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曾麗玉 Tseng, Li-Yu |
---|---|
論文名稱: |
臺灣采風文圖意象:清治時期風土文化形塑 Taiwan Imagery in Text and Image: Shaping Terroir Culture during Qing Ruling Period |
指導教授: |
林淑慧
Lin, Shu-Hui |
口試委員: |
余美玲
Yu, Mei-Ling 梁淑媛 Liang, Shu-Yuan 賀安娟 Heylen, Ann 陳玉箴 Chen, Yu-Jen 林淑慧 Lin, Shu-hui |
口試日期: | 2021/07/16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5 |
中文關鍵詞: | 文圖學 、巡狩 、臺灣風土 、番社采風 、視覺圖像符碼 |
英文關鍵詞: | text and image studies, inspection tour, Taiwan terrior, genre imagery of Taiwan's aboriginal peoples, visual image code |
研究方法: | 紮根理論法 、 主題分析 、 歷史研究法 、 比較研究 、 觀察研究 、 文件分析法 、 敘事分析 、 民族誌法 、 世代研究 、 縱貫性研究 、 內容分析法 、 田野調查法 、 文圖學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457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90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清治時期是臺灣歷史政權統治最長的一段時期,也是人文奠基的重要階段。本文以巡臺御史巡狩治臺的視角,主要探究清治初、中期的臺灣輿圖、與番社采風圖、以及臺灣方志所形塑的臺灣番社人物形象與風物景觀,並以臺灣風土與文化作為研究中心,探討風土如何影響民俗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民俗文化的形成是否只受到風土的影響?政治理念是否也影響著臺灣風俗文化的歸向?理想風俗可以透過什麼媒介來傳達?清治臺灣初、中期首先看重的是什麼?治理臺灣什麼是最具迫切性、需解決的問題?理想的政治藍圖是什麼?哪些番社特色文化具有普遍性?番社風俗圖再現番社特色文化,包含住禦、耕織、與捕獵採集文化,這些涉及巡狩所關注的風俗教化命題。有別於前行研究多從文字、歷史、帝國之眼、殖民論述、或「他者」等視角切入清治時期臺灣文化研究,本文詮釋與理解結合文圖以及時空軸做為基底,主要探究清治臺灣初、中期所形塑的臺灣風土文化,包含:一、風土文化與社會;二、風俗「歸化」圖像;三、住禦文化;四、耕種田園圖像,以瞭解土地與人民的關係,以及巡狩理念與風土如何影響臺灣文化的發展,以冀補充清治時期臺灣學知識並建構臺灣先後住民自我認同。
Taiwan’s Qing Dynasty was the longest period in Taiwan’s historical regime, and it was also an important stage to lay a humanistic found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ing officials’ patrolling and monitoring Taiwan, this article mainly explores the appearance and connotation of Taiwan's terroir and culture from Taiwan maps, genre imagery of Taiwan's aboriginal peoples, and Taiwan Chronicles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Qing ruling period. Taking Taiwan's terroir and culture as a research core, the following topics were discussed. How the terroir influenc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olk culture? Is the folk culture only affected by terroir? Do political ideas also affect the inclination of Taiwan's customs and culture? Through what medium can ideal customs be conveyed? What was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periods of Qing ruling in Taiwan? What is the most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ruling Taiwan? What is the ideal political blueprint? Which indigenous genre cultures are universal? The Genre paintings of Taiwan’s aboriginal peoples represent the characteristic cultures of aboriginal communities, including the cultures of residence and defense, farming, weaving, hunting, and gathering. These are related to the custom-education, a focus of attention in patrolling and treating Taiwan. Different from previous studies being in the perspectives of text, history, empire's eye, colonial discourse, and “the othe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is research mainly combine text-and-image as well as a time-and-space axes as the base, focusing on the exploration of Taiwan's terroir and culture formed in the early and mid-term Qing Dynasty. It includes (1) ‘Terroir’ culture and society, (2) custom ‘enlightenment’ images, (3) residential and defense culture, and (4) farming and pastoral images. The purpose is to real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nd and the people, and how Taiwan's terrior and the ideas of patrolling and monitoring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culture. The Taiwanese knowledge in Qing Dynasty can thus be supplemented, and the self-identity be built in the earlier and later immigrants.
一、古籍史料
王叔岷:《莊子校詮》,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9年6月景印三版。
袁珂校譯:《山海經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5年9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楚世家》(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6月。
[漢]蘭臺令史班固撰,[唐]祕書少監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11月上海第2次印刷。
[漢]劉向撰,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7月。
[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漢]許愼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經韵樓臧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
清‧嚴可均輯,魏文帝曹丕著:《全三國文》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10月。
袁行霈撰:《陶淵明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4月第1版。
[南朝‧宋]劉義慶著,[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撰:《世説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月。
[南宋]趙汝适撰,馮承鈞校注:《諸蕃志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10月。
[金]元好問著,姚奠中編輯:《元好問全集》,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明]洪自誠輯,傅鋼點校:《新鐫繡像列仙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7月。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閒詁》,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4月。
[清]顧祖禹撰,賀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3月。
六十七:《使署閒情》,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六十七:《番社采風圖考》,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1月。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王松:《臺陽詩話》,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王凱泰:《臺灣雜詠合刻》,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朱景英:《海東札記》,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江日昇:《臺灣外記》,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吳幅員:《臺灣文獻叢刊提要》,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7年。
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周璽:《彰化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11月。
金雲銘:《陳第年譜》,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年。
金鉉主修:《康熙福建通志臺灣府》/蔣毓英纂修:《臺灣府志》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輯,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1月25日一版一刷。
姚瑩:《東槎紀略》,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柯培元:《噶瑪蘭志略》,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胡傳:《臺東州采訪冊》,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郁永河:《裨海紀遊》,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夏獻綸:《臺灣輿圖》,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孫元衡:《赤崁集》,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徐珂:《清稗類鈔選錄》,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5年。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連橫:《雅言》,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陳文達:《鳳山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陳倫炯:《海國聞見錄》,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頁342。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陳肇興:《陶村詩稿》,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陳璸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陳清端公文選》,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明史選輯》,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8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高宗實錄選輯》,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聖祖實錄選輯》,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職貢圖選》,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8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雍正朱批奏摺選輯》,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中部碑文集成》,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府輿圖纂要》,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通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詩鈔》,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0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詩薈雜文鈔》,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年。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劉璈:《巡臺退思錄》,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蔣元樞:《重修臺灣各建築圖說》,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0年。
蔣毓英:《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7年。
鄧傳安:《蠡測彙鈔》,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藍鼎元:《平臺紀略》,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藍鼎元:《東征集》,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Aristotle)著,苗力田主編,秦典華、余紀元、徐開來譯:《亞里士多德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8月。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De Dagregisters Van Het Kasteel Zeelandia, Taiwan 1629-1662),臺南市:臺南市政府,2011年3月。
金平亮三:《臺灣樹木誌》,臺北: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1936年3月。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中譯本),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1985年11月。
森丑之助原著,宋文薰編譯:《臺灣蕃族圖譜》(一、二合卷)附冊中譯本,臺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014年5月臺北二版一刷。(原稿來自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大正7年3月)
森丑之助原著,宋文薰編譯:《臺灣蕃族圖譜中譯本》,臺北市:南天書局,2014年9月初版。
林天人編撰,張敏英文編譯:《皇輿搜覽:美國國會圖書館所藏明清輿圖》(Reading Imperial Cartography: Ming-Qing Historical Maps in the Library of Congress),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2014年10月再版。
謝國興主編、林天人圖說編撰:《方輿搜覽:大英圖書館所藏中文歷史地圖》(Reading Antique Cartography: Historical Chinese Maps in the British Library),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年12月。
DU HALDE, Jean Baptiste (1674-1743): Description Géographique, Historique, Chronologique, Politique et Physique de l'Empire de la Chine et de la Tartarie Chinoisie, Paris: P.G. Le Mercier, 1735.
二、專書(含專書單篇論文)
丁觀鵬等繪,羅山譯注:《萬國來朝:《職貢圖》裏的古代中國與世界》,北京市: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9年7月。
毛贊猷、朱良、周占鱉、韓雪培編:《新編地圖學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
王鎮華:《書院教育與建築》,臺北市:故鄉出版社,1986年7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石守謙主編:《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臺灣‧荷蘭與東亞》,臺北市: 國立故宮博物院,2003年1月。
衣若芬:《遊目騁懷:文學與美術的互文與再生》,臺北市:里仁書局,2011年8月。
衣若芬主編:《學術金針度與人》,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2015。
何聯奎:《臺灣風土志》,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83年10月臺八版。
吳密察、翁佳音、李文良、林欣宜撰文:《臺灣史料集成提要[增訂本]》,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0月。
吳密察等撰文:《地圖臺灣:四百年來相關臺灣地圖》,臺北市:南天書局,2007年11月初版一刷。
李建興:《臺灣教育發展史:見證百年樹人的希望工程》,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2016年3月。
杜正勝編撰:《景印解說番社采風圖》,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年6月再版。
孟悅、羅鋼主编:《物質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
林玉茹主编:《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2年2月。
林礽乾等總編輯:《臺灣文化事典》(Taiwan culture encyclopedia),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2004年12月初版。
林淑慧:《臺灣文化采風:黃叔璥及其《臺海使樣錄》硏究》,臺北市:萬卷樓,2004年5月初版,2006年12月初版二刷。
林淑慧:《臺灣清治時期散文的文化軌跡》,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11月初版。
林淑慧:《禮俗.記憶與啟蒙:臺灣文獻的文化論述及數位典藏》,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9年2月。
洪英聖:《畫說乾隆臺灣輿圖》,南投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1999年8月。
洪英聖:《畫說康熙臺灣輿圖》,南投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1999年8月。
洪震宇:《風土經濟學:地方創生的21堂風土設計課》,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11月。
夏黎明:《臺灣文獻書目解題:第二種地圖類(一)》,臺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3年11月。
曹永和:〈臺灣史研究的另一個途徑─「臺灣島史」概念〉,《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市:聯經,2001年8月初版第二刷月,頁445-449。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97年。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市:聯經,2001年8月。
曹永和等編著:《臺灣歷史人物與事件》,臺北縣蘆洲市:空大,2002年8月初版。
莊吉發:〈滿洲命名考—數字命名的由來〉,《清史拾遺》,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8月。
陳宗仁主編:《世紀容顏:百年前的臺灣原住民圖像》,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臺北市:國家圖書館,2003年12月初版一刷。
陳傳傑:《被誤解的臺灣老地名》,新北市:遠足文化,2014年8月。
陳漢光編:《臺灣詩錄》,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年6月再版。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臺北市:麥田出版,2012年12月。
潘富俊:《福爾摩沙植物記:101種臺灣植物文化圖鑑&27則臺灣植物文化議題》,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5月。
蔡培慧、陳怡慧、陸傳傑:《圖說臺灣地名故事》,新北市:遠足文化,2013年11月。
[美]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王志弘、王淑燕等譯:《東方主義》(Orientalism),新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2年5月二版。
[英]李約瑟著,《中國科學技術史》翻譯小組譯:《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五卷‧地學》第一、二分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76年10月。
[英]李約瑟著,《中國科學技術史》翻譯小組譯:《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五卷‧地學》第一、二分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76年10月。
[英]彼得‧伯克(Peter Burke)著,楊豫譯:《圖像證史》(Eyewitnessing: The Uses of Images as Historical Evidence),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2月。
[義]克羅齊著,朱光潛等譯:《美學原理‧美學綱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11月北京第1版,2008年10月第1次印刷。
[澳]安東尼・瑞德(Anthony Reid),吳小安、孫來臣譯:《東南亞的貿易時代1450–1680年:第一卷,季風吹拂下的土地》(Southeast Asia in the Age of Commerce 1450 – 1680, Volume One:The Lands Below the Winds),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Painter, Joe;Jeffrey, Alex,謝明珊、陳坤森譯:《空間與權力:政治地理學新風貌》(Political Geography: An Introduction to Space and Power),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2月。
邵式柏(Shepherd, John Robert)著,林偉盛、張隆志、林文凱、蔡耀緯譯:《臺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1600-1800)》(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1993),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5月初版。
鄧津華(Emma Jinhua Teng)著,楊雅婷譯:《臺灣的想像地理:中國殖民旅遊書寫與圖像(1683-1895)》(Taiwan’s Imagined Geography: Chinese Colonial Travel Writing and Pictures, 1683-1895),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8年1月。
Burke, Peter: Eyewitnessing: The Uses of Images as Historical Evidence (Picturing history), London: Reaktion Books, 2001.
Edward Gaylord Bourne et al.: The Philippine Islands, vol. 36, Blair & Robertson, 1906.
From far Formosa: the Island, its People and Missions, Edinburgh: O. Anderson & Ferrier, 1896.
Kristeva, Julia, Trans. Margaret Waller: Revolution in Poetic Languag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4.
Meskill, Johanna M.: A Chinese Pioneer Family: The Lins of Wu-feng, Taiwan, 1729-1895,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9.
Shepherd, John Robert: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Teng, Emma Jinhua (鄧津華), Taiwan’s Imagined Geography: Chinese Colonial Travel Writing and Pictures, 1683 -1895, Cambridge(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4.
三、期刊、研討會、報刊雜誌論文
王德威:〈重構南洋圖像:理論與故事的交鋒〉,《漢學研究通訊》37卷1期,2018年2月,頁1-7。
王德威:〈華夷之變:華語語系研究的新視界〉,《中國現代文學》34期,2018年12月,頁1- 27。
吉隆坡29日訊:〈視覺文化是民族文遺─衣若芬:象徵不同感官認知〉,《星洲日報:大都會社區報》13版,2015年12月30日。
衣若芬:〈「文圖學」與東亞文化:1920-30年代虎標永安堂藥品的報紙廣告〉,《臺大東亞文化研究》3期,2015年10月,頁161-195。
杜正勝:〈平埔族群風俗圖像資料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本第二分,1999年6月,頁309-361。
周婉窈:〈陳第〈東番記〉——十七世紀初臺灣西南地區的實地調查報告〉,《故宮文物月刊》241期,2003年4月,頁22-45。
林開世:〈風景的形成和文明的建立:十九世紀宜蘭的個案〉,《臺灣人類學刊》1卷2期,2003年12月。
畏冬:〈《皇清職貢圖》創製始末〉,《紫禁城》1992年5期,頁8-12。
畏冬:〈中國古代風俗畫概論(上)〉,《故宮博物院院刊》1991年3期,1991年10月,頁14-26。
畏冬:〈中國古代風俗畫概論(下)〉,《故宮博物院院刊》1991年3期,1991年10月,頁53-65、68。
范銘如:〈小說中的複合空間〉,《臺灣文學學報》36期,2020年6月,頁1-27。
夏黎明:〈清代臺灣地圖的繪製方式及其演變〉,《中華民國地圖學會會刊》8期,1997年12月,頁65-84。
張隆志:〈臺灣平埔族群的歷史重建與文化理解-讀《景印解說番社采風圖》〉,《古今論衡》2期,1999年6月,頁18-31。
郭秀蘭:〈一幅有歷史意義的畫卷——記《丕翁先生巡視臺陽圖》〉,《文物》1991年1期,頁82-86、105。
曾品滄:〈物競與人擇-荷治與明鄭時期臺灣的農業發展與環境改造〉,《國史館學術集刊》14期,2007年12月,頁1-37。
曾麗玉:〈旅遊時空記憶中的詩文互文性分析─以《觀光日記》之文學地景書寫為視境〉,《中華科技大學學報》第六十期,2014年10月,頁157-177。
曾麗玉:〈翻譯視境:十七世紀臺灣荷治時期鄭成功生平事蹟鏡像〉,《中華科技大學學報》60期,2014年10月,頁121-155。
詹素娟:〈文化符碼與歷史圖像-再看《番社采風圖》〉,《古今論衡》2期,1999年6月,頁2-17。
臧振華:〈南科考古發現的稻米與小米兼論相關問題〉,《中國飲食文化》8卷1期,2012年4月,頁1-24。
臧振華:〈從 “Polynesian origins: Insights from the Y chromosome” 一文談南島民族的起源和擴散問題〉,《語言暨語言學》2卷1期,2001年1月,頁253-260。
劉怡伶:〈竹枝詞名誼考析〉,《中極學刊》第4輯,2004年12月,頁23-50。
蔡志展:〈清治前期臺灣行政系統之建置與變革(1684~1874)〉,《社會科教育研究》5期,2000年12月,頁25-49。
賴明珠:〈圖之內外─清代臺灣輿圖的多重意涵〉,《臺灣美術》,2018年10月,頁5-30。
[荷]喬治‧干治士(George Candidius)著(1628.12.27),葉春榮譯著:〈荷據初期的西拉雅平埔族〉,《臺灣風物》44 卷3期,1994年9月,頁228-193。
Kemp, Wolfgang: Death at Work: A Case Study on Constitutive Blanks in Nineteenth-Century-Painting, Representations 10 , 1985, pp.102-123。
四、學位論文、資料庫、網路資源
宋冠美:《圖像、知識與帝國統治:清代臺灣原住民形象的比較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新版臺灣文獻叢刊資料庫(2016年)2017年11月15日取自http://archives.ith.sinica.edu.tw/news_con.php?no=148
皇清職貢圖 全書663頁_大家藝文天地,2021年6月1日取自http://ourartnet.com/Siku_02/0594/0594_353_228/0594_353_228.htm
全臺詩‧智慧型全臺詩資料庫,2021年6月1日取自http://cls.lib.ntu.edu.tw/TWP/b/b02.htm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2021年6月1日取自https://collections.nmth.gov.tw/
數位方輿,2021年6月1日取自https://digitalatlas.asdc.sinica.edu.tw/map_detail.jsp?id=A104000020
國家文化記憶庫,2021年6月1日取自 https://memory.culture.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