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何英碧
論文名稱: 影音房仲網站互動性功能與使用者滿意度研究
The Study of User's satisfaction for interactive function of the real estate media website
指導教授: 楊美雪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圖文傳播學系
Department of Graphic Arts and Communications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0
中文關鍵詞: 影音房仲網站房屋仲介互動性使用者滿意度
英文關鍵詞: the real estate media web-site, real estate, interactive, user's satisfac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4下載:2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資訊科技與寬頻技術不斷提升,目前房屋仲介網站,應用詳細的搜尋欄位以及多媒體技術,提供數位化的物件資訊,發展成可線上觀賞房屋物件之影音房仲網站。本研究以互動性觀點,歸納出影音房仲網站互動性功能,共7大類39個項目,運用內容分析法針對網站互動性功能進行分析,並透過網路問卷調查,瞭解使用者對影音房仲網站互動性功能之期望、滿意度與透過網站聯繫意願。
    從內容分析結果得知,目前影音房仲網站在「交流回饋」功能與「個人化選擇」功能較為缺乏;不同經營型態網站在互動性功能採用上有相當之差異,整體而言以「房仲直營」型態表現較佳。
    而在問卷調查結果中得知,使用者期望與設置現況仍有差距,在滿意度調查部分,「交流回饋」功能與「個人化選擇」功能滿意度最低。另外;從研究假設驗證之結果發現:
    (1)不同「教育程度」與「平均月收入」對「資料蒐集與情報提供」期望有顯著差異。(2)「不同網路使用資歷」對於「顧客支援功能」期望有顯著差異。
    (3)不同「網路使用資歷」、「使用影音房仲網站資歷」與「平均每週瀏覽影音房仲網站時間」對「房屋資訊呈現方式」之期望有顯著差異。
    (4)不同「平均每週瀏覽影音房仲網站時間」,對網站「互動式介面設計」期望有顯著差異。
    (5)不同「年齡」對於網站「互動介面設計」、「顧客支援功能」、「房屋資訊呈現方式」滿意度以及「整體滿意度」有顯著差異。
    (6)不同「年齡」、「教育程度」與「平均每週瀏覽影音房仲網站時間」對於透過網站聯繫意願有顯著差異。
    (7)各構面互動性功能滿意度與整體滿意度及透過網站聯繫意願呈正向相關。
    就此次研究與調查結果建議網站經營首先應加強「交流回饋」功能與「個人化選擇」功能,提供網站討論區增加使用者交流互動,並推出客製化的服務;另外;針對使用者所重視的「房屋資訊」建立品管制度,並為不同特徵的目標使用者規劃不同網站內容與推廣方式,以提高使用者之使用意願。

    With continuing adv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nd wideband technologies currently the websites of the real estate agents applied precise searching engines and multi-media technologies to provide digital housing object information on line.

    In view of the interactive prospect the research compressed the interactive functions of the website to 7 categories and 39 items. I applied the content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interactive functions of the web site.In addition through a network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I tried to understand user's expect value and satisfaction and wiliness of communication via the websit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e content analysis presently the functions of“feedback”and“individualizing choice“is comparatively insufficient.The different business domains have different attitude toward the selections of the interactive functions.The overall web-site performance for the direct-sales housing agent is best among other similar kinds. The function of “feedback” and“individualizing choice”was proven worst performance among other functions.

    The founding of study proved the following.

    (1)The users with different education and the different level of monthly income have different expect value toward the materials collected and information offered by the web site.
    (2)Users with different experiences of using inter-net have different expect value on“the function of customer support”.
    (3)The expect value varied with perception of networking users with different experience of using internet and the similar housing web sites.The expect value was also effected by weekly consuming time of using such a website.
    (4)The expect value of“interaction of user's interface“ varied with perception of users consuming different length of time on browsing the website of housing agent.
    (5)Users at different ages have different satisfaction on overall web-site and on each function of“ interaction user’s interface“ ;“the function of customer supporting ”and“the method of displaying housing object”.
    (6)Willingness of communicating through the web site varied with user's age, education and consuming time on the web site.
    (7)The relation was proven positive among satisfaction on the interactive function;” overall satisfaction” and“willingness of communicating” through the web site.

    The research suggested the web site providers should enhance the functions of“feedback”and“exchange function” and“individualizing choiceas priority.Furthermore they should provide user’s forum for exchanging viewpoint and offer customizing service.Users valued“housing information”highly,therefore;they should set a quality control system.The website should plan the different content and the different way of promotion aiming at target groups, enabling to increase wiliness to use the website.

    目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錄 iii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假設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五節 名詞解釋 8 第六節 研究流程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台灣房仲市場概況 10 第二節 房屋仲介網站 14 第三節 網站互動性 20 第四節 網站互動介面設計 30 第五節 網站互動性相關研究 35 第六節 使用者滿意度 38 第七節 文獻探討小結 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3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8 第五節 研究實施 55 第六節 資料處理分析 5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影音房仲網站互動性功能採用現況 61 第二節 使用者背景變項之描述性統計 84 第三節 使用者期望之描述性統計 90 第四節 使用者背景變項對互動性功能期望之差異分析 94 第五節 使用者滿意度之描述性統計 103 第六節 使用者背景變項對互動性功能滿意度之差異分析 109 第七節 使用者背景變項對透過網站聯繫意願之差異分析 118 第八節 影音房仲網站互動性功能之相關分析 12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2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36 參考文獻 142 附錄一影音房仲網站內容分析表 149 附錄二影音房仲網站使用者滿意度問卷 151 附錄三「影音房仲網站應該增加的互動性功能」開放性問題填答整理 159 表目錄 表2-1全國經紀業備查數量統計表 12 表2-2主要都會區八大房仲總店數、新增店數比較表 13 表2-3房屋仲介網站類型 15 表2-4串流媒體播放軟體 17 表2-5 互動性定義 21 表2-6 Ghose&Dou 互動性功能分類 23 表3-1 各大搜尋引擎房屋仲介網站數量 46 表3-2 影音房仲網站調查樣 47 表3-3 互動性功能對應表 52 表3-4互動性功能數與互動式類型、層次對應表 54 表3-5 使用者滿意度調查問卷Cronbach α信度考驗 57 表3-6 資料分析處理表 60 表4-1 互動性介面設計功能採用統計 62 表4-2 各影音房仲網站採用「互動性介面設計功能總數」 63 表4-3 個人化選擇功能採用統計 64 表4-4 各影音房仲網站採用「個人化選擇功能總數」 65 表4-5 顧客支援功能採用統計 66 表4-6 各影音房仲網站採用「顧客支援功能總數」 66 表4-7 交流回饋功能採用統計 68 表4-8 各影音房仲網站採用「交流回饋功能總數」 68 表4-9 資料蒐集與情報提供功能採用統計 69 表4-10各影音房仲網站採用「資料蒐集與情報提供功能總數」 70 表4-11 房屋資訊呈現方式採用統計 71 表4-12 各影音房仲網站採用「房屋資訊呈現方式」總數 71 表4-13 廣告/促銷/公關 採用統計 72 表4-14 各影音房仲網站採用「廣告/促銷/公關」總數 73 表4-15 影音房仲網站經營型態與互動性功能總計 74 表4-16 互動性功能整體採用比率排名 75 表4-17 互動性功能類型整體採用率排名 76 表4-18 影音房仲網站互動性功能總數排名 77 表4-19 互動性類型、層次對應表 78 表4-20 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平均月收入統計 84 表4-21 居住地區統計 85 表4-22 職業統計 86 表4-23 網路使用資歷、每日上網時數統計 87 表4-24 影音房仲網站線上使用習慣統計 87 表4-25 如何得知影音房仲網站統計 88 表4-26 使用影音房仲網站的動機統計 88 表4-27 使用者期望之敘述統計分析 90 表4-28 不同性別對影音房仲網站互動性功能期望之差異分析 94 表4-29 不同年齡對影音房仲網站互動性功能期望之差異分析 95 表4-30 不同教育程度對影音房仲網站互動性功能期望之差異分析 95 表4-31 不同平均月收入對影音房仲網站互動性功能期望之差異分析 96 表4-32 不同網路使用資歷對影音房仲網站互動性功能期望之差異分析 97 表4-33 每日不同上網時數者對影音房仲網站互動性功能期望之差異分析 98 表4-34 不同使用影音房仲網站資歷對影音房仲網站互動性功能期望之差異分析 99 表4-35 不同每週平均瀏覽時間對影音房仲網站互動性功能期望之差異分析 100 表4-36 最常使用的影音房仲網站統計 103 表4-37 使用者滿意度之描述性統計 104 表4-38永慶、信義、東森三家網站滿意度描述統計 106 表4-39 不同性別對影音房仲網站互動性功能滿意度之差異分析 110 表4-40 不同年齡對影音房仲網站互動性功能滿意度之差異分析 110 表4-41 不同教育程度對影音房仲網站互動性功能滿意度之差異分析 112 表4-42 不同平均月收入對影音房仲網站互動性功能滿意度之差異分析 112 表4-43 不同網路使用資歷對影音房仲網站互動性功能滿意度之差異分析 113 表4-44 每日不同上網時數者對影音房仲網站互動性功能滿意度之差異分析 114 表4-45 不同使用影音房仲網站資歷對影音房仲網站互動性功能滿意度之差異 114 表4-46 不同每週平均瀏覽時間對影音房仲網站互動性功能滿意度之差異分析 115 表4-47不同性別對透過影音房仲網站聯繫意願之差異分析 118 表4-48不同年齡對透過影音房仲網站聯繫意願之差異分析 118 表4-49 不同教育程度對透過影音房仲網站聯繫意願之差異分析 119 表4-50 不同平均月收入對透過影音房仲網站聯繫意願之差異分析 120 表4-51 不同網路使用資歷對透過影音房仲網站聯繫意願之差異分析 120 表4-52 不同每日上網時數對透過影音房仲網站聯繫意願之差異分析 121 表4-53 不同使用影音房仲網站資歷對透過影音房仲網站聯繫意願之差異分析 121 表4-54 不同每週平均瀏覽時間對透過影音房仲網站聯繫意願之差異分析 122 表4-55 影音房仲網站各構面互動性功能滿意度與整體滿意度之關連 124 表4-56 影音房仲網站各構面互動性功能滿意度與透過網站聯繫意願之關連 124 表4-57 影音房仲網站互動性功能整體滿意度與透過網站聯繫意願之關連 125 表5-1 使用者期望、滿意度、透過網站聯繫意願差異分析結果統整 135 圖目錄 圖1-1台灣地區個人連網普及率 1 圖1-2研究流程圖 9 圖3-1研究架構圖 43

    ㄧ、中文文獻
    丁玉芳(2006),薪酬管理與員工工作態度之關聯性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
    王超弘、楊欣哲(1999)。WWW 網頁設計之準則與應用。工業工程學刊,16(2),265-276。
    王泰俐(2003)。誰的互動性網站?--從2000年和2002年選舉看臺灣選舉網站互動性概念的演進,新聞學研究,77,107-141。
    方裕民(1999)GUI 界面設計理論與實務-以家庭娛樂系統設計案為例。
    中日設計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雲林科技大學,47-60
    方裕民(2003)人與物的對話-互動介面設計理論與實務。台北:田園城市。
    石弘域(2004)。網站生動性與互動性對網路服務品質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怡慧(2005)。不動產專業網站服務品質之研究。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不動產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美香、葉桂珍(2003)。年輕網路族對網站特性之認知與網路購物意圖之關聯性研究。資訊管理展望。5(1),19-44。
    李青蓉、魏丕信、施郁芬、邱昭彰(1998)。「人機介面設計」。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李世忠(1993)。使用者介面的探討。視聽教育雙月刊,35(1),49-57。
    李欣岳(2002)。永慶房屋──用PDA提升30%成交,數位時代,37,55-59。
    李墾典(2004)。消費者使用不動產銷售網站認知與態度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所碩士論文。
    呂韻秋(2006)。拍賣網站顧客關係管理之互動策略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 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育全(2000)。企業網站互動性功能之研究。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周保男(2001)。能力本位網路互動式串流影音教材發展與自我導向學習成效分析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文賢(2002)。多變量統計分析SAS/STAT使用方法。台北:智勝文化。
    林佩儀(2000)。網站設計與使用者滿意度之關聯— 以網路使用與購物經驗進行集群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慶柏(2005),應用網際網路地理資訊系統與SMIL技術建構房屋仲介線上看屋系統之研究。台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文化事業。
    吳肇銘(1999)。影響網站使用意向之因素研究─以入門網站為例,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苑如(2000)。網站互動性與企業公關管理之研究。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佳昇(2003)。房屋仲介業顧客滿意度與顧客忠誠度相關性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所碩士論文。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書局。
    祝勤捷(2002)。國小自然科教學網站內容與介面設計評估指標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璟林(2005)。虛擬實境整合多媒體應用於觀光產業導覽設計之研究-以川瀨野天湯泉會館為例。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
    政治大學商學院不動產研究發展中心編著(2005)。2005台灣地區房地產產業年鑑。台北市:行義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徐愛蒂(2001)。數位圖書館互動性功能評估與使用者需求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耿慶瑞(1999)。WWW互動廣告效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
    連寶如(2003)。台灣網路寬頻影音媒體策略聯盟與競合模式之初探。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茜(1998)。企業內部網路應用與使用者特性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 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俊維(1999)。台灣人力仲介網站服務功能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偉文(2000)。房地產網路資料庫-開啟地產相關業者新視野」。建築經理,
    11,21-23。
    陳惟中(2001)。人力仲介網站服務之滿意度衡量。東吳大學企業管理
    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慧瑩(2002)。網路廣播網站設計、互動性功能與便利性對閱聽人線上收聽偏好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建仲(2003)。本國銀行網站內容與銀行特性關係之研究-個人金融內容分析。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陳姿伶(2003)。以串流媒體為基礎之有機農業消費者影音天地的規劃與建置。教學媒體與科技,63,79-92。
    陳國禮(2006)。台灣房地產仲介業實行電子商務可行性之探討。義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承礎(2007)。Web 2.0 開拓新桃花源。數位時代,392,22-23。
    張夷君(2007)Web2.0發功。臺北產經季刊,96年秋季號,69-76。
    楊苑青(2003)。職業運動網站之互動性功能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志弘、陳錫鈞(2003)。新聞網站內容與科技特性評估之研究─以銘傳大學學生為研究對象。傳播管理學刊。4(2):1-30。
    楊政達(2004)。數位典藏使用者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研究—以銘報即時新聞網站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致偉(2006)。矽谷Web 2.0英雄會─尋找改變世界的明日之星。數位時代,141,59。
    張宜慶(1998)。電腦網路德菲研究系統之建構及其可行性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朝盟、趙美慧(2001)。.com 的策略規劃與設計。台北市:商鼎文化,124。
    黃彥琛(2002)。房屋仲介經紀人情境式情緒因應量表之建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靜純(2003)。旅遊網站介面設計與使用性之研究─以易遊網為例。雲林科技大學視 覺傳達設計碩士論文。
    黃宏原(2004)。台灣房屋仲介網站服務功能之分析。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惠美(2004)。網站導覽設計之易用性因素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資訊傳播所碩士論文。
    黃樹德(2006年8月30日)。房仲網跨品牌 12家一次看透透。中國時報,C3版。
    詹慧文(2006)。網站介面設計與學習成效之分析--以國小鄉土教學課程為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管理雜誌市調小組(2007)。2007消費者心目中理想品牌調查。管理雜誌,391,47-49。
    葉耕榕(1999)。東亞國際性航空公司企業網站互動性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三峰(2003)。求職者就業資訊媒體的使用與滿足研究─從人力網站求職者探討。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金延(2003)。房地產仲介業導入電子交易市集之可行性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傑禮(2000)。影響債券電腦成交系統使用者滿意度因素之研究。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
    劉元媛(2006)。網站使用者介面之探討與應用。銘傳大學商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鄭璁華(2000)。網路購物消費者滿意度之研究─以台灣網路書店為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淑如(2000)。新聞網站互動性功能設計與使用者感知行為之初探─以聯合新聞網為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幸家(2005)。解構房屋仲介公司廣告策略─以全國性連鎖品牌為例。崑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依君(1998)。電子報的新聞介面分析。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佳祥(2003)。大學圖書館網站使用者介面設計之評估研究。中興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惠華(2003)。雜誌網站設計與效能分析-從行銷角度分析。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蘅、吳淑俊(1997),「電腦網路問卷調查可行性及回覆者特質的研究」,新聞學研究,54:75-100。
    龔仁文、資策會(2006)。Web 2.0:網路上有錢 創意在裡面 。台北市:資訊工業策進會。

    二、英文文獻
    Bailey, J.E. & Pearson, S.W. (1983) .Development of a tool for measuring and analyzing computer user satisfaction. Management Science, 29(5),530-545.
    Berger, L. (1997). Net PR taking over traditional media relations: companies save money, time Web bureaus. Advertising Age's Business Marketing, 82, 21.
    Bolton, R. N. & Drew, J. H. (1991).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s of Service Changes on Customer Attitudes, Journal of Marketing, 55(1), 1-9.
    Britt, Tom (2001) . Analyzing Publishing Technologies, Seybold Report, 1(1), 31-35.
    Chen, K & Yen, D. C. (2004) .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online presence through interactivity.Information & Management,42, 217-226.
    Chou, C. (1997). Computer networks in communication survey research. IEEE Transactions on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40(3), 197-209.
    Churchill,Gilber A., Jr & Carol Superenant. (1982).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eterminants of Consumer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Nov.),491-504.
    Comrey, L.& Lee, B.(1992).A first course in factor analysis.Hillsadle.N.J:L.Erlbaum Associates(2nd).
    Crowston, K & Wigand, R.T. (1999) .Real-estate war in cyberspace: an emerging electronicmarket.Electronic Markets,9, 37-44.
    DeLone, W. H. & McLean, E. R. (1992). Information System Success:The Quest for the Depend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Systems Reasearch, 3(1), 60-95.
    Doll, W. J. & Torkzadeh, G. (1988). The Measurement of End-User Computing Satisfaction, MIS Quarterly, 12(2), 259-274.
    Emerick, T.(1995). Media and marketing strategies for the Internet: A step-by-step
    guide. In E. Forrest & R. Mizerski (ed). Interactive marketing, Lincolnwood, IL:NTC Business Books.
    Eighmey, J. (1997). Profiling user responses to commercial web site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37(3), 59-67.
    Ghose, S. & Dou, W. (1998). Interactive functions and their impacts on the appeal of Internet presence site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38(2), 29-43.
    Graham, L. (1999). The pinciple of Interactive dsign. Delmar Publishers.
    Ha, L. & James, E.L. (1998). Interactivity reexamined: A baseline analysis of early business web site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42(4),457-474.
    Hanson, W.A. (1999). Principles of Internet Marketing, Minnesota: South-Western.
    Heeter, C. (1989). Implications of new interactive technologies for conceptualizing communication.
    Salvaggio & J. Bryant (Eds.), Media us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Emerging patterns of adoption and consumer use.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Hoffman,D. L. & Novak, T. P. (1996). Marketing in Hypermedia Computer-Mediated Environments: Conceptual Foundations.Journal of Marketing, 60 (3),50-68.
    Hoffman, D. L. & Novak, T. P. (1997). A New Marketing Paradigm for Electronic Commerce. Information Society, 13 (1), 43-54
    Igbaria, M ., & Nachman, S. A . (1990). Correlates of user satisfaction with end user computing: An exploratory study.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19(2), 73-82.
    Ives, B., Olson, M. H. & Baroudi, J. J. (1983). The Measurement of User Information Satisfaction,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6: 10(Oct),785-793.
    Jim woo Kim ( 1997). To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Customer Interfaces for Cyber Shopping Mall—HCI Research for Electronic Commerce.Electronics Markets,7(2), 12-15.
    Kapoun, J. (1998). Evaluating Web Sites.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 News, 3,522-523.
    King, W. R. & Epstein, B. J. (1983). Assessing Information System Values, Decision Sciences, 14(1), 34-35.
    Kolter, P.( 1991).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ing and Control(7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Lin, J. C. & Lu , H.P.(2000).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behavioural intention to use a websit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 197-208.
    Liang, T. P. & Lai, H. J. (2002).Effect of store design on consumer purchases: van empirical study of on-line bookstores,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39, 431-444.
    Marrelli, C. (1996). Anatomy of web advertisement. In E. Forrest & R. Mizerski(Eds.), Interactive market. Lincolnwood, IL: NTC Business Books.
    Massey, Brian L. & Levy , Mark R. (1999). Interactivity, online journalism, and English-Language web newspapers in Asia. J&MC Quarterly,76 (1), 138-151.
    McKinney,V. & Yoon, K. & Zahedi,F.M. (2002) .The Measurement of Web-Customer Satisfaction: An Expection and Disconfirmation Approach,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3(3), 296-315.
    McMillan, S.J. & Hwang, J.S. (2002). Measures of perceived interactivity: An exploration of the role of direction of communication, user control, and time in shaping perceptions of interactivity. Journal of Advertising, 31(3), 29-43.
    Mortensen, M., Schlieve, P., & Young, J.(2000).Delivering instruction via streaming media,TechTrends,44(2),36-41.
    Mok, Clement (1996). Design Business: Multiple Media,Multiple Disciplines. Mountain View, CA. : Adobe Press, Adobe Systems Incorporated.
    Muylle, S., Moenaert, R. & Despontin, M. (2004) The conceptualization and empirical validation of web site user satisfaction.Information & Management, 41,543-560.
    Neilsen, J. (1993). Usability engineering. Boston/Academic Press Inc.
    Newhagen, J. E. (1997). The role of feedback in the assessment of new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33(5), 583-594.
    Oliver, Richard L. (1981).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Satisfaction Processes in Retailing Setting. Journal of Retailing, 57(Fall) ,25-48.
    Pavlik, J. V. (1997). The future of online journalism.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On-line] Available: http://www.cjr.org
    Paisley, W. (1983) . Computerizing information:Lessons from a videotext trial.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3(1), 153-161.
    Peter, J. P. & J. C. Olson. (1990).Consumer Behavior and Marketing Strategy.Irwin, IL: Homewood Company.
    Rafaeli, S. (1988). Interactivity: From New Media to Communication, Beverly Hill,CA: Sage.
    Rafaeli, S. Sudweeks, F.(1997).Networked interactivity, Journal of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2 (4) [Online]. Availiable: http://www.december.com/CMC/mag
    Rogers, E. M. (1986).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e new media in society. New York: Free Press.
    Schwier, R. A. & Misanchuk, E. R. (1993). Interactive multimedia instruction.Englewood Cliffs.NJ: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
    Schultz, T. (1999) .Interactive options in online journalism:a content analysis of 100 U.S.newspapers.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5(1).
    Seddon, P. & Kiew, M.Y.(1996).A partial test and development of DeLone and McLean's Model of IS success.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4(1), 90-109.
    Seybold,P.B., & Marshak, R.T. (1998). Customers com: How to create a profitable business strategies for the Internet and beyond. New York: Random House.
    Selnow,G.W.(1988).Using interactive computer to communicate scientific Information . Americ an Behaviora Scientist.32,124-135.
    Steuer, J.(1992). Defining virtual reality:Dimensions determining telepresence.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2(4), 73-93.
    Stewart, D.W., & Pavlou, P.A. (2002) .From Consumer Response to Active Consumer: Measu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active Media.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Journal, 30(4), 376-96.
    Srinivasan, Srini S., Rolph Anderson & Kishore Ponnavolu.( 2002)Customer Loyalty in e-Commerce: An Exploration of Its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Retailing, 78( 1), 41-50.
    Tan, B. W., Lo, T. W. (1990) .Validation of user satisfaction instrument for office automation success.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18 (4), 203-208.
    Tse, A. C.B., & Chan, C.F. (200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active functions and website ranking.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4 (4),369-379.
    Walther, J. B., & Burgoon, J. K. (1992). Rel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computer-mediated interaction.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1), 50-88.
    Williams, F., Rice, R.E. & Rogers, E.M.(1988).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new media. New York: Free Press.
    Wimmer, R.D., & Dominick, J.R. (2006).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Belmont, CA: Wadsworth..

    三、網頁資料
    內政部地政司(2007)。不動產經紀業資訊系統。上網日期:2007/5/12,網址:http://pri.land.moi.gov.tw/realestate_query/。
    永慶房仲(2007)。房仲業展店漸趨觀望,2007上半年新增店數下滑7.69%。上網日期:2007/11/15,網址: http://www.yungching.com.tw/CB/CB0302.asp?Pkey={BE6E55DB-5FE4-446E-BF86-4E242FEAE535}。
    行政院研考會-縮減數位落差入口網(2006)。上網日期:2007/2/15,網址:http://www.digitaldivide.nat.gov.tw/statistics.asp?ClassID=5。
    周文卿(2006)。2006-2007年台灣網路購物市場發展分析。資策會MIC。上網 日期:2007/3/2,網址http://mic.iii.org.tw/intelligence/。
    袁支翔(2006/1/16)。房屋仲介業的E化服務。電子商務時報EC Times。上網日期:2007/03/01,網址 :
    http://www.ectimes.org.tw/readnews.asp?id=7949。
    財團法人國土規劃與不動產資訊中心(2007)。上網日期:2007/10/15,網址:http://www.realestate.org.tw/。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7)。2007年一月「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上網日期:2007/11/15,網址:http://www.twnic.net.tw/。
    陳美玲(2007/07/30)。上半年房仲展店數趨緩 未來區域將各自表現 大台北區廝殺激烈。鉅亨網。上網日期:2007/09/06,網址:http://news.cnyes.com/。
    張欣民(2001),整合房仲業者的資訊並使之透明化。上網日期:2007/03/29,網址:http://www.iarchi.net/speak/speak.phtml?id=516&essay_from=82#top。
    資策會FIND(2006)。資策會FIND/經濟部工業局「電信平台應用發展推動計畫。上網日期:2007/02/12,網址: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151。
    網路地產王。上網日期: 2007/03/02,網址:http://www.vrhouse.com.tw/index.asp?Mods=Aboutus。
    經濟部商業司(2007)。商業自動化及電子化推動計畫。上網日期:2007/03/29,網址: http://www.moea.gov.tw/~meco/doc/s5_p01_p02.htm。
    蔡逸竹(2006)。瞭解不同媒體之格式。頂客論壇。上網日期:2007/12/29,網址:http://www.dk101.com/Discuz/viewthread.php?tid=58404。
    www.alexa.com (2007)。上網日期:2007/04/27,網址: www.alexa.com。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