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亭葶 Wu, Ting-Ting |
---|---|
論文名稱: |
臺灣六都城市動態標誌設計創作研究 Research and Creation of Dynamic City Logos on Taiwan Six Special Municipalities |
指導教授: |
廖偉民
Liao, Wei-M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3 |
中文關鍵詞: | 標誌 、城市標誌 、動態標誌 、縣市徽 |
英文關鍵詞: | Logo, City Logo, Dynamic Logo, City Emblem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D.011.2018.A10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91 下載:7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創作研究旨在探討城市動態標誌的設計方法,並進行臺灣六都的城市動態標誌設計創作。本研究動機源於發現目前臺灣各縣市的城市標誌設計雜亂水準不一,因此希望能探討良好城市標誌及動態標誌所需具備的特性,建構理想的城市動態標誌設計模式,並設計規劃臺灣六都城市動態標誌設計的可能性。在文獻方面,整理了標誌設計、企業識別系統、城市行銷與標誌及臺灣城市標誌之現況,提出良好的城市標誌設計應包含城市品牌與行銷概念,並具備獨特性、識別性、適應性、審美性、說明性、地域性及國際性等七個原則。同時依據標誌設計的趨勢,鎖定動態標誌作為本研究之重點。在研究方法中,以案例分析法分析多個動態標誌,整理出動態標誌的六種手法:容器、背景、DNA、準則、套用、生成。提出動態標誌的識別模型,將動態標誌定義為:「在輪廓、色彩、圖形元素等三項中,至少一個項目固定的情況下,遵循某些原則變化外觀的標誌」。再利用前述資料分析四個國際知名的城市動態標誌:墨爾本、首爾、東京、波爾多,檢視所提出之動態標誌模型。最後統整出完整的城市動態標誌的設計方法包含:找出定位、訂定概念、轉化為元素、選定動態手法、選定識別項目、設計檢視和設計完成等共八個步驟。本研究應用所提出之方法,以臺灣的臺北、新北、桃園、臺中、臺南與高雄等六個直轄市作為規劃設計對象,設計出符合良好城市動態標誌設計原則的動態標誌。透過這套設計方法,可以幫助未來各城市在規劃城市的品牌與行銷時,能與標誌設計呼應,並有具體可行的依據。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nstruct the design method of dynamic city log-os, and made the creations on Taiwan six special municipalities. Noticing the confused situation of city logos in Taiwan was the motive of this study.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was willing to find out the essential principles of good city logos and dynamic logos should have, constructing a design method of ideal dynamic city logos, and opened up new possibilities for the creations of dynamic city logos on Taiwan six special munici-palities. In the literature review, this study organized the data of logo design, corporate identification system, city marketing and city logo, and the city logos in Taiwan. Furthermore, summarized that a good city logo should include the concepts of branding and marketing, and with the following seven qualifications: distinctiveness, recognizability, useability, aestheticness, expressivity, regionality, and internationality. Meanwhile, the dynamic style was the tendency of logo design in recent years. In the research methods, this study analyzed a great amount of dynamic logos, and there were six kinds of dynamic systems: container, wallpaper, DNA, formula, customised, and generative. In this research, also presented a new model of identification on dynamic logos, and redefined the dynamic logos as: logos that among outline, colour, graphic elements, at least one condition be controlled, and change appearances with principles. With the model above-mentioned, analyzing four international cites which already using dynamic logos to learn more about how dynamic logos worked. Finally, constructing a design method to create ideal dynamic city logos with eight steps: finding a brand position of the city, setting the concept, turning into visual elements, choosing the dynamic systems, check-ing the result, design completed. In the creation part, applied the design method to create the dynamic city logos on Taiwan six special municipalities. In the conclusion, organized the key concepts of this research again. Finally, give some suggestions on executive problems as further investigation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Through the design method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we can have an organized way to creat logos in city's branding and marketing concept.
中文書籍文獻
王受之(1997)。世界現代平面設計。臺北市:藝術家。
王建柱(1980)。包浩斯:現代設計教育的根源。臺北市:藝風堂。
加藤邦宏 (1991)。企業形象革命。臺北市:藝風堂。
李硯祖(2002)。視覺傳達設計欣賞。臺北市:五南圖書。
吳江山(1993) 。CI與展示。新北市:北星。
林品章(1986)。商業設計。臺北市:藝術家。
林品章(2000)。視覺傳達設計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全華圖書。
林磐聳(1985)。企業識別系統。臺北市:藝風堂。
林俊良(2004)。視覺傳達設計概說。臺北市:藝風堂。
林由男(1992)。商標造形與創作,新北市:北星圖書公司。
度本圖書(2014)。溺設計 : dynamic logo : 看動態排列怎麼玩出品牌生存力。 臺北市:佳魁文化。
靳埭強(1993)。商標與機構形象。臺北市:珠海。
靳埭強(1987)。商業設計藝術。臺北市:雄獅美術。
陳孝銘(1997)。徽章與商標(標誌)圖像符號意義化之研究。臺北市:久洋。
張百清(1999)。CIS發展與國別模式。臺北市:巨流出版社。
張碧珠(1999)。創意精選‧視覺識別設計篇。臺北市:藝風堂。
張惠如(1998)。創意精選標誌設計篇。臺北市:藝風堂。
論文文獻
吳冠蓓(2008)。以城市行銷探討縣市徽之設計,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姚朝茂(2005)。政府機關標誌造形意象認知之研究─以地方縣市政府標誌為例。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義茗(2006)。台灣地方行政機關視覺識別標誌的形象傳達探討。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論文。
黃淑齡(2008)。台灣區縣市徽識別性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沛琳(2009)。台灣城市品牌人格特徵之初探性研究。 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期刊文獻
王永貞、何徵(2014)。動態標誌與多形態標誌之比較研究。設計,2014年第9期。中國工業設計協會。
尹毅(2007)。標誌設計的動態化趨勢。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第6卷第4期。南京工業大學。
付子順(2007)。淺析城市品牌塑造與營銷。商場現代化,495期,P147 – 148。商場現代化雜誌社。
李濱芳、潘勇(2012)。淺析中國傳統吉祥圖案啟示下的標誌設計。當代藝術,2011年第3期。武漢紡織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余旻禎(2004)。國內各縣市政府標誌造形意象探討。大同大學第十屆中華民國設計學會學術研討會。大同大學。
林慶利、管倖生(2004)。形象商圈招牌形態與意象特徵關係之研究。設計研究,第四期,p.76-89。輔仁大學。
金雅慶、鄭輝(2014)。城市標誌設計的探究。科學與財富,2014年第4期。吉林建築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廖偉民(2008)。台灣各縣市徽的造形檢視(上)。幼獅文藝第653期。
廖偉民(2008)。台灣各縣市徽的造形檢視(下)。幼獅文藝第654期。
潘夢嬌(2014)。動態標誌設計探究。上海工藝美術,2014年第3期。
趙敏(2016)動態標誌設計與應用。現代裝飾理論,2016年第7期。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蒯光武、鮑忠暉(2010)。以隱喻抽取技術探索高雄市的城市意象。傳播與管理研究,第10卷第1期。p.37-83。 南華大學。
蔡奇睿 (2007)。淺談標誌設計的構思與創意。藝術欣賞,第三卷第二期。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網路文獻
Google 用了 17 年的 Logo 為何大改?只為順應使用變遷(民國104年 09 月 03 日)。取自:http://technews.tw/2015/09/03/google-logo-change/
Nikolaj Kunsthal - Corporate Visual Identity。(民國106年 08月 01 日)。取自:https://www.behance.net/gallery/4034939/ Niko-laj-Kunsthal-Corporate-Visual-Identity
Jason Little Behance(民國106年 08月 01 日)。取自:https:// www.behance.net/JasonLittle
墨爾本連續第三年被評為全球最宜居城市(民國106年 08月 01 日)。取自:http://discovery.163.com/13/0830/10/97H6CCV9000125LI.html
Sydney 2000 Olympic Games - R-Co Brand(民國106年 08月 01 日)。取自:http://r-co.com.au/ project/sydney-2000-olympics/)
首爾市政府官方網站(民國106年8月1日)。取自:http://tchinese.seoul.go.kr
首爾城市品牌開發之必要性(民國106年8月1日)。取自:http://tchinese.seoul.go.kr/政策資訊/核心政策/首爾
I·SEOUL·U,在「2016紅點設計大獎」中榮獲大獎(民國105年8月18日)。取自:http://tchinese.seoul.go.kr/i·seoul·u,在「2016紅點設計大獎」中榮獎/
&TOKYO | TOKYO BRAND Official Website(民國106年8月1日)。取自:https://andtokyo.jp/en/
東京都官方網站,都の紋章・花・木・鳥・歌(民國106年8月1日)。取自:http://www.metro.tokyo.jp/tosei/tokyoto/profile/gaiyo/monsho.html
東京都公文書館,東京都シンボルマークについて報告(民國106年8月1日)。取自:http://www.archives.metro.tokyo.jp/detail/2356279?smode=1&tsNo=1&lbc=-1&p=-1
英文文獻
Irene van Nes (2012). Dynamic Identities: How to Create a Living Brand. BIS Publishers.
Kevin Lane Keller (1998).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Build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Brand Equity. Pearson Education.
Kotler, P., Haider, D. and Rein, I. (1993) Marketing Places. Attracting Invest-ment, Industry and Tourism to Cities, States, and Nations. Maxwell Macmillan Int, New Y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