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秉貞
論文名稱: 余秋雨散文研究
指導教授: 黃慶萱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87
中文關鍵詞: 余秋雨大陸文學散文文化散文新時期現當代文學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9下載:6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以戲劇為專業的大陸學者余秋雨先生,在從事十年的學術研究之後,從零開始,集中投入以實地考察為基礎的文化散文寫作。從他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一系列文章在巴金先生主編的《收穫》雜誌上連載開始,就在大陸文化界掀起一陣評論風潮。而這兩本書在台灣出版後,不但榮登暢銷書排行榜的前列,並有許多學者撰文稱賞,當余秋雨先生訪台演講時,更引發了「余秋雨文化旋風」,不但訪問行程排得密密麻麻,演講則是場場爆滿,在台灣奠定了人人知曉的知名度。此後,又有《霜冷長河》、《掩卷沉思》、和《千年一嘆》等書的寫作,不論在大陸或是台灣,甚至在全球華人之間,都一直是令人注目的焦點,形成了所謂的「余秋雨現象」。
    筆者有感於余秋雨先生散文的魅力,希望能更深入了解其思想內涵和藝術表現;並且由文學本身的研究,擴大到探討時代、社會、讀者對於其散文創作的影響;反過來,也想探討其散文對於時代、社會和讀者的影響。
    我們可以發現,大陸自1949年之後特殊的政治環境,對於社會各方面造成極大的影響,文學自然也不例外。而自從「文革」結束,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之後,更是產生多方面的轉型,文學也逐漸脫離政治的控制,向人性、人道主義回歸,由一元轉向多元發展,這樣的轉變,促使更多有識之士願意進行文化思考,也願意透過文學的方式傳達其文化思考感受,余秋雨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余秋雨先生之所以在從事學術研究十年之後,轉而以散文來表達他深刻的文化思考,正是因為他希望他的思考能具有實際的效果,不再只是學術殿堂中觀念的思辯而已,而是能真正觸及現代人的內心。因此他「以自己的體溫去接觸歷史的餘溫」,希望藉此「點燃別人心頭的溫暖」。所以我們在閱讀余先生的散文時,一定要關注其思想內涵,看他如何透過今日的眼光去返觀中國悠久的文化歷史,探尋健全的文化人格,並為中國未來的發展提出建言。
    當然,余秋雨先生為了達到他的目的,就必須在散文的藝術形式上下工夫。散文本來就是「抒情言志」的文體,具有濃厚的個人色彩,但是余秋雨先生拿它來表達文化思考時,散文就不再只是對個體或群體生命型態的簡單描述,而是個體、群體、歷史以至文化生存型態的變錯輝映與完善疊合。余秋雨先生還為散文加入了「戲劇」成分,如「情景」、「場面」、「儀式」等概念,使得讀者讀他的散文時,彷彿投入了一個多重感受的包圍圈,從被動的接受者變成了主動的參與者,在這包圍圈中感受、判斷、激動。
    從散文層面來說,余秋雨先生的散文的確為大陸新時期散文開拓了新的局面,有人把它稱為「文化散文」或「大散文」,甚至以「秋雨體」稱之,認為它是「中國近50年來,感性和智性、歷史感和文化心理感結合得最好的散文之一。」
    然而,從文化層面上來說,雖然余秋雨先生的思考有其獨到之處,有人說他是「當代文壇,把文化和人格自覺地放在總體歷史背景中加以系統而辨證思考的第一人。」但是因為整體環境朝向多元發展,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對於「權威」、「大師」的解構,使得有些人並不見得認同余秋雨先生的看法。從許多評論和幾件事情,如:余秋雨散文有「硬傷」、余秋雨是「文革餘孽」,應該懺悔、余秋雨沒有資格在岳麓書院演講、余秋雨居「作家作秀排行榜」榜首……等等,顯示了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在文化思考的傳達上,受到了一些阻力。甚至余秋雨先生還為了抗議大陸上極度猖獗的盜版現象,而決定封筆。這不是作家個人的緣故,而是整體環境的限制。這些現象值得我們去探討其背後的社會意義和文化意義。
    不論如何,余秋雨先生的努力是值得讚賞的。本論文便是希望基於客觀、公正的態度,從各種學科理論的角度,嘗試為「余秋雨散文」及「余秋雨現象」作出評述。讓這個中國當代散文史上特殊而且重要的文學現象,經過學術性的檢視,給予其應有的重視和肯定。

    目錄 1 第一章  緒論 7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7 第二節 研究方法 8 第三節  研究範疇的界定 11 第二章  寫作背景 14 第一節 時代背景:現代化的進程 14 一、中國「現代化」的外發萌芽階段 14 (一)政治方面 16 (二)經濟方面 17 (三)社會方面 19 (四)文化方面 21 二、中國「現代化」的畸形發展階段 23 (一)政治方面 23 (二)經濟方面 26 (三)社會方面 29 (四)文化方面 31 三、中國「現代化」的有限推展階段 34 (一)政治方面 35 (二)經濟方面 37 (三)文化方面 38 第二節 文學背景:散文的發展 43 一、散文的政治化時期 43 (一)散文政治化的全盛期 43 (二)散文政治化的延續期 46 二、散文的變革時期 47 (一)由政治反思到文化反思 47 (二)創作技巧的變革 49 三、散文的多元化時期 50 (一)繁榮發展的外在因素 51 (二)廣受歡迎的內在因素 52 (三)主要的創作潮流 53 (四)余秋雨的選擇 55 第三節 個人背景:人格的構建 56 一、地域環境的影響 56 (一)吳越文化 56 (二)上海文化 58 二、家庭的影響 62 (一)母親的潛移默化 63 (二)父親的人格典範 64 三、學習歷程中的塑造 64 (一)小學時期 65 (二)中學時期 66 (三)大學時期 67 (四)自學時期 70 四、學術研究上的不斷深入 72 (一)探索的緣起 72 (二)《戲劇理論史稿》 73 (三)《戲劇審美心理學》 74 (三)《中國戲劇文化史述》 75 (四)《藝術創造工程》 77 (五)進入文化思考的「轉型期」 79 五、文化實地考察與散文寫作 80 第四節 小結 85 第三章  余秋雨的散文創作觀 87 第一節 創作觀的理論基礎 87 一、吸收容格「集體無意識」的概念 87 (一)容格「集體無意識」的重要觀點 87 (二)對於「集體無意識」觀點的運用 90 二、採用摩爾根「三階段進化論」的觀點 95 (一)理論內涵上的影響 96 (二)方法論上的影響 102 第二節 散文創作的理念 105 一、創作動機的引發 105 二、對散文主題和內涵的思索 109 (一)接觸「歷史」的溫度 109 (二)立足「現代」的態度 112 (三)提昇「未來」的境界 115 三、對散文形式和效果的注重 117 (一)文章要有吸引力 117 (二)文章如何產生吸引力 119 第三節 小結 126 第四章  余秋雨散文內容探討 128 第一節 分篇主旨探討 128 一、《文化苦旅》 128 二、《山居筆記》 134 三、《霜冷長河》 135 (一)第一輯:人生例證 135 (二)第二輯:人生難題 136 四、《掩卷沉思》 138 (一)第一輯:人生的困境 138 (二)第二輯:人生的陷阱 139 五、《千年一嘆》 141 (一)希臘 142 (二)埃及 144 (三)以色列、巴勒斯坦 148 (四)約旦 151 (五)伊拉克 152 (六)伊朗 155 (七)巴基斯坦 158 (八)印度 160 (九)尼泊爾 163 第二節 作品主題分述 165 一、個體人格的探討 165 (一)中國較乏獨立健全的個體人格 165 (二)「強健型」的個體人格 168 (三)「隱逸型」的個體人格 175 (四)「燦爛型」的個體人格 179 二、群體人格的探討 186 (一)中原地區 186 (二)邊陲地區 216 (三)外邦地區 224 三、一些人生命題 233 (一)友情 233 (二)名譽 235 (三)謠言 236 (四)嫉妒 238 (五)善良 240 (六)年齡 241 第三節 獨具特色的觀點 243 一、對「文明」的呼喚 243 二、人格討論的趨勢 247 三、闡釋歷史的角度 248 四、重視「歷史文化遺跡」 251 第四節 小結 256 第五章  余秋雨散文形式探討 258 第一節 寫作技巧探討 258 一、文類劃分 258 (一)《文化苦旅》 258 (二)《山居筆記》:歷史傳知散文 262 (三)《霜冷長河》、《掩卷沉思》 263 (四)《千年一嘆》:日記體散文 267 二、語言使用 270 (一)各種語法的融會 270 (二)矛盾語法 273 (三)形象化的描述 274 三、文章結構 277 (一)富有變化的結構 277 (二)開頭的氣氛營造與烘托 283 (三)巧妙的「轉接」技巧 285 (四)充滿餘韻的結尾方式 286 四、藝術設計 290 (一)象徵的運用 290 (二)譬喻的運用 295 (三)排比的運用 297 (四)人物的描寫 299 第二節 寫作風格探討 301 一、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301 二、語言乾淨明麗、充滿詩意 303 三、文化歷史空間的還原 305 四、追求文化的高效性 309 第三節 小結 311 第六章  「余秋雨現象」的探討 314 第一節 「余秋雨現象」的現象探討 315 一、暢銷現象 315 (一)銷售狀況 315 (二)暢銷原因 316 (三)對於暢銷的批評 318 二、盜版現象 321 (一)盜版狀況 321 (二)盜版的手段 324 (三)對於「反盜版宣言」的批評 330 三、批評現象 333 (一)「硬傷」的批評與反批評 333 (二)文革寫作組事件 338 (三)岳麓書院演講事件 344 第二節 由「余秋雨現象」看中國當代文學批評 347 一、文學批評的趨勢 348 二、批判式的文學批評 350 三、商業化的文學批評 353 四、建立正常的「三角關係」 356 第三節 小結 361 第七章 結論 364 第一節 從「散文」層面說 364 一、對傳統散文觀念的突破和創新 364 二、主題和題材的拓展超越 367 三、藝術形式的推陳出新 367 第二節 從「文化」層面說 369 一、對於「群體文化人格」的獨特解讀 369 二、尋找「文化」的尊嚴 371 三、與眾不同的「文化選擇」 373 研究參考資料 376

    一、余秋雨的作品
    (一)散文作品
    《文化苦旅》,台北市:爾雅出版社,民國81年(1992)11月初版
    《秋雨散文》,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1994年10月初版
    《山居筆記》,台北市:爾雅出版社,民國84年(1995)8月初版
    《掩卷沉思》,台北市:爾雅出版社,民國88年(1999)7月初版
    《千年一嘆》,台北市:時報文化,民國89年(2000)3月初版
    《霜冷長河》,台北市:時報文化,民國88年(1999)4月初版。北京市:作家出版社,2000年6月北京一版19刷
    (二)其他著作
    1、書籍
    《戲劇理論史稿》,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初版
    《戲劇審美心理學》,四川:四川文藝出版社,1985年初版
    《中國戲劇文化史述》,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1985年初版。板橋市:駱駝出版社,民國76年(1987)8月臺初版
    《藝術創造工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初版。台北:允晨文化,民國79年(1990)3月初版,民國88年(1999)6月八刷
    《余秋雨 臺灣演講》,台北:爾雅出版社,1998年1月初版
    江堤、陳孔國、肖永明編選《尋找文化的尊嚴──余秋雨、杜維明談中華文化》,長沙市:湖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初版
    《鞦韆架》,台北:時報文化,2000年2月初版
    2、單篇文章
    〈文化視野中的越劇〉,《戲劇藝術》1993年4期
    〈尋找生命密碼,書寫黑土文明〉,《北方文學》1994年12期
    〈從急進回歸常情常理:世紀之交的中華文化〉,《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Vol.13 No.2,1996。
    〈我們的大地就是茫茫人心〉,《山東文學》1997年1期
    〈當代都市文化略論〉,《文化研究》1997年5期
    〈大匠之門──序魏明倫〉,《四川戲劇》1998年3期
    〈余秋雨的一封公開信——答余杰先生〉,《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0年7期
    (三)訪談錄
    1、單篇文章
    陳竹〈永遠的讀書人〉,《人到中年》1994年1期
    流水整理〈余秋雨談世紀之交的中國文化〉,《四川文學》1996年1期
    寧秀英〈為文明點火──余秋雨教授明道中學演講紀實(一)〉,《明道文藝》251期,1997年2月
    寧秀英〈讀書豪情──余秋雨教授明道中學演講紀實(下)〉,《明道文藝》252期,1997年3月
    郝譽翔〈訪余秋雨〉,《聯合文學》十三卷10期,1997年8月
    (陳潔訪談)〈余秋雨談香港文化的轉機〉,《文化研究》1997年9期
    江迅〈余秋雨呼喚文化及時雨〉,《亞洲週刊》十三卷33期,1999年8月
    蕭富元〈餘溫與體溫的對話——訪余秋雨〉,收錄於《書與生命的對話》,台北:遠見,1999年9月初版
    (陳光儀整理)〈余秋雨的旅行與閱讀〉,《講義》2000年4月號
    楊瑪利、林玉珮〈余秋雨看總統大選:台灣需要更多文化良知〉,《天下雜誌》2000年4月
    (張英訪談)〈世紀末的中國文化——余秋雨訪談錄〉,收錄於張英《文學的力量——當代著名作家訪談錄》,北京市:民族出版社,2001年1月一版一刷
    2、網路資料
    〈余秋雨:因為我心太軟〉
    〈余秋雨「不想」當眾脫褲子〉
    〈余秋雨看「余秋雨批判」〉
    〈余秋雨談電視辯論〉,《中國青年報》
    〈著名學者余秋雨談文化產業〉,《中國文化報》
    〈與余秋雨對話〉,《生活時報》
    余秋雨〈幾篇講學瑣記:一、簡體字;二、一盆水;三、寧靜的人們;四、文化沙漠?五、毛病何在?六、候選資格〉
    楊瑞春〈余秋雨首次開口說文革舊事 我不是「文革餘孽」〉,《中國新聞周刊》
    (周岩森整理)〈余秋雨先生的自我表白〉,《文論報》1995年1月15日
    王國偉〈秋雨人生〉,《文學報》1995年3月2日
    張雋〈余秋雨說:我不是「上海男人」〉,《生活時報》1999年5月11日
    李賀〈「人生是一條長河」──余秋雨訪談〉,1999年5月31日
    〈工作室:余秋雨談謠言〉,1999年7月27日14:03鳳凰衛視
    吳崇明〈余秋雨:誰說我不是純粹的文化人〉,《成都商報》1999年7月27日〈余秋雨談跨文化的第四座橋〉,《北京晚報》1999年12月5日
    〈余秋雨談「千禧之旅」帶來的中華文明思考〉,《中新社》2000年1月12日
    〈余秋雨:我不是文革餘孽〉,多維新聞社,2000年2月29日
    〈旅行.閱讀──余秋雨演講全文〉,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2000年3月4日
    〈閱讀戲劇──余秋雨vs.馬蘭演講全文〉,師大綜合大樓202演講廳,2000年3月10日
    〈真情指數──余秋雨專訪 蔡康永VS.余秋雨〉,2000年3月21日
    楊瑞春〈余秋雨:對於歷史事實我從不謙虛〉,2000年4月30日
    二、文學研究
    ﹙一﹚書籍
    文訊主編《當前大陸文學》,台北市:文訊雜誌社
    張寶琴、邵玉銘、亞弦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1949─1993)》,台北市:聯合文學
    洪子誠《當代中國文學的藝術問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武漢大學中文系當代文學教研室《中國當代文學手冊》,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5月初版
    崔西璐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概論》,天津市: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年10月一版一刷。
    汪時進、吳文祥《新時期文學》,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1992年10月初版
    郭志剛等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初稿》,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12月北京第一版,1994年5月湖北第五次印刷
    施叔《大陸新時期文學概觀》,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6月
    應鳳凰《當代大陸文學概況、史料卷》,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6月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概說》,香港:青文書屋,1997年6月初版
    馬森、皮述民、楊昌年、邱燮友《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板橋市:駱駝出版社,1997年8月初版
    張韌《新時期文學現象》,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2月初版
    古遠清《中國大陸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6月一版
    陳信元、欒梅健編《大陸新時期文學概論》,嘉義縣:南華管理學院,1999年6月初版
    ﹙二﹚單篇文章
    1980年
    何西來〈人的重新發現——論新時期的文學潮流〉,《紅岩》1980年三月號
    1993年
    潘天強〈簡論新時期文學中的文化意識〉,《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3年1期
    王紀人〈新時期文學的走向〉,《文藝理論研究》1993年4期
    袁進〈試論文學的商品化〉,《文藝理論研究》1993年4期
    王曉峰〈人類現存境遇中的兩難心緒──新時期文學的城市意識〉,《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3年10期
    1994年
    滕小松〈新時期現代文學的文化批評〉,《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4年1期
    柏文猛〈論新時期文學中的消極生命意識〉,《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4年7期
    張頤武等〈後新時期的文學批評──當代文化轉型的一個方面〉,《文藝理論》1994年10期
    南帆〈敘事話語的顛覆:歷史和文學〉,《文藝理論》1994年10期。
    1995年
    笠征〈九十年代大陸文學的基本態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五卷1期,1995年3月
    張器友〈新時期都市題材文學得失論〉,《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5年5期
    吳培顯〈「轉型」與「後新時期」的思考〉,《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5年7期
    張清華〈新時期文學的文化境遇與策略〉,《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5年7期
    陳劍〈大陸文學商品化現象〉,《幼獅文藝》八十二卷9期,1995年9月
    黎鳳〈走出混沌──新時期文學的「矛盾論」〉,《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5年11期
    1996年
    孟繁華〈激進的理想與世紀之夢──新時期文學的百年文化背景〉,《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年4期
    張學正〈九十年代中國大陸文學思潮掃描〉,《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年8期
    耿傳明〈後新時期文學的啟動與八五新潮文學〉,《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年9期
    降紅燕、蔣永文〈讀者意識的正負效應──接受美學對新時期文學的影響〉,《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年11期
    湯學智〈十年辛苦不尋常──新時期文學研究評略〉,《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年11期
    徐賁〈從「後新時期」概念談文學討論的歷史意識〉,《文藝理論》1996年12期
    1998年
    杜書瀛〈呼吁對人的尊重──新時期文學與道德〉,《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3期
    2000年
    〈批評,有話好好說──滬上部分作家、評論家、學者座談當前文學批評的若干現象〉,《文藝理論》2000年2期
    白燁、雷達等〈《十作家批判書》批評王蒙、余秋雨、王小波、賈平凹、王朔等是耶?非耶?〉,《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0年5期
    二、散文研究
    ﹙一﹚書籍
    王堯《鄉關何處──20世紀中國散文的文化精神》,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6月初版
    樓肇明、老愚主編《當代散文潮流回顧‧寫作藝術借鑒叢書》,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10月初版
    陳信元《大陸新時期散文概述》,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民國85年6月
    陳信元《中國現代散文初探》,台中市:台中縣立文化中心,民國79年12月初版
    范培松《中國現代散文史》,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初版
    ﹙二﹚單篇文章
    1983年
    張相端〈散文筆調與修辭藝術〉,《文藝理論》1983年10期
    1986年
    林非〈散文研究的探討〉,《文藝理論》(複印報刊)1986年5期
    佘樹森〈現代散文理論鳥瞰〉,《文藝理論》1986年11期
    1987年
    王進〈似斷實連的藝術畫卷──談散文畫面的組接技巧〉,《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87年2期
    1989年
    曹明海〈論散文教學中的品類審識〉,《中學語文教學》(複印報刊)1989年4期
    曾羽柳〈散文教學:探尋主脈的內在走向〉,《中學語文教學》(複印報刊)1989年4期
    1990年
    陳創業〈新時期散文藝術嬗變〉,《當代作家評論》1990年6期
    1992年
    劉錫慶〈當代散文:發展軌跡、分「體」考察和作家特色──兼評《當代文學史》有關散文的表述〉,《文藝理論》1992年1期
    鍾友循〈中國當代學者散文的藝術特色〉,《長沙水電師院學報》第七卷第3期,1992年8月
    1993年
    王聚敏〈「大散文」的聯想〉,《文學自由談》1993年1期
    秦晉〈新散文現象和散文新觀念〉,《文學評論》1993年1期
    王偉明〈1982-1991:散文創作概觀〉,《文藝理論》1993年3期
    采詩〈試論當代散文的特色與不足〉,《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4期
    劉錫慶〈我看新時期散文〉,《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3年7期
    丁亞平〈文化散文論〉,《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3年8期
    冒炘、莊漢新〈中國當代散文的回顧與展望〉,《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3年9期
    蔣心煥、吳秀亮〈試論閒適派散文──兼及周作人、林語堂、梁實秋散文之比較〉,《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3年9期
    袁勇麟〈文化散文:新時期散文的中興〉,《中國學術會議文獻通報》1993年11期
    金砂、勇軍〈吸收.借鑒.創新(對當代散文語言突破的思考)〉,《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3年12期
    1994年
    耿寶石〈中國當代散文三大家創作風格比較〉,《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4年2期
    王劍冰〈新時期散文的變革與發展〉,《山西文學》1994年4期、5期
    李孝華〈散文作家的文化意識〉,《杭州大學學報》﹙哲社科版﹚1994年4期
    姜志軍〈新近散文美學追求三題〉,《求是學刊》1994年4期
    孫紹振〈為當代散文一辯〉,《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4年4期
    吳秀亮〈回歸與超越──從兩個散文高峰的比較談新時期散文〉,《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4年5期
    范欽林〈中國現代散文的建構模式〉,《文藝理論》1994年6期
    奚學瑤〈新時期散文的初步繁榮及其發展指向〉,《甘肅社會科學》1994年6期
    黃瑛俊〈散文結撰探微〉,《中學語文教學》1994年6期
    汪政、曉華〈家園意識──新時期散文轉型散論〉,《文藝理論》1994年10期
    1995年
    石杰〈新時期散文中的佛教投影〉,《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5年1期
    張冬梅〈試論社會轉型期散文的創作趨向〉,《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5年1期
    景秀明〈風景這邊獨好——新潮散文側論〉,《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5年4期
    葉公覺〈九十年代散文面面觀〉,《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5年4期
    魏家駿〈散文與中國文化〉,《社會科學輯刊》1995年5期
    姜志軍〈中國當代新近散文勃興的原因〉,《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5年6期
    裘本培〈散文寫作藝術論〉,《浙江學刊》1995年6期
    鄧星雨〈當代散文創作與研究〉,《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5年6期
    倪金華〈散文語言的藝術考察(海峽兩岸散文比較)〉,《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5年7期
    曾紹義〈散文——不能缺鈣〉,《文學報》1995年7月20日
    林非〈話說遊記——在中國散文與旅遊文學研究會上的講話〉,《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5年10期
    1996年
    劉成〈漫談新時期中國散文〉,《飛天》1996年1期
    杜福磊〈崇高豐厚的精神境界──當代散文發展觀〉,《中州學刊》1996年3期
    賈煥亭〈九十年代散文主題的思考〉,《河北學刊》1996年3期
    李陽春〈借山水風物感悟人生秘諦的文化散文〉,《文學評論》1996年5期
    季仲〈散文的穩定與創新──從「散文的創造」展望新世紀的散文格局〉,《文訊》90期,1996年6月
    曹毅 (等)〈新時期散文的客觀制約因素及超越〉,《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年6期
    陸明〈談當代大陸散文的演變軌跡〉,《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年10期
    杜福磊〈當代散文創作管見〉,《河南大學學報》第三十六卷6期,1996年11月
    1997年
    向陽〈被忽視者的重返──小論知性散文的時代意義〉,《國文天地》第十三卷2期,1997年7月號
    許琇禎〈淺談語體散文之閱讀與欣賞〉,《國教月刊》44卷1、2期,1997年10月
    1998年
    張春寧〈「大散文」質疑〉,《文藝評論》1998年2期
    張振金〈民族文化精神的探求──新時期文化散文素描〉,《學術研究》1998年2期
    田應國〈九十年代散文的主體人格形象淺論〉,《國文天地》十三卷10期,1998年3月
    沈義貞〈「散文熱」與「大散文」〉,《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3期
    1999年
    蔣心煥〈文化散文發展的輪廓〉,《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2期
    王堯〈大陸九十年代散文創作述略〉,《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13期,1999年3月
    張堂錡〈跨越邊界──現代散文的裂變與演化〉,《文訊》167期,1999年9月
    2000年
    金惠俊〈新時期中國散文的流變述評〉,《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0年2期
    韓小蕙〈90年代散文的八個問題〉,《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0年3期
    王兆勝〈新時期中國散文的發展及其命運(上)、(下)〉,《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0年4期。
    林非〈關於散文、遊記和雜文的思考〉,《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0年4期。
    徐治平〈九十年中國散文掃描〉,《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0年5期
    喻大翔〈中華20世紀學者散文綜論〉,《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0年10期
    李運摶〈中國當代散文五十年文化思考〉,《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0年12期
    四、歷史資料
    丁望編《毛澤東思想補遺》,香港:明報出版社,1971年版
    《毛澤東選集》,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中共黨史資料《十年後的評說》,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7年版
    王年一《大動亂的時代》,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叢進《曲折發展的歲月》,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李銳《毛澤東的早年與晚年》,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五、理論
    (一)文學理論
    M.H.Abrams:The Mirror and the Lamp.Oxford,1953;rpt.New York,1958.中譯本:酈稚牛、張照進、童慶生合譯,王寧校《鏡與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12月一版一刷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台北:聯經,1981年5月初版
    鄭明娳、林燿德編著《時代之風──當代文學入門》,台北市:幼獅文化,1991年7月
    朱燿偉編譯《當代西方文學批評理論》,板橋市:駱駝出版社,1992年4月
    林興宅主編《文學評論概要》,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92年5月一版一刷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市:三民書局,民國81年(1992)9月增訂六版
    Robert C. Holub著,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板橋市:駱駝出版社,1994年6月一版
    胡經之、王岳川主編《文藝學美學方法論》,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4月初版二刷
    盛寧《新歷史主義(New Historicism)》,台北市:揚智文化,1996年8月初版二刷
    龍協濤《讀者反應理論》,台北市:揚智文化,1997年3月初版
    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市: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初版
    王岳川《現象學與解釋學文論》,濟南市: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4月
    (二)散文理論
    季薇《散文研究》,台北市:益智書局,1966年
    林錫嘉《耕雲的手──散文的理論與創作》,台北市:金文出版社,1981年
    董崇選《西洋散文的面貌》,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年
    俞元桂《中國現代散文理論》,廣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邱燮友、方祖燊《散文結構》,台北市:蘭臺書局,1970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欣賞》,台北市:東大,1978年5月初版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台北市:長安出版社,1986年10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市:大安出版社,1987年2月
    楊昌年《現代散文新風貌》,台北:東大,1988年2月
    佘樹森《散文創作藝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5月一版三刷
    鮑霽《中國現代散文藝術鑑賞論》,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88年8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市:大安出版社,1989年3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市:大安出版社,1992年8月
    佘樹森《中國現當代散文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4月初版
    何寄澎主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散文批評卷》,台北市:正中書局,1993年5月臺初版
    李光連《散文技巧》,台北市:洪葉文化,1996年5月
    李曉虹《中國當代散文審美建構》,深圳市:海天出版社,1997年10月初版
    馮永敏《散文鑑賞藝術探微》,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2月初版
    洪富連《當代主題散文研究》,高雄市: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8年4月初版
    鹿憶鹿《走看臺灣九○年代的散文》,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4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台北市:三民書局,1999年3月
    沈義貞《中國當代散文藝術演變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初版
    (三)文化人類學理論
    拉夫.林頓(Ralph Linton)著,蔡勇美譯《文化人類學——人格的文化背景》,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1982年4月初版
    張猛、顧昕、張繼忠《人的創世紀——文化人類學的源流》,台北市:谷風出版社,1988年12月台一版
    菲利普.巴格比(Bagby)著,夏克、李天綱、陳江嵐譯《文化:歷史的投影》,新店市:谷風出版社,1988年台一版
    童恩正《文化人類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初版
    王滬寧《當代中國村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莊錫昌、孫志民編著《文化人類學的理論構架》,作者授權浙江人民出版社與台北淑馨出版社合作出版,1992年3月初版
    王海龍、何勇《文化人類學歷史導引》,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年5月初版
    (四)心理學理論
    尼采《悲劇的誕生》,台北市:志文出版社,民國63年9月再版
    容格原著,鴻鈞譯《容格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台北市:結構群文化,1990年9月初版
    漢姆舒拉格(Carl A. Hammerschlag)著,汪芸譯《失竊的靈魂——儀式與心理治療》,台北市:遠流,1994年9月初版
    (五)社會學理論
    梅因《古代法》,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
    吉爾伯特.羅茲曼《中國的現代化》,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何一民《中國城市史綱》,成都市: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年8月初版
    陳安安《從人文精神剖析大陸八十年代文化爭論》,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李英明主編,閔琦等著《轉型期的中國:社會變遷——來自大陸民間社會的報告》,台北市:時報文化,1995年8月初版
    湖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所編《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
    六、評論
    (一)書籍
    1993年
    蔣勳等《到綠光咖啡屋,聽巴哈,讀余秋雨》,台北市:爾雅出版社,1993年6月初版
    1996年
    蕭朴編《感覺余秋雨》,上海市:文匯出版社,1996年2月一版,1996年5月二刷
    1998年
    歐陽子《跋涉山水歷史間》,台北市:爾雅出版社,1998年4月初版
    1999年
    愚士編《余秋雨現象批判》,長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初版
    朱大可、吳炫、徐江、秦巴子等著《十作家批判書》,西安市: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初版
    2000年
    東毅、繼軍編《我們應該崇拜誰》,天津市:群言出版社,2000年1月初版
    徐林正《文化突圍——世紀末之爭的余秋雨》,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2000年5月初版
    聶作平《審判余秋雨》,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0年6月初版
    楊長勛《余秋雨的背影》,廣州市:花城出版社,2000年10月初版
    涼源《藝術的敵人——余秋雨作品批判》,長春市:時代文藝出版社,2000年10月初版
    2001年
    欒梅健〈余秋雨評傳——雨前沉思〉,台北市:讀冊文化,2001年1月初版
    (二)單篇文章
    1992年
    周維強〈山水、歷史、文化──評《文化苦旅》〉,《中國圖書評論》1992年6期
    1993年
    應鳳凰〈美麗的山水人文〉,《臺灣新生報副刊》,1993年1月7日
    林貴真〈文化苦旅隨想錄〉,《明道文藝》204期,1993年4月
    王輝〈「文化苦旅」話衷情──余秋雨〈皋蘭山月〉賞析〉,《語文月刊》1993年6期
    李瑞騰〈呼喚一種面對現代的豪情──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交流》11期,1993年9月
    1994年
    熊玉鵬〈且慢祭奠──評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兼論中國書法文化研究中的一種傾向〉,《書法研究》1994年1期
    汪政、曉華〈苦澀的文化探尋──余秋雨〈西湖夢〉評賞〉,《名作欣賞》1994年2期
    阿祖〈余秋雨能不再苦否?〉,《河南戲劇》1994年2期
    黃書泉〈文化的詩意──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品評〉,《中國圖書評論》1994年4期
    邢躍〈余秋雨散文的人生意識〉,《河北學刊》1994年5期
    凌三〈文化散文:心理結構的寓言──余秋雨散文〈這裡真安靜〉的營構秩序〉,《名作欣賞》1994年5期
    徐迅〈《文化苦旅》展讀〉,《文學自由談》1994年6期
    蔡江珍〈尋繹於民族精神之林──余秋雨散文論〉,《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4年7期
    1995年
    徐成淼〈散文:從「寫什麼」到「怎麼寫」──兼論《文化苦旅》的文本意義〉,《貴州民族學院學報》﹙社科版﹚1995年1期
    鄔乾湖〈道士塔、莫高窟和余秋雨散文〉,《語文月刊》1995年1期
    江冰等〈余秋雨散文漫論〉,《文藝評論》1995年2期
    楊若虹〈余秋雨文化散文論〉,《海南師院學報》1995年2期
    冷成金〈論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取向〉,《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5年3期
    肖涌 〈關於文明的沉重思考──評余秋雨《文明的碎片》〉,《當代文壇》1995年3期
    宛柳〈余秋雨談文化的地位及趨向〉,《文史哲》1995年3期
    陳淞〈生命活力的萎頓與生命潛能的重掘──余秋雨散文初探〉,《湘潭大學學報》﹙社科版﹚1995年3期
    葉作盛〈歷史的逆闡釋與散文的理性和智性──余秋雨散文評述〉,《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5年6期
    陳曉林〈別開生面的現代中國散文──評余秋雨《山居筆記》〉,《聯合文學》131期,1995年9月
    古耜〈過於隨意的歷史讀解——我看余秋雨的兩篇散文﹚,《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5年10期
    李隴西〈為生命尋找座標──讀余秋雨的《山居筆記》〉,《交流》24期,1995年11月
    1996年
    李任中、伍斌〈塑造健全的文化人格──余秋雨散文一瞥〉,《聯合文學》十二卷3期,1996年1月
    李鎮西〈秋雨散文與語文教育〉,《中學語文教學月刊》1996年1期
    胡曉明〈讀《文化苦旅》偶記〉,《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年1期
    馬元龍〈重返大家氣象:秋雨散文的超越〉,《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1期
    蕭蕭〈散文的另一張臉──我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與《山居筆記》〉,《幼獅文藝》505期,1996年1月
    古耜〈平心靜氣話秋雨〉,《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年2期
    張先亮〈試論余秋雨散文的語言藝術〉,《修辭學習》1996年2期
    韓石山〈散文的熱與冷──兼及余秋雨散文的缺失〉,《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年3期
    饒嵎〈「余秋雨現象」:從捧殺到罵殺的誤區〉,《文學自由談》1996年3期
    王強〈文化的悲哀:余秋雨的學問及文章〉,《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年4期
    唐韌〈論余秋雨散文的文體創建〉,《遼寧大學學報》1996年4期
    范克峻〈天才來自刻苦磨礪──余秋雨〉,《中國戲劇》1996年5期
    唐軔〈余秋雨散文的文體述略〉,《文藝研究》1996年5期
    李念祖〈余秋雨的《山居筆記》與中國人的文化感情〉,《中國大陸研究教學通訊》15期,1996年6月
    董偉建〈余秋雨散文的藝術創新〉,《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6年6期
    懷冰〈有關余秋雨散文的論戰〉,《爭鳴》226期,1996年8月
    陳芳明〈文化的表情與心情──讀余秋雨的《山居筆記》〉,收錄於陳芳明《危樓夜讀》,台北市:聯合文學,1996年9月初版
    湯溢澤〈《文化苦旅》:文化散文衰敗的標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年9期
    潘麗珠〈《文化苦旅》的人物美學探索〉,《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3期, 1996年9月
    何修仁〈余秋雨《山居筆記》的散文技巧風格〉,《聯合學報》14期,1996年12月
    萬登學〈這張臉的陰影──兼與蕭蕭先生商榷〉,《幼獅文藝》516期,1996年12月
    1997年
    王靖〈面對人類的心靈深處,余秋雨是個解碼的精靈〉,《新新聞周刊》513期,1997年1月
    張春寧、肖廣森〈余秋雨散文的歷史地位〉,《學術交流》1997年1期
    陳聚仁〈祭奠還是弘揚──評余秋雨的〈筆墨祭〉〉,《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1期
    鍾怡雯〈歷史文本的影像化──余秋雨散文的敘事策略〉,《國文天地》十二卷9期,1997年2月
    ﹙講義人物﹚〈講義人物:余秋雨〉,《講義》二十卷5期 ,1997年2月
    東方生〈嚴肅與荒誕的巨大成功──余秋雨「文化散文」質疑〉,《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7年2期
    陳憲仁〈期待的一天──邀余秋雨教授來訪記〉,《明道文藝》251期,1997年2月
    王妍〈詩意的凝眸──對余秋雨散文的幾點理解〉,《北方論叢》1997年3期
    馮善亮〈文化反思與人格重塑──略談余秋雨散文的深層意蘊〉,《語文月刊》1997年4期
    劉俊江〈關於《文化苦旅》的散思浮想〉,《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科版) 1997年4期
    朱建國〈余秋雨「深圳贊歌」質疑〉,《文學自由談》,1997年5期
    施友朋〈淋在余秋雨頭上的那盆冷水〉,《明報月刊》1997年6月號
    康正果〈觸及文化癥結和歷史傷痕的《山居筆記》〉,《明報月刊》358期,1997年6月
    時空〈給余秋雨挑毛病〉,《飛天》1997年7期
    1998年
    楊長勛〈余秋雨的深圳文化論何錯之有?〉,《文學自由談》,1998年1期
    季健〈文化旅人──記余秋雨教授〉,《國文天地》十三卷10期,1998年3月
    古耜〈走出肯定或否定一切的誤區──再談余秋雨散文的瑜與瑕〉,《徐州師範大學學報》第24卷1期,1998年3月
    田崇雪〈文化燃燈人──余秋雨論〉,《徐州師範大學學報》第二十四卷1期,1998年3月
    高大威〈文化旅人的現身說法──讀《余秋雨 臺灣演講》〉,《文訊別冊》9期,1998年3月
    張伯存〈余秋雨董橋合論〉,《徐州師範大學學報》第24卷1期,1998年3月
    莊元生〈更苦之旅──讀余秋雨的《山居筆記》〉,《明道文藝》264期,1998年3月
    郭冬〈余秋雨散文簡論〉,《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6期
    黃慶萱〈劉若愚《中國文學本論》架構方法析議〉,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報》27期,1998年6月
    1999年
    丁莉麗〈契合與衝突──余秋雨的文化心理結構和文化散文〉,《浙江社會科學》1999年2期
    鄭如晴、李文冰〈從文學與歷史的共生現象談《文化苦旅》與歷史間的關係〉,《幼獅文藝》86卷5期,1999年5月
    ﹙書評﹚〈霜冷長河〉,《綠生活雜誌》122期,1999年8月
    林遠〈《文化苦旅》的飄泊意識──賞讀《文化苦旅》〉,《書評》41期,1999年8月
    邱順燕〈生命,在儀式中皈依文化──論余秋雨文化散文營造的儀式〉,《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十七卷4期,1999年10月
    張春榮〈人生的減法──余秋雨《掩卷沉思》〉,《文訊》168期,1999年10月
    陳佩筠〈撫摸歷史的傷痕──談余秋雨《文化苦旅》與鍾阿城《棋王樹王孩子王》中的文化省思〉,《國文天地》十五卷6期,1999年11月
    黃肇基〈文化現場的思考──柳侯祠〉,《國文天地》第十五卷6期,1999年11月
    閔秋英〈文明的點燈者──淺介余秋雨先生的「人文山水」〉,《國文天地》十五卷6期,1999年11月
    2000年
    王駿〈余秋雨〈《山居筆記》自序〉修辭風格批判〉,《修辭學習》2000年1期
    許建崑〈文化現場的再造與迷思——論余秋雨散文二書所表現的文人情懷〉,收錄於《旅遊文學論文集》,台北市:文津出版社,2000年3月初版
    李翠芝〈盪鞦韆──余秋雨和馬蘭的一次民間遊戲〉,《表演藝術》第87期,2000年3月
    鄧玉霞〈道士塔:難以言說的愛或恨〉,《語文教學與研究》2000年3月
    江迅〈余秋雨和新文化苦旅〉,《亞洲週刊》2000年3月6日-3月12日
    孫光萱〈正視歷史 輕裝前進——讀《余秋雨的一封公開信》〉,《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0年7期
    嘻谷〈逆耳忠言嘆秋雨——余秋雨現象批判綜述〉,《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0年7期
    吳俊〈王朔和余秋雨:我們時代的兩個英雄人物〉,《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0年8期
    林志鴻〈精練的文化風景——談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書評》47期,2000年8月
    2001年
    王堯〈關於余秋雨散文創作的再思考〉,《國文天地》第16卷第10期,2001年3月
    欒梅健〈杯葛余秋雨的來龍去脈(一)〉,《國文天地》第16卷第10期,2001年3月
    凌性傑〈當他也成為長者——余秋雨的人生哲學與文化思維〉,《國文天地》第16卷第10期,2001年3月
    (三)網路資料
    搜尋方式說明:先連上「雅虎中文網」(http://chinese.yahoo.com/),打入關鍵字「余秋雨」,並把「網站範圍」設為「所有中文」,然後後按下「搜尋」。如此便可檢索到約16個關於余秋雨的網站和3330多筆關於余秋雨的網頁,這些網站和網頁範圍包括了大陸的GB碼網站和台灣的Big5碼網站。以下所列出的資料,都是用這種方式檢索得來的。若連上其他的搜尋引擎,如蕃薯藤、奇摩、GAIS等,都只能搜尋到台灣的網站、網頁。
    而大陸的「新語絲電子文庫」(http://www.xys2.org/pages2/Yu-Qiuyu.html)有一個余秋雨的專輯,收錄了許多余秋雨的作品和評論文章的連結,也是很方便的資料來源。
    〈「我們」的余秋雨到底要「警惕」和「懺悔」什麼?〉
    〈中國書界掀起「酷評」熱〉,多維新聞社
    〈打破魔咒 千年一嘆攀登高峰〉
    〈作家余秋雨屢受重創要封筆〉
    〈余杰《余秋雨,你為何不懺悔》一文被指剽竊〉
    〈余秋雨的賣點在哪裡?〉,《中華讀書報》
    〈余秋雨從文化苦旅到千禧之旅〉,《北京青年報》
    〈余秋雨寫妻子〉
    〈評論:「淪落風塵」的余秋雨〉,《昆朋新聞頻道》
    王開林〈打量「二余」〉
    宇秀〈余秋雨 酒 獨身女人〉
    沈潛〈開掘生命的意蘊〉
    肖健〈文化與武化──簡評余秋雨先生答記者問之一〉
    周美惠〈余秋雨有著調皮的靈魂〉,《聯合報》
    周熠〈不僅僅是悲哀〉
    況禹〈余秋雨:90年代的秦牧?〉
    紀慧玲〈文化實驗輕鬆看 鞦韆架確有所圖〉,《聯合報》
    蕭夏林〈警惕余秋雨〉
    〈文化學術爭鳴〉,《羊城晚報》1999年3月23日
    徐林正〈余秋雨──無資格在岳麓書院演講〉,《羊城晚報》1999年8月2日
    〈第一人稱敘述的失誤──評余秋雨散文《垂釣》〉,《閱讀與寫作》1999年9期
    王開平〈余秋雨《千禧之旅》上路 從雅典到長城〉,《聯合報》,1999年9月13日
    〈1999年文化大事〉,《北京晚報》1999年12月10日
    吳熙毓〈余秋雨之我見〉,1999年12月14日
    劉朝〈湖南出書《余秋雨現象批判》 秋雨再遭「批」〉,《揚子晚報》1999年12月17日
    卡車〈警惕余杰現象〉,《新語絲‧讀書論壇》1999年12月19日
    〈余秋雨遭遇「重磅炸彈」〉,《多維新聞》2000年1月6日
    余杰〈余秋雨,你為何不懺悔?〉,2000年1月10日
    朱大可〈甜蜜的行旅:論余秋雨現象〉,《多維新聞》2000年1月19日
    李運摶〈大散文的確認〉,《多維新聞》2000年1月19日
    周美惠〈余秋雨偕馬蘭 渡海唱黃梅戲〉,《聯合報》2000年1月23日
    魏志〈出版界刮起「聲討名人風」〉,《天津日報》2000年1月24日
    〈余秋雨有可能反思嗎?〉,《華聲報》2000年1月26日
    紀慧玲〈新編黃梅戲 渡海登台 卯上投票日〉,《民生報》2000年1月31日
    楊瑞春〈余秋雨余杰對話饒有餘味〉,2000年2月2日
    〈馬蘭證實余秋雨要封筆〉,多維新聞社,2000年2月26日
    楊瑞春報導〈余杰聲稱——我要他一個反思的態度〉,《文學報》2000年3月2日
    楊瑞春報導〈余秋雨鄭重申明——我不是「文革餘孽」〉,《文學報》2000年3月2日
    賴廷恆〈余秋雨踏行萬里路 領悟萬卷書〉,《中國時報》2000年3月5日
    蘇林〈余秋雨向盜版宣戰〉,《聯合報》,2000年3月6日
    楊瑞春〈余杰再撰長文《我們有罪,我們懺悔》猛攻余秋雨〉,北京中新社,2000年3月7日
    賴廷恆〈余秋雨編劇 為妻子馬蘭量身寫作〉,《中國時報》2000年3月8日
    祝勇〈我為什麼批評余杰?〉,2000年3月17日
    胡途坦〈我看余杰對余秋雨的批判〉,2000年4月4日
    王友琴〈人民有權力調查事實〉,2000年5月26日
    余杰〈究竟誰在敗壞「懺悔」的名聲?〉,2000年5月26日
    孫光萱〈我為余秋雨先生感到害羞──見證者的質疑與追問〉,2000年5月26日
    於堅〈懺悔是個人的自由──為余秋雨一辯〉,2000年6月2日
    徐友漁〈懺悔是絕對必要的〉,2000年6月2日
    老大哥〈誰都不該為自己的青春懺悔!──為秋雨一辨〉,2000年6月4日
    野花〈余秋雨,民族賦予我們追究你的權利〉,2000年6月4日
    荊弘〈這些人有點怪!〉,2000年6月5日
    荊弘〈關於「懺悔」及其他〉,2000年6月5日
    荊弘〈關於「懺悔」與「報復」──兼與野花先生商榷〉,2000年6月5日
    溫柔如風〈多作幾篇文章 少發一點謾罵〉,2000年6月5日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