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于以柔
Yu, Yi-Jou
論文名稱: 中文詩意繪本特徵與中高年級學童閱讀反應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etic Picture Books and Reading Literacy of Middle and Upper Grade Elementary Students
指導教授: 張晏榕
Chang, Yen-Jung
口試委員: 張晏榕
Chang, Yen-Jung
邵昀如
Shao, Yun-Ju
王希俊
Wang, Hsi-Chun
口試日期: 2025/01/14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圖文傳播學系
Department of Graphic Arts and Communications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4
中文關鍵詞: 詩意繪本兒童文學閱讀反應
英文關鍵詞: poetic, picture books, hildren's reading response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50036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過去繪本的研究成果豐碩,近年出現「詩意繪本」一詞,在傳統繪本、無字繪本兩者之間,圖畫與文字漸漸有新的結合模式。這些使用詩意手段的作品與韻文小說(Verse Novel)、詩歌(Poetry)、非虛構(Nonfiction)等兒童文學獎項的評選標準有關,在中文繪本中卻缺乏明確的定義。「詩意」在繪畫、建築等藝術形式的討論範疇中經常與審美活動相聯,在中國文學中則重視言外之意、神韻格調。當今繪本並非僅僅是給兒童觀看的兒童文學,也是一種內容與形構交織的視覺藝術。
    本研究包含兩階段,欲探討詩意手段在中文繪本中的應用特色,以及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如何看待此類文本,以明白中文詩意繪本是否於文學體裁之外仍具備自成一類的價值。第一階段研究中,透過與出版、文學及藝術三領域的專家進行深入訪談,試圖定義中文詩意繪本,並分析此類作品的文本類型;第二階段研究中,使用文化探索包佐以訪談,掌握三年級至六年級學童對樣本之閱讀理解及感受。
    研究發現,中文詩意繪本的特徵體現於語言文字、言外之意及視覺設計三大面向,語言文字的選擇使用包括具有押韻、重疊、精煉的特色;言外之意的空間安排如象徵(意象)、深刻(深邃)、意境、含蓄、張力與反轉、內心受到觸動;圖文共構的視覺設計則涉及留白與斷裂、排列方式、色彩、插畫風格與內容。中高年級學童在閱讀詩意繪本時,展現多維度的閱讀理解——直接提取、直接推論、詮釋整合及檢驗評估,並觸發生活經驗,引發情感共鳴。可見「詩意」的應用不僅與文學、美學息息相關,亦可以培養學童觀察、感受、思考的能力。

    The study of picture books has yielded extensive results over the years, and the term “poetic picture book” has recently emerged, occupying a space between traditional picture books and wordless picture books. These works, employing poetic techniques, are often aligned with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children’s literary awards for verse novels, poetry, and nonfiction, yet they lack a clear definition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picture books. In artistic disciplines such as painting and architecture, “poetic” is frequently associated with aesthetic experiences, while in Chinese literature, it emphasizes implied meaning and artistic resonance. Modern picture books are no longer merely children’s literature for visual enjoyment but are also a form of visual art where content and structure are intricately intertwined.
    This study comprises two phases, aiming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poetic techniques in Chinese picture books and how uppe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perceive such texts, seeking to determine whether Chinese poetic picture books possess value as a distinct literary genre. The first phase involve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experts from the fields of publishing, literature, and art to define Chinese poetic picture books and analyze their textu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econd phase, cultural exploration kits and interviews were employed to understand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responses of third to sixth graders to selected samples.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poetic picture books are reflected in three dimensions: linguistic features, implied meanings, and visual design. Linguistic features include rhyme, repetition, and conciseness; spatial arrangements of implied meanings encompass symbolism (imagery), depth (profundity), atmosphere, subtlety, tension and reversal, and emotional resonance; and visual design, as a product of text-image interplay, involves whitespace and fragmentation, layout, color, illustration style, and content. Uppe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demonstrated multidimensional reading comprehension—including direct extraction, inference, interpretation, and evaluation—while drawing on their life experiences to elicit emotional resonance.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poetic” techniques is deeply intertwined with literature and aesthetics, fostering students’ abilities to observe, feel, and think critically.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五節 研究流程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繪本與中文繪本 7 第二節 詩意 12 第三節 閱讀反應 24 第四節 文獻探討小結 33 第參章 研究設計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6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6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0 第五節 研究實施 47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8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54 第一節 詩意中文繪本之定義及特徵 54 第二節 詩意中文繪本與文本類型之關係 75 第三節 中高年級學童對詩意中文繪本之理解 80 第四節 中高年級學童對詩意中文繪本之感受 91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0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2 參考文獻 104 附錄一、訪談同意書 110 附錄二、監護人同意書 111 附錄三、初階樣本說明 112 附錄四、文化探索包設計 123

    Aristoteles.(n.d.)。詩學(陳中梅譯注)。台灣商務。(原著無出版日期)
    Bang, M.(2018)。圖像語言的秘密:圖像的意義是如何產生的?(宋珮譯)。大塊文化。(原著出版於2016年)
    Culler, J.(1992)。索緒爾(張景智譯)。桂冠。(原著出版於1977年)
    King, I. R.(2023年11月8日)。SDG 4優質教育:實踐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跳板〔專題演講〕。閱讀・共好台灣:國際閱讀教育論壇,新北市,台灣。
    Kitsing, M.(2023年11月8日)。學習的權利,教育新思維〔專題演講〕。閱讀・共好台灣:國際閱讀教育論壇,新北市,台灣。
    Brackett, M.(2022)。讓感受自由:2000所學校都在上的耶魯大學情緒素養課,學會解讀與表達情緒,開啟被忽略的最大潛能!天下。(原著出版於2019年)
    Salisbury, M.(2000)。彩繪童書:兒童讀物插畫創作(周彥璋譯)。視傳文化。(原著出版於2018年)
    于健、鄭青青(2015)。國小學童閱讀環境與閱讀態度之相關性研究-以雲林縣某國小為例。管理資訊計算,4(1),1-15。
    文化部(2022)。什麼將把你帶走(得獎評語)。46屆金鼎獎(圖書類)。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OldFiles/AdminUploads/mochistory/images/activity/2022/20221123/d.html
    方雯玲(2023年6月29日)。跟著繪本去旅行 Deer Jan從旅行速寫開展創作魔法。欣傳媒。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WBepGNy
    王嘉琪、徐士偉、林尚延(2017年1月)。閱讀態度與閱讀行為之研究。文化事業與管理研究。17(1),1-23。
    他們的眼睛(商品簡介)(n.d.)。小小書叢。https://www.grassybookyard.com/c/008-029
    白靈(2016)。一首詩的誕生。九歌出版社。
    伊彬、張長蓉(2022)。臺灣2004年到2019年民間出版兒童圖畫書之插畫風格特徵。藝術教育研究,44,1-46。
    伊彬、劉瑋婷(2007)。台灣兒童圖畫書出版產業之困境與願景:從插畫創作者之角度檢視。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4(3),327-356。
    如遇(2023年8月2日)。如果你忘了曾經愛我:繪本《什麼將把你帶走》。Vocus。https://vocus.cc/article/64c6c932fd897800018f2810
    朱自強(2009)。兒童文學的雙重讀者結構及其對創作的影響。昆明學院學報,4,17-20頁。
    牟宗三(1999年6月)。說詩一家言—詩意篇。鵝湖月刊,290,2-7。
    吳淑玉(2021年12月3日)。安放生命、家庭與愛的故事,一本「詩繪本」的誕生──《注音練習》。博客來讀書報。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5221
    李文寧(2019)。跨越藩籬:光影世界中的「詩意情境」。清華大學出版社。
    李百容(2005年12月)。論「寫意」與「詩畫通融」之關聯性。元培學報。12,125-144。
    李長俊(2019年9月)。這款理論,如何接受:評接受美學、讀者反應理論及解構批評(尤其是它們在文學以外領域的應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7-24。
    李雁君(2009)。台灣西部地區國小學童體型與身體意象對視覺形象比例審美喜好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博士論文網。https://hdl.handle.net/11296/f565ev
    杜宜璉(2018)。互動式電子書結合問題提示對於國中生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碩博士論文網。https://hdl.handle.net/11296/hyuxfd
    阮品綸、張國恩、宋曜廷(2022)。中文閱讀動機量表之編製與信效度檢驗。教育心理學報,53(4),827-852。
    周芷誼(2006)。閱讀環境與學童閱讀態度相關之研究—以彰化縣一所國小五年級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碩博士論文網。https://hdl.handle.net/11296/gbw7ns
    阿尼默(2020)。情批。大塊文化。
    林文寶、陳正治、徐守濤、蔡尚志(1996)。兒童文學。五南出版社。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年6月)。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季刊,3(2),122-136。
    林美琴(2022)。讀寫棒棒堂(中階):從閱讀達人到寫作高手。天衛文化。
    林真美(2023)。繪本之眼。親子天下。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心理出版社。
    林惠美(2017)。國小三年級學童使用喜閱網的網站滿意度與閱讀態度、學習效能之研究~以高雄市某國小為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74-2305201716255800
    林廉恩(2020)。HOME。巴巴文化。
    林德姮(2004)。圖畫故事書中的後設策略〔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碩博士論文網。https://hdl.handle.net/11296/4qmks6
    牧林(2018年9月)。詩情與詩意。臺灣現代詩。55,78-79。
    邱各容(2005)。臺灣兒童文學史。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邱各容(2016年2月)。2015年臺灣童書出版觀察報告。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06,36-40。
    邱各容(2018年6月)。從信誼幼兒文學獎看臺灣原創圖畫書。臺灣出版與閱讀。2,38-45
    邱奕齊(2022年6月)。探討臺灣文學閱讀主題偏好與閱讀態度之差異性與關聯性。運動與遊憩研究。16(4),51-69。
    姚全興(2009)。兒童文藝心理學。重慶出版社。
    柯華葳(2017)。教出閱讀力(2017暢銷增修版)。親子天下。
    洪于茜(2022)。臺灣2016至2019年進口兒童圖畫書插畫風格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博士論文網。https://hdl.handle.net/11296/a5m6t7
    洪文瓊(2004)。台灣圖畫書發展史。傳文文化出版社。
    海狗房東(2021)。發光的樹。維京出版。
    馬尼尼為(2022)。姐姐的空房子。斑馬線文庫有限公司。
    國立臺灣圖書館(2023)。永續發展圖書資料閱讀手冊。作者。
    張子樟(2004)。從「閱讀」到「文本研究」-淺述文學理論與批評的應用。兒童文學學刊,11,125-148。
    張美妮、巢揚(1996)。幼兒文學概論。重慶出版社。
    張峰屹(2019)。“詩言志”之本義謭論:讀朱自清先生《詩言志辨》札記。嶺南學報。12,3-18。
    張梓鈞(2022年1月10日)。從創作到出版:繪本《今天Today is the day》。Medium。https://medium.com/tzuchunchang/從創作到出版-繪本-今天today-is-the-day-4550c829305b
    張晏榕(2023)。動畫導論:美學與實務(第二版)。全華圖書。
    張綵茜、李佩璇(2022年8月22日)。SEL是什麼?了解社會情緒學習技巧、優點與情緒量表。親子天下。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3530
    許珮玫(1992)。兒童讀物插畫表現技法之創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博士論文網。https://hdl.handle.net/11296/29996z
    陳玉金(2015年5月)。2014臺灣童書出版觀察報告。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97,4-10。
    陳秀文(2009年11月)。當代圖畫書的研究取向與圖畫書的新美學。臺灣美術學刊。76。https://twfineartsarchive.ntmofa.gov.tw/QuarterlyFile/P0760600.pdf
    陳欣妤(2011)。國小三年級與六年級高低學業成就之男女學童對圖畫書的理解與觀察行為之差異〔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博士論文網。https://hdl.handle.net/11296/2tca34
    陳柔含。(2011)。成人與兒童圖畫書之文字分析比較以及圖文理解、喜好與圖文搭配分析:各以三位創作者圖畫書作品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博士論文網。https://hdl.handle.net/11296/x6haq5
    陳植鍔(1990)。詩歌意象論—微觀詩史初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黃筱茵(2023年2月4日)。自由奔放+目不暇給+線索豐富!走入黃一文奇妙的繪本花園。好書指南。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6541
    黃國彬(1997)。言外意,景中情。健行文化。
    楊淑華(1996),兒童文學發展簡史。教育部;臺中教育大學。
    楊馥如(1996年7月)。中學美術鑑賞教學-學習單設計。美育學刊。73,31-42。
    溫邦儒(2020)。高雄市國中生閱讀態度與閱讀測驗知覺有用性相關之研究。〔碩士論文,義守大學〕。碩博士論文網。https://hdl.handle.net/11296/pae7mj
    葉巧晶(2008年3月)。讀者反應論與兒童圖畫書詮釋。網路社會學通訊。69。https://www.nhu.edu.tw/~society/e-j/69/69-34.htm
    葉炳煙(2013)。學習動機定義與相關理論之研究。屏東教大體育,16,285-293。
    葛康馨(2006)。國中社會學習領域中的歷史作業設計研究—以《社會》第三冊歷史教材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3042007143237
    趙金婷、蕭景祥(2010)。兒童閱讀後現代圖畫故事時拒絕反應之探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24(2),55-81。
    劉淑娟(2009)。風的味道-詩意繪本的視覺敘述〔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博士論文網。https://hdl.handle.net/11296/nuudsp
    劉麗幼(2020)。當代兒童繪本中的圖像敍事與文本發展探析 〔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碩博士論文網。https://hdl.handle.net/11296/ynvg23
    歐玲瀞(2021年08月11日)。訪海狗房東與貓魚談《發光的樹》〔廣播節目〕。藝文生活家。佳音廣播電台。http://www.goodnews.org.tw/content.php?id=1654123
    潘世尊(2016)。以PIRLS閱讀理解歷程為基礎之「提問」策略教學。弘光學報,78,147-161。
    蔡振豐(1991)。對王船山詩論中「以意為主」說的一點看法。臺大中文學報,4,383-397。
    鄭雪玫(n.d.)。《小魚散步》專家導讀。文化部。https://children.moc.gov.tw/book/216096
    鄭瑞菁(2009年10月)。幼兒對後設圖畫書的回應行為之探究研究成果報告。行政院;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黎風(2018)。圖像文化時代的影像詩學。清華大學出版社。
    賴素秋(2002)。台灣兒童圖畫書發展研究(1945~2001)〔碩士論文,臺東師範學院〕。碩博士論文網。https://hdl.handle.net/11296/c83zf4
    顏崑陽(2007)。論「文體」與「文類」的涵義及其關係。清華中文學報,1,1-67。
    蘇宜芬、洪儷瑜、陳柏熹、陳心怡(2018)。閱讀理解成長測驗之編製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97(4),557-580。
    蘇振明(2006)。圖畫書與兒童教育應用之探討。國教新知,53(4),35-46。
    Beach, R., & Appleman, D. (2006). Teaching literature to adolescent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Gaver, B., Dunne, T., & Pacenti, E. (1999). Design: Cultural probes. Interactions, 6(1), 21–29.
    Gaver, W., Boucher, A., Pennington, S., & Walker, B. (2004). Cultural probes and the value of uncertainty. Interactions, 11(5), 53-56.
    Green, C., & Keogh, K. (2024). Vocabulary exposure to children is enhanced by using both informational and narrative picture books for read-alouds: A comparative modelling study using data science method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eading, 47(4), 429-647.
    Kesler, T. (2012). Evoking the world of poetic nonfiction picture books.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Education, 43, 338-354.
    Maynes, M.-L. (2018). Truth, fact and feeling: An investigation of children making meaning from poetic nonfiction picture books (Doctoral thesis).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Madej, K. (2003). Towards digital narrative for children: From education to entertainment,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omputers in Entertainment, 1(1), Article 3. https://doi.org/10.1145/950566.950585
    Pappas, C. C. (2007). Genre and genre analysis: A social-semiotic approach.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42(3), 401-412.
    Rosenblatt, L. M. (1994). The transactional theory of reading and writing. In R. B. Ruddell, M. R. Ruddell, & H. Singer (Eds.), 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ocesses of reading (4th ed., pp. 1057–1092).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