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瑞珊
論文名稱: 台北市國中生探索教育之相關生活經驗與教育需求研究
指導教授: 李義男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8
中文關鍵詞: 探索教育探索教育活動戶外教育體驗教育青少年戶外生活經驗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7下載:1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瞭解台北市國中生對探索教育活動的需求,並進一步探討個人背景因素、探索教育相關生活經驗與探索教育活動需求之間的關係。本研究以台北市九十六學年度第二學期在學之台北市國中學生為對象,首先利用問卷調查法,以自編問卷進行資料收集,共發出問卷60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81.83 %,得有效樣本491人。調查所得資料以SPSS13.0軟體、經獨立樣本t考驗、「次數分配與百分比分析」、「平均數與標準差分析」、「One-Way ANOVA單因子變異數分析」、「scheffe進行事後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等考驗研究假設。

    本研究所列的個人背景因素包括「性別」、「年級」、「學校規模」、「社團參與經驗」及「社團參與時間的長短」。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學生,其探索教育相關生活經驗及探索教育活動需求皆具有統計上顯著的差異,並且其探索教育相關生活經驗與探索教育活動需求各面向多數呈現正相關。

    本研究亦根據研究發現提出建議,以供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師資培育機構、教育主管機關及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demand of the adventure education activity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demand of adventure education activity and experience about adventure education activity lifestyles, selecte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The population of this study i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Data-collecting of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by questionnaires.600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592 questionnaires were returned and 491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 . In order to test the research hypothesis, the data obtained from the survey was analyzed used SPSS13.0 for Windows to perform description statistics, independent-sample t-test, the Analysis of Frequency Distribution and Percentage, the Analysis of Average and Standard Deviation, One-Way ANOVA, Scheffe check after,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tudent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experience about adventure education activity lifestyles and the demand of adventure education activities. Additionally, the students’ adventure education activity need had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the experience about adventure education activity lifestyles.
    Finally, suggestions were offered to the teachers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tegrative activity studies, the teacher preparation organization, educational authority and further research based on the finding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研究假設 ....................................8 第四節 名詞解釋 ...................................9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青少年與探索教育相關活動..........................15 第二節 探索教育活動的基礎理論 ..........................21 第三節 探索教育活動的設計與實施..........................43 第四節 探索教育活動之效益與相關實證研究...................58 第五節 青少年發展任務與需求理論..........................71 第六節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理念與內涵......................8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8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8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9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93 第四節 實施程序 ...................................113 第五節 資料處理 ...................................115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117 第一節 基本資料分析...................................117 第二節 研究假設之驗證.................................121 第三節 台北市國中生參與探索教育相關活動經驗現況分析 ...122 第四節 台北市國中生探索教育活動需求現況分析 ..........153 第五節 台北市國中生探索教育活動相關生活經驗與教育需求之相關分析 ................................................20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205 第一節 結 論.......................................205 第二節 建 議.......................................215 參考文獻..............................................222 附錄..................................................228 附錄一 預試問卷.......................................230 附錄二 正式問卷.......................................234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牛格正(1996)。諮商原理與技術。台北:五南。
    尹萍、韓敦偉(1997)。堤河邑冒險學校。台北:天下文化。
    王淑俐(2000)。國中階段青少年情緒發展與問題及指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梅香(2003)。臺北市青少年休閒參與型態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台北市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琦瑜(2007)。臺北市國中生課業壓力與休閒需求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書貞(2007)。台北縣市國小教師運用關渡自然公園進行戶外環境教育之需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07)。中華民國96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2008年6月20日,取自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15466&CtNode=3674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網站(2008)。台北市公立國民中學新生分發及入學辦法。2008年6月23日,取自http://www.edunet.taipei.gov.tw/public/DownFile/142/06-%B7s%A5%CD%A4%C0%B5o%A4%CE%A4J%BE%C7%BF%EC%AAk.pdf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5)。青少年白皮書。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1)。中華民國台灣地區青少年狀況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行政院青少年事務促進委員會、青年輔導委員會(2005)。青少年政策白皮書綱領。2008年6月20日,取自http://www.nyc.gov.tw/ftp/04th/pdf/youthpolicy.pdf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7)。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2007年9月10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H0070008
    李義男(1988,12月)。國中童軍在露營活動中友誼發展之研究。教育部國教司主辦,童軍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李義男(1999)。從探索活動之設計到經驗學習之反思。在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七):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頁416-427)。台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李義男(2000)。探索教育之超越心理功能。公民訓育學報,9,63-80。
    李坤崇(2004)。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李義男(2005)。探索教育與諮商治療。台北:水牛。
    李義男(2006)。經驗延續與人格發展之活動進程解說。中等教育,57(1)。
    李詩鎮(2003)。探索活動團體氣氛與休閒效益關係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余紫瑛(2000)。探索教育活動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何英奇(2001)。行思知交融的經驗學習模式在綜合活動課程上之應用。載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七﹚—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380-396頁﹚。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台北。
    邱皓政(2005)。量化研究法(一):研究設計與資料處理。台北:雙葉書廊。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 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基礎版)。台北:五南。
    林振春(1997)。台灣地區成人教育需求內涵的德惠法研究。成人教育學刊,1,43-82。
    林生復(2001)。引導國小學生環境行為的建構模式探討。國立臺北師範學數理教育研究所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繡子(2003)。國中童軍教師童軍教育在九年一貫課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發展之意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清崎(2003)。台南縣國小行政人員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林政龍(2007)。臺北市青少年的休閒參與特性對生活適應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武典(1985)。青少年問題與對策。台北:張老師。
    吳木崑(2004)。國小二年級綜合活動實施體驗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儒、呂建政(譯)(1999)。D.R.Hammerman, W.M.Hammerman,&E.L.Hammerman著。戶外教學。台北:五南。
    周鳳琪(2001)。國中生適應不良學生參與探索諮商團體之效益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菜霞(2004)。臺北市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理念與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賜光(2007)。探索教育活動對一般國中學生自尊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芸青、黃伯儒(1997)。屏東市區國中學生休閒活動之探討(頁77-609)。八十五學年度學生學術論文年賽優勝作品專輯。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洪煌佳(2002)。突破休閒活動之休閒效益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施紅朱(2005)。探索教育課程對犯刑青少年生命意義感的影響之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校園團契飛颺教師組(2004)。飛颺人際有藍天-探索教育的魅力。台北:校園書房。
    涂淑芳(譯)(1996)。G.Bammel&L.Lane著。休閒與人類行為。台北:桂冠。
    梅靜宇(2001) 。 探索教育活動對非行少年及一般國中生的影響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皆榮(1997a )。 冒險性露營活動對於青少年自我實現之影響。體育學報, 22, 71-82。
    陳皆榮(1997b )。冒險性活動對青少年團隊氣氛影響之研究。體育學報, 23, 133-144。
    陳皆榮(1997c)。青少年冒險性挑戰活動實驗之研究— 自我概念與焦慮。台北: 立昌。
    陳皆榮(1998 )。冒險性活動對於青少年人格影響之初探研究。體育學報, 25, 61-70。
    陳皆榮(2000)。冒險性挑戰活動對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自我實現的影響之研究。台北: 立昌。
    陳皆榮(2004)。倡導休閒活動、展開亮麗人生。學校體育,81,38-44。
    陳榮輝(2001)。從學童戶外情境偏好與環境議題關切探討環境教育之機會。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宗麟(2003)。體育課學習歷程價值取向對國中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以探索教育為例。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琦媛(2005)。大臺北地區青少年參與藝文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香菁(2006)。不同都市化程度地區國中學生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國立台南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莊婉婷(2004)。盧梭自然概念之教育蘊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靜晃、吳幸玲、張瓊云(2001)。我國青少年休閒活動現況之分析。兒童福利,1,159-186。
    游玉英(2004)。國民中學綜合學習領域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煜峰、雷靂(1995)。國中生心理學。台北:五南。
    黃千姍(1999)。家庭生命週期與家庭休閒活動決策歷程之研究-以基隆市核心家庭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芳銘、楊世安(2006)。家庭因素對國小學童環境行為影響模式之研究。師大學報,51(1),159-183。
    黃明月(2000)。成人經驗學習理論之探討。社會教育學刊,29, 35- 56。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五南。
    黃任閔(2007)。屏東縣國中生休閒活動參與、休閒態度及休閒阻礙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張春興、林青山(1988)。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文耀(2001)。突破休閒冒險性活動對身心障礙學生提昇自尊心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張勳誠(譯)(2003)。探索教育的核心價值。教師天地,127,57-63。
    劉文菁(1992)。台北市民家庭休閒生活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安彥、陳英豪(1997)。青年心理學。台北市:三民。
    彭桂梅(2002)。伴他走過少年時。台北:教育部。
    蔡秀美 (1997)。社區學習需求評估之探討。成人教育學刊,1,229-252。
    蔡居澤(1995a)。 探索教育與心療活動之探討。公民訓育學報,4,409-432。
    蔡居澤(1995b)。探索教育活動及其在童軍教學上的應用。中等教育,46(6)。
    蔡居澤(1996)。國民中學戶外教育課程實施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居澤(1998)。探索教育課程在青少年犯罪防治的運用。公民訓育學報,7,273-284。
    蔡居澤(1999)。活動課程評鑑的探討-以美國探索教育活動為例。公民訓育學報,8,283-294。
    蔡居澤(2001)。探索教育活動領導討論技能之探討。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編,童軍探索教育設計與實施,29-37。台北:教育部。
    蔡居澤、廖炳煌 (2001)。探索教育與活動學校。台南:翰林。
    蔡居澤(2005)。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活動課程課程設計:以探索教育活動為例。公民訓育學報,16,37-56。
    蔡志賢(2006)。經驗教育的理論基礎。載於經驗教育的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3-1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未初版,台北。
    潘正德(1995)。團體動力學。台北:心理。
    賴昭志(2001)。 探索教育運用於生命教育可行性之探究。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賴樂山(2006)。「冒險」在冒險活動的意涵。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會務簡訊,48,8-13。
    謝智謀(2003)。另類學習方式─體驗教育,教師天地,127,6-13。
    謝智謀、王怡婷(譯)(2003)。C.E.Knapp著。體驗教育-帶領內省指導手冊。台北:幼獅。
    謝忠明(2007)。雲林縣國民小學實施探索教育活動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韓乃鎮(1999)。台灣地區監獄管教人員學習需求與進修情形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羅元駿(2004)。以體驗學習為本之戶外教育活動對個人生活效能的影響與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羅國俊(2005)。國民中學品格教育活動方案實施之行動研究:以體驗為主的小團體探索教育實施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蘇建文(1994)。發展心理學。臺北:心理。
    貳、英文部分
    Alvarez, A. G.., & Stauffer G. A. (2001). Musings on adventure therapy. The 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24(2), 85-91.
    Davis-Berman, J & Berman, D. (2002). Risk and anxiety in adventure programming. The 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25(2), 305-310.
    Dowd, J. (2004). Risk and the outdoor adventure experience: Good risk, bad risk, real risk, apparent risk, objective risk, subjective risk. Australian Journal of Outdoor Education, 8(1), 69-70.
    Ellmo,W & Graser J. (1995). Adapted adventure activities. Dubuque, Ia Iowa. Kendall/Hunt Publishing.
    Ewert,A.W., McCormick, B. P., & Voight,A.E. (2001). Outdoor experiential therapies: Implications for TR practice. Therapeutic Recreation Journal, 35(2), 107-122.
    Ewert, A.W.(1989). Outdoor adventure pursuits: Foundations, models, and theories. Worthington, OH: Publishing Horizons.
    Fetterman, D., & Bowman, C. (2002). Experiential education and empowerment evaluation: Mars rover educational program case example. The 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25(2), 286-295.
    Freeman, P. A., Nelson, D. C., & Taniguchi, S. T.(2003).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of wilderness-based experiential learning.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74(8), 25-32.
    Gass, M. A. (1993). Foundations of adventure therapy. In Gass, M.A. (Ed.) Adventure Therapy: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of adventure programming. Dubuque, Ia Iowa. Kendall/Hunt Publishing.
    Garst, B., Scheider, I., & Baker, D.(2001). Outdoor adventure program participation impact on adolescent self-perception. The 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24(1), 41-49.
    Hobbs,T.(Ed.).(1992). Experiential training: Practical guidelines. New York: Tavistock.
    Hoattie, J., Marsh, H. W., Neill, J. T. & Richards, G. E. (1997). Adventure education and outward bound: Out-of-class experience that make a lasting differenc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7(1), 43-87.
    Klein, S. B. (1996). Learning: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3r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Knapp, C. E. (1992). Lasting Lessons: A teacher’s guide to reflecting on experience. Charleston, WV: ERIC Clearinghouse on Rural Education and Small Schools.
    Loeffler, T. A. (2004). A photo elicitation study of meanings of outdoor adventure experienc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36(4), 536-556.
    Mckenzie, M.(2003). Beyond “the outward bound process:” Rethinking student learning. The Journal of Experience Education, 26(1), 8-23.
    Priest, S., & Gass, M. A. (1997). Effective leadership in adventure programming.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Robert, V., Krejcie., Daryle, W.,Morgan. (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rom a given population.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 607-610.
    Schoel, J., Prouty, D., & Radcliffe, P. (1988). Islands of healing: A guide to adventure based counseling. Hamilton, MA: Project Adventure.
    Ward, W., & Hobbs, W. (2006). Changes in perceptions of fear in a short-term, college outdoor adventure program. The 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28(3), 274-27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