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霓岑 Ni-Cen Lin |
---|---|
論文名稱: |
國民小學教師設計統整課程之研究 Research on Teachers Designing Integrated Curriculum at an Elementary School |
指導教授: |
甄曉蘭
Chen, Hsiao-L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0 |
畢業學年度: | 8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0 |
中文關鍵詞: | 統整課程 、統整課程設計 |
英文關鍵詞: | integrated curriculum, integrated curriculum desig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80 下載:5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目的旨在透過個案研究,瞭解教師設計統整課程的歷程、思考層面,以及相關的影響因素。本研究首先透過文獻來瞭解課程統整的概念架構、統整課程設計特色與程序,以及影響教師設計統整課程的影響因素,作為資料分析的參考;然後再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兩位六年級教師為研究對象,採用訪談為主、教室觀察、文件蒐集為輔的方法,來收集相關資料。
研究發現包括:(一)學校行政人員提供教師課程設計、評量等專業自主的彈性空間,並且扮演支持性角色,來協助教師設計統整課程。只是在推行統整課程之初,統整課程的相關概念與資訊,以及協助教師反省統整課程方案的評鑑等配套措施,仍嫌不足。(二)教師採用主題統整模式來設計統整課程,但是主題與教材內容的整合方式,各有不同考量。至於統整課程方案的設計與實施,有助於教師編擬教學計畫表、掌握教學進度,以及反省與評估整個統整方案的機會。然而級任與科任教師之間,針對統整概念、主題目標、主題與教材整合等事項的討論互動關係,仍有待加強。(三)在影響教師統整課程設計因素中,教師意願可說是核心因素;而時間不充足,仍是關鍵因素;學生學習成果,是教師持續設計統整課程方案的重要因素;至於印證統整概念、獲得新觀念的交流經驗,則有助於教師統整課程的設計與實踐。
綜合整個研究過程與結果,本研究提出的建議包括:(一)學校應該營造教師發揮課程與教學專業自主的彈性空間,並且妥善安排級任與科任教師互相討論課程的時間;其次是提供教師獲得統整課程概念的研習機會與資訊交流;最後再建立評鑑機制,來協助教師反省評估統整課程方案。(二)在加強教師統整課程設計能力方面,教師必須更瞭解統整概念與目的,並且在兼顧課程連續性、順序性以及釐清多元評量目的後,擬定主題教學目標和選擇合適的統整方式。此外,教師在進行統整課程方案前及過程當中,應該時時與家長溝通觀念,增加親師合作機會;而且級任教師必須掌握與同事或專家的合作與交流機會,主動的邀請科任教師共同參與統整課程設計,提供學生從各學科角度來探究主題的機會。(三)而在未來研究方面,可再探究學生在統整課程的學習情況,以及教師轉化統整課程方案的情形與相關因素。而其他不同於主題統整的模式,以及級任與科任教師合作協同,也都是未來值得再探究的方向。
Abstract
The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how teachers design integrated curriculum and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eachers’ curriculum design.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the author first clarified the conceptual structure of curriculum integr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cedure of designing integrated curriculum and then, the author examined the affecting factors related to teachers' design of integrated curriculum through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aking two 6th grade teachers as research subjects and applying the method of interview mainly, supported with classroom observations and document analysis, the author collected evidences about the issues involved in the design of integrated curriculum.
The research findings include: (1) The administrators of target elementary school played supportive role in helping teachers to work on integrated curriculum design. But the assisted measures, the related concepts and information provided for teachers to reflect upon their curriculum design were not sufficient. (2) Both participant teachers adopted thematic integrated curriculum design model, but there were different integrated styles in topics and contexts selections. The practice of designing integrated curriculum helps teachers not only to make better instructional plans and take hold of designed schedules, but also to reflect and assess their own integrated curriculum programs. However, there were needs to improve the interactions and cooperations between home-room teachers and subject teachers. (3) Teacher’s willingness was the core factor that influenced teachers’ involvement in curriculum design. Also, insufficient time, the achievement of students, were other key factors. However, clarifying the concepts of curriculum integration and exchange ideas of curriculum design would help teachers’ design and practice of integrated curriculum.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utcomes, the author provid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1) First, schools should create elastic space for teachers to perform their autonomy i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should arrange time for curriculum discussions between home-room and subject teachers, and should build evaluative mechanism for teachers to reflect and assess their integrated curriculum programs. (2) In aspect of promoting teachers' ability in designing integrated curriculum, teachers need to understand curriculum integration better, and select appropriate integration model concerning instructional goals with continuity, proper sequence and appropriate multiple assessment approaches. Besides, before and in the practice of integrated curriculum programs, teachers should communicate with parents more frequently, enhance cooperations between parents and teachers, as well as home-room teachers and subject teachers. (3) In the aspect of future research, there are needs to have further studies in student learning condition in integrated curriculum, teacher’s implementation of integrated curriculum, various models of curriculum integration, and cooper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subject teachers.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天下雜誌(民85)。海闊天空-教育台灣。1996年度特刊。
方德隆(民88)。課程與教學研究。高雄:復文。
王文科(民77)。課程論。台北:五南。
王文科譯(民78)。學習心理學-學習理論導論。台北:五南。
王雲五編(民69)。王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台北:台灣商務。
王麗娟(民88)。一位國小教師數學班級評量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田耐青(民88)。由多元智慧理論的觀點談教學評量:一些台灣的實例。
教師天地,99,33-38。
江文瑜(民84)。國語科。載於吳密察、江文瑜編,體檢國小教科書,9-
52。台北:前衛。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主編(民85a)。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
北:編者。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主編(民85b)。第三期諮議報告書。台北:
編者。
吳芝儀、李奉儒譯(民84)。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劭瑞珍譯(民84)。教育的歷程。台北:五南。
周淑卿(民85)。我國國民中小學課程自由化政策趨向之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周淑卿(民86)。教師在課程教學領域的專業自主困境。載於歐用生主
編,新世紀的教育發展,263-276。台北:師大書苑。
周淑卿(民88)。論九年一貫課程的「統整」問題。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
教育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55-78。台北:揚智。
林山太、陳伯璋(民85)。學前至高中階段課程與教材的主要問題。教育改
革審議委員會。
林秀珍(民88)。杜威經驗概念之教育涵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
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幸姿(民86)。國小階段教師參與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怡秀(民88)。國民小學課程統整模式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彩岫(民80)。影響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自主性的因素。台中師院學
報,5,1-13。
林寶山、康春枝譯(民79)。學校與社會、兒童與課程。台北:五南。
邱兆偉(民84)。「質的研究」的訴求與設計。教育研究,4,1-33。
洪若烈(民78)。國民小學社會科課程修訂意見之調查研究。國教學報,
2,51-71。
胡幼慧、姚美華(民85)。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校度;如何抽
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
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41-158。台北:巨流。
高強華(民83)。論開放教育課程統整與教學效率。台灣教育,524,15-
23頁。
高敬文(民85)。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高新建(民80)。國小教師課程決定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新建(民87)。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立論基礎與理想情境。八十七學年
度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台北市立師範院。
高新建(民88)。課程管理的分析架構。教育研究集刊,42,131-154。
國立編譯館主編(民78)。國語教學指引。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主編(民87)。生活與倫理教學指引。國立編譯館。
教育部(民87)。國民教育階段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編(民6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
局。
莊仁宗(民77)。國民小學國語、數學、自然科學、社會四科相關概念之
分析。國教學報,1,117-132。
郭明堂(民86)。包班制?科任制?國民小學教學型態的學理與實證之評
析。兩岸小學教育學術研討會1997論文集,124-143
郭俊賢、陳淑惠譯(民88)。多元智慧的教與學。台北:遠流。
陳伯璋(民84)。我國中小學課程統整與連貫問題之檢視。台灣教育,
540,11-23。
陳伯璋(民88)。九年一貫課程的理論及理念分析。載於九年一貫課程研
討會論文集,邁向課程的新紀元,1-6。中華民國教材發展協會。
陳添球(民78)。國民小學教師教學自主性之研究--一所國民小學日常生
活世界的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
單文經(民82)。課程與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黃永和(民88)。課程統整的理論與方式之探討。新竹師院學報,12,
232-259。
黃政傑(民80)。以科技整合促進課程統整。教師天地,52,38-43。
黃政傑(民81)。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黃政傑(民82)。課程教學之變革。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民85)。質化研究的原理與方法。載於黃政傑等著,質的教育研
究:方法與實例,1-46。台北:漢文。
黃政傑(民86)。教育改革的理念與實踐。台北:漢文。
黃政傑(民87)(八刷)。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炳煌(民78)。教育與現代化。台北:文景。
黃炳煌(民80)(四版)。課程理論之基礎。台北:文景。
黃瑞琴(民80)。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瓊瑱(民85)。我國國小自然科學教科書之分析研究。國立屏東師院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譯瑩(民87)。課程統整之意義探究與模式建構。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
彙刊:人文與社會科學,8(4),616-633。
葉興華(民89)。我國國小推行課程統整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甄曉蘭(民85)。從典範轉移的再思論質的研究崛起的意義。嘉義師院學
報,10,119-146。
甄曉蘭(民86)。變遷會中課程改革的迷思。兩岸小學教育學術研討會
1997論文集,165-180。
甄曉蘭(民88)。從知識論的辯證談課程發展問題-以台灣課程改革為
例。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部國家講座主編,教育科學
的與國際化本土化,589-616。台北:揚智。
甄曉蘭(民89)。新世紀課程改革的挑戰與課程實踐理論的重建。教育研
究集刊,44,61-90。
趙鎮洲(民78)。現行國民小學國語科課程修訂意見調查研究。國教學
報,2,23-50。
劉好(民77)。國民小學五年級數學科教材問題之調查研究。台中師院學
報,2,277-307。
歐用生(民73)。課程研究方法論-課程研究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復
文。
歐用生(民78)。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民81)。開放社會的教育改革。台北:心理。
歐用生(民85)。芬蘭鐸聲-邁向師資培育的新紀元。台北:康和。
歐用生(民88a)。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
訊,7(1),22-32。
歐用生(民88b)。九年一貫課程之「潛在課程」評析。載於九年一貫課
程研討會論文集,邁向課程的新紀元,7-15。中華民國教材發展協
會。
蔡敏玲(民85)。教育質性研究者請在文本中現身:兩項重要思慮。國民
教育,37(2),21-30。
蔡淑英(民87)。談數學科課程統整理念、實務與評量。教育資料與研
究,25,23-26。
薛梨真(民88)。國小實施統整課程的可行性研究。初等教育學報,12,
125-167。
謝寶梅(民85)。專家教師與實習教師的教學思考及教學行動之比較研
究。台北:五南。
簡良平(民81)。赫斯特課程理論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
簡馨瑩(民86)。學科間課程統整方法之初探。教師天地,89,50-56。
饒見維(民85)。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饒見維(民88)。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配套實施策略。載於中華
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印,邁向課程新紀元,305-323。台北:中
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