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鄭世弘 Cheng, Shih-Hung |
---|---|
論文名稱: |
線上遊戲推薦獎勵計畫涉入程度與自我認同關係之相關研究-以魔獸世界以及英雄聯盟為例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ferral Reward Programs Involvement and Ego- Identity of Online game players: Illustrated by the Example of League of Legends and World of Warcraft |
指導教授: |
李晶
Li, Ch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5 |
中文關鍵詞: | 推薦獎勵計畫 、自我認同 、線上遊戲 、涉入 |
英文關鍵詞: | referral reward programs, ego- identity, online game, involvement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238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32 下載: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科技不斷地進步,網際網路的普及化,導致線上遊戲逐漸變成現代人的休閒娛樂之一。然而因為線上遊戲世界與真實世界相仿,除了使得遊戲玩家容易沉迷之外也可透過遊戲完成無法達成的夢想。而遊戲公司為了維持遊戲人氣度,經常使用推薦獎勵計畫來吸引遊戲玩家持續遊玩。因此遊戲玩家除了自我本身的探索之外,能否透過遊戲公司所推動的推薦獎勵計畫來認同自己並推薦他人參與,這相當值得深究。本研究旨在調查魔獸世界與英雄聯盟玩家特性以及自我認同發展程度對線上遊戲推薦獎勵計畫涉入程度之差異,透過網路問卷發放徵求受測者。本次問卷蒐集共得有效問卷429份。回收資料則以SPSS統計軟體分析,本研究運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二階段集群等分析法來分析資料,結果發現:一、線上遊戲玩家以男性、16到28歲、單身、居住在北部區域以及學生為主,平均年資約為5.01年,每周平均花費時間為12.51小時以及每月平均花費金額為372.16元。二、有73.4%的線上遊戲玩家知道線上遊戲推薦獎勵計畫涉入程度,有61.9%的線上遊戲玩家曾經參與過線上遊戲推薦獎勵計畫,且大部分遊戲玩家喜歡所獲得的推薦獎勵,此外線上遊戲玩家可分為三類,分別為「英雄聯盟玩家」、「英雄聯盟高花費玩家」以及「魔獸世界資深玩家」,並在對於線上遊戲推薦獎勵計畫是否有價值、有需要的以及有吸引力上有顯著差異。三、不同自我認同發展程度的線上遊戲玩家對於自我認同方面具有顯著差異,且分為三類,分別為「易受影響」、「自我肯定」以及「低度自我認同」。四、易受影響的線上遊戲玩家對於線上遊戲推薦獎勵計畫涉入程度顯著大於低度自我認同的線上遊戲玩家;易受影響的線上遊戲玩家在線上遊戲推薦獎勵計畫是否感興趣、有吸引力的、迷人的、想進一步瞭解、有價值的、非常相關以及有意義等方面顯著大於自我肯定的線上遊戲玩家。本研究希望能夠補足線上遊戲推薦獎勵學術研究遺漏以及文獻不足之處,亦可將實證結果提供線上遊戲公司做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different referral reward programs involvement among WoW and LoL player’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ego-identiy. In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applied survey, the online survey in BBS and game websites. A total of 429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All statistical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with SPSS, using correlation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me-way ANOVA, and two-step cluster. The results showed:1. Most gamers were student, and males who were single, 16 to 28 years old,living in the northern Taiwan. In average, the gamers have been playing online games for 5.01 years, spenting approximately 12.51 hours per week and NTD $372.16 per month. 2. 73.4% gamers knew,61.9% gamers participated referral rewad programs .Most gamers liked to get their reward,and they were cluster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LOL players” , ”LOL players who spend more money” ,and “WOW players”.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referral rewad programs involvement by worth, need ,and attraction.3.The gamers were cluster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namely”impressionable gamers” ,”the gamers have poor ego-identity” ,and “the gamers have self-confidence”.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ose groups. 4.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impressionable gamers and the gamers have self-confidence on referral rewad programs involvement by interest, attraction, fascinate, involvement, worth, relevance, and meanimg.
參考文獻
方瑀紳 (2005)。青少年在網咖線上遊戲自我認同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
學,高雄市。
王美玲 (2015)。青少年線上遊戲行為、人際關係與自我認同之關係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
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王曉玉 (2010)。推薦獎勵計畫對消費者推薦意願的影響。當代經濟管理,32(3),32-37。
古乙詩 (2012)。網路遊戲的助人行為與助人動機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
桃園市。
白志瑋 (2004)。顧客推薦方案對口碑行為動機、顧客忠誠度與推薦意願之影響 (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石隆智、陳玫娟、群益證券CIS 小組 (2001)。第一次認識GAMES 產業就上手。臺北市:
易博士。
江志倫 (2015)。社會資本對線上遊戲玩家之遊戲忠誠度研究-以英雄聯盟線上遊戲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江南發 (1991)。青少年期自我統合發展之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市。
何英奇 (1981)。大學生性別角色與自我概念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4),221-230。
何英奇 (1986)。大學生自我認證之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師大學報,(31),169-200。
何英奇 (1990)。大學生自我認證與次文化近五年間的轉變:以師大教育院系學生為例。
教育心理學報,(23),119-142。
吳太勝 (2006)。網路遊戲魅力對高校德育改革與創新的啟示。高教發展與評估,22(6),
59 - 63。
吳淑鶯、陳瑞和 (2005)。網路涉入影響因素、涉入程度與上網態度及行為之研究-以台灣
大專學生為例。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8(4),1-37。
吳靜吉 (1992)。人生的自我追尋。臺北市:遠流。
李易鴻 (2015)。2015 台灣數位遊戲市場大調查-春季版。臺北市:財團法人資訊策進會。
李英明 (2000)。網路社會學。臺北市:揚智文化。
李敏聖 (2015)。線上遊戲玩家之人格特質、休閒效益、生活壓力對涉入程度之影響 (未
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汪宗憲 (2003)。線上遊戲產業發展概況。產業經濟,(261),頁1-15。
周甫亮、黃昭謀 (2008)。網咖空間中的青少年次文化認同。人文與社會學報,2(3),81-
97。
周鳳美、宋佩芬 (2005)。實習教師建構教師專業認同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20),1-
26。
林子凱 (2002)。線上遊戲「天堂」之使用參與動機與滿意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成功大學,台南市。
林怡君 (2007)。遊客涉入程度、服務品質與行為意圖之相關研究-以東豐自行車綠廊、后
豐鐵馬道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林彥鈞 (2007)。遊戲設計對於鉅量多人線上遊戲中遊戲生態的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林春豪、張少熙、張良漢 (2008)。高齡婦女晨間休閒運動涉入與身心健康之研究。休閒
管理學報,5(1),121-135。
林雅君、熊婉君 (2009)。運動線上遊戲與運動涉入之相關研究。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
(14),103-114。
林雅容 (2009)。自我認同形塑之初探:青少年、角色扮演與線上遊戲。資訊社會研究,
(16),197-229。
林瑞琳 (2012)。線上遊戲玩家的涉入程度、滿意度及忠誠度對商城道具購買意願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台東市。
林靈宏 (1994)。消費者行為學。臺北市: 五南圖書。
柯舜智 (2009)。合成世界:線上遊戲文化傳播研究。臺北市: 五南圖書。
胡家濱 (2009)。臺南縣國小學童玩網路遊戲與網路人際關係之探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胡嘉彬 (2002)。線上遊戲之顧客忠誠度行為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徐力 (2013)。口碑,因人而異——人格特質對口碑傳播流程影響的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徐孟達 (2005)。線上遊戲的整合行銷傳播效果研究:以「仙境傳說Online」為例 (未出
版碩士論文)。私立世新大學,臺北市。
徐勝凌 (2004)。線上遊戲設計吸引力對顧客滿意度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東華大學,花蓮縣。
張大裕 (1999)。網際網路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 (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世新大學,臺北
市。
張玉佩 (2009)。遊戲、人生:從線上遊戲玩家探討網路世界與日常生活的結合。新聞學
研究(98),1-45。
張春興 (1987)。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 (1993)。青年的認知與迷失。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家祥 (2004)。我國遊戲軟體開發模式之知識創造與智慧財產權管理 (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張耿介、陳文長 (2004)。休閒社會學。臺北市:新文京開發。
張淑慧、盧玉娟、吳嫦娥 (2004)。網路遊戲對少年行為之影響。臺北市政府九十三年度
計畫研究報告。臺北市:臺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
張蜀永 (2003)。從遊戲到On-line-線上遊戲的發展介紹。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33)。
嘉義縣: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梁培勇 (2006)。遊戲治療-理論與實務(第二版)。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梁馨予 (2012)。國中生線上遊戲涉入程度與健康相關研究-以高雄市左營區國中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子婷 (2014)。推薦獎勵計畫對顧客推薦意願影響之研究-以醫美產業為例 (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陳文富 (2016)。青少年使用行動APP 對其自我認同與人際親密能力 (未出版碩士論文)。
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陳玉玫 (2001)。我是問題學生~兩位中輟學生的學校經驗與自我認同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陳李綢、郭妙雪 (1998)。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圖書。
陳坤虎、雷庚玲、吳英璋 (2005)。不同階段青少年之自我認同內容及危機探索之發展差
異。中華心理學刊,(47),249-268。
陳怡安 (2003)。線上遊戲的魅力:以重度玩家為例。高雄市:復文圖書。
陳春安 (2009)。路跑運動參與者涉入程度、流暢體驗與休閒效益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
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
陳亭羽、康志瑋 (2004)。網路商品之涉入程度與消費行為間之關聯分析-以線上遊戲、
線上教學與線上下單為例。玄奘管理學報,2(1),50-88。
陳俊良 (2002)。線上遊戲顧客忠誠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
北市。
陳俞霖 (2003)。網路同儕對N 世代青少年的意義:認同感的追尋。嘉義縣:南華大學社
會學研究所。
陳姵君 (2008)。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認同、獨處能力與情緒調節之關係 (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姿樺 (2013)。線上遊戲中性別角色呈現之研究:以「新楓之谷」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北市。
陳庭祐 (2007)。台灣免費線上遊戲未來發展趨勢及其市場行銷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陳淑莞 (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線上遊戲涉入程度與攻擊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台南市
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傅鏡暉 (2003)。線上遊戲產業Happy 書。臺北市:遠流出版。
曾柏齡 (2015)。青少年網路遊戲成癮、自我認同、真實與網路人際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童蕾 (2013)。大陸來台依親人士青少年階段自我調適之歷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許孟芸 (譯) (2007)。文化研究智典(原作者:Barker,C.)。新北市:韋伯文化。
馮淑芬 (2006)。青少年線上遊戲人物角色扮演認同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俊英、賴文彬 (1990)。涉入的理論發展與實務應用。管理科學學報,7(1),15-29.
黃建禾 (2010)。以體驗行銷與涉入模式探討線上遊戲玩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彰化縣。
黃英虹 (2004)。隔代教養與非隔代教養方式對青少年自我認同影響之比較研究 (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莉君 (2008)。青少年參與線上遊戲之影響研究。致遠資管學刊,(2),1~15。
黃雅惠 (2006)。線上遊戲涉入程度與數位學習能力之關聯性研究-虛擬社群忠誠度之干
擾效應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慬韻 (2014)。大學生生涯探索、自我認同狀態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研究 (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黃德祥 (2006)。青少年心理學。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慧雯 (2001)。大學生的自我分化、社會活動經驗與自我認定狀態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文壽 (2000)。行動電話手機消費者之涉入程度及購買決策相關因素之關聯性研究 (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楊心惠 (2014)。青少年次文化與自我認同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嘉義縣。
楊智馨 (1996)。大學生生涯發展狀況與自我認定狀態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鎮豪 (1998)。個人電腦遊戲軟體消費者購買涉入與消費行為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溫錦真 (1995)。以故事觀點研究大學生的自我認同 (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
新北市。
葉志航 (2010)。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同儕、自我認同和性別之關係研究—以網路遊戲參
與者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董家豪 (2000)。網路使用者參與網路遊戲行為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
義縣。
廖佩珊、鄭景仁 (2004)。大台北地區中學生線上遊戲涉入研究。智慧科技與應用統計學
學報,2(2),73-101。
廖展輝 (2004)。線上遊戲涉入程度及遊戲沉浸經驗與遊戲忠誠度之關係研究 (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蒲青志 (2009)。國小學童線上遊戲成癮、自我認同與學習行為之關聯性研究-以彰化縣
福興國小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劉上裕、葉榮椿、王子玲、黃宏隆 (2011)。影響線上遊戲玩家使用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
美和學報,30(1),147-172。
劉姿君 (1994)。大學生自我認定狀態與其生涯決定程度及自我分化水準之關係研究 (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瑋 (2009)。線上遊戲領導力形塑歷程研究以魔獸世界公會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厲瑞珍 (2002)。南部地區大學應屆畢業生自我統合危機與生涯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廣梅芳 (2001)。艾瑞克森-自我認同的建構者。新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
蔡提莉 (2011)。中年已婚婦女自我認同與婚姻品質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
大學,嘉義市。
蔡瑤昇、呂文琴、高國書、黃詔宏 (2012)。內外控人格特質干擾口碑意圖之研究。中華
管理評論國際學報,15(4)。
鄭玉貴 (2006)。青少年自我統合危機、自我調整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鄭渟亭 (2013)。運動電玩涉入程度與運動參與意願之研究─以新竹縣國小中高年級學童
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鄭靖芬 (2004)。師範學院生與一般大學校院教育學程生就讀歸因、生涯自我效能、自我
認定狀態與任教承諾之比較研究—以臺南地區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
學,臺南市。
蕭富峰 (2008)。消費者行為。台北市:智勝文化。
賴光庭 (2003)。台灣線上遊戲消費者行為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賴明伸 (1989)。高職學生前程抉擇、學校適應與自我統合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賴保禎 (1999)。青少年心理學。臺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薛照平 (2013)。國中生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以社團活動與網路遊戲為例 (未出
版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臺南市。
魏汝真 (2008)。線上遊戲與網路成癮傾向關聯性之探討─以「魔獸世界」之上班族玩家
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立德大學,臺南市。
蘇季玲 (2008)。大小姐,你為什麼還不結婚─未婚幼稚園女性教師婚姻觀之研究 (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市。
蘇建文等 (1993)。發展心理學。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LOL 電競魔方 (2016 年9 月13 日)。英雄聯盟全球月活躍人數已突破一億人。取自
http://lol.esportsmatrix.com/zh-TW/News/Detail?id=2988
TW WoW Realms ( 無日期) 。2017 年4 月15 日 取自 wowprogress:
https://www.wowprogress.com/realms/rank/tw
TWNIC (2015)。2015 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結果公布。財團法人台灣資訊網路中心
(TWNIC)。取自 https://www.twnic.net.tw/NEWS4/138.pdf
王宣智、吳坤達 (2007)。線上遊戲發展與玩家族群的分佈分析。科技政策觀點。取自
https://portal.stpi.narl.org.tw/index/download/907
巴 哈姆特電玩資訊站 ( 無日期) 。線上遊戲分類【網站文字資料】。取自
https://acg.gamer.com.tw/index.php?t=1&p=OLG
巴哈姆特 GNN 新聞 (2010 年4 月1 日)。魔獸世界招兵買馬召集令 推出特殊坐騎、老
手等級回饋。取自https://gnn.gamer.com.tw/0/43330.html
巴哈姆特 GGN 新聞 (2012 年3 月7 日)魔獸世界全新「重返榮耀」活動開跑 新陣營坐
騎推出。取自 https://gnn.gamer.com.tw/4/63124.html
巴哈姆特 GNN 新聞 (2012 年7 月17 日)。魔獸世界招兵買馬召集令改版,玩家將可化
身飛行坐騎【網站文字資料】。取自 https://gnn.gamer.com.tw/5/68345.html
英雄聯盟官方網站 (2011 年10 月11 日)。英雄好友大募集再次啟動【網站文字資料】
取自https://lol.garena.tw/news/301
李琪明 (2000)。認同作用名詞解釋。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3439/
李健華、周芳如、江擎帆、王新愷、何昆霖、孫仕霖、李韋翰 (2011)。線上遊戲-英雄聯
盟。行銷管理期末報告。取自
http://www.ba.ntu.edu.tw/chousy/lecture%20notes/finalproject_g4_lol.pdf
英雄聯盟官方網站 (2016 年7 月)。英雄不怕出身低 I'll carry you!【網站文字資料】。
取自 https://lol.garena.tw/news/3178
范慧宜 (2016)。2016 台灣遊戲產業發展趨勢及商機。取自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
http://www.pershing.com.tw/tw/download/seminar/20160311_seminar/handouts/160311
_Session1_TW_Game_Industry_Dev_and_Trend_DrFan.pdf
鍾張涵 (2015 年11 月22 日)。我給你們Support 當柯P 遇上電競。聯合晚報私房新聞。
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586/1330242
鍾翠綾 (2012)。手搖茶飲消費者購買動機、涉入程度及消費者行為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
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
遊戲基地 GNCnews (2011 年1 月24 日)。魔獸世界重返榮耀 廣邀昔日戰友歸隊~呼朋引
伴歡度新年.取自 http://www.gamebase.com.tw/forum/4715/topic/92298120/1
馮景青 (2015 年8 月27 日)。台灣上網人口達1883 萬人 上網率80.3%。中時電子報。
取自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50827004663-260412
Arndt,A.J. (1967). Role of Product-Related Conversations in the Diffusion of a New Product.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4(3),291-295.
Biyalogorsky,E.,Gerstner,E.,&Libai,B. (2001). Customer Referral Management:Optimal
Reward Programs. Marketing Science, 20(1),82-95.
Byrd,R.C. (1971). Identity confusion and related variables as factors in college dropout:An
exploratory study with implications for counseling.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Chen,Y.,& Mengze,S. (2001). The Design and Implications of Customer Recommendation
Programs. Working Paper, 1-33.
Constant,D.,Sproull,L.,&Kiesler,S. (1996). 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The usefulness of
electronic weak ties for technic advice.Organization Science,7(2),119-135.
Cote, J. E., & Levine, C. (1987). A formulation of Erikson’s theory of ego identity.
Developmental Review, 8, 273-325.
Ennew, C. T., Banerjee, A. K., & Li, D. (2000). Managing Word of Mouth Communication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Ind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nk Marketing, 18(2), 75-83.
Erikson,H.E.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Norton.
Harrison-Walker,L.J. (2001). The measurement of word-of-mouth communication and an
investigation of service quality and customer commitment as potential
antecedents.Journal of Service,4(1),60-76.
Hawkins, D. I., Best, R. J., & Coney, K. A. (2001). Consumer behavioral :building marketing
strategy(8th ed.). New York: Mcgraw Hill.
Gee ,J.P.(2003). What video games have to teach us about learning and literacy. New York:
Palgrave/St. Martin’s.
Jenkins,R. (1996). Social Identity.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Laurent, G., & Kapferer, J.-N. (1985). Measuring Consumer Involvement Profile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2(1), 41-53.
Laurent,G.,& Kapferer,J.-N. (1985). Consumer involvement profiles: A new and practical
approach to consumer involvement.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25(6), 48-56.
Mulligan, J., & Patrovsky, B. (2003). Developing Online Games: An Insider’s Guide. New
Riders Publishing.
Mummert,H. (2000). The Year's Best Bells&Whistles. Target Marketing, 23(11), 3-5.
Paranjpe,C.A. (1975). In Search of Identit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Park, C. W. ,& Young, S. M. (1986). Consumer Response to Television Commercials: The
Impact ofInvolvement and Background Music on Brand Attitude Form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3(1), 11-24.
Robertson, T. S., & Gatignon, H. (1986). Competitive effects on tech-nology diffus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50(3), 1-12.
Rollings, A., & Adams, E. (2003). Andrew Rollings and Ernest Adams on Game Design. New Riders Publishing.
Rotter,J.B.(1966).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Psychological Monographs,80(1),1-28.
Ryu,G.,& Frick, L. (2007). A penny for your thoughts:Referral rewars programs and referral
likelihood. Journal of Marketing, 71(1), 84-94.
Salen, K. ,& Zimmerman, E. (2004). Rules of Play: Game Design Fundamentals. Cambridge:
MIT Press.
Sherif,M.,&Cantril,H. (1947). The Psychology of Ego-Involvements: Social Attitudes &
Identifications. New York : John Wiley & Sons, Inc.
Smith,M.P. (1973). Construction for an identity measurement.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Speisman,C.J. (1983). An objective Instrument for Assessment of Erikson's Development
Conflicts. Paper presented at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Wirtz,J., & Chew,P. (2002). The effects of incentives, deal proneness, satisfaction and tie
strength on word-of-mouth behaviou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 13(2), 141-162.
Wu,S.I. (2002). Internet marketing involvement and consumer behavior. Marketing Intelligence
& Planning, 14(4),36-53.
Zaichkowsky,J.L. (1985). Measuring the involvement construct.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2, 341-352
Zaichkowsky,J.L. (1994). The personal involvement inventory: Reduction, revision, and
application to advertising. Journal of Advertising, 23, 5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