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倪婉婷
論文名稱: 江南絲竹之形塑──環境與文化的交會
指導教授: 張峻嘉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8
中文關鍵詞: 音樂地理學江南江南絲竹
英文關鍵詞: Musical Geography, Jiangnan, Jiangnan Sizhu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8下載:2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江南絲竹」為一流行於「江南」的樂種,以其「小、輕、細、雅」標異於其他區域,本研究欲探究此樂種何以受環境的影響,產生出一種特殊之韻味。
      本研究利用Mike Crang對於文化與空間彼此相互建構的觀點,探究音樂與空間之間的關係;利用前人研究成果以及中國各時期之史料、地方志,分析「江南」的環境形塑「江南絲竹」之過程。研究結果如下:
    1.「江南」作為一展現文化之空間,其範圍及文化意涵經過中國歷史的發展,有了很大的轉變;而生發其上的「江南絲竹」也隨著「江南」被賦予的符號與想像,漸漸形塑出能代表此區域的風格,進而在近代中國受西化的浪潮衝擊之下,能以此作為區辨及承載社會意義的載體。
    2.「江南絲竹」源自於民間的日常生活之中,經文人修飾致「雅」,而有「俗樂雅樂化」的現象。因受中國共性文化影響之江南,仍是以文人士大夫為首的社會型態,而使得「江南絲竹」之風格論述,以文人士大夫之喜好為依歸。
    3.「江南絲竹」之「雅」為個人從禮教傳統之中的解放,為個人向結構控制的一種反動,同時也是一個下層階級向上學習的入口。

    ‘Jiangnan Sizhu’ is a sty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instrumental music from the area called ‘Jiangnan’. The charactors ‘small’, ‘lively’, ‘fined’ and ‘graceful’ are making ‘Jiangnan Sizhu’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s. In this research, it will tel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music as a culture practice.
    In Mike Crang’s opini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ulture and the space is a dynamic process. Via the references and history records, the ‘Jiangnan Sizhu’ and ‘Jiangnan’ are interacting as the following dimensions :
    1.‘Jiangnan’ was changed in the past. As a space to present the music, the images of ‘Jiangnan’ are signified onto ‘Jiangnan Sizhu’. And ‘Jiangnan Sizhu’ becomes a symbolic as an opposition to the West.
    2.‘Jiangnan Sizhu’, a Chinese folk music, populared in the people’s lives, but after the scholars who adored by the mass refined it, the refined style becomes the main character of ‘Jiangnan Sizhu’.
    3.The intension of ‘Jiangnan Sizhu’, a life position called ‘Ya’ in Chinese, means the individuls break out of the trandition, resist the control of the structure, and as an entrance up to the high class.

    摘要................................................. i 目次................................................. iii 圖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15 第四節 研究概念與方法.............................16 第二章 話江南............................................19 第一節 何處是江南.....................................19 第二節 江南文化的精神........................28 第三節 江南人的生活空間........................36 第四節 小結.....................................41 第三章 聽絲竹樂...........................................43 第一節 與江南音樂的關係.........................43 第二節 配器................................................48 第三節 展演空間..........................................50 第四節 音樂功能..........................................56 第五節 「江南絲竹」之具名....................59 第六節 小結.....................................67 第四章 江南與江南絲竹.....................................68 第一節 究「雅」.........................................68 第二節 入「雅」.........................................77 第三節 小結.....................................84 第五章 結論........................................86 參考資料..............................................88

    古籍(依成書朝代排序)
    (周)師曠,《禽經》,中國基本古籍庫
    (戰國)韓非,《韓非子》,中國基本古籍庫
    (西漢)司馬遷,《史記》,中國基本古籍庫
    (西漢)揚雄,《揚子雲集》,中國基本古籍庫
    (西漢)戴聖,《禮記》,中國基本古籍庫
    (東漢)高誘,《戰國策注》,中國基本古籍庫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中國基本古籍庫
    (南朝梁)沈約,《宋書》,中國基本古籍庫
    (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中國基本古籍庫
    (唐)房玄齡,《晉書》,中國基本古籍庫
    (唐)元稹,《白氏長慶集》,中國基本古籍庫
    (唐)姚汝能,《安祿山事蹟》,中國基本古籍庫
    (唐)魏徵,《隋書》,中國基本古籍庫
    (五代後晉)劉昫,《舊唐書》,中國基本古籍庫
    (北宋)薛居正,《舊五代史‧唐書》,中國基本古籍庫
    (北宋)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中國基本古籍庫
    (南宋)章如愚,《山堂考索》,中國基本古籍庫
    (南宋)陳耆卿,《(嘉定)赤城志》,中國基本古籍庫
    (南宋)周密,《武林舊事》,中國基本古籍庫
    (南宋)吳自牧,《夢梁録》,中國基本古籍庫
    (南宋)章沖,《春秋左傳事類始末》,中國基本古籍庫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録》,中國基本古籍庫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中國基本古籍庫
    (明)蔣一葵,《堯山堂外紀》,中國基本古籍庫
    (明)未具名,《明世宗實錄》,中國基本古籍庫
    (明)李東陽,《大明會典》,中國基本古籍庫
    (明)畢自嚴,《石隱園藏稿》,中國基本古籍庫
    (明)屠應埈,《屠漸山蘭暉堂集》,中國基本古籍庫
    (明)汪道昆,《太函集》,中國基本古籍庫
    (明)抱甕老人,《今古奇觀》,中國基本古籍庫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中國基本古籍庫
    (明)溫璜,《覲嶽記》,中國基本古籍庫
    (明)張瀚,《松窗夢語》,中國基本古籍庫
    (明弘治)柳琬,《嘉興府志》,中國基本古籍庫
    (明隆慶)張德夫,《長洲縣志》,中國基本古籍庫
    (清)翟灝,《通俗編》,中國基本古籍庫
    (清)胤禎,《雍正上諭內閣》,中國基本古籍庫
    (清)王先謙,《東華續録(乾隆朝)》,中國基本古籍庫
    (清)王先謙,《東華續録(嘉慶朝)》,中國基本古籍庫
    (清)潘永因,《宋稗類鈔》,中國基本古籍庫
    (清)陳作霖,《秉燭里談》,中國基本古籍庫
    (清)曹寅,《全唐詩》,中國基本古籍庫
    (清)顧嗣立,《元詩選》,中國基本古籍庫
    (清)張廷玉,《明史》,中國基本古籍庫
    (清光緒)許瑤光、吳仰賢,《嘉興府志》,中國基本古籍庫
    (清同治)馮桂芬,《蘇州府志》,中國基本古籍庫

    書籍
    Attali, Jacques著、宋素鳳、翁桂堂譯(2000),噪音:音樂的政治經濟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Crang, Mike(1999)著,Cultural Geography,New York:Routledge
    Geertz, Clifford (1973),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New York:Basic Books
    Gernet, Jacques著、劉東譯(1995),蒙古入侵前夜的中國日常生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Hodges, Donald A.著,劉沛、任愷譯(2006),音樂心理學手冊,湖南文藝出版社
    Hell, Victor著、翁德明譯(1990),文化理念,臺北:遠流出版社
    Johnson, Linda Cooke著、成一農譯(2005),帝國晚期的江南城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Kottak, Conrad著、徐雨村譯(2005),文化人類學─文化多樣性的探索,新北市:桂冠圖書出版社
    Taine, Hippolyte Adolphe著、傅雷譯(2004),藝術哲學:尋找藝術轉變的關鍵時刻,臺中:好讀出版社
    Worringer, Wilhelm著、魏雅婷(1992),抽象與移情,臺北:亞太圖書
    上海市文廣局(2010),江南絲竹,上海文化出版社
    王友三(1993),吳文化史論叢,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田邊尚雄著,王雲五、傅緯平譯(1965),中國音樂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仲富蘭等著(2010),水清土潤─江南民俗,上海人民出版社
    江南絲竹音樂大成編委會(2003),江南絲竹音樂大成,江蘇文藝出版社
    伍國棟(1993),中國古代音樂,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伍國棟(1995),中國民間音樂,浙江教育出版社
    伍國棟(2010),江南絲竹︰樂種文化與樂種形態的綜合研究,人民音樂出版社。
    呂鈺秀(2003),臺灣音樂史,五南出版社
    吳滔(2010),清代江南市鎮與農村關係的空間透視:以蘇州地區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
    吳剛(1998),中國古代城市生活,北京:商務印書館
    吳海慶(2011),江南山水與中國審美文化的生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吳超(1995),中國民歌,浙江教育出版社
    李民雄、顧冠仁、唐文清(1997),上海絲竹樂曲集,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李伯重(2003),多重視角看江南經濟史,北京:三聯書店
    李澤厚(2012),說文化心理,上海譯文出版社
    李學勤、徐吉軍(1995),長江文化史上、下,江西教育出版社
    巫仁恕(2005),奢侈的女人─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臺北:三民書局
    於賢德(1989),民族審美心理學,北京:三環出版社
    居閱時(2010),杏花春雨─江南文學與藝術,上海人民出版社
    馬正林(1987),中國歷史地理簡論,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范祖述(1989),杭俗遺風,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黃宗智(1992),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北京:中華書店
    黃應貴主編(2009)a,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漢學研究中心編印
    黃應貴主編(2009)b,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之意象、實踐與社會的生產,漢學研究中心編印
    徐复觀(2001),中國藝術精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陳正祥(1983),中國文化地理,北京:三聯書局
    葛健雄、曹樹基、吳松弟(1993),簡明中國移民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樸亨強(2006),長江音樂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
    羅小平、黃虹(2008),音樂心理學,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喬建中(1998),土地與歌──傳統音樂文化及歷史地理背景研究,山東文藝出版社
    唐力行(2009),江南社會歷史評論第一期,商務印書館
    齊琨(2009),江南絲竹,浙江人民出版社。
    劉士林、查清華等(2010)a,振衣千仞─江南文化名士人,上海人民出版社
    劉士林等著(2010)b,風泉清聽─江南文化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
    修海林(2013),古樂的沉浮─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歷史考察,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蔡豐明(2008),江南民間社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出版社
    熊申英(2010),樂以和同:東周以前的樂思想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
    耿劉同(1993),中國古代園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顧希佳、何王芳、袁瑾(2011),杭州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曹正文(2009),江南符號,上海:東方出版社
    曾大興(2012),文學地理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胡兆量、阿爾斯朗、瓊達等著(2001),中國文化地理概述,北京大學出版社
    熊月之主編(1999),上海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韋明鏵等(2004),江南戲台,上海書局出版社
    譚其驤(1987),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期刊論文
    Connell, John、Gibson, Chris (2004),World music: deterritorializing place and identity,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8(3):342–361
    Hudson, Ray (2005):Regions and place: music, identity and place,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30(5):626–634
    Kingsbury, Aaron (2008):Music in the Fields: Constructing Narratives of the Late 19th Century Hawaiian Plantation Cultural Landscape,the Association of Pacifi c Coast Geographers 70:45-59
    丁佳(2010):民與歌──從信天遊地理文化背景與音樂本體的關係,南陽師范學院學報4:81-84
    王文進(2003):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235-260
    王青(2010),唐前歷史地理與詩歌地理中的江南,閱江學刊3:123-128
    王俊秀(2001),音景的都市表情:雙城記的環境社會學想像,臺大建築與城鄉學報10:89-96
    王斌(2010),論明代「戲禁」政策對士大夫階層戲劇活動的影響,齊魯學刊1:126-132
    王芳(2012),論江南民歌演唱中的語言與音樂特點,大舞台10:25-26
    王典(2010):形成中西方音樂特徵的原因,大眾文藝05:38
    王九篩、孫云(2008):生態環境視域下鼓吹樂的文化空間解讀,忻州師範學院學報06:51-52
    王加華(2013),傳統中國鄉村民眾時間生活的類型規劃及其結構關係─以江南地區為中心的研究,民俗研究2:101-110
    王建革(2012),元明時期嘉湖地區的河網、圩田與市鎮,史林4:75-90
    王斌(2010):中國民歌地域色彩舉証──以東北部平原音樂文化內區與外區民歌為例,音樂創作04:129-131
    王志清(2010),「吳聲」的雅化與風格轉變,晉陽學刊6:112-115
    王鴻泰(2004),閒情雅致──明清間文人的生活經營與品賞文化,故宮學術季刊22(1):69-97
    王健(2008),明清以來江南民間信仰中的廟界:以蘇、松為中心,史林6:118-134
    王健(2010),明清民間信仰活動的展開與日常生活:以蘇松為例,社會科學2:155-191
    王鴻泰(2006),雅俗的辯證──明代賞玩文化的流行與士商關係的交錯,新史學17(4):73-143
    王震武、林文瑛(1998),傳統與現代華人的「士大夫觀念」─—階級社會的素樸心理
    王震武(2002),升學主義的成因及其社會心理基礎──一個歷史觀察,本土心理學研究17:3-65
    申浩(2008),明清民間信仰視域中的江南社會,徐州師範大學學報34(2):66-70
    牛礬瓊(2010),江南絲竹揚琴音樂的幾點思考,大眾文藝24:11-12
    尹梅(2008),江南絲竹揚琴的演奏特點與發展,影劇月報3:122
    朱逸寧(2006),江南文化的源流及發生,江蘇社會科學4:91-93
    朱逸寧(2006),江南的文化地理界定及六朝特性精神闡釋,江淮論壇2:185-189
    朱麗霞(2010),作為地域文學傳統的「吳聲」論,齊魯學刊9:117-122
    朱世陸(2000),漢武帝時代江南、嶺南經濟地位的變遷,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1-9
    宋立中(2007),論明清江南消費時尚化現象及其社會意義,青海師範大學學報1:46-51
    宋立中(2009),明清江南婦女遊風述論,福建師範大學學報6:114-123
    宋立中(2012),晚明江南士人群體休閒觀的當代闡釋,福建師範大學學報6:139-146
    李洪波(2007):一方水土一方歌:試論不同地域差異與不同體裁民歌的關係,科技信息25:228-229
    李佳奎(2008),話本小說時空架構的江南特徵及其敘事意義,南京師大學報1:135-142
    李春青(2011),論雅俗──對中國審美趣味歷史演變的一種考察,思想戰線37(1):111-116
    李春青(2012),「文人」身分的歷史生成及其對文論觀念之影響,文學評論3:200-208
    李磊(2012)a,江南認知與中華認同──他者與北魏胡漢共識的形成,華東師範大學學報5:28-33
    李磊(2012)b,江南認知與中華認同──他者與北魏胡漢共識的形成,華東師範大學學報5:28-34
    李祖勝(2012),二胡藝術形成的催化劑:中西音樂並存的近現代江南文化環境,藝苑4:88-91
    李學智(1994),地理環境與民族性格,歷史教學3:51-52
    李嘉瑜(2010),不在場的空間─上京紀行詩中的江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18:47-76
    巫仁恕(2008),江南園林與城市社會──明清蘇州園林的社會史分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61:1-59
    汪英(2012):近代從江南鄉村戲曲到上海都市文化的遷變,農業考古6:324-326
    邱江寧(2006),清初江南文壇風尚與才子佳人小說的創作,浙江師範大學學報31(5):51-57
    林宜蓉(2010),山光粉黛共逍遙──晚明文人江南歷遊之文藝再現與敘述策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報47:197-236
    林婭(1997),如何認識傳統的地理環境學說,教學與研究12:53-56
    林政逸、辛晚教(2007),創新、能力與文化產業群聚的演化:臺北市音樂產業個案研究,地理學報50:23-45
    林豐民(2001):略論阿拉伯傳統音樂與沙漠地理環境的關係,文藝研究01:50-55
    洪璞(2004),鄉村、鎮居、城居──清末民國江南地主日常活動社會和空間範圍的變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7(4):20-33
    周仲強(2013),重構江南詩性文化的現實與可能──長三角地域文化發展斷想,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9(6):6-9
    周波(2005),論市民的審美意識對話本小說的制約,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6(6):152-154
    周晴(2013),江南水利、河網與市鎮──以菱湖鎮及周邊地區為中心(9-20世紀),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8(2):110-124
    周佐霖(2012),南朝樂府的時間界定及其生活化特徵,河池學院學報32(6):36-43
    洛秦(1999)a,音樂中的文化與文化中的音樂(一),上海音樂學院學報1:8-15
    洛秦(1999)b,音樂中的文化與文化中的音樂(二),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12-20
    洛秦(1999)c,音樂中的文化與文化中的音樂(三),上海音樂學院學報3:14-21
    洛秦(1999)d,音樂中的文化與文化中的音樂(四),上海音樂學院學報4:23-30
    洛秦(1999)e,音樂中的文化與文化中的音樂(五),上海音樂學院學報5:25-31
    伍國棟(2006),一個「流域」兩個「中心」──江南絲竹的淵源與形成,音樂研究2:15-25
    伍國棟(2007)a,江南絲竹二胡源流與「聲腔化」演奏傳統,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9-17
    伍國棟(2007)b,環太湖地區的樂社傳統──蘇南「絲竹繁興」的人文歷史背景研究,中國音樂1:44-63
    伍國棟(2007)c,江南絲竹曲目類型及來源,中國音樂3:25-31
    伍國棟(2008)a,「江南絲竹」概念及研究述評,藝術百家1:166-171
    伍國棟(2008)b,江南絲竹的傳播與影響,中國音樂1:17-24
    伍國棟、賈怡、郭進懷(2009)a,江南絲竹樂社「蘇南三社」調查,藝術百家3:85-98
    伍國棟(2009)b,樂種研究四個邏輯層面的構思與設計──為「江南絲竹研究」制定的基本策略,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8(4):13-16
    范金民(2013),清代中期上海成為航運業中心之原因探討,安徽史學1:29-39
    范金民(1995),江南重賦原因的探討,中國農史14(3):46-53
    范毅軍(2004),明代中葉太湖以東地區的市鎮與地區開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PP149-220
    安濤(2007),朱涇:明清以來江南一個區域中心市鎮的發展探析,徐州師範大學學報32(4):95-99
    安濤(2007),明清時期經濟中心轉移與江南市鎮的衰落,江西社會科學7:139-143
    沈習康(2007),江南遊風初探,上海大學學報14(5):104-109
    柯香君(2006),明代私人家樂研究,彰化師大國文學誌13:125-168
    柯香君(2007),明代職業戲班研究,彰化師大國文學誌14:101-155
    何泉達(1999),江南士夫與崑腔,史林4:35-42
    咸恩仙(2008):江南文化對話本小說形成的影響,中國文學研究12:190-206
    吳松弟(1996):唐後期五代江南地區的北方移民,中國歷史地理論叢3:99-115
    吳強華(2008),近世江南鄉居士紳的城鄉流動──以分湖柳氏為例,史林1:107-116
    吳永生等(2005):中國民歌文化的地域特徵及其地理基礎,人文地理82(2):88-92
    吳寧、范立舟(2006),兩宋士風述論,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6(3):89-96
    胡小莉(2012),江南二胡風格與江南文化的關係研究,藝術百家4:235-236
    胡勇軍、徐茂明(2012),施堅雅模式與近代江南市鎮的空間分布,南通大學學報28(3):28-35
    胡曉明(2012),論江南認同之四要義,華東師範大學5:58-65
    武廷海(2000)a,中國城市文化發展史上的江南現象,華中建築18(3):122-123
    武廷海(2000)b,中國城市文化發展史上的江南現象續,華中建築18(4):121-122
    柏以慧(2012),「杭派文化」的海岸帶文化特徵探究,浙江海洋學院學報29(5):23-29
    姚旭峰(2008),「忙處」與「閒處」──晚明官場型態與江南園林聲伎風習之興起,福建師範大學學報1:128-135
    馬勇、鄒亞波(1995),試論音樂與地理環境,人文地理10(4):52-56
    徐錦財(2005),江南文化內涵散論,嘉興學院學報4(17):114-118
    徐茂明(2002),江南的歷史內涵與區域變遷,史林3:52-56
    徐占春(2008),試論近代江南市鎮人口與城鎮化,湖南民族職業學苑學報4(2):36-40
    陳涓(2003),中國民歌的地理探析,福建教育學院學報10:53-55
    陳望衡(2006),江南文化的美學品格,江海學刊1:46-50
    陳國燦(2003),宋代江南城鎮的物資供應及消費,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36-43
    陳東(2000):中國民歌與地理環境的關係,衡陽師範學院學報02:126-128
    張立、吳健平(1996),江南方言分布與環境的關係,地理科學16(4):331-336
    張承宗(2004),六朝時期的江南園林,蘇州大學學報3:85-91
    張勝(1996),江南民歌審美情趣的突破,上海音樂學院學報1:28-30
    張環咒、汪波(2007),江南水鄉古鎮的共性特徵及其價值分析,浙江大學學報34(6):696-702
    張興龍(2007),江南文化的區域界定及詩興精神的精神維度,東南文化3:73-78
    張興龍(2008),從起源角度看江南文化精神,江南大學學報7(6):51-53
    張顯慧、范立舟(2009),明清時期華南地區的城隍信仰研究,江西社會科學8:166-169
    程杰(2005),杏花春與江南的審美意蘊與歷史淵源,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3:121-128
    楊瑞慶(2009),一類音樂兩種命運──比較江南絲竹和廣東音樂的傳承狀態,歌迷大世界1:62-63
    楊虎、胡明(2013),民國江南社會結構變遷對市鎮與鄉村關係的重塑,中國農史1:75-86
    楊雨蕾(2010),明清朝鮮文人的江南意象,浙江大學學報40(6):56-65
    楊匡民 (1987):民歌旋律地方色彩的形成及色彩區的畫分,中國音樂學01
    楊茜(2013)地理環境與明清江南市鎮名稱探究,三峽論壇260(2):29-33
    梅新林、陳玉蘭(2011),江南文化世家的發展歷程研究趨勢,華南師範大學學報3:6-11
    趙常興、安魯(2012),六朝移民與江南經濟區的形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12(4):144-149
    許富翔(2008),從明皇城到清滿城:清代江寧滿城空間結構的變遷,史轍: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研究生學報4:117-169
    曾永義(2008),論說戲曲雅俗之推移──從明嘉靖志清乾隆,戲劇研究2:1-48
    曾永義(2009),論說戲曲雅俗之推移──從清乾隆末至清末,戲劇研究3:249-296
    煥力(2010),宋代后妃參政和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晉陽學刊1:93-97
    黃永勤(2010),二胡藝術「蘇南現象」與江南文化研究,懷化學院學報29(8):59-62
    黃敬斌(2009),明清以來江南蠶桑區葉市上的遠期交易,復旦學報1:119-126
    黃敏、慈鴻飛(2006),城居地主與近代江南從村經濟,中國農史3:76-85
    黃愛梅(2012),秦漢江南地區城市發展的階段與特徵,華東師範大學學報5:34-43
    黃愛梅、于凱(2013),先秦秦漢時期江南概念的考察,史林2:27-38
    黃健(2009),論中國現代文學意義生成中的江南要素,貴州社會科學6:97-105
    劉士林(2006),江南都市文化的文化理論與解釋框架,江蘇社會科學4:87-90
    劉岩、李秀霞(1996),音樂文化的地理研究,人文地理11(4):57-59
    劉寶村(2010),晚明東林黨人江南士紳的群體特徵及其形成的歷史背景,江蘇科技大學學報10(4):12-16
    劉尊明(2012),試論唐宋《望江南》詞的藝術風格,學術研究8:135-143
    劉麗(2010),江南第一雄州的形成─從財賦能力看中唐以後蘇州的崛起,江西社會科學12:131-135
    劉湜(2012),16世紀太湖流域的水利與政區,中山大學學報52(5):92-103
    劉湜(2011),太湖以東的水利、水學與社會(12-14世紀),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6(1):17-32
    劉民英(2000),蘇州城市興起和發展的歷史地理基礎,中國歷地理論叢1:173-185
    景遐東(2008),唐前江南概念的演變與江南文化的形成,沙洋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30-35
    景遐東(2006),唐代文人漫遊江南之風及其影響,沙洋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3:35-38
    景遐東(2006),江南文化傳統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徵,浙江師範大學學報31(4):13-19
    孫遜(2009),江南都市文化:歷史生成與當代視野,學術月刊41(2):14-21
    孫培(2006):旅遊形象口號的特徵及其翻譯─以「詩畫江南,山水浙江」為例,浙江旅遊職業學校學報2(3):53-56
    孫旭(2005),話本小說與江南文化,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1(3):85-90
    連心達(2009),宋代士大夫文人的反「俗」心結,文史哲6:82-91
    郭偉平(2012),明清以來江南鄉村社會經濟結構變遷,農業考古3:348-351
    馮賢亮(2002),明清江南的正統寺廟、民間信仰與政府控制,江蘇社會科學3:110-115
    馮賢亮(2003)a,明清江南的富民階層及其社會影響,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44-56
    馮賢亮(2003)b,明清江南鄉村民眾的聲鑼與地區差異,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8(4):139-152
    雷霞(2007),女性彈詞小說繁榮於江南的原因,平原大學學報24(5):58-61
    樊樹志(2004),江南市鎮的民間信仰與奢侈風尚,復旦學報5:107-117
    濱島敦俊著、吳大昕譯(2008),明代中後期江南士大夫的鄉居與城居──從「民望」到「鄉紳」,明代研究11:59-94
    濱島敦俊(2005),江南三角洲的聚落和共和體──「村界」、「產權」問題商榷,東吳歷史學報14:107-139
    濱島敦俊(1995),朱元璋政權城隍改制考,史學集刊4:7-15
    羅時進(2009),明清江南文化型社會的構成,浙江師範大學學報34(5):64-71
    董平(2011):長三角沙上地區文化景觀探討,人文地理6:51-54
    曹月(2009),江南文化與江南音樂──兼談江南琵琶的界定,文資學報5:83-100
    韓鐘恩(2013),通過聲音記憶──上海城市音樂考元提綱,音樂藝術1:29-37
    詹皖(2004),論江南絲竹音樂的藝術特色,藝術百家5:143-145
    傅利民(1994),論江南絲竹樂的聲部潤飾及織體,上海音樂學院學報3:69-71
    熊月之(2004),待客之道:從外事活動看近代華界與租界關係,學術月刊4:50-55
    梁偉峰(2005),論上海租界與租界文化,江西社會科學3:36-40
    解玉峰(2011),試論崑曲作為一種文士文化,戲劇藝術4:21-31
    蔡際州(2011),音樂文化與地理空間──近三十年來的區域音樂文化研究,音樂研究3:11
    顧希佳(1994),江南地區民間信仰沿革考,宗教學研究4:59-69
    顧向明、王大建(2006),顏氏家訓中南北朝士族風俗文化現象探析,鄭州大學學報39(4):76-79
    熊燕軍(2006),宋代江南崛起與南北自然環境變遷,重慶社會科學5:86-90
    賴亮郡(2006),唐五代的城隍信仰,興大歷史學報17:293-348學分析,本土心理研究10:119-164
    康保成(2007),論明清時期的船台演出,戲曲學報2:93-124
    薛藝兵(2008),流動的聲音景觀──音樂地理學方法新探,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83-89
    鄒逸麟(2010),談歷史上「江南」地域概念的政治含義,浙江學刊2:5-8
    鄒永紅(2010):同宗音樂地域性差異研究──基於湖南湘西、湖北鄂西兩地土家族民歌研究,音樂創作04:24

    博碩士論文
    王佩萱(2007),明清家樂戲班及其表演藝術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白恒旭(2004),先秦老、莊音樂思想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朱孟庭(2001),詩經與音樂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呂麗粉(2011),晚明遊記文學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林恬慧(2001),唐代詩歌之樂器音響研究,逢甲大學中文學系碩士論文
    馬詩瑜(2013),臺灣搖滾樂反抗論述的音樂場景分析:Live House音樂展演空間、社會運動、音樂祭,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倪娜(2007),論江南絲竹音樂的生命精神,南京藝術學院藝術美學與文化學碩士論文
    張偉萱(2011),阮籍音樂哲學之研究─道體儒用的音樂哲學,輔仁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
    張維綾(2006),晚明江南家樂之探究(萬曆─崇禎),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如敏(2004),先秦時期的樂教思想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曉偉(2002),臺北市非創作職業樂團之音樂空間建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亞群(2009),旋律學研究,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
    陳宗良(2010),呂氏春秋音樂思想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敏(2004),樂記音樂美學思想之研究,銘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孝儒(2009),東晉南北朝淮水軍事戰略地位之研究,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珊(2000),清中葉以降至民初的酒館茶樓與客棧,暨南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劉璇(2009),江南絲竹音樂的再生性及其美學意義──以五代同堂作品為例,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碩士論文
    顧立誠(2001):唐宋之際自北向南的移民與其影響,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研討會論文集
    劉德源、李君徽(2006),建築聲場清晰度與殘響時間模擬計算及實驗之比較,中華民國音響學會第十九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蔡岡廷、張俊彥、陳育德(2004),參山國家風景區─獅頭山風景區農村因景之評價,中華民國音響學會研討會論文集:163-170
    謝俊逢(1990),從客家傳承音樂看客家人,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