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范祐晟
Fan, You-Cheng
論文名稱: 「潮溼的記憶」- 複合媒材中的水性媒介創作研究
"Wet Memory" - A Study on Mixed Media of Watermedia Paintings
指導教授: 黃進龍
Huang, Chin-L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5
中文關鍵詞: 肌理記憶潮溼斑剝
英文關鍵詞: Texture, Memory, Wet, Mottled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138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8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從古至今藝術史多元的發展,藝術表現之創作媒材至今已千變萬化,數次 打破了過往的模式,讓各式媒材相互交織並用,表現出藝術形式的創新,讓歷 史的美學再次延伸新的可能,筆者以試著突破過往的水彩繪畫模式,藉由複合 媒材的特殊運用手法結合水彩創作,述說著屬於自己的故事。
    本創作主題的選擇是因筆者遷移居所到城市念書,發現兩座城市都有著潮 溼的氣候狀態,到陌生的地方遇見熟悉的事物總會產稱特殊的情感,透過文獻 探討和相關作品分析,以及藉著這個創作研究,試圖將「記憶」中的影像附加 上一種「潮溼」感受,來表現潮溼在筆者眼中所帶來的美。
    本論文撰寫的主要架構共分為五個章節,摘要如下:第一章緒論:說明本 創作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及步驟和研究範圍以及名詞釋義。第二章創作 理論基礎:以筆者創作相關的文獻探討分析,共有三個小節,範圍包含:以心 理學的角度闡述個人與群體記憶的特質相關文本,以及描述濕氣與雨水的文學 家和藝術家作品分析,最後是對東西方藝術家對於複合媒材創作方式的演變。 第三章創作理念與技法媒材:分為三個小節來談論個人創作的歷程發展、形式 內容、系列脈絡等相互共通點,和創作媒材的選用及技法表現,而這裡會針對 兩個系列所使用的技法與實驗過程來進行詳細分析解說。第四章「潮溼的記 憶」作品賞析:談論筆者水性與火性兩個系列共 14 件作品的創作理念與個別解 析。第五章結論:將本次創作研究做出總論,整理未來需面對的課題以及對往 後創作研究之期待,並作為未來更精進自我的另一個開端。

    With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art history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the creative media of artistic expression have been changing significantly.It has broken the previous patterns several times, and made various media and materials interweaved with each other, showing the innovation of art forms and extending the aesthetics of the world to new possibilities. the author tries to break through the watercolor painting mode in the past and narrate own stories by combining watercolor creation with the special techniques of composite media materials.
    The background story of this creation is because the author moved to live in the city to study and found that both cities have a similar humid climate, creating a special emotion due to the familiar things found in the strange place. Through the literature discussion and the analysis of relevant works, as well as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creations, the author tries to add a kind of "wet" feeling to the image in the "memory", and show the beauty in the author's eyes brought by the wet.
    The main structure of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summary is as follows: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it explains the motivation and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the research methods, the research scope and the definition of the terms. theoretical basis of creation in Chapter 2: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related to the author's creation, consisting of three sections, including: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texts relating to the qualities of individual and group memory, and of works by writers and artists describing moisture and rain,Finally, it is the evolution of the creation methods of composite media by eastern and western artists. The creation ideas and techniques media in Chapter 3:divided to three sections to discuss the process development, form content, series context and other common points of individual creation, as well as the selection of creative media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echniques, the techniques and experimental process used in the two series are analyzed and explained in detail here.the fourth chapter "wet memory" works appreciation: talk about the author's two series of water and fire as a total fourteen works of the creation for ideas and individual analysis.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make a summary of this creation research, sort out the issues that need to be faced in the future and the expectation of the future creation research, and take it as another beginning of the future self-improvement.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ii 圖版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及步驟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 3 第四節 名詞釋義 4 第二章 研究理論基礎 第一節 記憶的特質 8 第二節 潮溼的意蘊 13 第三節 東西方複合媒材作品探討 29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技法媒材 第一節 創作理念 47 第二節 創作形式與內容 58 第三節 創作媒材與技法 63 第四章 潮濕的記憶作品賞析 第一節 潮溼的記憶「水性系列」 77 第二節 潮溼的記憶「火性系列」 81 第五章 結論 91 參考書目 93

    一、中文書籍
    大眾書局編輯部 編輯 1984《顏真卿顏勤禮碑》,臺南市:大眾書局
    王元軍 1911《唐人書法與文化》,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王靜芝 2000《書法漫談》,臺北市:臺灣書店
    何政廣 主編 2010《勞生柏 Rauschenberg》,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何清釧 2017《自然與人生》,高雄市:麗文文化
    邱振中 1996《書法藝術與鑑賞》,臺北市:亞太圖書出版社
    俞川心 2004《台灣是座氣象博物館》,臺北市:果實
    張春興 1997《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印行
    張長傑 1995《詩情畫意》,臺北市:書泉
    郭書軒、易博士編輯部 2019《圖解藝術》,臺北市: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許汝紘 2018《西洋藝術便利貼》,臺北市:華滋出版
    菲非想 2016《操縱生命的神奇力量》,新北市:悅讀名品
    鄭惠美、薛平海 合輯 1998《劉其偉繪畫創作文件》,臺北市:藝術家出 版社
    賴瑛瑛 2004《台灣現代美術大系》,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劉文良 總編輯 2015《水彩解密:名家創作的赤裸告白》,臺北市:郭 木生文教基金會
    鍾榮光 宋珮 圖文 2011《光與影的二從奏》,臺北市:大塊文化出版有 限公司

    二、中文翻譯書籍
    Anselm Kiefer 2014 梅寧、孫周興 譯《藝術在沒落中升起》,北京:商務印書館
    David George Haskell 2014 蕭寶森譯《森林秘境》,臺北市:商周出版
    Eric Shanes 1992 黃春秀 主編《泰納 Turner》,臺北市:國巨出版社
    Eddie Wolfram 1992 傅嘉琿 譯《拼貼藝術之歷史》,臺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Hergenhahn,B.R 1988 王文科 主譯《學習心理學:學習理論導讀》,臺北市: 五南圖書出版
    John W.Santrock 2008 黎士鳴 譯《心理學概論》,臺北市:麥格羅希爾出版
    Joseph S.Levine、Kenneth R.Miller 2004 李大維、陳善夫、李意旻、劉又彰編譯《新版生物學—發現生命》,臺北縣:新文京開發
    Martha Weinman Lear 2008 ,蕭秀姍、黎敏中 合譯《誰偷走了我的記憶》, 臺北市:久周出版
    Milena Magnano 2013 楊柳 譯《天才藝術家-達文西》,新北市:閣林國際圖書
    Parramon 編輯部 2012《複合媒材創作技法》,臺北市:積木文化
    Peter Tompkins 、 Christopher Bird 1998 薛絢 譯《植物的秘密生命》,臺北市:臺灣商務
    Rebecca Rupp 2004 洪蘭 譯《記憶的祕密》,臺北市:貓頭鷹出版
    江本勝作 2002 長安靜美 編譯《生命的答案,水知道》,臺北市:如何
    高居翰 1984 李渝 譯《中國繪畫史》,臺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森昭彥 2010 吳佩俞 譯《為什麼野花的生命力那麼強?》,臺中市:晨星
    塚谷裕一 2016 許展寧 譯《縫隙中的花草世界》,臺中市:好讀

    三、網路資源
    BAZAAR 《克萊因.赫茲—溫室擬態》 資料來源:https://www.harpersbazaar.com/tw/culture/ exhibition/news/ amp2316/ yu-siuan-solo-exhibition-at-double-square-gallery/,瀏覽日期:2019/11/19
    典藏 《書法的藝術 經典.古筆切.信函》 資料來源:https://artouch.com/view/content-2123.html,瀏覽日期:2019/11/30
    漢語網 《題流溝寺古松》 資料來源:http://www.chinesewords.org/poetry/21939-562.html,瀏覽日期: 2019/11/19
    讀古詩詞網 《微雨夜行》資料來源:https://fanti.dugushici.com/ancient_proses/21371,瀏覽日期: 2019/11/28
    耿畫廊《墨的兩種呼吸方式》 資料來源:http://www.tinakenggallery.com/index.php?REQUEST_ID=bW9kPWV4#top,瀏覽日期 : 2019.02.11
    袁慧莉個人網站《火墨系列 燥:在霾中呼吸》 資料來源:http://www.yuanhuili.com/2017-28779226963199521015fiery- ink- series.html ,瀏覽日期:2019.02.11
    每日讀一畫 宋 米芾《春山瑞松圖》 資料來源:https://kknews.cc/culture/yeqo6pb.html,瀏覽日期:2020/7/18
    典藏 《來自潛意識的超現實抽象繪畫:亞洲現代藝術先驅李仲生》 資料來源:https://artouch.com/auction/content-169.html,瀏覽日期:2020/08/22
    國美典藏 《李仲生作品 064》 資料來源:https://ntmofa-collections.ntmofa.gov.tw/zh/artwork/08800416,瀏覽 日期:2020/08/20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