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詩雅
Lin, Shih-Ya
論文名稱: 晚清學堂學校衛生的萌芽
The Emerge of School Health at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Late Qing China
指導教授: 周愚文
Chou, Yu-Wen
口試委員: 張鍠焜
Chang, Huang-Kun
劉蔚之
Liou, Wei-Chih
周愚文
Chou, Yu-Wen
口試日期: 2022/08/19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0
中文關鍵詞: 學校衛生新式學堂三島通良晚清學制
英文關鍵詞: School Health, New-type School, Mishima Michiyoshi, Late Qing, School System
研究方法: 歷史研究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170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0下載:3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傳統並無「學校衛生」的概念,因此本文主要研究近代西方「學校衛生」概念與有關措施如何引入晚清中國。研究發現晚清時中文「衛生」二字出現意義轉變,「學校衛生」借用新式衛生概念傳入晚清中國。
    本研究採用史學方法,透過對史料蒐集與分析,發現西方近代的「衛生」及「學校衛生」概念與措施,分別是透過英國傳教士傅蘭雅所譯《孩童衛生編》和《幼童衛生編》及日人三島通良《學校衛生學》譯作和吳汝綸親聽三島通良筆記的引介。
    研究發現,傅蘭雅所翻譯的衛生教科書,從個人身體衛生的角度,討論飲食的種類、水、灰和鹽開始介紹,再說明身體各個部位的構造。三島通良的學校衛生理念以公眾衛生的角度,討論校地的選擇、校舍的建築、教室的構造、採光、換氣、暖室方法、桌椅的選擇,學校內可能會出現的疾病、校醫的設置,以及教師教授體操活動和教授的方法。
    分析《欽定學堂章程》後發現,已有關於衛生的敘述;《奏定學堂章程》直接出現「學校衛生」四字及有關維持「學校衛生」的規定,這些主要來自當時日本的教育法令規章,而其又是受到三島通良的影響,另外有些與傅蘭雅的觀點相近;而《奏定女子學堂章程》,則維持奏定章程的概念與措施。
    至於實施狀況,由清《學部官報》所刊地方學務調查報告,可看到地方各學堂有關學校衛生措施的現況。研究發現其紀錄多流於初步的觀察,其中對於校地的選用和校舍的改建,以舊書院改建最多,又多數記錄詳細,且多為不合格;關於體育,大多數中等以下學堂內已有體操課;此外,也會注意課桌椅、採光、校醫設置等問題,故晚清「學校衛生」推動之初,遇到許多困難。

    There is no concept of “school health” in ancient China. The aim of this is to explore how the modern concept and practices of school health were introduced into late Qing China. It found that the meaning of sanitation in Chinese has changed in late Qing, and new term, school health, borrowed an idea of modern hygiene from the west.
    This study uses the historical method. Through th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resources, it found that the modern ideas and practices of public health and school health were introduced by translated works, such as the British missionary John Fryer’s Health for Little Folks and Lessons in Hygiene, and the Japanese doctor Michiyoshi Mishima’s School Health.
    Fry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rsonal health, focused on the types of diet, water, ash, and salt, and then explained the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of the body. As for Mishima discussed the school heal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health, including topics such as the choice of school site, school buildings, and the structure, lighting, ventilation, and heating of classrooms, the selection of desks, diseases prevention, school doctors, and gymnastics teaching.
    By analyzing the contents of three School Regulations promulgated by the Qing government, it found that idea of modern hygiene had already emerged in School Regulations 1902, and the term, “school health” and related rules for maintaining hygiene were regulated in Presented School Regulations 1904, which was mainly borrowed from Japan and affected by Mishima. Similar regulations were found in the Women's School Regulations 1907.
    As to their implementation, through the report of inspecting local schools published in the Gazette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t found that the most of records about school health were brief and superficial. Regarding the selection of campus sites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school building which used the old academies, most unqualified. As to physical education, gymnastics were already taught at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addition, the issues of desks and chairs, lighting, and school doctors were emphasized. Therefore, the promotion of “school health” in late Qing China still had many difficulties.

    謝辭 i 摘要 ii Abstract iv 目次 vi 表次 vii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5 第三節 研究目的、範圍與名詞界定 10 第四節 研究方法、步驟與史料 11 第五節 章節架構與研究限制 14 第二章 晚清學堂學校衛生產生的時代背景 17 第一節 近代西方對體育的逐漸重視 17 第二節 近代西方公共衛生和學校衛生的產生 21 第三節 中國傳統的衛生觀念簡述 27 第四節 中國曾出現過的公共衛生和個人衛生觀念 30 第三章 《奏定學堂章程》公布前近代衛生觀念的引介 39 第一節 英國傳教士傅蘭雅對身體及衛生觀念的引介 39 第二節 日本醫學士三島通良的「學校衛生」理念引介 83 第四章學堂章程中的學校衛生觀念與規定措施 155 第一節《欽定學堂章程》分析 155 第二節《奏定學堂章程》分析 161 第三節《奏定女學堂章程》分析 181 第四節 綜合分析 185 第五章晚清學堂學校衛生的實施狀況 193 第一節 學校衛生方面 193 第二節 學校建築與衛生維護方面 207 第三節 體操課方面 214 第六章 結論 221 第一節 結論 221 第二節 啟示 224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226 參考文獻 227 附錄 237 附錄一《學部官報》光緒32至宣統元年有關中等以下學堂衛生的記載 237 附錄二《學部官報》河南省有關建築改設中等以下學堂情況 242 附錄三《學部官報》光緒32至33年有關體操課的情況 249

    壹、中文
    一、史料
    〈小學校令〉,收於羅振玉編,《教育世界》(頁7-15)。(1901),卷2。
    〈小學校令·續上冊〉,收於羅振玉編,《教育世界》(頁3-14)。(1901),卷3。
    〈關小學校體育及衛生注意法〉,收於羅振玉編,《教育世界》(頁6-7)。(1901),卷2。
    三島通良著,汪有齡譯,〈學校衛生學〉。《教育世界》,1901,卷8。
    文啓編,《中國近代教育史料彙編,晚清卷》。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6。
    王叔岷,《莊子校詮》。臺北:中華書局,2007。
    王寶平,《教育考察記》。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
    多賀秋五郎著,《近代中國教育史資料,清末篇》。臺北縣:文海,1976。
    朱用純,《朱子治家格言》,收入《中國歷代文選》(頁521-528)。臺北:新學林,2016。據清光緒刻有胡福讀書堂叢刻本治家格言繹義。
    朱有瓛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一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
    朱熹,《童蒙須知》。收於陳宏謀,《五種遺規》。臺北:德志,1961。
    吳汝綸,〈東遊叢錄〉,收於呂順長編,《教育考察記》(頁241-393)。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
    吳汝綸,〈尺牘〉,收於施培毅、徐壽凱校點,《吳汝綸全集三》(頁1-652)。合肥:黃安書社,2002。
    吳汝綸,〈日記〉,收於施培毅、徐壽凱校點,《吳汝綸全集四》(頁1-1125)。合肥:黃安書社,2002。
    吳汝綸,《吳汝綸全集》。合肥:黃山書社,2002。
    李毓秀,《弟子規》。臺北:益群,2008。
    徐維則輯,顧燮光補輯,《增版東西學書錄》,收於王韜、顧燮光等編,《近代譯書目》(頁25-398)。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張之洞,《奏定學堂章程》。臺北:台聯國風,1970。
    陳珞珈編,《黃帝內經》。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
    傅蘭雅譯,《孩童衛生編》。上海。1893。
    傅蘭雅譯,《幼童衛生編》。上海。1894。
    學部,《學部官報》。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0。
    戴吉禮(Dagenais, F.)主編,《傅蘭雅檔案》。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璩鑫圭、唐良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學制演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二、今人論著
    (一)專書及專書論文
    孔松齡譯輯,《中國醫學演進》。臺北:希代,1976。
    王揚宗,《傅蘭雅與近代中國的科學啟蒙》。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王榮德主編,《公共衛生學上》。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
    左如梅,〈學校衛生與護理〉,收於左如梅、馮德馨、劉瓊宇編著,《公共衛生與公共衛生護理學》(頁285-324)。臺北:杏輝圖書,1990。
    田培林,《教育史》。臺北:正中,1956。
    任達著,李仲賢譯,《新政革命與日本:中國,1898-1912》。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余新忠,《清代衛生防疫機制及其近代演變》。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
    克伯萊著,楊亮功譯,《西洋教育史》。臺北:協志工業,1965。
    克爾·瓦丁頓(Keir Waddington)著,李尚仁譯,《歐洲醫療五百年‧卷三醫療與國家》。新北:左岸,2014。
    吳文忠,《體育史》。臺北:國立編譯館,1957。
    李叔佩、佟世俊,《學校衛生理論與實際》。臺北:臺灣書店,1968。
    李貞德,〈二十世紀前半中國生理衛生教育中的性、生殖與性別〉,祝一平主編,《衛生與醫療》(頁101-155)。臺北:中研院,2013。
    周愚文,《中國教育史綱》。臺北:正中,2001。
    周愚文,《晚清教育制度西化的前奏:癸卯學制頒行前西式教育的借入》。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2021。
    拉伯雷(Rabelais François)著,楊松河譯,《巨人傳》。南京:譯林,2002。
    明文書局,《中國醫藥史話》。臺北:明文書局,1983。
    林玉体,《西洋教育史》。臺北:文景,2011。
    阿部洋,〈向日本借鑑:中國最早的近代化教育體制〉,收於許美德、巴斯蒂主編,《中外比較教育史》(頁90-119)。上海:上海人民,1990。
    洛克(J. Locke)著,徐大建譯,《教育漫話》。臺北:五南,2019。
    徐宗林,〈斯賓塞〉,收於劉真編,《師道》(頁583-596)。臺北:臺灣中華,1973。
    斯賓塞著,任鴻雋譯,《教育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
    黃光雄,《西洋教育思想史研究》。臺北:師大書苑,1998。
    黃璉華等著,《學校衛生護理》。臺北:華杏,1997。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鄭鐵濤主編,《中國防疫史》。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盧梭著,李平漚譯,《愛彌兒》。臺北:五南,1989。
    羅芙芸著,向磊譯,《衛生的現代性:中國通商口岸衛生與疾病的含意》。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二)期刊論文
    江玉林,〈瘴癘疾疫與衛生管理:晚清馬偕臺灣傳教行醫的衛生管制反思〉,《思與言》,57:3,(臺北,2019.9),頁1-71。
    何芳,〈清末學堂中的衛生規訓〉,《基礎教育》,6:11,(上海,2009.11),頁42-47。
    李永宸,〈李廷安學校衛生思想〉,《中國學校衛生》,40:6,(安徽,2019.6),頁805-808。
    周娜,〈衛生與中國女性的現代化打造——以近代女子學校衛生教育為中心的考察〉,《河南大學學報》,60:4,(河南,2020.7),頁113-119。
    唐錫磷,〈新中國建國前學校衛生史考〉,《中國學校衛生》,19:5,(安徽,1998.10),頁329-331。
    徐蘇恩,〈我國學校衛生的發展簡史〉,《中國校醫》,1:2,(江蘇,1987),頁3-4。
    郭冬梅,〈拉伯雷《巨人傳》中的青少年教育思想〉,《山東省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21,(山東,2006.5),頁31-33。
    曾瑞成,〈盧梭的自然主義體育思想-以“愛彌兒”為分析中心〉,《體育學報》,22,(臺北,1997.1),頁1-12。
    楊雅端、甄橙,〈民國時期學校衛生工作研究〉,《醫學與哲學》,550,(遼寧,2016.6),頁86-89。
    劉士永,〈「清潔」、「衛生」與「保健」——日治時期臺灣社會公共衛生觀念之轉變〉,《臺灣史研究》,8:1,(臺北,2001.6),頁41-88。
    鐘金湯、劉仲康,〈巴謝---昆蟲病理學之父〉,《科學發展》,384,(臺北,2004.12),頁50-55。
    (三)學位論文
    牛桂曉,《1910-1930年間中國基督教衛生教育運動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碩士論文,2015。未出版。
    池田若菜,《日治時期砂眼調查與防治—以學校衛生為基礎的觀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未出版。
    何芳,《清末學堂中的身體規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2009。未出版。
    呂明純,《日本領台時期の衛生政策と公學校衛生教育》。臺北:東吳大學日本語言學系碩士論文,2002。未出版。
    呂鳳英,《近代中國軍國民教育思想改造學生身體的蛻變歷程(1902-1949)》。桃園: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未出版。
    谷永清,《中國近代防疫述論》。山東:山東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碩士論文,2005。未出版。
    周娜,《臣屬與自決:近代中國女學生身體生成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史博士論文,2017。未出版。
    張芳維,《邁向清潔的步伐:台灣「潔淨」社會的生成與轉變》。臺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12。未出版。
    張倩,《張百熙與中國教育近代化》。重慶:西南大學教育史碩士論文,2006。未出版。
    張德安,《身體教育的歷史(1368~1919)—關於近世中國教育的身體社會史研究》。天津:南開大學歷史學博士論文,2014。未出版。
    陳宜君,《製作健康兒童-日治時期臺灣學校衛生事業之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未出版。
    湯明珠,《民國時期中小學校衛生教育研究(1912-1945)》。濟南:山東師範大學中國近現在史碩士論文,2012。未出版。
    葉科,《民國時期學校衛生教育研究—以浙江公立中小學為例(1927-1937)》。浙江:浙江師範大學教育史碩士論文,2010。未出版。
    董玲佩,《臺灣近代學校之衛生教育與健康檢查—以臺北師範學校及其附屬小學為中心》。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論文,2015。未出版。
    魏珂,《歸屬與自主:近代大學生教育身體史研究(1895-1937)》。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史博士論文,2017。未出版。
    (四)網路資料
    疾病管制署,〈因應社區傳播有擴大趨勢,指揮中心自即日起至5月28日提升雙北地區疫情警戒至第三級,加嚴、加大全國相關限制措施,嚴守社區防線〉,取自https://www.mohw.gov.tw/cp-5016-60685-1.html。
    疾病管制署,〈新增185例COVID-19確診,180例本土、5例境外移入〉,取自https://www.mohw.gov.tw/cp-5016-60684-1.html。
    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兒少才藝學習知多少?超過七成的家中子女有學科或術科的補習,所花時間每週5.1小時、所花費用每月5,500元〉,取自http://www.gri.tw/site/index.php/component/content/article/14-roksprocket-mosaic/170-20160518001。
    國民健康署,〈視力保健〉,取自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45。
    教育部,〈全國各級學校因應疫情停課居家線上學習〉,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ms=169B8E91BB75571F&s=8BF1696CC31F4FE9。
    蔡立勳,〈教改成功了嗎?補習班近30年來爆增45倍〉,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8378。
    嶺南大學,〈歷史和發展〉,取自https://www.ln.edu.hk/cht/history-and-development/。
    (五)法規資料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2014。
    貳、日文
    一、史料
    《小學校令》,廣島:早速社,1890,取自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797489。
    三島通良,《學校衛生學》,第八版。東京:波隴堂,1902。
    三島通良,《學校衛生學》。東京:波隴堂,1893,取自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09880。
    三島通良著,《學校衛生事項取調復命書摘要》。東京:文部省普通學務局,1893,取自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09882/15。
    井關九郎監修,〈醫學博士之部〉,收入《大日本博士錄第二卷》(頁1-262)。東京:発展社,1922,取自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749894/212?itemId=info%3Andljp%2Fpid%2F1749894&contentNo=212&__lang=ja。
    文部省,《學制五十年史》。東京:中外印刷株式會社,1922。
    佐藤信直,《普通學校衛生學》。東京:南江堂,1901,取自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09911。
    教育行政研究会編,《小学校令精義:附・施行規則》。東京:松村三松堂,1900,取自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797498。
    二、今人論著
    杉浦守邦,〈わが国学校衛生の創始者 三島通良-16-〉,《学校保健研究》,12:10(東京,1970.10),頁491-497。
    杉浦守邦,〈わが国学校衛生の創始者 三島通良-17-〉,《学校保健研究》,12:11(東京,1970.11),頁534-542。
    杉浦守邦,〈わが国学校衛生の創始者 三島通良-18-三島通良(付学校衛生)関係年表〔慶応2~大正14〕〉,《学校保健研究》,12:12(東京,1970.12),頁582-590。
    杉浦守邦,〈わが国学校衛生の創始者・三島通良〉,《学校保健研究》,12:3(東京,1970.3),頁132-139。
    杉浦守邦,〈三島通良-1-〉,《学校保健研究》,10:2(東京,1968.2),頁74-79。
    杉浦守邦,〈三島通良-10-〉,《学校保健研究》,11:12(東京,1969.12),頁573-580。
    杉浦守邦,〈三島通良-11-〉,《学校保健研究》,12:1(東京,1970.1),頁35-40。
    杉浦守邦,〈三島通良-14-〉,《学校保健研究》,12:8(東京,1970.8),頁383-388。
    杉浦守邦,〈三島通良-15-〉,《学校保健研究》,12:9(東京,1970.9),頁441-448。
    杉浦守邦,〈三島通良-2-〉,《学校保健研究》,10:12(東京,1968.12),頁591-596。
    杉浦守邦,〈三島通良-3-〉,《学校保健研究》11:2(東京,1969.2),頁93-99。
    杉浦守邦,〈三島通良-4-〉,《学校保健研究》,11:3(東京,1969.3),頁143-148。
    杉浦守邦,〈三島通良-5-〉,《学校保健研究》,11:4(東京,1969.4),頁187-194。
    杉浦守邦,〈三島通良-6-〉,《学校保健研究》,11:5(東京,1969.5),頁238-244。
    杉浦守邦,〈三島通良-8-〉,《学校保健研究》,11:9(東京,1969.9),頁435-441。
    杉浦守邦,〈三島通良-9-〉,《学校保健研究》,11:11(東京,1969.11),頁526-535。
    參、英文
    一、史料
    Spencer, H. Education: Intellectual, Moral and Physical. New York: J. Fitzgerald, 1880.
    二、網路資料
    Oxford Reference, “Johann Peter Frank”, retrieved from https://www.oxfordreference.com/view/10.1093/oi/authority.20110803095832662?rskey=fmQprC&result=12
    UNESCO, “Education: From disruption to recovery”, retrieved from https://en.unesco.org/covid19/educationrespons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pandemic”,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emergencies/diseases/novel-coronavirus-2019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imeline: WHO's COVID-19 response”, retrieved fromhttps://www.who.int/emergencies/diseases/novel-coronavirus-2019/interactive-timelin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Dashboard”, retrieved fromhttps://covid19.who.int/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