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柯均柔 Ko, Chun-Jou |
---|---|
論文名稱: |
即時反饋系統對高中學生英文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影響 Impact of Interactive Response Systems on English Learning Attitudes and Effectiveness amo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
指導教授: |
王力億
Wang, Li-Yi |
口試委員: |
王力億
Wang, Li-Yi 林子斌 Lin, Tzu-Bin 洪承宇 Hung, Cheng-Yu |
口試日期: | 2025/01/14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課程領導與教學實踐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Education_In-service Teacher Master's Program of Curriculum Leadership and Teaching Practice |
論文出版年: | 2025 |
畢業學年度: | 11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3 |
中文關鍵詞: | 數位工具 、高中英語教學 、英文字彙 、學習動機 |
英文關鍵詞: | Digital tools, high school English education,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motivation |
研究方法: | 行動研究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500380 |
論文種類: | 代替論文:專業實務報告(專業實務類) |
相關次數: | 點閱:38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即時反饋系統(Interactive Response System, IRS)對高中學生英文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影響。透過行動研究法,研究者在兩個循環的教學過程中融入數位工具(如Quizlet、Quizizz、Blooket、Wordwall),並收集學習態度量表、學習成就測驗與質性訪談資料。研究結果顯示,即時反饋系統的應用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課堂參與度與學習專注力。特別是在單字記憶和學習弱點改進方面,學生顯示出顯著進步。此外,即時回饋機制讓學生能快速掌握錯誤,進一步修正學習策略,形成良性學習循環。
然而,研究亦發現,學生在文法理解及長篇閱讀的學習成效改善有限,需更長時間及更具針對性的教學策略來補強。此外,過多數位工具可能導致學生混淆,影響學習效率,建議教師精簡工具選擇並確保其應用的一致性。本研究建議教師善用數位工具與傳統教學模式相結合,設計互動且多元的學習活動,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並增進學習體驗。同時,透過差異化教學與個別化指導,幫助基礎薄弱的學生逐步追上學習進度,進一步縮小學習差距。研究結果為教師在數位學習時代下的教學實踐提供了重要參考。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impact of Interactive Response Systems (IRS) o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attitudes and effectiveness. Using an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 the study integrated digital tools such as Quizlet, Quizizz, Blooket, and Wordwall over two teaching cycles. Data collection involved learning attitude scales, English achievement tests, and qualitative interviews. Results indicate that IRS effectively enhanced students' motivation, classroom engagement, and focus.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were observed in vocabulary retention and addressing learning weaknesses. Additionally, the immediate feedback mechanism allowed students to quickly identify errors, adjust strategies, and foster positive learning loops.
However, the study also revealed limited progress in grammar comprehension and extensive reading, suggesting a need for extended time and targeted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The excessive use of digital tools occasionally caused confusion, reducing learning efficiency. Therefore, teachers are advised to streamline tool selection and ensure consistent application. This study recommends combining digital tools with traditional teaching to design interactive and diverse learning activities, enhancing both learning outcomes and experiences. Furthermore,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and personalized guidance are essential to support students with weaker foundations, helping them catch up and narrow the learning gap. The findings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for educators navigating the digital learning era.
刁南琦(2020)。從英語雙峰補救教學看課綱銜接問題。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10),71-76。
王文科、王智弘(2010)。質的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7,29-50。
王玉麟(2004)。研究倫理的相關議題。教師之友,45(3),85-93。
王采薰(2022)。國中英語補習班教師之教學風格、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王盈筑(2022)。即時反饋系統Quizizz融入四年級社會領域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王淳瑩、洪承宇(2022)。遠距教學與遠距中輟:臺灣國高中英語實體課程轉線上教學挑戰與因應策略。中等教育,73(1),11-28。
王麗雲(2014)。基本能力的雙峰現象及因應建議。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1(1),1-4。
朱敬先(2000)。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五南。
江右瑜(2021)。主題式教學應用於大學國文課程學習成效之研究:以「性別意識」單元為例。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9(2),39-78。
江竺芸(2023)。Kahoot即時反饋系統融入英語單字教學對國小 六年級學生英語字彙認讀與學習態度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何宜璇(2017)。差異化教學融入國中英語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吳昀臻(2023)。英語學習扶助教學結合Quizizz對國小五年級低成就學生學習成效與態度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吳武典(1987)。青少年問題與對策。張老師出版社。
吳振鋒、楊靜宜(2020)。多面向維度筆記教學法對國中歷史教學成效之探究。管理資訊計算,9(2),54-62。
吳啟誠、張瓊云(2020)。主題分析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特殊教育發展期刊,(69),29-42。
吳與齊(2023)。Kahoot! 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及學習投入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呂巧暄(2021)。遊戲融入英語教學對國中低成就學生英語學習動機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李育懃、歐陽誾(2015)。即時反饋系統應用於國小三年級學生修辭教學之行動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8(3),77-101。
李采璐(2022)。即時反饋系統應用於國小社會領域教學對六年級學生學習動機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李勇輝(2017)。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數位學習為例。經營管理學刊,(14),66-86。
李家珍(2024)。學習風格與班級氣氛對英語教學融入IRS之學習成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沈碩彬(2008)。台灣中小學行動研究論文評析。研習資訊,25(5),81-88。
辛懷梓(2000)。靈活運用「資訊科技--電腦網路」融入英語教學。國民教育,40(1),66-74。
阮金智(2023)。臺籍與越籍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以桃園某私立科技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龍華科技大學。
周玉婕(2020)。即時反饋系統融入英語教學對國小五年級生英語學習態度及學習成效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周菡苹、宋靜怡、吳玫瑩、謝齊莊(2020)。國小學童教師支持、學習態度及學習成效之相關性-以新北市某國小高年級生為例。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14(1),33-49。
林于甄(2021)。運用線上即時回饋系統Kahoot!融入國民小學認讀英語字彙對學生學習成效與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林士峯(2015)。多媒體英語教學融入高職汽車修護科低學習成就學生教學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林心怡(2010)。英語歌曲教學對國中生英語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林生傳(2006)。教育研究法。心理。
林秀怡(2021)。結合即時回饋系統與翻轉式教學對學生數學學習成效與學習動機之影響-以國小四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林宜潔(2023)。運用即時反饋系統在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成就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聖約翰科技大學。
邱怡云(2019)。運用即時反饋系統Plickers輔助國小六年級學童數學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以「分數除法」單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邱美芬(2023)。新南向政策越南專班學生來臺留學動機、生活適應、 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科技大學。
凃保民、林玲巧(2017)。CD 與 DVD 情境輔助教學對提昇國中生英語聽力與學習態度之研究。 康大學報,(7), 99-119。
施惠玲(2000)。識字困難兒童之識字教學-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柯澍馨、陳彥呈、蔣名宸、楊家芸(2021)。高職家政群學生學習態度、學習成效與就業意願之研究。輔仁民生學誌,27(1),31-48。
柯懿凌(2021)。即時反饋系統輔助英文教學對學生學習態度及學習成就的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某國中八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華梵大學。
胡翠君、許媖茹、宋曜廷(2020)。英語作為外語的國小畢業生詞彙量、詞彙閾值與閱讀理解。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65(1), 137-174。
唐淑華(2013)。帶著希望的羽翼飛翔—談補救教學在十二年國教的定位與方向。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0(1),1-12。
徐臨嘉、王庭文、李麗純、許秀妍(2013)。技術學院英語補救教學成效研究。黎明學報。24(1),9-15。
秦夢群 (1992)。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之關係研究。教育心理與研究,15,129-172。
紐文英(2017)。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二版)。雙葉書廊。
紐文英(2023)。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四版)。雙葉書廊。
張安緹、陳鴻仁(2018)。即時適性英語字彙遊戲學習系統教學之學習成效與學習動機分析。數位學習科技期刊,10(4),31-58。
張芳全(2019)。班級脈絡、文化資本、學習動機、課後補習與英語學習成就之多層次分析。臺北市立大學學報,50(1),1-24。
張芳全、張秀穗(2017)。國中生英語學習成就因素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 教育類,31(2),1-31。
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東華。
張春興(2000)。張氏心理學辭典。東華。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 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第2版)。東華。
張雅芳(2001)。資訊科技融入國中英語教學之個案研究。教育研究資訊,9 (5),129-148。
張毓思(2021年11月1日)。「墊底學生像啦啦隊」教室裡的學習M型化,為何是這兩科?。天下雜誌。
張龍真(2022)。Kahoot!線上即時反饋系統對大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成就與師生使用觀感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教育百科(2014)。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梁育維、陳芳慶(2015)。資訊融入教學對學習態度影響之後設分析。中等教育,66(2),100-125。
梁淑媛、莊宇慧、吳淑芳(2012)。內容分析技巧在護理質性資料之初步應用。護理雜誌,59(5),84-90。
莊貝貞(2007)。幼稚園教師效能感與教學承諾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
莊翎鈺(2024)。幼兒行動裝置使用行為、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以新北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華梵大學。
許淑貞(2021)。運用Plickers及錄音筆提升國小六年級英語字彙能力之補救教學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郭孟倫、楊叔卿(2015)。挑選平板電腦應用程式以協助英語低成就學習者之研究。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112),19-39。
陳秀梅(2018)。影響學生學習成效之因素與探討-以專業課程英語授課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陳怡寧(2022)。採用線上即時反饋系統對國小學童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影響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龍華科技大學。
陳欣蘭(2009)。創作性戲劇英語教學對科大進修部學生創造力表現與英語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陳威達(2022)。合作學習法結合Padlet即時反饋系統於技術型高中機械力學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陳昭維(2009)。「互動即時回饋系統」應用於國小高年級英語字彙教學成效之探討-以臺北縣某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陳淑嬌(2014)。全球化下的臺灣英文教育:政策、教學及成果。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1(2),7-20。
陳儀珊(2015)。讀者劇場對國中生英語口說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康寧大學。
陳寶山(2008)。預習導讀、同儕評量與IRS結合運用-以“學校行政”課堂教學為例。學校行政,(58),150-180。
彭家文(2022)。閱讀策略融入國小三年級數學教學對於學童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彭譯嫺(2024)。心智圖課程認知、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曾建欽(2022)。後疫情時代下網路視訊平台對於高中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義守大學。
曾盈琇(2019)。嘉義縣國中學生知覺家長教養態度與國中學生學習動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曾惠筠(2024)。桃園市個案國小中高年級學生雙語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及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温廷宇、鄭國明(2024)。國高中學生在校外教育機構學習運算思維和程式邏輯成效因素分析。工業科技教育學刊,(17),113-134。
游毓玲、陳柏年(2014)。被遺忘的高職英語文教學-談十二年國教下的高職英語文教學。中等教育,65(3),88-107。
黃任億、顏瑞棋、李永棠(2022)。桌遊教學提升學生學習態度和學習成效之初步研究-以觀光資源概要為例。真理觀光學報,(18),35-42。
黃光雄、蔡清田(2002)。課程研究與課程發展理念的實踐。中正教育研究。1(1),1-20。
黃宜茹(2011)。國小學生英語字彙學習策略與學習風格之研究-以桃園縣某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黃芷琪 (2021)。國小英語學習扶助之問題與改進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2),158-164。
黃晟毓(2023)。雲端即時反饋系統結合開放式課程融入教學對技術型高中電機科學生學習滿意度及學習成效之研究-以108課綱基本電學科目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技職教育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黃雁祥(2009)。國中學生家庭文化資本、英語學習態度與英語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黃詩淳(2018)。即時反饋系統輔助技術型高中英語教學對學生學習態度與英語字彙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黃蕊、張雲涵(2015)。中等職業教育護理專業學生學習態度影響因素的研究。中華護理教育,12(10),753-756。
黃寶億(2024)。ICT 融入高中家政科數位教學實踐之研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3(5),64-69。
楊淑晴(2000)。英文學習策略、學習類型與英文能力之相關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刊。10(1),35-39。
楊懿麗(2006)。國內各級英語教學的詞彙量問題。國立編譯館館刊,34(3),35-44 。
葉子明、白凢芸、張維茜(2022)。校外教育教學的認知、學習態度、學習滿意度對國小學童學習成效之影響。運動與遊憩評論,(10),1-29。
葉依柔(2024)。即時反饋系統Quizizz融入國小國語領域教學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心理。
雷儀華(2015)。台中市高職生英文學習態度與學習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廖康伶(2008)。國中生知覺學習風格、字彙學習策略與字彙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
廖淑汾(2023)。師培生混成學習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 以中部某國立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廖錦文、鄭博文(2019)。經濟弱勢學生學習態度與學業表現之縱貫研究。教育實踐與研究,32(1),71-106。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力與方法解析。師大書苑。
管秋雄、陳秀紋(2007)。英語學習策略之覺察訓練對高中學生英語學習成效影響。中華輔導學報,(21),135-166。
趙式隆(2013)。北二區區域教學資源中心IRS即時反饋系統介紹。國立臺灣大學計算機及資訊網路中心電子報。
劉梓安(2020)。心智圖融入專業英文字彙教學對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影響 -以桃園市某高職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樊祖燁、潘博宇(2021)。雙因子理論對學生學習成就之影響-以學習態度作為中介變數。商管科技季刊,22(2),257-297。
潘世尊(2005)。教育行動研究-理論?實踐與反省。心理。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心理。
蔡幸儒(2023)。技術型高中餐飲管理科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及 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南部學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蔡清田(2007)。課程行動研究的實踐之道。課程與教學季刊,3,75-90。
蔡華華、張雅萍(2007)。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影響-以領導行為為干擾變數。中華管理學報,8(4),1-18。
蔣佩珊(2004)。英語為外國語學習者之字彙量與其閱讀理解能力之關聯。〔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鄭增財(2006)。行動研究原理與實務。五南。
鄭耀嬋、何華國(2004)。國小融合班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3,215-260。
穆柏安(2023)。淺談國民中學雙語教育。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2(1),145-148。
鍾翔宜(2020)。探討線上即時回饋系統融入國小五年級因數與倍數單元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之影響-以Nearpod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顏佩如、劉健慧、葉又菱(2021)。教專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7),85-92。
顏瑞棋(2022)。觀光休閒類科大學生之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德霖科大休閒系為例。真理觀光學報,(18),17-33。
羅方吟、陳政煥(2021)。COVID-19 疫情下同步與非同步資訊科技輔助的大學遠距英語 文教學。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9(1),69-114。
羅佳恩(2023)。探討運用Kahoot!於技術型高中英文課對學生學習動機之影響與師生使用觀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龔心怡(2016)。運用紙本IRS即時反饋系統翻轉高等教育統計課程-Plickers教學之反思。高等教育研究紀要,5,35-48。
McNiff, J., Lomax, P., & Whitehead, J.(2004)。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吳美枝、何禮恩譯]。濤石。(原著出版於1993年)
Merriam, S. B., & Tisdell, E. J. (2018)。質性研究設計與施作指南[邱炳坤、李俊杰、李欣霓、黃美珍、楊宗文、陳子軒、李建興、陶以哲、楊啟文、高麗娟、姜敏君、顏伽如譯]。五南。(原著出版於2016年)
Braun, V., & Clarke, V. (2012). Thematic analysis. In H. Cooper, P. M. Camic, D. L. Long, A. T. Panter, D. Rindskopf, & K. J. Sher (Eds.), APA handbook of research methods in psychology, Vol. 2. Research designs: Quantitative, qualitative, neuropsychological, and biological (pp. 57-71).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Chien, Y. T., Chang, Y. H., & Chang, C. Y. (2016). Do we click in the right way?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clicker-integrated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 17, 1–18.
Coady, J., & Huckin, T. (1997).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 rationale for pedag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rtazzi, M., & Jin, L. (1996). Changes in learning English vocabulary in China. In H. Coleman & L. Cameron (Eds.), Change and language (pp. 153–165). BAAL/Multilingual Masters.
Creswell, J. W. (2003). Research design: Qualitative, quantitative, and mixed methods approaches. Sage.
Gardner, R. C. (2007). Motiva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orta Linguarum, 8, 9–20.
Grabe, W., & Stoller, F. (1997).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Research foundations. In M. Snow & D. Brinton (Eds.), The content-based classroom: Perspectives on integrating language and content (pp. 5–21). Longman.
Guay, F., Ratelle, C. F., & Chanal, J. (2008). Optimal learning in optimal contexts: The role of self-determination in education. Canadian Psychology/Psychologie Canadienne, 49(3), 233.
Hammouri, H. A. M. (2004). Attitudinal and motivational variables related to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in Jordan: Findings from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TIMSS). Educational Research, 46, 214-257.
Hirsch Jr., E. D. (2003). Reading comprehension requires knowledge of the words and the world: Scientific insights into the fourth-grade slump and the nation’s stagnant comprehension scores. American Educator, 27, 10–29.
Hoffman, B., & Schraw, G. (2009). The influence of self-efficacy and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on problem-solving efficiency.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1), 91-1.
Hunt, A., & Beglar, D. (2005). A framework for developing EFL reading vocabulary. Read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 17, 23–57.
Johnson, L. J., & LaMontagne, M. J. (1993). Using content analysis to examine the verbal or written communication of stakeholders within early intervention. Journal of Early Intervention, 17(1), 73-79.
Kirkpatrick, D. L., & Kirkpatrick, J. D. (2006). 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s: The four levels (3rd ed.). Berrett-Koehler.
Krashen, S. (1989). We acquire vocabulary and spelling by reading: Additional evidence for the input hypothesis.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3(4), 440–464.
Krashen, S. D., & Terrell, T. D. (1983). The natural approach: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classroom. Pergamon Press.
Laufer, B. (1997). The lexical plight in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In J. Coady & T. Huckin (Eds.),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pp. 20–3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wis, M. (1997). New ways in teaching adults. Teachers of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Lewis, M. (2000). Materials and resources for teaching collocation. In M. Lewis (Ed.), Teaching collocation: Further development in the lexical approach (pp. 186–204).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
Li, Y. (2018). Effects of the application of mobile learning to criminal law education on learning attitude and learning satisfaction. EURASIA Journal of Mathema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14(7), 3355–3362.
McCarthy, M. (1990). Vocabula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cNiff, J. (1995). Action research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p. 137-151). London: Hyde Publications.
Meara, P. (1982).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 neglected aspect of language learning. In V. Kinsella (Ed.), Surveys I: Eight state-of-the-art articles on key areas in language teaching (pp. 100–126).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eara, P. M. (1996). The dimensions of lexical competence. In G. Grown, K. Malmkjaer, & J. Williams (Eds.), 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pp. 33–5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ishler, E. G. (1986). The analysis of interview-narratives (pp. 233-255). TR Sarbin (Ed.), Narrative psychology: The storied nature of human conduct.
Nation, I. S. P. (1990). 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 Heinle & Heinle.
Pei-Ling Yang (2023). Gamification for EFL College Learners: To Kahoot! or not to Kahoot!. Journal of Tzu Ch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2), 29-56。
Saville-Troike, M. (1984). What really matter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for academic achievement? TESOL Quarterly, 18(2), 199–219.
Schmitt, N., Cobb, T., Horst, M., & Schmitt, D. (2017). How much vocabulary is needed to use English? Replication of van Zeeland & Schmitt (2012), Nation (2006) and Cobb (2007). Language Teaching, 50(2), 212-226.
Schmitt, N., Jiang, X., & Grabe, W. (2011). The percentage of words known in a text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95(1), 26-43.
Sedita, J. (2005). Effective vocabulary instruction. Insights on Learning Disabilities, 2(1), 33–45.
Skinner, B. F. (1971). Contingencies of reinforcement. Appleton-Century-Crofts.
Stanovich, K. E. (1986). Matthew effects in reading: Some consequence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acquisition of literacy.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21, 360–407.
Stipek, D. (1995). Effects of different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on young children’s achievement and motivation. Child Development, 66(1), 209-223.
Wilkins, D. A. (1972).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Edward Arnold.
Willis, D. (1990). The lexical syllabus. Collins: Cobuild.
Wolf, S. J., & Fraser, B. J. (2008). Learning environment, attitudes and achievement among middle-school science students using inquiry-based laboratory activities.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38, 321-341.
Yin, R. K. (2009).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Vol. 5). 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