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可
Xu, Ke
論文名稱: 新住民社工對新住民子女服務經驗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new immigrant social workers' experiences for services to new immigrant children and youth
指導教授: 游美貴
Yu, Mei-Kuei
口試委員: 黃淑鈴
Huang, Shu-Ling
廖明鈺
Liao, Min-Yu
口試日期: 2021/07/01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ocial Work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4
中文關鍵詞: 新住民社工新二代多元文化
英文關鍵詞: New immigrant social worker, new immigrant children and youth, multicultural competence
研究方法: 主題分析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89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8下載:3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透過新住民社工服務新二代過程中所累積的實務工作經驗,以及其在服務過程所面臨的挑戰與因應策略,以了解新二代服務實務現況並提出相關研究建議和看法。本研究共邀請北、東、離島地區的八位受訪者參與研究。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在新住民社工提供新二代的服務中,現行服務要與多元文化優勢相結合。培力計畫的實施有助於新二代成長發展,其目標在於促進新二代對於多元文化的認知,也是新二代提升自信力及激發潛在優勢能力的重要管道。

    二、新住民社工服務新二代需具備的能力與反思,包括察覺新二代具備的優勢(興趣或特長),尤其在服務海歸新二代時,需具備對於多元文化敏感度的接納、同理及自我察覺。

    三、新住民社工服務新二代的挑戰,大多來源於家庭和新二代自身面向,處遇時需因應服務需求制定相關計畫。

    四、新住民社工在新二代服務上的建議,包括促進跨部門合作與交流,以此縮小社工服務的城鄉差異;持續提升社工專業能力的培育,如:強化社工職前、在職的專業訓練、以及外聘督導的協助,從而增強自身多元文化勝任能力。

    The research aims to understand the new immigrant social workers' experiences for services to new immigrant children and youth. A qualita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Eight new immigrant social workers were participated with in-depth interview. The verbatim transcriptions were subsequently analyzed.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current services provided for new immigrant children and youth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advantages of multiculturalism.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mpowerment program is conducive to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new immigrant children and youth. The objective is to promote multiculturalism cognition of children and youth while being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them to enhance their self-confidence and stimulate their potential strengthens.

    2. Abilities required and reflections of new immigrant social workers serving new immigrant children and youth including recognizing their advantages (interests or specialties). The social workers should insist on acceptance, empathy, and self-awareness of multicultural sensitivity when serving new immigrant children and youth.

    3. Challenges faced by new immigrant social workers when serving new immigrant children and youth, which mostly originate from families, requiring formulating corresponding plans according to service demands when handling such challenges.

    4. Suggestions for new immigrant social workers when serving new immigrant children and youth including promoting multi-agency collaboration; constantly improving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 workers’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11 第三節 名詞釋義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新住民社會工作理論基礎 14 第二節 新住民社會工作實務內涵 25 第三節 台灣對於新二代的服務圖像 4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選擇質性研究理由 5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9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蒐集方法 62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 65 第五節 研究倫理與研究者角色 69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第一節 社工看見新二代的成長軌跡 72 第二節 社工對新二代服務的實務 88 第三節 深化服務新二代的專業知能 10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24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29 第三節 研究限制及研究者反思 133 參考書目 135 中文部分 135 英文部分 144 網路部分 147 附件 152 附錄一 研究邀請函 152 附錄二 受訪者知情同意書 153 附錄三 訪談大綱 154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王永慈、彭淑華(2005)。外籍與大陸配偶福利提供規劃之研究報告。內政部補助,委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專題研究報告。台北市:內政部。
    王秀燕(2012)。多元文化—新移民家庭處遇。於謝秀芬、李淑容、王秀燕、黃聖桂、劉瓊瑛合著,家庭社會工作(十五章,321-334)。新北市:空大。
    王美文(2015)。外籍配偶社會網絡之研究。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基金補助,委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專題研究報告。台北市:內政部移民署。
    王翊涵(2014)。從多元文化觀點反思外籍配偶入國前輔導工作的實施。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7,61-85。
    王增勇(2013)。原住民社會工作。於呂寶靜主編,社會工作與台灣社會,第二版(第八章,230-247)。高雄市:巨流。
    內政部社會司(2006)。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簡介-內政部設置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實施計畫。台北市:內政部社會司。
    內政部移民署(2013)。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101年年報。台北市:內政部移民署。
    古允文(2008)。家庭服務中心組織及其運作之研究。內政部社會司補助,委託社團法人台灣社會政策學會專題研究報告。台北市:內政部社會司。
    古允文、張玉芳、蔡涵宇、許展耀(2008)。家庭服務中心組織及其運作之研究。內政部社會司補助,委託財團法人台灣社會政策學會專題研究報告。台北市:內政部社會司。
    白秀雄、方孝鼎(2010)。外籍配偶家庭問題與政策研究報告。內政部移民署補助,委託財團法人國際社會福利協會中華民國總會專題研究報告。台北市:內政部移民署。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2019)。108年新住民二代培力計畫提案。台北市: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
    朱莉英(2019)。新住民家庭教養現況、困境與親職教育需求—淺談服務經驗。社區發展季刊,167,162-173。
    邱方晞(2003)。東南亞外籍新娘家庭問題與協助需求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1,176-182。
    李明政(2018)。多元文化社會工作概述。於李明政主編,多元文化社會工作(第一章,2-20)。台北市:松慧。
    李秋娟(2016)。族群歧視、文化認同與新住民之國中在學子女的生活適應研究:以嘉義縣五個鄉鎮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政賢(譯)(2014)。質性研究:從開始到完成 (原作者:Yin, R. K.)。台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2013)。
    李淑吟(2014)。大台北新移民子女的生活適應:社會/文化資本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市。
    李聲吼(2007)。多元文化能力在社會工作實務上得應用。社區發展季刊,117,130-142。
    李麗日(2009)。新移民個人充權策略—由優勢復原觀點出發。社區發展季刊,126,240-253。
    吳秀照(2004)。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對於發展遲緩子女的教養環境與主體經驗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159-175。
    吳明玨、張雅淳、黃迺毓(2013)。澳洲與新加坡的家庭政策發展與家庭教育策略─經驗與啟示。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15,1-24。
    吳俊憲、吳錦惠(2009)。新移民子女課程與教學。台北市:五南。
    吳清山、林天祐(2007)。教育e辭書。台北市:高等教育。
    吳啟新、藍科正、馬財專(2015)。新住民第二代跨國就業可行性研究。內政部移民署補助,委託國立中正大學專題研究報告。台北市:內政部移民署。
    吳毓瑩、蔡振州、蕭如芬(2010)。東南亞裔新移民母親之家長參與及與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關連。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4),157-186。
    吳煥烘、陳明聰(2012)。新移民子女多元智能發展現況與培育策略之調查研究。內政部移民署補助,委託國立嘉義大學專題研究報告。台北市:內政部移民署。
    吳瓊洳(2016)。新住民及其子女雙重文化認同及其影響。內政部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基金補助,委託國立嘉義大學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
    宋麗玉、施教裕(2010)。復元與優勢觀點之理論內涵與實踐成效:臺灣經驗之呈現。社會科學論叢,4(2),2-34。
    宋麗玉(2018)。緒論:優勢觀點模式之理念與方法。於宋麗玉主編,優勢觀點會工作實務—邁向復元之路(第六章,113-147)。台北市:洪葉。
    林秀蓉(2011)。新住民子女族群認同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北市國小五、六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林佳瑩、蔡敏智(譯)(2019)。研究方法:基礎理論與技巧(三版)(原作者:Babbie, E.)。台北市:雙葉。(原著出版年:2013)。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高雄市:巨流。
    林瑞榮、劉健慧(2009)。新移民子女教育相關議題─理論與反思。教育研究學報,43(1),1-21。
    林翠玲、劉智忠(2009)。從雙文化脈絡的研究來看台灣弱勢族群的學校教育題。學校行政,59,76-95。
    汪淑媛(2011)。社會工作紀錄問題檢視與反思。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 15, 141-185。
    沈慶鴻(2008)。老問題、新思索:台北市社會工作者薪資-現況和期望薪資之探索性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8,35-66。
    周倩儀(2018)。運用優勢觀點於青少年衛生工作:香港經驗。於宋麗玉主編,優勢觀點與社會工作實務—邁向復元之路(第八章,187-205)。台北市:洪葉。
    周新富(2006)。Coleman社會資本理論在台灣地區的驗證—家庭、社會資本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當代教育研究,14(4),1-28 。
    胡中宜(2017)。家庭福利服務中心的運作議題與挑戰。社區發展季刊,159,65-75。
    胡幼慧(2008)。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第七章,117-132)。高雄市:巨流。
    胡肇勳、程景琳(2007)。國小低年級孩童與父母在不同領域衝突的反應方式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4),481-499。
    洪泉湖(2008)。多元文化主義。於洪泉湖主編,台灣的多元文化(第一章,1-12)。台北市:五南。
    洪雅琳(2013)。台灣多元文化社會工作專業能力建構之初探:以中部某縣市外籍配偶服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施教裕(2009)。優勢工作原則的實踐和做法。於宋麗玉、施教裕,優勢觀點: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第七章,361-339)。台北市:洪葉。
    柯閔祥(2017)。創建友善職場—東南亞新住民二代未來就業與挑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依潔(2008)。跨文化社會工作者的服務經驗與反思(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奕霖(2016)。105年新住民培力計畫—寒假國外生活學習體驗成果發表會。內政部移民署雙月刊,52,15-16。
    陳浩寧(2017)。從搖籃到社會:像新二代這樣的臺灣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陳琇惠、林子婷(2012)。台中市外籍配偶福利服務措施之成效評估研究—第四代政策評估觀點。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2(2),41-81。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225-285。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高雄市:麗文。
    孫智辰(2006)。從社工員服務外籍配偶主體經驗檢視其處遇過程—以哈伯瑪斯的理想言談情境為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唐順得(2011)。新移民婦女親職教育需求及其影響參與因素之探討。家庭教育雙月刊,34,47-55。
    翁毓秀(2004)。外籍配偶家庭服務。社區發展季刊,105,109-115。
    翁毓秀(2006)。為新住民建構社會包容的家庭政策。社區發展季刊,114,61-67。
    翁毓秀、邱方晞(譯)(2017)。社會工作會談與溝通技巧 (原作者:Joyce Lishman) 。台北市:洪葉。(原著出版年:2009)。
    師豫玲、張美美、蕭舒云、王可欣(2009)。臺北市政府社會局新移民照顧輔導措施與成效。社區發展季刊,127,18-41。
    夏曉鵑(2010)。她們不是過客,而是創造歷史。性別平等教育季刊,52,8-9。
    許文盈(2011)。淺論新移民家庭的優勢與困境。家庭教育雙月刊,32,28-35。
    許筱芸(2014)。國民小學火炬計畫實施歷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
    許籐繼(2011)。在地多元文化發展學校國際教育。多元文化教育,2,11-14。
    張先正、謝立功(2013)。美國各類移民政策。謝立功、張先正、謝文忠、汪敏瑋、柯文麗合著,美國移民政策的發展(第三章,70-125)。新北市:人類智庫。
    張秀玉(2009)。社會工作者在早期療育專業團隊中之角色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25,343-355。
    張玲如(2017)。社會個案工作的哲理與倫理問題。於吳來信、張淑英、王秀燕、詹秀員、張玲如合著,社會個案工作(第二章,33-54)。新北市:空大。
    張美茹(2013)。新移民家庭服務的網絡資源。於潘淑滿主編,新移民社會工作實務手冊(第九章,151-165)。高雄市:巨流。
    張雪君,劉由貴(2010)。從多元文化觀點探討來台女性新移民的文化衝擊-兼論苗栗縣政府的作法。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1,103-126 。
    張智雅、曾薔霓(2011)。臺灣新移民女性配偶社會參與之研究。嘉南學報,37,416-430。
    張憶純(2018)。優勢觀點運用於家庭暴力處遇。於宋麗玉主編,優勢觀點與社會工作實務—邁向復元之路(第六章,113-147)。台北市:洪葉。
    曾中明、楊筱雲、王琇誼(2007)。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運作現況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119,5-19。
    曾華源、黃俐婷(2006)。心理暨社會派、生態系統觀及增強權能觀對「人在情境中」詮釋之比較。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4,63-89。
    鈕文英(2015)。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二版)。台北市:雙葉。
    鈕文英(2019)。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二版)。台北市:雙葉。
    游美惠(2002)。增能/增權/培力/彰權益能/權力增長 (empowerment)。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9,98-101。
    游美貴(2012)。反思與實踐–連結多元文化的社會工作教育。台灣社會工作學刊,10,97-118。
    游美貴(2013)。理論和新移民社會工作實務。於潘淑滿主編,新移民社會工作實務手冊(第三章,39-62)。高雄市:巨流。
    黃俊豪、連延嘉譯(2004)。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市:學富文化。
    黃富順、許籘繼、歐雅美、吳淑娟(2015)。「全國新住民火炬計畫成效評估」計畫。內政部移民署補助,委託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專題研究報告。台北市:內政部移民署。
    黃綵宸(2013)。新移民社會工作人員的權利。於潘淑滿主編,新移民社會工作實務手冊(十一章,181-192)。高雄市:巨流。
    黃淑芬(2020)。新住民第二代求職網絡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楊文山、林佳瑩、楊雅惠、彭佳玲(2020)。「107年新住民生活需求調查報告」計畫。內政部移民署補助,委託典通股份有限公司專題研究報告。台北市:內政部移民署。
    楊永年、洪淑蓉、侯夙芳(2014)。外籍配偶照顧輔導體系成效之研究。內政部移民署補助,委託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專題研究報告。台北市:內政部移民署。
    詹火生、陳芬苓(2014)。我國外籍配偶弱勢情境分析之研究。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基金補助,委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研究報告。台北市:內政部移民署。
    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7)。106年提升新住民家庭照顧服務:以新北市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運作情形為例。新北市政府社會局補助,委託新北市政府施政考核組研究報告。新北市:新北市政府。
    葉重新(2011)。心理學(第四版)。台北市:心理。
    葉至誠(2014)。族群關係與人際互動。於葉至誠著,族群社會工作(第四章,57-67)。台北市:秀威。
    莊曉霞、劉弘毅(2012)。「知道,其實是不懂的意思」:談新移民社會工作與語言。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3,121-144。
    趙祥和、沈慶鴻(2016)。新住民社區關懷據點服務模式、執行成效與因應策略之研究計畫。內政部移民署補助,委託國立國際暨南大學專題研究報告。台北市:內政部移民署。
    趙祥和、沈慶鴻(2017)。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成效評估與角色定位之研究。新住民發展基金補助,委託國立國際暨南大學專題研究報告。台北市:新住民發展基金。
    趙善如(2010)。新移民家庭組成與需求。於錢鳳嬌、趙善如、王淑清、吳雅玲合著,新移民家庭服務與實踐(十一章,281-302)。高雄市:巨流。
    趙維生(2003)。弱勢社群的充權探討。於趙雨龍、黃昌榮、趙維生合著,充權:新社會工作視界(第四章,251-262)。台北市:五南。
    鄭詩穎(2013)。社會教育、倡導與培力。於潘淑滿主編,新移民社會工作實務手冊(第八章,137-149)。高雄市:巨流。
    鄭靜瑜、周雨樺(2011)。大陸配偶青少年子女自我認同、生活及教育適應之經驗歷程—以家庭為中心之探討。內政部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基金補助,委託長庚技術學院研究報告。台北市:內政部。
    鄭麗珍(2019)。社會工作研究倫理。於蔡甫昌主編,當代研究倫理綜覽(第七章,71-79)。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
    劉乃綸(2015)。探討新住民、原住民和外省漢人父母親族群婚姻配對的社經背景對子女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以屏東縣國小四年級學童為例。育達科大學報,41,15-41。
    劉玉鈴(2002)。女性社工員性別意識對專業關係的影響—以婚姻暴力防治社工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劉佳閔、曾志祥(2016)。結合新南向,移民署大步走。內政部移民署雙月刊,54,3-4。
    劉嘉芯(2017)。新住民子女社區支持網絡之建構-以苗栗新華社區彩虹之家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新北市:心理。
    潘淑滿、劉曉春(2010)。從事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之社會工作角色定位與服務模式建構之探討—以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為例。於呂寶靜主編,社會工作與台灣社會,第二版(第九章,279-280)。高雄市:巨流。
    潘淑滿(2013)。新移民發展趨勢。於潘淑滿主編,新移民社會工作實務手冊(第一章,1-18)。高雄市:巨流。
    潘淑滿(2013)。理論和新移民社會工作實務。於呂寶靜主編,社會工作與台灣社會,第二版(第九章,260-285)。高雄市:巨流。
    歐雅雯(2017)。新住民培力與服務資源整合。於戴世玫、歐雅雯合著,新住民社會工作(第十四章,183-193)。台北市:洪葉。
    錢鳳嬌(2009)。遊走於東南亞文化-大學生多元文化觀的詮釋與改變。教育與社會研究,18,33-70。
    錢鳳嬌(2010)。新移民家庭的特質與問題。於錢鳳嬌、趙善如、王淑清、吳雅玲合著,新移民家庭服務與實踐(第一章,11-14)。高雄市:巨流。
    戴世玫、歐雅雯、趙順達(2013)。澎湖縣女性外籍配偶社會支持感受之初探。台灣社會工作學刊,12,101-140。
    戴世玫、黃于珊、洪安琪(2015)。優勢原則運用於新住民服務的回顧與評析。社區發展季刊,149,299-310。
    戴世玫、歐雅雯(2017)。新住民社會工作。台北市:洪葉。
    謝智玲(2012)。新移民子女社會支持、自尊與行為適應之研究。測驗統計年刊,20,53-75。
    藍毓仁(譯)(2008)。質性研究方法(原作者:Ritchie, J & Lewis, J)。高雄市:巨流。(原著出版年2007)。
    藍碧雲(2013)。新移民團體服務方案。於潘淑滿主編,新移民社會工作實務手冊(第七章,123-136)。高雄市:巨流。
    蘇金蟬、鄭維瑄(2010)。新移民青少年子女的生活狀況與 身心適應情形:相同或差異?社區發展季刊,130,73-84
    蘇惠君(2007)。外籍配偶在臺社會支持網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龔元鳳(2007)。大陸與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子女族群認同之差異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二、英文部分
    Adnan, T. (2013). Immigrant settlement work in Canada: Limits and possibilities for professionalization. Canadian Review of Sociology, 50(4), 387-411.
    Álvarez-Pérez, P., Manuela A. Fernández-Borrero & Octavio Vázquez-Aguado. (2014). When knowledge is not enough: Elements to strengthen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among professionals of social services in Andalusia (Spain). 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 40(3), 353-366.
    Barker, C. (2002). Making sense of cultural studies: Central problems and critical debates. London, England: Sage.
    Bogdan, R. C., & Biklen, S. K. (2007).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5th Ed.).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Boyce, C., & Neale, P. (2006). Conducting in-depth interviews: A guide for designing and conducting in-depth interviews for evaluation input. Watertown, MA: Pathfinder International.
    Burgos, M., Al-Adeimi, M., & Brown, J. (2017). Protective factors of family life for immigrant youth. Child & Adolescent Social Work Journal, 34(3), 235-245.
    Dakin, E. K., Parker, S. N., Amell, J. W., & Rogers, B.S. (2015). Seeing with our own eyes: Youth in Mathare, Kenya use photovoice to examine individual and community strengths. Qualitative Social Work, 14, 170-192.
    Farley, R., & Alba, R. (2002). The new second gener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36(3), 669-701.
    Greenberg, J. P. (2014). Significance of After-School Programming for Immigrant. Children during Middle Childhood: Opportunities for School Social Work. Social Work, 59(3), 243-251.
    Hood, S. (2007). Reporting on children’s well-being: The state of London’s children report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80, 249-264.
    Hsiao, S., & Schmidt, G. G. (2015). Chinese immigrant women in remote northern Communities: Adjustment and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Journal of Human Behavior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25(2), 115-125.
    Laverty, S. M. (2003).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 and phenomenology: A comparison of historical and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Methods, 2(3), 21-35.
    Lin, C. H., Chiang, P. P., Lux, E. A., & Lin, H. F. (2018). Immigrant social worker practice: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on strengths and challenges.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87, 103-113.
    Lum, D. (2010). Culturally competent practice: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diverseGroups and justice issues. Boston, MA: Cengage Learning.
    Maguire, M., & Delahunt, B. (2017). Doing a thematic analysis: A practical, step-by-step guide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 scholars. The All Ireland Journal of Teaching &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9(3), 3351-3359.
    Mccurley, S., & Lynch, R. (2011). Volunteer management: Mobilizing all the resources of the community. New York, NY: Interpub Group Corporation.
    Midtbøen, A. H. (2014). The invisible second generation? Statistical discrimination and immigrant stereotypes in employment processes in Norway. 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 40(10), 1657-1675.
    Miles, M., Chapman, Y., Francis, K., & Taylor, B. (2013). Exploring Heideggerian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 A perfect fit for midwifery research. Women and Birth, 26(4), 273-276.
    Miley, K. K., O’Melia, M., & Dubois, B. L. (2004). Generalist social work. practice: An empowerment approach.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Mirsky, J. (2013). Getting to know the piece of fluff in our ears: Expanding practitioners' cultural self-awareness. Social Work Education, 32(5), 626-638.
    Monette, D. R., Sullivan, T. J., DeJong, C. R. & Hilton, T. P. (2014). Applied social research: A tool for the human services. Boston, MA: Cengage Learning.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2001). NASW standards for cultural competenc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Washington, DC: NASW.
    Neuman, W. L. (2014).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7th Ed.). London, England: Pearson Education.
    O'Hagan, K. (2001). Cultural competence in the caring professions. London, England: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Organista, K. C., & Ngo, S. (2019). Cultural and community resources protect Latino migrant day laborers from discrimination-related distress.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 25(2), 232-241.
    Payne, M. (2005). Modern social work theory, (3th Ed.).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Payne, M. (2014). Modern social work theory, (4th Ed.).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Peled, E., & Leichtentritt, R. (2002). The ethics of qualitative social work research. Qualitative Social Work, 1(2). 145-169.
    Phillips, A. (2009). Multiculturalism without cultur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iller, E., & Gonzalez, M. J. (2013).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s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with families. New York, NY: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Puntervold, B. (2015). Social work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New challenges. and needs for competence.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58(4), 562-574.
    Rice, F. P. & Dolgin, K. G. (2002). The adolescent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s, and culture. Boston, MA: Allyn & Bacon.
    Rine, C. M. (2018). The role of social workers in immigrant and refugee welfare. Health & Social Work, 43(4), 209-212.
    Saleebey, D. (1996). 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Extensions and cautions. Social Work, 41(3), 296-305.
    Saleebey, D. (2013). 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6th Ed.). Boston, MA: Pearson.
    Organista, K. C., & Ngo, S. (2019). Cultural and community resources protect Latino migrant day laborers from discrimination-related distress.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 25(2), 232-241.
    Snow, D. A. (2001). Extending and brooding Blumer’s conceptualization of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Symbolic Interaction, 24(3), 367-377.
    Sue, D. W. (2006). Multicultural social work practice. Hoboken, NJ: Wiley.
    Surbone, A. (2004). Cultural competence: Why? 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15, 697-699.
    Tan, N. T., & Yuen, F. (2013). Social work strengths perspective and disaster management: Roles of social workers and models for intervention. Journal of Social Work in Disability & Rehabilitation, 12(1), 1-7.
    Timmons, A. C., & Margolin, G. (2015). Family conflict, mood, and adolescents’ daily school problems: moderating roles of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symptoms. Child Development, 86(1), 241-258.
    United States Citizenship and Immigration Services. (2020). Immigration services guide. Washington, DC: USCIS.
    Wade, K. & Neuman, K. (2007). Practice-based research: Changing the professional culture and language of social work. Social Work in Health Care, 44 (4), 49-64.
    Whittaker, A. (2009). Research skills for social work. Exeter, England: Learning Matters Ltd.

    三、網路部分
    內政部移民署(2020a)。108年培力與就業。取自https://ifi.immigration.gov.tw/np.asp?ctNode=36463&mp=ifi_zh
    內政部移民署(2020b)。新住民發展基金簡介。取自https://www.immigration.gov.tw/5385/7445/7451/7508/7511/30446/
    內政部移民署(2020c)。新住民培力相關計畫。取自https://www.immigration.gov.tw/5385/7445/7451/7457/7493/
    內政部移民署(2021)。外籍配偶(含大陸、港澳地區人民)。取自https://www.immigration.gov.tw/5382/5385/7344/7350/8887/?alias=settledown
    內政部移民署統計處(2020a)。109年台灣新住民人口統計。取自https://www.immigration.gov.tw/5385/7344/7350/8887/?alias=settledown
    內政部移民署統計處(2020b)。109年新住民子女定義。取自https://www.immigration.gov.tw/5385/7445/7451/7532/
    內政部移民署業務統計處(2020c)。新住民照顧服務專區。取自https://www.immigration.gov.tw/5385/7445/7451/7457/7493/
    內政部移民署新住民培力發展資訊網(2020a)。108年統計資訊。取自https://ifi.immigration.gov.tw/lp.asp?ctNode=36470&CtUnit=19878&BaseDSD=7&mp=ifi_zh
    內政部移民署新住民培力發展資訊網(2020b)。新住民及其子女海外培力計畫寒、暑假成果冊。取自https://ifi.immigration.gov.tw/ct.asp?xItem=17898&ctNode=36472&mp=ifi_zh
    內政部移民署新住民培力發展資訊網(2020c)。培力計畫。取自https://ifi.immigration.gov.tw/wSite/lp?ctNode=37639&CtUnit=20303&BaseDSD=7&mp=1#aC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2020)。新移民社區關懷據點主動出擊。取自https://dos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6CA16D3397A7A302&sms=72544237BBE4C5F6&s=F9B27BC3767295F8
    台中市政府社會局(2020)。台中市新住民社區服務據點。取自https://www.society.taichung.gov.tw/135395/post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2021)。伊甸國泰攜手舉辦新住民二代多元智慧培力課
    程成果展。取自:https://www.eden.org.tw/news_detail.php?bulletin=JCUxIyE%3D&detailId=JCU0NTcyIyE%3D&rePageUrl=L25ld3MucGhwPyZidWxsZXRpbj1KQ1V4SXlFJTNE
    行政院(2020)。109年國情簡介—人民。取自https://www.ey.gov.tw/state/99B2E89521FC31E1/2820610c-e97f-4d33-aa1e-e7b15222e45a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新南向政策推動計畫正式啟動。取自https://www.ey.gov.tw/Page/9277F759E41CCD91/87570745-3460-441d-a6d5-486278efbfa1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20)。105年度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調查研究報告。取自 file:///Users/coco/Downloads/105%E5%B9%B4%E5%BA%A6%E5%85%A8%E5%9C%8B%E5%AE%A2%E5%AE%B6%E4%BA%BA%E5%8F%A3%E6%9A%A8%E8%AA%9E%E8%A8%80%E8%AA%BF%E6%9F%A5%E7%A0%94%E7%A9%B6%E5%A0%B1%E5%91%8A.pdf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20)。109年原住民人口統計資料。取自https://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940F9579765AC6A0
    桃園市政府社會局(2020)。新住民社區關懷服務據點。取自https://sab.tycg.gov.tw/home.jsp?id=30726&parentpath=0,30484,30724&mcustomize=onemessages_view.jsp&dataserno=201208310010&aplistdn=ou=data,ou=immigrant,ou=chsocial,ou=ap_root,o=tycg,c=tw&toolsflag=Y
    陳文信(2013)。17年後國家棟樑13.5%是新住民子女。中國時報。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1120000513-260106?chdtv
    陳秀珍(2010)。外籍配偶離婚後其人權何在。論文發表於「2010年世界公民人權高峰會」。取自http://www.worldcitizens.org.tw/awc2010/ch/F/F_d_page.php?pid=21168
    教育部(2020a)。國民中小學課程與教學資源整合平台108年新住民語文。取自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index.aspx?sid=11&mid=5777
    教育部(2020b)。十二年國教課綱。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14113,c1582-1.php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18)。新住民子女國際產學專班 國教署啟動專案為國育才。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5D40C45D88CA71A6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20a)。新住民子女教育發展五年中程計畫(2015-2020電子書)。取自https://www.k12ea.gov.tw/files/common_unit/514b5ef3-6e63-4a9d-8b32-37253d4fe664/doc/%E6%96%B0%E4%BD%8F%E6%B0%91%E5%AD%90%E5%A5%B3%E6%95%99%E8%82%B2%E7%99%BC%E5%B1%95%E4%BA%94%E5%B9%B4%E4%B8%AD%E7%A8%8B%E8%A8%88%E7%95%AB.pdf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暑(2020b)。課程綱要-108課綱重點。取自https://12basic.edu.tw/12about-3-1.php
    國家教育研究院(2020a)。認識108年十二年國教課綱。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1-1000-1582.php?Lang=zh-tw
    國家教育研究院(2020b)。108年課綱實施支持資源。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1-1000-1621.php
    經濟部新南向政策專網(2020)。新南向政策概括。取自https://newsouthboundpolicy.trade.gov.tw/PageDetail?pageID=14&nodeID=21
    嘉義縣政府新住民學習中心網(2021)。本縣新住民社區服務據點。取自https://immi.cyhg.gov.tw/cp.aspx?n=16AC004377136463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20a)。各直轄市、縣(市)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覽表。取自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148&pid=667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20b)。新住民家庭支持。取自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148&pid=667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21a)。各直轄市、縣(市)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覽表。取自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148&pid=667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21)。新住民社區服務據點—覽表。取自https://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uSqKZgIdXtQJ: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ashx/File.ashx%3FFilePath%3D~/File/Attach/9981/File_180870.pdf+&cd=1&hl=zh-TW&ct=clnk&gl=tw
    蔡惠怡(2018)。新加坡家庭服務中心服務模式觀摩演習。取自 【公務出國報告資訊】https://report.nat.gov.tw/ReportFront/ReportDetail/detail?sysId=C10702387
    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 (2020). Immigration services and right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clu.org/issues/immigrants-rights
    Australian Service Agency. (2020). Service Conten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ervicesaustralia.gov.au/news/we-are-now-services-australia
    Chinese for Affirmative Action. (2020). Direct service. Retrieved from https://caasf.org/direct-services/
    Department of Immigration and Citizenship Australia(2020). Reports and publication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homeaffairs.gov.au/reports-and-publications/reports
    Ministry of Social and Family Development. (2020). Family publishing journal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sf.gov.sg/publications/Pages/default.aspx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2020). Standards for cultural. competenc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ocialworkers.org/Search-Results?search=Standards%20for%20Cultural%20Competence%20in%20Social%20Work%20Practice.
    Newcomer Women's Services Toronto. (2020). Service pla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ewcomerwomen.org/programs.
    Overseas Chinese Social Services Foundation. (2020). New immigrant youth family servic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uccessbc.ca/chn/our-services/youth-family/youth/
    United States Office of Immigration Statistics. (2020). Immigration enforcement actions: 2010 Annual report. Retrieved from http://www.dhs.gov/xlibrary/assets/statistics/publications/enforcementar-2010.pdf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