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胡藹若 |
---|---|
論文名稱: |
台灣婦女人權運動之研究--以參政權為例(1949~2000) |
指導教授: |
陳延輝
Chen, Yen-Hui 詹哲裕 Chan, Che-Yu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43 |
中文關鍵詞: | 社會運動 、婦女人權 、參政權 、女性主義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24 下載:7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結合理論與實際,從婦女參政權切入,針對1949~2000年台灣婦女人權運動作一研究,期能經由對自由主義的女性主義、資源動員理論、參與理論等規範理論的探究,以及對西方婦女人權運動實際經驗的理解,得以通徹研析1949~2000年台灣婦女人權運動—尤其是婦女參政權部份,並提出台灣婦女人權運動的展望,以落實保障台灣婦女人權的理念,而對促使台灣社會達到兩性平權、和諧的美好境界,有所裨益。
除緒論與結論外,本論文計分為五大部分:
壹、婦女人權運動的意涵
從規範層面的訴求、經驗層面的推動、成果層面的展現等三個層 面,來研析婦女人權運動的意涵。
貳、台灣婦女人權運動的特質
由驅力、內涵、目的等三個面向、針對1949~2000年台灣婦女人權運動特質的蛻變,做一深入的研討。
參、台灣婦女人權運動中參政權的遞嬗
從參與動機、參與能力、參與機會等三個方面、針對1949~2000年台灣婦女人權運動中參政權的遞嬗,做一深入的探究。
肆、台灣婦女人權運動中參政權的訴求
由參與選舉、擔任公職、街頭抗爭等三個層面、針對1949~2000年台灣婦女人權運動中參政權的訴求,做一深入的論述。
伍、台灣婦女人權運動的展望
從婦女意識的提升、婦女政策的落實、平權社會的建構等三個面向,提出台灣婦女人權運動的展望,為台灣婦女人權運動作一具體的規劃。
一﹑中文部份
(一)書籍
1.編著
女性學學會著、劉毓秀主編(1998),《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年》。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人權協會編(1989),《人權顯影》。台北:中國人權協會。
---(2000),《2000年台灣地區婦女人權指標研究報告》。台北:中國人權學會。
---(2001),《2001年台灣地區婦女人權指標研究報告》。台北:中國人權學會。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1991),《革命文獻第七十七輯—中國國民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重要決議案彙編(上)》。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1996),《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婦女工作》。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中國國民黨中央婦女工作會編(1954),《婦工的新動向》。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婦女工作會。
---(1956),《指導長 蔣夫人對婦女訓詞輯要》。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婦女工作會。
---(1957),《四年來本黨的婦女工作》。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婦女工作會。
---(1963),《婦工十年》。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婦女工作會。
---(1976),《我們的工作》。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婦女工作會。
---(1995),《婦女政策白皮書》。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婦女工作會。
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編(1990),《婦聯四十年》。台北: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
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編印(1996),《「婦女研究十年—婦女人權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
台灣人權促進會策劃、陳俊宏主編(2001),《二千年人權在台灣》。台北:台灣人權促進會。
台灣省婦女會編(1970),《台灣省婦女會概況》。台北:台灣省婦女會。
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2000),《跨世紀婦女政策藍圖》。台北:內政部。
行政院主計處、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合編(1999),《中華民國‧台灣地區青少年狀況調查報告(十二至二十四歲民間人口)》。台北:行政院主計處、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李又寧、張玉法主編(1995),《近代中國女權運動史料—1842~1911》。台北:龍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邱仁宗等編(1998),《中國婦女與女性主義思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林美瑢編(1999),《婦女人權手冊》。台北:國際特赦雜誌社。
胡幼慧主編(199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紀念國父百年誕辰籌備委員會慶典活動委員會編(1965),《中國婦女實踐國父遺教集要》。台北:紀念國父百年誕辰籌備委員會慶典活動委員會。
馬以工編(1989),《當今婦女角色與定位》。台北:國際崇他社台北三社。
徐正光、宋文里合編(1992),《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財團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1999),《1999催生男女工作平等法手冊》。台北:財團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
---(2000),《一九九九台灣女權報告》。台北:財團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
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2003),《台灣婦女權益報告書【全集】》。台北: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
啜大鵬主編(2001),《女性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2000),《第三屆國民大會第五次會議議事錄》。台北:國民大會秘書處)。
教育部(2001),《中華民國教育統計(民國九十年)》。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編(2001),《中華民國教育統計指標(九十年)》。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統計處編(2002),《中華民國大專院校概況統計(九十學年度)》。台北:教育部統計處。
陳三井主編(2000),《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焦維城主編(1995),《婦聯四十五年》。台北: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
彭懷恩編著(1996),《社會學概論》。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1998a),《進階政治學Q&A》。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1998b),《社會學Q&A》。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鄭新蓉、杜芳琴主編(2000),《社會性別與婦女發展》。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蕭新煌、蔡勇美主編(1986),《社會學中國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鮑家麟編著(1991),《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台北:稻鄉出版社。
---(1992),《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稻鄉出版社。
---(1993),《中國婦女史論集三集》。台北:稻鄉出版社。
龍冠海主編(1975),《社會研究法》。台北:廣文書局。
魏國英主編(2000),《女性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蘇永欽主編(2001),《國會改革:台灣民主憲政的新境界?》。台北:財團法人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
顧燕翎主編(2000),《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2.論著
王逢振(1995),《女性主義》。台北:揚智文化。
王雅各(1999a),《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理出版社。
---(1999b),《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台北:心理出版社。
---(2001),《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石之瑜、權湘(1994),《女性主義的政治批判:誰的知識?誰的國家?》。台北:正中書局。
石之瑜、黃競涓(2001),《當代政治學的新範疇—文化、性別、民族》。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皮以書(1973),《中國婦女運動》。台北:三民書局。
李長貴(1987),《社會運動學》。台北:水牛出版社。
李美枝(1995),《女性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
呂亞力(1984),《政治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呂秀蓮(1976),《數一數拓荒的腳步》。台北:拓荒出版社。
---(1977),《新女性何去何從?》。台北:拓荒出版社。
---(2000),《新女性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
吳小英(2000),《科學、文化與性別—女性主義的詮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吳文星(1992),《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吳文程(1996),《台灣的民主轉型:從權威型的黨國體系到競爭性的政黨體系》。台北:時英出版社。
林玉体(1993),《台灣教育面貌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林紀東(1990),《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台北:三民書局。
孟樊(2001),《後現代的認同政治》。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方朔(1987),《近代新反抗運動》。台北:久大文化。
胡佛(1998a),《政治學的科學探究(一):方法與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1998b),《政治學的科學探究(三):政治參與與選舉行為》。台北:三民書局。
---(1998c),《政治學的科學探究(四):政治變遷與民主化》。台北:三民書局。
紀欣(2000),《女人與政治:九0年代婦女參政運動》。台北:女書文化。
馬心韻(1992),《三民主義婦女政策與我國婦女政治地位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馬起華(1991),《當代政治問題研究》。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東原(1994),《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陳明通(2001),《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
陳秉璋(1984),《政治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陳國鈞(1981),《中外社會運動比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郭秋永(1988),《政治學方法論研究專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000),《政治參與》。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2001),《當代三大民主理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陳耀祖、姜占魁、金神保等合著(1966),《我國中央部會人事問題研究報告》。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
曹愛蘭(1989),《新時代台灣婦女觀點》。台北:前衛出版社。
梁雙蓮等著(1989),《婦女與政治參與》。台北:婦女新知基金會。
張明貴(2003),《民主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張茂桂(1990),《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黃嫣梨(1999),《妝臺與妝臺以外—中國婦女史研究論集》。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傅學文(1946),《現代婦女》。上海:商務印書館。
游鑑明(1988),〈日據時期台灣的女子教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20)》。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游鑑明、吳美慧(1994),《走過兩個時代的台灣職業婦女訪問記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
詹哲裕(1999),《民權、人權與文化建設》。台北:大航家企業有限公司。
楊翠(1993),《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台北:時報文化。
劉霓(2001),《西方女性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劉鐵錚、法治斌、陳敏、劉義周(1985),《職婦團體代表選舉制度之研究》。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
鮑曉蘭(1995),《西方女性主義研究評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錢用和(1976),《半世紀的追隨》。台北:作者自印。
錢劍秋(1956),《自由中國的婦女》。台北:婦女社。
---(1976),《三十年來中國婦女運動》。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婦女工作會。
瞿海源、王振寰(2003),《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精簡本)》。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二)翻譯著作
Abbott, Pamela and Wallace, Claire著,俞智敏、陳光達、陳素梅、張君玫合譯(1997),《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 Feminist Perspectives (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Best, Steven and Kellner, Douglas著,朱元鴻等譯(1994),《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Clough, Patricia Ticineto著,國立編譯館主譯、夏傳位譯(1997),《女性主義思想:慾望、權力及學術論述》。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Daniel, Chirot著,蔡伸章譯(1991),《Social Change in the ModernEra(近代的社會變遷)》。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Defeld, Rene著,劉泗翰譯(1997),《誰背叛了女性主義:年輕女性對舊女性主義的挑戰》。台北:智庫文化。
Dowse, Robert E. and Hughes, John A.著,黃天榮譯(1985),《Political Sociology(政治社會學)》。台北:政治作戰學校。
Elowitz ,Larry著,張明貴譯(1995),《Introduction to Government(美國政府與政治)》。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Goodmanm, Norman原著,盧嵐蘭譯(1996),《社會學導論》。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Lent, Adam編,葉永文、周凱蒂、童涵浦、陳玟伶譯(2000),《New Political Thought:An Introduction(當代新政治思想)》。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Marsh, David and Stoker, Gerry著,陳菁雯、葉銘元、許文柏譯(1998),《Theory 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ce(政治學方法論)》。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Michel, A.著,張南星譯(1997),《女權主義》。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Nash, Kate著,林庭瑤譯(2001),《Contemporary Political Sociology: Globalization,Political and Power(當代政治社會學)》。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Smelser, Neil J.著,陳光中、秦文力、周愫嫻譯(1995),《Sociology(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Vincent, Andrew著,羅慎平譯(1999),《Modern Political Ideologies(當代意識型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富士谷篤子編著,林玉鳳譯(1988),《女性學導論》。台北:南方叢書出版社。
(三)學位論文
王怡君(1999),《女性參政者之角色認同與政策議題—以第四屆女性立法委員候選人為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含怡(1999),《當代英國婦女運動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娟(2002),《婦女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影響因素之分析》。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洪惠芬(1998),《「關懷」與福利:女性主義對福利國家的愛與恨》。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碧玲(1990),《解析台灣婦女體制:現階段婦女運動的性格之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毅芬(1980),《我國婦女參政之研究—台北縣市地區現任女性議員參政之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芳庭(1997),《戰後台灣婦女運動與女性論述之研究(1945~1972)》。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彩娥(1981),《領導型態、工作特性與我國女性公務員工作滿足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翠谷(2002),《影響我國女性政治參與之因素分析—以第四屆女性立法委員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績宇(2001),《從Sen的女性施為觀點看當前台灣婦女運動的主題》。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旻(2001),《女性公務人員性別角色態度、成功恐懼及前程發展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政府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佳慧(1997),《人權發展史中的女性人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雅惠(2001),《運動刊物中性別論述的演變—〈婦女新知〉的語藝觀察》。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惠蓮(1988),《我國現代婦女運動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瀅娟(2002),《蘇珊‧安東妮與美國婦女運動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春錦(1985),《女性公務人員生涯管理之研究—高雄市政府行政機關調查分析》。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有麗(2000),《女性公務人員生涯發展歷程之質性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美惠(2001),《媒介建構之女性參政框架—以副總統呂秀蓮的新聞報導為例》。台北: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
馮麗慧(1994),《行政機關女性成員人格特質與角色扮演之研究—兼論事業生涯與男性比較問題》。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毓芬(1998),《女人與國家—台灣婦女運動史的再思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輝潭(1995),《台灣當代婦女運動與女性主義實踐初探—一個歷史的觀點》。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靜倫(1999),《顛簸躓仆來時路—論戰後台灣的女人、婦運與國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盈蘭(2002),《婦運團體挑戰國家機器與市場的例證:以婦女新知推動「兩性工作平等法」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雅慧(1994),《戰時體制下的台灣婦女(一九三七~一九四五)—日本殖民地政府的教化與動員》。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佳蕙(1998),《婚姻、就業與女性經濟福利水準:家庭內部資源共享模型下的分析》。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碧蘭(2002),《行政機關女性主管生涯發展策略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兩性工作平等觀點》。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薛立敏(1973),《臺灣地區婦女參政問題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靉倫(2000),《誰的婦女政策?我國婦女政策中的「婦女」論述分析(1949~2000)》。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汀蘭(1991),《中華婦女反攻抗俄聯合會組織功能之研究》。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秀美(1996),《台灣婦女團體的策略選擇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期刊
王美文(2001),〈『增權』觀點之婦女學習〉,《社會教育學刊》,第30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頁25~45。
王秋絨、潘慧玲、黃馨慧、楊幸真(2002),〈台灣婦女教育政策實施方案研究〉,《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第10卷,第5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主編、教育部委託編印,頁163~178。
王順民(1994),〈女性主義觀點對於台灣社會「婦女問題意識」的論述意義〉,《社會工作學刊》,第3期。台北:中華民國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頁117~143。
王雅各(2001),〈綜論質性研究〉,《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第7卷,第4期。台北:世新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暨圖書館,頁15~36。
石之瑜(1993),〈女性主義論公共政策分析〉,《中國行政評論》,第2卷,第3期。台北:中華民國公共政策學會,頁67~90。
---(1994a),〈女性主義論憲政民主〉,《社會科學論叢》,第42輯。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學院,頁1~24。
---(1994b),〈女性主義的政治學方法論〉,《婦女與兩性學刊》,第5期。台北: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頁185~207。
成令方(1993),〈女性主義歷史的挑戰:概念和理論〉,《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頁217~240。
行政院研考會研究發展處(1995),〈「民眾對婦女權益保障的看法民意調查」報告提要〉,《研考雙月刊》,第19卷,第1期。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頁48~52。
朱嘉琦、鄔佩麗(1998),〈台灣婦女女性意識發展歷程之研究—以三位女性主義者的生命故事為例〉,《教育心裡學報》,第30卷,第1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頁51~71。
李文成(1984),〈論人民的生存權利〉,《復興崗學報》,第32期。台北:政治作戰學校,頁1~25。
李元貞、徐慎恕(1988),〈「婦女運動蓄勢待發」座談會〉,《中國論壇》,第299期。台北:中國論壇社,頁10~37。
李安妮(1994),〈對傳統貧窮研究方法的省思:一個女性主義的觀點〉,《婦女與兩性學刊》,第5期。台北: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頁165~183。
李昀(2002),〈公務人員保障法之施行與檢討〉,《人事月刊》,第34卷,第6期。台北:人事月刊雜誌社,頁19~25。
李宗勳(1996),〈「性別」對文官升遷、俸給之影響〉,《人事月刊》,第129期。台北:人事月刊雜誌社,頁68~75。
李俊賢(2001),〈從兩性平權觀念論兩性工作平等法之立法〉,《全國律師》,2月號。台北:全國律師月刊雜誌社,頁54~73。
李嘉齡、李嘉宜(2001),〈女性主義思潮與教育研究〉,《清雲學報》,第21卷,第1期。桃園:清雲技術學院,頁215~225。
李鴻音(1959),〈英國的婦女〉,《中華婦女月刊》,第9卷,第7期。台北:中華婦女月刊社,頁3~18。
林心如(1998),〈聯合國與女性人權〉,《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期。台北:財團法人陳隆志新世紀文教基金會,頁22~33。
林美和(1993),〈變遷社會中的婦女問題與教育對策〉,《社教雙月刊》,第58期。台北:社教雙月刊雜誌,頁8~13。
---(1995),〈婦女教育權益之檢視與展望〉,《社會教育學刊》,第24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頁1~26。
---(1997),〈女性觀點的成人婦女教育課程〉,《成人教育雙月刊》,第37期。台北: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頁9~15。
林峰正、林俊言(2002),〈台灣現有人權團體之回顧與展望—以台灣人權促進會為例〉,《國家政策季刊》,第1卷,第2期。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頁143~158。
林國漳(1996),〈我國政府機關兩性工作權關係之探討〉,《人事管理》,第33卷,第9期。南投:人事管理雜誌社,頁28~32。
林瑩昭(1995),〈成人繼續教育—婦女教育〉,《台南家專學報》,第14期。台南:私立台南家政專科學校,頁213~230。
邱華君(1995),〈公務人員升遷制度之研究〉,《人事月刊》,第124期。台北:人事月刊雜誌社,頁56~65。
---(1996),〈公務人員升遷意義與依據〉,《公務人員月刊》,第2期。台北:公務人員月刊社,頁56~57。
吳玉鈴(2001),〈女性主義認識論與婦女學習〉,《社會教育學刊》,第30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頁1~24。
吳忠吉(2002),〈兩性工作平等法對女性就業之影響〉,《勞資關係月刊》,第20卷,第11期。台北:中華民國勞資關係協進會,頁6~14。
吳忠吉、林昭禎(2002),〈兩性工作平等權對女性就業的衝擊〉,《國家政策論壇》,第2卷,第5期。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頁174~177。
吳泰成(2001),〈公務人員性別問題淺論〉,《公務人員月刊》,第65期。台北:公務人員月刊,頁2~3。
吳慎慎(2001),〈連結與婦女學習之探討〉,《社會教育學刊》,第30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頁81~116。
周碧娥(1987),〈台灣地區婦女政治參與的變遷〉,《社區發展季刊》,第37期。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頁13~25。
---(1996),〈婦女╲性別,台灣╲1995(一)〉,《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第37期。台北: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頁3~15。
---(1998),〈「兩性平權跨世紀」專題演講:解放、賦權與平權〉,《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第46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婦女與性別研究組,頁3~6。
胡寶玉(2002),〈婦女定位及教育政策的思考—以女性主義的觀點〉,《社會教育學刊》,第31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頁207~234。
倪炎元(2002),〈台灣女性政治精英的媒體再現〉,《新聞學研究》,第70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頁17~58。
唐文慧(1999),〈國家、婦女運動與婦女福利:一九四九年後的台灣經驗〉,《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3卷,第2期。南投:中華民國社會政策學會,頁143~179。
唐文慧、王怡君(1999),〈女性參政者之角色扮演與政策議題—以一九九八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第29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頁75~116。
徐火炎(1994),〈認知動員、選舉動員類型與選民的投票行為:第二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的分析〉,《社會科學論叢》,第42輯。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學院,頁101~147。
高月霞、陳仕偉(1994),〈台灣婦女勞動參與行為之因果關係分析〉,《婦女與兩性學刊》,第5期。台北: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頁1~45。
涂永清(1997),〈中古西洋婦女之研究〉,《西洋史集刊》,第7期。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頁111~120。
柴松林(2000),〈人權、人權基礎與人權譜係的擴增〉,《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1期。台北:財團法人陳隆志新世紀文教基金會,頁107~109。
婦友月刊編輯部(1954),〈社論〉,《婦友》月刊,第1期。台北:婦友月刊編輯委員會,頁2。
連玉君(1995),〈婦女運動的第三波:美國女性主義法學之建構與發展〉,《法律學刊》,第25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系系學會,頁3~18。
郭秋永(1992),〈政治參與的意義:方法論上的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5卷,第1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頁173~211。
---(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第29期。台北:國立中興大學公共行政學系,頁1~60。
---(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月刊》,第38卷,第6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頁63~94。
---(2000),〈發展中國家的政治參與:S. Huntington的參與理論〉,《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2卷,第3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頁387~432。
郭玲惠(1998),〈男女工作平等權與女性勞工權益之保障〉,《勞工行政》,第117期。台北:勞工行政雜誌社,頁33~42。
---(2000),〈女性勞動政策與法規範〉,《月旦法學雜誌》,第59期。台北:元照出版公司,頁51~61。
---(2002),〈兩性工作平等法面面觀—性別歧視之禁止與促進就業措施〉,《律師雜誌》,第271期。台北:台北律師公會,頁28~39。
---(2002),〈兩性工作平等法面面觀—性別歧視之禁止〉,《全國律師》,3月號。台北:全國律師月刊雜誌社,頁11~15。
陳妙芬(1997),〈當代法學的女性主義運動〉,《台灣法學會學報》,第21輯。台北:台灣法學會,頁1~17。
陳明珠(2001),〈差異、經驗、與主體性:女性主義質化研究的政治哲學〉,《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第7卷,第4期。台北:世新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暨圖書館,頁15~36。
陳佳慧(1997),〈現代國際社會中女性人權的發展〉,《立法院院聞》,第25卷,第8期。台北:立法院院聞月刊社,頁47~62。
陳雪雲(2001),〈自我認識與婦女學習〉,《社會教育學刊》,第30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頁47~80。
陳菊(1999),〈台灣婦女的政治參與〉,《福利社會雙月刊》,第71期。台北:台北市政府社會局,頁6~11。
陳斐娟(1993),〈女性生涯發展新貌—尋找「關係」和「生涯」之平衡〉,《學生輔導通訊》,第29期。台北:教育部學生輔導通訊月刊雜誌社,頁51~55。
陳隆志、廖福特(2002),〈國際人權公約與國內法之探討〉,《國家政策季刊》,第1卷,第2期。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頁33~56。
陳惠馨(2002),〈教育部「兩性平等教育草案」的立法與內容說明〉,《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4期。台北:教育部,頁25~33。
許慶雄(1996),〈人權保障之基本概念~本質、分類、享有主體之探討〉,《淡江學報》,第35期。台北:淡江時報社,頁401~419。
梁雙蓮(1987),〈台灣婦女的政治參與現況與發展〉,《中國論壇》,第275期。台北:中國論壇社,頁71~90。
---(1993),〈影響台灣省女性省議員參政的背景因素分析(一九五一~一九八九)〉,《社會科學論叢》,第41輯。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學院,頁1~30。
梁雙蓮、朱浤源(1993),〈從溫室到自立—台灣女性省議員當選因素初探(1951~1989)〉,《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頁91~124。
張如慧(2001),〈性別、科技與教育—女性主義觀點的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第42期。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頁64~69。
張佳琳(2001),〈女性主義教育學〉,《中等教育》,第52卷,第6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頁114~126。
張茂桂(1994),〈民間社會、資源動員與新社會運動:台灣社會運動研究的理論志向〉,《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4期。香港:香港城市理工學院當代中國研究中心,頁33~66。
張照明(1995),〈憲法男女平等原則與婦女保障名額規定〉,《勞工之友》,第537期。台北:勞工之友雜誌社,頁28~29。
張道義、張晉芬(1997),〈由女性公務人員「育嬰制度」看台灣地區職業婦女的困境〉,《社區發展季刊》,第79期。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頁91~98。
張維安(1994),〈生活世界與兩性關係〉,《婦女與兩性學刊》,第5期。台北: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頁101~131。
湯梅英(2001),〈九年一貫課程人權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中等教育》,第52卷,第4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頁4~23。
黃文雄(2000),〈人權的內政與人權的外交〉,《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0期。台北:財團法人陳隆志新世紀文教基金會,頁103~110。
黃明月(1993),〈婦女教育何去何從〉,《社教雙月刊》,第58期。台北:社教雙月刊雜誌社,頁5。
黃長玲(2001),〈從婦女保障名額到性別比例原則:兩性共治的理論與實踐〉,《問題與研究雙月刊》,第40卷,第3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頁69~82。
黃幸美(1994),〈女性教育與勞動參與的發展、現況與問題〉,《婦女與兩性學刊》,第5期。台北: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頁133~163。
黃貴美(1999),〈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婦女政策—台灣婦女的權益保障問題〉,《行政管理學報》,第2期。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行政管理學系,頁18~36。
黃默(2002),〈台灣人權教育的倡導、現況與展望〉,《國家政策季刊》,第1卷,第2期。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頁85~116。
黃競涓(2001),〈女性主義在台灣〉,《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19期。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頁91~114。
---(1998),〈女人話題遠勝女人議題的一場選戰〉,《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第45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婦女與性別研究組,頁4~6。
莊明貞(1998),〈後現代主義、女性主義與教育實踐〉,《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第48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婦女與性別研究組,頁15~20。
焦興鎧(1999),〈兩性工作平等法制之國際趨勢比較〉,《勞資關係月刊》,第18卷,第7期。台北:中華民國勞資關係協進會,頁30~46。
---(2000),〈對我國建構兩性工作平等法制之省思〉,《月旦法學雜誌》,第59期。台北:元照出版公司,頁62~73。
游美惠(2002),〈身體、性別與性教育:女性主義的觀點〉,《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14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婦女與性別研究組,頁81~118。
游鑑明(1990),〈中國國民黨改組後的婦女運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8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歷史學會,頁343~398。
葉至誠(1998),〈婦女與政治參與〉,《立法院院聞》,第26卷,第6期。台北:立法院秘書處,頁61~72。
楊婉瑩(2000),〈選舉制度對婦女參政影響之評估〉,《理論與政策季刊》,第14卷,第4期。台北:理論與政策雜誌社,頁71~90。
楊婉瑩(2001),〈由民主代議政治的理論與實踐檢視性別比例原則〉,《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3卷,第3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頁305~344。
愛麗絲.M.揚著、胡纓譯(1991),〈公正原則與國民公界之關係〉,《女性人》,第5期。台北:女性人研究室,頁25~38。
銓敘部統計室(1996),〈女性公務人員人數成長情形〉,《公務人員月刊》,第6期。台北:公務人員月刊社,頁37~42。
黎淑慧(2003),〈從法律觀點論婦女權益的保障〉,《社區發展季刊》,第101期。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頁42~55。
潘相印(2002),〈當代美國婦女問題之探討(1980~2000)〉,《中興史學》,第8期。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研究生學會,頁51~73。
劉梅君(2002),〈「兩性工作平等法」與「母性保護」—立法之意義、釋疑及理論淺談〉,《律師雜誌》,第271期。台北:台北律師公會,頁13~27。
劉毓秀(2002),〈台灣女性人權現況分析:全球化與女性角色交集下的困境及其出路思考〉,《國家政策季刊》,第1卷,第2期。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頁85~116。
劉錦樹(2002),〈兩性工作平等法之介紹與分析(上)〉,《實用月刊》,第334期。台北:實用稅務出版社(股)公司,頁96~99。
---(2002),〈兩性工作平等法之介紹與分析(下)〉,《實用月刊》,第335期。台北:實用稅務出版社(股)公司,頁96~100。
蔡宗珍(1997),〈關於民意代表之婦女保障名額條款的另類思考〉,《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第44期。台北: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頁5~7。
蔡美麗(1986),〈女性主義哲學〉,《當代》,第5期。台北:合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頁14~67。
鄭津津(2002),〈從兩性工作平等法看促進女性就業問題〉,《勞資關係月刊》,第20卷,第11期。台北:中華民國勞資關係協進會,頁15~29。
鄧運林(1992),〈從成人教育學觀點談成人教育〉,《成人教育雙月刊》,第7期。台北: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頁48~56。
賴玉梅(2002),〈兩性工作平等法之「母性保護」措施〉,《全國律師》,3月號。台北:全國律師月刊雜誌社,頁29~32。
薄慶容(1983),〈特刊詞—回顧與前瞻〉,《婦女新知》,第13期。台北:婦女新知雜誌社,頁4~5。
簡文英(2001),〈生涯發展中的性別議題—女性生涯選擇中之社會設限與自我〉,《中等教育》,第52卷,第5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頁54~73。
簡成熙(2000),〈正義倫理與關懷倫理的論辯:女性倫理學的積極意義〉,《教育資料集刊》,第25期。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頁185~211。
簡瑛瑛(2001),〈歐美女性主義與女性文學的表現〉,《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5期。台北:教育部,頁13~20。
謝小岑(1993),〈台灣兩性教育經驗的差異與變遷〉,《當代》,第90期。台北:合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頁22~37。
---(1998),〈性別與教育期望〉,《婦女與兩性學刊》,第9期。台北: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頁205~231。
---(2001),〈外國性別平等教育立法與實施經驗〉,《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4期。台北:教育部,頁19~24。
謝小岑、王雅各(2000),〈經驗、發聲與性別政治—通識教育中的女性主義教學〉,《通識教育季刊》,第7卷,第2、3期。新竹: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頁47~76。
薛曉華(2001),〈性別平等教育推動中「平等」概念的反省〉,《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第1卷,第1期。高雄:台灣教育社會學學會,頁49~78。
魏惠娟(1997),〈建立我國婦女教育共同願景的思考途徑〉,《成人教育雙月刊》,37期。台北: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頁30~38。
藍采風(1978),〈權利平等修正案的意義與美國女性運動〉,《人與社會》雙月刊,第5卷,第6期。台北:人與社會雙月刊社,頁10~16。
蘇友辰(2002),〈論國家人權委員會的角色與地位〉,《國家政策季刊》,第1卷,第2期。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頁1~32。
蘇芊玲(2001),〈台灣推動兩性平等教育的回顧與前瞻〉,《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4期。台北:教育部,頁13~18。
顧燕翎(1987a),〈從週期理論與階段理論看我國婦女運動與女性意識的發展〉,《中山社會科學譯粹季刊》,第2卷,第3期。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頁37~59。
---(1987b),〈女性意識與婦女運動的發展〉,《中國論壇》,第275期。台北:中國論壇社,頁41~56。
(五)報紙
中央日報,1982、1995、1996、1997。
中國時報,1997、1998。
自立晚報,1967、1992。
新生報,1946.6.16,第四版。
聯合報,1977、1995、1998、1999、2004。
(六)網站
女學會
http://www.feminist.sinica.edu.tw/
女宣雜誌
http://www.pct.org.tw/women/lus.htm
中國國民黨中央婦女工作會
http://www.dowa.org.tw/
中國人權協會
http://www.cahr.org.tw/
台大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台大婦女研究室
http://ccms.ntu.edu.tw/~psc/index.htm
民主進步黨婦女部
http://dpp.womenweb.org.tw/
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
http://tapwer.womenweb.org.tw/
台灣人權促進會
http://www.tahr.org.tw/
台灣性別人權協會
http://www.gsrat.org/
台灣婦女資訊網
http://taiwan.yam.org.tw/womenweb/
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會
http://cwrp.moi.gov.tw
考試院銓敘部
http://www.mocs.gov.tw/
考試院考選部
http://www.moex.gov.tw/
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
http://www.wrp.org.tw/
婦女新知《性別新聞資料庫》
http://www.awakening.org.tw/qnews.asp/
婦女論壇
http://forum.yam.org.tw/women /backinfo/participate/intro.htm
國政評論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
聯合國婦女網站
http://www.un.org/womenwatch/un/unagency.htm
http://www.un.org/ecosocdev/geninfo/women/women96.htm
http://www.unicef.org/pon98/women1.htm
http://www.un.org/ecosocdev/geninfo/women/dpi1796e.htm
二﹑英文部份
Abdulhadi,R.(1998), “The Palestinian Women’s Autonomous Movement:Emergence, Dynamics,and Challenges”, Gender and Society,12(6):649~673.
Barber,B.(1988),The Conquest of Politics: Liberal Philosophy in Democratic Times,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An Aristocracy of Everyone: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 and The Future of America,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havnani, K.K.and M.Coulson(1994), “Transforming Socialist Feminism: the Challenge of Racism”,in M.Evans,ed.,2nd.ed., The Women Question, London:Sage, pp.334~344.
de Beauvoir,S.1972(1949), H.M.Parshely trans., The Second Sex,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p.97.
Buechler, Steven M.,(1995), “New Social Movement Theories”,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36:441~464.
Bryson,V.(1992), “Modern Liberal Feminism and Its Critics”,in
Feminist Political Theory: AN Introduction, London: MacMillan.
Card,C.(1991), “The Feistiness of Feminism,”in C.Card,ed., Feminist Ethics, Kansas: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pp.3~31.
Chou,Bih-era, Cal Clark and Jant Clark(1990),Women in Taiwan
Politics: Overcoming Barriers to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a
Modernizing Society, Boulder Colo: L.Rienner .
---(1992), “The Changing Role of the Family in the Making of Political Women in Taiwan: 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men’s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Part C: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2) p.165~178.
Coole,D.(1993),Women in Political Theory: From Ancient Misogyny to Contemporary Feminism,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Ferree,M.M.and S.Roth(1999), “Gender, Clas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ocial Movements: A Strike of West Berlin Day Care Workers”, Gender and Society,12(6):626~648.
Held,David(1987), Models of Democracy , Cambridge: Polity Press.
Held,V.(1993), Feminist Morality:Transforming Culture, Society
and Politic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cAdam,D., McCarthy,J. and Zald M.(eds)(1996),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Social Movements: Political Opportunities, Mobilizing Structures, and Cultural Framing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orris,P.(2001), “Breaking the Barriers: Positive Discrimination Policies for Women”, In Klausen,J. and C. Maier(Eds.),Has Liberalism Failed Women? Assuring equal representation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Palgrave,pp.89~110.
Paechter, C.(1998),Educating the Other: Gender, Power, and Schooling, Washington, D.C.: Falmer Press.
Peters, J. and A. Wolper(1995), Women’s Rights,Human Rights: International Feminist Perspective, New York: Routledge.
Randall , V.(1987),Women and Politics: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2nd ed.),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trossen, N.(1995),Defending Pornography: Free Speech, Sex, and the Fight for Women’s Rights, New York: Scribner.
Taylor,V.(1995), “Gender and Social Movements: Gender Processes in Women’s Self-Help Movements”, Gender and Society, 13(1):pp.8~13.
Waylen, G.(1996), “Analysing Women in the Politics of the Third World”, In Afshar,ed.,Women and Politics in the Third World , pp.7~24.
West,L.A.(1997), ed., Feminist Nationalism, New York: Routledge.
Wilford, R. and R.L. Miller(1998),Women,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 The Politics of Transition, London: Routledge.
Yang, W. (1999), Politics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Taiwan’s Legislative Yuan: Descriptive, Symbolic,or Substantive Representation? Ph.D. Dissertatuion,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