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伊妏
Cheng, Yi-Wen
論文名稱: 泰雅族織布文化融入都市國小低年級生活課程之研究
A Study on Integrating Atayal Weaving Culture into Life Curriculum at Urb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wan
指導教授: 黃純敏
Huang, Chuen-Min
口試委員: 黃純敏
Huang, Chuen-Min
周惠民
mayaw fotol
張珍瑋
Chang, Chen-Wei
口試日期: 2024/12/28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課程領導與教學實踐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Education_In-service Teacher Master's Program of Curriculum Leadership and Teaching Practice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8
中文關鍵詞: 泰雅族文化織布圖騰多元文化課程族群認同性別分工
英文關鍵詞: Atayal culture, weaving motifs,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ethnic identity, sexual division of labour
研究方法: 參與觀察法文件分析法半結構式訪談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500225
論文種類: 代替論文:專業實務報告(專業實務類)
相關次數: 點閱:1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如何將泰雅族織布文化融入都市國小低年級生活課程,以促進學生對泰雅族文化的理解與族群認同,並提升學生的多元文化素養。研究對象為都市國小二年級學生,採用行動研究方法進行。研究者設計並實施泰雅族織布文化融入都市國小低年級生活課程,內容涵蓋泰雅族的傳統工藝、性別分工、文化象徵與織布圖騰等,並探討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的文化認知、族群認同及多元文化素養的變化。
    本研究的發現如下:(一)建構都市國小的泰雅族織布文化融入生活課程,學生能透過織布工藝展現對泰雅族文化的理解。(二)泰雅族文化的性別分工、傳統工藝及織布圖騰等文化知識,能幫助學生深化對泰雅族文化的理解,並促進族群認同及多元文化素養的發展。(三)實施泰雅族織布文化課程能促進國小教師在泰雅族文化知能、多元文化課程設計與行動研究能力方面的成長。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how Atayal weaving culture can be integrated into the life curriculum of lower grades in urban elementary schools to enhanc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Atayal culture, foster ethnic identity, and improve multicultural literacy. The research subjects are second-grade students in urban elementary schools, and the action research method is adopted. The researcher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a curriculum that integrates Atayal weaving culture into the life curriculum for lower grades. The content covers Atayal traditional crafts, gender roles, cultural symbols, and weaving patterns, while examining changes in students' cultural cognition, ethnic identity, and multicultural literacy throughout the learning proces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Integrating Atayal weaving culture into urban elementary school life curriculum allows students to demonstrat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Atayal culture through weaving crafts.
    2. Knowledge of Atayal gender roles, traditional crafts, and weaving patterns helps students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Atayal culture, fostering ethnic ident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3. Implementing the Atayal weaving culture curriculum promotes the growth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cultural knowledge of the Atayal people,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design, and action research capabilities.

    謝辭i 摘要ii Abstractiii 目次iv 表次vi 圖次v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6 第三節 名辭釋義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9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原住民族的歷史脈絡11 第二節 泰雅族的文化18 第三節 泰雅族織布文化與其相關研究33 第四節 泰雅族織布課程的多元文化理論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45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46 第三節 研究方法49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55 第五節 信實度與研究論理5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59 第一節 泰族織布文化課程方案建構59 第二節 織布文化課程教學時施與問題因應79 第三節 泰雅族織布文化課程的學習成效97 第四節 教師的專業成長10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13 第一節 結論113 第二節 建議116 參考資料119 附錄131 附錄一 泰雅族學生訪談大綱131 附錄二 非泰雅族學生訪談大綱132 附錄三 家長與學生知情同意書133 附錄四 單元一〈原住民族的歷史探險〉學習單134 附錄五 單元二〈十六族的故鄉遊記〉學習單135 附錄六 單元三〈跟著泰雅族過生活〉學習單136 附錄七 單元四〈從山林到藝術〉學習單137 附錄八 單元五〈泰雅族的編織世界〉學習單138

    尤瑪.達陸(2003)。織起一座彩虹祖靈橋。內政部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毛榮富(2013)。平埔族群的主權。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3(1),17-36。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P20161117001-201303-201611220019-201611220019-17-36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群學。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允晨文化出版社。
    王梅霞(2021)。泰雅族。三民。
    王嵩山(1900)。當代原住民族的藝術。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白博仁(1999)。國小學生的性別角色及其與自我概念的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朱文海(2015)。原始藝術暨其生成方式探討。建國科大社會人文期刊,34(1),51-68。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P20110518001-201501-201502130018-201502130018-51-68
    呂美容(1992)。泰雅傳說—祖先的故事。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李亦園、石磊、阮昌銳、楊福發(1963)。南澳的泰雅人-民族學田野調查與研究下冊。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李亦園、宋人仁、宋龍生、吳燕和(1963)。南澳的泰雅人-民族學田野調查與研究上冊。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李朝成(2010)。從國際法的觀點論荷蘭據台時期台灣原住民之法律地位。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7),45-82。https://doi.org/10.29763/TISR.201006.0002
    阮昌銳(1990)。泰雅族傳統文物研究暨製作計劃研究報告。臺灣省立博物館。
    周沛君(2012)。泰雅族織布工藝的傳承教育之研究-以桃園縣復興鄉區域為例(系統編號:100NTUA0233005)〔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周芷萱(2024)。都會區原住民重點小學教師師生互動下族群認同型塑之研究(系統編號:112NTCT0212011)〔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周郁庭(2022)。傳統文化與西方宗教的交織:泰雅族多元性別探究(系統編號:110NTPT0204006)〔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周惠民(2018)。從原住民族知識談教師應有的素養。臺灣原住民族研究論叢,24,1-26。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a0000575-201812-201905160005-201905160005-1-26
    周景宏(2001)。泰雅族北勢群傳統工藝變遷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
    周新富(2018)。教育社會學。五南。
    林佳璿(2017)。臺灣原住民文化融入幼兒美感教育視覺藝術課程設計:以繪本創作教學及「達悟族」課程活動為例(系統編號:105NTUA0819008)﹝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思騏、陳盛賢(2020)。原住民族教育政策的歷史制度論分析。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41),1-15。https://doi.org/10.7038/JETP.202006_(41).0001
    林靜玉(2009)。牡丹事件後之東部原住民族。大漢學報,(23),29-52。https://doi.org/10.29704/JDIT.200903.0003
    施正鋒(1998)。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前衛。
    胡美鑾(2009)。男班長?女學藝?-國中班級幹部性別分工之研究(系統編號:097NTNU5332064)﹝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胡浩偉(2018)。以布農族文化融入社會領域課程提升國民小學五年級學童族群認同之行動研究。(系統編號: 106NTCT0212008)﹝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苗栗縣政府(2009)。泰雅族祭儀傳說。苗栗縣政府原住民族及族群發展處。節取2024年10月8日,取自https://cipa.miaoli.gov.tw/News_Content.aspx?n=2373&s=107583
    苗栗縣政府(2009年12月6日)。泰雅族祭儀傳說。苗栗縣政府原住民族及族群發展處。節取2024年10月8日,取自https://cipa.miaoli.gov.tw/News_Content.aspx?n=2373&s=107583
    原住民族委員會(nd)。台灣原住民族的起源。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擷取2024年1月5日,取自https://www.tacp.gov.tw/Aboriginal/AbContent?ID=c404a05c-ad58-4003-9014-137c958837c7
    原住民族委員會(nd)。原住民十六族。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擷取2024年9月20日,取自https://www.tacp.gov.tw/Aboriginal/Introduction
    原住民族委員會(nd)。泰雅族。原住民族委員會。擷取2024年8月15日,取自https://www.cip.gov.tw/zh-tw/tribe/grid-list/8C87B4AF56B788EED0636733C6861689/info.html?cumid=8F19BF08AE220D65
    徐超聖、李佳芬(2012)。國小高年級客家學童客家語學習與族群認同之相關研究—以新竹縣關西地區為例。嘉大教育研究學刊,(28),73-100。https://doi.org/10.6474/NCUJER.201203.0073
    徐榮春(2024)。建構泰雅族國定課綱,促進台灣教育改革與多元發展。台灣教育,(746),1-34。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18166482-N202406190009-00001
    高嘉勵(2017)。尋找拼圖失落的那一塊—康培德《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臺灣原住民》書評。中外文學,46(1),185-191。https://doi.org/10.6637/CWLQ.2017.46(1).185-191
    康培德(2016)。 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台灣原住民族。聯經。
    張孝慧(2011)。基督新教與西拉雅族的第一次接觸:論荷蘭亞米紐斯主義者  在福爾摩莎的傳教事工(1627-1643)。文化研究,(13),129-162。  https://doi.org/10.6752/JCS.201203_(13).0004
    張春興(2003)。心理學原理。東華。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東華。
    張晉芬(2008)。性別角色態度、家務分工和父權制度。中央研究院週報,1183,知識天地。https://www.ios.sinica.edu.tw/people/personal/ccf/1866.pdf
    張嘉育(nd)。多元文化課程。國家教育研究院樂詞網。擷取2025年1月3日,取自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24627d119308722fff0f2c4227035a05/?startswith=zh&seq=21
    張德銳、簡賢昌、高紅瑛、丁一顧、李建民、李俊達、林芳如、高敏麗、張淑娟、鄒小蘭、蔡美錦(2014)。教學行動研究:實用手冊與理論介紹(二版)。高等教育。
    張錦裕(2001)。學校情境中影響台灣原住民族國中生族群認同因素之探究──以花蓮地區阿美族為例──(系統編號:090NTNU0051009)〔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張耀宗(2004)。台灣原住民教育史研究〈1624-1895〉----從外來者的殖民教化談起(系統編號:092NTNU0331019)〔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張耀宗(2014)。清領時期臺灣的土番社學。中正教育研究,13(1),89-120。
    張耀宗(2021)。《臺灣蕃人事情》報告與日治初期官方原住民教育政策的形成。彰化師大教育學報,(35),65-80。https://doi.org/10.53106/181983092021060035003
    張耀宗(2024)。同化為日本人:日治時期原住民教育政策演變之探析。臺北市立大學學報.教育類,55(1),1-17。https://doi.org/10.6336/JUTEE.202406_55(1).0001
    悠蘭.多又(2004)。泰雅織影。稻香。
    教育部(2018年4月)。十二年國教生活課程課程綱要。國家教育研究院。擷取2024年8月3日,取自https://www.naer.edu.tw/upload/1/16/doc/813/(%E7%99%BC%E5%B8%83%E7%89%88)%E7%94%9F%E6%B4%BB%E8%AA%B2%E7%A8%8B%E8%AA%B2%E7%A8%8B%E7%B6%B1%E8%A6%81.pdf
    教育部(2024年2月)。原住民族學生概況統計。教育部全球資訊網。擷取2024年8月3日,取自https://stats.moe.gov.tw/files/ebook/native/112/112native.pdf
    教育部(2025年1月8日)。教育部MATA獎得獎作品。教育部原力網。擷取2025年1月15日,取自https://indigenous.moe.gov.tw/article/view/1FBbf5799edb
    梁廷毓(2023)。淡北地區原住民族的信仰變遷與當代重構。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34),107-133。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a0000575-N202312280003-00005
    連橫(2022)。臺灣通史(2版)。五南。(原出版年:1920)
    陳千武(1990)。台灣原住民族的母語傳說。臺原。
    陳正哲(2009)。泰雅族菱形紋飾之研究(系統編號:097NTTI5317010)〔碩士論文,臺中技術學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紹馨(1979)。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聯經。
    陳圓融(2005)。鄭氏王朝之教育。臺南文化,58,18-39。
    陳麗華、劉美慧(1999)。花蓮縣阿美族兒童的族群認同發展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9),177-226。
    傅奕銘(2006)。斗六市志 第七篇宗教篇。雲林縣斗六市公所。https://ws.yunlin.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NDkyL3JlbGZpbGUvMTE3NTUvNDUyOS83ZDY2NDMwMi00NjhiLTRhMDktYWMxYS0xMjA5NGMxZWYxYjkucGRm&n=56ys5LiD56%2bHIOWul%2baVmeevhyAtIOesrOS4ieeroCDlpKnkuLvmlZkucGRm
    彭琬馨(2019年5月24日)。立院三讀 原民教育擴大至國教所有學生。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2800953?utm_source=NEWS&utm_medium=1&utm_campaign=MOREPAGE
    彭麗芬(2018)。荷據時期及鄭氏時期之原住民族聚落比較。台灣原住民族研 究,11(2),63-148。https://doi.org/10.29910/TJIS.201812_11(2).0002
    曾大千、何思瞇(2009)。從法令規範論臺灣原住民族教育之本土脈絡。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1),141-174。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20780222-200912-201101060122-201101060122-141-174
    曾啟雄、王伯勛、黃國賓(2013)。泰雅族織品紋樣的造形與色彩之研究以北勢群傳統服飾為例。設計學報,18(1),65-88。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16068327-201303-201304240013-201304240013-65-88
    曾耀輝(2006)。羅馬字母與番仔書荷據時期台灣教育史。經典雜誌,90。http://www.rhythmsmonthly.com/?p=3937
    森丑之助(1917)。台灣蕃族誌第1冊。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
    黃亞莉(1998)。泰雅傳統織物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
    黃季平(2018)。原住民族編織的織布傳承。原教界,2018(80),12-17。https://alcd-web.s3-ap-northeast-1.amazonaws.com/uploads/2018/07/25/59a7a416d450f186ec1bc41dd6a94ba8.pdf
    黃純敏(2014)。轉化的力量:多元文化課程與教學研究。學富文化。
    黃唯玲(2012)。日治時期「平地蕃人」的出現及其法律上待遇(1895~1937)。臺灣史研究,19(2),99-150。https://tci.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resource&s=id=%22A12024901%22.&searchmode=basic&tcihsspage=tcisearch_opt1_search
    黑帶.巴彥(2022)。泰雅文化新編。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楊朶幼(2022)。泰雅族織布工藝的復返之路-以尤瑪.達陸與博物館之合作為例(系統編號:111TNUA0581008)〔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廖守臣(1998)。泰雅族的社會組織。私立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
    劉春榮、吳青山、陳明終(1995)。都會原住民族兒童生活適應及其關聯研究。初等教育學刊,4,147-180。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16830725-199602-x-1-33-57-a
    潘夢竹(2018)。原住民學童性別成長團體輔導 對其性別意識之研究(系統編號:106NTCT0212002)﹝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蔡慧君(2003)。原住民知識精英之學校經驗與族群認同(系統編號:091NTNU0331023)﹝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5dtrba。
    鄭玉雲(2010)。編織課程對泰雅族原住民族學童、教師編織才能、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之研究(系統編號:098NTNU5284021)﹝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靜宜大學(2022年3月2日)。111年3月24日(四)15-17時,織布男不難-談泰雅族織布與性別文化+織帶DIY活動。靜宜大學學生事務處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擷取2025年1月3日,取自https://osa.pu.edu.tw/p/406-1111-30506,r1032.php?Lang=zh-tw
    鍾欣秀(2016)。泰雅族gaga融入國小二年級生活課程之行動研究(系統編號:104NTCT0611005)﹝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簡雲生(2016)。卡義卜勇的天空2。苗栗縣政府。
    羅珮銜(2024)。運用原住民族故事教學法提升國小泰雅族學生族語學習與族群認同之行動研究(系統編號:112NTCT0212019)﹝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蘇子翔(2015)。臺灣日治時期的族群治理(系統編號:103NTHU5208017)﹝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蘇其康(2016)。重探「紅毛」的位移:西拉雅語發微。中山人文學報,(41),35-50。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10243131-201607-201608160006-201608160006-35-50
    鐘國隆(2016)。三位卡那卡那富族男性的性別分工經驗:一個民族誌的紀錄(系統編號:104KMC05739001)﹝碩士論文,高學醫學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Benjamin B. Lahey(2016)。心理學概要(黎士鳴、鍾天鳴譯)。東華書局。(原出版年:2005)
    Mead, M.(1990)。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宋踐、李茹、李前程、鄧筱蓮、郭玉錦譯)。遠流。(原出版年:1935)
    小島由道(1996)。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原出版年:1918)
    伊能嘉矩、粟野傳之丞(2017)。臺灣蕃人事情(傅琪貽譯)。原住民族委員會。(原出版年:1900)
    佐山融吉(2012)。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五冊):泰雅族前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原出版年:1918)
    簡雲生(2017)。泰雅族傳統文物誌(黑帶巴彥譯)。晨星。(原出版年:2017)
    Aboud, E. F. (1987).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self: Identification and attitudes. In J. S. Phinney & M. J. Rotheram (Eds.), 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ation (pp. 32-55). SAGE.
    Banks, J. A. (1990). Approaches to multicultural curricular reform. Social Studies Texan, 5(3), 43-45.
    Leach, E. R. (1977). Political systems of Highland Burma: A study of Kachin social structure. Athlone Press.
    Lewin, E. R. (1948). Resolving social conflicts. Harper & Brothers.
    Lindesmith, A. R., & Strauss, A. L. (1956). Social psychology (Rev. ed.). Dryden Press.
    Phinney, J. S. (1990). Ethnic identity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Review of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8(3), 499–514.
    Schermerhorn, R. A. (1974). Ethnicity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Ethnicity, 1, 1-14.
    Tajfel, H. (1978). Social categorization, social identity and social comparison. In H. Tajfel (Ed.),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ocial groups: Studies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61-76). Academic Press.
    Tumin, M. M. (1964). Ethnic group. In J. Gould & W. L. Kolb (Eds.), Dictionar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p. 243). Free Press.
    Vaughan, G. (1987). A social psychological model of ethnic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J. S. Phinney & M. J. Rotheram (Eds.), 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ation: Pluralism and development (pp. 73-91).
    Weaver, H. N. (2001). Indigenous identity: What is it, and who really has it? American Indian Quarterly, 25(2), 240-255.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30/02/10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