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
蔡惠如 Cai, Huei-Ru |
---|---|
Thesis Title: |
蔡惠如本土化理念在教育上的意義 The Significance of CAI, HUEI -RU’s Native Thought in Education |
Advisor: | 林玉体 |
Degree: |
碩士 Master |
Department: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Thesis Publication Year: | 2019 |
Academic Year: | 107 |
Language: | 中文 |
Number of pages: | 130 |
Keywords (in Chinese): | 文化 、教育 、啟蒙 、蔡惠如 、本土思想 |
Keywords (in English): | culture, education, enlightenment, Cai, Huei–Ru, local thought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THE.NTNU.ED.006.2019.F02 |
Thesis Type: | Academic thesis/ dissertation |
Reference times: | Clicks: 238 Downloads: 7 |
Share: |
School Collection Retrieve National Library Collection Retrieve Error Report |
本文旨在探究台灣日治初期的文化啟蒙者—蔡惠如(1881-1929),評析其本土思想對於當時及現代文化教育的啟示。蔡惠如等一群台灣本土文化及教育意識喚醒了當時民眾的本土意識,隨著其諸多文章的出土,如此強烈與富有感染力的本土思想也從遙遠的年代傳達到了現今。每一位學生最感興趣的教材,就是與自己切身相關者。本土教材會讓學生有濃厚的親切感,在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象,因此台灣本土的教材應該是教育的起點。失落的本土教育該從增加對先賢事跡與作品的認識開始,這首要的一步,將能彌補台灣本土人文教育的空白,並是找回台灣本土精神的最佳途徑。
研究發現蔡惠如是台灣文化協會(1921-1931)的一員,雖然不及林獻堂與蔣渭水等人的名氣,但其為了堅守漢文所作出的努力,對台灣文化教育有極大的意義與貢獻。蔡惠如也追求自由平等思想,並且隨著其本土意識的覺醒,從富賈一方的商人轉變為站在台灣文化意識中心的啟蒙者,傾心注力於文教事業與民族社會運動,試圖喚醒台灣人的本土意識。從他的作品及文化啟蒙活動的初步探索中,看到其不為名、不為利,只為台灣文化保存盡一份心力的意志,並存有自己必須犧牲之覺悟,這種純粹的心靈實在是難能可貴。迄今對於探討蔡惠如的文學作品之相關論文研究中,多是綜合數家為研究對象,沒有一篇是針對蔡惠如個人進行深入探究的,也不曾從文化教育的層面切入,本研究盼能補足前人之研究在這方面的不足,尤其對他在文化與教育的領域能有更進一步的探析。
筆者期望從蔡惠如所參與的文化運動及文學作品去體驗其所表現的時代精神(Zeitgeist),用忠實的態度把握文本和作者的原意,與個體生命在歷史過程中進行連結而有辯證性地開展,以透澈明白蔡惠如在日治時期所參與的文化啟蒙活動裡的真實情形及所經歷過的過程,從中分析其本土思想對當時及現代文化教育的影響。此外,更從蔡惠如身為一個熱血澎湃的文人之言行活動中,得到啟蒙本土文化的具體示例,因此除了發揚前人較少琢磨蔡惠如的文化啟蒙思想對於教育的貢獻之外,更希冀能藉由探討蔡惠如的文學作品中振興新知識青年的思想,以及身為一個有力的知識份子所發揮的道德力量,對於民主自由、教育環境甚至是社會所產生的影響,作為對今日教育之借鑑。
本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研究動機與問題背景之闡述,第二章針對從蔡惠如的生平遭遇中,探討其本土思想之意義與形成背景。第三章從蔡惠如的文教事業與文學作品中,探究其本土文化啟蒙思想對於台灣文化教育的貢獻與影響。最後提出結論與建議,從蔡惠如的本土思想與實踐之運動評析其對現代教育的啟示,並對失落的本土教育進行反思。
關鍵詞:文化、教育、啟蒙、蔡惠如、本土思想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CAI, HUEI –RU(1881-1929)the cultural enlightener in the early days of Taiwan’s Japanese rule, and to analyze the enlightenment of his native thoughts on contemporary culture education. CAI, HUEI –RU awakened the local consciousness of the people at the time. With the unearthing of materials of this thesis, emphasis especially on such strong and infections local thoughts were conveyed from the distant era to the present day. The basis principle of modern education is the textbooks that every student is most interested in are the textbooks that are relevant to them. Local textbooks will give students a strong sense of intimacy and a deep impression in their hearts. Therefore, Taiwanese textbooks should be the starting point for education. The remedy for the loss of local education should begin with an increase in understanding of the sages and works. This first step will make up for the gap in Taiwan’s native humanities education and best way to find Taiwan’s local spirit.
The preliminary study of this thesis finds that CAI, HUEI –RU was a member of the Taiwan Cultural Association(1921-1931). Although he is not as famous as Lin Xian –Tang and Jiang Yu– Shui, his efforts to adhere to the Chinese and Taiwanese language,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and contribution to Taiwan’s cultural education. Cai, Huei–Ru also pursues the idea of freedom and equality, and with the awake of his local consciousness, from the business of the rich side to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center of Taiwan’s cultural consciousness, he devoted himself to th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cause and the national social movement, trying to awaken the natives of Taiwan’s people awareness. From the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his work and cultural enlightenment activities he saw no fame nor profit but to save the will of Taiwan’s culture, and to have his own consciousness to sacrifice. This pure spiritual reality it is commendable. In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ed works of Cai, Huei–Ru most of them are comprehensive for worth of researching, None is mainly aimed at Cai, Huei–Ru’s personal in-depth inquiry, and has never cut through the cultural education level, hoping to make up for the research of predecessors. It can be further explored in the field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It is my hope to experience the objective spirit of the cultural movements and literature work, that Cai, Huei–Ru participated in, to grasp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text, and to carry out a dialectical connection with the individual life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In addition, from the words and deeds of Cai, Huei–Ru as a bloody literati, he offered a concrete example of the main points of enlightenment in Taiwan local culture. Therefore, in addition to carrying forward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cultural enlightenment thoughts of Cai, Huei–Ru to the education of the processors, it is even more hopeful to explore his thoughts to revitalize new intellectual youth, and the moral power exerted by a powerful intellectual, for the influence of democracy, freedom,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even society,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today’s education.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is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problem. The second section is about the significance and background of the local thoughts from Cai, Huei–Ru’s life experience. In the third section, I’ll go over Cai, Huei–Ru’s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undertakings and literary works he explores to the contribution and influence of native cultural enlightenment on Taiwan’s cultural background. Finally, the last section puts forward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analyzes its meaningfulness to modern education from Cai, Huei–Ru’s local thoughts and movement.
Keywords:culture, education, enlightenment, Cai, Huei–Ru, local thought
中文文獻
壹、史料
婁子匡、王詩琅集輯(1973)。臺灣青年。臺北:東方文化書局。
臺灣日日新報(1994) (影印本)。臺北:五南出版社。
臺灣(1922-1994)。臺北:東方文化書局複刊。
臺灣民報(1923-1930)。臺北:東方文化書局複刊。
臺灣新民報(1930 -1932),臺北:東方文化書局複刊。
臺灣文獻(1955)。臺北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瑤塘(主編)(1998)。清水鎮志(增編本)。臺中:清水鎮公所。
貳、專書
林玉体(2006)。〈教育、工作及民主式的認同〉述評。載於林逢祺、洪仁進(主編),民主社會中的教育正義:教育哲學述評(三)(頁154-155)。台北:師大書苑。
林玉体(2003)。台灣教育史。台北:文景。
廖振富(2007)。台灣古典文學的時代刻痕:從晚清到二二八。台北:國立編譯館。
謝金蓉(2005)。蔡惠如及他的時代。台北:台灣大學。
廖振富(2013)。蔡惠如資料彙編與研究。台北:台灣大學。
田培林(1976)。教育與文化。台北:五南圖書。
殷海光(1990)。中國文化的展望(上)。台北:桂冠。
連橫(1992)。連雅堂先生全集。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柏維(1993)。台灣文化協會滄桑。台北:臺原。
李筱峰(1996)。林茂生.陳炘和他們的時代。台北:玉山社。
林正芳(譯)(1999)。派翠西亞·鶴見著。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
林慶彰(2004)。日治時期台灣知識份子在中國。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葉榮鐘(2000)。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上)(下)。台中:晨星。
楊肇嘉(1968)。楊肇嘉回憶錄。台北:三民書局。
王文科(1986)。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張旺山(1986)。狄爾泰。台北:東大。
葉榮鐘(1983)。台灣民族運動的鋪路人——蔡惠如。載於陳永興、李筱峰(主編),台灣近代人物集(一)(頁10)。台北:李筱峰。
廖振富(2006)。櫟社研究新論。台北:國立編譯館。
張漢裕(2000)。蔡培火全集(一)。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黃煌雄(1976)。台灣先知先覺者——蔣渭水先生。台北:輝煌出版社。
陳昭瑛(1999)。台灣與傳統文化。台北:台灣書店。
王乃信(譯) (2006)。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臺灣社會運動史(1913-1936)。台北:海峽學術。
台灣史研究會(主編)(2002)。王敏川選集。台北:海峽學術。
葉榮鐘(2000)。台灣人物群像。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莊永明(2001)。在野台灣人。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蔡紹斌(1997)。清水第一街:大街路尋根溯源。臺北: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鷹取田一郎(2009)。臺灣列紳傳。桃園:華夏書坊。
傅錫祺(1943)。櫟社四十年沿革志略。台北:興南新聞社。
葉榮鐘等著(1971)。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自立晚報。
許雪姬(主編)(2000)。灌園先生日記(1-2冊)。台北:中研院台史所。
廖振富(2006)。櫟社研究新論。台北:國立編譯館。
連橫(1992)。台灣詩薈。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張漢裕(主編)(2000)。蔡培火全集(一)。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傅錫祺、林朝崧(1993)。櫟社沿革志略 無悶草堂詩存。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王詩琅(譯)(1995)。台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台北:稻鄉。
甘得中(2005)。林獻堂先生紀念集(三).追思錄。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複印本。
吳叡人(2001)。臺灣非是臺灣人的臺灣不可:反殖民鬥爭與臺灣人民族國家的論述,1919-1931。載於林佳龍、鄭永年(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頁43-110)。臺北:新自然主義公司。
黃俊傑(2000)。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臺北市:正中
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主編)(2000)。水竹君主人日記(第3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臺中縣文化局。
蔡德本(2008)。蕃薯仔哀歌。台北:草根出版。
李毓嵐(2010)。世變與時變——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肆應。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吳俊憲(2008)。本土教育課程改革。台北:五南圖書。
賴淳彥(1999)。蔡培火的詩曲及彼個時代。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李玉馨(2017)。解讀杜威教育王國 : 理論與應用 = Interpreting John Dewey's educational kingdom : theory and application。臺北市 : 學富文化。
參、學位論文
曾素秋(2003)。日治時期台灣國家認同教育之探討(1895-1945) (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佳蕙(2004)。日治時期台灣監獄文學探析—以林幼春、蔡惠如、楊華作品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臺北市。
許薰文(2009)。日治時期櫟社四家詞析論—林癡仙、陳貫、陳懷澄、蔡惠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研究所,臺北市。
許毓凌(2007)。日治時期小學校臺灣兒童的跨文化經驗(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仁傑(2002)。一段跨時代的故事:台灣學生運動史研究(1920-1994)(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鍾育姍(2010)。《臺灣民報》有關教育言論之研究(1920-1932)(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肆、期刊
林玉体(1997)。「余,台灣人也」——論連雅堂先生之鄉土認同。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科學類,42,8。
李毓嵐(2012)。林獻堂與婦女教育—以霧峰一新會為例。臺灣學研究,13,99-100。
祝若穎(2012)。德國文化教育學在日治時期臺灣的傳播與發展(1920-1940)。高等教育,教育研究期刊,1,125。
簡素琤(2007)。日治時期臺灣文人的文化調和觀—從傳統文人到新式知識份子張深切。中央大學人文學報,32,171-222。
胡淑賢(2013)。蔡惠如台灣民族運動的先覺者,文化台中,25。
廖振富(2013)。從「富家公子」到民族運動「啟蒙先驅」—蔡惠如生平與作品新論。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7,143-183。
李毓嵐(2013)。1920 年代臺中士紳蔡蓮舫的家庭生活。臺灣史研究,4,92。
陳振風(2006)。梁啟超《新民說》的探討。台南科大學報,25,253-274。
伍、 雜誌
李筱峰(2002年2月)。土豆落地要生根-本土化流變小史。新使者雜誌,68,8-11。
陸、其他網路資料
張芬芬(2000,12月)。文明。教育大辭書。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3185/。
但昭偉(2000,12月)。文化。教育大辭書。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3183/。
李筱峰(2012,4月)。放下紙錢,立地成佛!自由評論網。取自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572662。
李筱峰(2017,9月)。紙錢煙灰中的思辯。自由評論網。取自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131731。
廖振富(2017,8月)。高中文言選文調整,是「浩劫」嗎?自由評論網。取自http://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2169296
蔡海如(2014,12月)。嗨!妳好嗎?Joy Luck's Mirror Garden。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daughtersoftheWhiteTerror/photos/a.1503326883261166/1506863092907545/?type=3&theater
民視新聞(2015,3月)。學運1年了 太陽花改變了什麼?Yahoo奇摩(即時新聞)。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E5%AD%B8%E9%81%8B1%E5%B9%B4%E4%BA%86-%E5%A4%AA%E9%99%BD%E8%8A%B1%E6%94%B9%E8%AE%8A%E4%BA%86%E4%BB%80%E9%BA%BC%EF%BC%9F-005203532.html
林曉雲、吳柏軒、陳慧萍(2016,2月)。太陽花學運 編入教科書。自由時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958644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639-1.php?Lang=zh-tw
黃裕元(2017,5月)。1920年代的知青必學社運歌曲!〈臺灣文化協會會歌〉與〈臺灣自治歌〉。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取自https://gushi.tw/nmth19/
方炳超、洪與成(2015,7月)。8張卡帶你了解課綱微調到底在爭什麼。風傳媒。取自https://www.storm.mg/cardstack/58980
林怡廷(2015,8月),那些 「自己課綱自己救」 的高中生。端傳媒。取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0803-taiwan-lesson1/
翁禎霞(2017,9月)。135作家支持文言文比例調降 作家:應與生活貼近。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687560
馮靖惠(2017,8月)。高中生盼降文言文比例:減少負擔 吸收更多白話文知識。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314/2665943
廖振富(2009,10月)。櫟社。臺灣大百科全書。取自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539
廖振富(2009年,10月)。林幼春。臺灣大百科全書。取自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540
蔡培火(1996年,7月)。開拓文教基金會。取自http://www.frontier.org.tw/people/person51.html
蔡培火(2017)。歷史名人小百科。取自http://www.trytohear.com/content/id/38217/cp/2
太陽花學運案件摘要(2014年,12月)。法操專題。取自https://www.follaw.tw/f01/01case/5475/
反課綱「懶人包」 12張圖訴4爭議(2015年,7月)。自由時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1392526
龍騰文化(2017)。取自 https://www.lungteng.com.tw/Web/Index.aspx
三民文化(2017)。取自 http://www.sanmin.com.tw/home/index.html#
翰林文化(2017)。取自 https://www.hle.com.tw/index.html
西文文獻
Dewey, J. (1933/1998). How we think (Rev. ed.). Boston:Houghton Mifflin.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