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簡琪
論文名稱: 林文月散文研究(1969─2006)
指導教授: 許俊雅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8
中文關鍵詞: 林文月現代散文重複書寫憶舊懷人飲食書寫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57下載:15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以下是本論文各章節結構綱要概述: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的動機和目的,研究的範圍與方法,以及各章節架構內容,以便掌握論文整體方向。
    第二章,林文月的人生歷程,說明林文月的生平歷程,以深入理解林文月經歷的人生風景,與散文中呈現的情感特質。
    第三章,林文月的文學經營與散文創作理念。第一節先論林文月文學創作的過程與成果,包括生活環境、觀點的轉變引起作品風格與內容的變化,有現代散文創作、古典文學論叢、日本文學翻譯與人物傳記寫作四項成果。第二節論其散文創作理念。
    第四章,林文月散文的主題內容,作品的主題與內涵正以展現作者的生命氣質。林文月表達自己因人、事、物、景的交融感受,藉揀擇材料,表達生活當中喜怒哀樂的主觀情感,因此將林文月散文依主題為情意書寫、生活書寫、飲食書寫、旅行見聞以及人文評介五類,希望從作品的主題內容,看出她的情感脈絡與生活感發。
    第五章,林文月散文的語言藝術,本章旨在討論林氏散文書寫的文字表達技巧,分為二節,首節談林文月散文書寫的方式,第二節談其表現的技巧,以看出林文月散文的語言藝術。
    第六章,林文月的散文特質,據以上各章研究,歸納林文月的散文書寫的特質有:平和清淡的記敘風格、饒富知識的評介筆調、真誠多情的抒情風韻、文學與繪畫的通感與變化、書寫內容的重複等五點看出林文月散文的特色。
    第七章,結論,分為二節,首節談林文月散文的評價,第二節提出對林文月散文研究的展望。
    林文月歷經歲月淘洗,以真誠無偽為初衷,深度思索學思經驗,感性與知性優雅共存,終於綻放美好溫婉的藹藹澄輝。讀者可以看到一股沉潛已久的力量,因為作家持續認真,使散文作品迭有進境,這樣的人性與價值,是文學藝術真正的典範。

    林文月散文研究(1969〜2006)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5 第二章 林文月的人生歷程--7 第一節 接受日文啟蒙的童年時期--7 第二節 回歸中文教育的青少年時期--10 第三節 奉獻於中文系的成年時期--12 第三章 林文月的文學經營與散文創作理念--17 第一節 文學經營--17 一、現代散文創作--19 二、古典文學論叢--23 三、日本文學翻譯---24 四、人物傳記寫作--25 第二節 散文創作的理念--27 一、關注生活,累積學思--27 二、題材廣泛,不拘小大--29 三、內容真誠,平實無華--30 四、主題深刻,引起共鳴--31 五、技巧嚴謹,講究佈局--32 第四章 林文月散文的主題內涵--34 第一節 情意書寫--40 一、往事回憶--40 二、真摯親情--42 三、師長關懷--53 四、友朋情誼--59 第二節 生活書寫--64 一、獨處情味---64 二、人生理念--65 三、胞與情懷---67 四、生命無常--70 五、社會針砭--71 第三節 飲食書寫--72 第四節 旅行見聞--76   一、人文風俗--76 二、自然風景--78 第五節 人文評介---79 一、人事介紹--79 二、文學評論--82 三、序跋85 第五章 林文月散文的語言藝術--88 第一節 書寫方式---88 一、自我記憶對話--88 二、今昔情境感思--94 三、徵引事例說明--96 四、時空交錯並陳--98 第二節 表現技巧--102 一、文字平淡--102 二、語氣矜慎--108 三、意象適切--110 第六章 林文月散文的特質--116 第一節 平和清淡的記敘風格--116 第二節 饒富知識的評介筆調--117 第三節 真誠多情的抒情風韻--118 一、呈現當代文人的生活情味---119 二、懷念故人往事--119 三、感傷生命消逝--120 四、積極的生活態度---120 五、溫暖的胞與情懷---121 第四節 文學與繪畫的通感與變化--122 第五節 書寫內容的重複--124 一、人物重複--124 二、事件重複--126 三、重複書寫的方式--137 第七章 結論--143 第一節 林文月散文的評價--143 第二節 林文月散文研究的展望--147 附錄─表目錄 表一 〈林文月著作一覽表149 表二 〈林文月散文主旨分類總表〉--154 表三〈人物重複表〉--164 表四〈事件重複表〉--170 表五〈重複事件情節統計排行表〉--181 表六〈林文月散文集校正表〉--186 參考書目--187

    參考書目
    一、林文月作品
    (一)林文月著作─參見【附錄一】〈林文月著作一覽表〉
    (二)林文月編輯整理的書目
    《注音古今文選註》第六冊,台北:國語日報社,1969年7月初版。
    《注音古今文選註》第七冊,台北:國語日報社,1973年7月初版。
    《靜農書藝集》臺靜農著,郭豫倫、林文月編輯,台北:華正書局,1985年2月初版。
    《臺靜農先生紀念文集》,台北:洪範書店,1991 年11 月初版。
    《永嘉室雜文》,台北:洪範書店,1992 年1 月初版。
    《靜農墨戲集》台北:鴻展藝術中心, 1995 年9 月初版。

    (三)林文月未結集的文稿
    1、論文
    〈梁簡文帝與宮體詩〉,《純文學》1卷1期,1967年1月。
    〈從郭璞的遊仙詩談起〉,《現代文學》2卷3期,1967年12月。
    〈潘岳的妻子〉,《中外文學》17卷5期,1988年10月。
    〈省略的主詞——古典詩翻譯上的一項困擾〉,《中外文學》21卷4期,
    1992年9月。
    〈不能忘情——白居易與女性〉,收於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
    會編《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3年6
    月)。
    〈讀陶潛「責子」詩〉,《中外文學》23卷4期,1994年9月。
    〈從《雅堂先生家書》觀連雅堂的晚年生活與心境〉,「第二屆中國近代文
    化解構與重建學術研討會—連橫」,政治大學文學院主辦,1997年5
    月。
    2、評論
    〈讀琦君的「詞人之舟」〉,《純文學》1982年夏季號,1982年6月。
    〈雖留身後名一生亦枯槁——評《陋巷清士》〉,《聯合文學》3卷7期,
    1987年5月。
    〈設若取掉「襯裡」——評董橋《跟中國的夢賽跑》〉,《聯合文學》4卷
    3期,1988年1月。
    〈譯事之局限——漫談原始語言之難譯〉,《中國語文通訊》7期,1990年
    3月。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聯合報》20版,2006年3月3日。

    3、散文
    〈東京一週〉,《純文學》6卷5期,1969年11月。
    〈老師,長者〉,《純文學》8卷4期,1970年10月。
    〈回顧與自省—關於《源氏物語》中譯本〉,《聯合報》,第12版,1979年1月5日。
    〈人書之間──鄭清茂和他的「中國文學在日本」〉,《新書月刊》,第4期,1984年1月,頁41-43。
    〈綠洲的營造──關於《一座公園的誕生》〉,《中央日報》,第18版,1997年9月5日。
    〈陳獨秀自傳手迹現身臺灣〉,《明報月刊》39卷11期,2004年11月。
    〈最初的讀者〉,《明報月刊》41卷4期,2006年4月。

    二、主要參考文獻
    (一)專書
    白少帆、王玉斌、張恆春、武治純等主編,《現代台灣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年12月1版。
    何寄澎主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台北:文建會,2000年6月初版。
    李瑞騰,夏祖麗主編,《一座文學的橋:林海音先生紀念文集》,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2年初版。
    林水福編,《源氏物語是什麼?第一屆源氏物語國際會議論文集》,台北:麥
    田出版社,1999年3月。
    林水福、焦桐主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12月。
    林海音,《剪影話文壇》,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年8月初版。
    徐學, 《台灣當代散文綜論》,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4年。
    殷張蘭熙、林文月、老康等,《翻譯藝術》,台北:翻譯天地雜誌社,1979年
    7月初版。
    夏祖麗,《從城南走來──林海音傳》,台北:天下遠見文化公司,2000年10
    月初版。
    夏濟安主編,林文月等著,《詩與詩人(一)》,台北:文學雜誌社,1959年1月。
    夏濟安主編,鄭騫等著,《詩與詩人(二)》,台北:文學雜誌社,1959年4月。
    許俊雅,《見樹又見林——文學看臺灣》,台北:國立編譯館,2005年2月。
    陳芳明,《深山夜讀》,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3月初版。
    康來新總編輯;彭小妍、黃英哲編譯,《劉吶鷗全集─日記集(下)》,台南:台南縣文化局,2001年。
    張春榮,《現代散文廣角鏡》,台北:爾雅出版社,2001年5月01日出版。
    張堂錡,《跨越邊界——現代中文文學研究論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5月。
    楊昌年,《現代散文新風貌》,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2月。
    廖振富, 《櫟社研究新論》,台北:國立編譯館,2006年。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臺灣文學五十年》,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
    10月初版。
    《一生中的一天》,台北:爾雅出版社,2004年5月初版。
    鄭明娳,《現代散文欣賞》,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8年5月初版。
    《現代散文縱橫論》,台北:長安出版社,1986年10月初版。
    《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7年2月初版。
    《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3月初版。
    《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8月初版。
    《現代散文》,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3月初版。
    鍾怡雯,《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的詮釋與批評》,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4
    年。
    劉登翰、莊明萱、黃重添、林承璜等主編,《台灣文學史》下卷,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3年1月1版。
    臺靜農,《龍坡雜文》,台北:洪範書店,1988年7月。
    臺靜農著,陳子善、秦賢次編:《我與老舍與酒——臺靜農文集》,台北:聯經
    出版公司,1992年6月。
    臺靜農先生遺稿及珍藏書札編輯小組編,《臺靜農先生輯存遺稿》,台北:中央
    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1993年2月。
    臺靜農先生遺稿及珍藏書札編輯小組編,《臺靜農先生珍藏書札(一)》,台北:
    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6年6月。

    (二)期刊論文
    小民,〈感人的慈母心─讀兩位女作家給女兒的書信〉,《書評》第15 期,1995
    年4 月。
    王美秀,〈談《謝靈運》傳中的幾個問題〉,《文理通識學術論壇》,第4期,2000年8月。
    王昌渙,〈樸實清暢、深情至性─林文月〈給母親梳頭髮〉一文賞析〉,《國
    文天地》,第211期,2002年12 月。
    石曉楓,〈傾聽與交談間的節制深情─林文月《人物速寫》評介〉,《金門文藝》,第3期,2004年11月。
    汪淑珍,〈文學出版的啟航者─純文學出版社〉,《文訊》,247期,2006年5月。
    汪淑珍,〈林海音出版事業〉,《霜後的燦爛─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3年5月初版。
    何雅雯,〈林文月《飲膳札記》〉,《文訊雜誌》,第180期,2000年10月。
    何寄澎,〈真幻之際‧物我之間─林文月散文中的生命觀照及胞與情懷〉,《國
    文天地》,第3卷第1、2期 (總25、26期) ,1987年6、7月。
    〈感傷與喜悅─簡評林文月《作品》〉,《文訊雜誌》,第95期,1993
    年9月。
    〈林文月散文的特色與文學史意義〉,《林文月精選集》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 年7 月初版。
    〈試論林文月、蔡珠兒的「飲食散文」─兼述臺灣當代散文體式與格調的轉變〉,《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1期,2006年2月。
    〈當代台灣散文的蛻變:以八О、九О年代為焦點的考察〉,《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2000年6月初版。
    余椒雪,〈林文月散文中的重要意象〉,《國文天地》第18 卷10 期(總號214),2003 年3月。
    余崇生,〈從鄉愁到現實─略論台灣現代散文風格的變遷〉,《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7期,頁372〜382。
    林少雯,〈林文月:艱困歲月中氣度悠閒的50年代青年〉,《幼獅文藝》71卷3期,1990年3月。
    林心如,〈林文月─ 傾聽月華之聲〉,《誠品好讀》第42 期,2004 年4 月。
    林韻文,〈追憶生命之美好─論林文月的散文寫作〉,《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4期(2007年4月)。
    林麗如,〈文筆、譯筆與彩筆──專訪林文月教授〉,《文訊雜誌》,第201期,
    2002年6月。
    金聖華,〈明月來相照─林文月教授訪問錄〉,《明報月刊》第29 卷第12 期(總248)1994年12 月。
    吳橋,〈人性與同情─與林文月教授談「傳記文學」〉,《書評書目》第55 期,1977 年11 月。
    紀華,〈林文月─讀書是一種癡迷〉, 《誠品閱讀》第4 期,1992 年6 月。
    姚儀敏,〈脫略世塵的風華──側寫散文作家林文月女士〉,《中央月刊》,第
    23卷第11期,1990年11月。
    莊若江,〈情美理豐,學者風範——林文月散文創作論〉,《世界華文文學論壇》
    1995年2期。
    徐志宇,《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一九九八至九九年度黃林秀蓮訪問學人特刊:林文月》,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2000 年5 月。
    郝譽翔,〈婉轉附物,迢悵切情─論林文月《飲膳札記》〉「飲食文學研討會」論文焦桐、林水福主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響晏》(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年12 月。
    許雪姬,〈林獻堂與櫟社〉,《兩岸發展史研究》,第二期,(2006年12月)。
    許俊雅,〈文學夜空中的一盞星光─談莫渝的詩學國度〉,《笠》,第246期,2005年4 月。
    許婉姿,〈作家的心靈,孤寂的分享─再讀林文月〈蒼蠅與我〉〉,《幼獅文藝》,第613期,2005年1月。
    許秦蓁,〈再現童年記憶的地理版圖─細讀林文月〈江灣路憶往〉〉「第六屆青年文學會議」論文《文訊》第206 期,2002 年12 月。
    夏祖麗,〈「源氏物語」的譯者─林文月的古典書房〉,《書評書目》第45 期,1977 年1 月。
    陳昌明,〈淡中藏美麗─讀林文月《午後書房》〉,《文訊雜誌》,第23期,1986年4月。
    陳明姿,〈林文月的文學與日本〉,《台大日本語文研究》9期,2005年12月。
    陳明玉,〈「源氏物語」與「物之哀」〉,《中外文學》,第15卷第10期,1987年3月。
    陳伯軒,〈嚐鮮與懷舊─讀林文月《飲膳札記》〉,《國文天地》第21 卷第10 期(總250),2006 年3月。
    陳建仲,〈文學心鏡:林文月〉,《聯合文學》第22 卷第8 期(總260),2006年6 月。
    黃宗潔,〈林文月散文中的人‧情‧味─從《蘿蔔糕》一文談起〉,《幼獅文藝》,第613 期,2005 年1 月。
    黃秋芳,〈午後書房─林文月的散文世界〉,《自由青年》,第77 卷第6 期(總694期),1987年6月。
    崔成宗,〈謝朝華而啟夕秀─論林文月的擬古散文〉,《文學與美學 第七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7 月發行。
    葉立慈,〈讀書有感從〈台灣肉粽〉認識林文月〉,《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第43 期,2005 年4月。
    葉石濤,〈明治才女─樋口一葉〉,《聯合文學》,第17期,1986年3月。
    張春榮,〈現代散文的觀察(1900〜2000)〉,《臺北師院語文集刊》,第6期, 2001年6月。
    張堂錡,〈現代散文的新趨向〉,《國文天地》,第13 卷1期(總145),1997年6月。
    〈跨越邊界─現代散文的裂便與演化〉,《文訊雜誌》,1999年9月號。
    張瑞芬,〈被邊緣化的台灣當代女性散文研究〉,《文訊》第205 期2002 年11 月
    〈鞦韆外的天空─學院閨秀散文的特質與演變〉,《逢甲人文社會學報》
    第2期2001 年5 月。
    〈生命的行旅─讀林文月《回首》與《人物速寫》〉,《文訊雜誌》,
    第223期,2004年5月。
    〈溫州街的書房─論林文月散文〉,《聯合文學》,第22 卷第2 期(總254),2005 年12月。
    〈「回歸古典」,或「跨越鄉土」?——崛起於七○年代的兩派台灣女
    性散文〉,《台灣文學研究學報》2期,2006年4月。
    〈非關「寫我」─秋日讀陳淑瑤《瑤草》、林文月《寫我的書》〉,《聯合文學》,第264期,2006年10月。
    游喚,〈現代散文研究的問題及其解決途徑示例〉,《中外文學》,第18 卷第9 期總213), 1990 年2 月。
    蔡振豐,〈優雅的由來--林文月《回首》、《人物速寫》讀後〉,《聯合文學》,第235期,2004年5月。
    鄭明娳,〈羞澀的對話─評林文月《交談》〉,《聯合文學》,第44期,1988年3月。
    謝斐如,〈亦真‧亦善‧亦美─林文月由內而外的優雅生活〉,《我們的》,第6 期,1985 年9 月。
    藍鯨眼,〈寧靜一隅的傾訴,與傾聽─從J.L.到M.N.林文月十則動人的故事〉,《聯合文學》第20 卷6 期(總234),2004 年4 月。
    羅宏益,〈擬古與創新─評林文月擬古散文之創作〉,《國文天地》,第117期,1995年2月。

    (三)學位論文
    李京珮,《林文月散文藝術風格的傳承與新變》,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許秦蓁,《戰後臺灣的上海記憶與上海建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1月。
    許宏彬,《臺灣的阿片想像:從舊慣的阿片君子,到更生院的矯正樣本》,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許婉姿,《林文月散文創作觀及其實踐》,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6年7月。
    張少明,《林文月散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6年7月。
    張堂錡,《白馬湖作家群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四)報紙專文
    王開平,〈如此遙遠,如此美好──訪散文家林文月〉,《聯合報》,第41版,1999年4月26日。
    王蘭芬,〈永遠的林文月〉,《民生報》,A6 版,2001 年4 月13 日。
    方瑜,〈評《和泉式部日記》〉,《聯合報》第40版,1993年8月26日。
    〈歲月與詩歌─評《伊勢物語》〉,《聯合報》,第47 版,1997 年4 月14 日。
    〈飲膳召回的往昔時光─《飲膳札記》〉,《中國時報》,第42版,
    1999年5月20日。
    安立,〈經營的散文──評介「午後書房」〉,《自立晚報》,第12版,1986
    年5月5日。
    沈謙,〈林文月─中文系的幸運與驕傲〉,《中央日報》,第19 版,1995 年5 月
    19 日。
    〈從緊張到和諧─林文月的「蒼蠅與我」〉,《中央日報》,第21 版,
    1997 年7 月31 日。
    李泥,〈與源氏交談 為物語擬古─林文月悠游於創作與翻譯的園地〉,《中央日報》,第19 版,1994 年5 月22 日。
    李欣倫,〈「林文月座談會」─書房廚房間的特殊氣質〉,《中國時報》,第37 版,2000 年4 月20 日。
    李瑞騰,〈《擬古》評介〉,《聯合報》,第40版,1993年12月30日。
    李黎,〈滋味的藝術‧藝術的滋味〉,《聯合報》第48版,1999年5月3日。
    宋裕,〈羞澀而恆毅的林文月〉,《明道文藝》第239 期,1996 年2 月。
    林水福,〈《伊勢物語》評介〉,《中國時報》,第42版,1997年4月24日。
    林海音,〈剪影話文壇:三鄭一林〉,《聯合報》第8 版,1983 年9 月2 日。
    林鎮山,〈傳呼一聲聲古典的人文召喚〉,《中央日報》第18版,1999年8月11日。
    林繼生,〈諧趣怡人,寄遇深遠─〈蒼蠅與我〉賞析〉,《中央日報》第26 版,
    1999 年4 月24 日。
    林黛嫚專訪、鄭蓉記錄整理,〈優游於學術翻譯創作之間─林文月談寫作〉,《中央日報》,第18版,2001年4月30日。

    洪進業,〈杏壇退休,翻譯與創作不倦〉, 《中國時報》第31 版,1993 年7 月9 日。
    余光中,〈新書快評─《交談》〉,《聯合報》,第21版,1988年3月8日。
    吳迎春,〈真正下廚的作家〉,《康健雜誌》第14 期,1999 年11 月。
    邱若山,〈精緻文學的古典素養:評《十三夜》〉,《中國時報》E2版,2004年4月12日。
    柯慶明,〈我所不知道的林文月〉,《聯合報》第37版,2001年4月11日。
    侯吉諒,〈評介《作品》〉,《聯合報》第38版,1993年7月15日。
    孫梓評整理,〈悲歡哀樂的飲食記憶─非食譜的《飲膳札記》〉,《中央日報》,第18版,2001年4月30日〜5月2日。
    桂文亞,〈訪林文月教授談:翻譯「源氏物語」甘苦〉,《聯合報》第12 版,
    1975 年10 月15 日。
    凌性潔,〈當味蕾顫動記憶生香〉,《中央日報》,第26版,1999年11月22日。
    莊宜文,〈在沒有疆域的國度─林文月的閱讀天地〉,《聯合報》,第41版,
    1997年12月22〜23日。
    徐國能,〈樸素的華麗—評《人物速寫》〉, 《聯合報》,B5 版,2004 年5 月23 日。
    徐淑卿,〈林文月追憶逝水年華〉,《中國時報》,第42版,1990年5月20日。
    黃秀慧,〈三個「我」林文月的文學心情〉,《聯合報》,第37版,1994年5月16日。
    陳希林,〈林文月人物速寫‧鏡中取影〉,《中國時報》C8 版,2004 年4 月17 日。
    陳思和,〈人格的珍饈〉,《中央日報》,第18版,1999年8月11日。
    陳芳明,〈溫婉而古典〉,《中國時報》,第37版,1999年10月25日。
    〈她自己的書房—林文月的散文書寫(上)、(下)〉,《中國時報》
    第37版,2000年3月20、21日。
    陳芳婷,〈林文月 林文英 從父親抱回長城一塊磚說起〉,《中央日報》,第16 版,1994 年10 月12、13 日。
    陳素芳,〈林文月腹有詩書氣自華〉,《中華日報》,第15 版,1988 年3 月17 日。
    董橋,〈不看芙蓉爭看她〉,《中國時報》,第31版,1997年1月9日。
    〈人生清淡凝成深情翠微:評《人物速寫》〉,《中國時報》,E2版,2004年4月26日。
    張讓,〈減法的美學—評林文月《回首》〉,《聯合報》,B5版,2004年5月2日。
    廖玉蕙,〈午後書房的對白─秋日訪林文月〉,《中國時報》,第8版,1986年12月5日。
    蔡詩萍採訪、王妙如整理,〈命運眷顧+個人才具—專訪林文月1〉、〈擬古有如翻譯—專訪林文月2〉、〈為長恨歌翻譯源氏物語—專訪林文月3〉、〈很多菜我已忘記曾作過—專訪林文月4〉〈中日語的橋樑—專訪林文月5〉,《中國時報》,第37版,2000年3月21〜25日。
    錢欽青,〈傾聽 林文月 郭思敏 流動的安靜之美〉,《聯合報》,E7版,2006
    年3月3日。
    劉麟,〈林文月的人和散文〉,《中華日報》第11 版,1994 年1 月29 日。
    顏敏,〈歷史鏡頭11:童稚的仰望─林文月和她的外公外婆〉,《聯合報》第8
    版,1984 年5 月30 日。
    顏健富,〈林文月與她的文學事業〉,《中央日報》第18 版,2001 年5 月1〜2 日。
    羅嘉薇,〈服膺簡單美學 分享創作苦樂〉,《聯合報》,A10版,2006年12月19日。
    羅鳳珠,〈讀中文系的人——訪林文月教授〉,《聯合報》第8版,1987年12月1日。

    (五)、網路資源
    臺大近代名家手稿:林文月 ,2001 年4 月林文月教授手稿資料展專屬網站,包含事略、書信評論、散文創作等) http://www.lib.ntu.edu.tw/manuscript/lin/idx.htm
    摘錄時間:2007年01月17日。
    國家圖書館〈當代文學史料影像全文系統〉http://lit.ncl.edu.tw/
    http://www.lib.ntu.edu.tw/manuscript/wang/home.html
    摘錄時間:2007年01月17日。
    聯合新聞網:2006年12月19日刊載。「台灣人物」的「名人相對論」中「林文月郭思敏」單元,網址:ttp://mag.udn.com/mag/people/index.jsp。
    摘錄時間:2007年1月6日。
    中華民國筆會網頁http://www.taipen.org/about_us/about_us_01.htm
    摘錄時間: 2007年01月16日。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