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湘庭
Huang, Hsiang-Ting
論文名稱: 角色衝突對學生運動員生涯發展之研究:以運動員認同為調節變項
The Influence of Role Conflicts on the Lif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Athletes—Athlete identification as a Moderator
指導教授: 鄭志富
Cheng, Chih-F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5
中文關鍵詞: 學生運動員角色生涯發展運動員自我認同
英文關鍵詞: athlete identification, role, student athletes, career development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59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10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學生運動員的雙重身分在生活上的適應與未來職涯發展是相當重要的階段,然而過去大多探討學生運動員的自我效能、生涯信念對於生涯發展的影響,鮮少以角色面向去探討學生運動員在角色知覺上的看法,進而影響在未來生涯上的選擇。本研究目的為探究角色衝突與運動員認同對於學生運動員生涯發展是否有相關性,並以運動員認同為調節變項,分析運動員認同對於角色衝突與生涯發展之間的調節效果。本研究採用立意取樣進行問卷調查,研究對象為參與臺灣運動企業聯賽之大專院校學生運動員,共獲得251份有效問卷,並以描述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階層迴歸分析進行資料分析,最後綜整得到研究結果,獲致以下結論:
    一、參與臺灣運動企業聯賽之大專院校學生運動員的運動員認同、角色衝突與生涯發展具有顯著相關性。
    二、以運動員認同為調節變項時,在角色衝突與生涯發展之間具有正向調節效果。學生運動員在角色知覺認知上,會受到運動員認同程度的影響,進而對未來的生涯規劃。而學生運動員因雙重身分關係,投入於兩者不同角色時可能因為外在因素,例如對專項運動承諾很高、價值觀、重要他人或是社會環境的影響,而強化自己身為運動員角色的認同。在兩者角色互相抵觸時,如只有單一的運動員認同時又對角色產生模糊的話易產生負面影響,那麼在面對未來生涯探索時也會有不同選擇。
    基於上述研究結論,建議教練或學校單位,可以培養學生運動員正向的信念、增強對自己的運動員認同感,以利於在生涯發展做出正確的選擇。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thlete identification and role conflicts on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student athletes,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athlete identification on role conflict and career development. This study used questionnaires to conduct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study subjects were 251 valid questionnaires for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the Taiwan Sports Enterprise League.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Pearson's product correlation, and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were obtained an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were obtained:
    1.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athlete identification, role conflict and career development of college athletes participatin in the Taiwan Sports League.
    2. When athletes identify as variables, there was a positive adjustment effect between role conflict and career development. Student athletes will be influenced by the degree of athlete recognition in the role perception perception, and then plan for the future career. Student athletes, due to their dual status, may be able to strengthen their identity as athletes because of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high commitment to specific sports, values, important others, or social environment. When the roles of the two conflict with each other, if only a single athlete agrees and the role is blurred, it is easy to have a negative impact, so there will be different choices in the face of future career exploration. When athletes agree, it was easy to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role, so there will be different choices in the face of future career exploration.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conclusion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oach or school unit can cultivate the positive belief of the student athletes and enhance their sense of identity with their athletes, so as to facilitate the correct choice in career development.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ii 表次 iv 圖次 v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五節 名詞釋義 7 第六節 研究重要性 9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運動員認同相關研究 10 第二節 角色衝突理論相關研究 14 第三節 生涯發展相關研究 22 第四節 運動員認同與角色衝突對生涯發展相關研究 32 第五節 本章總結 36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8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9 第三節 研究流程 40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41 第五節 研究工具與編製 42 第六節 研究實施程序 58 第七節 資料處理方式 60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62 第一節 參與企業聯賽之學生運動員背景變項分析 62 第二節 運動員認同與角色衝突對學生員動員生涯發展之現況分析 67 第三節 運動員認同與角色衝突對學生員動員生涯發展之相關分析 77 第四節 運動員認同對角色衝突與生涯發展的調節效果 80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84 第一節 結論 84 第二節 建議 87 參考文獻 89 附 錄 100

    方柚斌 (2015)。大學運動績優生職業生涯發展影響因素之探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王丁林、鄧建中 (2009)。運動員之生涯規劃。亞東學報,29,341-346。

    王羽伶 (2018)。轉化與延續- 學生運動員輔導之現況與展望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市。

    王俊明 (2005)。近年來國於教師角色衝突的研究綜述。教師教育研究,17(3),44-48。

    王聖文、張政治、狄懋昌、沈宗仁 (2008)。體育行政人員角色衝突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運動知識學報,5,333-341。

    田仁秀 (2017)。射箭選手行為模式建構之研究。運動知識學報,14,21-33。

    石麗君 (2008)。女性專業工作者在進修、工作與家庭角色衝突與因應策略分析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何全進 (2002)。運動員認同、運動樂趣來源與運動動機之相關研究。大專體育學術專刊,162-171。

    何全進、盧俊宏 (2002)。運動員認同概念與測驗初探。體育學報,33,147-154。

    何篤光、吳政隆 (2014)。運動員認同對行為影響之研究。運動與觀光研究,3(2),62 -73。

    吳怡欣、張景媛 (2000)。青少年與重要他人的情感關係和其自尊之相關研究暨訪談內容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2(1),15-39。

    吳芝儀、蔡瓊玉 (2001)。生涯規劃。台北市:濤石。

    吳思達 (2005)。生涯規劃與管理。臺北市:全華。

    吳英仲、李勝雄 (2012)。學生運動員與生涯規劃。大專體育,121,24-30。

    李殷如、許雅雯 (2018)。學生運動員學業刻板印象之回顧。中華體育季刊,32(2), 151-158。

    李韻如 (2002)。一個優秀運動員的養成模式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沈慶鴻、賴乃榕 (2013)。從「社工」到「督導」:新手社工督導角色轉換之研究-以婚暴防治為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6 (2),215-248。

    沈輝、王建成 (2009)。會計師角色衝突與道德行為選擇。財務與金融,3,81-85。

    周泓諭 (2004)。不同運動水準的籃球選手運動員認同、運動自信心與運動動機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季力康 (2000)。應重視對大學學生運動員之輔導工作。大專體育,47,3-4。

    枋薇菁 (2017)。跆拳道選手運動員認同、運動熱情與運動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林世昌、林書漢、翁育民 (2006)。教師角色衝突之研究。國立教育研究院104期候用主任專題研究集,104,247-276。

    林清文 (1994)。大學生生涯確定狀態及其因徑模式驗證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巖勳 (2009)。女性運動員性別角色衝突和身體意象、運動承諾與情感的關係—自我複雜度的調節效應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林顯丞、黃建松、吳繼恆、黃鴻鈞 (2015)。企業男子排球聯賽制度對國際賽事成績之影響。大專體育,132,20-27。

    邱芳玲 (2002)。運動員生涯規劃應有的認知。學校體育,12(4),54-59。

    邱皓政 (2017)。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南。

    姜凱心、李建興 (2016)。流浪者之歌-臺灣羽球學生運動員奧運逐夢歷程自我敘說。運動文化研究,29,29-60。

    洪子晴 (2011)。臺灣大專學生運動員生涯規劃影響因素之探討。成大體育學刊 ,43(1),43-55。

    洪立 (2003)。大學體育科系學生生涯發展狀況與生涯阻隔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洪煌佳 (2010)。影響高中體育班學生的生涯發展之因素研究。休閒與社會研究,2,15-26。

    洪煌佳 (2012)。社會支持與生涯信念對高中職體育班學生生涯發展之影響。成大體育學刊,44(1),17-33。

    紀俊吉、蘇慧慈 (2006)。運動員應有的生涯規劃。大專體育,86,127-132。

    涂燕玲 (2003)。國民小學教師角色衝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涂馨友、闕月清 (2014)。自我認同運用於大專運動員職業選擇歷程之探究。臺灣運動教育學報,9(1),41-56。

    袁志晃 (2002)。生涯未定大學生生涯發展阻力因素之探討。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3,109 -130。

    康思平(2001)。國民中學行政兼職教師角色衝突與工作士氣關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世義 (2009)。高中學生運動員生活適應與生涯發展問題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市。

    張永進 (2003)。如何為大專院校體育保送生規畫一個整合式支持服務計畫。大專體育,66,111-116。

    張春興 (1990)。教育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

    張紹勳 (1999)。企業員工生涯定位、工作滿意與組織效能之研究—以資訊電腦業為參考組。管理評論,18(2),35-58。

    張富鈞、許玫琇、劉兆達 (2015) 。大專運動員之運動員認同、社會支持、生涯信念及生涯發展之研究。臺灣體育學術研究,59,1-20。

    張雅惠 (2004)。女性運動員之源起、角色衝突及對體育、運動本身的意義與價值。大專體育,72,92-96。

    張碧娟 (2010)。臺灣地區高中職體育班學生的生涯信念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梁建偉、張博翔、王睿 (2017)。淺談臺灣企業甲級足球聯賽發展。成大體育學刊,49(1),34-43。
    許元樵、曾聖傳 (2019)。諮商實習心理師在學校跨系統合作的多重角色探討-以南部某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為例。輔導季刊,55(2),44-49。

    許文凌 (2012)。樣本選擇的方法。家庭教育雙月刊,38,88-95。

    陳又琪 (2009)。運動績優保送大學非體育科系女性排球選手學校適應與生涯發展之敘述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光宗 (2018)。大專學生運動員之運動員認同與生涯發展之研究:角色邊界之調節效果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依柔 (2015)。大專運動績優保送生之角色壓力、適應情形與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俊玄 (1998)。符號互動論對運動員行為的解析。中華體育季刊,12(1),9-16。

    陳美華 (1994)。從性別角色的觀點看女性參與運動。中華體育季刊,8(1),17-23。

    陳喬雯 (2014)。學生運動員學業適應之初探。學校體育,143,80-87。

    陸玟吉 (2018)。大專運動員運動樂趣、運動員認同、運動承諾與生涯發展之關係。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7(1),1-13。

    彭國平 (2014)。嘉義縣市高中職體育班就讀動機、學習滿意度對升學意向及職涯規劃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市。

    彭慧玲、蔣美華 (2003)。大專僑生的生涯輔導。生涯快遞,9,23-26。

    曾子軒、曾嘉琪(1998)。台南市國民小學教師教學兼職行政角色衝突與作滿意之研究。台南師院學生學刊,19,1-38。

    曾逸誠 (2005)。大學體保生其生活適應與生涯發展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馮莉雅 (1997)。國中教師角色重圖、專業成長與其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馮鎮成 (2003)。高職轉型為綜合高中其職業類科教師角色壓力與調適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奕琵、許光麃,(2016)。優秀桌球運動員生涯規劃個案探討。身體文化學報,22,83-103。

    黃盈傑 (2011)。大專學生運動員生涯發展狀況與生涯輔導需求之質化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新北市。

    黃苹苹 (2004)。大專運動員生涯規劃與未來發展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3,229-237。

    黃崇儒、余雅婷、洪聰敏 (2014)。檢視大學運動員的生涯轉換:生涯發展模式之觀點。大專體育學刊,16(2),192-201。

    黃煜、王琦正 (2002)。如何追求成功:職業運動員生涯發展之探索。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學報,10,39-56。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楊亮梅、陳美華 (2001)。體適能與自我概念對運動參與的影響。大專體育學術專,301-310。

    楊珮琳、林靜萍 (2009)。師範校院體育系學生生涯發展與生涯阻隔。體育學報,42(2),67-80。

    楊証惠 (2014)。學生運動員時間承諾之現況調查-專項運動時間承諾、角色衝突與運動員認同之關係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詹俊成 (2013)。大專運動員社會支持、生涯信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之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詹俊成、陳素青 (2013)。落實運動員生涯輔導策略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7(1),31-38。

    詹敏邑 (2013)。高中籃球選手運動員認同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育靜 (2005)。大學運動員之運動員認同與生涯阻隔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泰一、彭慧玲 (2009)。大專運動員之生涯輔導--畢業後該何去何從?諮商與輔導,277,40-44。

    鄭屹涵、盧俊宏 (2008)。健身運動者的運動自我認同、運動承諾和健身運動依賴之關係研究。大專體育學術專刊,449-455。

    鄭志富、蔡秀華、郭哲君 (2016)。臺灣優秀運動員生涯輔導模式建置之研究。體育學報,49(4),443-464。

    鄭琇瑩 (2002)。女性體育教師性別角色之符號意涵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黎天生 (2009)。桌球選手生涯發展與運動參與動機之相關性。北體學報,18,60-72。

    蔡豐憶 (2016)。角色衝突與體保生的生活適應-以北部一所國立大學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謝佳男 (2001)。運動之路的起伏與調適-八位體育保送生的經驗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羅鴻仁、管世鴻、涂鵬斐 (2001)。大專棒球運動員生涯發展之研究。興大體育學刊,11,71-84。

    蘇美雪 (2000)。中學體育教師生涯定位與生涯發展需求之研究。體育學報,29,93-104。

    Allen, C. (199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hletic identity, peer and faculty socialization and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36(6), 560-573.

    Brewer, B. W., Raalte, J. L. V., & Linder, D. E. (1993). Athletic identity: Hercules’ musclesor Achilles he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24(2), 237-254.

    Blustein, D. L., & Phillips, S. D. (1988). Individual and contextual factors in career exploration.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33, 203-216.

    Burns, G. N., Jasinski, D., Dunn, S. C., & Fletcher, D. (2012). Athlete identity and athlete satisfaction: The nonconformity of exclusivit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2(3), 280-284.

    Cooley, C.H.(1992). 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 New York: Scribner's.

    Chandler, T.L. & Goldberg, A. D. (1990). The academic all-american as vaunted adolescent role-identity.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7, 287-293.

    Chen, S., Snyder, S., & Magner, M. (2010). The effects of sport participation on student-athletes’ and non-athletes students’ social life and identity. Journal of Issues in Intercollegiate Athletics, 3, 176-193.

    Cabrita, T. M., Rosado, A. B., Leite, T. O., Serpa, S. O., & Sousa, P. M. (201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hletic identity and career decisions in athletes.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26(4), 471-481.

    Elodie Wendling, Timothy B. Kellison & Michael Sagas (2018). A conceptual examination of college athletes’ role conflict through the lens of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heory, Quest, 70(1), 28-47.

    Hinkle, J. S. (1994). Integrating sport psychology and sports counseling: developmental programm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17, 52-59.

    Johnson, F., Wardle, J., & Griffith, J. (2002). The adolescent food habits checklist: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 measure of healthy eating behaviour in adolescents.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56(7), 644.

    Linville, P. W. (1985). Self-complexity and affective extremity: Don’t put all of your eggs in one cognitive basket. Social Cognition, 3, 94-120.

    Lotysz, G. J., & Short, S. E. (2004). What ever happened to…’the effects of career termination from the national football league. Athletic Insight: The Online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6(3), 48-66.

    Lally, P. S., & Kerr, G. A. (2005). The career planning, athletic identity, and student role identity of intercollegiate student athlete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76(3), 275-285.

    Lally, P. S. (2007). Identity and athletic retirement: A prospective study.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8(1), 85-99.

    Markus, H. (1977). Self-schemata and process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 self.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5, 63-78.

    Martin, B.A., & Martin,J.H.(1995).Comparing perceived sex role orientations of ideal male and female athlete to the ideal male and female person.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18(4), 286-301.

    Martin, J. J., Mushett, C. A., & Smith, K. L. (1995). Athletic identity and sport orientation of adolescent swimmers with disabilities.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12, 113-123.

    Murphy, G. M., Petitpas, A. J., & Brewer, B. W. (1996). Identity foreclosure, athletic identity, and career maturity in intercollegiate athlet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10(3), 239-246.

    Martin, J.J., Ekiund, R.C. & Mushett, C.A. (1997). Factor structure of the athletic identity measurement scale with athletes with disabilities.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iy. 14(1), 74-82.

    Pearson, R.E., & Petitpas, A. (1990). Transitions of athletes: Developmentaland preventive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69, 7-10.

    Park, S., Lavallee, D., & Tod, D. (2013). Athletes’ career transition out of sport: A systematic review.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6(2), 22-53.

    Snyder, E. (1985).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academic and athletic roles.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2, 210-217.

    Super, D. E. (1990). 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In D. Brown, L. Brooks, & Associates (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197-261.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ettles, I. H., Sellers, Rober. M., & Alphonse Damas Jr. (2002). One role or two? the function of psychological separation in role conflic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7(3), 574- 582.

    Stephan, Y., & Brewer, B. W. (2007). Perceived determinants of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athlete role among elite competitors.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19(1), 67-79.

    Webb, W. M.,Nasco, S. A.,Riley, S. & Headrick, B.(1998). Athlete identity and reactions to retirement from sports.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21(3), 338-362.

    Ryska, T. A. (2002). The effects of athletic identity and motivation goals on global competence perceptions of student-athletes. Child Study Journal, 32(2), 109-129.

    Yopyk, D. J. A., & Prentice, D. A. (2005). Am I an athlete or a student? Identity salience and stereotype threat in student-athletes.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7,329-336.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