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佳琳
Yang, Chia-Lin
論文名稱: 國中生桌上遊戲融入人際探索團體對人際關係與心理健康之影響
The Effects of Interpersonal Counseling Group with the Infusion of Board Games on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 陳李綢
Chen, Lee-Chou
毛國楠
Mao, Kuo-N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2
中文關鍵詞: 團體輔導人際關係心理健康桌上遊戲
英文關鍵詞: group counsel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mental health, board game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26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34下載:2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桌上遊戲融入人際探索團體方案對國中學生人際關係與心理健康之影響。

    本研究採等組前後測實驗設計,以台中市某國中公開招募與導師推薦之24位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派至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接受每週一次,每次一百分鐘,共六次的人際探索團體;控制組僅進行桌上遊戲活動,未有人際相關議題之探討。

    本研究以「中學生人際關係量表」與「正向心理健康量表」為評量工具,對研究對象進行前、後測,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亦依據「單元回饋單」、「團體總回饋單」與「團體活動歷程紀錄表」作為研究結果的佐證及輔助。

    本研究之主要結論如下:
    一、人際探索團體對實驗組與控制組的人際關係提升未具有差異。
    二、人際探索團體對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心理健康提升未具有差異。
    三、桌上遊戲融入人際探索團體輔導方案對實驗組成員具有正面的影響。由成員的回饋單與團體活動歷程紀錄表得知,成員對於團體的活動安排、團體互動、團體氣氛與學習結果均抱持正向滿意的態度。

    根據本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若干建議,以供學校輔導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interpersonal counseling group with the infusion of board games on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is study adopted a pre-test and post-test experimental design. By open-recruiting and tutor’s recommendation, the research subjects were 24 students in eighth grade from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who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either experimental group or control group. The subject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arranged to attend interpersonal counseling group for sixth sessions, once a week and each time lasted for 100 minutes. The control group didn’t receive any treatment rather than conduct the board games.

    All subjects received the pretest and the posttest with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Scale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Positive Mental Health Scale”.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ANCOVA.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of the group members’ feedback and the observation records were considered as supplements of the research outcomes.

    The finding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interpersonal counseling group had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on enhanc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2. The interpersonal counseling group had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on enhancing mental health.
    3. The program of interpersonal counseling group with the infusion of board games has the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experimental members. From the members’feedback and the observation records, the members hold the positive and satisfied attitudes toward group activities, group interaction, group atmosphere and learning outcomes.

    Based on the mentioned conclusions, suggestions were presented for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fields of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誌謝詞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目次 vii 表次 ix 圖次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人際關係之內涵與相關研究 7 第二節 心理健康之內涵與相關研究 11 第三節 團體輔導之內涵與相關研究 14 第四節 桌上遊戲之內涵與相關研究 19 第五節 桌上遊戲融入人際團體之內涵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5 第二節 研究設計 25 第三節 研究對象 2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28 第五節 實驗方案設計 30 第六節 研究程序 34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5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37 第一節 桌上遊戲融入人際探索團體,實驗組與控制組在人際關係量表之 差異比較 37 第二節桌上遊戲融入人際探索團體,實驗組與控制組在人際關係量表之差 異比較 40 第三節 團體回饋單分析 42 第四節 團體活動歷程分析 53 第五節 桌上遊戲融入人際探索團體實施過程之省思 6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4 第一節 結論 64 第二節 建議 65 參考文獻 67 中文部分 67 英文部分 70 附錄 72 附錄一 人際探索團體輔導方案 72 附錄二 單元回饋單 96 附錄三 團體總回饋單 102

    一、中文部分

    中央通訊社(2016)。台灣桌遊的文創力。取自http://www.cna.com.tw/topic/newstopic/765-1.aspx
    中華民國圖板遊戲推廣協會(2009)。什麼是圖板遊戲?取自http://boardgamea.pixnet.net/blog/post/1517935
    王以仁、林淑玲、駱芳美(2009)。心理衛生與適應(第二版)。臺北:心理出版社。
    王芯婷(2012)。桌上遊戲運用於兒童培力團體之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40,94-106。
    伍淑玉(2014)。國中生自尊、希望感、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心理健康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江承曉(1991)。青少年生活壓力、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承翰(2011)。桌上遊戲參與型態對人際溝通改善之研究─以台北地區桌上遊戲專賣店顧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呂敏昌(1992)。國中生的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心理社會幸福感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李欣瑩(2001)。桃園市國中生主觀生活壓力、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子淳(2014)。運用桌上遊戲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人際互動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邱招婷(2002)。國民中學青少年次級文化、同儕關係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臺北市。
    胡芯瑋(2016)。桌遊媒材融入認知行為取向團體諮商對害羞兒童社交技巧之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孫中肯(2010)。「物件」應用於團體初期之經驗分享-以人際關係成長團體為例。諮商與輔導,298,17-19。
    徐美玲(2007)。青少年早期社會關係與其心理健康、偏差行為、快樂感相關性之 探討。新臺北護理期刊,9(2),23-24。
    張益誠(2013)。受霸凌知覺對國中生心理健康影響之相關研究─以社會支持為調 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5)。103年度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各直轄市、縣(市)政府辦理輔導人力成效評估報告。取自http://www.k12ea.gov.tw/ap/download_view.aspx?sn=9be3ce25-4d86-4373-b38f-5233bf13fc7c
    陳李綢(2014)。「正向心理健康量表」指導手冊。臺北:心理出版社。
    陳李綢(2014)。中學生正向心理健康量表之編製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0(4),1-22。
    陳李綢、蔡順良(2009)。「中學生人際關係量表」指導手冊。臺北:心理心理出版社。
    陳逸之(2014)。以桌上遊戲課程促進國小智能障礙學生與普通班同儕融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立婷(2008)。國中生個人特質、人際關係、次文化認同與自傷行為傾向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春惠(2014)。國中生同理心發展、復原力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新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筱甄(2008)。國中生依附關係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禎貞、林世華(2010)。台灣與美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泛文化比較之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465-491。
    維基百科(2015)。桌上遊戲。取自:https://goo.gl/hQriJO
    劉力君(2011)。專題式合作學習在教育桌上遊戲設計課程之應用─以師資培育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劉仿桂(2010)。臺灣兒童與青少年人際關係團體輔導成效之後設分析研究。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22,69-121。
    蔡佩芬(2014)。「Let’s play」課程對提升國小情緒行為障礙學生同儕互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蔡孟如(2010)。國中生個人特質、安全感感受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瑜君(2014)。「社交技巧方案結合桌上遊戲課程」對增進ADHD學童社交技巧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
    衛生福利部(2015)。104年度心理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計畫。取自http://ord.nccu.edu.tw/files/rd_research/378_ab855841.pdf
    鄭以勤(2014)。桌上遊戲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同儕互動關係與情緒智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佩樺(2014)。桌上遊戲應用在社會技巧訓練課程於國小亞斯伯格症兒童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鍾秀華(1997)。桃園地區國中生之心理健康研究:親子關係、社會支持對心理健 康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魏頡(2014)。國中生學習態度、心理健康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台東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二、英文部分

    Bartfay, W. J. & Bartfay, E. (1994). Promoting health in schools through a board game. Wester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16(4), 438-447.
    Buhrmester, D. (1996). Need fulfillment,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and the developmental contexts of early adolescent friendship. In W. M. Bukowski, A. F. Newcomb, and W. W. Hartup (Eds.), The company they keep: Friendship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pp. 15-45).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rsano, P. , Majorano, M. & Champretavy, L. (2006).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Adolescence: The contribution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experience of being alone. Adolescence, 41(162), 341-353.
    Crews, A. (2011). Getting Teachers on“Board”. Knowledge Quest,40(1), 10-13.
    Drach-Zahavy, A., & Somech, A. (2002). Coping with health problems: The distinctive relationships of Hope sub-scales with constructive thinking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33(1), 103-117.
    Gobet, F., Voogt, A. D., & Retschitzki, J. (2004). Moves in mind: The psychology of board games. New York, NY: Psychology Press.
    Hacker, K., & Drainoni, M. L. (2001). Mental health and illness in Boston’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One city’s experienc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mental health policy makers. Public Health Reports, 116(4), 317-326.
    Hinebaugh, J. P. (2009). A board game education. Massachusetts, MA: Rowman & Littlefield Education.
    Mayer, B., & Harris, C. (2010). Libraries got game: Aligned learning through modern board games. Chicago, IL: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Newman, B. M., Lohman, B. J., & Newman, P. R. (2007). Peer group membership and a sense of belonging: Their relationship to adolescent behavior problem. Adolescence, 42(166), 241-263.
    Oren, A. (2008). The use of board games in child psychotherapy, Journal of Child Psychotherapy, 33(4), 364-38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