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鄧佳紋 Teng, Chia-Wen |
---|---|
論文名稱: |
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希望感及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Perception of Parental Expectations, Sense of Hope and Learning Attitude |
指導教授: |
陳李綢
Chen, Li-Cho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8 |
中文關鍵詞: | 知覺父母期望 、希望感 、學習態度 |
英文關鍵詞: | perception of parental expectations, sense of hope, learning attitude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730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72 下載:4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希望感與學習態度之間的關係,以104學年度就讀於臺北市公私立學校之國中生為研究對象,以「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量表」、「國中學生學校希望感量表」以及「青少年學習態度量表」進行資料蒐集,有效樣本為796人。所得資料再以描述性統計、多變量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以及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驗證假設,並使用線性迴歸分析檢驗希望感對國中知覺父母期望及學習態度的中介作用。茲將主要研究發現羅列如下:
一、不同性別在整體希望感、整體學習態度有差異。
二、不同年級在整體希望感有差異。
三、不同學制在整體知覺父母期望及整體學習態度有差異。
四、不同父母親教育程度在整體知覺父母期望有差異。
五、不同家庭結構在整體知覺父母期望、整體希望感有差異。
六、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與希望感有顯著正相關。
七、國中生希望感與學習態度有顯著正相關。
八、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與學習態度有顯著正相關。
九、知覺父母期望與希望感能有效預測學習態度,共可解釋學習態度66%變異量。
十、希望感在知覺父母期望及學習態度間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相關建議,提供實務工作者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詞:知覺父母期望、希望感、學習態度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erception of parental expectations, sense of hope, and learning attitude. The subjects are public and privat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during 104 academic year. Number of valid samples are 796 students. The research instruments of this study included “Perception of Parental Expectations Scale”, “Sense of Hope Scale”, and “Learning Attitude Scale”. The data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M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ders among whole sense of hope and whole learning attitude.
2.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rades among whole sense of hope.
3.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ublic and privat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among whole perception of parental expectations and whole learning attitude.
4.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ifferent educational level of parents among whole perception of parental expectations.
5.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ifferent family structure among whole perception of parental expectations and whole sense of hope.
6.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erception of parental expectations and sense of hope.
7.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ense of hope and learning attitude.
8.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erception of parental expectations and learning attitude.
9. Perception of parental expectations and sense of hope can predict effectively learning attitude, and account for 66% variances.
10. Sense of hope has a partial mediating effect between perception of parental expectations and learning attitude.
Keywords:perception of parental expectations, sense of hope, learning attitude
中文部份
王枝燦(2009)。家庭結構對青少年子女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王素幸(2011)。在女性主義治療中增強主體感與策略:希望理論觀點。諮商與輔導,301,43-46。
王福林(1991)。新制師院學生與師專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及其學習行為、學業成就之調查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覺興(2001)。單親家庭子女生涯發展與抉擇歷程之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伍淑玉(2015)。國中生自尊、希望感、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心理健康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余鴻穎(2005)。高職學生數學學習困擾與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吳孟錞(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效能、知覺父母期望、教師期望與行為困擾、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悅如(2009)。文化資本對國小學童的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影響-以宜蘭地區六年級國小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市。
吳挺溦(2006)。「一校一藝團」計畫下國中音樂藝團學生音樂學習態度之調查研究-以台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呂虹霖(2004)。國中學生知識信念、父母期望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彰化市。
沈怡吟(2010)。國中學生生活壓力、自尊與希望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沈璋傑(2009)。國中學生學習動機、父母期望與自我概念的相關性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周文松(2006)。國中學生學習動機、家長教育期望與學業成就─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周佳樺(2006)。國中學生國語文學習態度、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周新富(2006)。家庭教育學-社會學取向。381。臺北:五南。
周鳳英(2009)。花東地區綜合高中原住民族學生教育期望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官淑如(1997)。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文乾(2006)。國中學生自我效能、父母期望、教室結構知覺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志全(2010)。宜蘭縣城鄉國中學生學習態度、家長參與及學習成就比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志哲(2007)。發現復原力—一個來自心理脈絡的觀點。輔導季刊,43(1),1-8。
林芷伃(2016)。高中職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學習態度與心理健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俊瑩(2001)。國小學生家長的子女教育期望、民主參與態度與參與學校教育行為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林彥岑(2009)。出身背景、父母期望與教育抱負影響補習多寡之研究─以台東縣國中二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林淑娥(2004)。台中縣國民小學學生家長教育期望與參與學校教育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榮聰(2000)。設計科系學生學習態度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邱愉容(2008)。國小高年級學生父母期望知覺與自我調整學習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
邵惠玲(2008)。青少年復原力量表與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金武昌(2005)。影響高級職業進修學校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侯世昌(2001)。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姚如芬(1993)。高雄地區高中一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態度與其數學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姚佳君(2012)。高中生父母期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施周明(2008)。國小學童學校生活希望感量表之發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施信華(2001)。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教師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柯銀德(2002)。台南縣公私立國中學生父母期望、學生成就動機與焦慮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唐淑華(2004)。希望感的提昇-另一個進行情意教育的取向(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編號:NSC92-2413-H-259-001)。
孫靖婷(2015)。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情緒智能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秦夢群(1992)。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心理研究,15,172-229。
張怡貞(1998)。國小男女學童知覺父母對其教育關注與期望調查。教育研究集刊,7 ,53-71。
張春興(200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新仁(1981)。國中學生學習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定邦(2002)。高中高職實施多元入學方案後國中生學習困擾及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許茜雯(2009)。台中市國中學生父母期望知覺、自我概念與目標導向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郭生玉(1975)。父母期望水準不切實際時對子女成就動機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8,頁61-80。
郭國禎、駱芳美(2007)。輔導諮商系所學生統計焦慮相關變項之研究-性別、年級、數學興趣、統計成績、統計自信心與統計焦慮的關係。輔導與諮商學報,1,87-108。
郭惠雯(2006)。國小資賦優異學生與一般學生之教師期望知覺、父母期望知覺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陳江瑞(2012)。小學生知覺父母期望與學業成就之研究─以龍津國小新移民子女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陳李綢(2014)。中學生正向心理健康量表之編製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0(4),1-22。
陳依璇(2012)。不同背景國中學生的學校希望感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之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怡君(2012)。青少年依附關係、心理資本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以新北市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怡蒹(2006)。希望感理論融入生涯輔導方案以提升國中體育班學生生涯發展概念與希望感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
陳建行(2011)。師生關係對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市。
陳銘漢、李清波、李鳳美(2006)。偏遠學校學生家庭因素對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以某國中為例。學校行政,42,52-78
彭綉婷、何黎明(2013)。綜合高中商業服務學程與高職商業經營科學生之學習態度及學業成就分析─以南部地區為例。海洋休閒管理學刊,4,79-103。
曾文志(2010c)。讓心流提升孩子的經驗品質。師友,518,74-79。
曾建章(1996)。國中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之他人期望與壓力感受及成就動機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曾筱婕(2009)。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親子關係與國中生幸福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黃佳雯(2014)。大台北地區國中生人際衝突因應策略、學習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美雀(2009)。國小兒童家庭功能、學校生活適應與憂鬱情緒之關連性研究-以桃園縣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黃淑惠(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親教養方式、教育期望與親子關係之模式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德祥、謝龍卿、薛秀宜、洪佩圓(2003)。國小、國中與高中學生希望感、樂觀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5,33-61。
楊珮妤(2005)。國中學生父母教育態度、教師期望、生涯抱負與課業任務價值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楊景堯(1993)。高雄地區不同公立高中父母教育程度、父母感情與教育期望差異之調查研究(上)。臺灣教育輔導月刊,43(4),4-13。
楊瑩(1995)。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臺北:師大。
楊環華(2010)。國中學生父母期望、學習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葉麗珠(2006)。國中生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劉奕佩(2006)。家庭社經地位、父母參與、父母期望與國小六年級學生英語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雅菁(2014)。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下國中生的課業壓力及其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彰化縣四所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劉毓婷(2012)。不同地區國中生學習態度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劉慧華(2013)。屏東縣國小教師子女教育期望與才藝學習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蔡文套(2009)。家長管教方式對學生自我教育期望與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以TEPS資料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蔡宛蓉(2013)。國中學生知覺導師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蔡東敏(2003)。職校學生之重要他人影響、學習態度、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蔡淑芳(2007)。國中學生父母期望、自我期望與學習成就關係之追蹤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縣。
蔡添旺(2007)。臺中縣國民小學學生家長教育期望與管教方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蕭伊就(2007)。國小學生對教師、家長期望知覺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
蕭惠蘭(2003)。高中女生性別意識、教育期望、科學成就對升大學選擇科系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賴佩祺(2005)。家庭結構對學習成就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賴保禎(1993)。學習態度測驗。臺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賴政宏(2005)。班級氣氛對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賴英娟、巫博瀚(2009)。希望理論的概念分析與理論應用。教育與發展,26(4),71-74。
錢宗忻(2005)。澎湖縣外籍配偶子女學習態度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錢靜怡(2006)。自殺企圖者人格特質與希望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謝佳芬(2009)。影響國中學習表現之因素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謝雅苓(2010)。臺北縣、市國中生覺知父母教養方式與心理資本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簡璐琪(2009)。知覺父母期望、家庭凝聚力對兒童自我概念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魏頡(2015)。國中生學習態度、心理健康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臺東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羅文秀(2005)。希望理論、測量及教育上的應用。中等教育,56(4),112-123。
蘇哲正(2011)。高中職生社經地位、父母期望、自我概念與家長參與之研究─以TEPS 資料庫分析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蘇榮彬(2013)。國中生自我概念與學習態度之研究─以新北市立溪崑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英文部分
Arndt, M. A. (2004).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hope: A cross-cultural test and broadening of Snyder's hope theor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Mexico.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Washington.
Braun, C. (1985). Teacher expectations and instruction. In T. Husen & T. N. Postlethwaite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studies, 241-253.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Edwards, Kevin, Lopez, & Snyder (2007). Understanding Hope. In D.O. Anthony and H. M. V. Manfred (Eds.). Oxford Handbook of Method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pp.83-95).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84.
Finn, J. D. (1972). Expectations and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2(3), 387-410.
Ginsburg, G. S., & Bronstein, P. (1993). Family factors related to children’s Intrinsi/extrinsic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Child Development, 64, 1461-1474.
Helling, M. K. (1993). School-based information to parents and parents’educational / occupational aspirations for their childre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62327).
Luthar, S. S., Cicchetti, D., & Becker, B. (2000). 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 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guidelines for future work, Child Development, 71(3), 543-562.
McLanahan, S. S., & Booth, K. (1989). Mother-only families: Problem, prospects and politic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1, 557-580.
Miller, J .D. (1986).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the schools: Causes and effect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74098).
Seligman, M. E. P., & Csikszentmihalyi, M. (2000).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5-14.
Snyder, C. R., Cheavens, J., & Sympson, S. (1997). Hope: An individual motive for
social commerce. Group dynamics: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1, 107-118.
Snyder, C.R. (2002). Hope theory: Rainbows in the mind. Psychological Inquiry, 13, 249-275.
Snyder, C. R., Harris, C., Anderson, J. R., Holleran, S. A., Irving, L. M., Sigmon, S. T., Yoshinobu, L., Gibb, J., Langelle, C., & Harney, P. (1991). The will and the ways: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individual-differences measure of hop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0, 570-585.
Snyder, C. R., & Shorey, H. (2002). Hope in the classroom: The rol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psychology curriculum. Psychology Teacher Network, 12, 1-9.
Sun, Y., Hobbs, D., & Elder (1994), Parent involvement: A contrast between rural and other communiti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Rural Sociological Society, Portland, OR, 1994, Augu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