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陸真儀
Lu, Chen-I
論文名稱: 想 像 與 幻 想 繪 畫 之 研 究 — 陸真儀水墨創作論述
A Study of Imaginary and Illusory Paintings - Thesis on creation of Chinese ink paintings by Lu Chen-I
指導教授: 林昌德
Lin, Chang-De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2
中文關鍵詞: 幻想想像圖像象徵
英文關鍵詞: ic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82下載:3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幻想、想像是給予藝術創作源源不斷的一種原動力,已證諸於傳世的無數作品。論及藝術的起源則與宗教的關係最為密切。德國唯心論哲學家黑格爾(G.W.F. Hegel)說:「從客體或對象來看,藝術的起源與宗教關係最為密切,最早的藝術品都屬於神話的一種」。因此神話、幻想、想像和藝術的關係是相連的。本研究論文的目的是為了將理論與實際創作結合,為使理論研究內容更為深入、精準,因此確立研究目的同時也界定研究之範圍。

    研究目的:以中國漢代和西方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為研究對象,探討幻想與想像繪畫的起因、形成背景、美學觀點、思想等,瞭解其精神內涵進而分析中西方幻想與想像繪畫的表現手法,探討內容與形式間的關係,使用圖像的象徵意義,尋找未來創作之題材與發展方向。最後將理論結合創作,使創作內涵更為深入,並賦予時代意義與個人觀點。

    研究範圍:理論研究內容分為中、西方兩大主體的幻想藝術,以便作為比較、對照。中國幻想藝術選定漢代繪畫,原因有二:(一)漢代總結春秋戰國以來的文化成就,此時外來文化如:佛教等並未造成太大的影響,華夏文化尚處於原生狀態,較易分析出幻想藝術起因來源。(二)漢代出土文物豐富,樣貌多元,可提供充足的研究資源。研究作品以傳世之壁畫、帛畫、畫像石、畫像磚、器物上的繪畫為主。西方幻想藝術則界定十五、十六世紀的前超現實主義者(pre-surrealist)及二十世紀興起於歐洲的超現實主義畫家。

    研究中西學派理論之後,終究要回歸創作的本質。將研究後的心得應用於實際創作當中,一方面印證理論的可行性,一方面自期樹立個人風格。理論與實際創作相輔相成並以之為日後更深入研究之基礎,做為方向修正或發展的參考。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範圍 第五節 名詞釋義 第六節 論文架構 第二章 創作與漢代幻想繪畫之關係 第一節 漢代社會背景與藝術發展之關係 第二節 傳世的漢代繪畫 第三節 漢代繪畫圖像內容與意涵分析 第四節 漢代繪畫作品的表現手法與特徵 第三章 創作與超現實主義繪畫之關係 第一節 超現實主義與達達主義 第二節 超現實主義的理論基礎與美學觀點 第三節 超現實主義的代表畫家 第四節 超現實主義的繪畫表現手法 第四章 創作論述 第一節 創作理念 第二節 繪畫表現手法 第三節 圖像之運用 第五章 作品分析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心得與感想 第二節 展望未來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工具書
    雄獅西洋美術辭典編委會編譯,《西洋美術辭典》,台北市,雄獅圖書公司,1988。

    廖瑞銘主編,《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台北市,丹青圖書公司,1987。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台北市,(台灣版)台灣東華書局,1997。

    二、主要參考資料
    (一)專書
    何懷碩,《創造的狂狷》,新店市,立緒文化事業公司,1998。

    何懷碩,《苦澀的美感》,新店市,立緒文化事業公司,1998。

    何懷碩,《給未來的藝術家》,新店市,立緒文化事業公司,2003。

    袁金塔,《中西繪畫構圖之比較》,台北市,藝風堂出版社,1992。

    李鐵,《漢畫文學故事集》(上、中、下冊) ,台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

    楊愛國,《不為觀賞的畫作─漢畫像石和畫像磚》,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白川靜,王孝廉譯,《中國神話》,台北市,長安出版社,1991。

    袁珂,《中國古代神話》,台北市,商務書局,1996。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板橋市,駱駝出版社,1987。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77。

    御手洗勝等著,王孝廉主編,《神與神話》,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88。

    劉其偉,《現代繪畫基本理論》,台北市,雄獅圖書公司,1995。

    成耆仁,《中國紋飾及其象徵意義》,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

    顧森,《秦漢繪畫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李松,《遠古至先秦繪畫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林群英,《藝術概論》,台北市,全華出版社,1994。

    劉振源,《超現實畫派》,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1998。

    曾長生,《超現實主義藝術》,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0。

    劉思量,《中國美術思想新論》,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1。

    劉思量,《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藝術創作與欣賞之實際與理論》,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8。

    莊伯和,《審美的趣味》,台北市,雄獅圖書公司,1992。

    何政廣,《超現實主義大師 ─ 達利》,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6。

    蔡昌吉、阮福信、彭立勛編著,《現代美術鑑賞》,台北市,文京出版機構,1999。

    王秀雄,《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 : 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台北市, 歷史博物館,1998。

    王秀雄,《美術心裡學》,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1。

    呂清夫,《造形原理》,台北市,雄獅圖書公司,1989。

    李霖燦,《中國美術史稿》,台北市,雄獅圖書公司,1987。

    李霖燦,《藝術欣賞與人生》,台北市,雄獅圖書公司,1987。

    柳鳴九,《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台北市,淑馨出版社,1990。

    Sarane Alexandrian著,李長俊譯,《超現實主義的藝術》,台北市,大陸書店,1982。

    Herbert Read著,李長俊譯,《現代繪畫史》,台北市,大陸書店,1972。

    Alessia Devitini Dufour著,朱孟勳譯,《波希》,台北縣,木馬文化事業公司,2002。

    Paco Asensio著,謝珺容翻譯,李淑萍審訂,《高第與達利》,台北市,好讀出版有限公司,2005。

    藝術家雜誌社編輯製作,《漢代文物大展》,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9。

    周成作,陳志安、孫之常、郭群攝影,《中國古代漆器》,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1994。

    地球出版社編輯部編輯,《中國文明史 ─ 秦漢時代》(上、中、下冊),台北市,地球岀版社,1992。

    David Piper撰,沈麗蕙總編輯,《了解藝術:繪畫與雕塑簡介》,台北市,佳慶文化事業公司,1985。

    David Piper撰,沈麗蕙總編輯,《藝術與藝術家》,台北市,佳慶文化事業公司,1985。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古代藝術三百題》,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000印刷)。

    (二) 論文
    費國境,《超現實表現手法於海報設計的研究與應用》,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設計組碩士論文,1999。

    胡以誠,《形象與意境—論花鳥畫的困境與發展》,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蘇麗琴,《非邏輯性具象在西洋繪畫上之視覺創意表現:以具超現實象意象作品為探討》,屏東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三)期刊
    謝碧娥,《從反藝術到非藝術─談杜象創作觀念》,美育月刊第九十五期,1998,頁1~14。

    許麗雯總編,《波希》,巨匠美術週刊九十六期,1994。

    許麗雯總編,《布勒哲爾》,巨匠美術週刊二十期,1994。

    許麗雯總編,《基里訶》,巨匠美術週刊八十四期,1994。

    許麗雯總編,《恩斯特》,巨匠美術週刊六十期,1994。

    許麗雯總編,《馬格利特》,巨匠美術週刊一百期,1994。

    許麗雯總編,《達利》,巨匠美術週刊十五期,1994。

    許麗雯總編,《米羅》,巨匠美術週刊二十三期,1994。

    (四)畫冊
    陳允鶴,《中國歷代藝術 ─ 繪畫編》,台北市,台灣大英百科公司,1995。

    賴非主編,《中國畫像石全集》(1~8集),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

    Pere Gimferrer著,許季鴻譯,《恩斯特》,台北市,錦繡文庫出版社,1994。

    Pere Gimferrer著,許季鴻譯,《基里訶》,台北市,錦繡文庫出版社,1994。

    Pere Gimferrer著,許季鴻譯,《達利》,台北市,錦繡文庫出版社,1994。

    Richard Calvocoressi,《Magritte》,Oxford,Phaidon,1984,Phaidon, 1984。

    Walter S. Gibson,《Bruegel》,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