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賴士超
論文名稱: 城市‧覺察─賴士超觀看經驗表述與水墨創作思考
指導教授: 莊連東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0
中文關鍵詞: 城市空間水墨創作膠彩畫
英文關鍵詞: city, space, ink painting creation, Rubber color painti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71下載:2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內容主要在於研究「城市」與「覺察」之間的互動,在閱讀城市空間的物件中,結合許多歷史的碎片,以發展對於城市空間的關懷與省思。
    第一章緒論。首先闡述筆者面對當今城市空間發展及變動的內容及形式所引發的創作動機與目的,說明創作相關內容、方法、研究範圍及限制。當今許多城市建築與建築師的對話,或是城市空間規劃的議題,成為筆者關注的焦點,也成為筆者對於創作虛擬城市空間文本的啟蒙。
    第二章談論創作相關的藝術理論,以班雅明「閒逛者」的角度出發,作為本次論述的理論中心,先行探討城市多元的概念,延伸城市多孔性的觀看世界方式及連接穿透的特性,並整理相關理論對於城市觀看的陳述。
    第三章則是利用外在觀看的理性思考和感性情緒的概念,延伸對於外在視覺營造的有序及無序的空間,並探討內心視覺對於城市空間意象的抽象思考。在視覺及內向思考的角度上探討關於城市空間創作經營的探討。
    第四章與第五章分述筆者整體創作思維、意涵與作品形式及技法。藉著創作的自我實踐,表述閱讀歷史,覺察歷史,不論過去與現在,甚至是未來的意圖。
    第六章將這一系列的創作後的省思及對於城市空間觀看的心得分享,藉此在這存在的過程中,留下些許的紀錄片段。
    透過上列研究的探討過程,整理筆者自己內心創作情緒及空間營造的建構,在虛擬的城市空間中,抒發筆者對於心中世界的一種投射,試圖反映真實情境的一種解脫。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mainly studi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ity’ and ‘discovery’, by reading the objects in urban space, combining fragments of history, to develop the care and reflection for the urban space.
    Chapter 1 Introduction. First it describes the author’s motive and purpose of his creation inspired by today’s urban space development and alteration of content and format. The author further explains the content, methods, range of study, and limitation of his work. Many urban architectures and architects’ conversations or urban spatial planning issues nowadays have become the author’s point of concern. They also enlightened the author with regards to creating the context of virtual urban space.
    Chapter 2 discusses art theories related to the author’s creation, based on Walter Benjamin’s flâneur point of view, as the core of thesis, the author investigates the concepts of diverse city, extends the method of viewing the world for urban porosity which provides connectible and penetrable characteristics, and organize related theories regarding to city viewing.
    Chapter 3 provides the concepts of rational thinking and emotional feelings derived from external views.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orderly and disorderly spaces constructed by external views, and further investigates the arbitrary thinking of urban space image based on inner views.
    Chapter 4 and 5 describes the author’s creative thinking, meaning, work pattern and technique in whole. Via the creation of self-practice, the author demonstrates historical awareness and perusal, regardless past and present, or even future intension.
    In chapter 6 the author shares the reflections of creation and urban space viewing,
    through the existence of process, leaves little record of fragment.
    The author manages his emotion of creation concep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pace building by the study process. He tries to reflect the relief of real life by his expression from bottom of his heart in the virtual urban spac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3 . 第二章 城市圖像的意義 …………………………………………………..5 第一節 城市聚落的概念 ……………………………………………..5 第二節 城市觀看的心理論述 ………………………………………..8 第三節 城市觀看的意象詮釋 ………………………………………12 第三章 城市空間的創作表現與意涵 ……………………………………15 第一節 視覺觀看的理性與感性 ……………………………………15 第二節 視覺觀看的對話 ……………………………………………18 第三節 空間創作營造探討創作系譜 ………………………………23 第四章 關於「城市」的創作理念探討 …………………………………30 第一節 「超市」創作概念的起源 …………………………………30 第二節 「超市」創作語彙的建立與成形 …………………………31 第三節 「超市」創作的內容與形式 ………………………………35 第四節 「超市」創作的媒材與技法 ………………………………39 第五章 「超市」作品分析 ………………………………………………43 第一節 「超市」發生故事的起源及脈絡 …………………………43 第二節 「超市」作品分析 …………………………………………44 第六章 結論 ………………………………………………………………66 參考書目 ……………………………………………………………………68

    一、專書
    (一)中文
    王才勇,《現代審美哲學—法蘭克福學派美學論述》,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0。
    石計生著,《閱讀魅影:尋找後班雅明精神》,臺北市: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7。
    朱立元主編,《西方美學名著提要》,台北:昭明,2001第一版。
    吳玉潔,〈台灣當代繪畫「地圖學」現象研究-分析楊成愿、李明則、蘇望伸的繪畫地圖〉,收錄於《沉墨高揚2008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水墨組創作作品暨理論論述發表專輯》,臺北:國立臺灣師大美術系,2008。
    李霖燦,《中國美術史稿》,臺北:雄獅,2008。
    張晴文,《Sky Blue X Landscape(城市的)風景—閱讀陳建榮作品》,臺北:臺北
    市立美術館,2010。
    陳秉璋、陳信木,《藝術社會學》,台北:巨流,2003。
    陳格理編,《建築之心-陳其寬與東海建築》,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
    陳瑞文,《阿多諾的美學論:評論、模擬與非同一性》,臺北縣:左岸文化,2004。
    黃長美,《環境與藝術叢書/公共藝術系列:城市閱讀》,台北:藝術家,1994。
    楊小濱,《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與文化批評》,臺北:麥田人文,
    2010。
    劉北城著,《本雅明的思想評傳:瓦爾特‧本迪克斯‧舍恩弗利斯‧本雅明(Walter Bandix Schonflies Benjamin)》,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
    劉思量,《中國美術思想新論》,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
    劉思量,《藝術與創造-藝術創造與欣賞之理論與實際》,台北:藝術家,1989。
    鄭惠美,《一泉活水—陳其寬》,臺北縣中和市: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6。
    黎玲、張小元、張晶燕、李紅梅合著,《藝術心理學》,臺北縣:新文京開發,2004
    蕭淑文編,《城市行動藝術節系列—城市風景之諾阿歐的「烏有之地」》,台北: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2006。
    (二)譯本
    1985。
    瓦倫汀,《實驗審美心理學》,潘智彪譯,臺北市:商鼎文化出版,1991。
    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王志弘譯,《看不見的城市》,台北市:時報文化,1993。
    段義孚(Yi-Fu Tuan) ,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市:國立編譯館,1998。
    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著,吳瑪悧譯,《藝術的精神性》,台北:藝術家,
    賈克瑪奎(Jacques Maquet),武珊珊、王慧姬等譯,《美感經驗—一位人類學者眼中的視覺藝術》,臺北市:雄獅,2003。
    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編,張旭東、王斑譯,〈原著:班雅明〉,《啟迪:本雅明文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
    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劉大機、傅志強、周發祥 譯,台北:商鼎,1991。

    二、學位論文
    王明仁,《城市意象—王明仁水墨創作論述》,國立臺南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
    呂坤和,《城市造境-以台北多面向建築為創作題材的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盈君,《城市‧漫遊—林盈君創作自述》,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學系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8。
    美術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3。
    高甄斈,《吟遊默視歷史消解:高甄斈水墨創作中的圖像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水墨創作組碩士論文,2010。
    黃輝坪,《城市生活空間之意象—黃輝坪繪畫創作論述》,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在職進修造型藝術碩士專班碩士論文,2010。
    謝惠敏,《天童真人—謝惠敏的諧擬彩墨創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水墨創作組碩士論文,2010。

    三、網路資料
    大家藝文天地-我們的藝術網,2011年1月6日取自
    http://www.ourartnet.com/index.htm
    交通部臺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2011年5月5日,取自
    http://www.freeway.gov.tw/default.aspx。
    行政院國家文化資料庫,2011年5月11日,取自
    http://nrch.cca.gov.tw/ccahome/index.jsp
    國立台灣美術館,《透視台灣當代藝術》,2011年2月2日取自
    http://cat.ntmofa.gov.tw/author/home2.asp?id=82#
    曾肅良,〈從抽象思維──論顧炳星的繪畫藝術〉,2011年1月6日,取自
    http://www.ourartnet.com/araarts/arts-B/artsb002/arts-b002.2.htm。
    趙釧玲,〈從班雅明的城市漫遊者現象談起~初探網路漫遊者現象〉,
    2011年1月13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7/57-13.htm。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