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崔聖玟 |
---|---|
論文名稱: |
革命風潮下的工人與工運 -以廣州地區為例的討論(1924-1927) |
指導教授: | 呂芳上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54 |
中文關鍵詞: | 廣州工運 、工人 、勞工政策 、罷工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革命風潮下的工人與工運-以廣州地區為例的討論(1924-1927)
中國勞工運動的研究成果相當豐碩,但是從整個學術界來看,1990年以後對中國工運的研究已不算熱絡。在工運地區性的研究方面,大部分是以廣東、上海、湖南地區為主,其中,上海地區的研究最多,相對來講,廣州地區的工運研究確實比較少。但是實際上,廣州地區較早跟歐洲接觸,晚清以後開始發展的工商業,最早產生於近代產業工人。最重要的部分是1920年代中國國內,除了北洋政府以外,各地方有大小的軍閥,國民黨(也包含共產黨),他們奮鬥的背景下,出現不同的工運政策與不同的工運發展。其中,廣州地區是革命發源地,同時勞工運動的法源地。還有新的資料能夠再討論廣州工運的一些問題等,這些角度來看,的確是值得研究。在本文上主要討論的內容為政治組織如何推動工運,政治介入後,廣州工運如何變化?這一時期的工運在工人社會上有甚麼意義?從這些課題來能夠了解這段時期廣州地區工運的特徵與此影響、意義。
實際上,這一段時期的廣州工運,除了對民眾生活波及效果極大的行業的罷工或工潮之外,政府還是針對經濟性質的罷工有較具彈性的反應。但就政治性罷工來說,政府不斷地用宣傳、教育等方法,培養出工人對時局的認識,而且對於正面意義的罷工有較積極地支援。
1920年代的罷工,尤其1924年到1927年清黨以前的工運特色是從經濟性因素開始,同時政治力介入,這係以政治因素而推展了當時工運的革命化。北伐時期政府動員工人的方式不是經濟動員,就是政治動員。當時指導工運的國民黨工人部,以及國民黨人推展政治性的工運時,也考慮到工人的經濟部分,一直試著將經濟性罷工擴展到政治性質的工運形態。這樣的過程中,由於工運由經濟鬥爭的口號轉變為政治鬥爭的口號,自然而然加速了工運的激進。
國民黨為了北伐及國民革命等的政治色彩頗為濃厚。不過,不要忽略了此一時期工人運動的歷史意義,這時是工人運動的過渡期。雖然黨在工運政策上有一定目的,但由黨所做的工運事業或工人權利提高部分來看,黨對於工運發展基礎及工人運動找新出路,仍有不可忽略之處。廣州工人為了國家動不動要打到帝國、反軍閥等,工人參加這些政治運動一面得到名譽,一面也可以得到經濟利益。政治罷工時,工人積極地參加工運,也算是加入國民革命運動。對工人而言,工運的過程中要付出一些代價,但是值得參加工運的理由肯定存在。
一、檔案文件
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收藏之史料
英國外務部檔案
二、工具書
中國現代史辭典編輯委員會,《中國現代史辭典-人物部分》,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5年。
中國現代史辭典編輯委員會,《中國現代史辭典-史事部分(一)》,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5年。
《中國共產黨歷史大辭典》編輯委員會,《中國共產黨歷史大辭典-總論‧人物》,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常凱主編,《中國工人運動史辭典》,北京:勞動人事出版社,1990年。
劉維開編輯,《中國國民黨職名錄》,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出版,1994年。
顧乃福,《中國現代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9年7月。
程棟、霍用靈、劉樹勇主編,《圖文20世紀中國史(1920-1929)》,第3卷,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1999年。
三、報紙、期刊
上海《民國日報》1922年3月6日。
《廣州民國日報》,1924-1927年4月。
《組織旬刊》,重慶:1933年5月。
「勞動運動與國民黨」,《廣州民國日報勞動號》,1924年5月1日。
四、中文專書
中共廣州市委黨史研究委員會,《廣州大革命時期回憶錄選編》,廣州:廣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中共廣州市委黨史研究室編著,《中共廣州地方史(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廣州:廣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
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編,《廣東黨史研究文集》第一冊,北京:中央黨史出版社,1991年。
中國民主建國會廣州市委員會、廣州市工商業聯合會、廣州市政辦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合編,《廣州工商經濟史料》,廣州文史資料第36輯,廣州:廣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劉明逵編,《中國工人階級歷史狀況》第一卷、第一冊 (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5年。
中國勞工運動史編纂委員會,《中國勞工運動史》,台北:中國勞工福利出版社,1966年。
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國工人運動史研究室編,《中國工運史料》,第3期(總16期),北京:工人出版社,1981年。
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國工人運動史研究室編,《中國工運史料》第1至8期匯編,北京:工人出版社,1984年12月。
王建初、孫茂生主編,《中國工人運動史》,瀋陽:遼寧省新華書店出版社,1987年。
王建軍、陳漢才、周德昌著,《中國教育史綱》,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委託專題研究,《主要國家婦女及青少年勞工福利制度之研究》,台北:1991年12月。
吳振漢,《國民政府時期的地方派系意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呂芳上,《革命之再起-中國國民黨改組前對新思潮的回應(1914-1924)》,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之57,1989年。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之67,1992年。
李恩涵,《北伐前後的「革命外交」(1925-1931)》,台北:中央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專刊之69,1993年。
李健民,《五卅慘案後的反英運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之53,1986年。
周德昌、王建軍等著,《中國教育史綱》,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尚世昌,《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勞工運動-以建黨至清黨為主範圍》,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
林大鈞,《勞工政策與勞工法論》,台北:華泰書局,1994年。
林玲玲,《廖仲愷與廣東革命政府(1911-1925)》,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5年。
波多野善大著,林明德譯著,《中國近代軍閥之研究》,台北:金禾出版社,1994年。
唐玉良,《中國民主革命時期的工人運動史略》,北京:工人出版社,1985年。
馬超俊,《中國勞工問題》,上海:民智書局,1925年。
馬超俊,《中國勞工運動史》(上冊),重慶:商務印書館,1942年。
國父全集編輯委員會,《國父全集》第1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年。
國父全集編輯委員會,《國父全集》第2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年。
國民主建國會廣州市委員會、廣州市工商業聯合會、廣州市政辦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合編,《廣州工商經濟史料》廣州文史資料第36輯,廣州:廣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
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張存武,《光緒卅一年中美工約風潮》,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之13, 1982年。
張瑞德,《中國近代鐵路事業管理的研究-政治層面的分析(1905-1937)》,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之63,1991年。
理查‧海曼(Hyman, Richard)原著,馬康莊譯,《勞工運動》,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8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
陳明銶主編,《中國與香港工運縱橫》,香港:香港基督教工業委會出版,1986年。
馮筱才,《北伐前後的商民運動(1924-1930)》,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
虞和平,《商會與中國早期現代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
雷諾(Reynaud, Jean-Daniel)著,尹沅譯,《勞工衝突社會觀》,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9年。
裴宜理(Perry, Elizabeth J.)著,劉平譯,《上海罷工-中國工人政治研究》[Shanghai on Strike: The Politics of Chinese Labor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廣州工人運動史研究委員會辦公室編,《廣州工人運動大事記(1840-1992)》,廣州:南洋印務彩印廠,1995年。
廣州工人運動史研究委員會辦公室編,《廣州工人運動簡史(初稿)》,廣州:廣州工人運動史研究委員會,1988年9月。
廣東省檔案館編,《廣東區黨、團研究史料(1921-1926)》,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3年。
蔣永敬,《孫中山與中國革命》,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
蔡尚思主編,《中國現代思想史資料簡編》第1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年。
錢傳水,《中國工人運動簡史》,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
魏斐德(Wakeman, Frederic E., Jr.)著,王小荷譯,《大門口的陌生人》[Strangers at the Gate: Social Disorder in South China, 1839-1861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6)],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五、學位論文
安明子,〈晚清的農業思想〉,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朴貞薰,〈張國燾與中國共產黨〉,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6月。
都重萬,〈清末廣東團練之研究(1796-1874)〉,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金東愛,〈中韓兩國早期勞工運動之比較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金鍾潤,〈近代中國的進化思想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黃銘明,〈北伐前後上海的工人運動(1925-1928)〉,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六、期刊論文
史久遠,〈論廣東人民武裝鬥爭發生的社會歷史原因〉,《廣東人民武裝鬥爭理論研討會論文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1996年7月。
唐啟華,〈1920年代中國外交的重估(1919-1931)〉,《1920年代的中國-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第23輯,台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2002年。
黃振位,〈略論廣東人民武裝鬥爭的特點〉,《廣東人民武裝鬥爭理論研討會論文集》,(肇慶市,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1996年7月)。
楊天石,〈論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破裂〉,《1920年代的中國-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第23輯,台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2002年。
裵京漢,〈北伐初期廣東地區的勞動運動與國民政府的應對〉,《中國現代史》,2005年1月。
鄭為元,〈罷工工人之訴求與勞工運動之興衰-抗戰前中國工運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8期,1984年。
魯珍晞,〈一九二四至一九二八年教育權運動中的學生與政黨〉,《中華民國建國史討論集》第三冊 (北伐統一與訓政建設史),台北:中華民國建國史討論編輯委員會,1981年。
錢東輝,〈試論大革命時期國民黨南政權的勞動立法〉,《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4期,上海:1997年7月。
蘇啟明,〈北伐時期的農工運動〉,《北伐統一六十周年學術討論會》,台北:裕台公司中華印刷廠,1988年。
蘇雲峯,〈社會階層〉,《中華民國建國史》,第二編,民初時期(三),台北:國立編譯館,1985年。
蘇雲峯,〈近代中國教育思想之演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0期,1981年。
七、外文論著
민두기, 《중국 초기 혁명운동의 연구》, 서울:서울대학교 출판부, 1997년. (閔斗基,《中國初期革命運動之研究》,首爾:首爾大學出版部,1997年。)
배경한, 《장개석 연구》, 서울: 일조각, 1997년. (裵京漢,《蔣介石研究》,首爾:一潮閣,1997年。)
Thomas, S. Bernard, Labor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Class Strategies and Contradictions of Chinese Communism, 1928-48, Ann Arbor: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83.
Chan, Ming Kou (陳明銶), ”Labor and Empire: The Chinese Labor Movement in the Canton Delta; 1895-1927.” Unpublished Ph. D. Dissert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1975.
Chesneaux, Jean, The Chinese Labor Movement, 1919-1927,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