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方琪
論文名稱: 張愛玲傳奇世界中的人性書寫
指導教授: 楊昌年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5
中文關鍵詞: 張愛玲傳奇世界人性書寫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31下載:12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3 第二章 作者生平 6 第一節 童年 6 第二節 青少年 7 第三節 成年 10 一、 一九四0年代 10 二、 一九五0年代 10 三、 一九六0年代 13 第四節 中年 14 一、 一九七0年代 14 二、 一九八0年代 15 第五節 晚年 15 第三章 張愛玲《傳奇》世界中人性書寫之面象 17 第一節 家庭 17 一、 骨肉親情 18 (一)虐待式的骨肉親情 18 (二)別有所圖的骨肉親情 23 (三)變調的骨肉親情 26 (四)疏離的骨肉親情 28 (五)殘酷無情的骨肉親情 29 二、 手足之情 33 第二節 婚姻 38 一、 以經濟為考量的婚姻目的 39 (一)尋求「長期飯票」的女性 40 (二)愛慕虛榮的父母 46 二、無愛無奈的婚姻生活 48 (一)穩妥乏味的婚姻 48 (二)煩惱無奈的婚姻 49 (三)牢騷滿腹的婚姻 52 (四)無奈認命的姘居生活 53 (五)大打出手的婚姻 53 (六)精神凌遲的婚姻 54 (七)破碎無愛的婚姻 57 (八)無邊荒涼的婚姻 58 (九)陷入窘境的婚姻 60 (十)怨懟無愛的婚姻 61 第三節 愛情 63 一、 虛榮心理作祟 63 (一)較量擄獲異性能力的楊太太與淳于敦鳳 63 (二)慣性耽溺於愛情遊戲的王嬌蕊 64 (三)以獲得范柳原青睞沾沾自喜的白流蘇 65 (四)因聶傳慶的愛滿足自我虛榮心的言丹朱 66 二、 現實的考量 67 (一)以「上不上算」來衡量愛情的佟振保 67 (二)在感情上「各懷鬼胎」的白流蘇與范柳原 72 (三)談一場「無責任」戀愛的呂宗楨與吳翠遠 73 三、 情慾泛流 73 (一)佟振保的慾情 73 (二)哥兒達的濫情 75 四、 病態的愛戀 77 (一)欲藉愛情虐人、彌補過往情天長恨的聶傳慶 77 (二)如母蜘蛛網羅男人的梁太太 79 (三)變態的父女畸戀 80 (四)為戀愛而戀愛的潘汝良 80 第四節 社會 81 一、 複雜的社會關係 82 (一)個人與社會的衝突矛盾 82 (二)個人與社會的妥協 90 (三)千夫所指的社會輿論 92 二、蒼涼的人際關係 96 (一)親人之間 97 (二)朋友之間 99 (三)主僕之間 101 (四)陌生人之間 103 第四章 《傳奇》世界人性書寫之意義 105 第一節 成長背景的重現 105 一、舊式遺老家族背景 106 二、 對成長黑幕的吶喊 108 三、 對成長背景複雜矛盾的情結 108 第二節 對人性的不信任 110 一、冷漠無情的雙親 110 二、所見所聞的週遭人物 113 第三節 對人生荒涼的體悟 114 一、 成長背景塑造悲觀氣質 115 二、 戰爭深化無常體悟 115 三、 無意塑造英雄形象的寫作原則 116 第五章 《傳奇》世界人性書寫的藝術分析 119 第一節 特殊意象 119 一、月意象 119 二、鬼意象 123 第二節 象徵 135 一、婚姻生活的象徵 135 二、心理的象徵 140 三、荒涼人生的象徵 150 四、蒼涼人性的象徵 152 五、無知自閉的象徵 153 六、毀滅的象徵 154 七、白色的象徵 158 八、暮氣的象徵 159 九、命運先兆的象徵 159 十、慣性沈淪的象徵 160 第三節 譬喻 162 一、以影視手法喻人 162 二、以繡鳥喻人 163 三、以風、雕花及灰塵喻洋人們的生活 164 四、以笛聲、夢喻佟振保的家 164 五、以蟬聲喻阿小的勞動 165 六、以銅匠擔的聲響喻絮聒 165 第四節 反諷 162 一、對欲蓋彌彰淳于敦鳳的反諷 166 二、對表裡不一佟振保的反諷 166 三、對虛張聲勢婁囂伯的反諷 168 四、對不成熟不負責任鄭先生的反諷 168 五、對勾心鬥角鄭家姊妹的反諷 169 六、對吳家虛假「好人」的反諷 169 第五節 移轉 170 一、時空轉換 170 二、空間轉移 173 第六章 結論 176 第一節 張愛玲文學的價值及其作品中人性的探討 176 第二節 張愛玲《傳奇》世界人性探討的未來展望 178 參考書目

    一、專書

    (一)作家著作
    張愛玲。《張愛玲小說集》。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0年2月第35版。
    張愛玲。《赤地之戀》。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7月典藏版4刷 (1991年6月典藏版初版)。
    張愛玲。《怨女》。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7月典藏版初版。
    張愛玲。《半生緣》。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1992年6月典藏版2刷。
    張愛玲。《餘韻》。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7月典藏版2刷 (1991年8月典藏版初版)。
    張愛玲。《對照記──看老照相簿》。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3年初版。
    張愛玲。《續集》。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10月典藏版4刷。
    張愛玲註譯。《國語海上花列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初版第2刷。
    張愛玲。《惘然記》。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11月典藏版12刷 (1991年8月典藏版初版)。
    張愛玲。《張看》。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3月典藏版13刷。
    張愛玲。《紅樓夢魘》。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4月典藏版11刷 (1977年8月出版 1991年8月典藏版初版)。
    張愛玲譯。《愛默森選集》。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1月典藏版10刷 (1992年5月典藏版初版)。
    張愛玲。《秧歌》。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10月典藏版20刷 (1968年6月30日初版1991年7月典藏版初版)。
    張愛玲。《流言》。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4月典藏版18刷。
    張愛玲。《同學少年都不賤》。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2月初版1刷。

    (二)各家研究評論
    于青。《張愛玲傳》。台北:世界書局,1993年9月16日初版。
    司馬新。《張愛玲與賴雅》。台北:大地出版社,1996年5月初版。
    任茹文、王豔。《沈香屑裡的舊事:張愛玲傳》。嘉義市:千聿企業出版部,2002年初版。
    李瑞騰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評論卷(二)。台北:九歌出版社,民國92年初版。
    余斌。《張愛玲傳》。台中:晨星出版社,民國86年初版。
    胡辛。《最後的貴族‧張愛玲傳》。台北:國際村文庫書店,1995年3月初版,2001年6月5刷。
    胡蘭成。《今生今世》。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年7月初版。
    唐文標。《張愛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65年5月初版, 84年10月第2版第3刷。
    陳子善。《說不盡的張愛玲》。香港:遠景出版集團,2001年7月初版。
    張子靜。《我的姊姊張愛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民國85年初版。
    張健。《張愛玲新論》。台北:書泉出版社,1996年1月初版1刷。
    張健主編。《張愛玲的小說世界》。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民國73年7月初版。
    馮祖貽。《百年家族─張愛玲》。台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88年5月初版。
    萬燕。《海上花開又花落──讀解張愛玲》。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8月初版。
    費勇編著。《美麗又蒼涼的手勢─―我看張愛玲》。台北縣:雅書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元月初版一刷。
    楊師昌年。《水晶簾外玲瓏月》。台北:里仁書局,民國88年7月15日初版。
    蔡登山。《張愛玲未完》。台北:天下遠見文化公司,民國92年第一版。
    蔡鳳儀編輯。《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台北:皇冠出版社,1996年初版。
    鄭樹森編選。《張愛玲的世界》。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2004年1月10日修訂一版。
    魏可風。《臨水照花人》。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年12月初版6刷(2001年3月初版)。
    蘇偉貞編選。《張愛玲的世界──續編》。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民國92年 11月10日初版。

    (三)相關書籍
    周伯乃。《現代小說論》。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7年4月3版(民國60年5月初版)。
    夏志清英文原著。劉紹銘編譯。《中國現代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80年11月15日再版。
    席長安。《人性分析》。台北:清流出版社,民國66年12月1日第8版。
    陳芳明。《危樓夜讀》。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民國85年初版。
    張健。《古典到現代》。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5年4月初版。
    Robert C.Carson & JamesN.Butcher著。游恆山譯。《變態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2年10月初版1刷。
    約翰‧布雷蕭(John Bradshaw)作。鄭玉英、趙家玉譯。《家庭會傷人》。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5年11月初版24刷(民國82年5月初版1刷)。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2002年1月新版1刷。

    二、論文

    (一)學位論文
    盧正珩。《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6月,指導教授:楊師昌年。
    鍾正道。《張愛玲散文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6月,指導教授:沈謙先生。

    (二)期刊論文
    王劍叢。<張愛玲上海時期小說創作述評>。廣州:《中山大學學報》,1988年3期。
    王翟。<看《張愛玲雜碎》>。台中:《書評》雙月刊42期(民國65年10月1日)。
    王健。<黃金枷鎖桎梏的兩條女性生命──曹七巧與蟬阿姨形象評析>。《國文天地》15卷9期(民國89年2月)。
    朱西甯。<談《張愛玲雜碎》>。台中:《書評》雙月刊42期(民國65年10月1日)。
    沙岑。<評舞台上之〈傾城之戀〉>。《聯合文學》第10卷第2期(原載1944年12月21日<平報‧新天地>)。
    林式同。<有緣得識張愛玲>。《皇冠》,1996年2月。
    林幸謙。<張愛玲少作論──壓抑符碼與文本的政治含義>。《當代》第109期(1996年2月)。
    林幸謙。<張愛玲的「閨閣政治論述」:女性身體、慾望與權力的文本>。《文史哲學報》第47期(民國86年12月)。
    林幸謙。<重歸「荒涼」──張愛玲海葬與遺囑閱讀的隱喻>。《明報月刊》1997年12月。
    林幸謙。<女性焦慮與醜怪身體:論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亞文化群體>。《中外文學》第27卷第6期(1998年11月)。
    林邊。<評〈琉璃瓦〉>。台中:《書評》雙月刊42期(民國65年10月1日)。
    金長風。<傾城之戀>。《聯合文學》第10卷第2期(原載1945年1月15日《文友》4卷5期)。
    柳雨生。<觀〈傾城之戀〉>。《聯合文學》第10卷第2期(原載1944年12月28日<中華日報‧中華副刊>)。
    高全之。<同物無慮──張愛玲海葬的質疑與辯正>。《當代》第173期(2002年1月1日)。
    高全之。<上海「孤島」與「上海孤島」──抗戰期間張愛玲的寫作環境>。《當代》第174期(2002年2月1日)。
    高全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張愛玲如何三思「五四」>。《當代》第176期(2002年4月)。
    張小虹。<上海與張愛玲>。《聯合文學》第17卷第12期(2001年10月)。
    無忌。<細膩簡潔──觀〈傾城之戀〉後>。《聯合文學》第10卷第2期(原載1944年12月21日<平報‧新天地)。
    楊師昌年。<析評張愛玲的〈茉莉香片〉>。台中:《書評》雙月刊第46期(民國89年6月)。
    楊師昌年。<析評張愛玲短篇〈琉璃瓦〉>。台中:《書評》雙月刊第49期(民國89年12月)。
    楊師昌年。<析評張愛玲短篇〈桂花蒸 阿小悲秋〉>。台中:《書評》雙月刊第53期(民國90年8月)。
    廖咸浩。<迷蝶:張愛玲傳奇在台灣〉>。《當代》第147期(1999年11月1日)。
    銀正雄。<評唐文標的〈論張愛玲早期小說〉>。台中:《書評》雙月刊22期(民國64年2月1日)。
    蝶衣。<〈傾城之戀〉贊>。《聯合文學》第10卷第2期(原載1944年12月23、24日《力報》)。
    劉叔慧。<清堅決絕──試探張愛玲的愛情>。《聯合文學》第11卷第12期。
    駱志伊。<張愛玲的傳奇寫照>。《歷史》第153期(民國89年10月5日)。
    應賁。<傾城之戀>。《聯合文學》第10卷第2期(原載1945年1月10日《雜誌》14卷4期「每月評壇」欄)。
    蘇青。<讀〈傾城之戀〉>。《聯合文學》第10卷第2期(原載1944年12月10日《海報》)。
    蘇曉康。<門裡窗外的黝暗與光亮──以海明威和張愛玲為例>。《聯合文學》第195期(2001年1月)。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