全力辦好省運〉,《聯合報》,1970年10月30日,第6版。
    雷顯威,〈電腦分析球員特性 全隊向心力特別強〉,《聯合報》,1991年10月26日,第8版。
    雷顯威,〈霸主贏得驚險王位面臨考驗〉,《聯合報》,1991年11月1日,第9版。
    詹伯望,〈白馬用橄欖球劃下驚嘆號〉,《中國時報》,1999年6月4日,第19版。
    楊權寶,〈出錢出力.眾志成城臺南興建專用橄球場,大家踴躍捐獻,終於完成
    心願〉,《聯合報》,1970年10月30日,第6版。
    楊權寶,〈體育團蘇嘉祥重視橄球運動 辛久銘捐基金不後人〉,《民生報》,1980年3月4日,第3版。
    楊權寶,〈體育圈城燦樹辦事有板有眼〉,《民生報》,1980年11月1日,第2版。
    楊權寶,〈怪獸‧射手‧哥倆好吳年平陳良乾功成身退‧昨起高掛球鞋〉,《民生
    報》,1984年11月12日,第10版。
    楊權寶,〈台南姐妹市運動會十月四日開鑼體育外交有助彼此間情感交流〉,《民
    生報》,1983年3月4日,第11版。
    楊權寶,〈透視府城運動 系列報導之二〉,《民生報》,1986年12月6日,第9
    版。
    楊權寶,〈臺南橄球第二軍照樣驕人 紅黑衫眾志成城主將新兵聯手拓疆 九連霸
    二十七連勝光輝紀錄體壇罕見〉,《民生報》,1984年10月31日,第3版。
    楊權寶,〈維護橄欖球霸權 橄委會費心〉,《民生報》,1985年11月28日,第10版。
    楊權寶,〈南市橄球霸業開拓史〉,《民生報》,1980年4月09日,第2版。
    楊權寶,〈紐西蘭技高一籌.六信輸得心服〉,《民生報》,1980年4月11日,第2版。
    楊權寶,〈洪清熙創造六信橄欖球王朝〉,《民生報》,1980年4月9日,第2版。
    楊權寶,〈地方體壇園丁系列報導洪千歲‧開創六信橄欖球王朝〉,《民生報》,1983年4月8日,第11版。
    楊權寶,〈台南體育公園高爾夫練習場.增加二處 六信橄欖球隊.加緊操兵〉,《民生報》,1986年9月19日,第10版。
    楊權寶,〈血汗鑄成十連霸!隊長獨眼龍前鋒肩脫臼接鋒腿拉傷〉,《民生報》,1985年10月30日,第1版。
    楊權寶,〈沒有實力就穿不上黑紅球衣!晨昏勤操練六信橄隊威震八方〉,《民生
    報》,1983年12月27日,第10版。
    楊權寶,〈由終身球監到國家隊總教練 葉俊伻為橄球奮鬥執著不悔〉,《民生報》,1988年1月6日,第23版。
    楊權寶,〈台南體育公園長榮中學田徑隊 招收新血輪 體育公園夜間增設 橄欖球
    場〉,《民生報》,1985年6月14日,第10版。
    楊權寶,〈體育圈葉福財跟橄欖球最投緣〉,《民生報》,1980年11月1日,第2
    版。
    詹伯望,〈白馬用橄欖球劃下驚嘆號〉,《中國時報》,1999年6月4日,第19版。
    蔡宗明,〈六信中學橄球隊 延續光榮戰績〉,《聯合報》,2004年12月3日,第5版。
    鄭惠仁,〈出錢出力 退休老師〉,《聯合報》,2009年5月7日,第2版。
    劉善群,〈區運群雄誌區運實力分析系列報導(四)〉,《民生報》,1988年10月23日,第2版。
    劉復基,〈以老弱之兵力敵青壯之師十四連霸得來不易〉,《民生報》,1989年9
    月29日,第3版。
    劉復基,〈五戰四提 以小吃大!六信家商球技.令人刮目相看〉,《民生報》,1987年12月29日,第3版。
    劉復基,〈南臺承辦認真球界給予好評〉,《民生報》,1991年4月16日,第4版。
    劉復基,〈橄動60系列報導3下港人企圖心青出於藍〉,《民生報》,2006年3月
    12日,第A29版。
    劉復基,〈區運球賽橄欖球南市邁向十四連霸北市和桃縣實力也不可輕估〉,《民
    生報》,1989年9月23日,2版。
    劉復基,〈六信重振雄風 葉俊伻費盡苦心〉,《民生報》,1988年3月14日,第3版。
    劉復基,〈長榮橄球隊宣布解散悠久歷史何忍中斷.〉,《民生報》,2001年9月
    19日,第3版。
    劉復基,〈臺灣橄欖球傳奇太祖、三仙、閻羅王、千歲橄欖球先驅篳路藍縷啟山
    林〉,《民生報》,2000年6月8日,第28版。
    劉復基,〈大會公正開明.球迷熱情捧場〉,《民生報》,1986年3月16日,第3
    版。
    劉復基,〈六信家商球技.令人刮目相看〉,《民生報》,1987年12月29日,第3版。
    劉復基,〈領導六信重振聲威葉俊伻功成身退〉,《民生報》,1993年3月13日,第3版。
    劉復基,〈世青橄球賽系列報導2〉,《民生報》,1992年4月11日,第4版。
    劉復基,〈放眼亞洲、進軍國際、厚植國內基礎橄協新人新氣象果然不凡〉,《民
    生報》,1993年9月7日,第4版。
    劉復基,〈大會公正開明.球迷熱情捧場〉,《民生報》,1986年3月16日,第3
    版。
    熊伯敬,〈南市橄欖球隊昨專車抵北市〉,《中華日報》,1965年11月28日,第2版。
    鄭光隆,〈橄欖球先驅黃茂卿先生 府城追思〉,《聯合報》,2008年8月31日,
    第c2版。
    歐陽,〈中日橄欖球賽〉,《中華日報》,1965年1月11日,第5版。
    謝鈞智,〈辛文炳執著作育英才,參政生涯已成〉,《中國時報》,1991年12月16日,第13版。
    蘇嘉祥,〈台北市體育館面面觀(下)期待台北市出現「體育市長」!〉,《民生
    報》,1987年3月26日,第2版。

    六、 網路資料
    〈folk song index.com〉,< http://www.stephengriffith.com/folksongindex/jacobs-
    ladder/>, 2013.9.3檢索。
    〈World Rankings〉,< http://www.worldrugby.org/rankings >,2015.08.16檢索。
    〈中華民國橄欖球協會〉,〈中正杯橄欖球錦標賽歷屆績優隊伍名次表〉,<
    http://www.rocrugby.org.tw/ASP/Download2/DownloadList.asp?FirstCaID1=25&str=40&FirstCaID=25&CaID=46&lang=tw&SelTitle=&Topic=&SecCheck=True>,2014.05.10檢索。
    〈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http://tpkch.dyndns.org/modules/mymenu/es_guestbook.php?urlname=http://tpkch.dyndns.org/weblink/introdoce/intro.htm>,2013.07.16檢索。
    〈民德國中橄欖球隊活動照片集錦〉,<http://www.mtjh.tn.edu.tw/mtjh26/%E6%
    B0%91%E5%BE%B7%E6%A9%84%E6%AC%96%E7%90%83%E9%9A%8A.htm>,2014.05.16檢索。
    〈台南市歡迎第25屆省運會旗〉,《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31/a4/8c.html>,2014.06.12檢索。
    〈成大附工〉,<http://ives.iware.com.tw/index.php?action=introduction>,2014.03.16檢索。
    〈國家文化資料庫〉,〈中華民國橄欖球協會成立大會(一)〉,<ch.digital.ntu.edu.tw/prototype/query.php?keyword= 0005906367>,2013.7.10檢索。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體育文獻資料庫〉,〈中華民國橄欖球協會成立大會
    (二)〉,<
    http://163.17.102.23/cgibin/gs32/gsweb.cgi/ccd=1JU9SQ/record?r1=6&h1=0>,2013年5月23日檢索。
    〈臺灣省諮議會〉,<http://www.tpa.gov.tw/big5/Councilor/Councilor_view.asp?
    id=850&cid=3&urlID=20>, 2013.10.20檢索。
    〈臺灣電影資料庫〉,<http://cinema.nccu.edu.tw/cinemaV2/twfilm_s_list.htm?
    KEYWORD=%A4H%A6%D7%BE%D4%A8%AE&DATE=&Login=%ACd%
    B8%DF>,2013.9.25檢索。
    葉榮鐘,〈校園的離別號角-鳳凰木〉,《臺北市立圖書館數位視界閱世界》,<http://www.dot.taipei.gov.tw/ct.aspxItem=23738050&ctNode=8957&mp=104021>,2013.9.8檢索。
    臺南市六信中學,〈六信三十五週年特刊〉,<http://www.lhvs.tn.edu.tw/irb/index.htm>,2012.10.23檢索。
    臺南市六信中學,〈六信橄欖球隊之現況〉,<http://www.lhvs.tn.edu.tw/irb/index.htm>,2012.10.23檢索。
    臺北市建國中學校友橄欖球協會,〈橄欖球的故事〉<http://ckrc.ck.tp.edu.tw/v2/page/A_story.aspx>,2012.9.14檢索。
    臺北市建國中學校友橄欖球協會,〈歷年戰績〉<http://ckrc.ck.tp.edu.tw/v2/page/A_story.aspx>,2012.9.14檢索。

    七、其它
    〈臺南市橄欖球隊史-四十年回顧〉,前中國時報記者陳政強先生提供。
    〈茂卿兄感恩追思禮拜〉,前中國時報記者陳政強先生提供。
    〈府城人兮故事(2)愛國婦人會館(下)〉,前中國時報記者陳政強先生提供。
    〈翁海棠先生生平事蹟〉,前中國時報記者陳政強先生提供。
    〈七十四年臺灣區運動會〉,前中國時報記者陳政強先生提供。
    〈茉莉花俱樂部小檔案〉、〈臺南俱樂部小檔案〉、〈曾入選亞洲盃國手成員〉,前中國時報記者陳政強先生提供。
    〈故翁讀勳弟兄歡送感恩禮拜〉,前中國時報記者陳政強先生提供。
    〈天父把祂所喜愛的兒子黃嘉祥接回家了〉,前中國時報記者陳政強先生提供。
    〈訃音〉,前中國時報記者陳強先生提供。
    〈臺南橄欖球聯誼會組織章程〉,資料來源:前中國時報記者 陳政強先生提供。
    〈臺南橄欖球俱樂部與茉莉花俱樂部簡介〉,前中國時報記者陳政強先生提供。
    區運採訪團,〈紅黑衫軍十四連霸〉,前中國時報記者陳正強先生提供。
    邱三段,〈前人做了些什麼?〉,前中國時報記者陳政強先生提供。
    鄭勝利,〈憶橄欖球躍登二十屆冠軍王座〉,前中國時報記者陳正強先生提供。
    黃玉珍,〈十年十連霸〉,前中國時報記者陳正強先生提供。
    〈慶祝臺南市橄欖球隊52週年隊慶大會邀請卡〉,前中國時報記者陳政強先生提
    供。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