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翠娟
論文名稱: 天罎新飲食文化/經營者創造力四P之探討
指導教授: 陳昭儀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3
中文關鍵詞: 健康養生創意餐廳新飲食文化創造力四P
英文關鍵詞: Health life, Creative restaurant, New food culture, 4p-creativit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47下載: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創意餐廳在臺灣已蔚為一股風潮,從食材選擇、菜色呈現、器皿挑選,在在皆圍繞著創意打轉,然而餐廳在全力堆砌創意氛圍,吸引消費者上門嚐鮮之際,卻鮮少注意到於滿足客入口腹之慾同時,開餐廳某種程度也肩負著守護客人健康的神聖使命。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討天罎新飲食文化/經營者,從創造力四P探討其過去、現在及未來發展脈絡。
    深度訪談為本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參與對象有三位,兩位是經營天罎新飲食文化的經營者,另一位則是以老客人角度近距離觀察天罎新飲食文化及其經營者,本文分別從「人格特質」、「經營階段歷程」、「產品創造」及「環境影響」等四個面向探討之。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在個人特質方面:一、創造性的人格特質成就事業;二、使命感驅使企業邁大步向前走;三、生命價值在服務十方。在經營階段歷程表現方面:一、掌握核心理念串起系列創意;二、外界需求刻畫經營階段歷程。在產品呈現方面:一、戰國炊具二千五百年後意外爆紅;二、專業見解賦予「新飲食文化」新生命。在環境條件方面:一、順勢而為化阻為助;二、創新符合現實需求;三、認同老祖宗文化、緊抓傳承脈動。接續針對研究發現提出相關建議。

    A study on
    4P- creativity of Tain-tan New Food Culture,
    the perspective of enterpriser

    Huang tsuei-chuan
    Graduate Institute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study is focus on〝4P- creativity of Tain-tan New Food Culture, the perspective of enterpriser〞.Creativity restaurant, a new-life-style in Taiwan, has derived with various interesting images such as food, material selection, menu and dishes design…,etc. A successful and popular restaurant can make good business and help guests understand how to improve a better health.
    In order to realize this concept of creativity, the study is qualitative, using case study with in-depth interview with the owner, the manager and a long-interactive guest.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hrough examining the collected data to analyze the 4P creativity of model in Tain-tan’s enterpriser on new food culture, which included person, process, product and place.
    The discoverie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First, Creativity is derived from the personality of enterprise owner--value is to serving the public.
    Second, the creativity is tracked through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the consumer benefit to create their demand.
    Third, using creative concept and professional ideas give the creative product a new direction.
    Fourth, the key of creative lies on leading people to choose something fitting themselves and surpass the limitation.
    And according the discoveries gives some suggestions.

    謝誌…………………………………………………………………………………iii 中文摘要……………………………………………………………………………v 英文摘要……………………………………………………………………………vii 目錄……………………………………………………………………………ix 表目錄…………………………………………………………………………xi 圖目錄…………………………………………………………………………x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7 第三節 名詞解釋…………………………………………………………9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創造力相關議題…………………………………………………14 第二節 創造力的四P……………………………………………………25 第三節 創意生活產業探析………………………………………………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49 第一節 研究參與者………………………………………………………49 第二節 研究者角色…………………………………………………………55 第三節 研究工具……………………………………………………………57 第四節 研究程序與步驟……………………………………………………6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64 第六節 信效度檢驗…………………………………………………………68 第七節 研究倫理……………………………………………………………69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71 第一節 天罎新飲食文化經營者之人格特質………………………………71 第二節 天罎新飲食文化的經營階段歷程………………………………89 第三節 天罎新飲食文化之產品開發………………………………………105 第四節 天罎新飲食文化之環境影響因素…………………………………12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42 第一節 結論 ……………………………………………………………142 第二節 根據發現的建議 …………………………………………………148 參考文獻 ………………………………………………………………………153 附錄 訪談權益書………………………………………………………………173

    一、 中文部分
    中國社會科學院(2009):中國餐飲產業發展報告。北京:中國社会科学文献。
    中國社會科學院(2010):中國餐飲產業發展報告。北京:中國社会科学文献。
    丹尼斯.魏(2000):樂在工作。台北:天下文化
    內政部(2011):99年國人零歲平均餘命估測結果。台北:作者。
    毛連塭(2003a):創造力研究的發展。台北:心理。
    毛連塭、林幸台、陳龍安、郭有遹(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
    王子輝(2009):八方食尚。山東:山東畫報。
    王仁湘(1999):飲食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
    王仁湘(2008):華夏盛宴—從考古看中國古代的飲食文化。北京:人民。
    王哥(2011):要喝高湯自已煮吧! 2011年9月20 日,取自http://blog.xuite.net/wango.musical/hwasu/51637390
    王恩薇(2009):團隊領導者玩興、創造力人格特質對創新績效之影響。南台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王素彎(2006):積極推動創意生活產業提升產業價值。經濟前瞻第106期。
    王乾任(2006):文人談吃飲食文學出版在臺灣。出版界,79,68-70。
    王乾任(2008):米其林星星A:觀念平台─台灣需要米其林指南嗎?中國時報,取自2008年12月23日http://www.wretch.cc/blog/oolong1001/5399238。
    王婷(2008):博物館文化產業策略之研究─以北投文物館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瑞瑤(2011):湯中藏橡皮筋 品管亮紅燈。旺報,2011年12月3日,取自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603/20111203000660.html
    王學泰(1993):華夏飲食文化。上海:中華。
    王學泰(2006):中國飲食文化史。廣西:師範大學。
    王學泰(2010):中國飲食文化簡史。上海:中華。
    白心儀(2009):漫遊孔廟天下第一家之藝術與美味搜奇。閱讀台北,500。
    朱盈秋( 2005):創意生活產業發展計畫之廠商滿意度探討。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江芳韻(2008):台灣PC產業的現況與未來。台北:台灣IDC。
    江逸之(2006):創意中國。遠見雜誌─創意中國特刊,20-35。
    江雅茹(2009):《詩經》飲食品類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江韶瑩(2009)主編。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台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行政院(2003):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台北:作者。
    行政院文化部(2011):文化創意產業摘要說明。行政院文化部, 2011年11月28日,取自 http://www.cca.gov.tw/business.do?method=list&id=13。
    行政院文建會(2010):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行政院文建會, 2010年2月3日,取自http://www.cca.gov.tw/law.do?method=find&id=247。
    行政院主計處(2011):100年9月薪資與生產力統計結果。台北:作者。
    行政院主計處(2012):國民所得及經濟成長。台北:作者。
    行政院衛生署(2011):99年國人主要死因統計。台北:作者。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人力規劃處(2009):2010年至2060年臺灣人口推計。台北:作者。
    何冠清(2003):消費者對藥膳餐廳食品品質的態度與飲食行為之研究。文大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余玉照(2004):迎向「創意學府」的遠大願景。,2007年2月28日,取自 http://tw.myblog.yahoo.com/jw!GQEcLRGLBR9vj6C5Mae833U-
    吳思華(2006):打造未來創意園區。天下,339,46-47。
    吳思華、溫肇東、楊舜慧(2006):「從策略理論看事業經營模式-事業經營模式的定義和內涵」,技術尖兵,134,26-27。
    吳昭怡(2006):手感經濟:感覺的時尚,台北:天下。
    吳凱琳(2005):領導人,你想清楚了嗎? Cheers,54。
    吳靜吉(1998):追求成長:組織中的人際關係。台北:遠流。
    吳靜吉(2011):賈伯斯的人文藝術觀。今周刊,777。
    呂國榮(2007):使命感。台北:機械工業出版社
    李仁芳(2007):高質美學的風格競爭。中衛報告,2010年10 月。
    李世珍(2007):如何讓「葡式蛋撻熱」不退燒。2007年7月23日,取自http://news.epochtimes.com.tw/7/7/23/61095.htm
    李田樹(2002)譯:《創新與創業精神:管理大師談創新實務與策略》。台北:麥田。
    李宜靜(2009):不同社會階級家長對家長參與看法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李怡君(2006):影響廚藝創造力的個人與環境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欣頻(2006):十四堂人生創意課。台北:東觀國際。
    李芳齡(2007)譯:開放式經營─創新獲利新典範(OPen Business Models─How to Thrive in the New Innovation Landsc)。台北:天下。
    李芳齡(2008)譯:創新者的成長指南(The Innovator’s Guide to Growth:How to Put DisruPtive Innovation to Work)。台北:天下。
    李姿瑩(2001):有機餐飲消費者之消費行為與期待之研究。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敖(1990):要把金針度與人:二00種中國古典名著導讀。台北:遠流。
    李嗣涔(1998):人體極機密──人體X檔案。台北,時報文化。
    李慧萍(2009):2009年國際管理學院世界競爭力排名分析。台北,台灣經濟研究院。
    李儒宜(1997):創業家之個人特徵,創業動機與人格特質對於創業行為影響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沈方正(2012):能被小用,才是大才:27個不可不知的服務關鍵。台北:天下。
    沈育如(2011):搶救國文聯盟:高中國文 每周應6小時,中國時報, 2011年5月5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13&f_SUB_ID=3448&f_ART_ID=316579#ixzz1WzJPUPzf。
    沈儒新(2009):休閒農場邁向創意生活產業服務品質要素之研究─以宜蘭縣四類型休閒農場為例。國立宜蘭大學應用經濟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狄英(2006):菲奧莉娜談「勇敢抉擇」。天下,358,58-65。
    周國忠(2002):消費者用餐需求與餐館選擇之研究。真理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慧菁(2001):與美相會桃花源。天下,35,194-198。
    宗薩欽哲 (2009):執著與出離。2009年11月25日,取自http://mypaper.pchome.com.tw/na77188/post/1320326514
    林立仁(2006)譯:當行銷大師開了餐廳︰我如何用一個概念賺一億(Food For Thought: How the Creator of Fuddruchkers, Romano’s Macaroni Grill, and eatZi’s Built a $ 10 Billion EmPire One ConceP)。台北:大是。
    林伊葭(2004):創意餐廳內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宗奕(2006):建構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組織創新衡量模式之研究---以創意生活產業為例。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宗賢(2006):養生氣功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幸台 (1999):傑出科學家創造力特性及開發之研究-歷史角度之探討。國科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7-2511-S-003-063)。
    林芳宇(2008):創意生活產業下休閒農場競爭力之研究。國立宜蘭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林宣宏(2004):糕餅產業創意經營的特質分析~以豐原葫蘆墩社區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建男(2007):品牌聯盟對認知價值與顧客忠誠度的影響-以文化創意產業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雪芳(2009):餐飲創業動機與關鍵成功因素認知之探討。義守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琳(2006):創意廚藝產品評量工具之發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餐旅管理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鼎盛(2006):新式台茶飲的社會學分析。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金山薯叔(2012):金山地瓜。取自http://emmm.tw/L3_content.php?L3_id=38360
    金玉梅(2008):創新大師克里斯汀生最新策劃—五個問題,引爆破壞式創新。天下雜誌 408期。
    金偉燦、莫伯尼(2005):藍海策略。台北:天下。
    金傳盛(2009):博物館餐廳經營之研究:以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晶華餐飲中心」為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姚偉鈞(2004):長江流域的飲食文化。湖北:美術。
    星雲(1999):面對問題,不要退縮。1999年7月,取自http://www.fgs.org.tw/master/masterA/books/delectus/history/05-14.htm
    查修傑(2006)譯:未來在等待的人才(A Whole New Mind Moving from the Information Age to the ConcePtual Age)。台北:大塊文化。
    洪文發(2009):餐飲舞台台上台下‧幕前幕後─來自資深廚師觀點與解讀。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洪蘭(2009):原鄉科普教育計畫。台北:國科會。
    洪蘭(譯)(1999)。Sternberg, R. J.&Lubart, T.I.著。不同凡想:在一窩蜂文化中開拓創造力。台北:遠流。
    洪懿妍(2001):世界向美走。天下,35。
    胡瑋珊(2006):原著Luc de Brabandere。創意人的思考鍛鍊。臉譜:台北。
    孫珮瑜(2006):周永明:給人驚喜,價值才會高。天下,341。
    徐宜寧(2005):生活型企業博物館之創意生活營造與經營。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炳勳(1996):阻力最小之路—-用創造力尋找生命出口。台北:天下。
    徐凱輝(2008):探討商店形象對消費者知覺價值與行為意圖之影響-以創意生活產業為例。大葉大學管理學院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徐甄慧(1998):女性人格特質、角色衝突與擔任高階主管關係。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殷允芃(1999):享譽國際的建築師貝聿銘。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秦宜婕(2004):台灣餐飲業創業管理之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翁淑秋(2005):女性創辦人生命史研究。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高立文(2003):半邊天--女性領導人成功經驗之探索。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十八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高照芬(2011):萬事達調查:台灣人最愛吃。2011年10月17日,取自http://service.cna.com.tw/cap/
    商業發展研究院(2009):品牌內部行銷:台灣餐飲業標竿個案研究。台北:五南。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0):台灣與TPP,2012年3月,取自1http://www.npf.org.tw/post/2/10427
    崔拉‧夏普(2005):創意是一種習慣。台北:張老師
    張永昌(2002):領導行為理論與實踐-新加坡李光耀領導行為之個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宇樑、吳樎椒(2007)譯,J. Creswell著:研究設計:質化、量化及混和方法取向。台北:學富。
    張依文(2004):體驗經濟下的文化創意生活產業─以天仁喫茶趣的創意產業升級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依文(2004):體驗經濟下的文化創意生活產業─以天仁喫茶趣的創意產業升級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忠謀(2006),溝通。工商時報,取自2006年12月30 日,取自http://www.dpes.tc.edu.tw/lib/candle/di_56.htm
    張金山(1991):創業行為與成就動機、家族背景之相關性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庭庭(2010):城市文化孕育,打造品牌台北印記。品牌台北,2010年8月17 日,取自http://www.brandingtaipei.net/
    張祐菁(2005):貴人經驗與個人特質對事業成就影響之質性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添洲 (1994):生涯發展與規劃。台北:五南。
    張棣楨(2007):文化消費空間環境視覺規劃研究─以台灣故事館創作為例。銘傳大學設計創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舒婷(2010):星國來台搶人千名職缺薪多3成,中央社,2010年4月8日,取自http://www.tai-sing.com/frame.php?frameon=yes&referer=http%3A//www.tai-sing.com/viewthread.php%3Ftid%3D5443。
    張夢凡(2004):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學習滿意度對繼續進修意願之研究-以空中大學高雄地區學生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教育部(2001):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台北:作者。
    曹勝雄(2001):觀光行銷。台北:揚智。
    梁曙娟(2003)譯,Seth Godin著:紫牛─讓產品自己說故事(PurPle Cow)。台北:商智。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學富。
    莊江淑蘭(2009):飲食生活型態、官能品評與行為意向之關係研究-以田媽媽新產品為例。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郭輝勤(2008):創意經濟學。台北:我識。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安妮(2008):提升慢活生活型態之產品設計。實踐大學產品與建築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怡秀(2006):員工投入驅動因子、情感性組織承諾與個人工作績效之關聯性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陳明惠(2009):創意管理。台北:智勝。
    陳彥堂(2003):炊具食器。台北:貓頭鷹。
    陳昭義(2004)編。2003年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經濟部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小組辦公室。
    陳昭儀(1990):我國傑出發明家之人格特質創造歷程及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昭儀(2000):傑出理化科學家之人格特質及創造歷程之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5(1),27-45。
    陳昭儀(2001):傑出表演藝術家個人特質之研究。資優教育研究,1(2),1-22。
    陳昭儀(2003a):傑出科學家及藝術家之比對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期刊,26(2),199-225。
    陳昭儀(2003b):創意人物研究之回顧與探析。資優教育季刊,87,27-40。
    陳昭儀(2005):傑出作家創作歷程之探析。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9,295-312。
    陳郁翔(2006):中小型餐館創業人應具備專業能力分析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餐旅管理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家玲(2004):公立博物館賣店之經營研究─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為例。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國欽(2007):以體驗行銷觀點探討創意生活產業之行銷規劃。朝陽大學企管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國欽(2007):以體驗行銷觀點探討創意生活產業之行銷規劃。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雅潔(2010):ECFA開啟黃金十年。商業周刊,1192期。
    陳靜宜(2011):老外看台北美食,聯合報,2011年11月21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happy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55633#ixzz1fRbl2cAD。
    陳龍安(2000):只緣身在此山中─揭開創意潛力的奧秘。高雄:清涼音文化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第六版)。台北:心理。
    麥肯丁(2011):創意商品開發前的七個考慮要項。2011年4月16日,取自 http://www.boco.com.tw/ColumnistDetail.aspx?bid=B20100416000003
    傅木龍(2010):我們一起推動與認識人權教育。2010年世界公民人權高峰會。取自http://www.worldcitizens.org.tw/awc2010/ch/F/F_d_page.php?pid=6636
    彭僊懿(2006):創意生活產業中創意餐廳之探討。台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鈕文英(2007):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台北:雙葉書廊。
    順達(2007):生活簡單就是快樂。台北:雅書堂。
    馮蜀蕙(2003):企業生存與集體夢想(願景)的關係─組織的個案研究。國立清華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月桂(2001):我國服務業女性經理人領導才能與人格特質內涵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黃督畬(2008):知識擴散、文化創意產業與經營績效之關係-以台灣中南部特色飲食文化為例。亞洲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穎捷(2008):體驗經濟時代的文化創意產業。2008年3月17日,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K1Ve4lWbHhDBgj7T12SCAQ9R/article?mid=10929。
    黃麗秋(2004):天罎。能力雜誌,580。
    黃寶棟(2006):人格特質、創業動機、創業策略與創業績效之關係研究—以台灣區中小企業創業家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楊淑美(2001):女性創業的困難與因應之道。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葉海煙(2002):中國哲學的倫理觀。台北:五南。
    葉純婷(2006):新式連鎖茶館之事業模式創新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董氏基金會(2012):三餐在外,跟糙米說Hi。董氏基金會, 2012年4月24 日,取自http://nutri.jtf.org.tw/index.php?idd=10&aid=2&bid=33&cid=1984
    詹偉正(2008):用體驗建構競爭優勢。中衛報告,2008年4月號。
    詹偉雄(2005):美學的經濟:台灣社會變遷的60個微型觀察。台北:風格者。
    資策會(2011)編:數位家庭專刊,1,4-6;24-26。台北:作者
    鄒應瑗譯(2005):你必須知道的一件事。台北:商周。
    漢寶德(2008):談美。光華新聞文化中心。取自http://www.taiwaninfo.org/other_p42.htm。
    維基百科,取自網址http://wiki.mbalib.com/zh-tw/%E5%88%9B%E6%84%8F%E7%8E%AF%E5%A2%83
    趙亦珍(1993):女性創業家性別角色與創業行為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趙勁筑(2010):「讓我歡喜,讓我憂」—兩岸華人工作熱情前因與影響之比較性研究。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劉永毅(2010):柔軟成就不凡:奧林匹克麵包師吳寶春。台北:寶瓶。
    劉芳綺(2008):評估創意餐廳內涵指標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建町(2001):中式高級餐廳顧客滿意度之研究。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彥成(2007):清代北京地區的果品來源與飲食文化。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真如(2005)譯。Frans Johansson著。梅迪奇效應(Medici effect)。台北:商周。
    潘淑滿(2004):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潘裕豐( 2004):創意思考的歷程與工具。台北:中華資優教育學會。
    蔣佳璘(2006):糕餅產業之經營策略研究─以台中縣糕餅業為例。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蔣勳(2005):天地有大美。台北:遠流。
    蔡玉華(2009):「鴉片還是維他命?」—工作熱情與工作狂傾向之關係與影響性研究。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蔡達人(2001):團隊多元化對知識分享、創造、創新績效之影響-以衝突為中介變項。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秋霜(2010):馬內到畢卡索。經濟日報-, 2010年7月31日取自http://video.udn.com/video/Item。
    鄭曉蘭(2007):東京米其林指南─日食神不屑。自由時報。三版。
    魯人(2008):中華八大菜系。大紀元,2008年9月16日,取自http://hk.epochtimes.com/8/9/16/88439.htm
    蕭富峰、李田樹(1995)譯:創新與創業精神(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 Practice and PrinciPles)。台北市:臉譜。
    賴聲川(2006):賴聲川的創意學。台北:天下。
    靜思書軒(2010):人文與藝術的對話-暢談經典名畫,從馬內到畢卡索。取自http://www.jingsi.com.tw/book_cafe/act_report/b/446/D。
    謝文雀(2002):新飲食文化的舵手─九禾曦興業有限公司。台北: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謝忠道(2005):慢食─味覺藝術的巴黎筆記。台北:果實。
    謝發銘(2006):養生氣功對個人身心與職場管理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魏珠恩(2006)譯,春山茂雄著:腦內革命-腦內荷爾蒙創造不同的人生。台北:創意力。
    羅健豪(2011):昱泉國際把握成功產品三大創新。創新發現誌,37。
    譚絜云(2012):喚醒蔬果健康好能量:釀出好醋、好酵素。台北:大樹林。
    嚴心鏞(2010):擁抱初衷:忍不住說wow的感動服務方程式。台北:方智。
    蘇明如(2007):用文化創意產業的角度看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林曼麗院長「創新與美感」學術講座記事與延伸。藝術欣賞,3(2)。
    洪久賢、蘇靖淑(2009):米其林餐廳指南研究之回顧與近期發展。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4(1)。
    釋證嚴(2009):靜思語。台北:慈濟。
    觀光局(2006):來台旅客消費及動向調查報告。台北:作者。
    A1(2012):天罎。取自http://975.tw/product-enzyme.html
    IKEA(2010):IKEA 親子居家大調查。2010年6月,取自http://www.ikea.com/ms/zh_TW/about_ikea/press/press_releases/index.html。
    Michelle(2011):孔子沒吃過的「孔府家宴」!2011年7月4日,取自http://www.southernlascuola.com/2011/07/blog-post.html
    WWII(2007):醫師薪水越來越低呢。取自http://5i01.com/print.php?f=291&t=263802&p=36

    二、 西文部分
    Adam, K. & Jessic, K.(1985).The social science encyclopedia . London ; Boston : Routledge & Kegan Paul.
    Amabile, T. M. (1996). Creativity in context : Update to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 Oxford : Westview Press.
    Collins, M. A., & Amabile, T. M. (1999). Motivation and creativity. In R. J. Sternberg (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opey, J. (1987). The case for creativity in complex organizations. Personnel Management, March, 30-33.
    Creswell, J. W. (2003). Research design: Qualitative, quantitative, and mixed methods approaches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Cronbach, L. J. (1975, February). Beyond the two disciplines of scientific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0(2),116-127.
    Csikszentmihalyi, M.(2000). Creativity. NY: Harpercollins.
    Dacey J.S.(1989). Peak Periods of creative growth across the lifes Pan.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23(4),147-224。
    Davis, G. A. , & Subkoviak, M. J. (1975).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a personality based test of creative potenti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ments, 12(1), 37-39.
    Delta Kappan , 77(3),200-209.
    Doutriaux, J.(1992). Emerging high-tech firms: How durable are their comparative start-up advantage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7(4), 303-322.
    Fransman, Martin.(1999).Visions of innovation - The firm and Japan. UK: Oxford University.
    Gardner, H(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BasicBooks.
    Gardner, H (199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Basic Books. The second edition was published in Britain by Fontana Press.
    Gardner, H(1995). Reflections on multiple intelligences: Myths and messages. Phi
    Gardner, H(1998). Are there additional intelligences? The case for naturalist, spiritual, and existential intelligences. In J. Kane(Ed.), Education, in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Goleman, D.(1996). 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ntam Books.
    Goran Ekvall (1997). Organizational conditions and levels of creativity,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6(4), pp.195- 205.
    Jana Bradley, 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practice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Library Quarterly 63:4(October 1993): 438.
    Kanter, R. M.(1988).When a thousand flowers bloom: Structural, collective, and social conditions for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Vol. 10, 169-21.
    Kirton, M. J. (1976). Adaptors and innovators: A description and measur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1, 622-629.
    Maslow A. H. (1943) .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 370-396.
    Paul Jay Edelson(2002). Creativity and adult education, 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Volume 1999, Issue 81, pages 3-13.
    Pervin, L. A.(1970). Personality: Theory, assessment and research. TaiPei: Laureate.
    Puccio, G. J. (2006). Creative leadership: Skills that drive change. Thousand Oaks, CA: Sage.
    R. J., & Lubart, T. I. (1995). Defying the crowd: Cultivating creativity in a culture of conformity. New York: Free Press.
    Reed (2012 ).Fife After Reed. from http://www.reed.edu/apply/about_reed/life_after_reed.html
    Rhodes, M.(1961). 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 New York : Bearly Limited.
    Runco, M. A., & Pritzker, S. (1999). Encyclopedia of creativity. San Diego, CA:
    Simonton, D. K. (1984).Genius, creativity, and leadership: Historiometric Inqiri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University(2005). Steve Jobs' 2005 Stanford Commencement Address. fro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d_ptbiPoXM
    Stein, M. I.(1967). Creativity and culture . In R. L. Moony &T. A. Razik(Eds.), Explorations in creativity . New York:Harper.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1). An Investment theory of creativity and development. Human Development, 34, 1-31.
    Sternberg, R. J. & Lubart, T.I. (1996). Investing in crea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1(7), 667-688.
    Sternberg, R. J.(1988). A three-facet model of creativity. In R. J. Sternberg(Ed.),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UK:Cambridge University.
    Sternberg, R. J.(1988).The triarchic mind: A new theory of human intelligence. New York: Viking.
    Sternberg, R. J.(1988a).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contemporary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Viking.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1). An investment theory of creativity and its development. Human Development, 34(1), 1–31.
    Sternberg, R.J. & Lubart,T.I.(1995).Defying the crowd: Cultivating creativity in a culture of conformit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Steve Jobs ( 2011 ), Apple Launches iPad 2. from http://www.apple.com/pr/library/2011/03/02Apple-Launches-iPad-2.html
    Todd, S. M. & Shinzato, S.(1999). Thinking for the future: Developing higher-level thinking and creativity for students in Japan—and Elsewhere. Childhood Education,75(6), 342-345.
    Toffler, A (1999). Future shock. US: Random House Digital.
    Wallas, G. (1926). The arts of thought. New York: Harcour Brace and World.
    Woodman, R. W., Sawyer, J. E., & Griffin, R. W. (1993). Toward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8, 293-321.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