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亞傑
HSIEH,YA-CHIEH
論文名稱: 回歸原點—台灣原住民口述文化匯入東方彩墨視覺語彙之創新表現
Regress the Origin----Brand New Expression for Converging Indigenous Oral Culture of Taiwan and Orient Tsai-Mo Art
指導教授: 李振明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8
中文關鍵詞: 原住民口述文化泰雅彩墨
英文關鍵詞: Aboriginies, Oral culture, Atayal, Tsei-Mo Ar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9下載:1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Atayal在泰雅族語中「人」的意思,而雅衛‧尤巴斯這個名字是從前連結我與這個族群的依據,為何作出這樣形容?這與成長的背景息息相關,在都市與主流文化教育下成長的我,眼前所見的事物,樓房取代了高山;書籍與媒體取代了長輩的口述教育;世俗的禮範取代了泰雅社會中的ga ga。
    「原住民」對我來說既陌生又熟悉。在十二年的主流學院美術教育與美感訓練後,開始重新歸回我的族群─「泰雅」的文化洗禮,在文化溯源的過程中,有太多無法言喩的感動,而這樣對自我族群強烈的歸屬感,激勵著在研究所期間以原住民文化為研究主題最大的動力。鑒於原住民無文字,而生命的感念與族群的信仰以代代口述相傳,拉進了部落各體系的情感聯繫。其中,傳說與神話傳遞著古老族群的神秘感與生命觀,而彩墨中深沉且內斂的視覺意像,紙與布造就出未可預期的墨韻流動,這樣的東方美感與原住民對自然體認共生共榮的民族性更相呼應。秉持此信念將台灣原住民口述文學的內涵匯入東方彩墨視覺語彙作創作試探,試圖跳脫既定的原住民意象符號式之重組、編排,並以一種特有民族之宇宙觀、生命觀、祖靈信念及價值思維的方向呈現多元且繽紛的當代台灣「原樣」。
    創作態度趨向於一種以繪畫來「生活」或是「紀錄」的概念,也如同回歸原點般,去探究創作的初衷,真誠的展現自我的生命歷程。以繪畫的方式去體驗生活;以繪畫的方式去紀錄生命,因為生活所以去學習、去吸收、去認識自我,再以繪畫的方式將其中的感動與體驗紀錄下來。在此,藉由繪畫的能量找到重拾母體文化的回家之路。

    “Atayal” means “human being” in the Atayal language and “yawi‧yupas” used to connect me and the tribe. The way it is described has a lot to do with my background. Growing in a city and receiving the mainstream culture education, I have seen tall buildings replacing mountains, books and media replacing the oral education from the elder, the customs replacing “ga ga” in the Atayal society.
    “Aboriginies” are both unfamiliar and familiar to me. Receiving the mainstream college ar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twelve years, I started to relate myself to my own tribe—Atayal.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more about our origins, I couldn’t help but feel touched and part of it, which resulted in my strong motivation to base my research on the aboriginal culture. The aborigines have no written language, so they hand down their culture to their descendants by talking. It strengthened the emotional connections. Among the various domains, legends and myths tell the mysteries from the old tribes and their viewpoints on lives. And the visionary images in tsei-mo art use paper and cloth to create the unexpected ink flow. This kind of the eastern beauty and the tribal nature are correlated. I try to include the nature of the aboriginal oral literature in the eastern tsei-mo art creation, get rid of the aboriginal symbolic combinations, and present the modern Taiwanese diverse 「original sample」.
    The concept of living and recoding through paintings is like going back to the origin to find out the motivation and reveal ourselves. I paint to experience the life and to record the life. I live and I learn, to know myself and I record the touching moments through paintings. Here, I hope to find the road to the culture with the energy from the painting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4 第四節 名詞釋意 ……………………………………………………7 第二章 文化溯源與口述文學之述 ………………………………………8 第一節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傳承---口述文化 ……………………8 第二節 台灣原住民族口述神話傳說之特質 ………………………9 第三節 台灣原住民族口述神話傳說之闡述………………………13 第三章 回歸原點---口述文化與東方彩墨視覺語彙之融合……………19 第一節 台灣原住民藝術創作的概念與類別 ……………………19 第二節 回歸族群之泰雅文化搜尋 ………………………………30 第三節 台灣原住民族口述文學與東方彩墨創作之融接 ………38 第四章 創作理念與實踐 ………………………………………………43 第一節 創作理念的探討 …………………………………………43 第二節 創作實踐的分析 …………………………………………48 第五章 回歸原點創作作品之詮釋 ……………………………………52 第六章 結論………………………………………………………………82 參考書目……………………………………………………………………85

    參考文獻
    一 叢書
    1. 三民書局新辭典編纂委員會,《新辭典》,臺北:三民書局,民國80年修訂初版
    2.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辭典》,臺北市:台灣東華書局,民國86年初版

    二 專書
    1. Herbert Read著,梁錦均金譯,,《藝術的意義》,台北:遠流出版社,民國95年初版。
    2. 王嵩山,《當代台灣原住民的藝術》,台北市:藝術館,民90年初版。
    3. 正修科技大學 藝術中心編,《洪根深創作斷代展》,高雄縣鳥松鄉:正修科技大學藝術中心,民93年出版。
    4. 巴蘇亞‧博伊哲努,《台灣原住民的口傳文學》,台北:常民文化,民國85年初版。
    5. 巴蘇亞‧博伊哲努,《原住民的神話與文學》,台北市:臺原出版社,民國88年6月初版。
    6. 田敏忠著,《泰雅的故事》,台中市:晨星出版社,民國92年初版。
    7. 皮朝綱,《禪宗的美學》,高雄市:麗文文化出版社,民國84年初版。
    8. 古野清人著 葉婉奇譯 ,《台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台北市:原民文化,民89年初版。
    9. 史作檉,《聆聽原始的畢卡索》,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04年4月初版。
    10. 瓦歷斯•諾幹,《泰雅影像紀錄展專輯》,台中縣:中縣文化,民84年出版。
    11. 呂美容等編,《泰雅傳說:祖先的故事》,花蓮縣秀林鄉:太魯閣國家公園,民81年。
    12. 李壬癸,《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台北市:常民文化,民86年初版。
    13. 何懷碩,《苦澀的美感》,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民國87年初版。
    14. 何懷碩,《創造的狂狷》,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民國87年初版。
    15. 吳鼎武‧瓦歷斯,《國際原住民文化創意設計交流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中原大學商業設計學系暨研究所,民國94年初版。
    16. 宋耀良,《中國岩畫考察》,臺北:聯經出版,1998年12月初版。
    17. 宋耀良《中國史前神格人面岩畫》,香港:三聯書店,1992年初版。
    18.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元山書局,1986年初版。
    19. 李豐楙,《神話的故鄉─山海經》,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3年。
    20. 林道生編著,《原住民神話與文化賞析》,台北市:漢藝色研,民國92年初版。
    21. 林惠祥,《文化人類學》,臺北:商務出版社,1981年。
    22. 岑家梧,《圖騰藝術史》,板橋市:駱駝出版社,民76年初版。
    23. 洪米貞,《原生藝術的故事》,台北市:藝術家,民國89年初版。
    24.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81年初版。
    25. 玲木佐太郎,《台灣之番族研究》,臺北:南天書局,1932年複印本。
    26. 馬林諾夫斯基著﹝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台北:拹志工業叢書,1989年。
    27. 夏曼‧藍波安,《八代灣的神話》,台中:晨星出版社,民國87年。
    28. 郭博州,《情繫逸遊 台灣後花園&歐遊日記系列 創作理念與歷程》,台北:日動藝術印刷,民國93年3月初版。
    29. 許功明,《博物館與原住民》,台北市:南天出版,民國87年初版。
    30. 孫大川,《神話之美 台灣原住民之想像世界》,台北市:文建會,民國86年。
    31. 孫大川,《久久酒ㄧ次》,台北市:張老師文化,2000年初版8刷。
    32. 黃朝湖等著,《彩墨藝術文選》,台中市:中市文化局,民92年初版。
    33. 葉維廉,《解讀現代‧後現代》,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81年初版。
    34. 陳獻榮,《太陽門下的夢想家-原住民文化工作者田野應用手冊》,台北:山海文化雜誌社,民國88年12月初版。
    35. 陳千武譯述,《台灣原住民的母語傳說》,台北:台原出版社,1995年初版。
    36. 陳奇祿,《台灣土著文化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
    37.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原住民織品及飾品圖錄》,台東市: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民90年出版。
    38.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苧綵流霞》,台北市:史博館,民89年出版。
    39.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祖先•靈魂•生命:台灣原住民藝術展》,台北市:史博館,民88年出版。
    40.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張光賓教授九十回顧展-筆華墨雨》,台北市:史博館,民年93出版。
    41.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臺北:三藝文化事業,2002年4月第一版第一刷。
    42. 程代勒,《新民間美術―現代水墨創作自述》,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1996年6月印行。
    43. 鄒建平,《中國當代水墨畫》, 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3月第一版。
    44. 達西烏拉灣‧畢馬,《泰雅族神話與傳說》,台中:晨星出版,民國92年初版。
    45. 溫吉編譯,《台灣番政志》,台中:台灣省文獻會,民國46年。
    46. 廖守臣著,《泰雅族的社會組織》,花蓮縣:私立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1998年。
    47. 劉其偉,《藝術人類學 原始思維與創作》,台北:雄獅美術,民國91年初版。
    48. 劉其偉,《台灣土著文化藝術》,台北:雄獅圖書公司印行,民國70年初版。
    49. 劉文潭,《現代美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7月初版。
    50. 蕭瓊瑞,《島民•風俗•畫:十八世紀原住民生活》,台北市:東大出版社,民88年初版。
    51. 蕭瓊瑞,《圖說台灣美術史—山海傳奇》,台北:藝術家出版社,民國92年初版。
    52. 謝恩,《絕對的藝術家:趙春翔的藝術世界》,臺北:大塊文化,1997年10月初版。
    53. 藝術家出版社編,《劉其偉繪畫創作文件》,台北市:藝術家,民87年出版。

    三、期刊
    1. 李莎莉,〈從原住民傳統服飾到當代編織工藝的發展〉,《宜蘭文獻》第44期,2000年,頁41~74。
    2. 李韻儀,〈意識部落──從金樽海灘上了岸〉,《東海岸評論》十月刊,2004年,頁 16-21
    3. 邱琳婷,〈史前的出土文物──耳飾〉,《藝術家》。377期,2006年10月,頁324-325。
    4. 林建成,〈山海環境與美術性格的關係—當代台東原住民美術發展現象的觀察〉,《台東文獻》復刊第11期,2005,頁108~126。
    5. 孫曉彤,〈台灣水墨的當代詮釋〉,《典藏.今藝術》,170期,2006年11月,頁238。
    6. 盧梅芬,〈認同與藝術表現—當代台灣原住民目標藝術隱含之原住民化現象〉,《第一屆帝門藝術評論徵文獎集刊》,1999年,頁9~13。
    7. 撒古流‧巴瓦瓦隆,〈祖靈賜與的寶物—排灣族的陶壺〉,《傳統藝術》第28期,2003年初版,頁13~17。
    8. 賴明珠,〈復興鄉泰雅族編器物體系文化風華的再現—兼論族群認同、物質文化再現、與當今原住民工藝藝術的創新,《藝術家》第347期,2004,頁492~503。
    9. 謝世忠,〈傳統與先傳統的現身:當代原住民的工藝體現〉,《宜蘭文獻》,第44期,2000年
    10. 蕭兵,〈美學的神話起源論〉,《神話新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二月初版,頁108。

    〈以上書目依照筆劃多寡排列)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