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劉于銓 |
---|---|
論文名稱: |
六堆嘗會與地域社會:以瀰濃舊聚落為例(1736-1905) |
指導教授: | 吳進喜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臺灣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60 |
中文關鍵詞: | 瀰濃舊聚落 、嘗會 、公業 、地域社會 、六堆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63 下載:5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選擇以位於臺灣南部屏東平原北側美濃平原上的舊聚落為研究場域,試圖利用施添福教授「地域社會」的概念,即試圖從「維生」、「宗族」、「信仰」等面向進行剖析,建構「瀰濃舊聚落」所屬的「地域社會」。本文的研究課題有以下三點:美濃平原上的開發;宗族的形成與串聯及嘗會的設立;嘗會的運作。
美濃平原,位在荖濃溪之北,為屏東平原最北端,是由美濃河流貫其上的小平原,土壤利於發展農業,但受到雨量形態的影響,旱季時水源短缺,雨季時雨量大且集中。在漢人尚未進入時,可能為搭樓社、武洛社(鳳山八社)以及內優六社(南鄒族與魯凱族)活動的範圍,在康熙末年成為「番界」邊緣,雍正、乾隆年間,漢人逐漸向屏東平原北側開發,其中粵籍客家人在乾隆27年(1762)前,已大致上完成瀰濃四個舊聚落的開墾,並利用水利設施來適應雨量形態,雙冬稻作也逐漸在美濃平原上形成,其開發歷程中也多能發現嘗會的蹤跡。
移墾初期,在屏東平原上所見採取季節性或週期性的方式,在瀰濃舊聚落開發時可能並不多見,多數人群可能已經在屏東平原上發展,才再轉往美濃平原上開發,或是藉著在屏東平原上已發展而成的「合約字」宗族來到美濃平原,以致於日治初期公業比例上相對較低,多數田業集中在私人家族,或是因家族「衍分」形成的「鬮分字」公業。
因「融和」而形成的「合約字」公業,多數選擇遠祖或始祖為對象,並不單純侷限於男性祖先,以包容更多的人群,從現有美濃平原上可蒐集到的嘗簿,皆為來臺後才重組;因「衍分」而形成的「鬮分字」公業,多選擇來臺祖或壯大家業的祖先,有些是在分家產後形成,有些則是在祖先過世後。
無論是「合約字」或是「鬮分字」,多透過土地作為經濟來源;在支出上除
ii
了應用在土地及祭祀的開銷外,還透過參與神明會、地方事務及公共事務,使得六堆內部人群更加緊密,也逐漸形成「瀰濃舊聚落」所屬的「地域社會」。
一、中文資料
(一)史料
1,方志
王瑛曾
《重修鳳山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原刊1764),臺灣文獻叢刊第49種(以下簡稱臺文叢)。
不著撰人
《安平縣雜記》,(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原刊1898),臺文叢 52種。
范咸、六十七
《重修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原刊1747),臺文叢第105種。
周鍾瑄
《諸羅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原刊1718),臺文叢141種。
美濃鎮誌編纂委員會編
《美濃鎮誌》,(高雄縣:美濃鎮公所,1996)。
高拱乾
《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原刊1696),臺文叢第65種。
黃釗
《石窟一徵》,(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70,原刊1853)。
陳壽琪
《福建通志臺灣府》,(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原刊1829),臺文叢第84種。
陳培桂
《淡水廳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臺文叢第172種。
盧德嘉
《鳳山縣采訪冊》,(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原刊1894),臺文叢第73種。
2,檔案、奏摺、實錄、碑文、契據
仁宗敕撰
《大清高宗純(乾隆)皇帝實錄(十一)》,(臺北市:華文,1964)。
《大清高宗純(乾隆)皇帝實錄(十三)》,(臺北市:華文,1964)。
國家文學館編
《臺灣研究資料彙編:第一輯》,(臺北市:聯經,1993)。
黃典權編
《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臺文叢218種。
村上直次郎編
《新港文書》,(臺北市:捷幼,1995,原刊1933)。
劉澤民編
《臺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輯》,(南投市:省文獻會,2001)。
《平埔百社古文書專輯》,(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02)。
3,文集、雜著
宋九雲編纂
〈臺南東粵義民誌〉,未刊行。
唐贊袞
《臺陽見聞錄》,(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原刊1891),臺文叢第30種。
黃袞著、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藏
〈邀功紀略〉,T0480D0395。
黃淑璥
《臺海使槎錄》,(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原刊1722),臺文叢第4種。
程家穎
《臺灣土地制度考查報告書》,(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原刊1914),臺文叢第184種。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臺案彙錄己集》,(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臺文叢第191種。
《清奏疏選彙》,(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8),臺文叢第256種。
《臺灣私法人事編》,(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臺文叢第117種。
《臺灣私法物權編》,(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臺文叢第150種。
藍鼎元
《平臺紀略》,(臺北市:臺銀經濟研究室,1958,原刊1833),臺文叢第14種。
4,工具書、地圖
不著撰者
〈清雍正朝臺灣圖附澎湖群島圖〉,(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2009,原刊1723-1727)。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藏
〈臺灣民番界址圖〉,(臺北市:南天,2003,原刊1760)。
北京故宮博物館藏
〈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藏號:資新73960。
呂順安編
《高雄縣鄉土史料》,(南投市:省文獻會,1994),耆老口述歷史叢書9。
施添福編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採集組編
《臺灣地名辭書:卷四 屏東縣》,(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01)。
《臺灣地名辭書:卷五 高雄縣(第二冊)(下)》,(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08)。
許雪姬主編
《臺灣歷史辭典》,(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 )。
黃森松
《廣興莊的聚落形成與夥房擴散變遷:從姓氏族譜與祖牌探索部落發展的人文與社會經濟背景因素》,(臺北市:行政院客委會,2004)。
《美濃鎮百家姓:美濃鎮姓氏源流、老夥房和新廳下》,(高雄縣美濃鎮:今日美濃,2006)。
黃淑璥
〈康熙臺灣輿圖〉,(臺北市:大地地理,1998),摺圖。
趙振績著
《臺灣區族譜目錄》,(桃園中壢市:臺灣省各姓歷史淵源發展研究學會,1987)。
5,族譜
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藏
〈西河林氏族譜》,T0549D0453。
〈高雄美濃劉華生、劉達峰公嘗文書〉,T0552D0456。
丘邱氏族譜編輯委員會編
《丘邱氏族譜》,(臺中市:創譯,1965)。
邱鳳揚祭祀公業編印
〈邱永鎬公派下族譜〉,(屏東縣:邱鳳揚祭祀公業自編,2010)。
美國猶他家譜學會編(以下猶他學會臺灣區族譜以「編號GS-卷數」的形式表示)
〈瑞源公嘗派下(收支簿)〉,GS1418843-1。
〈再版楊氏族譜〉,GS1212903-。
〈鍾氏歷代宗譜〉,GS1418843-。
〈譜序(謝)〉,GS1418843-12。
〈族譜簿序〉,GS1418713-2。
〈丘氏族譜》,GS1418713-23。
〈大原堂十六世日成公家譜〉,GS1418841-17。
〈來台祖溫佑俊傳下子孫昌隆世代書香萬世流芳〉,GS1418713-12。
〈隴西堂猶龍世第、旋馬家聲(李氏世系圖)〉,GS1411178-9。
〈李德公祭祀公業派下員名冊〉,GS1411180-6。
〈族譜鈔錄〉,GS1418712-10。
〈曾見龍公嘗系統圖〉,GS1418713-10。
〈張氏族譜〉,GS1411178-7。
〈祭祀公業張化蓀派下員名簿〉,GS1411178-8。
〈張氏十四祖澣侯公沿革〉,GS1411398-59。
〈林氏譜系評事嘗〉,GS1411398-60。
〈祭祀公業陳藏收嘗〉,GS1411231-1、2、3。
〈蕭陵族譜(蕭氏)〉,GS1411371-2。
〈美濃古氏簡譜〉,GS1418712-2。
鍾進添主編、鍾氏大族譜編輯委員會編著
《鍾氏大族譜》,(臺中市:創譯,1971)。
鍾煥昌提供、莊吳玉圖總編
《鍾姓大宗譜》,(桃園中壢市:百族姓譜社,1999)。
6,帳冊
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藏
〈美濃龍肚廖光景嘗簿〉,T0539D0443。
〈高雄美濃吳吉甫公嘗文書藏〉,T0547D0451。
〈高雄美濃蕭何公嘗文書〉,T0548D0452。
〈高雄美濃楊恭成家族文書〉,T0550D0455。
〈高雄美濃龍肚邱夢龍嘗、邱文興嘗文書〉,T0551D0456。
〈高雄美濃林長萬公家族文書〉,T0553D0457。
〈高雄美濃廖進德家族文書〉,T0554D0458。
邱錦輝藏
〈大始祖邱烋公嘗簿〉,1935年。
美國猶他家譜學會編
〈乾‧光緒戊戌三月立庭政始祖祭典簿〉, GS1418840-20,1898年。
〈禮‧昭和叁年戊辰歲立庭政始祖祀典簿〉, GS1418840-21,1928年。
〈天地‧民國卅九年庚寅歲分立庭政始祖祀典簿〉,GS1418840-19,1950年。
〈二世日新祖祀典簿(黃)〉,GS1418843-11,1924年。
〈人何公嘗帳簿(蕭)〉,GS1411241-21,1867年。
〈開七公嘗簿(劉氏)〉,GS1418843-10,1908年。
〈傅家祖嘗簿〉,GS1418978-35,1915年。
〈傅氏帳冊〉,GS1411177-23,1832年。
〈栢英公祖嘗簿(林)〉,GS1418841-23,1914年。
〈祖嘗祭祀簿(林)〉 ,GS1418840-11,1920年。
〈古氏帳冊〉,GS1411178-4,1913年。
〈溫氏帳冊及世系表〉,GS1411233-27,1924年。
〈謝艮申伯公始祖嘗歲次甲戌七戶合記總簿〉,GS1418716-8,1924年。
〈楊氏帳冊〉,GS1411178-5,1888年。
鍾煥昌藏
〈逵公嘗簿(內附南山嘗名冊)〉,1867年。
〈馬氏祖嘗簿〉,1871年。
(二)專書
石磊總纂、葉家寧撰稿
《臺灣原住民史‧布農族史篇》,(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02)。
李允斐
《高雄縣客家社會與文化》,(高雄縣:高雄縣政府,1997)。
李文良
《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1680~1790)》,(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1)。
林正慧
《六堆客家與清代屏東平原》,(臺北市:遠流,2008)。
柯志明
《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市:中研院社研所,2001)。
陳正祥
《臺灣地誌(中冊)》,(臺北市: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1959),敷明產業地理研究報告第94種。
莊英章
莊英章,《林圮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7),中研院民族所專刊乙種第8號。
郭志超、林瑤棋主編
《閩南宗族社會》,(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鄭振滿
《明清福建家族組織與社會變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蕭盛和
《右堆美濃的形成與發展》,(臺北市:文津,2009)。
鍾壬壽
《六堆客家鄉土誌》,(屏東市:常青,1973)。
謝繼昌等
《高雄縣原住民社會與文化》,(高雄縣:高雄縣文化局,2002)。
簡炯仁
《屏東平原平埔族之研究》,(板橋市:稻鄉,2006)。
戴炎輝
《清代臺灣之清治》,(臺北市:聯經,1979)。
(三)學位論文
王慧芬
〈清代臺灣的番界政策〉,臺師大歷史所碩士論文,2000。
李允斐
〈清末至日治時期美濃聚落人為環境之研究〉,中原建築研究所碩論,1989。
利天龍
〈屏東縣前堆地域的社會空間結構與變遷〉,臺師大地理學系碩論,2006。
吳昭慧
〈美濃龍肚清水宮的福首與堂主〉,交大客家社會與文化教師碩士在職專班碩論,2007。
吳連昌
〈美濃客家民間信仰與聚落關係之研究〉,屏教大客家文化研究所碩論,2009。
邱永章
邱永章,〈五溝水:一個六堆客家聚落實質環境之研究〉,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1989。
林欣育
〈土地與認同:美濃地區客家墾拓傳說之研究〉,清大臺灣文學研究所碩論,2006。
洪馨蘭
〈敬外祖與彌濃地方社會之型塑:圍繞一個臺灣六堆客方言社群之姻親關係所展開的民族誌〉,清大人類學研究所碩論,2010
洪碧真
〈內埔地區社會脈絡下的區域變遷(1721-1945)〉,高師大地理學系碩論,2012。
徐明福
〈清末後堆地方傳統聚落之研究〉,成大建築研究所碩論,1994。
陳其南
陳其南,〈清代臺灣漢人社會的建立及其結構〉,臺大考古人類學系碩論,1975。
陳嬿羽
〈苗栗公館泥坡子陳立富家族在臺的拓墾與開發〉,中興歷史學系碩論,2010。
黃建德
〈萬巒鄉客家聚落嘗會之研究〉,南師臺灣文化研究所碩論,2004。
莊青祥
〈屏東高樹大路關地區之拓墾與聚落發展之研究〉,高師大客家文化研究所碩論,2008。
黃瓊慧
〈屏北地區的聚落型態、維生活動與社會組織〉,臺師大地理學系碩論,1996。
黃建德
〈萬巒鄉客家聚落嘗會之研究〉,南師臺灣文化研究所碩論,2004。
黃美珍
〈聚落、信仰與地方精英:以美濃二月戲為例〉,交大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碩論,2008。
曾文亮
曾文亮,〈臺灣法律史上的祭祀公業〉,臺大法學研所基礎法學組碩論,1999。
曾坤木
〈客家夥房之研究─以高樹老庄為例〉,政大民族學系碩論,2004。
張二文
〈美濃土地伯公信仰之研究〉,南師鄉土研究所碩論,2002。
張光誠
〈從土地移轉、貸款數量之差異探討客家人的理財觀─以日治時期六堆竹田閩客聚落為例〉,屏科大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碩論,2010。
楊鴻謙
〈清代臺灣南部西拉雅族番社地權制度變遷之研究─以鳳山八社領域為範圍(1683~1895)〉,政大地政學系博論,2003。
楊宜芬
〈風水觀念對早期美濃客家聚落之影響〉,朝陽科大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論,2007。
楊忠龍
〈多重視野下的族群關係與文化接觸:以高樹東振與美濃吉洋為例〉,高師大客家文化研究所碩論,2008。
廖心華
〈美濃水圳之形成與變遷(1736-1976)〉,成大建築學系碩論,2008。
劉秀美
〈日治時期六堆客家祠堂建築之研究〉,成大建築學研究所碩論,2001。
劉怡欣
〈萬巒鄉五溝社區客家嘗會的發展與社區之發展〉,屏科大農村規劃系碩論,2005。
賴旭貞
〈佳冬村落之宗族與祭祀─臺灣客家社會個案研究〉,中正歷史研究所碩論,1999。
賴建戎
〈臺灣南鄒沙阿魯阿族社會文化之研究-以高雄縣桃源鄉為例〉,南師臺灣文化研究所碩論,2003。
賴文慧
〈臺灣汀州客二次移民研究:以苗栗縣造橋平興村謝姓家族為例〉,交大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碩論,2008。
蕭盛和
〈一個客家聚落區的形成及其發展:以高雄縣美濃鎮為例〉,臺師大歷史學系碩論,2004。
鍾瑾霖
〈林邊溪中游的拓墾與聚落發展〉,臺師大地理學系碩論,1998。
鍾敏鈺
〈邊陲聚焦:高雄縣杉林鄉客家聚落之發展與變遷〉,高師大客家文化研究所碩論,2008。
鍾鳳娣
〈美濃水圳文化之研究〉,高師大客家文化研究所碩論,2010。
鍾憲揚
〈蟄伏地表下的文化:美濃水景之研究〉,高師大客家文化研究所碩論,2010。
羅娟芝
〈清代屏東內埔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變遷〉,臺師大歷史學系碩論,2003。
(四)期刊論文及研討會
石萬壽
〈乾隆以前臺灣南部客家人的墾殖〉,《臺灣文獻》37:4(1986.12),頁69-90。
李國銘
〈關於屏東平原少數民族的二、三事〉,收錄於詹素娟編,《族群、歷史與祭儀─平埔研究論文集》,(板橋市:稻香,2004),頁3-15。
〈鳳山八社舊址初探〉,收錄於詹素娟編,《族群、歷史與祭儀─平埔研究論文集》,(板橋市:稻香,2004),頁17-33。
吳進喜
〈羅漢門地區的開發與中心移轉〉,《地理研究報告》33(2000.11),頁129-162。
〈清代六堆武力布防策略的地理基礎〉,《HAKKA雜誌》55(2006.3),頁14-25。
林會承、邱永章
〈五溝水實質環境之形成與結構〉,收錄於臺灣史蹟研究中心研究組編,《臺灣史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臺灣史蹟研究中心,1989),頁。
林正慧
〈閩粵?福客?清代臺灣漢人族群關係新探─以屏東平原為起點〉,《國史館學術集刊》6(2005.9),頁1-60。
施添福
〈紅線與藍線:清乾隆中葉蕃界圖〉,《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9(1991.6),頁46-50。
〈臺灣傳統聚落的血緣構成:以研究方法為中心〉,《宜蘭文獻雜誌》47(2000.9),頁3-28。
〈清代臺灣北部內山社會(1)─以罩蘭埔為例〉,《臺灣文獻》55:4(2004.12),頁143-209。
〈清代臺灣北部內山的地域社會及其區域化:以苗栗內山的雞隆溪流域為例〉,《臺灣文獻》56:3(2005.9),頁181-242。
〈國家與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屏東平原為例〉,收錄於詹素娟、潘英海編,《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2001),頁33-112。
施雅軒
〈客家戰場空間的歷史建構─以十八世紀屏東平原為例〉,收錄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文學院,《2007年高中人文學科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市:頂好電腦,2007),頁93-108。
洪麗完
〈清代楠梓仙溪、荖濃溪中游之生、熟番族群關係(1760-1888):以「撫番租」為例〉,《臺灣史研究》14:3(2007.9),頁1-71。
康培德
〈親王旗與藤仗─殖民統治與土著挪用〉,《臺灣史研究》13:2(2006.12),頁。
陳秋坤
〈帝國邊區的客庄聚落:以清代屏東平原為中心(1700-1890)〉,《臺灣史研究》16:1(2009.3),頁1-28。
〈清代地權分配與客家產權─以屏東平原為例,1700-1900〉,《歷史人類學刊》2:2(2004.12),頁1-26。
〈清代塔樓社人社餉負擔與產權變遷(1710-1890)〉,《臺灣史研究》9:2(2002.12),頁69-102。
〈乾隆年間(1780-1795)塔樓社人的田地買賣契約〉,《屏東文獻》2(2000.12),頁27-30。
〈清代屏東地區客家產權問題,1700-1890〉,收錄於美和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編印,《六堆信仰及宗族的在地實踐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市:美和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2005),頁1-19。
陳其南
〈房與傳統中國家族制度〉,《漢學研究》3:1(1985.6),頁。
陳麗華
〈客家人的宗族建構與歷史記憶塑造:以臺灣六堆地區為例〉,《臺灣史研究》17:4(2010.12),頁。
莊英章
〈臺灣漢人宗族發展的研究評述〉,《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6(1978.6),頁。
〈臺灣單系繼嗣羣之檢討〉,《思與言》11:1(1973.5),頁。
〈臺灣移墾社會的宗族組織〉,收錄於宋文薰等編,《考古與歷史文化(下):慶祝高去尋先生八十大壽論文集》,(臺北市:正中,1991),頁。
莊英章、陳其南
〈現階段中國社會結構研究的檢討:臺灣研究的一些啟示〉,收錄於楊國樞、文崇一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1982),頁。
莊英章、陳運棟
〈清代頭份的宗族與社會發展史〉,《師大歷史學報》10(1982.6),頁。
莊英章、周靈芝
〈唐山到臺灣:一個客家宗族移民的研究〉,收錄於中研院三民主義研究所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4),頁。
郭維雄
〈黃袞《邀功紀略》所載清代臺灣南部六堆義軍參與林爽文事件始末探究〉,收錄於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市:南天,2005),頁39-81。
許淑娟
〈清代蕃薯寮街的發展〉,《環境與世界》12(2005.12),頁1-32。
曾坤木
〈南郡庄史〉,《屏東文獻》7(2003.12),頁3-60。
張二文
〈美濃土地伯公的祭祀與聚落的互動(上)〉,《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8:4(2002.12),頁63-81。
〈美濃土地伯公的祭祀與聚落的互動(下)〉,《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9:1(2003.3),頁99-110。
潘英海
〈「文化系」、「文化叢」與「文化圈」:有關「壺的信仰叢結」分佈與西拉雅族群遷徙的思考〉,收錄於劉亦昌、潘英海主編,《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臺灣文獻委員會,1998),頁163-202。
劉正一
〈臺灣南部六堆客家發展史〉,收錄於徐正光等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行政院文建會,1994),頁437-469。
劉益昌
〈臺灣西南平原地區史前晚期文化的探討〉,收錄臺灣省文縣委員會主編,《臺灣原住民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頁15-40。
鍾孝上
〈六堆的開拓與歷史〉,《客家風雲》12(1988.10),頁。
鍾兆生
〈美濃聚落空間構成之研究-以竹頭角與九芎林為例〉,《樹德科技大學學報》6:2(2004.6),頁121-140。
簡炯仁
〈「臺海使槎錄」記載「武洛(一名大澤機,一名尖山仔)」之初探〉,《臺灣史蹟》,38(2001.6),頁181-211。
〈大武壟芒仔芒社與高雄六龜鄉荖濃溪流域的拓墾〉,《臺灣風物》52:1(2002.3),頁127-191。
〈由「六營」到「六堆」─屏東平原客家聚落變遷之研究〉,《高市文獻》23:4(2010.12),頁112-145。
〈屏東平原客家「六堆」聚落的形成及其變遷〉,收錄於徐正光編,《第四屆國際客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教與族群關係》第二冊,(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2000),頁1-66。
戴炎輝
〈清代臺灣之大小租業〉,《臺北文獻》4:1(1963.3),頁1-45。
(五)計畫型報告(國科會、客委會)
吳密察、李文良
〈從清代臺灣文獻中的「客」到二十世紀的「臺灣客家」〉,客委會計畫,95年度。
陳秋坤
〈屏東平原客家宗族組織與產權分配,1800-1900〉,客委會計畫,95年度。
莊英章
〈歷史、生態與區域發展:屏東高樹與梅縣白渡客家聚落的比較研究〉,國科會個別型計畫,94-95年度。
〈客家族群的嘗會與土地產權:以頭前、鳳山兩溪流域為例〉,客委會整合型計畫,97年度。
二、日文資料
(一)史料、專書
大津麟平
《熟番戶口及沿革調查綴》,(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本署,1910)。
小島由道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1,原刊1918)。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翁佳音、許賢瑤編
《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下卷:社會、文化》,(臺北市:稻鄉,2002)。
伊能嘉矩著、溫吉編譯
《臺灣番政志》,(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原刊1904)。
佐山融吉著、中研院民族所編譯
《蕃族調查報告書第四卷》,(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2007)。
村上玉吉編
《南部臺灣誌》,(臺南市:臺南州共榮會,1934)。
杵淵義房
《臺灣社會事業史》,(臺北州:德友會,1940)。
美濃庄役場編
《美濃庄要覽》,收錄於高雄州役所編,《臺灣省高雄州管內概況及事務概要》,(臺北市:成文,1985,原刊1933)。
移川子之藏等
《台湾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東京市:刀江書房,1935)。
臺南縣內務部效務課
《臺南縣地方事項要覽》,(臺南:臺南縣內務部,1901)。
臺灣總督府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
《第二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調查概覽表》,(臺北市:捷幼,1992,原刊1917)。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姉齒政平原著
《日據時期祭祀公業及在臺灣特殊法律之研究》,(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編
《臺灣土地慣行一斑》,(臺北市:南天,1998,原刊1905)。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陳金田譯
《臺灣私法》,(南投市:臺灣文獻委員會,1990,原刊1911)。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庄及土名調查表:楠梓仙溪東里、港西上里〉,4252冊,37號。
〈港西上里庄及土名調查表〉,4252冊,71號。
〈臺南市盧乃聰申訴狀〉,4418冊,2號。
〈業主〉,《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4396冊,38號。
(二)期刊
田井輝雄
〈臺灣の家族制度と祖先祭祀團體〉,收錄於山中彰二等編,《臺灣文化論叢第二輯》,(臺北:清水書局,1945),頁。
坂義彥
〈祭祀公業の基本問題〉,《政學科研究年報》第3輯第1部(1936.11),頁483-793。
三、西文資料
(一)史料、專書
W. A. Pickering(必麒麟)著、陳逸君譯
《歷險福爾摩沙(Pioneering in Formosa:recollection of adventures among Mandarins, wreckers & head-hunting savages)》,(臺北市:原民文化,1999)。
(二)期刊論文
Cohen , Myron L.
“Land , Corporations , Community , and Religion among the South Taiwan Hakka during Ch’ing”,收錄於陳秋坤、許雪姬編,《臺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臺北市: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1992),頁167-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