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高宜宏 Kao, I-Hung |
---|---|
論文名稱: |
戰爭記憶之形塑--以1937年淞滬會戰為例 The Shaping of War Collective Memory: A Case Study of Second Battle of Shanghai in 1937 |
指導教授: |
呂芳上
Lu, Fang-Sh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5 |
中文關鍵詞: | 戰爭記憶 、集體記憶 、文化記憶 、淞滬會戰 、宣傳 、國家認同 |
英文關鍵詞: | 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War, Collective Memory, Cultural Memory, Second Battle of Shanghai, Propaganda, National Identity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441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6 下載:6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歷史記憶為近年相當熱門的研究議題之一,相關理論經1980年代以後的開展已漸趨完備,並逐漸地受到人文與社會學科的注意,而近現代史學者尤其關注戰爭記憶。
戰爭記憶與國家塑造及認同有相當大的關係,尤其近代民族國家的發展,使國家當權者相形重視民眾對國家的認同,於是透過宣傳與教育手段,使人民對某個時期的歷史有共同的記憶,進而達到目的。1937年爆發的淞滬會戰,即於中華民國政府的營造下,透過報刊與紀錄片等文字及非文字的宣傳,成為中國全面抗戰的象徵。儘管會戰本身以失敗坐收,然而會戰所出現的英雄人物卻並未在戰後消失,而是加諸於教科書、影像與紀念活動當中,使會戰本身的失利被淡化,並對臺灣民眾加以文化、教育灌輸,從中建立以中國國民黨為中國合法繼承者之史觀,並連結臺灣與中國之間的關係。
然而,戰爭記憶形塑的過程,因不同時期,面對不同敵人而有所波動。尤其到了1980年代以降,臺灣本土意識高漲,更是對過往以中國認同為軸心的戰爭記憶形成嚴峻挑戰。不過中國認同為主體的戰爭記憶並未因此消逝,而是與日籍臺灣兵等臺灣認同之記憶並存。至今,臺灣認同與中國認同對於戰爭記憶的詮釋,仍是學界內外各勢力的必爭戰場。
Historical Memory,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subject in historical profession, especially war memories, attracted by modern history scholars.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exist in war memories, state-building, national identity. Those in power attach importance to shape national identity in public. To achieve the purpose, making have the same memories by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In 1937,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o propagandize Second Battle of Shanghai as an important symbol in Period of War against Japan by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and documentary films. Postwar, some heroes appeared in textbook and films and commemorations. Distracting the truth is the consequences of failure in Second Battle of Shanghai. With this series of propaganda, Kuomintang established a history viewpoint: the only legitimate successor of China.
The process of shaping war memories, however, were change because of different time and enemies. After 1980s, in particular, the rising of Taiwanese Identity thinking has become a challenge to Chinese Identity war memories. Interpretation of the war memories between Taiwanese Identity and Chinese Identity has become a battleground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academic even today.
(一)檔案史料與史料彙編
1. 《會議記錄》(臺北市: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
507/208.2,〈六全大會中央宣傳部工作報告〉。
2. 《國民政府》(臺北市:國史館藏)
001-012071-0028,〈新聞檢查局(所)組織法令案〉。
3. 《國民政府》(臺北市:國史館藏)
001-012146-0012,〈新聞記者法案〉。
4. 《國民政府》(臺北市:國史館藏)
001-012340-0003,〈國民總動員法令(一)〉。
5. 《國民政府》(臺北市:國史館藏)
001-014000-0018,〈抗戰建國綱領〉。
6. 《國民政府》(臺北市:國史館藏)
001-014130-0002,〈中國國民黨宣傳工作案(一)〉。
7. 《國民政府》(臺北市:國史館藏)
001-016144-0001,〈謝晉元被刺與撫卹〉。
8. 《國民政府》(臺北市:國史館藏)
001-035100-0071,〈抗日有功人員勛獎(九)〉。
9. 《國民政府》(臺北市:國史館藏)
001-036000-0132,〈抗戰有功人員褒卹案(四 )〉。
10. 《國民政府》(臺北市:國史館館藏)
001-036130-0001〈殉難將領入祀忠烈祠〉。
11. 《國民政府》(臺北市:國史館藏)
001-036190-0002,〈空軍官位追贈追晉案(二)〉。
12. 《國民政府》(臺北市:國史館藏)
001-051616-0025,〈八一四空軍節〉。
13. 《國民政府》(臺北市:國史館藏)
001-072200-0002,〈戰區軍事部署及人員派充(一)〉。
14. 《陳誠副總統文物》(臺北市:國史館藏)
008-010202-00021-008,〈往來函電(二十一)〉。
15. 《陳誠副總統文物》(臺北市:國史館藏)
008-010301-00019-061,〈陳誠言論集〉。
16. 《陳誠副總統文物》(臺北市:國史館藏)
008-010701-00018-003,〈抗戰叢刊(一)〉。
17. 《陳誠副總統文物》(臺北市:國史館藏)
008-010701-00018-020,〈抗戰叢刊(一)〉。
18. 《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市:國史館藏)
002-010200-00084-015,〈籌筆──統一時期(八十四)〉。
19. 《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市:國史館藏)
002-010200-00084-049,〈籌筆──統一時期(八十四)〉。
20. 《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市:國史館藏)
002-010200-00094-013,〈籌筆──統一時期(九十四)〉。
21. 《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市:國史館藏)
002-010200-00095-058,〈籌筆──統一時期(九十五)〉。
22. 《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市:國史館藏)
002-010200-00125-013,〈籌筆──統一時期(一二五)〉。
23. 《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市:國史館藏)
002-010200-00125-021,〈籌筆──統一時期(一二五)〉。
24. 《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市:國史館藏)
002-010200-00149-040,〈籌筆──統一時期(一四九)〉。
25. 《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市:國史館藏)
002-010300-00043-017,〈籌筆──抗戰時期(四十三)〉。
26. 《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市:國史館藏)
002-020300-00009-138,〈革命文獻──淞滬會戰與南京撤守〉。
27. 《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市:國史館藏)
002-060100-00127-008,〈事略稿本──民國三十年四月〉。
28. 《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市:國史館藏)
002-060100-00151-025,〈事略稿本──民國三十年四月〉。
29. 《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市:國史館藏)
002-080102-00027-003,〈中央軍事機關人士(十一)〉。
30. 《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市:國史館藏)
002-080102-00087-002,〈空軍編訓(二)〉。
31. 《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市:國史館藏)
002-080103-00055-002,〈全面抗戰(二十二)〉。
32. 《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市:國史館藏)
002-080200-00135-067,〈一般資料──民國二十二年(六十五)〉。
33. 《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市:國史館藏)
002-080200-00491-001,〈一般資料──呈報彙集(六十四)〉。
34. 《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市:國史館藏)
002-080200-00491-004,〈一般資料──呈報彙集(六十四)〉。
33. 《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市:國史館藏)
002-090102-00002-183,〈鞏固國防(二)〉。
34. 《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市:國史館藏)
002-090103-00014-255,〈對英法德義關係(四)〉。
35. 《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市:國史館藏)
002-090105-00002-368,〈盧溝禦侮(二)〉。
36. 《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市:國史館藏)
002-090200-00025-127,〈八年血債(一)〉。
37. 《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市:國史館藏)
002-090200-00026-012,〈八年血債(二)〉。
38. 「紀043軍人節紀念郵票」(1955),臺北市:郵政博物館藏。
39. 「紀098第10屆軍人節紀念郵票」(1964),臺北市:郵政博物館藏。
40. 「紀116抗日英烈像郵票」(1975),臺北市:郵政博物館藏。
41. 「紀153第20屆軍人節紀念郵票」(1974),臺北市:郵政博物館藏。
42. 「紀210慶祝抗戰勝利臺灣光復四十週年紀念郵票」(1985),臺北市:郵政博物館藏。
43. 「紀221七七抗戰50週年紀念郵票」(1987),臺北市:郵政博物館藏。
44. 「紀255慶祝抗戰勝利臺灣光復50週年紀念郵票」(1995),臺北市:郵政博物館藏。
45.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二編──軍事》。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
46.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正面戰場》,南京市:鳳凰出版傳媒,2005年一版。
47. 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七輯:一週國內外大事述要──國聞週報輯》,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85年12月影印出版。
48. 秦孝儀主編,《革命文獻.第七十六輯:中國國民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重要決議案彙編(上)》,臺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8年9月出版。
49. 秦孝儀主編,《革命文獻.第七十九輯:中國國民黨歷屆歷次中全會重要決議案彙編(一)》,臺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9年6月出版。
50.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臺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9月初版。
51. 秦孝儀總編,《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二,臺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8年10月出版。
52. 秦孝儀總編,《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四,臺北市:中正文教基金會,2002年出版。
53.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日軍對華作戰記要叢書(1):初期陸軍作戰(一)──從蘆溝橋事變到南京戰役》,臺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7年6月出版。
54.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抗日戰史(13).淞滬會戰(一)》,臺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1年再版。
55. 張國奎、雷聲宏主編,《國民革命軍戰役史第四部──抗日》,臺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4年6月30日。
56. 黃自進、潘光哲編,《蔣中正總統五記.困勉記》,臺北市:國史館,2011年12月初版一刷。
57. 萬仁元、方慶秋主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整編,《中華民國史史料長編──民國二十六年》(第四冊),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8月。
58. 溫在弘、黃清琦、葉高華編著,《臺灣戰後人口普查地圖集(1956-2010)》,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國立臺灣大學地理與環境資源學系,2012年12月初版。
(二)日記與回憶錄
1. 上官百成編撰,《八百壯士與謝晉元日記》,臺北市:華新文化,1976年7月出版。
2. 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編,《口述淞滬會戰》(第一、二冊),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一版一刷。
3. 中國人民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八一三淞滬抗戰編審組編,《八一三淞滬抗戰》,北京市: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年一版。
4.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李宗仁回憶錄》,臺北市:遠流出版,2010年7月出版。
5. 孫元良,《億萬光年中的一瞬──孫元良回憶錄》,高雄市:景昌文具,1974年再版。
6. 黃杰,《淞滬及豫東作戰日記》。臺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4年6月16日出版。
7. 楊惠敏,《八百壯士與我》。臺北市:博愛出版社,1979年7月出版。
(三)報刊雜誌
1. 《人民日報》,北京市,1985、2005年。
《大公報》,漢口市,1937年。
2. 《中央日報》,南京市,1934、1937年。
3. 《中央日報》,重慶市,1939年。
4. 《中央日報》,臺北市,1953、1961-1962、1966、1975、1977、1985、1989年。
《中國時報》,臺北市,1995、2003、2011、2014年。
5. 《申報》,上海市,1937年。
6. 《立報》,上海市,1937年。
7. 《自立晚報》,臺北市,1974年。
8. 《抗戰三日刊》,上海市,1937年。
9. 《經濟日報》,新北市,2015年。
10. 《聯合報》,臺北市,1974、2005年。
11. 《聯合報》,新北市,2014年。
12. 《支那事變寫真全輯》,東京市:朝日新聞社,1937年。
13. 《支那事變戰跡の刊》,東京市:陸軍畫報社,1939年。
14. 《世界畫報──日支大事變號》第2輯,東京:國際情報社,1937年10月1日。
15. 《良友畫報》第137期,上海市:良友出版社,1937年5月。
16. 《辛報戰情畫刊》第1期,上海市:辛報編輯部,1937年10月10日。
17. 《辛報戰情畫刊》第3期,上海市:辛報編輯部,1937年10月24日。
18. 《辛報戰情畫刊》第4期,上海市:辛報編輯部,1937年11月1日。
19. 《戰時畫報》第1期,上海市:中華圖畫雜誌社,1937年9月19日。
20. 《戰時畫報》第2期,上海市:中華圖畫雜誌社,1937年9月23日。
21. 《戰時畫報》第3期,上海市:中華圖畫雜誌社,1937年9月27日。
22. 《戰時畫報》第4期,上海市:中華圖畫雜誌社,1937年10月1日。
23. 《戰時畫報》第11期,上海市:中華圖畫雜誌社,1937年10月28日。
24. 《戰時畫報》第12、13期合刊,晉戰專號,上海市:中華圖畫雜誌社,1937年10月30日。
25. 《戰時畫報》第15期,上海市:中華圖畫雜誌社,1937年11月7日)。
26. 《戰時畫報》第16、17期合刊,綏遠專號,上海市:中華圖畫雜誌社,1937年11月11日。
27. 《戰時畫報》第18、19合刊,上海市:中華圖書雜誌社,1937年11月15日。
28. 《戰時畫報》第20期,上海市:中華圖畫雜誌社,1937年11月19日。
(四)教科書與教育資源
1. 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中國現代史》下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2版8刷。
2. 小魯出版社,《說給兒童的中國歷史(有聲書)》。臺北市:小魯出版社,1993年3月出版。
3. 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中學標準教科書初中歷史》第四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64年12月初版。
4. 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中學標準教科書高中歷史》第二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69年12月七版。
5. 仁林文化編,《國中社會》第三冊,臺中市:仁林文化,2003年6月出版。
6. 王仲孚、孫若怡主編,《歷史》第三冊,新北市:康熹文化,2013年8月初版。
7. 王秋原、吳圳義、林有土主編,《國民中學社會》第四冊,臺南市:南一書局,2005年2月初版。
8. 江筱婷等編,《國中社會課本》第四冊,新北市:康軒文化,2013年2月初版。
9. 朱漢國主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2版3刷。
10. 林能士主編,《高級中學歷史》下冊,臺南市:南一書局,2005年2月修訂版。
11. 金仕起、李明仁、劉季倫、李福鐘編著,《歷史》第二冊,臺北市:三民書局,2007年2月初版一刷。
12.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學校國語課本》第五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60年8月初版。
13.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學校國語課本》第三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66年8月修訂暫用本。
14.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學校歷史課本》第三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66年8月修訂暫用版。
15.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學校歷史課本》高級第四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68年1月暫用版。
16.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學校社會課本》第四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67年修訂暫用本。
17.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小學社會》第十一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82年8月試用本。
18.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第三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78年8月五版。
19.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三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89年8月三版。
20.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歷史》第二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2002年1月正式本三版。
21. 國立編譯館主編,《高級中學歷史》第三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77年8月六版。
22. 國立編譯館主編,《高級中學歷史教科書》第三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91年8月七版。
23. 教育部修訂課程標準委員會修訂,《修訂中學公民、國文、歷史、地理科課程標準》,臺北市:教育部,1952年出版。
24.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組織編,《義務教育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解讀:2011年版》,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2月1版1刷。
25. 許雪姬、劉妮玲著,《高級中學歷史》下冊,臺北市:三民書局,2000年2月。
26. 黃春木主編,《歷史》第二冊,臺北縣:龍騰文化,2007年1月一版一刷。
27.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主編,《國民學校各科教材調整說明》,臺北市: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2年11月出版。
28. 潘精華編著,劉麗娟繕寫,《民族正氣──中國幼童軍民族精神教育教材》,臺中市:臺中市忠明國民小學幼童軍第四十九團幼女童軍第三團,1975年。
劉景輝、高明士主編,《歷史》第三冊,新北市:翰林出版,2013年8月初版。
(五)影視史料
1. Charles Chaplin Film Corporation, The Great Dictator(1940).
2. The War Department Army Pictorial Service, “The Battle of China”, Why We Fight(1944). 收於《二次大戰的真相》第7集,臺北市:輝洪開發,1995年。
3. 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英烈千秋》,1974年。
4. 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八百壯士》,1976年。
5. 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筧橋英烈傳》,1976年。
6. 東寶株式會社:《上海陸戰隊》,1939年。
7. 海軍省:《支那事變海軍作戰記錄》,1939年。
8. 廣西電影製片廠:《血戰臺兒莊》,1986年。
9. 臺灣卓越文化傳播公司:《一寸河山一寸血》,1995年。
10. 鳳凰衛視:《決勝臺兒莊戰役──70週年祭》,2008年。
11. 上海上德文化傳媒:《國軍抗戰全紀實》,2011年。
12. 華誼天意影視有限公司:《遠去的飛鷹》,2011年。
13. 五泰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中華民國抗日戰爭全紀錄》,2012年。
(六)中文專書
1. Badger, Gerry著,施昀佑、黃一凱譯,《攝影的精神:攝影如何改變我們的世界》,新北市:大家出版社,2011年12月初版。
2. Bate, David 著,林潔盈譯,《攝影的關鍵思維》,臺北市:城邦文化,2012年8月初版。
3. Buruma, Ian 著,林錚顗譯,《罪惡的代價:德國與日本的戰爭記憶》,臺北市:博雅書屋,2010年4月初版。
4. Capa, Robert 著,鄭郁欣譯,《失焦:羅伯.卡帕二戰回憶錄》,新北市:木馬文化,2010年5月初版。
5. Cohen, Paul著,杜繼東譯,《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一版一刷。
6. Connerton, Paul著,納日碧力戈譯,《社會如何記憶》,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一版一刷。
7. Golden, Reuel著,鍾聖雄.莊璧綺譯,《目擊的力量:新聞攝影150年》,臺北市:城邦文化,2012年9月初版。
8. Eastman, Lloyd E.著,王建朗等譯,《毀滅的種子:戰爭與革命中的國民黨中國(1937-1949)》,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一版。
9. Erll , Astrid、馮亞琳主編,余傳玲等譯,《文化記憶裡論讀本》,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一版一刷。
10. Halbwachs, Maurice著,華然.郭金華等譯,《論集體記憶》,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一版一刷。
11. Hobsbawn, Eric等著,陳思仁等譯,《被發明的傳統》,臺北市:貓頭鷹出版社,2002年10月初版一刷。
12. Lary, Diana著,陳仲丹譯,《中國政壇上的桂系》,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1版1刷。
13. Marien, Mary Warner著,郝紅尉.倪洋譯,《攝影與攝影批評家──1939至1900年間的文化史》,濟南市: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年10月一版一刷。
14. Nora, Pierre編,戴麗娟譯,《記憶所繫之處》(一~三冊),臺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2012年9月初版一刷。
15. Rothstein, Arthur著,李文吉譯,《紀實攝影》,臺北市:遠流出版,2012年4月三版。
16. Sontag, Susan著,陳耀成譯,《旁觀他人之痛苦》,臺北市:麥田出版,2011年12月二版四刷。
17. Sontag, Susan著,黃燦然譯,《論攝影》,臺北市:麥田出版,2012年1月初版六刷。
18. Spence, Jonathan D.著,溫洽溢譯,《追尋現代中國(中)》,臺北市:時報出版,2006年9月15日初版11刷。
19. Williams, Val著,洪人傑譯,《這才是攝影:跨越百年歷史的不朽影像剖析》,臺北市:城邦文化,2012年9月初版。
20. 山西文獻社編,《太原五百完人成仁三十週年紀念》,臺北市:山西文獻社,1979年初版。
21. 方漢奇主編,《中國新聞傳播史》,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二版。
22. 方鵬程,《戰爭傳播:一個「傳播者」取向的研究》,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07年5月一版。
23. 王良卿,《三民主義青年團與中國國民黨關係研究(1938-1949)》,臺北市:近代中國出版社,1998年初版。
24. 王凌霄,《中國國民黨新聞政策之研究(1928-1945)》,臺北市:國民黨黨史會出版,1996年初版。
25. 中央出版事業管理委員會編,《出版法規彙編》,出版地不詳:正中書局,1944年4月出版。
26.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南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藍天碧血揚國威──中國空軍抗戰史料》,北京市:中國文史出版社,1990年9月1版1刷。
27. 中國文化基金會編,《掃蕩二十年》,臺北市:中國文化基金會,1978年出版。
28. 中國社科院新聞研究所編,《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新聞界》,重慶市:重慶出版社,1987年出版。
29.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主編,《三民主義建設成果專輯──總論:三民主義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正中書局,1984年出版。
30. 中國傳奇2010之我的抗戰節目組,《我的抗戰》,新北市:人類智庫,2011年5月初版。
31. 甘險峰,《中國新聞攝影史》,北京市:中國攝影出版社,2008年7月1日一版。
32. 庄福祥編,《抗戰救亡歌曲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
33. 羊汝德主編,《採訪與報導》,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4月初版。
34. 全國政協文學和學習委員會編,《八一三淞滬抗戰親歷記》,北京市:中國文史出版社,2015年1月1版1刷。
35. 阮義忠,《當代攝影大師:二十位人性見證者》,臺北市:雄獅出版社,1985年初版。
36. 阮義忠,《當代攝影新銳:十七位影像新生代》,臺北市:雄獅出版社,1989年初版。
37. 李子遲,《穿越火線──戰地記者用生命寫下的真相》,新北市:大喜文化,2013年4月初版。
38. 李文方,《世界攝影史》,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一版一刷。
39. 李天鐸,《臺灣電影、社會與歷史》,臺北縣:視覺傳播藝術學會,1997年10月初版。
40. 李君山,《上海南京保衛戰》,臺北市:麥田出版,1997年9月初版一刷。
41. 李坤城,《再見!禁忌的年代》,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新聞處,2007年。
42. 李紀祥編,《圖像、電影與歷史》,宜蘭縣: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6年7月31日一版一刷。
43. 李昱宏,《灰色的隱喻:時間、機會、攝影與決定性瞬間》,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2011年初版三刷。
44. 李展平等著,《烽火歲月──臺灣人的戰時經驗》,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5年8月8日。
45. 李國祁,〈歷史教育的目的與使命〉,《近代中國》第3期(臺北市:近代中國雜誌社),頁41-46。
46. 李雲漢主編,劉維開編輯,《中華民國戰爭圖錄》,臺北市:近代中國出版社,1995年8月初版。
47. 李道明,《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臺北市:三民書局,2013年9月初版一刷。
48. 李榮惠編,《罪證──日軍鏡頭裡的侵華紀錄》,北京:中央文獻社,2002年7月1版1刷。
49. 李瞻主編,《中國新聞史》,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9月初版。
50. 李瞻,《世界新聞史》,臺北市:三民書局,1983年2月增訂七版。
51. 李龍牧,《中國新聞事業史稿》,上海市:人民出版社,1985年1版1刷。
52. 汪宏倫主編,《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臺北市:聯經出版,2014年7月初版。
53. 呂芳上主編,《論民國時期領導菁英》,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9年12月出版。
54. 呂芳上,《民國史論》上、中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12月初版一刷。
55. 呂漢魂、盧克彰,《八百壯士》,臺北市:皇冠出版社,1976年12月再版。
56. 吳志偉,《上海租界研究》,上海市:上海世紀出版,2012年9月1版1刷。
57. 何應欽,《日軍侵華八年抗戰史》,臺北市:黎明文化,2011年4月修訂一版二刷。
58. 近代中國出版社編輯委員會編,《苦心孤詣堅苦卓絕──先總統蔣公領導全民抗戰建國五十週年紀念特展圖錄》,臺北市:近代中國出版社,1987年7月初版。
59. 近代中國出版社編輯委員會編,《鐵證如山──日本軍閥侵華罪惡及匪偽破壞抗戰實錄》,臺北市:近代中國出版社,1987年7月增訂版。
60. 邵銘煌撰文,廖登枝總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65周年特展專輯》,南投市:臺灣省政府,2011年9月初版。
61. 若林正丈著,洪郁如、陳培豐等譯,《戰後臺灣政治史》,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5月初版二刷。
62. 施正鋒主編,《歷史記憶與國家認同──各國歷史教育》,臺北市:臺灣國際研究學會,2014年7月初版。
63. 姚瑞中,《臺灣當代攝影新潮流》,臺北市:遠流,2003年6月初版一刷。
64. 高郁雅,《國民黨的新聞宣傳與戰後中國政局變動(1945-1949)》,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5年12月初版。
65. 高維進,《中國新聞紀錄電影史》,北京市: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年6月1版1刷。
66. 高耀漢,《高志航傳──空軍戰神》,臺北市:黎明文化,2011年12月初版。
67. 秦孝儀總編,《中國現代史辭典──人物部分》,臺北市:近代中國出版社,1985年6月出版。
68.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文化發展史》第三、四冊,臺北市:近代中國出版社,1981年。
69. 秦風老照片館編,《抗戰中國國際通訊照片》(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1版1刷)。
70. 唐德剛,《民國史抗戰篇:烽火八年》,臺北市:遠流出版,2014年7月1日初版一刷。
71. 夏春祥,《在傳播的迷霧中:二二八事件的媒體印象與社會記憶》,臺北市:韋伯文化,2007年12月初版。
72.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市:明文書局,1993年出版。
73. 馬光仁主編,《上海新聞史(1850-1949)》,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年4月2版1刷。
74. 陳申等著,《中國攝影史》,臺北市:攝影家出版社,1990年2月初版。
75. 陳存仁,《烽火下的上海》,臺北市:時英出版社,2005年7月初版。
76. 曹聚仁、舒宗僑編著,《中國抗戰畫史》,北京市:中國文史出版社,2011年1月1版1刷。
77. 張光明,《中華民國空軍老兵──張光明抗日空戰拾粹》,臺北市:財團法人大鵬文教基金會,2012年11月出版。
78. 張作錦、王力行主編,《我們生命裡的七七:從蘆溝橋到中日八年抗戰》,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2014年6月一版一刷。
79. 張其昀主編,《抗日戰史》,臺北市:國防研究院、中華大典編印會出版,1966年6月出版。
80. 張其昀,《黨史概要》,臺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1979年3月再版。
81. 張純如著,蕭富元譯,《被遺忘的大屠殺:1937南京浩劫》,臺北市:天下文化,2007年11月出版。
82. 張連紅.經盛鴻.陳虹等著,南京師範大學南京大屠殺研究中心主編,《創傷的歷史──南京大屠殺與戰時中國社會》,南京市: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1版1刷。
83. 郭力昕,《書寫攝影:相片的文本與文化》,臺北市:元尊文化,1998年初版。
84. 郭力昕,《再寫攝影》,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2013年10月初版。
85. 郭傑偉(Jeffrey W. Cody)、范德珍(Frances Terpak)編著,葉娃譯,《丹青和影像:早期中國攝影》,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1日出版。
86. 章東磐、晏歡、戈叔亞主編,《國家記憶:美國國家檔案館收藏中緬印戰場影像(貳)》,太原市: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1版1刷。
許南號,《臺灣教育史》,臺北市:師大書苑,1992年1月初版。
87. 曾恩波編,《世界攝影史》,臺北市:藝術出版,1973年出版。
88. 馮克力,《老照片裡的家國記憶》,香港:香港中和出版,2013年9月1版1刷。
89. 程其恆編著,馬星野校訂,《戰時中國報業》,桂林:銘真出版社,1944年3月初版;臺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5年8月影印再版。
90. 飯澤耕太郎著,黃耀進譯,《寫真的思考:攝影的存在意義》,臺北市:城邦文化,2013年2月初版。
91. 葉文心等著,《上海百年風華》,臺北市:躍昇文化,2001年6月初版。
92. 葉蓁,《想望臺灣:文化想像中的小說、電影和國家》,書林出版,2011年8月初版。
93. 楊天石,《找尋真實的蔣介石》第2冊,北京市:華文出版社,2010年6月1版1刷。
94. 楊燕、徐成兵著,《民國時期官營電影發展史》,北京市: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2月1版1刷。
95. 楊德鈞編著,《中國抗日戰爭大畫史》,臺北市:北開文化事業,1989年3月3日。
96. 虞任遠編,《八百壯士畫史》,臺北市:惠文出版社,1976年7月出版。
97. 賈磊磊,《影像的傳播》,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版1刷。
98. 趙怡,《美國新聞界對中國戡亂戰爭報導之研究》,臺北市:黎明文化,1985年出版。
99. 趙雪波,《戰地記者述論》,北京市: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年4月1版1刷。
100. 蔡曉濱,《中國報人》,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10年12月一版。
101. 劉現成,《臺灣電影、社會與國家》,臺北縣:視覺傳播藝術學會,1997年10月初版。
102. 劉維開、蔣永敬著,《蔣介石與國共和戰(一九四五~一九四九)》,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1月修訂初版。
103. 蔣齊生等編,《中國攝影史:1937-1949》,北京市:中國攝影出版社,1998年一版。
104. 樊婉貞,《非關真相──九○年代至今華人觀念攝影》,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2008年7月初版。
105. 鄭意萱,《攝影藝術簡史》,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10年3月再版。
106. 鄭意萱,《紀實攝影的故事》,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13年1月初版。
107. 盧非易,《臺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臺北市:遠流出版,2000年11月1日初版二刷。
108. 盧建榮,〈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臺北市:麥田出版,1999年初版。
109. 盧瑞海,《八百壯士》,臺北市:金川出版社,1976年7月初版。
110. 穆欣,《抗日烽火中的中國報業》,重慶市:重慶出版社,1992年8月1版1刷。
111. 賴光臨,《七十年中國報業史》,臺北市:中央日報社,1981年3月初版。
112. 薛光前編,《八年對日抗戰中之國民政府》,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出版。
113. 謝繼民,《我的父親謝晉元將軍》,北京市:團結出版社,2010年7月1版1刷)。
114. 蕭阿勤,《重構臺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聯經出版社,2012年12月初版。
115. 戴峰、周明,《淞滬會戰──1937年中日813戰役始末》,臺北市:知兵堂出版,2013年5月初版一刷。
116. 魏時煜,《東西方電影》,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
117. 黨營文化事業專輯編纂委員會,《黨營文化事業專輯之一:中央通訊社》,臺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1972年10月初版。
118. 黨營文化事業專輯編纂委員會,《黨營文化事業專輯之二:中央日報》,臺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1972年10月初版。
119. 顧隸、方偉,《中國解放區攝影史略》,太原市: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7月1版1刷。
(七)外文專著
1. Ching Kwan, Lee and Guobin, Yang, “Re-envisioning the Chinese Revolution: The
Politics and Poetics of Collective Memories in Reform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2. Crawford, Keith A. and Foster, Stuart J., “War, Nation, Memory: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World War Ⅱ in School History Textbooks”, Charlotte, NC: Information Age Pub, 2007.
3. Eastman, Lloyd E. ed. “The Nationalist Era in China, 1927-1949”,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ugust 1991.
4. Erll, Astrid, “Memory in Culture”,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1.
5. Glatzer,Richard、Raeburn, John,” Frank Capra: The Man and His Films”,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75.
6. Kallgren, Joyce K. ed., “Building a Nation-State: China after Forty Years”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7. Li Fei Fei、Sabella, Robert、Liu David、Link Perry.” Nanking 1937: Memory and Healing”, New York: M E Sharpe Inc, February 2002.
8. Mackinnon, Stephen、Friesen, Oris, “China Reporting: An Oral History of American Journalism in the 1930’s and 1940’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7.
9. Mann, Michael, “States, War and Capitalism: Studies in Political Sociology”, Oxford;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1988.
10. Newhall, Beaumont. “The History of Photography: From 1839 to the Present”, New York: Museum of Modern Art, 1982(1997 printing).
11. Porter, Bruce D., “War and The Rise of The State: The Military Foundations of Modern Politics” , New York: Free Press , 1994.
12. Robinson, David, From Peepshow to Palace: The Birth of American Film(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 29-31.
13. Stott, William. “Documentary expression and thirties Americ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6.
14. Strauss, Julia C., Strong Institution in Weak Politics: State Building in Republican China, 1924-1940(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pp.184.
15. Szarkowski, John. “Photography Until Now”. New York: Museum of Modern Art, 1989.
16. Tagg, John. “The Burden of Representation: Essays On Photographies and Histories”. London: Macmillan, 1988.
17. Till, Karen, “Companion to Political Geography”, Oxford: Blackwell, 2003.
18. Waldner, David, “State-Building and Late Development”,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9.
19. Warburg, Aby; translation by Britt, David; introduction by Forster, Kurt W., “The Renewal of Pagan Antiquity: Contributions to the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European Renaissance ”. Los Angeles, CA: Getty Research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Art and the Humanities, 1999.
20. Wakeman, Frederic JR and Edmonds, Richard Louis, Reappraising Republican China ,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21. Weaver, Mike. “British Photograph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22. Winter, Jay. “Remembering War: The Great War between Memory and Histor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6.
23. Young, Arthur N., China’s Nation- Building Effort , 1927-1937 :The Financial and Economic Record, Stanford: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1971.
24. 近代中國出版社編,《近百年来の中日関係図録》,臺北市:近代中國出版社,年份不詳。
(八)期刊論文
1. Assmann, Jan, translated by John Czaplicka, “Colletive Memory and Cultural Identity,” New German Critique, No. 65(New York: The Department of German Studies Cornell University, Spring-Summer, 1995),pp. 125-133.
2. Bian, Morris L., “Building State Structure: Guomindang Institutional Rationalization during the Sino-Japanese War, 1937-1945”, Modern China, Vol. 31, No. 1 (2005), pp. 35-71.
3. Chartier, Roger著,楊尹瑄譯,〈「新文化史」存在嗎?〉,《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5卷第1期,總第9期(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2008年6月),頁199-214。
4. Coser, Lewis著,邱澎生譯,〈阿伯瓦克(Maurice Halbwachs)與集體記憶〉,《當代》第91期(臺北市:合志文化事業,1992年11月),頁20-39。
5. Olick, Jeffrey K.、Robbins, Joyce 著,周雲水譯,〈社會記憶研究:從「集體記憶」到記憶實踐的歷史社會學〉,《思想戰線》第37卷第3期(昆明市:雲南大學思想戰線雜誌社,2011年5月),頁9-16。
6. 王汎森,〈歷史記憶與歷史:以中國近世史事為例〉,《當代》第91期(臺北市:合志文化,1993年11月),頁40-49。
7. 王汎森,〈歷史教科書與歷史記憶〉,《思想》第9期(臺北市:聯經出版社,2008年),頁123-139。
8. 王明珂,〈過去、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臺灣的族群經驗〉,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臺北市:編者印行,1994年),頁249-274。
9. 王明珂,〈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第34卷第3期(臺北市:思與言雜誌社,1996年9月),頁147-184。
10. 王明珂,〈臺灣與中國的歷史記憶與失意〉,《歷史月刊》第105期(臺北市:歷史智庫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頁34-40。
11. 王明珂,〈臺灣青少年的社會歷史記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5期(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1997年6月),頁149-182。
12. 王甫昌,〈光復後臺灣漢人族群通婚的原因與形式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6期(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3年),頁43-96。
13. 王府昌,〈民族想像、族群意識與歷史:《認識臺灣》教科書的爭議風波的內容與脈絡分析〉,《臺灣史研究》第8卷第2期(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12月),頁145-208。
14. 王甫昌,〈由中國省籍到臺灣族群:戶口普查籍別類屬轉變之分析〉,《臺灣社會學》第9期(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5年6月),頁59-117。
15. 王笛,〈新文化史、微觀史和大眾文化史──西方有關成果及其對中國史研究的影響〉,《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1期(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2009年2月),頁126-140。
16. 尹章義,〈「臺灣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歷史的觀點〉,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頁363-387。
17. 石婉舜,〈高松豐次郎與臺灣現代劇場的揭幕〉,《戲劇研究》第10期(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戲劇研究編輯委員會,2012年7月),頁35-41。
18. 任育德,〈中國國民黨宣傳決策與媒體的互動(1951-1961)〉,《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2期(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9年11月),頁221-262。
19. 江宜樺,〈臺灣戰後政治思想與民主運動〉,《臺灣社會研究》第65期,2007年3月,頁191-199。
20. 李廣均,〈社群、民族國家與集體記憶〉,《社會文化學報》第4期(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1997年),頁247-278。
21. 汪榮祖,〈民國史研究若干議題的探討〉,收錄於吳淑鳳、薛月順、張世瑛執行編輯,《近代國家的型塑: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頁1055-1066。
22. 宋佩芬,〈歷史教學與國家認同〉,《教育研究月刊》第177期(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2009年1月),頁90-98。
23. 宋德和,〈戰地記者的戰鬥〉,《報學》第5卷第3期(臺北市:中華民國新聞編輯人協會,1974年12月),頁156-159。
24. 呂芳上,〈抗戰前的中央與地方──以蔣介石先生與廣東陳濟棠關係為例(1929-1936)〉,《近代中國》第144期,2001年8月,頁170-198。
25. 杜正勝,〈歷史教育與國家認同──臺灣歷史教科書風波的分析〉,收錄於《臺灣心臺灣魂》(高雄市:河畔出版社,1998年),頁149-161。
26. 吳乃德,〈書寫「民族」創傷:二二八事件的歷史記憶〉,《思想》第8期(臺北市:聯經出版,2008年1月),頁39-70。
27. 林桶法,〈抗戰勝利紀念的活動與詮釋──九三軍人節的觀察〉,《近代中國》第163期(臺北市:近代中國雜誌社,2005年12月),頁116-131。
28. 林勝偉,〈「戶籍」與「兵籍」:戰後臺灣人口統計二元之成因及其影響〉,發表於「臺灣人口學會2004年年會暨人口、家庭與國民健康政策回顧及展望研討會」,臺北市:臺灣人口學會,2004年4月23至24日。
29. 何思瞇、何怡君,〈高中歷史教科書統編本的「臺灣書寫」(1953-1998)〉,《教育研究月刊》第217期(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2012年5月1日出版),頁38-51。
30. 邱坤良,〈重現臺灣文化史的集體記憶──拱樂社劇本的整理與出版〉,《表演藝術》第84期(臺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1999年12月),頁95-98。
31. 柯喬文,〈殖民化與與集體記憶──以「三六九小報」(1930-35)古典小說為考察〉,《島語》第3期(高雄市:春暉出版社,2003年),頁66-73。
32. 周俊雄,〈新聞攝影與歷史圖像──以戰爭影像傳播為例〉,《宜蘭文獻雜誌》第85/86期(宜蘭縣:宜蘭縣文化局,2010年6月),頁95-111。
33. 周婉窈,〈歷史的統合與建構──日本帝國圈內臺灣、朝鮮和滿州的「國史」教育〉,《臺灣史研究》第10卷第1期(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3年6月),頁33-83。
34. 周婉窈,〈對當前歷史研究與歷史教育的幾點看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7期(臺北市: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社,2005年3月),頁247-254。
35. 邵銘煌,〈《四萬萬人民》紀實片之產製與抗戰意義〉,收錄於劉維開主編,《影像近代中國》(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出版社,2013年12月初版一刷),頁91-121。
36. 胡正光,〈從柏格森到阿布瓦希:論集體記憶的本質〉,《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21期(臺北市:巨流圖書,2007年6月),頁147-201。
37. 胡光夏,〈媒體與軍隊關係的演進:戰時新聞媒體管制與運用的發展〉,《復興崗學報》第89期(臺北市: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2007年),頁77-106。
38. 胡光夏、陳竹梅,〈數位時代下的軍事傳播學研究〉,《復興崗學報》,第98期(臺北市: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2007年),頁1-26。
39. 胡滌生,〈中日戰爭戰略(術)得失之探討〉,《空軍學術月刊》第488期(臺北市:空軍學術月刊社,1997年7月),頁17-32。
40. 夏春祥,〈媒介效果與集體記憶:評The Rehabilitation of Richard Nixon: The Media's Effect on Collective Memory by Johnson, T. J〉,《新聞學研究》第58期(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1999年1月),頁295-298。
41. 夏春祥,〈文化象徵與集體記憶競逐:從臺北市的凱達格蘭大道談起〉,收錄於盧建榮主編,《文化與權力:臺灣新文化史》(臺北市:麥田出版,2001年12月初版),頁107-148。
42. 夏春祥,〈新聞與記憶:傳播史研究的文化取徑〉,《國際新聞界》第172期(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2009年),頁12-17。
43. 高郁雅,〈抗日戰爭時期上海《申報》之研究〉,《輔仁歷史學報》第24期(臺北縣: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學系,2009年12月),頁117-158。
44. 孫玉芹,〈楊惠敏向「四行孤軍」獻旗事件考〉,《蘭臺世界》第19期(瀋陽市:蘭臺世界雜誌社,2010年10月),頁61-62。
45. 唐與羣,〈從事攝影工作的回憶〉,《傳記文學》第19卷第3期,總113號(臺北市:傳記文學出版社,1971年9月),頁68-70。
46. 桑兵,〈民國開國的歧見、新說與本相〉,收錄於吳淑鳳、薛月順、張世瑛執行編輯,《近代國家的型塑: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頁83-104。
47. 翁安雄,〈傳說、歷史與集體記憶:文化史的側寫──從澎湖七美故事及地名談起〉,《西瀛風物》第8期,(2001年5月),頁38-59。
48. 旅遊綜覽,〈漫談紀實攝影與藝術攝影的區別〉,《旅遊縱覽》第32期(秦皇島市: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2010年5月),頁58-61。
49. 亞洲週刊,〈戰地記者筆桿子對抗槍桿子〉,《亞洲週刊》第5卷第45期(香港:亞洲週刊公司,1991年11月17日),頁34。
50. 莊嘉玲,〈戰後臺灣作家小說中的戰爭經驗〉,《臺灣人文》第6期(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2001年12月),頁73-94。
51. 陳立文,〈對軍隊動員之我見〉,《國防雜誌》第10卷第2期(桃園縣:國防大學,1994年12月),頁87-96。
52. 陳佑慎,〈抗戰時期的國軍電影事業〉,《國史館館刊》第34期(臺北市:國史館,2012年12月),頁69-114。
53. 陳明宏,〈復興崗五十年「音的風景」之回顧〉,《復興崗學報》第73期(臺北市: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2001年12月),頁309-358。
54. 陳謙平,〈辛亥革命後中國的國際化與多民族國民國家的整合(1912-1946)〉,收錄於吳淑鳳、薛月順、張世瑛執行編輯,《近代國家的型塑: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頁139-175。
55. 張力,〈足食與足兵:戰時陝西省的軍事動員〉,收錄於《慶祝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中國近代史學會、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1996年9月),頁497-518。
56. 張玉法,〈近代中國早期的國家建制(1500-1840)〉,收錄於吳淑鳳、薛月順、張世瑛執行編輯,《近代國家的型塑: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頁1057-1058。
57. 張世瑛,〈國民政府對抗戰忠烈事蹟的調查與紀念〉,《國史館館刊》第26期(臺北市:國史館,2010年6月),頁1-46。
58. 張美陵,〈攝影領域的擴展〉,發表於「刺點:博物館影像典藏之管理與賦權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國立臺灣博物館,2013年5月10日。
59. 張瑞德,〈抗戰時期陸軍的人事管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1期(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6月),頁641-686。
60. 張瑞德,〈紀念與政治──臺海兩岸抗戰勝利五十週年紀念活動的比較〉,收錄於《紀念七七抗戰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臺北縣:國史館,1998年),頁1075-1138。
61. 張瑞德,〈戰爭與工人文化──抗戰時期大後方工人的認同問題〉,收錄於黃克武編,《軍事組織與戰爭: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組》(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年),頁243-273。
62. 張瑞德,〈無聲的號角──侍從室的幕僚人員(1936-1945)〉,《近代中國》第156期(臺北市:近代中國雜誌社,2004年3月),頁141-166。
63. 張瑞德,〈在轟炸的陰影下──抗戰時期重慶民眾對空襲的心理反應〉,收錄於李國祈教授八秩壽慶論文及編輯小組編,《近代國家的應變與圖新》(臺北市:唐山出版社,2006年),頁261-278。
64. 張慧瑜,〈抗戰影像中歷史記憶的改寫〉,《二十一世紀》第123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11年2月),頁106-114。
65. 許育銘,〈日本人的戰爭記憶與戰後歷史教育:以家永三郎為例〉,收錄於《集體暴力及其記述:1000-2000年間東亞的戰爭記憶、頌讚和創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臺灣大學歷史學系,2005年7月)。
66. 許俊雅,〈記憶與認同──臺灣小說的二戰經驗書寫〉,《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期(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05年4月),頁59-93。
67. 陽翰笙,〈八百壯士(電影劇本)〉,《中蘇文化》第1卷抗戰特刊第5期,頁45-46。
68. 康力平,〈戰爭時期新聞處理與運用──美軍與媒體關係演進歷程對國軍之啟示〉,《復興崗學報》第83期(臺北市: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2005年6月),頁117-142。
69. 賀寶善,〈從戰地記者到立法委員的曾波恩〉,《傳記文學》第80卷第5期(臺北市:傳記文學雜誌社,2002年5月),頁70-73。
70. 景軍,〈社會記憶理論與中國問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季刊》第12期(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頁41-51。
71. 馮爾康(Feng Erkang),〈關於建設中國社會史史料學的思考〉,《漢學研究通訊》第21卷第4期(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2002年11月),頁5-15。
72. 黃若惠,〈國民中學歷史課程之探討──以目前本國歷史為例〉,《歷史教育》第6期(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00年6月),頁1-32。
73 楊維真,〈戰爭與國家塑造──以戰時中國(1931-1945)為中心的探討〉,《漢學研究通訊》第28卷第2期(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2009年5月),頁5-14。
74. 溫采婕,〈從集體記憶看北投公園文化地景的變遷〉,《北市教大社教學報》(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2012年12月),頁75-95。
75. 翟志成,〈集體記憶與歷史真實:「平型關大捷」的建構與解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1期(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6年3月),頁131-186。
76. 廖文碩,〈寓教於覽──戰後臺灣展覽活動與「臺灣省博覽會」(1945-1948)〉,《臺大文史哲學報》(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編輯委員會,2011年5月),頁181-222。
77. 管中祥,〈「國民黨國機器」操控媒介形式的轉變(1924-1999)〉,《傳播文化》第9 期(臺北縣:天主教輔仁大學傳播學院,2002年4月),頁164-201。
78. 夢翔,〈志航基地專訪〉,《尖端科技》第52期(臺北市:尖端科技軍事雜誌社,1988年12月),頁84-91。
79. 劉存善整理,〈「太原五百完人」調查報告〉,《山西文史資料》第60輯(太原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山西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1988年11月),頁120-159。
80. 劉阿榮,〈全球在地化與文化認同:臺灣文化認同的轉化〉,收錄於《中山文化暨古典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臺灣學生,2007年)。
81. 劉阿榮,〈族群記憶與國家認同〉,「多元文化與族群和諧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父紀念館,2007年11月23-24日。
82. 劉維開,〈訓政時期「國民政府組織法」制訂與修正之探討〉,收錄於吳淑鳳、薛月順、張世瑛執行編輯,《近代國家的型塑: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臺北市:國史館,2013年6月初版一刷),頁489-518。
83. 劉曉原,〈從「五族共和」到五域統合──辛亥革命和中國國家型態近代轉型〉,收錄於吳淑鳳、薛月順、張世瑛執行編輯,《近代國家的型塑: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頁107-138。
84. 蔡佩均,〈老作家與戰後臺灣文學研究的建構──從個人記憶、集體記憶到歷史記憶〉,《臺北文獻》第190期(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14年12月),頁63-86。
85. 蔣竹山,〈「文化轉向」的轉向或超越?──日本論著歐美新文化史著作的介紹〉,《新史學》第12卷第1期(臺北市:新史學雜誌社,2001年3月),頁233-246。
86. 賴光臨,〈抗戰時期軍事記者的角色與地位〉,收錄於《抗戰建國史研討會論文集(1937-1945)》(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年12月),頁963-988。
87. 戴寶村,〈歷史教育與國家認同〉,收錄於李鴻禧等著,《國家認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1993年5月初版),頁115-138。
88. 薛化元,〈從民國建立到民國憲政──中國憲政發展的考察(1912-1949)〉,收錄於吳淑鳳、薛月順、張世瑛執行編輯,《近代國家的型塑: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頁589-609。
89. 羅志平,〈民族主義、歷史教育與國家認同〉,《朝陽人文社會學刊》第7卷第1期(臺中縣:朝陽科技大學朝陽人文社會學刊編輯委員會,2009年6月),頁229-254。
90. 蕭阿勤,〈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解剖者、拯救者 與一種民主觀點〉,《思與言》第35卷第1期(臺北市:思與言雜誌社,1997年3月),頁247-296。
91. 蕭阿勤,〈民族主義與臺灣一九七○年代的「鄉土文學」:一個文化(集體)記憶變遷的探討〉,《臺灣史研究》第6卷第2期(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0年10月),頁77-138。
(九)學位論文
1. 石佳音,〈中國國民黨的意識形態與組織特質〉,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1月。
2. 吳怡萍,〈抗戰時期中國國民黨的文藝政策及其運作〉,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3. 林平,〈戰後臺灣廣播事業及其政治社會功能(1945-1962)──以中國廣播公司為中心〉,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4. 朱宜琪,〈戰後初期臺灣知識青年文藝活動研究─以省立師院及臺大為範圍〉,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5. 周世文,〈國軍一九五○年後音樂發展史概述〉,臺北市: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6. 周亞慧,〈國(初)中歷史教科書中晚清(1840-1911)救亡運動教材之編寫〉,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7. 高仲恆,〈國家、市場與音樂──戒嚴時期臺灣愛國歌曲的流變(1949-1987)〉,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8. 高郁雅,〈國民黨的新聞宣傳與戰後中國政局變動(1945-1949)〉,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9. 秦穗齡,〈童子軍與現代中國的青少年訓練(1911-1949)〉,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10. 徐秀慧,〈戰後初期臺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的考察(1945~1949)〉,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11. 夏春祥,〈媒介記憶與新聞儀式──二二八事件新聞的文本分析(1947-2000)〉,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
12. 夏鑄九,〈國族建構、歷史記憶與紀念空間:二二八紀念碑的建構〉,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13. 袁公瑜,〈國民黨文工會職能轉變之研究〉,宜蘭縣: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14. 陳弘岱,〈《人間》雜誌紀實攝影對臺灣紀實攝影的影響〉,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15. 陳順枝,〈抗戰時期宣傳政策之研究〉,臺北市:政治作戰學院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16. 陳靜瑜,〈臺僑在美國的生根與發展〉,發表於「2008年僑務發展之外交意涵學術研討會」,臺北市:行政院僑務委員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2008年5月15日。
17. 郭達鴻,〈中國國民黨公眾關係政策與執行:民國39年-民國78年〉,臺中市: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18. 張宏維,〈由文建會預算結構變化看臺灣文化政策演變〉,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19. 張瑀,〈軍事新聞記者的角色、功能與報導策略變遷研究〉,臺北市: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20. 黃冠富,〈臺灣國族認同的確認〉,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21. 黃脩涵,〈照片中的英雄:金門軍人沙龍攝影的人類學分析〉,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22. 葉麗珠,〈新聞媒體對金門社會思潮之衝擊研究──以《金門日報》為例〉,臺北市: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4年。
23. 廖郁毓,〈臺灣報業的生產科技、勞動過程與性別分工〉,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24. 劉志祥,〈我國國家通訊社設置之探討──中央通訊社改制研究〉,臺北縣: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25. 鄭士榮,〈抗戰前後中央文化宣傳方略之研究(1928-1945)──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功能之分析〉,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26. 鄭怡世,〈臺灣社會工作發展的歷史分析:1949-1982〉,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27. 鄭玩香,〈戰後臺灣電影管理體系之研究(1950-1970)〉,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28. 鄭炯兒,〈從「掃蕩」到「和平」:《掃蕩報》研究(1931-1950)〉,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29. 蔡佩如,〈中華民國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後殖民分析──以臺灣論述為核心〉,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十)網路資料
1. ”History of Kodak:1878-1929”, Kodak:http://www.kodak.com/ek/US/en/Our_Company/History_of_Kodak/Milestones_-_chronology/1878-1929.htm(2015年2月14日點閱)。
2. ” History of Kodak:George Eastman”, Kodak:http://www.kodak.com/ek/US/en/George_Eastman.htm(2015年2月14日點閱)。
3. Bemstein Adam.”The Acknowledged Master of the Moment”, The Washington Post, Washington, 5 August 2004, Sec. A, pp.4.見於「The Washington Post」: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articles/A39981-2004Aug4.html(2013年1月4日點閱)。
4. Louis Althsser, translated by Ben Brewster,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 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assays(Lodon: New Left Book, 1971), transcribed in “Louis Althsser 1970 - 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assays” : https://www.marxists.org/reference/archive/althusser/1970/ideology.htm(2015年4月6日點閱)。
5. 「LIFE」:http://life.time.com
6. 〈「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在臺僅剩厲鼎新一人〉,《NOW news今日新聞》:http://www.nownews.com/2006/08/21/329-1980670.htm(2013年1月2日點閱)。
7. 〈《遠去的飛鷹》16日開播,3000萬造真實空戰效果〉,收錄於「騰訊娛樂」(2011年9月15日):http://ent.qq.com/a/20110915/000061.htm(2015年2月27日點閱)。
8. 〈35釐米底片(35mm)〉,收錄於「藝術與建築索引典」:http://aat.teldap.tw/AATFullDisplay/300263816(2015年3月1日點閱)
9. 「中央通訊社影像空間」:http://photo.cna.com.tw/Query/DefaultBrowse.aspx
10. 「中央電影股份有限公司」:http://www.movie.com.tw/home(2015年3月30日點閱)。
11. 〈中日雙邊關係〉,刊登於「中國共產黨新聞」: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7507/5567233.html(2015年3月28日點閱)
12. 〈太原五百完人成仁招魂塚紀事〉,收錄於「臺灣記憶Taiwan Memory──臺灣碑碣拓片」: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HYPAGE=document_ink_detail.hpg&xml_id=0000000390(2015年1月27日點閱)。
13. 〈世界報系人物──程滄波(1903-1984)〉,「世新大學舍我紀念館」:http://192.192.155.229/PUBLIC/view_01.php3?main=people%20of%20world%20news&id=346(2015年2月23日點閱)。
14. 〈生態攝影學數位典藏計畫介紹〉,收錄於「元智電子報──產學焦點」:http://web2.yzu.edu.tw/e_news/674/10_new01.html(2015年3月1日點閱)。
15. 〈在歷史、文化、政治、倫理中的中國紀實攝影〉,載於「中國紀實攝影網──紀實宣言」:http://www.docph.com/detailed.php?id=175(2013年1月2日點閱)。
16. 〈系所歷史〉,收錄於「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學系──認識新聞系」:http://www.jschool.nccu.edu.tw/index.asp?id=12(2015年2月23日點閱);
17. 〈系所簡介〉收錄於「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學系──認識新聞系」:http://www.jschool.nccu.edu.tw/index.asp?id=11(2015年2月23日點閱)。
18. 〈社會學習領域七至九年級基本內容〉,收錄於「國民教育社群網──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http://teach.eje.edu.tw/data/files/20150120/social-1.doc(2014年10月14日點閱)。
19. 〈紀念館簡介〉,「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http://www.china813.com/jianjie1.htm(2015年6月12日點閱)。
20. 〈愛恨交織抗日片:臺灣電影中的抗日記憶〉,載於「鳳凰網娛樂」:http://ent.ifeng.com/tv/news/mainland/detail_2013_05/09/25120904_0.shtml(2013年5月13日點閱)。
21. 〈臺灣人物小傳──高松豐次郎(1872-1952)〉,收錄於「臺灣記憶Taiwan Memory:臺灣人物誌(1895-1945)」: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HYPAGE=toolbox_figure_detail.hpg&project_id=twpeop&dtd_id=15&subject_name=%E8%87%BA%E7%81%A3%E4%BA%BA%E7%89%A9%E8%AA%8C%281895-1945%29&subject_url=toolbox_figure.hpg&xml_id=0000294319&who=%E9%AB%98%E6%9D%BE%E8%B1%90%E6%AC%A1%E9%83%8E(2015年3月2日點閱)。
22. 〈臺灣電影50年(三)〉,收錄於「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archive/392904.htm(2014年12月30日點閱)。
23. 「臺灣故事島──戰爭」:http://storytaiwan.tw/Story_Wall1.aspx?n=7D4DCAAB8887E4FD&t=0C4F3E988AC32E69&tn=620F23379DF07C83D63C854481C6BA1E(2015年5月6日點閱)。
24. 〈歷史翻案:四行倉庫楊惠敏冒死送國旗,走小路非渡河〉,《NOW news今日新聞》:http://www.nownews.com/2009/04/06/327-2433091.htm(2012年12月22日點閱)。
25. 〈歷年全省戶口(人口)〉,收錄於「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1894-1945):臺灣五十年來統計戶口調查」:http://twstudy.iis.sinica.edu.tw/twstatistic50/POP/Mt49-2.xls(2014年12月20日點閱)。
26. 〈學校沿革〉,收錄於「嘉義市志航國民小學」:http://main.ches.cy.edu.tw/releaseRedirect.do?unitID=183&pageID=3045(2015年2月26日點閱)。
27. 王霖,〈上海抗戰紀念場館集中整修,多角度呈現抗戰歷史〉,收錄於「東風網/歷史」:http://big5.eastday.com:82/gate/big5/history.eastday.com/h/20140918/u1a8347680.html(2015年6月12日點閱)。
28. 朱則剛,〈照相機與攝影機的種類(Camera Format)〉,收錄於「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2310(2015年2月14日點閱)。
29. 吳嘉寶,〈臺灣攝影簡史〉,收錄於「視丘攝影藝術學院──視丘攝影圖書館:視丘文化評論」:http://www.fotosoft.com.tw/book/papers/library-1-1005.htm(2013年1月1日點閱)。
30. 唐明珠,〈中國電影製片廠〉,收錄於「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nrch.cca.gov.tw/twpedia.php?id=20926(2014年12月30日點閱)。
31. 陳輝編輯,〈大漢報〉,收錄於「新華網湖北頻道──紀念辛亥武昌首義100週年:辛亥文物」:http://www.hb.xinhuanet.com/zhuanti/2011-03/07/content_22222757.htm(2014年07月11日點閱)。
32. 童倩,〈石原稱與中國開戰促使野田購島〉,刊登於「BBC中文網──國際新聞」: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world/2012/10/121013_japan_china_diaoyu.shtml(2015年3月28日點閱)。
33. 楊天石,〈蔣介石與1937年的淞滬、南京之戰〉,刊登於「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BIG5/198221/198974/199955/12501359.html(2014年4月13日點閱)。
34. 管仁健,〈臺灣小學課本裡的「太原五百完人」〉,刊登於「你不知道的臺灣(管仁健/著)」(2005年12月31日):http://mypaper.pchome.com.tw/kuan0416/post/1281895765(2015年1月27日點閱)
35.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公告「太原五百完人紀念建築群」為本市歷史建築〉,《臺北市政府公報》98年夏字第7期:http://twinfo.ncl.edu.tw/tiqry/hypage.cgi?HYPAGE=search/show_gaztext.hpg&sysid=E0947175(2015年1月27日點閱)。
36. 臺左維新,〈「光復」不是多數臺灣人的共同記憶〉,《蘋果日報》,臺北市:2014年9月4日,引自「蘋果日報──即時論壇」:http://m.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0904/463865/?utm_source=FB&utm_medium=MWeb_Share&utm_campaign=http%253A%252F%252F(2014年9月5日點閱)。
37. 劉項,〈抗戰紀錄片第一人陳君天傳奇〉,收錄於「亞洲週刊──新思維及其他專欄」: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id=1429156439024&docissue=2015-16(2015年5月6日點閱)。