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鍾明盛
Ming- Shen Chung
論文名稱: 國民小學學校空間博物館化以落實教育功能之研究
A study of Elementary School's museumlization for educational purpose
指導教授: 黃明月
Hwang, Ming-Yue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1
中文關鍵詞: 博物館化學校博物館化學校空間博物館化
英文關鍵詞: museumlization, School's museumiliz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43下載:6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 文 摘 要
    學校與博物館之間有一共同點,那就是提供學習機會,殊途同歸都是為了教育。但最大的不同點是博物館強調非正式的教育,是透過「典藏和展示」來達到潛移默化的教育目的;而學校強調正式的教育,則以上課與考試為手段的教育方式來達成教育目標;本論文嘗試從「學校教育」與「博物館教育」、「學校空間特性」與「博物館空間特性」、「兒童學習特性」與「觀眾參觀經驗」等方面進行比較研究,進而探討將「博物館之展示與教育」模式應用於學校之具體策略。本研究之最終目的則在於希望藉由學校博物館化的精神,透過空間規劃與情境設計理念,將地方的自然與人文脈絡元素融入校園環境,使校園空間成為展品、情境、師生三者間的對話場域,有助於「建構式」與「多元智慧」的學習。同時也透過學校博物館化的具體策略,落實「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的教育理念,打造一個「學校成為社區文化精神堡壘」的共同願景 。
    研究者現任國民小學校長,曾經初任十分國小校長三年,而且與當時同為平溪鄉的菁桐、平溪兩所小學,都不約而同的投入學校博物館化的「空間規劃」與「情境設計」,因此本研究選擇平溪鄉三所小學為研究對象,採取焦點團體訪談與個別訪談等質性研究方法,就三校學校博物館化的空間展示特性分為「藝術人文」、「兒童樂園」及「自然生態」三類,加以分析歸納,尤其針對其「空間意象」、「展示動線」、「展示環境」、「空間特性」及「提昇學校博物館化教育功能之策略」等詳加介紹,並從實際的案例中歸納可供依循的範型,同時也深入探討與反省檢討改進之空間,以作為學校推動學校博物館化之參考。
    正當實際走訪研究案例,反覆思考「學校博物館化」的精神與意義時,發現學校之所以轉注、假借博物館的精神與技術,在於學校現階段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是以課程統整為主軸的教育改革,若能善加利用此一博物館擅長的「情境學習」、「實物教學」、「動手操作」、「感官經驗」、「開放探索」、「觀察體驗」等學習特質,將有利於幫助孩子學習。
    另外在三校的研究案例中,無論是「空間展示」、「文物典藏」、「解說導覽」、「課程設計」、甚至「博物館經營」我們發現一個成功的不二法門:那就是移植社區總體營造的精神採取共同「參與設計」、「參與經營」的模式,因為唯有參與才能建立共識,有共識才會有意願,有意願才會有行動。因此建議有志要推動「學校博物館化」的學校領導者,應掌握此一精神以「共同參與」、「溝通觀念」、「建立共識」為推動「學校博物館化」的首要任務。
    然而,國內由於相關環境未臻成熟,學校博物館化仍處於萌芽與發展期,尚未達到成熟與普遍化的階段,就案例中十分國小所強調將「鄉土文化」轉化為教學的內涵,重視「情境學習」、「實物教學」的「藝術人文」空間展示教育;而菁桐國小則仿效「迪斯尼」的遊戲學習模式,重視「動手操作」、「感官經驗」以經營「兒童樂園」的空間展示教育為依歸。另外平溪國小則發揚「綠色學校」的精神,以建構「開放探索」、「觀察體驗」的「自然生態」空間展示教育等作為,無論是在「空間博物館化」或是「行為博物館化」所作的努力都已初具成果,尤其是轉注、假借「博物館的精神與技術」運用於學校教育的做法,更值得其他學校俲尤,相信「學校博物館化」仍有許多揮灑的空間。

    Summary
    The functions of school and museum are overlap in many ways. The same part is that both are for education; the biggest different part is that the museum is through “display education” but the school is through “speech education” and “system education” to achieve its goal. This theses is trying to conduct qualitative research through the aspects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museum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chool spa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useum space”, “children’s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audiences’ visiting experiences”; make further research of the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the practice of “ display and education of museums” to the school with in its limited factors. The final goal of this study is that on the basis of school’s museumlization, by the concept of space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 design, it can integrate natural and humane elements of the local into the campus to become a dialogue place among the display,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t helps constructive and multi-intelligent leaning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combines school with community and builds school as the center of culture.
    The researcher is a Principal now. He worked in Shihfen Elementary School in Pingsi township for three years. He integrated the related researches of school’s space planning ,environmental design, display education and museums’ history. and involved himself to the design of “school space”, “museums” and “museumlization"…etc subjects. The research subjects are chosen from the three Pingsi elementary schools . Focus group discussion and deep interview …methods are taken to collect data .Three categories of space display are analyzed, which are “art and humanity”, “amusement park” and “natural ecology”. Especially, the researcher makes detailed introduction of “space image”, “display routes”, display environment”, “space characteristic” and “ other technique strategy”, induces practice that can be followed in actual cases and makes further research and reflection for improvements for school museumlization.
    As far as the theoretic research of “museumlization of school”, the writer analyzes its meaning and purpose. The spirit and technique of “school museumlization” can be transformed to school. According to the nine -year curriculum which is based on joined subjects, to use museum in a profitable way, such as “environment learning”, “material object teaching”, “hands on learning”, “sense experience”, “discovery learning” and “observation learning”, develops children’s self-directed learning attitudes.
    As for the research of the three elementary schools, no matter ‘‘space display’’, “cultural relic collecting”, “explanation guiding”, “curriculum designing”, or “museum management”, there is only way to success: to design and manage together. Therefore, the leader who wants to achieve the museumlization should know well that participation, communication and the same willing are very important.
    However, it is not well-considered at the moment for school museumlization in embryonic stage. Shihfeng Elementary School focuses on transforming native culture to teaching; emphasizes” environment learning” and “material object teaching” in the space display education of “art and humanity”. Jingtong Elementary School takes play-learning model of “Disney”; emphasizes“hands on learning” and “sense experience”in the space display education of “amusement park”. Pingshi Elementary School develops the spirit of “Green School” to construct an “discovery learning” and “observation learning” in space display education of “natural ecology”. No matter in “space museumlization” or “behavior museumlization”, it has some positive effects, especially “the spirit and technique of museum” being utilized to school education. It is worth learning and believe that school museumlization has a great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名詞界定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博物館化的理論基礎 10 壹、新博物館學 11 貳、生態博物館 15 參、社區博物館 22 肆、小結 27 第二節 博物館化的意義與現象 28 壹、非博物館空間的 「博物館化」 現象 28 貳、「博物館化」 的不同層面與定義 31 參、空間博物館化的進一步解析 35 肆、小結………….…………………………………………………40 第三節 博物館的教育特質 41 壹、博物館的定義與沿革 41 貳、現代博物館的目的與功能…………………………………….50 參、博物館相關學習理論 52 肆、小結…………………………………………………………….58 第四節 學校博物館化的意義與重要性 60 壹、學校博物館化的意義 60 貳、環境教育的相關理論………………………………………….62 參、學校空間博物館化…………………………………………….65 肆、小結 7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80 壹、研究對象 80 貳、研究方法 ……………………………………………….80 參、研究步驟……………………………………………………….82 肆、焦點團體訪談問題設計 ………………………………..83 伍、資料整理……………………………………………………….83 第四章 個案分析…………………………………………………………….84 第一節 十分國小--學校中的藝術文化展示型 85 第二節 菁桐國小--學校中的兒童博物展示型 103 第三節 平溪國小--學校中的自然生態展示型 123 第四節 本章小結 14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4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45 第二節 研究建議……………………………………………………...153 壹、關於本研究的建議…………………………………………...153 貳、對於後續研究之建議………………………………………...155 參考文獻…………………………………………………………………….156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嵩山(1991)。過去的未來-博物館中的人類學空間。台北:稻鄉。
    王春華(1996)。飛魚(Ayus):我們會飛翔的朋友-生態博物館觀念運用於蘭嶼之建議。博物館學季刊,10(1),頁41-46。
    王玉豐(1999)。朝向技術遺址蒐藏的理論建構-以台泥高雄廠指作為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的蒐藏新指向的探討。科技博物,3(5),頁71-95。
    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1995)。學校社區化。台北:師大書苑。
    何亞威(2002.4),魔法學校菁桐國小。TO GO旅遊情報雜誌,4, 頁87。
    牟迎馨(1998.9.26)。走出平溪之美。民生報第18版。
    伊萍譯(1991)。John Naisbitt & Patricia Aburdene著2000年大趨勢。台
    北:天下。
    李平譯(1997)。經營多元智慧。台北:遠流。
    貝爾(PAULA.BELL)著 聶筱秋 胡中凡 譯(2003)。環境心理學。台
    北:桂冠。
    余安邦(2000a)。社區有教室。台北縣八十九學年度九年一貫課程「社區有教室」教學方案分區說明會手冊,13-24。
    呂理政(1996)。生態博物館-演化型定義。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通訊處文化驛站。
    呂理政(1996)。地球是個博物館。台北:稻鄉。
    呂理政(1999)。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台北:南天。
    吳俊憲(2000)。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與策略及其在九年一貫課程之相關之探討。人文與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4),頁73-88。
    林秀芳(1998.7.22)。平溪五分山風光不輸陽明山。聯合報第40版。
    林秀芳(1998.2.26)。好山好水美哉平溪。聯合報第44版。
    金耀基(1983)。大學之理念。台北:時報。
    胡 竣(1989)。博物館縱橫。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台北:巨流。
    孫邦正(1985)。教育概論。台北:商務。
    宮崎峻(1995)。展開嶄新風貌的社區總體營造。南投手工業研究所。
    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
    畢恆達(1996)。學校與教育環境。教育研究雙月刊,52,頁18-25。
    郭功義(1999)。醫院博物館化。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禎祥(1996)。社區博物館。現代美術,67,頁64-69。
    郭俊嫌、陳淑會 合譯 (1999)。多元智慧的教與學。台北:遠流。
    許文勇(1997)。菁桐國小校園巡禮。北縣教育雙月刊,18,頁44-46頁。
    許功明(2001)。一個社區博物館展演活動的聯想:從博物館與學校的互動談起。原住民教育季刊,23,頁105-117。
    陳其南(1999)。空間理論與後現代主義地理學。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環境與世界,3,頁187-195。
    陳明竺(1993)。街區組織。台北:藝術家。
    陳明湘(2000)。新趨勢、新起點、新方向-談華岡博物館的蛻變。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6,頁196-200。
    陳瑞惠(1999)。雙輪互動的企業博物館-樹火紀念博物館經驗談。博物館行銷與企業文化專輯,頁21-27。
    黃光男(1999)。博物館新視覺。台北:正中書局。
    黃淑芳(2001)。談博物館與社區的互動關係。北投溫泉博物館專刊,頁73-79。
    張美珍(2002)。從建構主義取向探究博物館教育活動的規劃設計。科技博物,6(6),頁19-30。
    張譽騰(1994)。走在博物館的時空裏。台北:稻鄉。
    張譽騰(1996)。生態博物館的規劃理念與個案之解析。博物館學季刊,10(1),頁7-18。
    張譽騰(2000)。當代博物館探索。台北:南天。
    張譽騰等譯(2002)。博物館這一行。台北:五觀。
    湯志民(1992)。教室情境對學生行為的影響。教育研究雙月刊,23,頁45-51。
    湯志民(1995)。本土教育的學校環境規劃。教育研究雙月刊,46,頁21-33。
    湯志民(1996)。開放空間的教育環境。教育研究雙月刊,52,頁9-25。
    湯志民(2001)。學校空間規劃的新思維。教育研究雙月刊,80,頁13-25。
    湯志民(2001)。學校空間革新趨向之探析,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曾小英(1996)。英國的生態博物館舉隅-鐵橋谷博物館。博物館學季刊,10(1),33-40。
    曾漢珍(1995)。淺談校園歷史建築保存的概念--建立學校建築特色途徑之一。教育研究雙月刊,46,頁15-19。
    楊迪文(1999.12.12)。十分國小門牌令人絕倒。聯合報第15版。
    楊翎編譯(1999)。日本的企業博物館。博物館學季刊,13(2),頁33-40。
    楊龍立(1997)。建構主義教學的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18,頁 1-6。
    楊龍立(1997)。建構主義評析在課程設計上的啟示。台北市師範學院學報,28,頁41-56。
    甄曉蘭、曾志華(1997)。建構教學理念的興起與應用。國民教育研究學報,3,頁179-208。
    劉婉珍(2002)。美術教育理念與實務。台北:南天書局。
    劉婉珍(2002a)。我們這一班:一位大學教師落實國小博物館教育的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91學年度師範院校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
    劉國華(2002a)。美術館教育人員與學校教師合作發展課程設計。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紫均(民91)。社區博物館與地方寺廟。博物館學季刊,16(1),頁105-110。
    鄧運林(1997)。校園佈置篇。教育部中小學教師校園安全性別工作坊研習教材,2,頁5-8。。
    鄧運林(1997)。飛躍傳統的新新校園。高雄:復文。
    羅欣怡(1998)。博物館與社區發展-兼論美國二座社區博物館。博物館學季刊,12(4),頁89-103。
    羅欣怡(1998)。生態博物館之緣起與發展-兼論法國二座生態博物館。現代美術學報,1,頁74-101。
    韓獻博(1999.4.15)。觀光客亂拋棄神奇光環。聯合報第15版。
    英文部分:
    Burcaw,G.E.(1997).Introduction to Museum Work.Taipei: Five Senses /Chinese Edition
    David Finn , (1985) How to Visit a Museum ,New York ,Harry N .Inc.
    .Driver, R. and V. Oldham (1986). "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science."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13, 105-122.
    Erikson,H.L.(2000).Concept-based Learning. Londan: Corwin Press,Inc.
    Falk,J.H. and Dierking,L.D.(1992).Learning from Museum.New York: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Gardner,H.(1990).Art Educ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The Getty Education Institute for the Arts.
    Hooper-Greenhill,E(1994).Museum and their Vistors.London:Routiedge press.
    Hein,G. (1998).Learning in the Museum . London :Routledge press.
    Kavanagh, Gaynor,(1991).Museum Languages. London: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Miles, R.S., editor,(1988). The Design of Educational Exhibits. London: Allen & Unwin.
    Vergo,P.,ed.,(1989).The New Museology.London: Reaktion Book.
    http://www.giee.ntnu.edu.tw/greenschool/main/part2.htm
    http://icom.museum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