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佳穎 Lee, Chia-Ying |
---|---|
論文名稱: |
Hannah Arendt的思考觀在教育上的應用 Hannah Arendt’s Thinking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on Education |
指導教授: |
洪仁進
Hung, Ren-J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0 |
中文關鍵詞: | Arendt 、思考觀 、原住民學生 |
英文關鍵詞: | Arendt, thinking theory, aboriginal students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168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5 下載: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Arendt的思考觀,並闡述與發展其思考觀在教育中應用的可能性。首先,分析《心智生命》中思考的內涵。再者,透過〈小岩城事件的反思〉與〈教育的危機〉兩本書,具體展現Arendt思考觀之應用。最後,闡述與發展Arendt的思考觀在台灣原住民教育應用上的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的結論包括:
一、 Arendt的思考觀能讓人不受時間、空間、自我感知所干擾,使人易於省思自身處境。
二、 〈小岩城事件的反思〉以及〈教育的危機〉兩篇文本,綜合了Arendt思考觀的特性,並實踐於教育議題的探討。
三、 Arendt對種族不平等的討論,可應用於台灣原住民學生教育議題的探討。
本研究的建議包括:
一、 教育政策方面:應設「族語認證加分」為門檻而非加分的必要條件。
二、 學校教育方面:不只提供學生學習指導,也同時重視心理輔導。
三、 親職教育方面:政府應多舉辦原住民親子共學活動。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Arendt’s thinking theory, and to develop its possible application on education. First, it analyzes her thinking theory in The Life of The Mind. Second, it embodies her thinking theory in Reflections on Little Rock and The Crisis in Education as applications on education. Finally, it illuminates and develops the application of Arendt’s thinking theory on the educational issue of aboriginal students in Taiwan.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I. Arendt’s thinking theory allows people free from the restrictions on time, space, self-perception. Then they could engage in introspection on one’s life situation.
II. Reflections on Little Rock and The Crisis in Education embody Arendt’s thinking theory on educational discussion.
III. Arendt’s discussion about racial inequalities could apply on the educational issue of aboriginal students in Taiwan.
The suggestion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I. The suggestion to educational policy is to set “ Aboriginal language certification” as a threshold not as a necessary way to get extra points.
II. The suggestion to school education is to give students guidance not only in study but also in mind.
III. The suggestion to parental education is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hold more activities to help aboriginal parents and children learn together.
中文資料:
丁興祥等(1989)。社會心理學。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王寅麗、張立立(譯)(2011)。Hannah Arendt著。過去與未來之間。南京市:譯林出版社。
王寅麗 (譯)(2009)。Hannah Arendt著。人的境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晶(譯)(2006)。Michael G. Kammen著。自相矛盾的民族 : 美国文化的起源。南京市 : 江蘇人民出版社。
王彥琪(2015,1月3日)。原住民加分 治標不治本。發表於喀報,取自https://castnet.nctu.edu.tw/castnet/article/7498?issueID=540
戈論/uliu(2013年6月23日)。12年國教免試入學 族語認證加分35%。台北市:TITV 原視。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ERw3qIPOIk&app=desktop
卓秧(2005)。都市原住民,加分最大獲利者。載於聯合報,A15版。
朱靜如(1998)。從漢娜•鄂蘭的權力理論看女性主義政治。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台北市。
朱賓忠(2006)。福克納與莫言比較研究。武漢市:武漢大學出版社。
江宜樺(1986)。政治、行動、與判斷--漢娜•鄂蘭政治思想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台北市。
江芳盛(1990)。高雄國民小學教師批判思考教學行為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台北市。
李常磊、王秀梅(2010)。傳統與現代的對話:威廉•福克納創作藝術研究。上海市: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李奉儒(2000)。批判理論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文化。
李威撰(2011)。漢娜•鄂蘭的自由概念。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台北市。
杜明慧(2010)。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及其教師圖像蘊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台北市。
宋肇霖(譯)(2004)。Charles Dickens著。雙城記。上海: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
吳金平等(譯)(2008)。Carnes,MarkC.;Garraty, John A.著。美国通史(第12版)。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何畫瑰(譯)(2000)。Anthony Gotlieb著。蘇格拉底。台北市 :麥田出版。
何懷宏(2008)。平等二十講。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
何祥裕(2012,5月9日)。12年國教原民升學優惠應保留。發表於聯合報,取自http://blog.xuite.net/cs0015/07/60429520-12%E5%B9%B4%E5%9C%8B%E6%95%99+%E5%8E%9F%E6%B0%91%E5%8D%87%E5%AD%B8%E5%84%AA%E6%83%A0%E6%87%89%E4%BF%9D%E7%95%99
拓夫(譯)(1991)。Barrington Moore著。民主與獨裁的社會起源:現代世界誕生時的貴族與農民。台北市: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林立樹(2005)。美國文化史。台北市:五南。
林逢祺, 洪仁進/主編(2013)。教育哲學:隱喻篇。臺北:學富文化。
林逢祺, 洪仁進/主編(2014)。教育哲學:方法篇。臺北:學富文化。
林驤華(譯)(1995)。Hannah Arendt著。極權主義的起源。臺北市 : 時報文化。
林淑芬(2014)。新視界∕揭開依法行政背後的無思極惡──淺談漢娜‧鄂蘭傳記電影《真理無懼》。載於曠野雜誌第190期。台北市:基文社。
林東良(2013,2月21日)。十二年國教政策漠視原住民學生權益扼殺原住民族語教育發展。發表於PChome個人新聞台,取自http://mypaper.pchome.com.tw/coolanews/post/1323984898
郁建興(2000)。自由主義批判與自由理論的重建─黑格爾政治哲學及其影響。上海:學林出版社。
施奕如(譯)(2013)。Hannah Arendt著。平凡的邪惡。台北市: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侯建等(譯)(2001)。Lord Acton著。自由與權力:阿克頓勛爵論說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洪鎌德(1986)。傳統與反叛─青年馬克斯思想的探索。台北市:臺灣商務。
洪鎌德(1997)。馬克思。台北市:東大出版。
孫雲平(2011)。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之形上學解構及其意涵。載於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陳俊輝(1989)。祈克果。台北市:東大出版。
陳怡安(2007)。漢娜•鄂蘭論代議民主下的公民不服從。東吳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台北市。
陳思穎(2007)。在行動化合作學習環境中利用流程引導控制降低團體迷思現象。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高雄市。
陳柔潔(2008)。殊異性與共通性:漢娜鄂蘭政治思想中的「自我」。東吳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台北市。
陳枝烈(1995)。排灣族文化之田野研究及其對國小社會科課程設計之啟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高雄市。
陳威任(2008,4月8日)。族語加分制不利文化振興。發表於台灣立報,取自http://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6691
姬健梅(譯)(2004)。Ingeborg Gleichauf著。思考的熱情 : 七位女哲學家的故事。臺北市 : 麥田出版 : 城邦文化。
陸興華(譯)(2005)。Søren Kierkegaard著。懷疑者。台北市:商周出版。
張祥龍(1949)。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 : 終極視域的開啟與交融。北京市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發行。
張淇瑞(2005)。康德啟蒙思想及其全人教育意義。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花蓮縣。
莊惟任(2013)。漢娜‧鄂蘭論自由的扭曲。東吳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台北市。
莫大華(1997)。政治實踐與理論-漢娜鄂蘭的政治哲學的整合觀點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
許文薰(2008)。面對後極權情境:漢娜鄂蘭的新政治哲學。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台北市。
項退結(1989)。海德格。台北市 : 東大。
雅柏甦詠(2003)。原住民升學優惠公平嗎?。載於原住民教育季刊,第30期,117-132。
黃添盛(譯)(2007)。Rudiger Safranski著。尼采:其人及其思想。台北市:商周出版。
黃怡(譯)(1956)。May Derwent著。漢娜鄂蘭。台北市 : 聯經。
黃怡婷(2008)。流亡的思想家:漢娜‧鄂蘭─猶太問題與及政治思想的萌生。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台北市。
黃啟倫(2006)。布里格豪斯(H.Brighouse)論家長教育選擇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台北市。
愛西里爾(2012)。意志現象學:從鄂蘭出發兼對墨子應用。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
葉玉珠(1993)。中小學生批判思考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台北市。
葛小璇(1995)。鄂蘭的政治社群。東海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台中市。
葛煜仁(2013)。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及同儕關係對偏差行為影響之研究。大葉大學工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彰化縣。
楊深坑(1988)。理論、詮釋與實踐─教育學方法論論文集(甲輯)。臺北:師大書苑。
廖耕佑(2011)。權力與行動─漢娜‧鄂蘭政治思想於法學之借鏡。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台北市。
鄭貞銘等(1989)。傳播媒介與社會。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鄭川如(2013,1月17日)。2012原住民人權報告。發表於環境資訊中心,取自http://e-info.org.tw/node/83247
鄧曉芒(譯)(2010)。Immanuel Kant著。純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頁xlvii。上海:人民出版社。
鄧曉芒(譯)(2004)。Immanuel Kant著。判斷力批判。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P147-148
劉若韶(1998)。柏拉圖《理想國》導讀。台北市:台灣書店。
劉美慧(1999)。花蓮縣阿美族兒童的族群認同發展之研究。載於花蓮師院學報,9,177-226。
蔡美麗(1970)。存在主義大師 : 海德格哲學。台北市 : 環宇。
蔡佩君(譯)(2008)。Hannah Arendt著。責任與判斷。新北市:左岸文化出版。
蕭靖融(2011)。Paulo Freire教師圖像之研究:以《教師即文化工作者》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台北市。
謝嘉璘(2005)。臺灣原住民升學優待政策之研究-以升學加分和原住民族教育體系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台北市。
魏楚陽(2011)。社會正義、公民意識與貧富差距:黑格爾視角的觀察。載於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二十五卷第三期。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蘇友貞(譯)(2007)。Hannah Arendt著。心智生命。台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英文資料:
Arendt, Hannah.(1954).Between Past and Future. New Zealand: Penguin Books.
Arendt, Hannah.(1971).The Life of The Mind. Florida: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Arendt, Hannah.(2003).Responsibility and Judgement.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Arendt, Hannah.(1971).Thinking and Moral Considerations. Social Research, (38:3): 417.
Asch, Solomon.(1956).Studies of Independence and Conformity: A Minority of One against an Unanimous Majority.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General and Applied, 70(9), 1-70.
Carroll, John B.(1963).A model of School Learning.取自http://www.tcrecord.org/
Cope, Graeme.(2015) .Arkansas Historical Quarterly. 74 Issue 2, p109-129. 21p.
Duane P.Schultz, Sydney Ellen Schultz.(2001). A History of Modern Psychology. Singapore: Cengage Learning.
Dianna, Taylor. (2002). Hannah Arendt on judgement: Thinking for polit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Studies 10 (2):151 – 169
Deutsch,M.&Gerard, H.B.(1995). A Study of Normative and Informational Social Influences Upon Individual Judgement.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 629-636.
Fetscher, Iring.(1973).Der Marxismus. R. Piper Verlag, Muenchen.
Garrison, D.R.(1991).Critical thinking and adult education: A concept model for developing critical thinking in adult learn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10 (4): 287-303.
Gadamer, H.-G.(1989).Truth and Method. New York: Crossroad Press.
Heidegger, M.(1962).Being and Time.New York:Haper and Row.
Kiesler,C.& Kiesler,S.(1969).The role of forewarning in persuasive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164(68), 547-549.
Kelman, H.C.(1958).Compliance,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three of process of attitude chang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2, 51-60.
Morison, p.,& Masten,A.S.(1991).Peer reputation in middle childhood as a predictor of adaptation in adolescence: A seven-year follow-up. Child Development, 62(5), 991-1007.
Margarethe von Trotta.(2014).漢娜‧鄂蘭:真理無懼。臺北市 : 影聯。
Michael, Kenduck.(2014, January13).The PBS NewsHour. The Little Rock Nine Fifty Years Later.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nK6STv6xGk
Teachers College Record.取自http://www.tcrecord.org/
VOA. (2007, September 26).Little Rock 9 - 50th Anniversary - Place: EarBot.com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gi9jiOPlg8
Yam-Oya, Lin(2006,8月12日)。族語認證作為升學優待的隱憂。發表於自由時報2006.8.14. A15版 「原住民加分35% 不妥」,取自http://reader.roodo.com/oya/archives/2006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