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胡藹若
論文名稱: 台灣婦女人權運動之研究--以參政權為例(1949~2000)
指導教授: 陳延輝
Chen, Yen-Hui
詹哲裕
Chan, Che-Yu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43
中文關鍵詞: 社會運動婦女人權參政權女性主義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24下載:7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結合理論與實際,從婦女參政權切入,針對1949~2000年台灣婦女人權運動作一研究,期能經由對自由主義的女性主義、資源動員理論、參與理論等規範理論的探究,以及對西方婦女人權運動實際經驗的理解,得以通徹研析1949~2000年台灣婦女人權運動—尤其是婦女參政權部份,並提出台灣婦女人權運動的展望,以落實保障台灣婦女人權的理念,而對促使台灣社會達到兩性平權、和諧的美好境界,有所裨益。
    除緒論與結論外,本論文計分為五大部分:
    壹、婦女人權運動的意涵
    從規範層面的訴求、經驗層面的推動、成果層面的展現等三個層 面,來研析婦女人權運動的意涵。
    貳、台灣婦女人權運動的特質
    由驅力、內涵、目的等三個面向、針對1949~2000年台灣婦女人權運動特質的蛻變,做一深入的研討。
    參、台灣婦女人權運動中參政權的遞嬗
    從參與動機、參與能力、參與機會等三個方面、針對1949~2000年台灣婦女人權運動中參政權的遞嬗,做一深入的探究。
    肆、台灣婦女人權運動中參政權的訴求
    由參與選舉、擔任公職、街頭抗爭等三個層面、針對1949~2000年台灣婦女人權運動中參政權的訴求,做一深入的論述。
    伍、台灣婦女人權運動的展望
    從婦女意識的提升、婦女政策的落實、平權社會的建構等三個面向,提出台灣婦女人權運動的展望,為台灣婦女人權運動作一具體的規劃。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11 第四節 文獻探討與名詞釋義……………………………………12 第二章 婦女人權運動的意涵……………………………………37 第一節 婦女人權運動規範層面的訴求…………………………37 第二節 婦女人權運動經驗層面的推動…………………………50 第三節 婦女人權運動成果層面的展現…………………………60 第四節 小結………………………………………………………69 第三章 台灣婦女人權運動的特質………………………………71 第一節 就驅力而言:由官方主導至民間自發…………………72 第二節 就內涵而言:由一元價值至多元價值…………………79 第三節 就目的而言:由社會教化至政策影響…………………87 第四節 小結………………………………………………………98 第四章 台灣婦女人權運動中參政權的遞嬗……………………101 第一節 在參與動機方面…………………………………………101 第二節 在參與能力方面…………………………………………111 第三節 在參與機會方面…………………………………………124 第四節 小結………………………………………………………132 第五章 台灣婦女人權運動中參政權的訴求……………………135 第一節 以參與選舉而論…………………………………………135 第二節 以擔任公職而論…………………………………………146 第三節 以街頭抗爭而論…………………………………………155 第四節 小結………………………………………………………163 第六章 台灣婦女人權運動的展望………………………………167 第一節 婦女意識的提升…………………………………………167 第二節 婦女政策的落實…………………………………………175 第三節 平權社會的建構…………………………………………188 第四節 小結………………………………………………………197 第七章 結論………………………………………………………201 參考書目……………………………………………………………209 附錄 台灣婦女人權運動大事紀(1949~2000)………………231 表1-1 國際條約中有關婦女人權保障的項目分類表……………5 表2-1 參與理論模型………………………………………………49 表2-2 具代表性的婦女人權保障公約……………………………67 表3-1 台灣婦女人權運動特質的蛻變(1949~2000)…………98 圖1-1 本論文研究理論分析圖……………………………………9 圖1-2 本論文研究架構流程圖……………………………………10 圖1-3 政治參與觀念的演化趨勢…………………………………33

    一﹑中文部份
    (一)書籍
    1.編著
    女性學學會著、劉毓秀主編(1998),《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年》。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人權協會編(1989),《人權顯影》。台北:中國人權協會。
    ---(2000),《2000年台灣地區婦女人權指標研究報告》。台北:中國人權學會。
    ---(2001),《2001年台灣地區婦女人權指標研究報告》。台北:中國人權學會。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1991),《革命文獻第七十七輯—中國國民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重要決議案彙編(上)》。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1996),《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婦女工作》。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中國國民黨中央婦女工作會編(1954),《婦工的新動向》。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婦女工作會。
    ---(1956),《指導長 蔣夫人對婦女訓詞輯要》。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婦女工作會。
    ---(1957),《四年來本黨的婦女工作》。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婦女工作會。
    ---(1963),《婦工十年》。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婦女工作會。
    ---(1976),《我們的工作》。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婦女工作會。
    ---(1995),《婦女政策白皮書》。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婦女工作會。
    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編(1990),《婦聯四十年》。台北: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
    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編印(1996),《「婦女研究十年—婦女人權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
    台灣人權促進會策劃、陳俊宏主編(2001),《二千年人權在台灣》。台北:台灣人權促進會。
    台灣省婦女會編(1970),《台灣省婦女會概況》。台北:台灣省婦女會。
    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2000),《跨世紀婦女政策藍圖》。台北:內政部。
    行政院主計處、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合編(1999),《中華民國‧台灣地區青少年狀況調查報告(十二至二十四歲民間人口)》。台北:行政院主計處、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李又寧、張玉法主編(1995),《近代中國女權運動史料—1842~1911》。台北:龍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邱仁宗等編(1998),《中國婦女與女性主義思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林美瑢編(1999),《婦女人權手冊》。台北:國際特赦雜誌社。
    胡幼慧主編(199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紀念國父百年誕辰籌備委員會慶典活動委員會編(1965),《中國婦女實踐國父遺教集要》。台北:紀念國父百年誕辰籌備委員會慶典活動委員會。
    馬以工編(1989),《當今婦女角色與定位》。台北:國際崇他社台北三社。
    徐正光、宋文里合編(1992),《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財團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1999),《1999催生男女工作平等法手冊》。台北:財團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
    ---(2000),《一九九九台灣女權報告》。台北:財團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
    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2003),《台灣婦女權益報告書【全集】》。台北: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
    啜大鵬主編(2001),《女性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2000),《第三屆國民大會第五次會議議事錄》。台北:國民大會秘書處)。
    教育部(2001),《中華民國教育統計(民國九十年)》。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編(2001),《中華民國教育統計指標(九十年)》。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統計處編(2002),《中華民國大專院校概況統計(九十學年度)》。台北:教育部統計處。
    陳三井主編(2000),《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焦維城主編(1995),《婦聯四十五年》。台北: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
    彭懷恩編著(1996),《社會學概論》。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1998a),《進階政治學Q&A》。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1998b),《社會學Q&A》。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鄭新蓉、杜芳琴主編(2000),《社會性別與婦女發展》。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蕭新煌、蔡勇美主編(1986),《社會學中國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鮑家麟編著(1991),《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台北:稻鄉出版社。
    ---(1992),《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稻鄉出版社。
    ---(1993),《中國婦女史論集三集》。台北:稻鄉出版社。
    龍冠海主編(1975),《社會研究法》。台北:廣文書局。
    魏國英主編(2000),《女性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蘇永欽主編(2001),《國會改革:台灣民主憲政的新境界?》。台北:財團法人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
    顧燕翎主編(2000),《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2.論著
    王逢振(1995),《女性主義》。台北:揚智文化。
    王雅各(1999a),《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理出版社。
    ---(1999b),《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台北:心理出版社。
    ---(2001),《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石之瑜、權湘(1994),《女性主義的政治批判:誰的知識?誰的國家?》。台北:正中書局。
    石之瑜、黃競涓(2001),《當代政治學的新範疇—文化、性別、民族》。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皮以書(1973),《中國婦女運動》。台北:三民書局。
    李長貴(1987),《社會運動學》。台北:水牛出版社。
    李美枝(1995),《女性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
    呂亞力(1984),《政治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呂秀蓮(1976),《數一數拓荒的腳步》。台北:拓荒出版社。
    ---(1977),《新女性何去何從?》。台北:拓荒出版社。
    ---(2000),《新女性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
    吳小英(2000),《科學、文化與性別—女性主義的詮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吳文星(1992),《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吳文程(1996),《台灣的民主轉型:從權威型的黨國體系到競爭性的政黨體系》。台北:時英出版社。
    林玉体(1993),《台灣教育面貌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林紀東(1990),《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台北:三民書局。
    孟樊(2001),《後現代的認同政治》。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方朔(1987),《近代新反抗運動》。台北:久大文化。
    胡佛(1998a),《政治學的科學探究(一):方法與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1998b),《政治學的科學探究(三):政治參與與選舉行為》。台北:三民書局。
    ---(1998c),《政治學的科學探究(四):政治變遷與民主化》。台北:三民書局。
    紀欣(2000),《女人與政治:九0年代婦女參政運動》。台北:女書文化。
    馬心韻(1992),《三民主義婦女政策與我國婦女政治地位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馬起華(1991),《當代政治問題研究》。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東原(1994),《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陳明通(2001),《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
    陳秉璋(1984),《政治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陳國鈞(1981),《中外社會運動比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郭秋永(1988),《政治學方法論研究專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000),《政治參與》。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2001),《當代三大民主理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陳耀祖、姜占魁、金神保等合著(1966),《我國中央部會人事問題研究報告》。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
    曹愛蘭(1989),《新時代台灣婦女觀點》。台北:前衛出版社。
    梁雙蓮等著(1989),《婦女與政治參與》。台北:婦女新知基金會。
    張明貴(2003),《民主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張茂桂(1990),《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黃嫣梨(1999),《妝臺與妝臺以外—中國婦女史研究論集》。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傅學文(1946),《現代婦女》。上海:商務印書館。
    游鑑明(1988),〈日據時期台灣的女子教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20)》。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游鑑明、吳美慧(1994),《走過兩個時代的台灣職業婦女訪問記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
    詹哲裕(1999),《民權、人權與文化建設》。台北:大航家企業有限公司。
    楊翠(1993),《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台北:時報文化。
    劉霓(2001),《西方女性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劉鐵錚、法治斌、陳敏、劉義周(1985),《職婦團體代表選舉制度之研究》。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
    鮑曉蘭(1995),《西方女性主義研究評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錢用和(1976),《半世紀的追隨》。台北:作者自印。
    錢劍秋(1956),《自由中國的婦女》。台北:婦女社。
    ---(1976),《三十年來中國婦女運動》。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婦女工作會。
    瞿海源、王振寰(2003),《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精簡本)》。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二)翻譯著作
    Abbott, Pamela and Wallace, Claire著,俞智敏、陳光達、陳素梅、張君玫合譯(1997),《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 Feminist Perspectives (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Best, Steven and Kellner, Douglas著,朱元鴻等譯(1994),《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Clough, Patricia Ticineto著,國立編譯館主譯、夏傳位譯(1997),《女性主義思想:慾望、權力及學術論述》。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Daniel, Chirot著,蔡伸章譯(1991),《Social Change in the ModernEra(近代的社會變遷)》。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Defeld, Rene著,劉泗翰譯(1997),《誰背叛了女性主義:年輕女性對舊女性主義的挑戰》。台北:智庫文化。
    Dowse, Robert E. and Hughes, John A.著,黃天榮譯(1985),《Political Sociology(政治社會學)》。台北:政治作戰學校。
    Elowitz ,Larry著,張明貴譯(1995),《Introduction to Government(美國政府與政治)》。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Goodmanm, Norman原著,盧嵐蘭譯(1996),《社會學導論》。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Lent, Adam編,葉永文、周凱蒂、童涵浦、陳玟伶譯(2000),《New Political Thought:An Introduction(當代新政治思想)》。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Marsh, David and Stoker, Gerry著,陳菁雯、葉銘元、許文柏譯(1998),《Theory 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ce(政治學方法論)》。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Michel, A.著,張南星譯(1997),《女權主義》。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Nash, Kate著,林庭瑤譯(2001),《Contemporary Political Sociology: Globalization,Political and Power(當代政治社會學)》。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Smelser, Neil J.著,陳光中、秦文力、周愫嫻譯(1995),《Sociology(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Vincent, Andrew著,羅慎平譯(1999),《Modern Political Ideologies(當代意識型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富士谷篤子編著,林玉鳳譯(1988),《女性學導論》。台北:南方叢書出版社。
    (三)學位論文
    王怡君(1999),《女性參政者之角色認同與政策議題—以第四屆女性立法委員候選人為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含怡(1999),《當代英國婦女運動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娟(2002),《婦女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影響因素之分析》。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洪惠芬(1998),《「關懷」與福利:女性主義對福利國家的愛與恨》。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碧玲(1990),《解析台灣婦女體制:現階段婦女運動的性格之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毅芬(1980),《我國婦女參政之研究—台北縣市地區現任女性議員參政之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芳庭(1997),《戰後台灣婦女運動與女性論述之研究(1945~1972)》。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彩娥(1981),《領導型態、工作特性與我國女性公務員工作滿足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翠谷(2002),《影響我國女性政治參與之因素分析—以第四屆女性立法委員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績宇(2001),《從Sen的女性施為觀點看當前台灣婦女運動的主題》。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旻(2001),《女性公務人員性別角色態度、成功恐懼及前程發展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政府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佳慧(1997),《人權發展史中的女性人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雅惠(2001),《運動刊物中性別論述的演變—〈婦女新知〉的語藝觀察》。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惠蓮(1988),《我國現代婦女運動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瀅娟(2002),《蘇珊‧安東妮與美國婦女運動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春錦(1985),《女性公務人員生涯管理之研究—高雄市政府行政機關調查分析》。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有麗(2000),《女性公務人員生涯發展歷程之質性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美惠(2001),《媒介建構之女性參政框架—以副總統呂秀蓮的新聞報導為例》。台北: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
    馮麗慧(1994),《行政機關女性成員人格特質與角色扮演之研究—兼論事業生涯與男性比較問題》。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毓芬(1998),《女人與國家—台灣婦女運動史的再思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輝潭(1995),《台灣當代婦女運動與女性主義實踐初探—一個歷史的觀點》。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靜倫(1999),《顛簸躓仆來時路—論戰後台灣的女人、婦運與國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盈蘭(2002),《婦運團體挑戰國家機器與市場的例證:以婦女新知推動「兩性工作平等法」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雅慧(1994),《戰時體制下的台灣婦女(一九三七~一九四五)—日本殖民地政府的教化與動員》。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佳蕙(1998),《婚姻、就業與女性經濟福利水準:家庭內部資源共享模型下的分析》。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碧蘭(2002),《行政機關女性主管生涯發展策略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兩性工作平等觀點》。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薛立敏(1973),《臺灣地區婦女參政問題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靉倫(2000),《誰的婦女政策?我國婦女政策中的「婦女」論述分析(1949~2000)》。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汀蘭(1991),《中華婦女反攻抗俄聯合會組織功能之研究》。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秀美(1996),《台灣婦女團體的策略選擇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期刊
    王美文(2001),〈『增權』觀點之婦女學習〉,《社會教育學刊》,第30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頁25~45。
    王秋絨、潘慧玲、黃馨慧、楊幸真(2002),〈台灣婦女教育政策實施方案研究〉,《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第10卷,第5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主編、教育部委託編印,頁163~178。
    王順民(1994),〈女性主義觀點對於台灣社會「婦女問題意識」的論述意義〉,《社會工作學刊》,第3期。台北:中華民國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頁117~143。
    王雅各(2001),〈綜論質性研究〉,《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第7卷,第4期。台北:世新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暨圖書館,頁15~36。
    石之瑜(1993),〈女性主義論公共政策分析〉,《中國行政評論》,第2卷,第3期。台北:中華民國公共政策學會,頁67~90。
    ---(1994a),〈女性主義論憲政民主〉,《社會科學論叢》,第42輯。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學院,頁1~24。
    ---(1994b),〈女性主義的政治學方法論〉,《婦女與兩性學刊》,第5期。台北: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頁185~207。
    成令方(1993),〈女性主義歷史的挑戰:概念和理論〉,《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頁217~240。
    行政院研考會研究發展處(1995),〈「民眾對婦女權益保障的看法民意調查」報告提要〉,《研考雙月刊》,第19卷,第1期。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頁48~52。
    朱嘉琦、鄔佩麗(1998),〈台灣婦女女性意識發展歷程之研究—以三位女性主義者的生命故事為例〉,《教育心裡學報》,第30卷,第1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頁51~71。
    李文成(1984),〈論人民的生存權利〉,《復興崗學報》,第32期。台北:政治作戰學校,頁1~25。
    李元貞、徐慎恕(1988),〈「婦女運動蓄勢待發」座談會〉,《中國論壇》,第299期。台北:中國論壇社,頁10~37。
    李安妮(1994),〈對傳統貧窮研究方法的省思:一個女性主義的觀點〉,《婦女與兩性學刊》,第5期。台北: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頁165~183。
    李昀(2002),〈公務人員保障法之施行與檢討〉,《人事月刊》,第34卷,第6期。台北:人事月刊雜誌社,頁19~25。
    李宗勳(1996),〈「性別」對文官升遷、俸給之影響〉,《人事月刊》,第129期。台北:人事月刊雜誌社,頁68~75。
    李俊賢(2001),〈從兩性平權觀念論兩性工作平等法之立法〉,《全國律師》,2月號。台北:全國律師月刊雜誌社,頁54~73。
    李嘉齡、李嘉宜(2001),〈女性主義思潮與教育研究〉,《清雲學報》,第21卷,第1期。桃園:清雲技術學院,頁215~225。
    李鴻音(1959),〈英國的婦女〉,《中華婦女月刊》,第9卷,第7期。台北:中華婦女月刊社,頁3~18。
    林心如(1998),〈聯合國與女性人權〉,《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期。台北:財團法人陳隆志新世紀文教基金會,頁22~33。
    林美和(1993),〈變遷社會中的婦女問題與教育對策〉,《社教雙月刊》,第58期。台北:社教雙月刊雜誌,頁8~13。
    ---(1995),〈婦女教育權益之檢視與展望〉,《社會教育學刊》,第24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頁1~26。
    ---(1997),〈女性觀點的成人婦女教育課程〉,《成人教育雙月刊》,第37期。台北: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頁9~15。
    林峰正、林俊言(2002),〈台灣現有人權團體之回顧與展望—以台灣人權促進會為例〉,《國家政策季刊》,第1卷,第2期。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頁143~158。
    林國漳(1996),〈我國政府機關兩性工作權關係之探討〉,《人事管理》,第33卷,第9期。南投:人事管理雜誌社,頁28~32。
    林瑩昭(1995),〈成人繼續教育—婦女教育〉,《台南家專學報》,第14期。台南:私立台南家政專科學校,頁213~230。
    邱華君(1995),〈公務人員升遷制度之研究〉,《人事月刊》,第124期。台北:人事月刊雜誌社,頁56~65。
    ---(1996),〈公務人員升遷意義與依據〉,《公務人員月刊》,第2期。台北:公務人員月刊社,頁56~57。
    吳玉鈴(2001),〈女性主義認識論與婦女學習〉,《社會教育學刊》,第30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頁1~24。
    吳忠吉(2002),〈兩性工作平等法對女性就業之影響〉,《勞資關係月刊》,第20卷,第11期。台北:中華民國勞資關係協進會,頁6~14。
    吳忠吉、林昭禎(2002),〈兩性工作平等權對女性就業的衝擊〉,《國家政策論壇》,第2卷,第5期。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頁174~177。
    吳泰成(2001),〈公務人員性別問題淺論〉,《公務人員月刊》,第65期。台北:公務人員月刊,頁2~3。
    吳慎慎(2001),〈連結與婦女學習之探討〉,《社會教育學刊》,第30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頁81~116。
    周碧娥(1987),〈台灣地區婦女政治參與的變遷〉,《社區發展季刊》,第37期。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頁13~25。
    ---(1996),〈婦女╲性別,台灣╲1995(一)〉,《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第37期。台北: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頁3~15。
    ---(1998),〈「兩性平權跨世紀」專題演講:解放、賦權與平權〉,《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第46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婦女與性別研究組,頁3~6。
    胡寶玉(2002),〈婦女定位及教育政策的思考—以女性主義的觀點〉,《社會教育學刊》,第31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頁207~234。
    倪炎元(2002),〈台灣女性政治精英的媒體再現〉,《新聞學研究》,第70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頁17~58。
    唐文慧(1999),〈國家、婦女運動與婦女福利:一九四九年後的台灣經驗〉,《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3卷,第2期。南投:中華民國社會政策學會,頁143~179。
    唐文慧、王怡君(1999),〈女性參政者之角色扮演與政策議題—以一九九八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第29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頁75~116。
    徐火炎(1994),〈認知動員、選舉動員類型與選民的投票行為:第二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的分析〉,《社會科學論叢》,第42輯。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學院,頁101~147。
    高月霞、陳仕偉(1994),〈台灣婦女勞動參與行為之因果關係分析〉,《婦女與兩性學刊》,第5期。台北: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頁1~45。
    涂永清(1997),〈中古西洋婦女之研究〉,《西洋史集刊》,第7期。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頁111~120。
    柴松林(2000),〈人權、人權基礎與人權譜係的擴增〉,《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1期。台北:財團法人陳隆志新世紀文教基金會,頁107~109。
    婦友月刊編輯部(1954),〈社論〉,《婦友》月刊,第1期。台北:婦友月刊編輯委員會,頁2。
    連玉君(1995),〈婦女運動的第三波:美國女性主義法學之建構與發展〉,《法律學刊》,第25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系系學會,頁3~18。
    郭秋永(1992),〈政治參與的意義:方法論上的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5卷,第1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頁173~211。
    ---(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第29期。台北:國立中興大學公共行政學系,頁1~60。
    ---(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月刊》,第38卷,第6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頁63~94。
    ---(2000),〈發展中國家的政治參與:S. Huntington的參與理論〉,《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2卷,第3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頁387~432。
    郭玲惠(1998),〈男女工作平等權與女性勞工權益之保障〉,《勞工行政》,第117期。台北:勞工行政雜誌社,頁33~42。
    ---(2000),〈女性勞動政策與法規範〉,《月旦法學雜誌》,第59期。台北:元照出版公司,頁51~61。
    ---(2002),〈兩性工作平等法面面觀—性別歧視之禁止與促進就業措施〉,《律師雜誌》,第271期。台北:台北律師公會,頁28~39。
    ---(2002),〈兩性工作平等法面面觀—性別歧視之禁止〉,《全國律師》,3月號。台北:全國律師月刊雜誌社,頁11~15。
    陳妙芬(1997),〈當代法學的女性主義運動〉,《台灣法學會學報》,第21輯。台北:台灣法學會,頁1~17。
    陳明珠(2001),〈差異、經驗、與主體性:女性主義質化研究的政治哲學〉,《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第7卷,第4期。台北:世新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暨圖書館,頁15~36。
    陳佳慧(1997),〈現代國際社會中女性人權的發展〉,《立法院院聞》,第25卷,第8期。台北:立法院院聞月刊社,頁47~62。
    陳雪雲(2001),〈自我認識與婦女學習〉,《社會教育學刊》,第30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頁47~80。
    陳菊(1999),〈台灣婦女的政治參與〉,《福利社會雙月刊》,第71期。台北:台北市政府社會局,頁6~11。
    陳斐娟(1993),〈女性生涯發展新貌—尋找「關係」和「生涯」之平衡〉,《學生輔導通訊》,第29期。台北:教育部學生輔導通訊月刊雜誌社,頁51~55。
    陳隆志、廖福特(2002),〈國際人權公約與國內法之探討〉,《國家政策季刊》,第1卷,第2期。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頁33~56。
    陳惠馨(2002),〈教育部「兩性平等教育草案」的立法與內容說明〉,《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4期。台北:教育部,頁25~33。
    許慶雄(1996),〈人權保障之基本概念~本質、分類、享有主體之探討〉,《淡江學報》,第35期。台北:淡江時報社,頁401~419。
    梁雙蓮(1987),〈台灣婦女的政治參與現況與發展〉,《中國論壇》,第275期。台北:中國論壇社,頁71~90。
    ---(1993),〈影響台灣省女性省議員參政的背景因素分析(一九五一~一九八九)〉,《社會科學論叢》,第41輯。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學院,頁1~30。
    梁雙蓮、朱浤源(1993),〈從溫室到自立—台灣女性省議員當選因素初探(1951~1989)〉,《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頁91~124。
    張如慧(2001),〈性別、科技與教育—女性主義觀點的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第42期。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頁64~69。
    張佳琳(2001),〈女性主義教育學〉,《中等教育》,第52卷,第6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頁114~126。
    張茂桂(1994),〈民間社會、資源動員與新社會運動:台灣社會運動研究的理論志向〉,《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4期。香港:香港城市理工學院當代中國研究中心,頁33~66。
    張照明(1995),〈憲法男女平等原則與婦女保障名額規定〉,《勞工之友》,第537期。台北:勞工之友雜誌社,頁28~29。
    張道義、張晉芬(1997),〈由女性公務人員「育嬰制度」看台灣地區職業婦女的困境〉,《社區發展季刊》,第79期。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頁91~98。
    張維安(1994),〈生活世界與兩性關係〉,《婦女與兩性學刊》,第5期。台北: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頁101~131。
    湯梅英(2001),〈九年一貫課程人權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中等教育》,第52卷,第4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頁4~23。
    黃文雄(2000),〈人權的內政與人權的外交〉,《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0期。台北:財團法人陳隆志新世紀文教基金會,頁103~110。
    黃明月(1993),〈婦女教育何去何從〉,《社教雙月刊》,第58期。台北:社教雙月刊雜誌社,頁5。
    黃長玲(2001),〈從婦女保障名額到性別比例原則:兩性共治的理論與實踐〉,《問題與研究雙月刊》,第40卷,第3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頁69~82。
    黃幸美(1994),〈女性教育與勞動參與的發展、現況與問題〉,《婦女與兩性學刊》,第5期。台北: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頁133~163。
    黃貴美(1999),〈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婦女政策—台灣婦女的權益保障問題〉,《行政管理學報》,第2期。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行政管理學系,頁18~36。
    黃默(2002),〈台灣人權教育的倡導、現況與展望〉,《國家政策季刊》,第1卷,第2期。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頁85~116。
    黃競涓(2001),〈女性主義在台灣〉,《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19期。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頁91~114。
    ---(1998),〈女人話題遠勝女人議題的一場選戰〉,《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第45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婦女與性別研究組,頁4~6。
    莊明貞(1998),〈後現代主義、女性主義與教育實踐〉,《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第48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婦女與性別研究組,頁15~20。
    焦興鎧(1999),〈兩性工作平等法制之國際趨勢比較〉,《勞資關係月刊》,第18卷,第7期。台北:中華民國勞資關係協進會,頁30~46。
    ---(2000),〈對我國建構兩性工作平等法制之省思〉,《月旦法學雜誌》,第59期。台北:元照出版公司,頁62~73。
    游美惠(2002),〈身體、性別與性教育:女性主義的觀點〉,《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14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婦女與性別研究組,頁81~118。
    游鑑明(1990),〈中國國民黨改組後的婦女運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8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歷史學會,頁343~398。
    葉至誠(1998),〈婦女與政治參與〉,《立法院院聞》,第26卷,第6期。台北:立法院秘書處,頁61~72。
    楊婉瑩(2000),〈選舉制度對婦女參政影響之評估〉,《理論與政策季刊》,第14卷,第4期。台北:理論與政策雜誌社,頁71~90。
    楊婉瑩(2001),〈由民主代議政治的理論與實踐檢視性別比例原則〉,《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3卷,第3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頁305~344。
    愛麗絲.M.揚著、胡纓譯(1991),〈公正原則與國民公界之關係〉,《女性人》,第5期。台北:女性人研究室,頁25~38。
    銓敘部統計室(1996),〈女性公務人員人數成長情形〉,《公務人員月刊》,第6期。台北:公務人員月刊社,頁37~42。
    黎淑慧(2003),〈從法律觀點論婦女權益的保障〉,《社區發展季刊》,第101期。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頁42~55。
    潘相印(2002),〈當代美國婦女問題之探討(1980~2000)〉,《中興史學》,第8期。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研究生學會,頁51~73。
    劉梅君(2002),〈「兩性工作平等法」與「母性保護」—立法之意義、釋疑及理論淺談〉,《律師雜誌》,第271期。台北:台北律師公會,頁13~27。
    劉毓秀(2002),〈台灣女性人權現況分析:全球化與女性角色交集下的困境及其出路思考〉,《國家政策季刊》,第1卷,第2期。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頁85~116。
    劉錦樹(2002),〈兩性工作平等法之介紹與分析(上)〉,《實用月刊》,第334期。台北:實用稅務出版社(股)公司,頁96~99。
    ---(2002),〈兩性工作平等法之介紹與分析(下)〉,《實用月刊》,第335期。台北:實用稅務出版社(股)公司,頁96~100。
    蔡宗珍(1997),〈關於民意代表之婦女保障名額條款的另類思考〉,《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第44期。台北: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頁5~7。
    蔡美麗(1986),〈女性主義哲學〉,《當代》,第5期。台北:合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頁14~67。
    鄭津津(2002),〈從兩性工作平等法看促進女性就業問題〉,《勞資關係月刊》,第20卷,第11期。台北:中華民國勞資關係協進會,頁15~29。
    鄧運林(1992),〈從成人教育學觀點談成人教育〉,《成人教育雙月刊》,第7期。台北: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頁48~56。
    賴玉梅(2002),〈兩性工作平等法之「母性保護」措施〉,《全國律師》,3月號。台北:全國律師月刊雜誌社,頁29~32。
    薄慶容(1983),〈特刊詞—回顧與前瞻〉,《婦女新知》,第13期。台北:婦女新知雜誌社,頁4~5。
    簡文英(2001),〈生涯發展中的性別議題—女性生涯選擇中之社會設限與自我〉,《中等教育》,第52卷,第5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頁54~73。
    簡成熙(2000),〈正義倫理與關懷倫理的論辯:女性倫理學的積極意義〉,《教育資料集刊》,第25期。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頁185~211。
    簡瑛瑛(2001),〈歐美女性主義與女性文學的表現〉,《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5期。台北:教育部,頁13~20。
    謝小岑(1993),〈台灣兩性教育經驗的差異與變遷〉,《當代》,第90期。台北:合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頁22~37。
    ---(1998),〈性別與教育期望〉,《婦女與兩性學刊》,第9期。台北: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頁205~231。
    ---(2001),〈外國性別平等教育立法與實施經驗〉,《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4期。台北:教育部,頁19~24。
    謝小岑、王雅各(2000),〈經驗、發聲與性別政治—通識教育中的女性主義教學〉,《通識教育季刊》,第7卷,第2、3期。新竹: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頁47~76。
    薛曉華(2001),〈性別平等教育推動中「平等」概念的反省〉,《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第1卷,第1期。高雄:台灣教育社會學學會,頁49~78。
    魏惠娟(1997),〈建立我國婦女教育共同願景的思考途徑〉,《成人教育雙月刊》,37期。台北: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頁30~38。
    藍采風(1978),〈權利平等修正案的意義與美國女性運動〉,《人與社會》雙月刊,第5卷,第6期。台北:人與社會雙月刊社,頁10~16。
    蘇友辰(2002),〈論國家人權委員會的角色與地位〉,《國家政策季刊》,第1卷,第2期。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頁1~32。
    蘇芊玲(2001),〈台灣推動兩性平等教育的回顧與前瞻〉,《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4期。台北:教育部,頁13~18。
    顧燕翎(1987a),〈從週期理論與階段理論看我國婦女運動與女性意識的發展〉,《中山社會科學譯粹季刊》,第2卷,第3期。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頁37~59。
    ---(1987b),〈女性意識與婦女運動的發展〉,《中國論壇》,第275期。台北:中國論壇社,頁41~56。
    (五)報紙
    中央日報,1982、1995、1996、1997。
    中國時報,1997、1998。
    自立晚報,1967、1992。
    新生報,1946.6.16,第四版。
    聯合報,1977、1995、1998、1999、2004。
    (六)網站
    女學會
    http://www.feminist.sinica.edu.tw/
    女宣雜誌
    http://www.pct.org.tw/women/lus.htm
    中國國民黨中央婦女工作會
    http://www.dowa.org.tw/
    中國人權協會
    http://www.cahr.org.tw/
    台大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台大婦女研究室
    http://ccms.ntu.edu.tw/~psc/index.htm
    民主進步黨婦女部
    http://dpp.womenweb.org.tw/
    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
    http://tapwer.womenweb.org.tw/
    台灣人權促進會
    http://www.tahr.org.tw/
    台灣性別人權協會
    http://www.gsrat.org/
    台灣婦女資訊網
    http://taiwan.yam.org.tw/womenweb/
    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會
    http://cwrp.moi.gov.tw
    考試院銓敘部
    http://www.mocs.gov.tw/
    考試院考選部
    http://www.moex.gov.tw/
    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
    http://www.wrp.org.tw/
    婦女新知《性別新聞資料庫》
    http://www.awakening.org.tw/qnews.asp/
    婦女論壇
    http://forum.yam.org.tw/women /backinfo/participate/intro.htm
    國政評論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
    聯合國婦女網站
    http://www.un.org/womenwatch/un/unagency.htm
    http://www.un.org/ecosocdev/geninfo/women/women96.htm
    http://www.unicef.org/pon98/women1.htm
    http://www.un.org/ecosocdev/geninfo/women/dpi1796e.htm
    二﹑英文部份
    Abdulhadi,R.(1998), “The Palestinian Women’s Autonomous Movement:Emergence, Dynamics,and Challenges”, Gender and Society,12(6):649~673.
    Barber,B.(1988),The Conquest of Politics: Liberal Philosophy in Democratic Times,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An Aristocracy of Everyone: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 and The Future of America,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havnani, K.K.and M.Coulson(1994), “Transforming Socialist Feminism: the Challenge of Racism”,in M.Evans,ed.,2nd.ed., The Women Question, London:Sage, pp.334~344.
    de Beauvoir,S.1972(1949), H.M.Parshely trans., The Second Sex,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p.97.
    Buechler, Steven M.,(1995), “New Social Movement Theories”,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36:441~464.
    Bryson,V.(1992), “Modern Liberal Feminism and Its Critics”,in
    Feminist Political Theory: AN Introduction, London: MacMillan.
    Card,C.(1991), “The Feistiness of Feminism,”in C.Card,ed., Feminist Ethics, Kansas: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pp.3~31.
    Chou,Bih-era, Cal Clark and Jant Clark(1990),Women in Taiwan
    Politics: Overcoming Barriers to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a
    Modernizing Society, Boulder Colo: L.Rienner .
    ---(1992), “The Changing Role of the Family in the Making of Political Women in Taiwan: 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men’s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Part C: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2) p.165~178.
    Coole,D.(1993),Women in Political Theory: From Ancient Misogyny to Contemporary Feminism,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Ferree,M.M.and S.Roth(1999), “Gender, Clas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ocial Movements: A Strike of West Berlin Day Care Workers”, Gender and Society,12(6):626~648.
    Held,David(1987), Models of Democracy , Cambridge: Polity Press.
    Held,V.(1993), Feminist Morality:Transforming Culture, Society
    and Politic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cAdam,D., McCarthy,J. and Zald M.(eds)(1996),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Social Movements: Political Opportunities, Mobilizing Structures, and Cultural Framing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orris,P.(2001), “Breaking the Barriers: Positive Discrimination Policies for Women”, In Klausen,J. and C. Maier(Eds.),Has Liberalism Failed Women? Assuring equal representation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Palgrave,pp.89~110.
    Paechter, C.(1998),Educating the Other: Gender, Power, and Schooling, Washington, D.C.: Falmer Press.
    Peters, J. and A. Wolper(1995), Women’s Rights,Human Rights: International Feminist Perspective, New York: Routledge.
    Randall , V.(1987),Women and Politics: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2nd ed.),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trossen, N.(1995),Defending Pornography: Free Speech, Sex, and the Fight for Women’s Rights, New York: Scribner.
    Taylor,V.(1995), “Gender and Social Movements: Gender Processes in Women’s Self-Help Movements”, Gender and Society, 13(1):pp.8~13.
    Waylen, G.(1996), “Analysing Women in the Politics of the Third World”, In Afshar,ed.,Women and Politics in the Third World , pp.7~24.
    West,L.A.(1997), ed., Feminist Nationalism, New York: Routledge.
    Wilford, R. and R.L. Miller(1998),Women,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 The Politics of Transition, London: Routledge.
    Yang, W. (1999), Politics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Taiwan’s Legislative Yuan: Descriptive, Symbolic,or Substantive Representation? Ph.D. Dissertatuion,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