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白聰富
論文名稱: 金瓜石地區觀光遊憩活動之研究
指導教授: 蔡文彩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2
中文關鍵詞: 金瓜石生態旅遊黃金博物園區觀光遊憩觀光活動
英文關鍵詞: Jinguashi, Eco-tourism, Gold Ecological Park, Leisure Tourism, Tourism Activitie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7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台北縣瑞芳鎮金瓜石地區為研究對象來探討其觀光遊憩的轉化過程;與鄰近旅遊區的相互關係;居民與遊客對於旅遊區發展的行為模式與認知;最後分析研究區的生態旅遊發展的問題與未來發展趨勢。
    金瓜石地區金瓜石的金礦開採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早在16世紀開始,各國的探險家即已知道台灣北部有豐富的砂金存在,直到日本接管台灣,產金過程開始公司化經營及採礦機具的進步,因此開始大規模產金,也開啟金瓜石輝煌的採金史,到了1973年後國際銅價陷入低潮,加上富礦體已採盡,由「採選」轉為「冶鍊、加工」等業務,從此金瓜石地區的黃金生產也暫告一段落。金瓜石地區歷經了輝煌的採金過程留下了豐富的採礦痕跡,並引領人們對黃金的遐想,想一窺黃金的奧妙,所以一些採礦點與煉金處便成為觀光客想拜訪的地點,也因此帶動觀光客的到訪。
    金瓜石地區的觀光發展,民國90年代在前縣長蘇貞昌及當時代理縣長林錫耀數度造訪金瓜石及九份地區後,深受純樸與富傳奇性的特質吸引,希望能以更具深度的方式向大家介紹此一地區,希望園區能以與地方產業結合,為金、九地區帶來新風貌,開始有設立黃金博物園區的想法。
    九份的觀光業比金瓜石早幾年發展,不過這二座兄弟城在觀光發展上,展現完全不同風貌,九份商業氣息濃,各式各樣的名產店、茶藝館盤據在九份山頭上,僅剩的歷史文物只是留在那,沒有好好規劃與保存;相對來說,金瓜石晚幾年受到商業污染,加上獲選為台灣12個世界遺址潛力點,整個金瓜石社區規劃成黃金博物園區,所有的歷史、人文、自然資產全部完整規劃在園區內,由社區裡的每份子負責保存與維護。
    依據民國96年2月至96年6月的週末及假日,對金瓜石地區的遊客進行問卷調查,遊客中以沒來過最多,在景點的停留以半天為主,搭乘的交通工具以自用汽車最多,金瓜石的旅遊資訊,以聽親友及朋友提及最多,和誰一起來,以家人、親戚最多,遊客來訪的同伴人數以2-5人居多。對於金瓜石旅遊後大部分遊客均願意再次造訪,願意者有佔94.3%。顯示遊客對金瓜石地區的旅遊滿意度極高。
    遊客到訪金瓜石地區的旅遊動機以「久聞金瓜石盛名,想一睹廬山真面目」佔大多數。從事主要活動,以參觀博物館為最多。遊客認為金瓜石地區最具吸引力的「五個旅遊景點」依次為黃金博物館、太子賓館、黃金瀑布、黃金神社、觀看陰陽海。在金瓜石旅遊後認為金瓜石地區的未來發展,以藝文展覽活動為最多,其次為礦業相關旅遊活動。顯示出金瓜石地區能夠吸引遊客的到訪,完全以礦業發展所遺留下來的建物與人文風情在吸引遊客。
    金瓜石黃金博物園區的開園,為金瓜石地區帶來新的發展契機,也為沒落的礦業聚落帶來新的風貌,透過文建會及台北縣政府的規劃,將老舊的礦業建築重新包裝與修復,並透過各種解說媒體的建置,將採礦歷史與珍貴的自然資源呈現在遊客經過的地方。然而黃金博物園區在推動觀光發展過程中卻也碰到相當多的問題,其中以地方資源的整合困難為最大的障礙。如何將此一障礙消除,獲得當地居民與行政單位支持,將是黃金博物園區是否能在金瓜石地區,站穩腳步的一大關鍵。

    This research discussed the tourism transition of Jinguashi, Reuifang Township, Taipei County, includ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nearby tourism areas, the reactions of the local residents and tourist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nd future trends of th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researched area. It had been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of history on the gold mining in Jinguashi area. In the 16th century, the explore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were acknowledged of the discovery of gold at the north part of Taiwan. Not until Japanese took over Taiwan and the advancement of mining tools used, the gold-refining became enterprise oriented and started its mass production era, which made the golden history of Jinguashi. However, since 1973 the price of cooper fell to the bottom and the major mine had been exhausted, the gold production of Jinguashi ended. Nowadays, the rich gold mining remains attract people of gold. Those gold mining and gold refining sites have become the places where the tourists want to visit and where bring people to visit.
    The tourism business of Jioufen was developed earlier than it of Jinguashi. These two places show the different styles o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Jioufen is more commercial oriented with various souvenir shops and tea shops. The historical remains of Jioufen are just standing there without conservation. On the contrast, Jinguashi was commercialized later than Jioufen and further was designated as one of the 12 world-class historical ruins of Taiwan. The whole Jinguashi area was projected into Gold Ecological Park, where preserves every part of the historical, humanistic, and natural resources. Everyone in the area is in charge of the conservation and the maintenance.
    Since Gold Ecological Park operates, it brings new looks and new developmental hopes for the Jinguashi area with all regards to Council for Cultural Affairs of Executive Yuan and Taipei County Government. Old mining ruins got rebuilt and repacked and are presented to tourists through all kinds of newly built touring media showing the precious mining history and natural resources. Nevertheless, Gold Ecological Park still faces many problems while pushing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Among all problems, how to allocate the local resources is the biggest obstacle. How to overcome that obstacle will b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whether Gold Ecological Park can acquire supports from the local residents and the related administration and can stand soundly in Jinguashi area.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相關文獻回顧……………………………………………………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14 第二章 研究地區之背景 ………………………………………………16 第一節 自然背景 ………………………………………………………16 第二節 人文背景 ………………………………………………………20 第三節 研究地區產業發展 ……………………………………………25 第三章 觀光發展之歷程 ………………………………………………33 第一節 觀光資源 ………………………………………………………33 第二節 觀光發展之歷程 ………………………………………………45 第三節 黃金博物園區設立 ……………………………………………52 第四章 金瓜石與鄰近旅遊區的關係 ……………………………… 70 第一節 金瓜石與九份早期之連結 …………………………………70 第二節 金瓜石與九份地區觀光發展之關係 ………………………73 第三節 與其他旅遊區之連結 ………………………………………79 第五章 觀光活動的認知與策略 …………………………………… 85 第一節 遊客的認知與行為活動 ……………………………………85 第二節 居民和遊客看法與識覺 …………………………………… 99 第三節 未來發展與趨勢 ……………………………………………10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118 參考文獻 ……………………………………………………………… 122 附錄一、金瓜石地區遊客的旅遊特性……………………………… 128 附錄二、遊客訪談大綱…………………………………………………131 附錄三、居民訪談大綱…………………………………………………132

    壹、中文部分

    一、政府及人民團體出版品: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黑金與黃金 基隆河上中游地區礦業的發展與聚落的變遷,黃清連,1995。
    台北縣政府,瑞芳鎮風景面觀光整體規劃,台北縣政府,1996。
    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金光下的山成,台北縣黃金博物園區,2004。
    台灣金銅礦務局,台灣金瓜石金銅礦概要,1949。
    台灣文獻委員會,方建能、余炳盛,台灣地質,1974。
    台灣省立博物館,方建能、余炳盛,金瓜石-九份金銅礦導覽,台灣省立博物館,304頁,1995。
    台大城鄉發展基金會規劃,金瓜石金屬礦物博物館規劃報告書,台大城鄉發展基金會,1996。
    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規劃室,宜蘭縣觀光發展整體計畫通盤檢討規劃報告,第一篇、第二篇、第三篇,1991。
    台灣省立博物館,余炳盛、方建能,金瓜石--九份地質觀察路線,台灣省立博物館,1998。
    基隆市立文化中心,陳慈玉,台灣礦業史的第一家族 基隆嚴家研究,1999。
    瑞芳鎮公所,瑞芳鎮誌,瑞芳鎮公所,2002。
    觀光年報(1986-2005),交通部觀光局。

    二、一般出版品
    大地地理雜誌,採金與觀光 金瓜石的選擇,大地地理雜誌,181期,四月號,2003。
    大原一興,生態博物館之旅,日本:鹿島出版社,1999。
    王育群,生態觀光—國際發展現況,戶外遊憩研究,9(4):pp19-30。
    王鑫,地景保育,明文書局,1997。
    王鑫,金瓜石地質公園的願景,,地景保育通訊,15:pp4-6,2001。
    王柏青,旅遊之環境態度及其與生態旅遊經營管理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景觀設計系碩論,1994
    左顯能,生態觀光之發展策略,戶外遊憩研究,6(4):pp.25—34。
    田清華,花蓮地區觀光遊憩資源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1997。
    朱芝緯,永續性生態旅遊遊客守則之研究—以墾丁國家公園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論,2000。
    宋秉明,生態觀光之規劃架構-以綠島為例,觀光研究學報,1(3):45-52,1995。
    呂怡艷,生態旅程指標之初探,私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研究所碩論,2002。
    何志豪,金瓜石之金礦博物館,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1999。
    汪家夷,生態旅遊之土地分區研究以惠蓀林場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論,2001。
    李謁政,九份的空間美學,當代,105期pp40-51,1995。
    李素馨,觀光新世紀—永續發展的選擇,戶外遊憩研究.9(4):pp1-4,1996。
    李明朗,台中縣新社鄉休閒農業的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論,2004。
    李銘輝,觀光地理,台北市:揚志文化,2000。
    杜慧音,生態旅遊遊程設計之研究-以金瓜石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所碩士論文,2002。
    余炳盛,方建能,台灣的金礦,史灣的金礦,遠足出版社,191頁,2003。
    吳乾正,金瓜石 浪漫多情又溫馨的山城,根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余炳盛,百年黃金歲月--金礦知多少,地球科學園地,財團法人台北縣地球科學文教基金會出版,第2期,1-33頁,1997。
    何立德、王鑫,聯合教科文組織地質公園作業指導方針,台大地理系,2000。
    卓姿旻,淡水鎮觀光遊憩資源發展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1999。
    林淑婷,海濱社區永續生態旅遊之營造,國立台北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碩論,2002。
    林玥秀,觀光業如何自律以求發展永續觀光,觀光資料,308:pp.34—42。
    林瓊華,觀光遊憩發展對傳統聚落環境知覺及景觀意象之影響-以九份金瓜石為例,國櫋台灣大學園藝所砩士論文,1995。
    洪慎憶,影響遊客對生態旅遊態度因子嚄探討—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論,1995。
    范塗生,史蹟之旅-九份金瓜石,師友,289﬚pp42-46,1991。
    唐羽,台灣採金七百年,台北市綿綿助學基金會,1985。
    袁明道、李仲剛、吳奕民、劉毓愷,「九份、金瓜石」觀察劄記,史化,27,pp131-145,1999。
    曹欣偉,遊憩對景觀的衝擊,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論,1995
    郭岱宜,生態旅遊,揚志文化,1999。
    郭惠琪,澎湖觀光地理之研究-以吉貝地區為個案,私立中國文化大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1993。
    黃慧子,生態旅遊環境教育對環境行動意圖之影響,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論,2002。
    陳水源,觀光遊憩計畫論,淑馨,1987。
    陳明敏,金瓜石、水湳洞-大台北天地遊,遠流出版社,pp.24-27,1999。
    張黎文,九份口述歷史與解說資料彙總,台北市古風史蹝協會-九份文史協會執行,1994。
    張雅娟,礦業山城的歷史記憶與生活空間研究,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論,2003。
    張興國,九份聚落空間變遷的社會歷史分析,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1989。
    莊新福、湯銘文,九份、金瓜石地區內礦場之安全管理與觀光活僕配合之研究,臺灣礦業,51:1,pp1-18,1999。
    楊士芳,生態旅遊,地景保育通訊,14。
    楊宏志,遊客行為與森林遊樂經營管理之研究-以台北縣市民旅遊阻礙為例,台大森林研究所,1988。
    廖秀梅,生態旅遊的地方認知—以台南七股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論,2001。
    趙芝良,森林生態旅遊地選址評估模式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所碩士論文,1996。
    劉瓊如,阿里山地區生態旅遊永續發展之準則驗證與永續經營策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博論,2007。
    劉立偉,生態遊憩區管理—以福山植物園與四獸山市民森林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碩論,2001。
    鄭朝楊,生態旅遊風吹向國內,環耕,11:pp.12-20,1998。
    歐聖榮、蕭芸殷,生態旅遊遊客特質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1(3):pp35-58。
    盧雲亭,現代旅遊地理學,地景,1999。
    鍾佩娥,台灣黃金傳奇,大地,3:pp26-69,1998。
    魏源金,台糖公司開發休閒產業與經營策略的時空演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博論,2004。
    譚立平,臺灣金瓜石金礦的起死回生之路,礦冶,40:1=153,pp.13-17,1996。

    貳:英文部分:
    Butler,R.W.,The Concept of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Implication for Management of Resource ,Canadian Geography,24(1):5-12,1980。
    Gunn,Clare A.觀光規劃,台北:田園城市,1999。
    IUCN,Guideelines for tourism in parks and protected areas of east asia ,pp.93-96,2000。
    Lee,Kuang-Chung Toward Collaborativ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for Protected Areas :A Case Study of Stakeholder Participation in the Salmon Wildlife Refuge,Taiwan,1999。
    Moore,S.and Carter,B.Ecotourism in the 21st century,Tourism management,14(2):123-130.。
    OramsЬM.B.,Towards a more desirable form of ecotourism,Tourism management,16(1):pp3-:。
    Poon,A.,The new tourism revolution,Tourism management,15(2):pp.91-92,1994。
    Quebec Declaratѩon on Ecotourism 2002。
    Weiler,B.2002 Foundations and Key Element of Sustainable Ecotourism,中美澳三國環境解說與生態旅遊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44-55,2002。

    參、參考網站
    中央氣象局
    http://www.cwb.gov.tw/v3.0/index.htm
    交通部觀光局http://www.tbroc.gov.tw/tbroc99-3w/admn-info/user/2002eco/eco.htm
    金九形象商圈
    http://home.kimo.com.tw/goldhistory9/jin_shop.html
    瑞芳鎮公所
    http://www.rueifang.tpc.gov.tw
    瑞芳戶政事務所
    http://www.rueifang.ris.tpc.gov.tw/people/peo-1.htm
    The World Ecotourism Summit Final Report,2002
    http://www.ecotourism2002.org/anglais/index a.html#a
    Wto global code of Ethic for Tourism,1999
    http://www.world-tourism.org/projects/ethics.html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